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統雇傭模式或將終結,流動性人才招募時代來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1/161344.shtml

傳統雇傭模式或將終結,流動性人才招募時代來臨
紅杉匯 紅杉匯

傳統雇傭模式或將終結,流動性人才招募時代來臨

重新審視核心員工價值,他們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戰略自主權,能為指定的目標完成任務、貢獻力量。

本文由紅杉匯(微信 ID: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

招聘長期員工,從入職起便投註重金加以培養——這樣傳統的用人方式即將受到沖擊,在未來,“按需招聘”或將成為與之並行的人才管理模式。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評論》與德勤咨詢共同完成了對3700名公司高管、經理和分析師的調查,並得出如上結論。除此之外,對於數字時代人才選用的痛點問題,本文至少還提出了以下觀點:

僅有少數領導者及員工認為技術技能是職場中最重要的能力,“數字技能”的培養成為當下人才用留的關鍵。

未來的數字化機構需要依靠兩種人才模式來維持運營:一種是靈活的“按需招募的人才”,只要公司需要就可以招過來,另一種就是核心員工。

對於流動性人才管理,公司應建立按需供給的人才庫存,只要公司需要,就有專業人才可供招募。

重新審視核心員工價值,他們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戰略自主權,能為指定的目標完成任務、貢獻力量。

【每日金句】

核心員工不僅是一群全職工作的人,

他們還是你可以投入資金和精力的核心團隊,

能為組織的長期戰略發展樹立目標、引領方向。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評論》與德勤咨詢共同推出的一個數字商業研究項目中,我們在采訪了超過3700名公司高管、經理和分析師後發現,“吸引與留住人才的能力”是公司最經常忽視的風險因素之一。

那麽,在公司和員工眼中最重要的技能是什麽呢?這答案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數據顯示,僅有18%的公司領導者和27%的其他員工認為技術技能在工作中最為重要。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在數字化浪潮中,如見機行事、具備前瞻性思維和變革性視野等能力,和技術技能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這個數據或許可以為公司HR提供重要的參考:如今,培養員工的“數字技能”已成為公司的重要課題,也成為吸引並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調查結果同時表明,如果受訪者認為雇主沒有為自己提供培育“數字技能”的機會,相比於那些來自數字化程度較高、技能培育機會更多的機構員工,他們表示自己可能會在一年內離職,而且可能性是後者的六倍。

除了年輕、缺乏經驗的員工,那些常被視為對公司發展至關重要的中上層經理,也有類似的想法。這些公司要是再不行動,就可能既失去了現有的員工,也在吸引人才上栽跟頭。

兩種人才招聘模式的有機結合

在與高管和分析師的訪談中,我們也觀察到在數字化浪潮下,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招募和管理人才的思路:

A思路:“按需招聘”模式,即一些公司根據某段時期的需求招募流動性人才。

持此類想法的公司,通常借用網絡平臺招募自由職業者。例如,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Work Market,經營著一個自由用工管理平臺,能基於公司的當下需求幫公司招募專業人才。

B思路:“核心員工”模式,即一些公司則更註重長期培育、管理現有的員工。

這類公司在員工上崗、持續培訓和發展上拋擲重金,為員工創造數字技能培育的機會,努力提升工作體驗,針對不同時期為他們提供不同幫助。

第一種策略,提倡通過數字平臺輕松招聘人才,平臺可根據工作流程和技能需求的改變來調整自己的規模;第二種策略,則需要公司培養員工,在他們身上不斷投註資源。

盡管大多數公司更喜歡選用其中一種,但我們認為也可以將兩種策略有機結合,這意味著,未來數字化運作的機構需要依靠兩種人才模式來維持運營:一種是靈活的“按需招募的人才”,只要公司需要就可以招過來,另一種就是核心員工

建立「按需招聘」人才庫

選擇“按需招聘”模式,便意味著公司要管理大量專業性強、流動性強的人才,這時公司或許應該建立一個按需供給的人才庫存:只要公司需要,就有專業人才可供招募。

在管理人才庫時,公司不妨采取社群運維的思路。即使市場中的求職者可能來了又走,但對於公司來說,應該眼光更長遠,定期對人才庫加以維護。

同時,公司還需註意平衡全職員工和兼職合同工的數量。例如,Work Market就為那些同時靠全職員工和兼職合同工運營的公司,建立了專屬人才庫。對公司來說,全職員工可以形成穩定的人才儲備基礎,而兼職合同工則可以為需求的變化提供必要的靈活性。

公司也需要為這些人才創造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很多機構像對待二等公民一樣對待合同工,但對於想吸引人才的公司來說,這樣做代價太大,無異於自毀長城。有著珍稀技能的合同工可以用腳投票,為任何項目或公司效力。

重新思考「核心員工」的價值

核心員工不僅僅是一群全職工作的人,他們是你可以投入資金和精力的核心團隊,能為整個組織的長期戰略發展樹立目標、引領方向。

首先,公司需讓核心員工有能力對戰略決策施加影響。核心員工,包括年輕員工在內,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戰略自主權,能為指定的目標完成任務、貢獻力量。

在調查中,受訪者普遍認為,戰略化思維對於在數字環境中工作的公司領導和員工都非常受用,分布式領導(distributed leadership)是數字化程度較高的公司打造企業文化時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顯然,員工若想提高工作的自主性,需要和最高決策層多加溝通,對公司的戰略發展方向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其次,公司需營造一個讓員工願意長期融入的環境。毫無疑問,數字化程度高的公司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保持和增強員工的參與度。要想讓核心員工長期融入公司環境,光靠發工資是行不通的。很多想留職的員工都表示,需要公司願意為他們多加投入,能持續提供成長所需的機會。

美國制造商3M公司就是一個示範,他們肯為新員工投資,以此提升員工的忠誠度。3M公司的CEO英格·圖林(Inge Thulin)表示,公司計劃在2025年以前,讓所有員工都能參與到員工拓展項目中來。

公司需為員工提供多種多樣的機會,以確保他們持續獲得數字化的工作體驗。核心員工的工作時間一長,就需要有新的機會來發展技能。傳統的領導力發展項目只是從聘用期中抽時間來選人參加,而現在著力開展新項目的公司,則是鼓勵核心員工持續更新自己的技能。

最後,那些同時雇傭核心員工和合同工的機構,需要解決一些至關重要的問題。其中就包括,核心團隊的規模多大才合適,核心員工應該具備什麽樣的技能,公司應不應該和按需提供人才的平臺協作,或是公司是不是應該培育自己的人才庫,一有需要就能找到合適人選,一家公司如何在搭建人才儲備的同時不讓競爭者趁此挖人,有沒有可能與其他公司共用人才市場、可能性有多大,等等。

帶著這樣的問題,公司應該著手實驗管理人才的新模式。在數字時代,這樣的嘗試是充分利用人才價值的必經之路。

雇傭員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52

雇傭軍:資本力量與大國意誌代言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7438

《戰狼2》(電影劇照/圖)

《戰狼2》的上映,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截止至8月20日,其票房成績已經突破50億,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叫座的一部電影。

在前後兩部《戰狼》中,反派角色均被設定為境外雇傭軍,這些人性格殘忍、手段毒辣,同時又具有極高的軍事素養,是主角的勁敵。在電影中,作為反派的雇傭軍和主角纏鬥的過程中,也將雇主火並了。這遭到了影評人的吐槽:“反派太過臉譜化。作為歐洲第一的雇傭兵,靠意氣用事,隨意屠殺雇主,還講不講點職業素養了?”

現實中的雇傭軍有沒有可能火並雇主?

1989年11月27日,非洲島國科摩羅發生政變,總統艾哈邁德·阿蔔杜拉遇襲身亡。有傳聞稱,襲擊的策劃者就是幫助阿蔔杜拉登上總統寶座的法國雇傭軍首領——總統府衛隊長博布·德納爾。但事件真相如何,至今仍然是一個謎。1996年,法國特別法庭以涉嫌殺害科摩羅總統阿蔔杜拉的罪名審判德納爾,但在開庭前幾天,原告方阿蔔杜拉的家人突然取消了起訴,此案最終不了了之。這是二十世紀以來,唯一一件可能的雇傭兵反水的案例。

雖然沒有坐實德納爾的罪名,但他的忠誠度的確值得懷疑。只要有利可圖,雇傭兵的確可能成為老主顧的敵人。1975年,德納爾幫助科摩羅軍官阿里·薩利赫推翻阿蔔杜拉的政權;兩年後,他又投向後者一方,處決了薩利赫;到了1989年,阿蔔杜拉遇襲身亡後,德納爾接管了科摩羅軍隊,直到向法國政府投降。

資本力量的中間人

中世紀以及近代以來,雇傭兵在歐洲越來越受到君主的重視和青睞。到16—18世紀,雇傭軍已成為歐洲主要的軍隊類型。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像德納爾這樣的“個體戶”基本消失,而出現了大量專門的企業部門。其中著名的公司有南非的EO公司、美國的黑水公司、德陽公司和英國的桑德萊國際公司等。

《日內瓦公約》對“雇傭兵”概念做出了界定:不隸屬於任何國家武裝部隊的士兵,為了私人利益而實質上參與武裝沖突。在私營軍事公司承接的業務中,訓練軍人、押運護送、設施保安等等,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戰爭行為。從概念看,現代私營軍事公司能不能稱為“雇傭軍”,是存疑的。這些公司往往采用“私人安保公司”的名稱,將派出員工稱為“軍事承包商”,以此來淡化武裝色彩。

盡管概念上是模糊的,私營軍事公司介入戰爭,大發戰爭財的事實無法否定。1993年,EO公司受雇於安哥拉政府,與反政府武裝作戰,在幾個月內扭轉了內戰的局面。在僅僅80多名雇員的幫助下,政府軍就占領了石油城市索約。從1993年到1995年,EO公司派出超過1400名人員進入安哥拉,獲得了超過一億美元的傭金。

和EO一樣,桑德萊國際公司也在戰亂中的塞拉利昂淘金。1997年,塞國民選政府在軍人政變後流亡到幾內亞,與英國桑德萊國際公司簽訂協議。協議商定,桑德萊國際公司負責為流亡政府訓練軍隊、保障後勤以及收集情報。到1998年3月,民選政府就重新占領了首都。

在這些事件中,私營軍事公司在表面上是為政府效力。但是,每一股私人軍事力量的背後,都站著資本和財團。EO是戰略資源有限公司(簡稱SRC)旗下的子公司。除了EO,SRC旗下還擁有數十個子公司,這些企業的業務包括采礦、私人安保、空中運輸等等。在EO的士兵奪取了安哥拉國內的油田和鉆石礦區之後,安哥拉政府將它們的開采權交給了SRC旗下的能源企業。可以說,SRC公司是安哥拉內戰的最大受益者。

同樣,桑德萊國際公司在塞拉利昂也不僅僅是賺取傭金那麽簡單。事實上,由於囊中羞澀的流亡政府無力支付,桑德萊的傭金是由一位印度銀行家支付的。作為交換,塞拉利昂政府將鉆石礦的開采權交給了這個商人。

在安哥拉和塞拉利昂,私營軍事公司的角色,實質上是資本力量的中間人:當局將本國資源命脈的經營權交給外國公司,以此為代價換取軍事服務,雇傭軍在這些國家的戰鬥,不是為了給這些國家帶來和平,而是為他們背後的資本力量攫取利益鋪平道路。

大國意誌的代言人

進入二十一世紀,私人軍事公司扮演的另一個角色也逐漸清晰:大國意誌的代言人。

2017年8月5日,美國“黑水”私人軍事公司創始人埃里克·普林斯接受采訪稱,他正在推動一個計劃,由自己旗下的私人“承包商”全面接手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普林斯計劃派遣一支由5500多名人員和90架飛機組成的隊伍進入阿富汗。

這一計劃在現代戰爭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它意味著阿富汗戰爭的徹底私人化。

9·11事件後,私人軍事公司的大批人員跟隨美國軍隊進入了中東各地。據相關統計,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在伊駐紮人員規模最多時超過15萬,其中,超過30%的人員不隸屬於正規軍。大部分的“編外人員”,就是來自各個私人軍事公司的“承包商”。

2007年,黑水公司的四名保安在一場交通事故中向伊拉克平民射擊,造成十四人死亡。而這只是一系列醜聞中的一例。普林斯稱,黑水與中央情報局簽訂了保密協議,他“不能解釋2007年9月在巴格達血腥的射殺事件中究竟發生了什麽”。盡管黑水公司在各方的調查下走向下坡路,最終在2010年被收購,仍然有大批“編外人員”活躍在伊拉克和中東其他地區。

在特朗普還沒有決定增兵阿富汗之前,白宮高層會議於7月18日討論阿富汗戰略。在增兵還是撤軍的問題上,與會者產生了激烈分歧。美國情報機構稱,小規模的增兵,無法改變阿富汗局勢的惡化趨勢;但是,全面撤軍的方案更是不可接受的,美軍的高層將領一致認為,脫離美軍的幫助,阿富汗安全部隊完全不是塔利班的對手;維持現狀似乎是特朗普政府的穩妥戰略,但是,國會對此已經失去了耐心。正是在此背景下,普林斯提出由私人部隊承包阿富汗戰場的計劃。

普林斯表示,私人接管阿富汗的計劃,將大大降低美國在阿富汗的花費。他聲稱,“私有化”後美國在阿富汗的軍費支出會被控制在100億美元以下。而今年,五角大樓的阿富汗預算則超過了400億美元。

最新消息稱,美國政府不會從阿富汗撤軍,而是將增兵4000人。盡管普林斯的計劃沒有成功,私營武裝在中東的活動仍然十分活躍。

根據美國國防部數據,在2016年,仍有2086名承包商在伊拉克活動。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美國不放棄對中東事務的幹涉和操控,作為美國政府的馬前卒,私營軍事力量就不會從中東消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