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票操盤手的體會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jqr.html(一)心態 一個要炒好股的人必須要有良好的心態,要有賺而不喜,虧而不憂的正確態度,不管你是賺還是虧都要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並牢牢記著操作過程的中的得與失。 什麼是真正良好的心態呢?比如某只股符合你的買點,但在漲多漲少問題上你並不知道,你只能知道大概。當你買了後它向下跌了些,這時很多人會覺得買錯 了,內心會有種挫敗感和失望感。其實你沒必要緊張,只是要認真觀察它運動的過程就行了,因為T+1狀態下你是沒法當天改錯的,到了收市它還是不如你買時的 理想預期,此時你就該多看看它的形態。5日和10日均線處於什麼形態,量和量比是多少?內外盤的量是外盤大,還是內盤大。一般說來外盤大於內盤表示主動性 買進的人多於賣出的人,同時你還應注意在成交過程中是以每筆常出現幾十手成交.還是以每筆百手成交。這些觀察對於明天的走勢很重要,你還要多觀察分時k線 中的5、15、30、60分鐘k線 形態以及均線和下面技術指標所處於何種狀態,在你的觀察中若感覺圖形還好,那麼你明天操作就只注意它開盤時十到二十分鐘 是外盤大,還是內盤大。若外盤大於內盤的走勢自然較好,但同時你還得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現價和均價線上來進行觀察,如在漲升過程中感覺漲升無力,今天大盤 也可能是向下運行的預期,那麼你就應該及時了結,如果在賣出後股價又超出了你的賣出價,你千萬不要後悔,而是總結你錯在那裏就行了,這就是心態。 (二)漲幅和回落的關係 不管你買入價是多少,總之從它當天的高點回過了3%你就應該引起注意,往往回過了3%的個股在當天走勢中一般都不太好,很難再創新高,但又不是絕對 的。因為股市中沒有絕對二字,是賣還是留還得看個股的形態、量、量能線、量比、內外盤以及換手率,它已漲了幾天?這些綜合後你就該選擇賣還是留了。 (三)錯誤的理念 在這些年中看到很多投資者有種錯誤的投資理念, 那就是手裏拽著幾隻或十幾隻股票,他們卻不知在這動盪的股市中要守好幾隻乃至十幾隻個股不虧是非常困難 的,更不要說賺錢了,可以這樣說,大盤在向好時你的個股也許有幾隻賺錢,但你的看盤經驗和能力有限,如果發生突然變盤,你很難在短時間了結所有手中的股 票。(股的只數買多了就向供養了幾個或十幾個孩子,這個在淘氣,那個掉進了水坑,還有的也許不慎戲水而亡)。難道你買的股也要向這群孩子難管嗎?醒醒吧。 其實你完全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那一兩隻個股上,對它進行細心觀察,符合買點就買。不符合就又重新等待機會,總之只要大盤不是太惡劣,一天之中有很多個股 會象春筍一樣冒出來。 (四)止損 止損說來很簡單,但要止損恰到好處還是很難的。一般來說止損要看個股處於什麼樣的市道、個股的形態、漲升了多少、自漲升以來量的總合、換手率、每天的 內外盤變化情況以及移動均線和k線的距離。如果是一個短線有經驗的人一般就控制在3%以內,因為即使錯了他也能找到另外處於漲升的個股。常規止損一般就設 在3%左右為好,止損還和投資人的經驗和心態有密切的關係。 (五)學會預測明天大盤基本走勢 雖然近幾年指數一直總體下跌,但在某個時段總會 有個股會反彈,我們要做的就是力爭抓住反彈的個股。如果說個股是跳舞演員的話,那大盤就是一所大舞廳, 舞廳裏如果沒人氣,那些跳舞演員大多也就跳得很不起勁,有也就幾個敬業演員在那裏熱熱身而以,此時你應該坐在大廳裏觀看,看他們怎樣練習和熱身的,當某個 敬業演員越練越起勁並有繼續練下去的意思,你就應該為他鼓掌(買進)。因為畢竟不是正式演出,你還得防止他因為沒觀眾人氣而突然息場。但有些熱身的演員並 不比正式演出的差。 (六)不要單相思 有的投資人買票時愛單方面看待個股的漲跌,當一 隻股跌了幾天後他會認為這只股以跌得差不多了就買進,你卻不知在形態不好時它橫盤幾天後還會下跌。炒股 不要去單方面認為它何時是底,而應該學會順勢而為,找那些剛啟動又有量的個股,只看量還不夠,還要看形態和量放大後它的漲幅是否同步。選股是一個較為系統 的工作,它涉及到一個人的心態,對看盤的經驗認識程度,對個股的形態理解和把握,還有就是大盤所處位置以及量和價的關係等等...。往往有些投資人選好的 股沒敢買,怕跌.錯過了第一買點,心慌意亂又匆忙去追高買入,卻沒注意此時的現價和均價的關係,結果追了高,有些股買錯了又不肯認錯,任其下跌,最後被迫 長線投資。 (七)真假政策自己判斷 2005年6月24日這天是週五,開盤的走勢不太好,看大盤走勢跌得很凶,給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但很多人卻沒注意這天上午雖然大盤分時走勢 很難看,卻沒注意它跌得再難看也畢竟只跌了6個點,比前些日子半天就跌一、二十點有天壤之別,中午一過開盤就向上反攻。原來一些網上言傳週一尚福林下午要 有新聞發佈會,說人民日報還要發表社論,還有關於5000億平准基金入市等等。其實我們應該想想1000點證監會都不拿錢救市,難道1100點反而會開 恩?其實我是做短線的,當日上午我就買了票,加上這些言傳,週一賺錢是沒問題的了。其實我是不信什麼5000億的,週一大盤高開7個點,一個小時就放了近 40億,那天成了普漲.但仔細觀察大盤股並沒有充分放量,漲幅也一般,看來盤面已無言地證實了我不信的判斷,我在上午10點35分就把所買的股票全部獲利 賣了。結果,下午3點半尚福林並沒帶來啥利好,更沒有啥5000億入市的救市政策。只有他們認為的所謂相對平穩,什麼改制已取得了經驗等等。這次所謂傳言 的利好就象一群孩子聽說大人要發糖吃,結果大人沒有發糖給孩子,你說那些孩子心理是啥滋味?第二天必然是失望,再想讓大盤象孩子聽話以無可能了,唯一的可 能就是再次下跌。 (八)順勢而為 順勢而為的含意我認為就是順著市道而為之,比如大盤剛由強勢轉入弱勢並破位的頭幾天你別急著買票,因為你再有看盤經驗和選股經驗.在剛轉入弱勢時,有 可能你買的票當天上漲,但現在是T+1制度,漲了你也無法當天賣出,它很有可能明天跳空補跌,那樣有些得不賞識。一個真正有經驗的投資者他是不會亂冒風險 的。待大盤下跌釋放差不多了時,雖然大盤並沒完全走好,由於前幾日的下跌釋放基本到了一個小的階段,這個時候有符合買點的個股你又可以出擊一下了,但一定 要設好止損位。就象毛澤東的遊擊思想,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保存實力是首要的投資之道。 (九)別嫌賺得少 很多投資時間不久,看盤經驗和對個股走勢理解不深的投資者,老是想一次就賺個夠,想一夜暴富,願望是好的。但這個市場現在很難一夜實現暴富,你入市沒有虧就很不錯了,還想暴富?有點不現實吧。 記得一次朋友和我一起買了一隻票,第二天發現其走勢有些不對勁,我一萬股也才賺了360元左右,打電話也叫他快退出來,他卻說才賺了幾百元不願退,我 給他說這只股你現在賣了還有幾百元的利潤,一會跌下去你還要倒虧,不是脫了褲子打屁嗎?空事。他不聽,結果下午那只股就跌了8%,第二天又跌了5%時他又 進行補倉,結果五天后供跌了32%, 後來的反彈也相當無力。最終他以虧損一萬五千多元而退出。後來我給他說明一個道理就叫打工者。我說你看看那些農民進城 打工者一月多辛苦,才領取了多少工資?就是城市裏上班的一般也就兩三千元,很多還根本達不到。你一天就一賺了兩三百元,有啥想不通的?難道這一個月就沒有 買入個股股的機會了嗎?只要手裏有錢還怕沒機會?你虧了的那些錢多冤啊。即使你重新買的票賺了一萬五千,你也才保本。但我卻是純利潤,長此以往它的差距該 是多大?你自己算算吧。 (十)關於換手率 有些投資人單方面認為量大、換手率大就是買入時機,你卻不知大到多少就會成為一段時期的災難,就拿600339天利高新來說吧,6月8日這天它的換手 率是53.71%,如此大的換手率全天才漲了5.6%它正常嗎?第二天低開下跌是它的必有之路,因為那麼大的量有兩種可能。一是換莊;二是對敲,不管哪種 都將是下跌。 有位網友就在6月8日的4.38元買了的,勸她第二天割肉她不聽,還四處打聽證實是否真的要下跌,那麼大的量下跌有些不相信,這個市場是仁者見仁,智 者見智,有說跌也有說漲,等她徵詢到多數意見時天利高新已跌到3.50元才下決心割肉,你說炒股像不像戰場,要是打仗也八方徵詢意見,可能參與戰鬥的人員 早死光了。 回過頭我們再來說說近日的跳水冠軍000676思達高科,它以連續十三個跳空低開跌停而成為近日的跳水明星,它的連續跳空跌停成為了一些“高手”或專 炒“妖股”獵取的對象。6月28日是它的第十三個跌停日,我相信有很多自認為高手和捉妖的能手在它十三個跌停處買了的,那些“高手”也不想想它為啥要連續十三個跌停,就不加思索地開始捉妖。真還有點捉“妖”的味道和精神,卻沒想到如果萬一它當天換手率超過32%又將要以跌停開始新的征程,不幸得很,6月 28日這天它以換手44%的代價也沒到漲停處。它的下跌將是長期的,等上兩月左右它的目標就將是3.50---3.20元左右。如果捉妖的在不肯認輸退出,捉妖的可能那時也會變得妖裏妖氣的,一個是股妖.一個是人妖,哈哈,剛好一對妖精。 (十一)選股的要點 其實買股前的工作就是選股,選得好與差在於投資 者平時的思維、看盤經驗、心態與膽量和性格。有些投資者看到某個板塊開始上漲,他第一時間想的就是風 險,學會控制風險的本意沒錯,但是往往某個板塊裏漲得最多、最有力的,它就是近期這個板塊的領頭羊,反而風險較小。你卻由於它漲得多了點而拒絕切入,卻失 去了介入領頭羊的機會。此時的投資者一般都愛選入同板塊長得較少的來介入。在觀察中發現領頭的個股一般比跟班的要多張20--30%而且還比跟班更穩定, 如果發生一點調整,領頭的下調2%,那跟班的往往就會下調4%--7%,再如果領頭的下調5%那跟班的有些命都不要了似的向下殺,真有點兵敗如山倒之勢。 在實際運用中,還要結合當時板塊能否真正成強勢來作出判斷。 (十二)股評與朋友 很多炒股的人每天看電視和報刊的股評,看看聽聽 他們說些啥也沒什麼,可當參考參考嘛。但有些投資者卻完全相信他們的薦股,別人點啥股就不加思考地買進 什麼股,也不自己線看看圖形和一些技術指標處於高位還是低位元元的下降通道。就盲目買進,結果跟著推薦買的股有很多投資者都以虧損而告終,那些電視上的所 謂股 評老師,我看絕大多數是缺乏職業道德的騙子,他所點過的股正巧漲了,他會天天提.天天講。虧了的他再也不作聲了,反正他又沒強逼你買,有的虧了不甘心。又 拿著幾千上萬元去參加什麼會員,結果還是以虧損而告終,還白送會費。自己也不想想他們真的炒股那麼厲害、那麼准,他還有必要用時間在電視上口水四濺,嘰嘰 喳喳嗎?他自己恐怕炒股都忙不過來嘛。 前幾年我有位朋友急著存入十多萬進帳戶,我問他那麼急幹啥?他說:一個可靠朋友告訴他000710天新儀錶要漲到28~30,朋友的朋友是個操盤手。 當時000710天新儀錶的價格是漲到19.43元,並正在由高轉低開始破位,我勸他別買,此股以到了高位,他不信,其實該股正在積聚大的風險,反勸我也買進。結果從第二天開始該股就邁向了不歸路,幾年已過去,現在該股才兩元錢。也不問問自己,真正的操盤手會告訴你嗎?他告訴了你他又去賺誰的錢?用現在時髦的話叫暈。 (十三)該做長線還是短線? 我認為長短都可以,但原則是要常賺而不是長虧, 長線或短線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賺虧的理由。一般說來如果大盤向好並伴有成交量的逐漸放大,均線又處於 全面多頭排列,特別是大盤股的放量,那麼我們就可放長點時間,也可做它的波段,但這必需要有相當的看盤經驗才行。大盤走勢不好還做長線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其實我們就該改做短線了,把自己的思維和資金全面轉入戰略防禦,而不是進攻,大盤向好表示友軍氣實強盛,自然大盤向下運行表示敵軍氣勢洶洶。我們要進入戰 略守勢(收回資金),主動觀察“敵軍”動向,當有短線機會時我們就可派出小股資金與於短線出擊,一旦攻勢受阻要立即撤回資金,再次總結教訓,以備再戰。要 做好短線必須要具備指揮員一般的智慧.勇氣.戰術技巧和應戰經驗,短線最大要求是首先學會保存實力。 沉浮了這麼些年,考試無數,操作無數,心中感覺這十年如一場夢。但也留下了一些市場觀感,看到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名為機構投資者每天對市場的評論,總覺得他們還在自己欺騙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1

從商人的角度對價值投資的體會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ph8.html前幾日,來了一位遼寧的朋友,他以前是做鮮活海產貿易生意的,寫了一篇文章,是他從商人的角度對價值投資的體會。如下:我原來從事一定規模的實體經營工作,近幾年來一直在尋找具有持續發展潛力的專案,卻沒有找到。但留給自己的底線是如果找不到可心的專案就做股權投資。現在我把自己從曾經做過商人的角度對基本面分析學習和研究的粗淺體會寫出來.一、股權價值投資在中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我經營實體的過程中,由開始錢賺起來很容易漸漸感覺錢越來越難賺,利潤越來越薄,不象十幾年前和更早時期,只要敢幹、肯吃苦就一定能賺到錢,現在是一不 小心就會輸掉,周圍的朋友們也都在慘澹的維持著。覺得中國的實體經濟經過30年的發展已到了一個轉型期,越來越向“二八”現象靠近,即20%的企業佔領 80%的市場,更多的中小企業將走向被兼併和消亡。在我尋找新專案的過程中,希望能找到高附加值、有一定門檻的項目,不想做一個項目做了沒幾年,就會跟上來一大批效仿者而競爭氾濫,可是這樣的高精尖項目很 難找到,可以說象找心目中的老婆一樣可遇而不可求。普通的大眾專案,如果你錯過了長大的季節,將很難與已經長大的“老大”們去抗衡,接下來怎麼辦呢?是自 己造個“小舢板”去追別人的“航空母艦”?可怎麼能追得上呢?還是放棄自己造“小舢板”直接搭上“航空母艦”?對,這可能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了,資本市場 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機會,我們可以直接登上“航空母艦”,並和他們一起共同打造“航空母艦”,儘管在這艘“航空母艦”上我只能當個極普通的水手,但也可能要 勝過“小舢板”的船長,因為在“航空母艦”上即使當個普通的水手,也可能隨船乘風破浪而到達大洋彼岸,最起碼這種概率大大增強,而“小舢板”的船長大多隨 著“小舢板”的沉沒而葬身海底。當我一進入資本市場看到了好多我心目中的“航空母艦”,哈哈,原來你們都在這呢,看來我這個小水手要登上哪一艘還得要挑挑 揀揀呢!二、股權投資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兩件事:如何正確評估企業價值;如何思考市場價格。商人的商業邏輯行為就是看人、看事、看物,之後對未來進行一定的盤算和預期,如果對未來成功有7成的把握,那麼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可以開幹了!但重 要的是怎麼看人、看事、看物呢?正如巴非特認為的伊索寓言中講的“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就像你有一個對他過去經歷很瞭解的朋友,你能大致預測這個朋友在未來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發展,儘管不會十分準確,但也能估測個差不多吧;如果你新認識一個人,就能說出他的未來,那你一定是個算命先生!正如巴非特所說的:“模糊的正確要勝過精確的錯誤”。商人做生意的底線是我可以少賺錢,也可以不賺錢,但就是不能虧本。用在投資上就是確定性!如何做到確定性呢,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確的估值。假如我想買一個工廠並想擁有5年,其帳面價值100萬,別人給出價200萬(相當於股票市場的股價),我要反復研究它的經營歷史過程,在此基礎上通過自己所能理解到的知 識,盤算出它在未來5年中是能賺500萬還是50萬 呢,去和別人的出價去比,覺得划算就買了。我回想我在經營實體當經理時,別人也經常問我今年能賺多少錢,我總是感到忐忑不安,我真的是說不準啊,也只能說 出個大致區間吧。我經常看到券商報告上的精確估值感到很驚訝,他們比總經理還瞭解這個企業嗎?我對此總是抱著懷疑的眼光。估值只能算 是一門藝術,是眼光,談不上是門科學。刻意去追求精確的估值還不如深入地去研究企業更有意義。就是在幾天前,與我合作的其中一位教授在美國做訪 問學者,他是專業研究企業價值評估的經濟學博士,我們在網上交流還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他在研究用內部收益率法評估企業價值,我看著計算程式真的很複雜,我 費了好半天勁也沒太弄明白,我就說用不著這麼複雜吧,打蠅子用蒼蠅盤就夠了,還用的著大炮轟嗎,我著實把他氣得夠戧。也可能是我才疏學淺吧,不過我反復學 習研究市盈率法、市淨率法、PEG法、現金流折現法等等,我以一個商人的眼光出發,我關心的就是 在未來的企業生命期到底能賺多少錢,折現後就是它的企業價 值,正如巴非特所說的股東收益貼現值,但預測股東收益必須是在全面理解和把握企業的過去和現在的基礎上,才能對未來進行一個大致的預測,是不可能得出一個 確定值的,但可以能得出一定區間,也只能是個模糊的區間,算是做到個心中有數吧。投資是個商業遊戲,不是數字遊戲,只能從商業邏輯出發,遵照商業規律行 事,那麼哪一種評估方法更加順應了商業規律呢,以我看那就是股東收益貼現值!在我們研究企業的同時,也要同步關注和思考市場價格。既然稱為股票市場,那它也是市場行為的,和其他市場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我們同樣要關注市場的買賣供 求關係、是什麼樣的人在買、又是什麼樣的人在賣、市場管理者管的怎麼樣、別的同類市場怎麼樣、哪些產品好賣、哪些產品好買等等吧。我覺得與農村的集貿市場 沒什麼區別,比如我相中了一棵大白菜,我估摸著種子、肥料、人工等成本費用再加上一定的利潤後,大約值1元/斤,本來我想以這個價格買入,但市場人聲鼎 沸,大白菜被抬到3元/斤後,也只能看著不能買了,正在這時天空電閃雷鳴下起了瓢潑大雨,市場的人們都跑沒了,還是那棵大白菜,竟被賤賣到了0.3元/ 斤,可是它的品質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啊!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一棵,回到家裏還可能得到老婆誇獎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6

居安思危的深刻體會


2011-12-26  TWM




蔡明忠

過去一年金融股王皇冠加冕,等於是市場對蔡明忠接班十幾年來的努力,給予最正面的評價,但不到一百天,就因彩券出包摔得鼻青臉腫;居安思危,想必蔡明忠心 中有很深的體會。

今年是富邦金控五十周年慶,對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而言,這一年,恐怕是百味雜陳,又甜又酸又苦澀。

六月,「甜」如蜜糖,因為,台灣金融史上第一次,富邦金控的股價與國泰金黃金交叉,富邦金股價創下成立金控以來的歷史新高,每股四十八.八元,同時登上金 融股王寶座。對蔡明忠來說,這個股價多麼珍貴!等於市場對他接班十多年來打拚的正面肯定。

但股價超越之後,卻不是一路勝出,而是呈現麻花捲式地一路纏鬥,富邦金與國泰金互有領先,雙蔡(蔡明忠與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之間的心理壓力與煎熬,不難 想像;尤其最近股價雙雙跌破三十元大關,雖然仍是難分難解地膠著狀態,但這種股價大跌的「股王」之爭,恐怕彼此顏面都不盡光彩,蔡明忠更得忍受外界不免 「酸」上幾句的揶揄。

未料,金融股王寶座才坐上不到一百天,富邦金就因為彩券案出包,摔得鼻青臉腫;今年九月,富邦金旗下運彩科技,發生疑似員工監守自盜案件,日前,金管會更 施以四百萬元的行政處分。

對於過去已經發生好幾次內控出包的富邦金而言,這次事件可謂歷年最大,尤其對以「誠信」為立業基礎的金融業而言,四百萬元罰金事小,但商譽與信任感的流 失,是市場給予最嚴厲的懲處。想必蔡明忠的心情是「苦」悶又乾「澀」。

也因此,﹁居安思危﹂這四個字,想必讓蔡明忠特別有體會。而眼前最令他「思危」的事,其實並非今年以來的心情三溫暖,而是「人才」大事。

富邦金能夠登上金融股王大位,除了中國布局領先同業之外,最為外界稱道的,莫過於「廣納人才」的本領。極盛時期,曾有媒體以「十人大軍」形容蔡明忠麾下大 將如雲,在金融圈蔚為美談。

然而,這十人大軍,如今富邦證前董事長張果軍、富邦香港前行政總裁李晉頤、富邦銀行前總經理丁予康等人,要不是退休就是離職,願意「留守」者也多選擇轉任 顧問,只剩下最重要的位置︱︱金控總經理龔天行仍不離不棄;但今年以來,龔天行倦勤的耳語,卻始終沒有斷過,知情人士表示,龔天行離開第一線的位置「恐怕 已成定數」,只是如何以「最不影響公司營運」的方式和平移轉,是目前蔡明忠最頭痛的事。

但無論人才去留、營運起伏,只有企業是永續的,想必也是這位二代少主心中最重要的想法。蔡明忠一手掌大舵,在面對新的一年景氣冰凍期,要如何撥雲見日,將 台灣第一大金控駛向晴朗的未來,考驗才正要開始。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01

轉帖:一個商人對價值投資的體會 玉山落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3af0401010u1n.html

我原來從事一定規模的實體經營工作,近幾年來一直在尋找具有持續發展潛力的項目,卻沒有找到。但留給自己的底線是如果找不到可心的項目就做股權投資。現在我把自己從曾經做過商人的角度對基本面分析學習和研究的粗淺體會寫出來.

一、股權價值投資在中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我經營實體的過程中,由開始錢賺起來很容易漸漸感覺錢越來越難賺,利潤越來越薄,不像十幾年前和更早時期,只要敢幹、肯吃苦就一定能賺到錢,現在是一不 小心就會輸掉,周圍的朋友們也都在慘淡的維持著。覺得中國的實體經濟經過30年的發展已到了一個轉型期,越來越向「二八」現象靠攏,即20%的企業佔領 80%的市場,更多的中小企業將走向被兼併和消亡。

在我尋找新項目的過程中,希望能找到高附加值、有一定門檻的項目,不想做一個項目做了沒幾年,就會跟上來一大批效仿者而競爭氾濫,可是這樣的高精尖項目很 難找到,可以說象找心目中的老婆一樣可遇而不可求。普通的大眾項目,如果你錯過了長大的季節,將很難與已經長大的「老大」們去抗衡,接下來怎麼辦呢?是自 己造個「小舢板」去追別人的「航空母艦」?可怎麼能追得上呢?還是放棄自己造「小舢板」直接搭上「航空母艦」?對,這可能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了,資本市場 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機會,我們可以直接登上「航空母艦」,並和他們一起共同打造「航空母艦」,儘管在這艘「航空母艦」上我只能當個極普通的水手,但也可能要 勝過「小舢板」的船長,因為在「航空母艦」上即使當個普通的水手,也可能隨船乘風破浪而到達大洋彼岸,最起碼這種概率大大增強,而「小舢板」的船長大多隨 著「小舢板」的沉沒而葬身海底。當我一進入資本市場看到了好多我心目中的「航空母艦」,哈哈,原來你們都在這呢,看來我這個小水手要登上哪一艘還得要挑挑 揀揀呢!

二、股權投資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兩件事:如何正確評估企業價值;如何思考市場價格。

商人的商業邏輯行為就是看人、看事、看物,之後對未來進行一定的盤算和預期,如果對未來成功有7成的把握,那麼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可以開幹了!但重要的是怎麼看人、看事、看物呢?正 如巴非特認為的伊索寓言中講的「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就像你有一個對他過去經歷很瞭解的朋友,你能大致預測這個朋友在未來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會有 一個什麼樣的發展,儘管不會十分準確,但也能估測個差不多吧;如果你新認識一個人,就能說出他的未來,那你一定是個算命先生!正如巴非特所說的:「模糊的正確要勝過精確的錯誤」。

商人做生意的底線是我可以少賺錢,也可以不賺錢,但就是不能虧本。用在投資上就是確定性!如何做到確定性呢,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確的估 值。假如我想買一個工廠並想擁有5年,其帳面價值100萬,別人給出價200萬(相當於股票市場的股價),我要反覆研究它的經營歷史過程,在此基礎上通過 自己所能理解到的知識,盤算出它在未來5年中是能賺500萬還是50萬呢,去和別人的出價去比,覺得划算就買了。我回想我在經營實體當經理時,別人也經常 問我今年能賺多少錢,我總是感到忐忑不安,我真的是說不準啊,也只能說出個大致區間吧。我經常看到券商報告上的精確估值感到很驚訝,他們比總經理還瞭解這個企業嗎?我對此總是抱著懷疑的眼光。

估值只能算是一門藝術,是眼光,談不上是門科學。刻意去追求精確的估值還不如深入地去研究企業更有意義。就是在幾天前,與我合作的其中 一位教授在美國做訪問學者,他是專業研究企業價值評估的經濟學博士,我們在網上交流還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他在研究用內部收益率法評估企業價值,我看著計算 程序真的很複雜,我費了好半天勁也沒太弄明白,我就說用不著這麼複雜吧,打蠅子用蒼蠅盤就夠了,還用的著大砲轟嗎,我著實把他氣得夠戧。也可能是我才疏學 淺吧,不過我反覆學習研究市盈率法、市淨率法、PEG法、現金流折現法等等,我以一個商人的眼光出發,我關心的就是在未來的企業生命期到 底能賺多少錢,折現後就是它的企業價值,正如巴非特所說的股東收益貼現值,但預測股東收益必須是在全面理解和把握企業的過去和現在的基礎上,才能對未來進 行一個大致的預測,是不可能得出一個確定值的,但可以能得出一定區間,也只能是個模糊的區間,算是做到個心中有數吧。投資是個商業遊戲,不是數字遊戲,只 能從商業邏輯出發,遵照商業規律行事,那麼哪一種評估方法更加順應了商業規律呢,以我看那就是股東收益貼現值!

在我們研究企業的同時,也要同步關注和思考市場價格。既然稱為股票市場,那它也是市場行為的,和其它市場在本質上沒什麼區別,我們同樣 要關注市場的買賣供求關係、是什麼樣的人在買、又是什麼樣的人在賣、市場管理者管的怎麼樣、別的同類市場怎麼樣、哪些產品好賣、哪些產品好買等等吧。我 覺得與農村的集貿市場沒什麼區別,比如我相中了一棵大白菜,我估摸著種子、肥料、人工等成本費用再加上一定的利潤後,大約值1元/斤,本來我想以這個價格 買入,但市場人聲鼎沸,大白菜被抬到3元/斤後,也只能看著不能買了,正在這時天空電閃雷鳴下起了瓢潑大雨,市場的人們都跑沒了,還是那棵大白菜,竟被賤 賣到了0.3元/斤,可是它的質量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啊!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一棵,回到家裡還可能得到老婆誇獎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7

[轉載]德國阿爾迪超市:體會零售的真正本質 潘潘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wxg.html

2012-2-5

  我在創業的過程當中,因為聯商網而研究零售業,在全球的無數的零售商中,德國的阿迪,對我的影響最大。

  早在2002年的時候,我就開始研究這家公司,非常的吃驚。我在互聯網上儘量將關於他們的材料找出來。還和一個阿迪公司前董事進行了溝通。這家公司讓我對企業經營的理解,甚至對人生的一些東西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阿迪是一家德國的超市連鎖零售商,創始人是兩兄弟。阿迪開的店非常小,500到700平方米左右,單店的單品數量也有限,大概是500個。沃爾瑪推崇一站購足,一個門店的單品可能超過了20萬。

  2009年度的福布斯的富豪排行上,第一是比爾蓋茨,第二是巴菲特,阿迪他們兩 兄弟都進入到前十位。我記得2009年比爾蓋茨個人財富是400億美金,他們兩兄弟加起來超過了比爾蓋茨。小小的阿迪所創造的財富是驚人的,但是他們公司 非常低調。他們公司有一個原則,就是禁止公司最高層到最底層的人接受媒體的採訪。所以,如果你去互聯網上搜索他們兩兄弟的照片,幾乎是沒有的。福布斯雜誌 當年為了拍兩兄弟的照片,在德國待了兩個月,還是一無所獲。從這家企業上,我體會到企業真正的本質。

 

  第一是關於價廉物美。

  整個商業的本質價值所在就是物美價廉。物美這個概念,肯定是指商品品質非常好。價廉就是價格便宜起來。那麼兩個東西統一起來就是價值,而價值公式的分子是質量,分母是價格。如果你質量越好,價格越便宜,性價比一定越好,這是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很樸素的常識。

  我們很多做零售的有時候會忘記這個分子,就是關於質量的定義,而去關注價格。我 們有很多的價格競爭,包括今天很多的零售商在做自有品牌。我會嘗試去買自有品牌,我穿的牛仔褲就是沃爾瑪的自有品牌。其實中國企業做自有品牌的時候,放棄 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質量原則。自有品牌的質量非常糟糕,只關心價格,做自有品牌就要價格便宜。錯了!

  首先你必須要有好的質量,在這個前提下,你再去追求價格。阿迪就是這麼做的,他 500個單品,每一個單品的質量跟在德國市場上賣的一流品牌產品一樣好,乃至是更好。因為德國是商品質量檢驗非常嚴格的國家。第三方獨立的質量檢測往往表 明阿迪的東西比一流產品只會好不會差。在一流質量的基礎上,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把價格降下來。阿迪將這樣的經營準則堅持了幾十年,無人能敵。沃爾瑪以前進入 德國,後來又退出,因為競爭不過阿迪。

  物美價廉。低價是殺手鐧。我們來分析價格構成。假設一罐可樂的市場零售價格是4 塊錢,其實是由4個部分來構成的:第一進貨成本;第二運行成本(包括人員店舖等等);第三稅收(被國家拿走);第四股東分紅。簡單起見,假設一罐飲料採購 成本1塊錢、運營成本1塊錢、稅收1塊錢、股東分紅1塊錢。為了尋求真正的低價,阿迪這四部分都在降。這跟傳統的商業思維邏輯產生了巨大的背離。MBA的 課堂上告訴我們太多的商業邏輯和方法,但是阿迪幾乎都說了「NO」。

  首先,降低進貨成本。阿迪只賣自有品牌的東西,不賣品牌的商品。阿迪在全球範圍 尋找生產商,按照一流品牌的產品品質生產,但是貼阿迪自己的品牌。阿迪認為1塊錢進價的飲料,真正的生產成本可能只有2毛錢,更多的成本其實不是生產環節 的:可能是被CCTV拿走了2毛錢廣告費、被姚明代言拿走了1毛錢、公司高管的飛機頭等艙五星級酒店、形形式式的市場活動等等,最終都會加到這罐可樂的進 貨價格上去。阿迪認為這是不合理的,顧客不應該為CCTV買單,不應該為姚明買單。所以,他希望採購的是裸體產品,他要的是產品本身,不附加任何品牌溢 價。所以阿迪商品的進價成本就天然地比其他零售商要低。

  其次,降低運營成本。

  比方說MBA課程告訴我們,零售商最重要的是選址,位置是第一位的。他說不,他覺得那些租金是不對的,最後都會加到那罐飲料的零售價格里。所以,他選偏僻的地方,把租金降下來,阿迪的門面裝修也非常的樸素,同時把零售價格降下來。

  比如信息技術。他們早期甚至沒有POS機,他認為這樣會增加商品的成本。所以阿 迪的收銀員需要記住所有500個商品的價格。後來經過測算工作效率,所以增加了POS系統。阿迪是沒有貨架的,他認為貨架也會增加成本。他所有的商品都是 直接用箱子堆在那裡。我們現在所有的商品包裝箱都是嚴嚴實實的,他所有的紙箱包裝只有一半,也就是半截商品露在外面,不用花人工時間去切那個箱子,而且箱 子只有一半,所以成本更低。

  比方說他的物流,商品都是自己直接從生產廠商那裡去運。乃至運貨的車輛,所有的輪胎定期打磨,這樣可以跑更遠的路;甚至修改擋風玻璃的傾斜角度因為這樣減少風阻降低油耗。

  比如他們拒絕市場推廣,他們沒有廣告,認為廣告都會增加商品的售價。包括他的創始人,從不接受任何採訪,他認為接受電視採訪的時候還不如去理貨,我坐在電視鏡頭前誇誇其談幾小時,這都會增加到商品的成本上。

  比如退貨這個領域,如果你想退貨,他肯定會退。他認為如果糾纏,要客服要律師,就會產生成本,就會加入到商品的零售價格當中。他不提供顧客門店的諮詢電話。消費者你有問題不要打電話,直接拿東西來都給你退,裝電話接電話都要成本。

  比如人員上,一般的零售商一個門店可能要6個人,阿迪只要3個人。員工的效率非常高的,但是薪水是同行的150%,他願意付出比同行更高的薪水。

  再是減少稅負和分紅。阿迪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降低稅負,不過這個借鑑意義不大。至於減少股東分紅,這不僅僅涉及到商業問題,而涉及到創始人的價值觀。

  他們兄弟兩個是在二次大戰以後,接手了父母留下的一個小賣部。他們秉承了德國那 種嚴謹執著的精神。阿迪所有的一點,就是把物美價廉發揮到極至。物美就是我商品的質量是一流的,價廉就是追求成本更低。他們偏執地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 在為顧客著想,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一直這麼做,從二次大戰以後到現在。憑著阿迪堅持不懈的高性價比的商品,最後不僅德國消費者接受了他,後來開到歐洲 其他國家,現在開到美國,開到澳大利亞,在很多國家,也非常具有競爭能力。

 

  第二是上帝的方式。

  創始人是近乎以「上帝的方式」在運營管理阿迪。上帝是怎麼管理這個世界的,管理 人類、鮮花、大象、蚯蚓等等世間萬物?我琢磨上帝只做了兩樣事情,第一是提供了一個環境:有春夏秋冬,有風雨雷電,有高山流水,通過變化的環境來讓適者生 存。第二是提供了競爭,生物之間有競爭,會有食物鏈。羚羊和獅子要競爭奔跑速度,獅子和獅子要競爭配偶,通過競爭達到優勝劣汰。除了上述兩件事情之外就是 無為而治,他從來不用管我龐小偉到底是去做老師還是從事風險投資;是生活在杭州還是到倫敦;開什麼車,穿什麼衣服,理什麼髮型,給兒子起什麼名字,都不去管。

  阿迪的方法就是基於環境和競爭的無為而治。比如今年公司應該做多少銷售?他從來 不說,一般做企業到12月份就要做年終計劃。他們企業是沒有年終計劃的。他有8千多家店。他怎麼做呢?比方說每家門店都有電的損耗。他把8千多家店的用電 量統計出來。比如平均化費了5萬,可能表現最好的店化了1萬塊,最多的花了10萬塊。花了10萬錢的人自然而然就感受到,平均是5萬,為什麼我是10萬。 所以,他們想盡辦法去省電費,可能就降到7萬。當他降到7萬的時候,平均線可能就從5萬降到4萬了。所以這相當於沒有時間刻度的競爭。大家那麼多店一直在 比拚這個指標,不需要目標電費達到5萬了,我完成了5萬就可以停下來了。所以,他這樣的無為而治,反倒是持續的進步,而不是說今年達標了,給明年留一點餘 地。你做得不好的人可能就淘汰了。

  阿迪的無為而治是基於競爭這樣一個平台去做的。我覺得這是做企業非常重要的一 點,一個好的管理者,就是要授權授權再授權,監督監督再監督。授權到最後就是無為而治,但是一定是有監督,這個監督其實是有一種氛圍,一種競爭的機制。你 表現好的人留下來,不好的人自然會被淘汰掉。阿迪對競爭的推崇,甚至到了股東層面,阿迪一分為二,南北阿迪,兄弟各管一塊,相互比較經營效率和業績成果。

 

  第三是企業為何?

  繼續把零售價格降下來的話題,最後一點是股東分紅。當經營者股東為了將顧客的一 罐飲料售價降下來,都願意把屬於自己的分紅砍一半,這時競爭對手幾乎是絕望的。絕大多數商人絞盡腦汁去想省錢,其實是為了自己多賺錢,去過上甜美的生活。 阿迪是為了給顧客真正省錢,將自己的分紅也省了,這兄弟倆本來要的就是清教徒式苦行禁慾的生活。

  省到最後就是省自己。這不是商業上的問題,這是價值觀和哲學的問題。阿迪的創始人本身就不追求名,不追求利,但是到最後在市場競爭中能力越來越強,反而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財富。

  今天的中國也在導入類似資本主義這樣的模式和道路。今天在這條道路上,可能更多 看到的是原始資本主義的味道,或者原始資本主義夾雜了很多權貴資本主義的味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講到資本主義是非常罪惡的,萬惡之源,是指原始資本主 義。今天的資本主義已進入到現代資本主義的階段。資本主義從原始到現代,發展到今天,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量就是基督教尤其是清教的影響,這些清教徒在做企業 的時候所表露出來的苦行禁慾的操行。上帝把那些財富交給我,這個財富終究回歸給大眾,而不是花天酒地耗費在自己的身上。最後比爾蓋茨最終會把財富捐出去。 巴菲特比比爾蓋茨更牛,他錢不如蓋茨多,但是他勇於將畢生的財富捐給蓋茨基金會,他不僅把錢捐出去,連名都不要了,那不是更超越了嗎?

  所以,阿迪對我們的最大的啟發,是一些從競爭中留下的成功企業,他們有著非常樸素的價值觀。這些樸素的價值觀,使得有內在的持續的力量在驅動他們去奮鬥,而不僅僅是拚命賺錢拚命消費。

  相同的,這樣的觀點在阿迪得到了很好的貫徹。阿迪公司從來不上市,不想上市。因為上市以後,個人財富可以倍增很多,但是他認為上市會增加成本。上市是要成本的,要有無休止的會計費用、法律費用、公告費用等等,他覺得這都增加了成本。

  所以反過來說,一個商品最終的零售價格能不能降下來,也包括你的股東是不是一個好的股東,是不是一個願意為顧客去犧牲的股東。如果你是這樣的股東,你是這樣的創業者,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是非凡的。

  有很多的創業者都以獲得風險投資為驕傲。事實上,對這些風險投資,你也要判別他 是不是好股東。這些風險投資需要回報,過高的股東回報一定會增加到這罐飲料的零售價格上去。一個不好的股東就會使你的零售價格漲上去,這樣你的競爭能力就 會下降。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引入貪婪的風險投資,長遠而言不僅無助於企業的競爭能力的建立,可能還削弱。

  所以,一個真正有競爭能力的企業,從採購到運營,到創業者內心的價值心願,都堅持著服務用戶回饋大眾,最後就做出一流企業來。

  阿迪文化是它最核心的競爭能力。阿迪文化所有的關注點都在於最好的質量,最低的 價格。企業文化跟樸素真理不應該是背道而馳的。顧客到店裡,就是要優質的東西,更低的價格,企業文化也應該是服務於這個,而不要講那麼虛的東西。阿迪沒有 那些標語式的企業文化,一切就是首先確保物美,然後儘可能的價廉。他們老闆開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燈關掉,看看在關燈的情況下,是否還能開會。

  所以,無論你是做零售商,還是互聯網公司,還是開一個路邊的小攤,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作者:龐小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79

炒股心得體會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06qm.html

建議入股市的大陸人,首先弄弄A股,然後弄弄期貨,再弄權證,再然後才進入港股、美股,那樣將少走很多彎路。

 

弄A股最大的目的是讓我珍惜港股中那麼多高分紅的股票,光憑分紅就能讓人生活得不錯,這種股票在大陸實在太稀有,而且大陸有20%的稅,受不了。

 

弄期貨和權證給我的教訓是永遠不要估時點,你可以估價值,但不要試圖去估計實現價值的時點。

 

我在前年曾經賣空過A50,賣空截止時點是2011年5月份,而且是通過權證來賣空的。

 

我買權證的方法也是買了就放著,到最後看和我估的是不是差不多,當年的我在勝利了很多次後自大得不得了,老認為老子天下第一,老子就是男主角,但事實給了我慘痛的教訓,輸得一塌糊塗。

 

2011年賣空A50居然輸了,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A50去年實在也大跌了一把,但時點不對啊,兄弟,我是5月就要行權的,所以在持有5個月後 在2011年4月就割肉了,深深的明白什麼叫「割肉」,虧了投入的70%。然後A50就開始大跌暴跌,倘若當時賣空截止時點是9月份,那我就能大賺特賺 了。

 

後來也想清楚了,就算大賺特賺又算什麼?也只是我運氣好而已,事實已經證明了,我是無法估準時點的,我試了幾次,雖然大贏了幾次,但也大虧了幾次,而且一虧就是60%到80%的虧損。

 

持有一支股或權證,然後不動,直到虧損80%,我想我的定力應該已經算中上了吧,所以,後來我特意跑到香港匯豐銀行(手續費特貴)開戶時,別人電話錄音問 我能否承受5%還是20%的短期虧損時我就想笑。(註:我以前是招商證券在大陸代辦的,錢在人家戶頭,不爽,所以後來特意跑了一次香港。)我能承受80% 的虧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投入的錢不足我總資金的20%,就算全虧也只有20%。事實上,儘管我在這裡寫虧了這麼多,但在總體資金上,我是賺的,而且收益 率也還可以。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碰權證以及期貨,因為我實在無法正確估算出未來幾個月到一年大市或股票的走勢。

 

所以,我應該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最好不要輕易估計近一兩年股價的走勢。甚至我現在已經基本上放棄估計未來十年股票的股價走勢,我只相信紅利,我只估未來十年二十年這個公司能給我多少紅利,儘管我不一定估得準,但我會努力去做。

 

有些人相信一些理論,說未來不能估,其中就有一個我很尊敬的博主告訴我說「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歷史不會簡單重複」,那我告訴你,你是錯的,對未來,我能估准很多事情。

 

比方說我能估出明天的很多事情,太陽一定從東邊升起,地球照樣轉,地球明天轉一圈所需時間我都能估得八九不離十,大約24個小時。

 

明天是未來吧,說明天的事情就屬於預測未來吧,我就能估計準確,是不是很厲害?不知道你能否估計準確?至於十年後,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大家,再過十年,太陽還是從東邊升起,地球轉一圈所需時間還是24小時。

 

所以我完全無法理解「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歷史不會簡單重複」這句話,至於歷史會不會重複,那就看粗細了,在大體方向上歷史就是簡單重複的。中國古代不斷的 重複著朝代的更替,到現在,其實還是簡單的重複。若更細節,若說再由某某人再次怎麼怎麼滴,問題是那人都已經死了,想簡單重複也不可能了啊,這種細化上說 歷史確實不可能重複了,因為1秒前的河和現在的河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河了。畢竟事物是發展的,簡單地完全重複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大體上重複是一定的。就好像 地球轉一圈的時間一樣,儘管明天還大約是24小時,但由於太陽在一天發射了很多能量,重量變輕了(太陽在多少多少億億年後會因為能量不夠而坍塌),明天地 球轉圈的時間還真和今天不同,但大體上可認為是可重複的。

 

很多東西都有其規律,關鍵是你能否摸索出其中的規律。我就摸索出規律,太陽是從東邊升起,所以我能估准明天太陽是從哪邊升起的。就算股價,若只叫我毛估一 下,我也能完全估准,你還別不信,就說民生銀行吧,初步估計,明天民生銀行股價會在0元到100元之間,倘若我錯了,願賠100萬。更進一步估計,5港幣 到10港幣之間(2012-5-13),若還要更精確,我就無能為力了,也就是說我能夠大概估准明天民生銀行的股價,但無法精準估出,這種估值,正確,但 對我賺錢是沒有幫助的。再說未來十年,我相信民生銀行的股價應該在0元到1萬元之間,這個我可以保證,若錯了,也願賠100萬。所以、萬事萬物都有其規 律,在一定範圍內,越是粗的估計就越準,越是細的估計就越不准,但根據各人掌握規律的多少可以決定各人對未來估計的精確度,這也就是為什麼就算所有人都價 值投資了,仍舊有人會贏有人會輸的根本所在,若不承認有規律存在,那就失去了研究規律的先機,要想勝出,除非你是男主角。

 

巴菲特買股願意持有十年,也就是他現在估那個公司在未來十年的盈利會不斷增長,隨著時間的推延再不斷重估,發現變化的時候也會將公司賣掉。

 

就好像天氣預報,我在網上有時候喜歡搜索未來第4天的天氣情況,第一天預報第四天晴,第二天則預報為多云,第三天預報為小雨,為什麼?

 

因為按第一天周圍的云層風力情況推測第四天確實是應該晴。

 

但第二天,發現從北邊壓過來的云由於在一些沒有估到的小作用的合力下,速度突然加快了,可能在第四天趕到上海,就預報多云。

 

第三天又發現一個情況,那就是北方的云比預計的冷一些,下雨的可能性就大很多,這就預測為雨。

 

也就是說未來事情的發生有規律可循的,但是會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儘管仍舊不很準,但細心的人們仔細看看天氣預報,正確率是大於50%的(假設只有 「有雨」和「沒雨」兩種情況)。呵呵,如果天氣預報準確率小於50%,那還不如拋硬幣呢。至少拋硬幣確實有50%的幾率。

 

所以買股票也是一樣的,首先估計未來十年二十年公司盈利的分紅能夠回本並且有賺,然後購入,接著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不停的修正自己對公司的預估並進行操 作。若操作過於頻繁,那就陷於賭博了,所以我一般一年分析最多兩次決定那個公司的買賣,而對於預估十年的我來說,一年兩次已經夠多了,就算估錯了,損失半 年也沒什麼,只要按這種方法行事,勝的概率大於50%,那就OK。

 

至於有些人會說未來十年估不準,所以只估未來一兩年,但問題是萬一未來一兩年該公司盈利是大增,但市盈率降得很厲害,導致股價大跌怎麼辦?這時候出手股票,那就是虧,若不出手,在第三年公司大虧呢?你炒股票不就炒輸了嗎?

 

也許會辯解說,未來一兩年公司盈利都不錯,那第三年公司再盈利也很有可能啊?第一,或者你已經預估了多年以後公司的盈利狀況,和我說的預估未來十年是一脈 相承的。第二,或者你沒有預估未來第三年的盈利,那你就完全是憑運氣決定是否賺錢了,靠運氣賺錢,可能有些人也能賺一輩子的錢,但我不能夠賭自己就是那個 男主角。

 

更有人說,公司連續兩三年都賺大錢並且越賺越多,市盈率怎麼可能降呢?這個嘛,大家可以參考一下2008到2011年大陸銀行股的走勢。若2012年銀行 股賺大錢,那是只估未來一兩年的人的幸運,和他的水平半點幹系也無;若銀行股2012不能賺大錢,那隻估未來一兩年的人就虧慘了。

 

至於說估准股價,那就全屬胡扯了,市場先生是你所能準確預計的嗎?股價完全可以在公司盈利的1倍到100倍之間變來變去,甚至更誇張的都有出現。也就是 說,你就算能估准公司明年的盈利為1元,但你完全無法估准公司明年的精確股價,公司的股價也許是5元,這就是5倍市盈率,公司的股價也可能是50元,這就 是50倍市盈率,也不誇張,公司股價到底會是多少呢?關鍵問題是公司的市盈率在短時間內完全被市場先生所掌控,而市場先生的喜怒無常是眾所周知的,所以我 已經完全放棄估計公司的股價,轉而認真估計公司未來的盈利。(毛估股價是可以的,若1到1000等),然後隨著時間不停的調整自己對公司未來的預估。

 

日後若所有的人都價值投資了,那麼對規律的掌握準確程度將決定投資的收益如何。就好像天氣預報,對細節規律把握越好,對未來第四天的預測就越準,若完全不 預測,那勝率就只有50%,若去預測,哪怕是十年前的天氣預報,儘管掌握的規律遠不如現在,勝率也是大於50%的。所以我們應該力爭掌握更準確的公司盈利 規律,這個就需要大家多多學習市場營銷學習怎麼經營一個公司,然後根據自己的心得去判斷、去投資。

 

分紅和股價都和公司盈利有強列相關性,除此之外分紅只和分紅率這一個東西有關,而分紅率是較容易估計的,若未來10年分紅率都是盈利的50%,那未來也是 50%的概率就比較大,當然,這個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比較容易估計。而股價除了和盈利有關外,還和市盈率相關,市盈率則強列和市場先生相關,市場先 生是完全喜怒無常的,不是說全無規律,而是這個規律相比較分紅率的規律而言複雜得多。我們為什麼不選擇簡單的而要去選擇複雜的東西分析呢?

 

不喜歡由市場先生定價的東西,短期價格恰好是市場先生定價佔主的,所以權證期貨我現在都不喜歡。

 

現在好睏啊,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寫的東西雜亂無章,本想檢查一遍的,將和主題無關的刪了,但太困了,還是直接發了吧,明天起來了再改一改。若只保存為草稿的話說不定日後就會將這個給刪了。

我已經寫了很多各種各樣的草稿了,等我稍清醒一點的時候就覺得不宜公之於眾,都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51

閒話投研之七——消費品的一點小體會 云小紓

http://xueqiu.com/8869718109/23528703
雪球裡的消費品專家大有人在,此文只為拋磚引玉。
這裡的消費品指的是在充份競爭的行業環境中,不會被「顛覆型創新」掉的能夠重複消費的產品,例如食品,護膚品,服裝等等。

1. 一家成功經營了很長時間的消費品公司,如果收入一步步達到了一定規模,只要公司自己不亂來,從這個規模上逐漸下降其實是不容易的,反之未來還有極大的概率能平穩增長。過去長時間的成功經營至少說明產品是被需要/有用的,而在不會被「顛覆型創新「的行業裡,我們也可以認為它是不太容易被替代的。在此基礎上,只要公司不亂來,能夠堅持過去讓它獲得了成功的產品理念和企業文化,就不太需要擔心規模下降的問題。而平穩增長的預期至少能基於兩點,第一是市場蛋糕會擴大(主要是收入因素),第二是亂來的公司拱手讓出的份額。

2. 關於公司經營的天花板,我現在的體會是,生產有差異化產品的公司的天花板主要在於它自身(包括品質,產能,營銷等),競爭的影響其實沒那麼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想可能是消費人群的基數實在太大,消費者偏好多元,只要有一個小比例的人願意用公司產品,就夠了。而且,是否有「固定消費人群」或許也沒那麼重要。甲走了,乙來了,只要走掉的甲們的數量不會長期多於新來的乙們,就沒有問題。護膚品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翻開時尚雜誌,各個牌子的護膚品讓人眼花繚亂,感覺競爭很白熱化的樣子,可事實上,大部分活的都還行。
  另外,行業空間也是通常用以預測」天花板「的一個依據,但我認為只有生產那些不容易有差異化的產品的公司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這些產品發展下去的行業集中度通常會比較高(例如方糖)。

綜上,如果對回報要求沒那麼高(這並不意味著結果也是不高的哦),有個研究消費品的思路或許可以考慮:找出一些長期存在的公司(至少十幾二十年),其次看看其中小日子過的一直還不錯的有哪些(不一定要高增長哦,一直能賺現金就可以了),接著再看看哪些沒有要亂來的跡象,最後等個不太貴的價格買進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14

一個互聯網人對開餐廳的十點體會:別跟廚師交朋友,別跟服務員上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747.html

說說一個互聯網人對開餐廳的十點體會

我是開餐廳的前互聯網人,做餐廳有幾年了,連鎖店也開了一些,寫一點想法給想開餐廳的新手的朋友們交流一下:

一、先說開餐廳累不累?三年才入門

1.累,累在大學沒有這個專業,系統龐雜。採購、財務、服務、衛生、出品、廚房設計、裝修設計,人事管理,樣樣得懂。

2.張蘭說3年才入門,我是體會到了,1年的餐廳最容易死,因為你過不了心累那個坎。

3.過了3年相當於書讀百遍,其意自現,一切簡單,賺錢如流水。

4.張蘭說的後半句:十年有小成。這活兒子都教不會,看悟性和忍耐力,看她兒子就知道了

二、餐廳的採購要不要自己做?

1.可以試著去買幾次,如果你真喜歡可以繼續。

2.我是覺得不去採購沒這麼累,自己去買也未必能買到便宜的,直接找供貨商更省心,就是抽查緊一點就好。當年有個廚師每天開單子勸我去買菜,說是給我省錢,後來覺得不對勁,精力用在買菜,就沒時間白天管他們了,真tmd陰險。

3.如果親自管,說明還是個體經營,制度不全,其實採購買的菜未必能比親自買的貴,如果那樣,劉強東就要累死了,宜家為什麼能採購到便宜的東西?難道老闆自己去?

三、一般餐廳怎麼做採購?

1.先想好你的預期是什麼?你的現狀是什麼?

2.大餐廳簽訂長期供貨商,鎖定月/季度/年價格,類似期貨。

3.小餐廳自己去談定供貨商,供貨商後付費在你這裡押款,為了長期生意黑心是有限的,小餐廳儘量不要有採購人員,不是怕貪污,是怕影響風氣

4.抽查,跟著他去買,他買完你就買,回來對價格,朱元璋怎麼管理大臣?臥底,錦衣衛

四、和店裡員工的關係

1.服務員廚師好人不多,基本沒有道德底線,只能讓他們怕你,千萬別想著交朋友,那他們會覺得你是SB,人家見過老闆比你見過的女人B還多呢,哈哈,打個比方

2.他們會想辦法提前借錢,這樣你15號壓工資的規矩就形同虛設,隨時就跑了,吃虧的還是自己,所以,無論服務員廚師說家裡誰死了,你也堅定告訴他,店裡規矩,我個人錢概不外借,他會說私人感情借點,你告訴他我們沒工作關係,沒私人感情。一定記得古人云: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3.服務員都很開放的,不要和服務員上床,他們和別的男服務員廚師就是白睡,懷孕了人家不管,和老闆睡可是要你付出代價的,九頭鷹九頭鳥就是前車之鑑。

五、遇到難纏的客人怎麼辦?

1.這些扔給服務員和領班處理,他們拿錢就是要管這個的,沒必要操這心,能力差的換人

2.損失已經發生了,不要擴大,開始開餐廳會覺得很客氣,時間久了發現這就是必然成本,想開就好,大不了提高菜價,彌補損失,反正這樣客人多了餐飲業會集體漲價。

3.如果實在想打Y的,不要自己動手,找個服務員,打完給錢就跑路,省得去派出所不好解決。

六、收銀it系統是不是沒有漏洞

1.制度和人才是最重要的,工具只是輔助,windows都有漏洞,別說收銀系統了。

2.自己熟悉3個月,就知道漏洞在哪裡了,基本可以預防。

七、發票問題

1.其實餐飲業都是替顧客代繳稅金,要發票就給,省事,大不了要發票人多就漲價,漲價10%顧客是不會有那麼好的記性發覺的。

2.中國顧客就是這麼傻,以為害了餐廳,其實害了自己,肥了政府。開個人發票的都是耍流氓

八、口味是不是一定廚師做得好?

1.簡單說,10000元/月以下的廚師,肯定沒有常做飯的你做得好吃,一定要有這個自信。

2.菜譜完全可以自己出,定標準。找個5000顛鍋的就很好管理。

九、其他問題

1.沒有餐廳經驗,儘量不要做有廚師的家常菜,儘量做火鍋串串香之類。做芝士蛋糕也行,原料一攪和,5元成本賣30,某芝士一年就開分店買房子了。

2.一般堅持6個月都是好同志,我周邊做餐廳的沒有能堅持過1年的。

3.而且要多思考多學習,沒這個專業,沒有老師教

4.所以說,3年需要艱難熬啊,賠個幾百萬要有心理準備,沒有不交學費的。

十、說了困難,也說兩個勵志的

1.簋街某龍蝦做了8年有吧,以前就是送龍蝦的,最多一天80張桌子,營業額58萬,所以說,做餐廳5-8年以上的,沒有一億現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做餐廳的

2.某火鍋連鎖加盟店老闆泡個妞花100w眼睛都不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26

Hea遊東京與體會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262147

相隔五年,我家又再一次選擇到東京自由行。回憶第一次跟團遊東京,我尚未與太太建立家庭;上次再訪東京,已經有當時六歲的大女兒同行,今次三訪東京;我們連五歲的小女兒也帶上了,一家四口齊齊整整一起遊東京。如此一來,我在東京留下的足跡,變成了見證我建立家庭的佐證。

由於有上次的經驗,我們今次把逗留東京的日數延長至七日,不過,大家別以為行程豐富或緊湊,因為真正「玩」的只有去東京迪士尼樂園和東京迪士尼海洋,其餘日子都是去台場DiveCity看高達、帶大女兒逛秋葉原,還有更多的時間在新宿飲飲食食和購物。有趣的是,我們在這些地方聽到不少說廣東的遊客,有團但更多是自由行,弱yen真的很吸引;至於說普通話的遊客,則八、九成是台灣遊客,看來釣魚島爭議對中國遊客遊日的影響仍然很大。

為滿足小朋友,迪士尼是本輪東京自由行的主菜,我們分兩日遊玩,把「樂園」與「海洋」都去了。「海洋」是東京獨有的主題公園,遊玩者以年青以上或情侶遊客為主,本地遊客佔九成以上;新遊樂設施「Toy Story Mania」真的非常好玩,而當天的濕身嘉年華更是玩得很癲!傳統的「樂園」是以兒童向為主,海外遊客相對地多;遊園人數多得嚇人(比五年前旺好多、好多),普通遊樂設施waiting time60分鐘是基本要求,熱門遊戲等多一倍時間者比比皆

觀察所得,日本迪士尼的Fastpass實用性非常高,排隊時,有Fastpass與冇Fastpass的人龍放行速度是極端的5141,排普通隊時真的想死!另一觀察所見,原產自日本迪士尼的Duffy BearShelliemay Bear人氣非常火爆,女性與小孩人手一隻,外加熊仔、熊女服裝;其他「標準配備」還有爆谷筒、卡通人物披風和灑水風扇等都是熱門產品,迪士尼應該賺到笑。

今次東京之旅,抵達第一天剛好是他們的參議院選舉日,然而,從各方面觀察所見,選舉氣氛其實不怎樣濃烈,相對地,他們對夏季全國高中棒球比賽——「夏季甲子園(夏の甲子園)」的關注度更高。從電視中看到他們比賽,真的很有年輕時追看經典漫畫《Touch》時的「青春、熱血、淚水」的感覺!

事實上,在東京的七天,我對日本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每天急步上班、下班的映像,大多數人都是面無表情的向著一個方向走,完全感覺到工作、生活的壓力。可是,我們這些遊客卻可以從每一次的消費中,感受到他們全力做好本份的態度;這種態度其實是任何服務性行業都應該具備的,但偏偏我們自稱購物天堂的香港卻沒容易找到這種態度。留意兩岸三地中,服務性行業做得相對好的,正正就是被日本文化影響最深的台灣,所以,事實就是事實,絕對非偶然!

最後,今次遊東京,大多數人和事其實都跟五年前相差無幾,新宿酒店附近的店舖九成不變,各交通工具、商品的銷售價格更加沒有改變,一切如舊。可以說,對外地遊客來說,今年絕對應該選擇遊日本,因為,按「安倍經濟學」發展,上述價格難說明年會否出現某程度的上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44

傳統媒體的未來趨勢:大眾媒體會變成小眾的奢侈品,變成精英媒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260.html

1、大眾媒體作為一個行業,會被結構掉。這就好比原來蠟燭是照明行業,但它現在變成一 種浪漫工具;原來馬是一種交通工具,現在則是高富帥的玩具。媒體也會這樣,大眾媒體會變成小眾的奢侈品,變成精英媒體。

2、大眾媒體在10年後數量會減少90%。在剩下的10%當中,只有極少幾家龍頭公司可以繼續使用原始的「發行-廣告」模式,其餘可能變 成服務公司,以及被大財團贊助的媒體。(這條其實是第1條的同義反覆)

3、自媒體一定會成為主流,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自媒體一定不是主流。自媒體的主流商業模式,也一定不是廣告。

4、 內容生產不再是媒體的專門職能,它是品牌企業必須從事的一項基礎工作。也許以後會出來類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國家地理》、《G-star軍事博覽》這樣的企業媒體, 它們並非是企業內刊,除了名字以外,他們的內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體並無區別。企業通過這種方式,來傳達自己的價值觀。這些媒體會吸納現在的很多媒體人。

5、媒體業被解構了,那廣告業一定也會被解構。廣告公司將會變得越來越像公關公司,但不是現在這種以搞定媒體為目標的公關公司,它們必須直接搞定消費者。

6、受媒體業變化影響,巨無霸品牌想湧現出來變得越來越難,但是小而美品牌的生存環境會變得越來越好,尤其是那些和創始人個人掛鉤的品牌。

7、音視頻媒體的變化不會那麼大,因為音視頻媒體的製作門檻高,個人不佔優勢。

 

對判斷的依據如下:

1、 大眾媒體的產品是什麼?並非那個8開的報紙,並非那個100多頁的雜誌,也並非那 個html的網頁或者app,它的產品歸根到底是 一篇篇文章、一個個字。介質,只是媒體運輸內容產品的包裝,就好像快遞外面的那個盒子 一樣。以前大眾媒體的優勢在於,它們有足夠的錢來生產盒子和運送盒子,而個人則沒有這 個能力。未來呢,數字內容的傳輸通路被徹底打通了,盒子的成本幾乎為0,大家就直接拼內 容產品本身。這個時候,大眾媒體相對於個人,真的沒有一點優勢可言。

2、媒體的編輯功能,會被社會化分享所取代。以前,編輯依靠自己的崗位作為權威性的基礎,他們來決定哪些內容能夠被看到。而未 來,你的好友決定了哪些內容會被看到,他們會充當編輯的角色。如此一來,大眾媒體的內容生產和編輯兩大功能都被替代了,它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

3、沒有大眾媒體不代表沒有內容可讀。一部分優秀的寫手,會從現在的機構媒體當中被 解放出來,他們因為有了更大的自由度,生產的內容會比此前更好。另外一些人則不屬於職業寫作者,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寫作是業餘愛好或者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個人影響力,或者是 為了直接的商業利益。此外,相當多的品牌會建立「品牌自媒體」,它們為品牌服務,但提供 的內容卻和現在的第三方媒體沒有太大區別,原因我馬上就會解釋。 

4、在未來,由於大眾媒體會被幹掉,那麼 通過廣告來接觸客戶的行為就變得越來越難、 越來越沒有效果。因此,你必須要把你的潛在 用戶轉化成用戶、把用戶轉化成忠誠用戶,你必須要和他們之間建立一個長期的渠道,這個渠道現在看來可能就是品牌自媒體,比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可是現在大多數的品牌自媒體做得都很差,他們好不容易建立了這個渠道,卻每天都給用戶發廣告,這除了把你的客戶趕跑以外,什麼價值都沒有。品牌自媒體必須為用戶提供 價值。打個比方說,如果nike做公眾號,那它應該提供的是運動、健康方面的優質內容,把它自己變成一個比第三方媒體更好的運動類媒 體。

5、再進一步,品牌自媒體其實完全可以不發跟自己產品、行業相關的內容,而只發和自 己的價值觀相符的內容。比如說開volvo的人可能給感覺低調、踏實、內斂、外表沉穩、內心激情,那它發的內容可能就是王小波的文章、瑞典旅遊的遊記、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演講;而開大切諾基的人,可能是富有征服欲、喜歡探索、陽剛氣十足的人,那麼它發的內容可能就是戰爭故事、軍事裝備、公路小說。品牌自媒體除了帶有品牌的名字以外,其實和第三方媒體沒有本質區別。好的品牌自媒體,應該比第三方媒體做得更好。

6、企業與其把錢花在明星代言上面,不如把錢花在打造一份優秀的品牌自媒體上面。還有比媒體能更加直接的傳遞品牌價值觀的載體嗎?

7、和品牌做自媒體相比,個人自媒體轉化成為品牌其實更加容易,以後估計會有很多類 似個人品牌湧現,他們看起來雖小,但對於客戶的影響力極大。媒體人現在普遍焦慮,其實真沒必要。咱們丟掉的只是枷鎖,迎來的將是整個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