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企債務危機頻現。
5月2日,浙江省金融辦召開盾安集團債務協調會,商討盾安集團債券融資及銀行貸款等問題。一時之間,民營浙企盾安集團流動性危機急速發酵。無獨有偶,剛剛獲得戰略投資的神霧集團仍未解除資金危機。去年以來,山東的齊星集團和天信集團、“神霧雙子”神霧環保和神霧節能相繼陷入債務泥潭。
在中國經濟新舊動能切換之時,幾個經濟大省相繼有民營企業陷入債務危機引發社會廣泛關註。目前來看,之所以民企容易陷入債務困窘的境地,究其緣由又會回到一個熟悉的話題,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在固有的模式下很難有新的突破,也難以另辟蹊徑,其中,又以制造型企業的債務問題最為嚴重。
在經過了經濟快速增長期之後,中國的民營制造企業正面臨著過剩和轉型的巨大壓力。一類民企由於很多都是低端制造,轉型升級又不知道往哪里轉型,收入和利潤逐年下滑,靠借錢續命等經濟轉機。另一類則是類似於盾安、神霧這類主業做的不錯,但想通過多元化擴張來尋求更大發展的民營企業。
第一類民營企業無可厚非應該交給市場的優勝劣汰機制來解決。而第二類民營企業往往對一地財稅、就業等貢獻良多,因此地方金融機構往往對於這一類企業有著較大力度的扶持,希望和企業共同獲利,然而可能獲利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的潛流,那就是企業能否有足夠的債務償付能力。
以盾安為例,2014年到2016年,盾安控股集團營業利潤分別為15.28億元、14.03億元和13.38億元。而與之對比,盾安集團每年的財務費用支出逐年增多,2016年,盾安集團利息支出為19.65億元,到2017年上升至21.17億元。
利潤無法覆蓋財務支出,企業卻還要進行多元化擴張,因此舉債成為必由之路。其實細細看來,很多民營企業一直維持低利潤運行狀態,卻依然奉行多元化擴張戰略。究其原因除了希望迅速擴大企業規模,占據市場份額,或者為了規避單一經營的風險,來拓展業務領域之外,也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有關。
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政府性銀行的資金支持。然而,在經濟處於上行周期,蛋糕越做越大的時候,以上諸多因素正是民營企業發跡的優勢;而當經濟環境出現變化,銀行銀根收緊之時,曾經“舉債擴張”的模式就成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
在中國,民營企業相較國有企業來說融資渠道是狹窄的,“抽貸”卻時有發生,所以民營企業在進行多元化投資時更要慎之又慎,一定要保證企業資金鏈的暢通,更要時刻確保主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企業進行多元化擴張必然會占用大量的資金,此時一定要考慮投資資金的回收期,要能夠保證資金快速流回企業支撐主業的發展需要。曾經名噪一時的山西海鑫鋼鐵就是由於不顧主業、盲目擴張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民營企業為了做大做強而進行多元化發展本無可厚非,但是進行多元化發展是需要承受很大壓力的,稍有不慎便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而這很可能會壓垮整個企業。所以民營企業在多元化進程中不能過於激進,步子需要邁的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