📖 ZKIZ Archives


房企“鐵三角”圍城:前4個月賣了5300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05/1101781.html

001-004.thumb_head

編者按

【 近日,克而瑞發布房企2017年前4個月銷售排行榜,碧桂園首次突破兩千億級,萬科實現1915.7億元,恒大實現1440億元。房地產三強似乎已構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鐵三角”。也就是在去年,這三家企業剛過“三千億”級大關,而今年前四月,同樣是這三家企業,用全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已經完成了“千億級”銷售額。

細看這個排行榜不難發現,時間越往後推移,上述三強與TOP10其他房企越拉越大,比如第TOP20僅250億元,第TOP50強僅不足百億元。這意味著,或許到半年報時,前三強銷售額是TOP30強的總和甚至TOP50強的總和,市場集中度越來越具有磁石效應,大魚吃小魚遊戲,而非鯰魚效應。】

每經記者 黃博文 每經編輯 羅偉

當前,重新註重規模競爭似乎成為2017年房地產行業共識。即使面對政策調控的持續深化,大中型房企在過去的4個月也走出一條高光的業績曲線。碧桂園、萬科、恒大領銜的一線房企構築成了“鐵三角”,碧桂園的銷售額更是已經攀升到“兩千億”量級。在過去,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日前,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2017年1~4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100》顯示,碧桂園銷售額達到了2006.6億元,萬科實現1915.7億元,恒大實現1440.3億元,三家領頭房企實現總銷售金額5362.6億元,甚至超過排名其後的10家房企的銷售額總和,行業集中度愈加明顯。

億翰智庫的報告認為,此種趨勢對成長型房企來講,需要關註去周期化趨勢,尤其是在投資節奏上,地價低時多拿,地價高時適當少拿,但絕對不能不拿,否則企業成長的連續性會受到制約。

“鐵三角”領先業績榜

調控在深化,大中型房企在過去的4個月依然收獲了豐厚的業績。從榜單分析,第一名、第二名都維持在了“兩千億”左右的量級,TOP3門檻達到了1440億元,遠超去年上半年第三名的1221億元,TOP10和TOP50門檻也分別達到了420億元和89億元,顯示出行業集中度的再次提升。

與去年同期業績比較,今年前4月已完成去年上半年整體業績的主要集中在TOP50房企,前10強房企中有6家,前30強房企中則有17家已達成此目標。

億翰智庫上市房企研究中心主任張化東認為,“三千億”以上量級的龍頭房企在經營上已經明顯的去周期化,無論是春節淡季還是春季旺銷期,單月業績基本均在400億元以上,其背後是企業投資節奏的去周期化以及城市布局的全面化、均衡化。

碧桂園在此方面的趨勢明顯,無論是投資端還是銷售端。在拿地節奏上,去年前8個月基本保持每天一塊地的進賬速度,僅在當年9~11月份略有放緩,但當年底再次重啟高速拿地模式。在銷售端,其前4個月業績已經超過2000億元,按照現在月均500億元的速度,全年完成6000億元業績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恒大在前4月的銷售速度有所放緩,在營銷措施上收窄折扣幅度,提高利潤。從今年一季度的銷售情況看,恒大仍然處於慣性延續之中,推貨節奏平穩。億翰智庫的報告預計,進入二季度以來,恒大明顯開始發力,大量新盤將在二季度及之後陸續入市。

經歷股權之爭風波的萬科雖然表示對規模排名“不在意”,但在營銷節奏方面,卻沒有放緩的跡象。今年春節後萬科就開始加大推貨力度,其中3月份的新推貨量是平時單月的2~3倍之多,創下行業單月636億元的銷售紀錄。

萬科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凈利潤出現明顯下滑。對此萬科解釋,由於銷售額翻番、經營管理規模擴大,一季度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同比分別增長38.8%和29.3%,同時受融資規模擴大的影響,一季度萬科財務費用也有所增長。此外,由於一季度結算項目中包含了一批合作比例較高的項目,使得當期少數股東損益占比較高。

萬科董秘朱旭表示,第一季度萬科竣工和結算規模有限,竣工面積占全年竣工計劃的比例僅為5.1%,一季度的凈利潤同比下滑對全年業績的參考意義不大,公司預計2017年全年凈利潤同比仍將保持增長。

中小房企突圍壓力

在房企規模的競爭中,土地儲備規模與結構對業績的影響越來越大。陽光城總裁張海民就表示,現在的土地儲備排名就是五年後的房地產公司排名。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表示,前4月從拿地金額來看,碧桂園和保利繼續穩居前兩位,首開、遠洋晉級TOP10。1~4月,碧桂園和保利分別以535億元和474億元繼續穩居拿地金額前兩位。

總體來看,在2016年熱點城市量價齊升帶動下,房企取得良好的去化效果,資金較為充裕。盡管2017年樓市調控政策不斷加碼,但仍不能減弱房企拿地熱情。2017年1~4月,房企拿地意願依然強烈,TOP10企業拿地總價高達3460億元。

相比三大巨頭的全國性布局對沖周期風險,區域布局型房企在規模競爭上缺乏力度。億翰智庫的報告認為,首開、首創等出現增長受困,在榜單排名上均出現不同程度後退。究其原因,是因為一線及強二線短期內住宅去化仍然有支撐,但新增供應難以為繼;另一方面,一線及強二線城市政策多已是史上最嚴,後期市場調整將顯著放大市場不確定性。

作為此輪調控供給側的著力點之一,公開土地市場的競拍限制繁多。從2016年的多城市土拍新政,包括提高保證金、規定現房銷售、增加持有物業比重和年限等,到近期上海出臺招標掛牌複合式新土拍政策,無一例外地提高了企業競爭門檻,封堵中小房企試圖通過傳統高周轉模式繼續發展的路徑。

除去公開市場,並購將是中型房企突圍的路徑之一,“閩系”房企陽光城成為典型的代表。陽光城2016年年報顯示,2016年陽光城新增土地儲備項目25個,總建築面積977.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10%。其中,企業以招拍掛方式獲取了12個項目,總建面141.9萬平方米,以收購方式獲取了大量土地儲備。

億翰智庫的報告認為,此種趨勢對成長型房企來講,需要關註去周期化趨勢,尤其是在投資節奏上,地價低時多拿,地價高時適當少拿,但絕對不能不拿,否則企業成長的連續性會受到制約。

房企樣本·碧桂園

碧桂園前4個月攬金首破兩千億 已完成全年目標50%

每經記者 魏瓊 每經編輯 楊軍

近日,克而瑞及億翰智庫公布的數據均顯示,碧桂園以2006.6億元銷售金額超越萬科、恒大,再次奪得流量銷售金額榜首,完成全年銷售目標的50%。

回顧2017年開局以來的房企銷售業績,碧桂園連續4個月成為“銷冠”,首次實現4個月銷售金額突破2000億元,刷新行業規模紀錄。同時,萬科、恒大均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分別以1915.7億元、1440.3億元位列第二、第三名,加固了房地產業三強鼎立的行業格局。

目前,政策調控“緊箍咒”不斷收緊,加速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給行業巨頭提供了一個規模擴張的良機,在公開“招拍掛”、收並購以及合作拿地方面高歌猛進。

銷售金額實現同比增長209%

2016年,萬科、恒大、碧桂園確立三強鼎立的行業格局。2017年開局以來,三強之間的爭霸賽不斷刷新行業認知。

2016年,萬科用4個月時間突破銷售金額1000億元大關,刷新行業紀錄。2017年,碧桂園用4個月實現銷售金額2006.6億元,成為行業首個4個月規模突破2000億元的房企,其擴張速度較2016年行業最快增速提高一倍。

回顧碧桂園前3個月的銷售數據,分別為486億元、386.6億元以及634億元,同比2016年前3個月增速分別為288.9%、246.7%以及229.9%%,每月均以超200%的增速前進。截至2017年4月,碧桂園以2006.6億元銷售金額實現同比增長209%,為規模房企中增速最快的公司,完成全年銷售目標的50%。

從前4個月的業績增長情況來看,房企在加速擴大規模,以提高市場占有率。金額榜單門檻進一步提升,TOP3和TOP30的4個月入圍門檻均已超出去年上半年水平。其中,TOP30門檻已經達到178億元,超越去年上半年的174億元。

易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丁祖昱在其公眾號發文分析認為,4月房地產市場成交繼續分化,一二線樓市成交仍處於相對低位,這對重點布局一二線的房企業績產生了壓力。三四線樓市的崛起則對相應布局的企業提供了業績上漲動力,特別是龍頭房企,在三四線城市布局較廣,業績增長幅度更大。

碧桂園總裁莫斌透露,碧桂園的主戰場是在三四線城市,隨著公司實力的增強,開啟了一二三四五線城市全線出擊的戰略格局。碧桂園將在三四線城市按照市場需求推出貨量,做好供應。

在鞏固三四線市場的同時,碧桂園不斷加碼一二線市場的布局。明源地產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劉策分析認為,一二三四五線城市全面發展的房企在面對政策調控和市場變化時具備足夠的戰略縱深,業績受影響較小,有利於保持業績的穩定增長。

同策咨詢研究院總監張宏偉認為,碧桂園在三四線城市布局了大量的項目,多數城市受政策影響較小,碧桂園獲得了業績放量的窗口期和規模增長的好時機。碧桂園在三四線城市的產品在性價比方面有綜合競爭優勢,能夠在短期內開發大盤,為大規模的銷售提供產品保障。

前3個月拿地已用預算44.7%

2016年,碧桂園的全年銷售金額為3088.4億元,實現業績翻番,順利完成“尖叫目標”。

碧桂園對外公布的2017年業績目標為4000億元。按照其目前的增長態勢來看,這一目標相對保守。對此,碧桂園主席楊國強則表示,到了年中,能夠做到的話,碧桂園會對業績目標進行調整,2016年也進行了調整。

丁祖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按照目前的增長態勢,碧桂園具備沖擊6000億業績的能力。張宏偉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碧桂園2017年完成6000億銷售業績問題不大。

截至2016年12月,碧桂園在國內的總土地儲備為1.66億平方米,未售部分土地儲備貨量總計高達11986億元。包括2015年和2016年帶入貨量1273億元及4890億元的2017年預計新推貨量,碧桂園2017年可售貨量達到6163億元。其中目標位於一二線城市的貨量為3528億元,占比57.2%;目標位於三四線城市的貨量為2635億元,占比42.8%。

在土地市場上,碧桂園並沒有放慢擴展的步伐。碧桂園發布的數據顯示,1~3月,碧桂園獲取了111宗土地,新增土地預期建築面積為2035萬平方米,土地成本為670億元,花費拿地預算的44.7%。在1~3月新增土地中,按面積計算,三四線城市新增土地占比68%,一二線城市占比32%;按金額劃分,三四線城市占比41%,一二線城市占比59%。

據碧桂園財務資金中心副總經理左瑩透露,考慮到貨量的安排,2017年,碧桂園有1500億元的現金支出用於拿地,當然會根據市場情況、現金的流入和其他方面的開支進行定期的調整。

此外,由於實行合夥人制度,碧桂園項目的開盤時間縮短至6.2個月,現金流回正周期縮短至8.4個月。加之依靠高周轉快速開發模式,碧桂園2017年的新增項目將源源不斷地進入2017年可售貨量,為2017年的業績增長儲備原材料。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碧桂園東莞茶山項目采用的SSGF工法將在碧桂園各區域公司試點,未來將全面推廣。該套體系的創始人碧桂園莞深區域副總裁孫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試點的茶山項目來看,SSGF工法采用全穿插施工,能將整體建造周期縮短6~8個月,同時能節省1/3的施工人力以及1/3的建築成本,保證建築品質達到精良水平。

房企樣本·融創中國

前4個月銷售金額達596.1億 融創直追龍湖備戰第二賽季

每經實習記者 舒曼曼 每經編輯 楊軍

進入5月,各房企紛紛備戰二季度,從多數房企公布的2017年銷售目標中簡單計算可以看出,其銷售額平均增長均值為20%,其中,融創中國以銷售目標2100億元,增幅達到39%,成為已公布房企中增幅最大的企業,從1~4月來看,融創中國銷售金額達到596.1億元。

而與融創中國業務、布局相似的龍湖地產,在2017年的銷售目標上則略顯保守,定為1100億元,兩者之間正好相差一千億。從1~4月的表現來看,龍湖地產的銷售金額為602.3億元,突破千億似乎已無懸念。

2016年,房企千億軍團已增至12家。多種研究報告也表明,中國房地產業正快速步入“寡頭時代”。克而瑞研究中心表示,4月房地產市場成交繼續分化,一二線成交仍處於相對低位,這對重點布局一二線的企業業績產生了壓力,對於融創來說,實現2100億元的銷售目標,下半年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融創推盤重心在下半年

融創2016年年報披露,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53.4億元,同比增長54%,毛利48.5億元,同比增長70%,毛利率13.7%,同比上漲1.3個百分點。

一季度報顯示,融創一季度實現合約銷售金額人民幣455億元,同比增長81%,合約銷售面積約250.6萬平方米,僅3月單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人民幣222.7億元,同比增長92%。

對於1~4月份的表現情況,融創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7年重點推盤時間集中在下半年,全年融創可售資源達到4185億元。

當前,融創已完成一線、環一線及核心城市的全國化布局,截至2016年底,已布局44個城市,新增土地儲備5394萬平方米,總土地儲備7291萬平方米,權益土地儲備約4973萬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新增土地儲備中有2/3為收並購所得。對此,融創方面表示,目前熱點城市土地價格過高,尤其在公開市場獲得價格合理土地的機會較少,隨著調控的持續和流動性的收緊,預計2017年土地市場將逐步回歸理性,未來在拿地方面將更加謹慎,並將更加重視並購市場的機會。

相比之下,從龍湖地產的策略來看,會把2017年可售貨值盡量布局在上半年。截至2017年3月,龍湖地產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人民幣430.2億元,同比增長218%,合同銷售面積282.5萬平方米,3月單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人民幣185億元,合同銷售面積112.5萬平方米。

龍湖地產表示,今年的發力歸功於2011年開始的戰略布局,預判今年市場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供貨選擇往上半年前置。

房企規模之爭已白熱化

根據克而瑞公布的榜單,一季度前10強的門檻提至330.6億元,同比大幅上漲69.5%。上市房企的銷售數據增長驚人,碧桂園、首創置業同比增長幅度均達250%,萬科、招商蛇口、新城控股等同比翻倍,中國恒大、融創中國、金地集團、世茂地產等多家房企增速均超過50%。

除此之外,房企梯隊間的差距也逐漸擴大。規模房企和品牌房企的優勢越加凸顯,根據克而瑞公布的1~2月榜單中就明顯看出行業集中度有升高的趨勢,三大龍頭到百強企業之間的規模化比拼更加激烈。

中指院方面預測稱,到2020年,千億以上規模企業數量將達21家,3000億以上將達6家,2家將超5000億,500億至1000億的房企數量將達38家。未來行業集中度將快速提升。

以前30強房企為代表,融創中國2016年新增土地儲備5394萬平方米,總土地儲備7291萬平方米,權益土地儲備約4973萬平方米;龍湖地產在2016年積極擴張土地儲備,共獲取39塊土地,總建築面積為946萬平米。克而瑞數據顯示,1~4月,中海、綠地等房企的土地儲備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710%、38%。

為了擴大規模,滿足行業重新定位需求,各大房企積極采取多元化補貨模式,合作拍地、項目入股、收並購案例明顯增加。融創執行總裁汪孟德在一季度發布會上表示,未來三五年內,融創房地產主業要占98%以上份額,對於規模企業來說將面臨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根據目前土地市場競爭激烈的現狀,土地價格高企,單純以土拍市場拿地已經無法滿足融創的規模化擴張需要。就目前融創集團再度舉牌金科股份持股增至25%來說,中原地產研究分析師張大偉表示,該收購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做大管理規模。此前,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希望以並購的方式獲取項目。

西部力量

調控外溢地產江湖生變:中西部11家房企躋身百強

每經記者 蔡雅蕓 每經編輯 羅偉

樓市調控的力度仍在加大,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二三線城市加入調控的隊伍;另一方面,政策顯效,諸如深圳、北京曾經“高熱”的一線城市正在退燒。

近日,在克而瑞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年1~4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100》排行榜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來自中西部的房企占據了11個席位,其中榮盛發展、金科集團分別以217.2億元、205.4億元銷售額成為11家中西部房企銷售突破200億元的龍頭房企。

同樣是上述研究機構,在其對外披露的2016年房企銷售TOP100中,來自中西部的房企只占據了9個席位,新躋身榜單的兩家房企是中迪禾邦及康橋地產。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劉璐表示,一方面2016年以來樓市處於上行通道,房價上升助推了重點布局熱點城市的房企銷售額的增長,另一方面,樓市調控讓重點城市的需求外溢到了中西部城市。

受益於都市圈及調控效應

銳理數據董事會主席羅紅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中西部房企的先天優勢就在於他們的土地儲備主要集中在市場潛力爆發的市場,而這些市場正好覆蓋了京津冀、重慶、成都、合肥、武漢等熱點區域和城市。

羅紅衛說,“去年底到今年初,限購全面開花前市場火熱,使得百強房企中很多在前四個月就完成了大半年的業績目標。”

戴德梁行董事魏曉龍表示,由於這11家房企全國化的布局沒有完成,知名度沒有那麽高,但在區域內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從區域角度說,榮盛在河北、金科在重慶、藍光在成都,都是領頭羊。這些第二梯隊的房企是“地方諸侯”。

記者註意到,本次領跑中西部房企排名的“河北王”榮盛發展,此前就因雄安新區的設立而成為關註焦點。梳理其項目分布情況就會發現,榮盛發展僅在河北地區的項目就達32個,剩余的52個項目則分布在17個城市中。

榮盛發展一位要求匿名的內部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公司業績的大幅提升,與京津冀樓市的火熱有著直接關系,榮盛發展作為本土企業,環渤海、京津冀、京滬高鐵沿線也一直是公司的戰略方向。”

渝派房企的領頭羊金科,在其2016年25個新增地塊中,有8個位於總部重慶,其他分散在合肥、成都、鄭州、南寧、濟南等城市,本土市場重慶的銷售金額以147億元遙遙領先於其他城市。

中西部房企逐步壯大發展的過程其實有著其特殊的市場契機,魏曉龍認為,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城市的房企完成對“小魚”的兼並後,才會觸及中西部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的房企在成長初期沒有遇到這些大魚,所以能利用市場空檔完成自身體系建設。

何以突圍“面粉貴過面包”

“現在想做一個‘小而美’的房企幾乎是不可能的。”魏曉龍說,“如今可供房企選擇的余地不多,隨著行業集中度的越來越高,用行業里的一句話總結就是,要麽做大做強,要麽等著被收購。現在這11家房企已經是區域龍頭,想被收購沒那麽容易,但那些沒有擠進榜單的房企,其實很多已經被巨頭收購了。”

“出於企業對規模的需求和發展,該拿地還是得拿地。”金科地產中西部區域公司董事長羅利成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當前,中西部房企在布局“全國化”時,目標城市多為樓市調控的重點城市,地價高企、房價受限。這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大挑戰。羅紅衛坦言,中西部房企走出去的時候,仍會面臨水土不服的困惑,。

從榮盛發展來看,2016年其通過股權收購、招拍掛等多種方式先後獲得土地80余宗,截至報告期末,其土地儲備建築面積2570萬平方米。

記者從金科股份了解到,去年該房企土地總投資達208億元,獲取34宗土地,土地儲備1846萬平方米,通過收購、合作的項目有10個。

4月底,河南本土實力房企之一的正商地產今年前4個月其總銷售金額91.1億元,躋身房企銷售百強榜第49位。記者註意到,2016年正商地產銷售額261.2億元,銷售面積270.7萬平方米,且在鄭州市場排名榜首,已遠超同樣屬於河南房企的建業地產。

房企樣本·華僑城

混改窗口期推全域旅遊 華僑城押註雲南謀第二總部

每經記者 黃博文 蔡雅蕓 每經編輯 羅 偉

定位為以文化產業為主營業務的央企華僑城,正在刻意淡去地產商的形象,轉而在文旅板塊大手筆布局。

近日,華僑城集團宣布與雲南世博旅遊控股集團(以下簡稱世博集團)、雲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文投集團)戰略重組正式落定。

這是繼華僑城與雲南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之後的資本舉措,標誌著華僑城“文化+旅遊+城鎮化”、“旅遊+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戰略布局雲南正式拉開大幕,成為央企參與地方國資改革的重要樣本。

“全域旅遊”落子雲南

根據公告,華僑城以增資擴股的方式投資雲南世博、雲南文投,增資擴股完成後,華僑城通過其設在雲南的全資子公司持有世博、文投各51%的股權比例,雲南省國資委持有其余49%的股權。

雲南旅遊(002059,SZ)由雲南世博控股,持股比例49.52%。因此,通過控股雲南世博,華僑城也實現了對雲南旅遊的間接控股。控股後,華僑城共計持有雲南旅遊57.07%的股權,雲南旅遊的實際控制人由雲南省國資委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

另據披露,華僑城參與雲南旅遊的定增方案也已獲批,通過華僑城雲南公司100%認購雲南旅遊的11.3億元定增。

華僑城方面表示,此次創新地采用了央企、地方國企平臺公司合作的新模式,對於雲南旅遊產業升級意義重大。同時這也是華僑城集團“文化+旅遊+城鎮化”及“旅遊+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的重要實踐。對於華僑城而言,這一舉動也有著參與國資改革上的重要意義。

華僑城新創的“全域旅遊”模式也將在雲南落子。在5月3日股東大會上,華僑城董事總經理王曉雯透露,雲南將落地華僑城的第一例全域旅遊模式。在計劃中,華僑城將把雲南作為第二總部,在“十三五”期間投資2000億元對雲南旅遊文化產業進行資源整合,打造千億資產規模的新雲南世博和五百億資產規模的新雲南文投。

雲南財經大學不動產投融資研究中心主任周大研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雲南的旅遊資源非常多元、充足,但也存在“小而散”的狀況,僅靠華僑城的一己之力是難以改變的。如今華僑城聯合了本土世博、文投、城投三大資源平臺,也能很大程度上整合當地資源,增加雲南旅遊產業升級的勝算。

逐步淡化地產商身份

華僑城將自身定位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領跑者、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引領者、中國全域旅遊的示範者”,對於另一重地產商的身份,不願更多提及。

雲南旅遊年報顯示,2016年,雲南旅遊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766.8萬元,同比下降17.20%。國金證券認為,地產銷售不佳是雲旅業績下滑的主要因素。2016年,雲南旅遊地產板塊利潤總額同比下滑97.62%。

4月26日,華僑城集團內刊發文指出,華僑城集團總經理段先念表示,上市公司房地產業務比重較大,其業績波動將會影響上市公司效益,同時影響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可以考慮采用地產戰略合作聯盟的模式,自己只做平臺,由專業的地產公司做房地產開發。

華僑城集團2016年業績顯示,實現營業收入354.81億元,同比增長10.07%;實現凈利潤68.88億元,同比增長48.44%,兩項指標均創下歷史新高。

不過在投入方面,華僑城顯示出戰略傾斜,2016年旅遊綜合業務的支出成本占總營業成本的57.11%,比上年增加33.97%,可見華僑城在發力“地產+旅遊”戰略時,投入比例也發生了改變。

根據華僑城2017年的工作計劃,將全力推進雲南、海南全域旅遊。加快對雲南旅遊資源的整合,推進三亞、海口等全域旅遊項目的落地,實現對知名景區的托管運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56

5300年木乃伊開聲曉講英文咁精?

1 : GS(14)@2016-09-24 23:30:43

他沉默了5300年,終於「發聲」了。歐洲最古老、有5300年歷史的木乃伊「冰人奧茨」(Iceman Otzi)出土四分一個世紀,科學家成功重塑他的聲帶,讓他打破沉默,發出「最接近」石器時代的古老聲音。意大利北部博爾扎諾(Bolzano)的研究員周三展示研究成果。科學家利用CT掃瞄成功重塑「奧茨」的聲帶、咽喉和嘴巴,再配合語音合成器,重現「奧茨」的聲音,令他發言「aeiou」五個音。「我們不能說已經重建奧茨原來的聲音,因為我們失去木乃伊一部份重要的資料。」領導研究的意大利喉科專家菲什特什(Rolando Füstös)說︰「但透過量度聲道和聲帶的長度,我們已重建出頗為值得信賴的木乃伊聲音。這是進一步研究的起點。」科學家也坦承,無法知道生活在5000年前的「奧茨」到底是說甚麼語言的。「奧茨」是歐洲最古老木乃伊,一名攀山人士1991年在阿爾卑斯山脈下發現他的屍體。科學家相信他是背後左肩中箭,失去意識後腦部受到猛烈撞擊,死時大約45歲。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4/197805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8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