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類人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10zl7.html第一類:理性型。
擅長數理化,邏輯推理能力強。
適合的工作:工程師,會計,統計等.
第二類:感性型。
擅長人際交往,察言觀色能力強。
適合的工作:銷售,人力資源管理等.
第三類:既理性又感性型。
既長具體工作,又擅長人際交往。
適合的工作:一般是企業的領導或是老闆。
第四類:本能型。
做事不按舊有的常規出牌,並且能夠激發出群眾的熱情。
適合的工作:領袖,政治家。領導前三種人。
註:敢於打破常規,找到新的方法。
群眾並沒有你們相像中那麼高的智商,他們無法理解智者的理論(即使那就是真理)。
只有激發他們獸性的本能,他們才能凝聚在一起。(本能無需理解,人類的本能是共通的)
能夠帶領群眾的是狂熱的激情,而不是道德和理智。
第五類:鱷魚型。
像鱷魚一樣的生活,平常潛伏在水面下,靜靜的看著前四種人。
不輕易出擊,耐心觀察,只有當條件極其有利才出擊。出其不意,一擊必殺,一次吃飽能頂半年。
基本上獵人都屬於這個類型:耐心觀察,周密策劃,潛伏起來,挖掘陷阱,伏擊(偷襲)獵物。
凡是動物都懼怕遭遇到突然的伏擊,像老虎和獅子這樣的猛獸都難以逃脫。
人類也不例外。
這類人善於戰勝「人的本質」。
遇到機會擅長一擊必殺,遇到危險又擅長「隱藏起來」躲避危險。
靠金融掙錢的人,多半是這一種。
五類人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10zl7.html第一類:理性型。
擅長數理化,邏輯推理能力強。
適合的工作:工程師,會計,統計等.
第二類:感性型。
擅長人際交往,察言觀色能力強。
適合的工作:銷售,人力資源管理等.
第三類:既理性又感性型。
既長具體工作,又擅長人際交往。
適合的工作:一般是企業的領導或是老闆。
第四類:本能型。
做事不按舊有的常規出牌,並且能夠激發出群眾的熱情。
適合的工作:領袖,政治家。領導前三種人。
註:敢於打破常規,找到新的方法。
群眾並沒有你們相像中那麼高的智商,他們無法理解智者的理論(即使那就是真理)。
只有激發他們獸性的本能,他們才能凝聚在一起。(本能無需理解,人類的本能是共通的)
能夠帶領群眾的是狂熱的激情,而不是道德和理智。
第五類:鱷魚型。
像鱷魚一樣的生活,平常潛伏在水面下,靜靜的看著前四種人。
不輕易出擊,耐心觀察,只有當條件極其有利才出擊。出其不意,一擊必殺,一次吃飽能頂半年。
基本上獵人都屬於這個類型:耐心觀察,周密策劃,潛伏起來,挖掘陷阱,伏擊(偷襲)獵物。
凡是動物都懼怕遭遇到突然的伏擊,像老虎和獅子這樣的猛獸都難以逃脫。
人類也不例外。
這類人善於戰勝「人的本質」。
遇到機會擅長一擊必殺,遇到危險又擅長「隱藏起來」躲避危險。
靠金融掙錢的人,多半是這一種。
哪幾類人不適合跟你一起創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091.html怎麼說呢,經過大半年的創業自己也學習到不少東西,畢竟自己還是很年輕。
這段時間一直在給自己團隊成員進行分類,從離開的和留下來的成員中我發現了3種人不太適合跟著一起創業。怎麼說呢,我跟他們是朋友,因此好聚好散,團隊需要成長和發展就需要做出選擇,也算是簡單的經驗分享,看你能否遇到這類人:
悲觀者
現實中是我們團隊的前重構人員,對於很多事情他是消極的,對人生依然如此,不過認真做事的時候還是很不錯,只不過就幾分鐘
「幹嘛這麼認真,這個東西不可能成功的。就算有使用者肯用,這種產品絕對沒辦法賺錢。況且就算狗屎運成功了,只要Google跳下來做一樣的事情,我們就死定了。我看我們還是再想更好的idea 吧!」
Henry Ford (借用他說的一句話:)說:「無論你相信你可以或是你不行,你都是對的。」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距,就是成功者勇敢的挑戰了不可能,而失敗者還沒開始就先放棄了。創業往往多半是在挑戰不可能,如團隊中有成員持反對意見,那不是你的idea 真的太爛,就是他的個性不適合。
受害者
前設計離開團隊也有半年時間,現在仍然在抱怨,平時喝茶的時候認真還想出一些讓你我都不敢接觸的政治口語
「你相信他們居然要我們這樣做嗎?拜託,我們已經這麼忙了,怎麼可能會有時間?而且光憑這點爛薪水,還要我們做這麼多事情。這個老闆真是個吸血鬼!」
受害者認為所有的「問題」都該被「指控」,但卻不去試著「解決」。每個人或許偶爾都會覺得吃了一些虧,但「受害者」則是從早到晚 都認為全世界的人、事、時、地、物、規則、法律、合約,通通對不起他。他們永遠都在生氣,一點小事就惡言相向,永遠都在抱怨。
受害者在找的不是機會,因為他們在找的是問題本身,而不是解答。製造問題卻不解決問題的人,是沒辦法幫助一個創業團隊的。所以碰到這種人,很抱歉,只好請他們離開。要注意的是,由於他們的受害者心態,離開之後很有可能會對公司採取報復,請你準備好你的相關文件和心臟,接受這個攻擊—
沒錯,這很棘手,誰跟你說創業是容易的?
全知者
這個人應該屬於程序人員:「一般身邊的人說你對這個瞭解嗎」回答90%是「這個我知道啊就是****」,然後就是只是知道皮毛或者度娘身上拔的一根汗毛。
「拜託,我跟你說,我早就知道了。基本上政府一定很快就會來找我們的碴,然後這麼做也必定會惹到一些大廠,重點是我們根本沒有技術門檻,我跟你打賭這個產品半年內就會被老闆砍掉。」
好的創業者應該是永無止盡的學生,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一個好的創業團隊應該以「學習」和「進展」為目標,而不是被已經知道的資訊綁住。一個東西不試試看,怎麼知道結果。如果一個人在你們還沒真的嘗試以前,就不斷唱反調,或許偶爾他是對的,但長期來說會大大減少你們找到成功的機率。
當電報服務的領導廠商Western Union
看到第一代的電話,他們管理團隊的反應是:「這個東西有太多的缺點,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溝通工具,對我們一點價值也沒有。」當Larry Page 和Surgey Brin 把Google 搜尋引擎介紹給Yahoo,希望賣給他們100 萬美金時,Yahoo 對這個東西嗤之以鼻。
其實你我生活中或者創業過程中都會遇到這類似的人,也許你或者我都是其中的一員:我這樣不算是背地說人家壞話吧,平時我們都溝通非常好,只是每個人的性格個想法不一樣,因此在組建團隊或者在你團隊人員決策時 可以考慮一下。
要當受害者、悲觀者、反對者很容易,但是創業成功往往是在最困難、最不可能的地方發生。你需要一個願意挑戰機會,從中找到勝利的團隊。至於那些個性不合的人,相信我,讓他們回去大企業上班,對彼此都是更好的安排。
十類人入市必掛(轉) 陳昶年
http://xueqiu.com/9869070426/24865531一、耳朵控制大腦型。這種人,一旦聽到什麼,就可以完全不經過大腦,立即由耳朵就直接操縱手,如果你每一次的買賣幾乎都是這樣完成的,那麼,你根本不適合在市場上。
二、瘋狂購物型。這種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可能只有幾萬元的資金,竟然可以擁有十幾甚至幾十隻股票,什麼股票都想擁有,什麼股票漲了,都說我也有,以此來安慰自己,這種人,根本不適合在市場上。
三、不受控制型。每次操作,明明知道不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心裡有一股頑勁,一到需要抉擇的關鍵時刻,永遠掉鏈子,這種人,根本不適合在市場上。
四、永遠認錯型。典型的永遠認錯,死不改錯,同樣的毛病,可以永遠犯下去卻永遠改不了。而在市場中,一個毛病就足以致命,一個死不改錯的人,是不適合市場的。
五、祥林嫂型:這種人,永遠就是哀聲嘆氣,甚至會演變成特別享受這種悲劇情調,市場中不是受罪來的,何必這麼折騰,市場外的天空廣闊著,離開吧。
六、賭徒型:對於他來說,市場就是賭場,這種人根本沒必要在市場裡,不說遠的,現在澳門新來不少賭場,珠海的某個島建橋連過去,該島將建成大型度假地,白天過橋就可以賭,晚上回來睡覺,參與該建設的、其背景是美國某大型集團的人,在國內剛收購某大型旅遊企業,以後是一條龍服務,很方便的。
七、股評型。市場中喜歡吹噓的人多了去了,有些人,明明虧的一塌糊塗,就是愛吹,市場對於他來說不是用來操作的,是用來侃用來吹的,這種人,不適合在市場,當股評去吧。
八、入戲太深型。這種人,把股市的波動當成電視連續劇,每一個細微的變動都可以讓他情緒控,上漲也失控、下跌也失控、盤整也失控,開盤 4 小時,就煎熬 4 小時,這種人,在市場上太累,還是回家看肥皂劇好。
九、偏執狂型。這種人,就愛認死理,萬牛拉不回。偏執,對搞理論或其他事情可能影響不大,甚至有好處,但在萬變的市場中,偏執狂是沒有活路的。
十、趙括型。市場操作,不同於純粹的理論研究。市場就是市場,就如同戰場,趙括之流同樣是沒有活路的。
以上十種,是特別不適合在市場中的,當然,並不是有這種表現的就一定要永遠離開市場,關鍵是先要調節過來,所謂功夫在詩外,市場中也一樣的,真正能在市場上登頂並長期領先的,有可能是個大傻瓜、心理有頑疾的嗎?
【方法論】頭腦風暴要想產生創意 應排除的六類人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3/57337.html
在頭腦風暴中,我們期望收獲很多創意性的好想法。但是在一些頭腦風暴會議中,你的收獲遠遠少於你的期望,更別說所謂的創新性了。你了解為什麽會這樣嗎?i黑馬推薦本文,本文講述了要想達到良好的頭腦風暴效果,一定要排除六種人。你的創業公司里有這六種人嗎?Mitchell Rigie和Keith
Harmeyer都在廣告和營銷界有25年的工作經驗,他們總共參與過幾千個頭腦風暴會議,幾年前,他們開始研究什麽樣的頭腦風暴會議最有成效。他們發現頭腦風暴不能收獲創意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一些參與者的“個性”毀掉了整個會議。他們指出,有6種人,需要被排除在你的下一次創新會議之外。總想做明星的人。這種人就是喜歡被人關註,喜歡說話,通常也主宰整個會議。“他們總是想成為聚光燈下的人物,制止這些人會有點困難。”Rigie說。喜歡否定的人。他們總會給你一堆理由來說明為什麽這個想法是糟糕的。“他們是那種被稱作是缺陷檢查員的人。無論你提出多少想法來,他們都會找到某種缺陷,這也確實也給群組人的熱情澆冷水。”想法殺手。和上面那類人的消極性比較相似,想法殺手不會對他們的批評深思熟慮。他們不是給其他人的想法提出改善方法,而是喜歡在他們的想法中戳洞,以表示他們正在把一些好的理由帶進小組中。“想法殺手就像在一個生日聚會上,一個人不斷把別人吹起的氣球弄爆。他們只想盡可能快地射殺一個想法,以便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更有意義的想法。”獨裁者。這些人通常是在主管位置上的人,他們喜歡選擇他們自己的想法,而這最終會窒息其他人的創造性和熱情。Harmeyers說,他們曾經和一個廣告代理公司的總裁一起工作,這個人堅持總是坐在每一個重要的頭腦風暴會中,但是他會在每個會前發言,告訴參加者舊的格言。“沒有所謂的壞主意”其實並不是真的。事實上,他會說出一些從來不該大聲表達出來的非常糟糕的主意。結果是沒有人會貢獻很多內容,而且所有老板的想法最後都會被選擇。蓄意阻撓者:如果某些事情過於複雜,這些人一定會折騰個沒完。“他們對一個想法想的太多,他們想分析它到底。而這根本不是最富成效的方法,尤其是像頭腦風暴這樣自發的自由分享的環境里。”Harmeyer說。社會閑散人員:這些人開會只是占據一定位置,不會真正貢獻任何有價值的內容。如何對付想法殺手Harmeyer和Rigie說,最簡單的事情是不邀請想法殺手進入要開始的頭腦風暴會議力。但這不總是可行的。當然,也有其他方法可以嘗試。設定遊戲規則。會議引導者在頭腦風暴會上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設定框架,明確哪種行為可以接受,什麽不可以接受。事實上,你應該在任何會議之前做這個事情,而不只是在頭腦風暴前。規則需要寫下來,貼在會議室的各個地方。重數量輕質量。每100個想法中,大概只有一小撮是有真正價值的。“我們告訴人們,根本沒有糟糕的想法,因為即便聽起來最糟糕的想法,也會有真正好想法的種子在其中,所以你需要給它機會。”Rigie說。接受瘋狂和大膽的想法。“你從不知道你能走多遠,直到你走了太遠。”Rigie說,“所以產生一個可能走得太遠,都近乎荒謬的想法,然後再把它帶回來,這樣感覺會更好。因為通常都會有方法讓這個瘋狂的想法起作用,或者落地。”培養一個沒有“自我”的環境。誰創造了一個想法都是無關緊要的,頭腦風暴天生是團隊努力。用無言方式。Harmeyer說他最喜愛的,經常和客戶一起用的方式是“頭腦書寫”。即對群組提出一種挑戰的目標,每個人寫一個解決它的想法,然後把手中的紙遞給坐在左邊的人。每個人都瀏覽旁邊人的想法,並增加內容,這可以是對這個想法的改善,或者是一個完全新的想法。這個過程持續下來,直到每個人寫的紙又回到自己的手上。“所以,如果一組8個人,在10-15分鐘里,你在紙上會有64個想法,同時,也沒必要和機會來討論、批評或者過度交流。”Harmeyer說。你的頭腦風暴會議進展的如何?是否也有一些頭腦風暴的抑制者參與其中?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Mitchell Rigie、Keith Harmeyer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建立企業文化時,需要清理的5類人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1/58507.html
i黑馬認為,企業文化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但只要控制好人的因素,自然迎刃而解。一旦CEO開始用文化去拉動組織,除非試圖推行的是非常爭議的價值觀,否則不會在企業內碰到明顯的反抗。但即使沒有反抗,你還是會感受到組織內有一種慣性,自然而然的想要變得混亂。一般而言輕微的亂度是可以被接受的,畢竟建立文化就像推動飛輪,必須努力好一陣子才能達到慣性。但如果發現以下幾種不良份子,由於他們的行為會對其他同事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破壞企業文化,很有可能是你必須考慮請走的。本文作者系臺灣著名天使投資人 林之晨混蛋高手我們身邊都有這種朋友,他們實力超強,工作表現總是高人一等,做業務的業績年年爆表,寫程式的半天就能搞定人家一星期的東西。本來他們應該是企業最重用的人才,只可惜這些人個性超差,不僅為人傲慢,對同事也極端尖酸刻薄。他們沒有耐心且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把隊友罵到臭頭,好像他的人生只能與天才為伍,不值得浪費在其他麻瓜身上。這些是讓CEO
最頭痛的人物,因為他的工作表現真的很好,尤其亟需業績的成長期企業,實在很難說服自己把有生產力的人請走。即使真的體認到他的存在弊多於利,下定決心要與他分手,也得堤防他的大嘴巴,離開之後對公司名譽造成的傷害。這種人必須要用最謹慎的方式處理,真的沒辦法時可能得給一筆解約金,約法三章請他三緘其口,並且協助他找到更適合的公司,來把傷害降到最低。所以千萬記得下次請人時,無論是老手還是新人,還是先確認價值觀合不合最重要。哀哀叫另一種人是莫名的抱怨者,無論工作很多很少、放不放假、新規則舊規則,反正什麽事情他都可以哀哀叫。這些人其實不一定是真心反對,但口頭上總是改不了抱怨的習慣。這種行為很容易感染其他同仁,形成一種好像很酷的反對權威文化。有些哀哀叫甚至還把矛頭指向同事,無論大家完成了什麽,他總是不會松口,老要雞蛋里面挑骨頭,講得好像沒什麽了不起。公司里面當然忌諱盲目的樂觀,但過度的負面情緒對士氣也很傷害。CEO
應該要跟哀哀叫好好聊聊,請他們改掉壞嘴的毛病,如果屢勸不聽,那麽可能要果斷處理。資訊販子在傳統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很多資訊販子靠著提供CEO
重要情報在組織里得到地位。但現在都什麽時代了,多數網路企業從根本就改成講求透明,公司的大多事情都攤在陽光下給全體同仁檢視,正在進行中不方便公布的,也會在成熟後盡快與大家分享。在這種時代還在那邊故弄玄虛的人,對文化帶來的傷害當然大過價值。一樣,你得好好跟他們談談,如果是慣犯的話,那還是請他另謀高就吧。用人唯忠這比較是針對中階經理人,那些過分註重鞏固勢力,造成本末倒置的管理者。當經理人把忠誠度放在工作表現前面,久而久之團隊當然會出現錯誤的文化。要偵測這樣的病竈,CEO
必須要養成與基層員工對話的習慣,偶爾找他們去吃飯、喝咖啡,或是一起運動,都能協助你聽到企業更真實的脈搏。花花公子另一種經理人還更糟糕,他們假公濟私,經常利用職務上的方便與異性同事搞曖昧。如果是正正當當的男歡女愛也罷,但這些人根本只是在拈花惹草,不但造成被玩弄感情同事的心理傷害,甚至還引來掏金者利用機會提升自己的位階。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但傷害公司員工的向心力,那就不妙。守門員我們討論過守門員了,他們手中掌握了企業的某個關卡,像是預算、出貨,或資訊系統,這些人為了自己工作的方便輕松,常常把守護的關卡大門鎖得超緊,時間、空間上都不留給同仁彈性,不但造成所有人的負擔,久而久之還會引起部門間不必要的敵對、仇視,讓公司難有一致的文化。CEO得好好註意這些關鍵的門檻,適時介入、調度,才能避免傷害公司的整體性。當然每家企業想建立的文化都不一樣,因此上述這些份子,對你而言不一定就是亂源。但無論如何,從正面去建立企業文化已經夠難,如果還放任病毒肆虐,日子一久將很難回天。希望今天的文章有給你一些力量,下次在組織里面發現對文化有害的行為,能更勇敢的去面對、處理。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林之晨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有類人叫“掛證族” 啥都不幹也能年薪幾十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35094.html

現在的企業人家都要“證兒”,要是這些持證人不能還滿足企業需求咋辦呢?答案是:租證!於是,21世紀便又誕生了一個高薪職業,掛證族。

這年頭,你光有個高學歷已經不頂用了,現在的企業人家都要“證兒”。什麽註會證啦,註冊建築師證啦,執業藥師證啦等等,各式各樣應有盡有。可要是這些持證人不能還滿足企業需求咋辦呢?答案是:租證!於是,21世紀便又誕生了一個高薪職業,掛證族。
先跟九哥一起來看看2014熱門證書掛靠排行榜吧,看了這張圖啥證沒有的九哥瞬間覺得自己整個人都不好了。

違規有風險,掛證需謹慎
掛證族有了錢,掛證中介和培訓機構也跟著長膘。像租證中介這個小團體,一見利就眼紅,立馬瞄準商機,開展各種“搭橋”服務。某網站統計,從2007年到2013年4月,共有4309條“求掛靠”的信息在該網站發布,內容格式為求職職位、專業、職稱、城市等,企業發布的“招聘”信息則為419條。這些掛證中介的利潤通常只來自於用證的單位,費用能從數千到幾萬不等。由此推算,這個行業的利潤那得有多可觀。
不過小夥伴們也別忙著一個勁兒“仇富”,像掛證族這樣職業在高薪的同時,也有“高危”性,而且這個風險還是相當大的。因為我們國家的法律並不允許“租證”。當事故發生時,不僅是企業要承擔責任,持證人也要承擔法律責任。比如你把你的醫藥證租給別人,結果他拿著你的證去賣假藥,那你自然就倒黴了。
對此,九哥友情提示掛證族們,違規有風險,掛證需謹慎啊。
(編輯:張瑜)
你是投行中的哪類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75
本文作者陶沙為香港新城數碼財經臺主持人,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文章亦發表於微信公眾號:點金面對面(ID: mfd-11)
我們曾經從階層角度探討過投行文化。今天從生存進化角度說說,投行森嚴的制度下,板客們(banker)最終又變成了什麽樣的人。
你問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板客需要哪些技能:PPT做好,Memo寫好,能做個Model,以上是最佳硬件條件;核心實力是處理好人際關系,特別是取得老板的支持和喜愛。
於是這樣的生存法則下,投行整體上也衍生出三種人:不幹活的閑雜人等,不幹活的逗逼,幹活的螺絲釘。
先說不幹活的,他們的大致特征是,外人永遠覺得他們在通宵達旦的加班,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看到的也是工作相關的種種,比如發債的就總是各種債市新聞轉發,兼並收購的就是什麽行業動向,如果加班到深夜一定就會發來實時加班照片(當然小夥伴們也會嘲笑他們是不是提前拍好了照片,上個淩晨三四點的鬧鐘起來發照片)。而且說不定他們還會朋友圈分個組,讓你看到他想讓你看到的形象。
所以不明真相的朋友們總會覺得,投行不易,用生命在工作的朋友還是好好珍惜吧。但反向思考,如果真的那麽忙,哪有時間在社交媒體上轉發新聞、告訴大家自己又通宵了呢?
所以實際情況是:一,他們可能好幾天都沒有出現在辦公室,也不知道他們是在不在香港,是個人休假還是去出差了。
二,實際上工作時間超好。說是加班到三四點,但可能早的時候是下午三四點就去gym了;經常飯點就找人去吃飯,吃完後也不會回去加班幹活;周五了,看他提個計算機包,以為是要出去開會,但其實包里塞得是襯衫短褲拖鞋,出了辦公室就直接坐上機場快線,出城過周末去了。
當然這一大類人,又可根據其辦事風格分為不逗逼的閑雜人等和逗逼們。
比如一個IPO項目,板客在printer里面守著改了一遍又一遍的招股書,不小心看到個同行,捧著厚厚一本招股書看得一個認真,一個聚精會神,後來某一天才被發現,這哥們把小說封面撕了,貼上招股書的皮,在大家眼皮子底下看了很多天的小說,呵呵。
要知道板客在printer里面還是要經歷很多緊張時刻的,通宵達旦也就是為了自家銀行的名字在招股書上的排名能靠前一點,排名前一點,分的傭金就多一點,板客年底的獎金也會多一點。
但是逗逼的大鍋飯也不是可以一直吃的這麽和諧的。曾經有個自認工作非常認真的板客被老板裁了,天無絕人之路地找到家客戶公司、主管上市事宜。然後前任老板過來找生意,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前老板求見一面足足在辦公室外等了好幾個小時,好不容易見上後,還挨了一通罵,慘烈得只能用撕逼大戰來形容了。
看完不幹活的板客們粉飾好自身的對外形象和對同業的階級鬥爭後,有個問題也呼之欲出,整天處理人際關系,他們真的可以這麽不幹活而又神奇的存活著麽?
原因很簡單,一是搞定人際關系,特別深得了老板的喜歡喝支持,二是手下有螺絲釘們,他們在接到任務後轉身交給螺絲釘們。
螺絲釘們的任務,就是處理好各種paperwork,所謂做好PPT,寫好Memo,而最核心的技術在做好Model。
判斷螺絲釘技術熟練程度的最簡單標準在於,做PPT、Model時候,鍵盤和鼠標的使用比例是怎樣的。因為上述兩項工作,特比是Model,絕大部分都能通過鍵盤省時地完成,鼠標使用的越多,說明技能還不夠熟練。
舉個細節,一個Model做得極其好的板客,是會撬掉鍵盤上的某些按鍵的,比如Windows鍵、F1鍵,因為這兩個鍵會經常不小心被誤按,損失時間。如果你主動撬掉了鍵盤上的某些鍵,並且能答出來為什麽會撬掉它們,恭喜你,你的model技能已經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了。
因此可能某家投行中都會有個這樣的板客,因為做的一手好model,以至於工作態度再差,從老板到同事無人敢去欺壓他,萬一把人逼的憤然辭職,以後model誰來整呢!
那麽問題來了,model技術哪家強。綜合比較,亞洲不如美國,美國不如歐洲,歐洲國家model技術最強的,多在德國。
有與德國投行合作過的板客回憶起來,曾經有個項目,亞洲辦公室負責coverage,歐洲投行負責執行(主要就是做model),香港時間下午四點和德國辦公室打個電話,傳達下客戶的要求,過了一個晚上(就是歐洲的一個工作白天),早上到了辦公室,打開郵件,就看到勤勞靠譜的田螺姑娘已經把做的巨好的model發來了,即使是難度最大的synergy analysis,田螺姑娘們一個白天也能做出來。
之所以海外的model水平明顯高於亞洲,這和投行的不同分工協作有很大關系。歐美的投行多會在投行部門中進行很詳細的分工,板客基本都會被劃分為跟蹤特定行業,有些人甚至投行的全部生涯僅僅跟蹤一兩間大型公司,因此對公司和行業的理解到位,數據積累等也很紮實。
而亞洲的投行說的好聽是百花齊放,難聽就是用盡各種手段搶奪生意。一方面如果某家投行長期服務某間特定上市公司,指不定會被競爭對手向紀委或者上級機關舉報,因此投行和板客本身對公司的了解不夠深刻;另一方面,客戶也越來越沒有忠誠度,和投行打交道的時間長了後,也明白了投行都是換湯不換藥,所以學會了向不同的投行詢價,哪家便宜用哪家,問題就在於便宜是不是真的有好貨了。
並且亞洲的投行,內外散發的都是一個大字:爭。
極端事例,為了傭金,兩家主要的牽頭投行在客戶辦公室里差點打了起來,最後還是客戶公司領導出面,一碗水端平解決了爭端。
對內關系雖然不會打起來吧,但是平時工作用一個字總結就是:吵。接到任務開始吵誰做什麽活,分紅的時候開始吵誰的關鍵作用大,得多分錢。
當然了,如果你去問任何一個投行板客,你是哪種類型的呢?
他們肯定都會回答你,當然是螺絲釘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股市最先被套的五類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09
股市最先被套的五類人
作者:肖磊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投資市場也確實沒有新鮮事,縱觀每一輪牛熊轉換過程,最先被套的,無非是以下五類人:對投資沒有“預期”的人;入市較晚的人;借錢炒股、賣房炒股的人;相信政府救市和只聽正面分析的人;“選股”不慎的人。
如果股票市場的本質是“牛熊之道”,那麽牛市和熊市的交替就像冬春四季、日月輪轉一樣永恒。因此,投資者在追逐牛市的同時,不可避免的面臨什麽時候離場的問題。然而,貪婪和恐懼從不會因為歷史經驗而輕易被投資者駕馭,面對“芝麻開花”式的行情,誰能做到不貪婪?對於已收入囊中的利潤,誰又能克服對失去的恐懼?
鑒於人性的不可預測,市場造就的行情往往會超乎想象,你永遠無法判斷羊群效益激發出來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你更無法預知哪里將是行情的頂點,因此企圖用判斷頂點的方式選擇離場時機,也就成了一種風險極大的擲骰子遊戲。從最終結局看,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投資市場也確實沒有新鮮事,縱觀每一輪牛熊轉換過程,最先被套的,無非是以下五類人。
1對投資沒有“預期”的人
如果說投資一次靠“運氣”,那麽長期投資一定是靠“專業”。我所說的“專業”並不是要具備非常專業的投資知識、懂得更多臺前幕後的金融消息,而是要學會管理“預期”。對“預期”的管理,最終決定了投資者能否獲得相關收益,也決定了能否應對相關風險。
“預期管理”有很多方面,例如,當買入的股票在一周或一個月之內的漲幅超過了自己預期一年或兩年的漲幅時,可以果斷的獲利了結(相當於你在一周或一個月之內完成了一年或兩年的任務)。“預期管理”還有更重要的一面,即“止損”,止損的意義在於,如同買入了一份心理保險,對“預期能夠承受的最大損失”做好心理準備;當買入的股票在很短的時間內跌破你的止損線時,如果能夠堅決的“止損”,就會有效的防止陷入恐懼、輸掉心境、失去信心和理性。
沒有“預期”的投資是可怕的,就像一個人既不知道生活的方向,又無法應對生活的變故,在社會競爭當中,最先被淘汰的肯定是這部分人。投資領域更是如此,在一輪行情過後,最先被套、心理最受打擊的,也正是缺乏“預期”的投資者。
2入市較晚的人
投資市場並不是一個“槍打出頭鳥”的市場,尤其是股票投資,是一個典型的“先機”市場,誰能提前入市,誰賺錢的概率就越大、被套的概率就越小。在牛市當中,一旦入市較晚,就如同一個做零售的商人,以遠高於競爭對手的價格進貨,不得不期望賣更高的價錢,以獲得跟別人一樣的利潤,但成本決定回報率和出手的難易程度,相比那些更早入市的投資者,入市較晚的人本身就存在最後“接盤”者風險。
如果入市較晚,卻依然希望賺得更多,會導致嚴重的“惜售”行為,喪失在牛市當中獲利了結的時機,在行情出現反轉的過程中,也就最容易被套。實際上牛市中“入市較晚”的人,恰恰需要比別人更快的節奏來應對風險,而不是更多的展現欲望。要明白一個道理,趕末班車的人,往往會錯過末班車,因為當你需要趕末班車的時候,說明留給你趕路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3借錢炒股、賣房炒股的人
借錢炒股及賣房炒股的人也是最容易被套的一類投資者,因為“借錢”和“賣房”本身要承擔兩個不容忽視的成本問題,一個是“融資成本”,另一個是“心理成本”。能夠“借錢”和“賣房”去炒股的投資者,首先肯定是帶著一種對行情的相當自信進入市場的,往往過於樂觀,對風險預估不足。
另一方面,股市的波動率遠大於房價的波動和利率的波動,處在牛市中時,一旦嘗到“借錢炒股”或“賣房炒股”的甜頭,就容易被這種財務杠桿效應吸引,刺激去借更多的錢投入到市場,而行情一旦反轉,往往壓力較大,優柔寡斷,不僅會錯失良機,最終還可能因財務壓力過大而破罐子破摔、抑制了尋找解套方法的積極性。
4相信政府救市和只聽正面分析的人
中國股市雖然存在很多非市場因素,但政府在股市中扮演的角色並不能保證投資者的絕對利益。也沒有證據表明本輪牛市真正的原因是來此政府救市,更何況本輪牛市的大背景是增長下滑、“經濟趨冷”。在國際市場,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會告訴本國民眾,一個健康和上升的股市對本國經濟有利,但縱觀全球股市歷史沿革,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保證股市只漲不跌,或一直處在“慢牛”當中,就像其無法阻止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和股市崩盤一樣。
另外,很多投資者往往在買入股票之後,只喜歡聽到對股市的正面分析和對個股的利好消息,而很少對負面信息進行研究和關註。往往在牛熊轉換之間,“正面”消息越多,成交量就越大,賣方出貨就更容易,充當“接盤俠”的人也就越多。
在炒股領域,相信政府救市和只聽正面分析的實際上是同一類人,這類投資者在牛市當中往往賺得最多,但經常在熊市中回吐大部分收益。值得關註的人,這類投資者精神狀態較好、比較樂觀,但也屬於最容易被套牢的一部分人。
5“選股”不慎的人
因“選股不慎”而被套的,反而不是我要講的重點,在每輪牛熊轉換的過程中,純粹因“選股不慎”而被套的投資者實際上是少數,大部分被套者依然是看錯了大趨勢,以及我提及的以上四個原因,但選股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確實很重要,這種重要性並不體現在選擇一支什麽樣的股票,而更重要的是在同一支股票上做了什麽樣的選擇。
我一直認為,A股市場最失敗的投資者,不是48元買入中石油的人,而是中石油跌至30元時還不賣的人。未來一段時間,最失敗的投資者,可能不是42元買入中國北車的人,而是中國北車跌破35元時還不知道賣的人。
(來自新浪財經)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創業只差程序猿了?別做天真類人猿,打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8/153329.shtml
導讀 : 如果你是一個非技術出身的CEO,那這篇文章一定適合你。

有一句話叫 “每個互聯網初創公司都缺一個 CTO”,顯然,互聯網的初創企業找技術的過程是讓很人崩潰的,但你想清楚你真的需要一個CTO了嗎?初創團隊到底需要哪些人才能開發出一個App?如果你是一個非技術出身的CEO,那這篇文章一定適合你。
分享人介紹:
孫天奇,奇弩工場創始人,在技術領域有18年經驗,曾就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人工智能,非常了解如何組建與驅動技術團隊。奇弩工場(Vincross Inc.)是一家研發人工智能系統的高科技企業,目前專註於開發未來家庭使用的通用機器人,受真格基金邀請在Zhen Talk進行分享。
“介紹CTO給我吧”、“有沒有技術大牛介紹給我吧”……最近一直被類似的問題困擾著。一個個小夥伴都已經摩拳擦掌奮起成為萬眾創業的弄潮兒之時,我不得不感慨現在創業環境真的很不一樣。以前覺得“萬事俱備只欠一個程序員”屬於善意的調侃,現在滿街都是拿著幾百萬投資卻在團隊中連個寫代碼的都還沒找到就真的屬於充滿惡意的降維攻擊——此刻我的內心是奔潰的。
當然不懂技術的CEO並不代表就不靠譜,在這個賣廣告的可以做煎餅果子,教英語的可以去造手機的時代里,靠不靠譜還真的不是用你懂不懂技術來衡量的。實際上絕大多數「只差一個程序員」的朋友們只是並不了解情況,真的只給你一個程序員也不能真的解決問題,除非你能像喬布斯一樣忽悠到一個沃茲尼亞克。
然而很不幸的是絕大多數CEO並不是喬幫主再世,碼農小夥伴中也萬年一遇一個軟硬兼修的沃茲尼亞克。大部分的CEO們在寫完了開天辟地開創一個新次元的BP之後,發現自己的產品需要一個加強連的程序員來實現,然而程序員真的很貴,貴到CEO們想哭。
很多CEO做了半天發現自己既不是給用戶打工也不是給投資人打工而是給自己家的程序員打工了。於是機智的小夥伴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我自己不懂技術我可以找個懂技術的合夥人——俗稱CTO啊。然後……市面上的CTO也不夠用了。眼看已經不能愉快的玩耍了,投資人的錢一天天燒,可是自己連程序員都招不到,難道真要揮刀自學Obeject-C?
顯然現在再開始學技術已經有點不太合適了,還好有個技術大牛(前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不牛誰算牛?)給了一整套他的解決方案。希望能給每天哭天喊地招不到程序員的CEO們一些幫助,至少先搞明白自己要招哪些技術人員。
八條建議教你如何搭建技術團隊
1. 不懂產品的CEO不要招產品經理
如果一個CEO不懂技術的話,你最好就不要招一個CTO,你就招一個產品經理,而這個產品經理一定是向你匯報的,不能是跟你平起平坐的。
2. 非技術驅動的產品真的不需要CTO
很多人找我說我要找一個CTO,如果你的產品不是一個技術驅動的產品,你真的不需要一個CTO,因為所有的這些技術只要有工程師就可以做,都是很成熟的技術,這個時候如果你找一個CTO,對於早期團隊來說,確實是麻煩要大於效率。
3. 產品經理必備的三個能力
我覺得產品經理至少要具備幾個方面的能力。
第一個能力是他一定要能夠理解你的商業模式,他要理解你對產品的需求,而且這種理解是不能站在用戶角度上的理解,而是站在你的角度上,然後再基於他一個技術人員的視角去理解,你要做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一個什麽東西。他要去凍結這個需求,你跟他之間會有不斷的去妥協,關於我們這個產品里面什麽功能要加進去,什麽功能要不加進去。
第二點,產品經理要知道程序員是怎麽工作的,他必須知道下面這些人是怎麽工作,怎麽給這些人分工,怎麽去安排這些人去工作,什麽事情應該找哪個人去做。
第三,產品經理必須對進度有非常刻骨銘心的體會,什麽都可以妥協,可以去掉一個功能,可以把這個東西做的不好,可以有Bug,但只有進度是不能侵犯的一個東西。
4. 產品經理其實也可以做交互設計
早期產品經理是可以兼顧交互設計的工作的,因為交互設計實際上就是對用戶體驗的一種洞察,你要怎麽設計用戶的動線,能夠讓操作更加的合理。
5. 如果不是太缺錢,iOS和Android還是分開做吧
iOS開發和Android開發這兩個一般情況下省不掉,而且即使能省掉,即使有人告訴你他能同時做兩個版本,盡量盡量不要,除非你實在確實是缺錢。
6. 後端工程師也可以做數據庫
如果你的產品本身不是數據驅動的,就是你的數據流本身非常非常大,比如淘寶或12306,就並發流量特別大而且對內容的快速提取非常高,比如百度它檢索了互聯網上所有的網頁把它存到自己的數據庫里,那麽你在最早期,可以先讓後端工程師順便把數據庫的活兒給幹了。
7. 早期App開發團隊,5個人就夠了
總結下來,我們需要的就剩下了5個人,這5個人是產品經理、一個美工、兩個不同平臺的客戶端的開發加上你的後端,這個後端在其實在早期還兼顧了數據庫,這5個人就構成了一個最小化的App開發的團隊。
早期你可以根據這個來安排你的一些配置,比如說你的產品本身如果是數據驅動的,那你可能後端要配置兩個人;如果你的產品本身是一個對用戶體驗非常非常重視,是完全靠用戶體驗去取勝的一個產品,那你可能再需要多加一個產品經理。
8. 早期App開發團隊,5個人就夠了
一般一個工程師一個事幹過兩次的話,他跟你說的那個時間一定是非常保守的,就是他會確保這個事情幹的完,就是如果出了錯我可以反過來再來一次時間基本上是夠的。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