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雲計算業務“回春”的老牌科技企業微軟還在繼續享受轉型的福利。
微軟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雲計算業務依然是公司目前業務最大的功臣。
北京時間4月27日,微軟發布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的財季,公司實現了總營收和運營收入的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微軟的智能雲產品Azure已經連續十一季度增長超90%。
Azure挑戰AWS
市場研究公司GBH Insights的分析師丹尼爾•艾夫斯(Daniel Ives)指出:“在企業大規模、長期地向雲計算遷移過程中,Azure讓微軟進一步獲得了增長動力,第三財季的財報證明了這一點。”
不可忽略的大背景是,微軟的Azure正在與亞馬遜AWS 直面競爭。
今年2月,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估計,在規模高達156億美元的雲計算市場,受益於Azure的增長,微軟以14%的份額在該市場排名第二,僅次於占有32%份額的亞馬遜。
作為第一個在中國落地的國際公有雲,微軟與世紀互聯的合作方式在過去4年來一直被視為外資雲入華的參照模板。
但隨著SAP、亞馬遜AWS等諸多外資企業的雲計算業務先後合法合規的落地,微軟雲在中國的先發優勢正在被不斷消耗。
除了這些摩拳擦掌的外國同行,微軟雲還需要面對阿里雲、華為雲等眾多中國本土企業雲計算業務的迅速崛起。
而資費下調已經成為幾大廠商共同的選擇。
2017年年初,微軟曾宣布大幅下調Azure虛擬機價格,最高降價幅度高達60%。而AWS如今在定價上表現得也相當激進。
對此,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市場營銷及運營總經理康容日前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我們很清楚價格不是核心的競爭因素。但是微軟雲不會為了價格輸給阿里雲和AWS。”
盡管競爭的格局尚未明朗,但對微軟而言,已經在股價上有所收獲。
由於投資者持續在大規模,全球性的雲計算中保持加大投資,微軟市值近期不斷創新高。
去年10月份,微軟首次創下6000億美元的市值記錄。要知道,微軟上一次市值超過6000億美元還是在18年前的2000年1月3日,那時候互聯網泡沫還沒破裂。
今年1月16日美股開盤後不久,微軟股價突破90美元大關,市值一度沖上7000億美元。
而這背後是微軟第三任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2014年上任之初就已經確認的“移動為先,雲為先”戰略。
自2014年就任CEO以來,納德拉力主縮減微軟核心資產、力推Azure雲計算與亞馬遜競爭,此外還加大力度推廣了微軟的Office365。
微軟股價在過去一年中累計上漲了近40%,在納斯達克周四的常規交易中,該公司股價收於94.26美元,較上一交易日上漲2.1%。在盤後交易中,該公司股價上漲了2.3%,至96.5美元。
押寶物聯網
具體來看,2018財年第三季度微軟的營收為268億美元,增長16%;運營收入為83億美元,增長23%,而凈收益為74億美元,增長35%。
2018財年第三財季,微軟三大業務營收和運營利潤都實現增長。其中,微軟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部門的營收為90.0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7.07億美元增長17%;運營利潤為31.15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25.40億美元。而智能雲部門的營收為78.9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7.30億美元增長17%;運營利潤為26.54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21.48億美元。更多個人計算業務的營收為99.1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87.75億美元增長13%,運營利潤為25.23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20.35美元。
“本財季的業績充分反映了用戶和企業對微軟雲的信任”,微軟首席執行官薩提亞•納德拉表示,“我們在基礎設施、人工智能、生產力和商業應用等核心增長領域不斷創新,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價值。”
在2018財年的第三季度,微軟以股票回購和分紅的形式向股東返還63億美元,增長37%。
值得一提的是,面向雲計算的轉型收益頗豐後,微軟開始加大對物聯網的投入。
3月29日,薩特亞•納德拉宣布了一項重大重組決定,這是自其2014年上任以來最重大的公司重組計劃。
在這一面向全體員工發出的,題為“擁抱我們的未來:智能雲與智能邊緣”的電子郵件中,納德拉宣布重新成立了兩個新部門,分別專註於體驗和設備、以及雲計算和人工智能平臺。
緊接著的4月4日,在微軟43歲生日當天,Azure部門的全球副總裁通過一篇官方博文宣布,微軟將在未來4年投入50億美元用於物聯網相關的研究、產品、服務和新項目拓展,憑借跨越雲、操作系統和設備的物聯網平臺,最終達成微軟的“智能優勢”。
4月16日,為了加強下一代物聯網設備的安全性,微軟還推出了Azure Sphere——業界第一個全方位安全創新平臺,旨在助力業界打造高度安全、智能邊緣計算上互聯的MCU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