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者Tung的“港A股”策略:邏輯、節奏和方向 作者:格隆匯 Tung 港股那點事 甲:我的三峽水利漲停了。 乙:我全倉了港股。 甲:我的中國電建漲停了。 乙:我全倉了港股。 甲:我的保利地產漲停了。 乙:我全倉了港股。 甲:。。。。。。 ![]() A股雄糾糾氣昂昂,一路走向三千八!如果說今天A股熱鬧非凡,那麽港股則應該說是無腦的瘋狂。如果說你今天手上A股的票全倉漲停,那麽港股則是全倉爆炸。隨手截了張盤中的自選股給大夥感受一下,基本都是大夥所熟知的典型港股代表,按格隆匯最新的說法,就是性感撩人的“港A股”。 ![]() 圈內人士上周五的朋友圈應該都被格隆匯一個神秘黃色爆炸圖案刷了屏,隨後鋪天蓋地券商唱多港股的論調也隨之而來,考慮到類似的內容多半都看的膩味了。所以關於港股這次的暴走我真的真的已經不想再多加評述。其實早在這輪港股瘋狂行情啟動之前,早在上周五證監會出公募基金參與滬港通的指引之前,我就已經在格隆會發表了文章做多“港A股”了。 ![]() 3月22號發表的文章,里面我率先提出了港股A股化的觀點,以及關於港股定價權的爭奪,最後更是給出了符合該邏輯的選股標準“小市值,夠性感,有業績,非老千”,並且根據該標準明確給出了個股名單,目前來看大體都有非常不錯的收益! ![]() 泛濫的東西就到這里,接下來就說些別人還沒說的東西吧。 談談什麽是港股A股化 一般來說股價的上漲是受估值的提升和業績的提升雙輪驅動的。但是全球有那麽一個奇葩的市場,股價的上漲主要受估值的影響,而受業績影響微乎其微。提升估值的最好方式則是講述性感的故事,A股總是這麽包容,只要你故事夠性感,業績可以放到十年後。與之對應的另外一個奇葩市場就是港股了,從來就是不見業績不漲股價,長期以來都由外資主導,幾乎成為了全球的估值窪地。 如今,資本市場越來越開放,隨著A股的資金流入港股,A股的邏輯也就跟了過來。擁有不錯業績的港股,在獲得了A股的估值邏輯之後,迎來的就是著名的“戴維斯雙擊”,如今來玩港股賺的最大的一塊錢就是估值提升的錢。目前的港股是很容易形成正向循環的,只要港股稍微有一點賺錢效應,A股的錢就會源源不斷的流入,隨之而來的則是港股的進一步A股化,然後就是估值的進一步提升。股價的不斷自我強化一旦形成,目前港股大量10倍pe的票就會向A股靠攏,變成30倍也一點都不算高! 簡單來說,A股過來的資金越多,港股的A股化就會越明顯,“港A股”的機會就會越大,就會有更多的錢過來,目前只是剛剛起步!資金是不會說慌的,下圖就是今天南北向的資金,這是自滬港通開通以來南北向資金分化最嚴重的一次,可見A股的資金正在跑步入場。而隨後開通的深港通,我敢大膽預言,只會使目前這種趨勢變得更為明顯。 ![]() 談談來港的資金 港股之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水!港股久旱逢甘霖,別說放水了,上周五一個準備放水的消息,就把港股的饑渴完全引爆了。今年港股會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澆灌的,並且大概率按以下順序,從而保證港股時刻處於一個活躍的狀態。 A.長期在港股混的資金,存量資金。這類資金為港股提供了基礎的流動性,對港股最為熟悉了解,也一早潛伏在了這波行情之初。對這類資金請大家不要羨慕,畢竟人家埋伏了這麽久,付出的代價就是沒有享受到A股的盛宴。 B.先知先覺的資金。這類資金算是最近入場的主力資金,並且能持續不短的時間,以專業投資者為主。這幾天的暴漲應該都是這類資金建倉所致。這類資金的忠誠度應該是非常高的,而且資金集中,股票不搞個翻倍,這類資金是很難把浮盈賺到手的。B階段就是眼下建倉的黃金機會。要知道國內的從業人員是不能炒A股的,可是卻並沒有限制炒港股,背後意味著什麽,你懂的! C.後知後覺的資金。這類資金估計還要很久才會進入,換句話說就是A股的大媽行情,這類資金比較盲從,沒有什麽忠誠度。 D.解放軍。最後的重頭戲,也就是上周五證監會的指引“公募可以通過滬港通直接投資港股”。非常激動人心的消息,也是這輪港股能長牛的一個保證,但是這筆資金應該是下半年才會流入,而且極大概率是在深港通開通前後,並且同樣可以投資深港通標的。公募要來港股是要改舊基金合同或者發新基金的,這個需要不少的時間,另外基金公司內部的交易系統和估值清算系統都面臨著一次大的升級,根據我曾經在公募基金的經驗來說,估算出來的時間是下半年。 ABCD當中蘊藏了一個非常巨大的機會,但是不方便說的太直接,祝有緣人得之。總之這個機會一定藏在小市值夠性感的港A股! 談談隨後玩港A股的節奏 我看上的標的在3月22號的文章當中,已經毫無保留告訴了大家,目前的觀點也沒什麽變化。關於後市的把握主要還是集中在三個板塊。 首先搞科網股! 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港股和A股估值差異最大的就在這個版塊了。純正的科網股大多數都在港股或者美股上市,也正因為如此,A股的科網股都是概念為主,稀缺導致價格一直高不可攀。看看全通教育和網龍大概就可見一斑了。標的我就不推薦了,自己拿行情軟件看一下,今天漲幅在10個點以上的基本全是這些,所以短期來看我保持一定的謹慎。 隨後搞環保新能源! 這個也沒什麽好說的,如果說以前環保是花架子,那麽今年則是環保正式啟動的元年!炒股要聽習大大的話!更為重要的是,相較於A股高高在上的環保股,港股環保可以說都是白菜價,我幾乎找不到一個過20倍pe的環保股,我認為只要是環保就能買!綠色動力,北控水務,光大環保,中滔環保,京能清潔,興業太陽等等,其他還有好多就不一一列舉了。另外環保股的光芒最近都被科網股遮蓋了,所以目前正是最好的建倉時機! 最後搞消費醫藥! 自古牛股出消費,這兩個版塊從來都不缺牛股!而且今年這兩個版塊都是重傷版塊,大量標的都是腰斬過半的,熟話說跌出來的機會,這絕對是值得好好挖掘的版塊。不過短期來說時機可能還差那麽一點。 本文寫的有點雜,但核心思想毫不動搖!響應格隆匯號召,堅定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我的觀點也和之前的文章一致,今年的港股會是2015年最大的機會。 大風起兮雲飛揚,祝君股運昌隆,乘風破浪!今年在港A股中斬獲大量收益! |
國內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正在加速擴張。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第一次被明確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引起了國內外工業互聯網平臺相關專家和企業的熱議。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中心主任楊春立表示,國內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的增長率保持在13%以上。
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是如火如荼,在經濟發達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地區,很多省份都出臺了工業互聯網方面的方案和政策文件。然而多方造勢之下,到底有多少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成功落地,國內廣大的中小型工業企業,距離雲平臺又到底有多遠?許多問題需要想清楚。
筆者曾經接觸過幾家專註工業互聯網研發的企業,這些企業都有較為深厚的研發背景,也都對自己的產品信心滿滿。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筆者再去詢問的時候卻發現很多企業都面臨產品很難落地的窘境。
是不是許多企業都沒有這個需求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筆者曾經在浙江很多中小型企業做過調研,發現很多中小企業都有非常明確又迫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的需求,但是由於目前多數工業互聯網產品前期投入資金高、後期信息化設備維護需要大量專業人員,並不適合中小企業。
以慈溪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該市有中小企業2萬多家,這些企業自動化水平低,大多都是手工線操作,管理水平低,產品質量無法追溯,產線更換頻繁,傳統的信息化產品和多數雲平臺產品都無法真正解決企業的痛點。
那麽,現在看來企業的痛點主要有三點,首先,我國中小企業缺少專業人員去系統追蹤企業信息化建設知識,面對紛繁複雜不斷變化的軟硬件市場,不知所措。當企業下定決心實施信息化的時候,往往很難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價格合理的軟硬件設施,以至於產生對企業信息化建設排斥態度。
其次,中小企業沒有大量閑置資金購買各種合適的IT軟硬件設施,如果信息化建設在短期內不能獲取良好的收益導致它們對信息化不夠重視,投入的精力和資金非常有限。
最後,維護和運營企業信息化系統的成本較高,需要一支專業的IT人才隊伍保障。對於我國中小企業而言,IT專業人才的薪資相對於產線工人來說過於昂貴,從而導致中小企業不願意花費大量資金去雇用專業的IT人才。
這些痛點決定了廣大的中小企業在工業互聯網升級改造中會面臨諸多困境,筆者在調研中發現許多中小企業認為單次大規模智能化改造投資大,邊際效益比較低;多數工業現場仍停留在紙質管理,信息化系統缺失;生產自動化水平普遍不高,物流、倉庫管理效率低下。
受限於各種“先天不足”,筆者認為針對中小企業的工業互聯網不能簡單複制和模仿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模型——花費上千萬資金成本、系統功能紛繁複雜。面對中小企業客戶的雲平臺產品,成本上必須與其承受能力相符,各項費用,特別是軟硬件、人力資源、運營維護等的支出不能過於昂貴;同時,在應用支付、使用和維護方面,要快速、靈活、便捷,允許中小企業根據現實情況變化而靈活選擇,全程通過互聯網完成。
近日民企債務危機頻現。
5月2日,浙江省金融辦召開盾安集團債務協調會,商討盾安集團債券融資及銀行貸款等問題。一時之間,民營浙企盾安集團流動性危機急速發酵。無獨有偶,剛剛獲得戰略投資的神霧集團仍未解除資金危機。去年以來,山東的齊星集團和天信集團、“神霧雙子”神霧環保和神霧節能相繼陷入債務泥潭。
在中國經濟新舊動能切換之時,幾個經濟大省相繼有民營企業陷入債務危機引發社會廣泛關註。目前來看,之所以民企容易陷入債務困窘的境地,究其緣由又會回到一個熟悉的話題,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在固有的模式下很難有新的突破,也難以另辟蹊徑,其中,又以制造型企業的債務問題最為嚴重。
在經過了經濟快速增長期之後,中國的民營制造企業正面臨著過剩和轉型的巨大壓力。一類民企由於很多都是低端制造,轉型升級又不知道往哪里轉型,收入和利潤逐年下滑,靠借錢續命等經濟轉機。另一類則是類似於盾安、神霧這類主業做的不錯,但想通過多元化擴張來尋求更大發展的民營企業。
第一類民營企業無可厚非應該交給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來解決。而第二類民營企業往往對一地財稅、就業等貢獻良多,因此地方金融機構往往對於這一類企業有著較大力度的扶持,希望和企業共同獲利,然而可能獲利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的潛流,那就是企業能否有足夠的債務償付能力。
以盾安為例,2014年到2016年,盾安控股集團營業利潤分別為15.28億元、14.03億元和13.38億元。而與之對比,盾安集團每年的財務費用支出逐年增多,2016年,盾安集團利息支出為19.65億元,到2017年上升至21.17億元。
利潤無法覆蓋財務支出,企業卻還要進行多元化擴張,因此舉債成為必由之路。其實細細看來,很多民營企業一直維持低利潤運行狀態,卻依然奉行多元化擴張戰略。究其原因除了希望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占據市場份額,或者為了規避單一經營的風險,來拓展業務領域之外,也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有關。
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政府性銀行的資金支持。然而,在經濟處於上行周期,蛋糕越做越大的時候,以上諸多因素正是民營企業發跡的優勢;而當經濟環境出現變化,銀行銀根收緊之時,曾經“舉債擴張”的模式就成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
在中國,民營企業相較國有企業來說融資渠道是狹窄的,“抽貸”卻時有發生,所以民營企業在進行多元化投資時更要慎之又慎,一定要保證企業資金鏈的暢通,更要時刻確保主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企業進行多元化擴張必然會占用大量的資金,此時一定要考慮投資資金的回收期,要能夠保證資金快速流回企業支撐主業的發展需要。曾經名噪一時的山西海鑫鋼鐵就是由於不顧主業、盲目擴張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民營企業為了做大做強而進行多元化發展本無可厚非,但是進行多元化發展是需要承受很大壓力的,稍有不慎便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而這很可能會壓垮整個企業。所以民營企業在多元化進程中不能過於激進,步子需要邁的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