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揮別去年的沉悶,鴻海第四季財報一出,四十萬名小股東終於可以笑逐顏開。 從員工跳樓到搬廠大遷移,過去兩年的鴻海,可說是時運不濟。但隨著入股夏普讓外資看好今年營收成長一五%,一好、一壞的機會與挑戰,端看郭台銘如何將鴻海 再次推上高峰。 撰文‧林宏文、翁書婷 「今年鴻海營收要成長一五%,已經沒問題了!」這是上個月發布「鴻海聖經」、研究鴻海多年的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在鴻 海宣布入股夏普之後的第一手評論。 他的理由很簡單,在鴻海成功調漲iPhone、iPad代工費用後,富士康也轉虧為盈,加上鴻海做過最好的投資——夏普,可望帶來的電視組裝訂單,在在都 讓楊應超可以喊出一聲:「穩啦!」確實,去年第四季,鴻海公布了令人驚豔的業績,稅後純益達三五○.二九億元,與營收均雙雙刷新歷史紀錄,全年每股稅後純 益(EPS)達七.六五元,顯示鴻海在歷經二○一○年的生產基地大遷移、員工跳樓,以及工資調漲等考驗後,如今又已重回成長軌道。 觀察鴻海這個大集團,過去兩年,富士康與奇美電兩家公司都歷經重大虧損,如今兩家公司已逐漸走出陰霾,可以說最壞的情況都已過去,但富士康去年轉虧為盈, 在非蘋陣營的智慧型手機頗有斬獲,今年的業績與獲利基本面都較奇美電更明確。 富士康走出陰霾 找到新客戶華為 轉向深耕中國內需攤開富士康的年報,去年下半年稅後淨利九千萬美元,全年盈餘終於由負轉正,稅後淨利達七千二百萬美元。富士康由虧轉盈主因是賣掉山西太原 廠區給鴻海,認列了七千三百萬美元的獲利,但手機代工本業仍然不賺錢,還是虧損三千七百萬美元。 至於今年,大部分外資都非常看好富士康今年的成長性。「富士康將是中國平價智慧型手機熱潮的主要受惠者。」外資直接點出對富士康信心滿滿的原因,因為富士 康已成功轉變客戶結構,第一大客戶不再是諾基亞(Nokia),而是平價智慧型手機大廠華為。 很多人可能對華為這個品牌不熟悉,但在中國,華為是知名手機品牌,根據顧能(Gartner)統計,光是去年華為智慧型手機的銷量就高達一千六百萬支,雖 比不上蘋果與三星的八、九千萬支,但已正式躋身全球前九大智慧型手機品牌之列。 「華為的目標是三年內成為全球前五大智慧型手機品牌,五年之內挑戰前三大。」華為手機部門行銷長徐昕泉這麼說。而在今年西班牙巴塞隆納行動通訊世界大會 (MWC),華為的智慧型手機更讓眾多分析師大吃一驚,「進步神速,軟硬體性能和宏達電、三星等大廠差距越來越小。」顧能資深分析師呂俊寬說。 據了解,去年華為可能已是富士康最大客戶,占富士康代工比重約二四%,超過占二一%的諾基亞,而且此消彼長日益明顯,「這個現象也符合全球手機趨勢,諾基 亞競爭力逐漸下滑,而中低階手機將成主流。」一位觀察手機產業很久的資深法人說。 攤開地圖一看,富士康和華為正巧都在河北廊坊擁有廠區,地理上相近透露著雙方密切合作的可能。過去富士康服務諾基亞這位大客戶時,派了相當多主管幹部進駐 芬蘭,前任執行長陳偉良甚至還住在諾基亞總部附近,而去年底程天縱接掌富士康執行長,以程天縱過去在惠普中國總經理及德儀亞洲總裁的經歷,與中國企業有深 入經營的關係來看,執行長的更換,也顯示富士康接下來將轉向以深耕中國客戶為主。 富士康爭取非蘋代工 擺脫生產低毛利手機地位 外資一致看好雖然華為智慧型手機相當平價,富士康代工的毛利不高,但富士康的遷廠效益也正在浮現,從一○年下半年開始,受到深圳工資高漲的影響,郭台銘開 始將富士康從深圳往北遷,河北廊坊、天津、北京成為手機代工業務新重鎮,河北、天津的工資比深圳便宜二○%以上,勞工成本大減。 此外,去年下半年,富士康智慧型手機的出貨比率已經正式超過功能性手機,也象徵富士康已擺脫過去只能生產低毛利的功能性手機角色。相較於蘋果陣營訂單交給 鴻海,未來,富士康將爭取更多非蘋陣營的智慧型手機訂單,也成為外資一致看好富士康的主因。 至於鴻海集團中的奇美電,未來方向則不如富士康那麼明確。事實上,此次郭台銘與夏普洽談入股事宜,奇美電完全不知情,三月二十六日及二十七日,鴻海在日本 大阪與夏普進行最後磋商並宣布入股消息時,當時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正在台灣與供應商會面,供應商問段行建知不知道鴻海要投資夏普時,段行建相當驚訝地回 答,「我不知道。」一位熟悉業界的人士指出,郭台銘對奇美電早有不滿,最主要是奇美電的技術已經落後,而且在鴻海替蘋果代工iPhone及iPad過程 中,原本鴻海冀望奇美電的面板能夠獲得蘋果青睞,一起打入蘋果供應鏈,但沒想到奇美電屢次掉單,沒有跟上腳步,讓蘋果大量採用日系及韓系的面板。 因此,郭台銘先前便主張,既然奇美電不行,乾脆就把奇美電分拆,因為分拆可能只需要再拿出一百億元增資就行了,但若要繼續投資下世代廠房,可能還要再花上 千億元蓋八.五代線或十代廠,而且分拆奇美電後,不僅有改造奇美電的可能,還能獲取承銷利益,對一直需要資金的兩大股東也都有助益。 奇美電留校察看 技術落後又掉單 未來恐被夏普取代郭台銘對奇美電的不滿,也表現在此次鴻海對外宣布的訊息上。鴻海在決定以四七三億元入股夏普時,同時也公告未來三年將參與奇美電的現金增 資,而且還特別強調,「會依持股比例參與出資」,由於鴻海持股奇美電比例很低,因此計算出來的金額僅不到二十七億元,相較於大規模投資夏普的四七三億元, 二十七億元根本微不足道,也代表了奇美電在郭台銘心中的分量。 也因為奇美電一直沒有做出讓郭台銘滿意的成績,與奇美實業對分拆奇美電的溝通沒有結果,加上奇美電又被美國司法部判定違反價格聯合壟斷的反托辣斯案件,因 此,郭台銘便積極進行「聯日抗韓」的動作,洽談一年才敲定入股夏普。 郭台銘的布局,未來對奇美電的影響到底如何,目前來說還是未知數,不過由於是鴻海投資奇美電與夏普,而非奇美電投資夏普,因此,未來鴻海才是整合的中心, 以鴻海掌握了蘋果這家關鍵客戶,未來很可能將扮演從下游整合到上游的角色,因此,不僅夏普未來需要與鴻海大力配合,奇美電更只能看郭台銘的臉色。 其實,奇美電最早的技術來源就是日本大廠,從最初建立第一條生產線時,是與富士通合作,雙方以技術及產能做交換,後來奇美電的廠房愈蓋愈多,也有過日立及 夏普等公司的技術授權。 因此,一位業界人士就說,目前郭台銘的作法,有點像是讓奇美電「留校察看」,未來如果奇美電技術還是跟不上,鴻海很可能將高、中階面板都交給夏普來負責, 奇美電的龐大產能,恐怕只能更加倚賴中國電視品牌的客戶,奇美電必須自立自強,才能擺脫被邊緣化的宿命。 |
| ||||||
從風光的工具機龍頭,到歷經下市、負債67億元等風風雨雨,台中精機黃明和終於在去年清償債務、完成重整,他的經營思惟從此大轉彎,雖然獲利不比當年,但無債一身輕後,企業正朝向穩健成長之路邁進。 撰文‧林心怡 從全盛時期市值近四百億元的上市公司,到歷經違約交割、股票下市風暴的巨大變革,曾經是中部工具機龍頭的台中精機,整整花了十年,終於在去年清償債務,完成重整。這一堂價值「六十七億元」的教訓,讓董事長黃明和在經營思惟有了徹頭徹尾的改變。 「如果能重新來過,我不會再過度拉大槓桿,用股票質押借款。」談起台中精機當年下市的始末,黃明和不禁長嘆一口氣。一九九○年,當時擔任台中精機副總的他,順利將公司推上市,之後,資本額三十八億元的台中精機,股價一度最高來到百餘元,當時不到四十歲的黃明和開始失去警覺。 急於進軍國際 過度拉大財務槓桿,淪落股票下市命運「靠著台中精機這塊金字招牌,一堆銀行排隊想要借錢給我們。」黃明和回憶,或許是一路順遂,也或許是仗著財務背景出身的優勢,急於把台中精機品牌推向國際舞台的他,「很有膽識」地大舉用股票向銀行質押借貸,做醫療、半導體與光電設備等投資,希望藉此乘勝追擊在國際打響名號。 不料,九七年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公司股價崩跌;過度拉大槓桿操作的結果,更讓公司股價禁不起外資、法人的倒貨又狂跌;而當時台中精機發動子公司護盤的資金,就像「徒手接利刃」被殺個措手不及;加上銀行雨天收傘的效應,使公司資金瞬間蒸發至少二十億元;再加上借貸投資新事業的資金缺口,爆發了一連串違約交割,面臨下市重整的命運。 這對一路走來都是「模範生」的台中精機來說,相當難堪,「那時候,多少人在背後說我是敗家子!」身為企業家第二代的黃明和,承受很大的壓力,他坦言,剛出事時,即使一向樂觀的他,也曾經整整失眠二周,不時的心悸、頭痛,讓他身心俱疲,全靠規律地打坐、禪修,才能冷靜面對,設想處理對策。 面對外界的不諒解,黃明和都坦然以對,他誠心地向協力廠商解釋,提出解決方案,尋求這些老客戶的支持,並提出「固本專案」,明快結束或轉移新事業,把全盛時期的一千四百名員工,縮減至七百名。然而,令他最感慨的是,大難臨頭親兄弟各分飛。 「一九九九年,適逢政黨輪替,二哥率先退股遠走美國;二○○一年,受到九一一事件影響,景氣低迷,三哥也退股赴英國定居;大哥早年就在海外發展。父親留下來的事業,四兄弟只剩下我一人留在台灣苦撐。」黃明和說,兄長們離開前,一句「沒法度!就算還三代也還不完!」的洩氣話,讓他相當沮喪。 獨力苦撐大局 員工、廠商、客戶相挺,提早完成重整遺憾的是,○二年父親過世時,公司距離「完成重整」還有好長一段路,更讓黃明和愧疚,為此,他在父親靈前立下「一定要加快公司重整腳步」的誓言。 如今,黃明和履行諾言,台中精機完成重整的時間表,足足提早了五年。 「其實,黃明和不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當年他只是衝太快了!」與黃家是三代世交的機械公會理事長徐秀滄如此形容。在同業眼中,黃明和是個為人不錯的經營者,可惜一時衝過頭的「魯莽」,不但害他負債六十七億元,也遭受家族成員的責難。 所幸,台中精機發生危機時,已累積五十年的業界人脈,這是從已故老董事長黃奇煌早年就奠定的事業基礎,因此,協力廠商的情義相挺,以及客戶對公司的極高品牌忠誠度與信任感,都成為公司得以浴火重生的最佳助力。 「以我多年對工具機產業的研究,我發現,雖然公司負債達六十七億元,但核心幹部沒走,專精技術還在,加上許多客戶、協力廠商也願意力挺,從企業評價的角度來看,公司的確有重整價值。」台中精機的重整監察人、建智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陳貴端形容。 除了有老員工的相隨與死忠客戶的支撐,黃明和的經營策略也做了很大的「改變」,作風從以往的「大膽積極」轉趨「穩健保守」。 首先,對於公司的任何決策思慮更周全。黃明和回憶,「當時二哥(黃明東)曾不只一次提醒我,借這麼多錢,太危險了!萬一遇到不景氣怎麼辦?」但當時黃明和完全沒把這些「忠告」聽進去,現在想想,整個決策過程真的太過粗糙,以致釀成大禍。 步步為營 毛利率逾二成才接單,近三年獲利平穩「當初公司上市後為了衝營收,很多交易條件都設得很寬鬆,因此呆帳率提高,現在我們只接毛利率二成以上的單子,一旦簽約後,就收三成訂金,做到幾乎零呆帳的程度。」黃明和接著說,「在財務上,我們力求穩健,每半年就會盤點、折扣清庫存,以降低存貨及進一步降低負債比,並只用廠房、機械設備做抵押借款。」正因這樣的堅持,台中精機除了在○九年歷經金融海嘯後,營收大幅下滑僅剩十九.三億元,出現虧損;但隨著一○年景氣復甦,營收翻倍成長,大賺近半個資本額,一一年至一三年則每年獲利平穩,即使沒有驚人表現,卻能提前清償負債、完成重整。 「對我來說,信用貸款就像是裹著美麗糖衣的毒藥!」展望未來,黃明和雖然已取得台中精密機械園區二期三.一公頃的土地,也計畫在上海青浦工業園區投產,著手啟動兩岸三十八億元的投資計畫,但他只想安穩地搭上工具機產業今年的成長列車來擴充版圖,短期也沒有讓公司再上市的計畫。 「我們真的是『打斷筋骨顛倒勇』,現在好不容易站起來了,更要用心守護父親留下來的事業。」現在的黃明和體會到,「魯莽」的變革,容易毀了一家公司,「深思熟慮」的「改變」,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王道。 黃明和 出生:1955年 現職:台中精機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台中精機總經理 學歷:淡江大學會計系 改變人生的 2個教訓 ● 聚焦核心事業: 上市時採多角化經營策略,但衝過頭、欠缺風險意識;現在專注本業,強化競爭力。 ● 財務應用趨保守: 過去因向銀行質押股票借款,以致發生危機;現在力求穩健保守,負債比控制在二成內。 |
發達國家目前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老齡化,壽命的增長和老年人的數量越來越多對資產價格以及貨幣政策都有深遠影響。傳統意義上,利率變化對於老年人的生活影響相對較小;而年輕人更傾向於負債使得自身對於利息的變化更為敏感。
普遍而言,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勞動力)的消費能力無法和年長者相比,但是生活的壓力(構建家庭,買房等等)使得他們必須采取負債的方式來進行消費。某種程度上,這種消費將拉動通脹的走高。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所面臨的消費壓力將逐漸減弱,這最終導致了通脹的回落。從美國長期勞動力增長和通脹對比圖上不難發現上述的現象,勞動力的增長對於通脹有一定的提前性。這就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結論:盡管消費能力強勁,但是老年人的實際消費水平卻不及年輕人。而老年人越來越多(老齡化)最終結果就是消費能力的下降和整體通縮環境的出現。
對於央行決策者而言,通脹率是貨幣政策方向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以歐元區和美國為例,在低通脹的情況下,央行都傾向於不予余力的刺激經濟以避免陷入通縮境地。低利率和低通脹甚至是通縮背景下,債券市場受到追捧也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橫向對比,日本可能是未來經濟體利率前景的一個參考模板。作為老齡化最為嚴重的一個國家,即便日本央行和政府在過去十多年一直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試圖拉動通脹,其最終結果依然收效甚微。以歷史預期來判斷合理的利率水平的方法已經不適用了,市場最終將接受並習慣這種經濟環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二,美國第一大銀行摩根大通三季度財報出爐。該銀行三季度凈利潤增至55.7億美元,總營收為242.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虧損3.8億美元相比,該銀行財務狀況總體實現反彈,顯示去年巨額訴訟費用的影響已經消退。
摩根大通三季度財報顯示:
三季度每股盈利(EPS)為1.36美元,預期1.39美元,二季度每股盈利為1.47美元,2013年同期為0.17美元。
三季度總營收為252億美元,較二季度增長5%。
三季度固定收益收入增長2%,至35.1億美元;股市收入下跌1.5%,至12.3億美元。
上個月,摩根大通財務總監Marianne Lake曾表示,公司交易收入可能弱於去年同期。但他還表示,若出現下跌,也不會像今年上半年那麽嚴重,因為客戶開始在波動性加大的市場中進行資產配置。
摩根大通去年第三季錄得3.8億美元虧損,合每股虧損0.17美元,凈虧損為4億美元。
這家全美最大銀行去年三季度之所以發生2004年以來的罕見虧損,是因為其遭遇監管當局的一系列調查,並為其付出高達72億美元的訴訟費用。
預計58歲的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Jamie Dimon)將於美東時間周二晚些時候與華爾街分析師就公司財報召開會議。
對於三季度業績,摩根大通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這樣評價道:“公司業務依然表現強勁。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報告,摩根大通消費者及社區銀行存款增長超越全國同業,連續第三年排名第一。信用卡業務銷售額實現兩位數增長;按揭貸款業務繼續進行重新定位,並成功走出了周期性低迷期。”
另外戴蒙還表示,“盡管全球經濟複蘇仍然面臨諸多挑戰,美國經濟卻是個例外,顯示出穩定改善的跡象。美國企業狀況良好,資產負債情況穩健,就業市場趨勢不斷改善。摩根大通繼續對經濟複蘇提供支持。2014年前三季度,公司為客戶提供貸款和融資超過1.6萬億美元,其中服務於小企業的資金達到150億美元。”
自2006年出任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的傑米·戴蒙目前正遭遇新的挑戰:他的健康出了問題。該公司在6月晚些時候宣布他將接受咽喉癌治療。上周,他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
投資者將密切關註摩根大通的交易結果,以及該銀行是否對其網絡安全系統進行任何升級。8月27日,摩根大通遭遇黑客攻擊事件浮出水面,部分客戶的聯系人信息被竊取。
上周,戴蒙表示將在未來五年將網絡安全開支在今年2.5億美元的基礎上翻倍。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表面上看起來顯然是正規銀行文件的財報發布在了一家名為shareholder.com的投資網站上,而且發布時間早於摩根大通原定的時間。摩根大通原定於美國東部時間早7點(北京時間晚7點)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第三季度財報。這份文件公布後不久,就從shareholder.com網站消失了。
一位摩根大通女發言人稱目前無法置評。
摩根大通是美國第一家公布三季度財報的銀行,花旗和富國銀行也將於周二發布財報。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財報將於周三出爐。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銀行第三季度財報也定於本周發布。
彭博新聞社對經濟學家展開的預期調查結果顯示,受摩根大通財報較去年扭虧為盈的推動,上述六家銀行可能總計實現159億美元的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19%。
今年以來,摩根大通股價累計下挫0.6%。
數據公布後不久,標普500指數期貨上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家統計局9月的數據顯示,9月全國共有25個省(區、市)的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增速放緩,其中20個省(區、市)連續2個月放緩;共有15個省(區、市)同比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6%。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盡管現在談通貨緊縮為時尚早,但應警惕這一壓力擴大至消費領域。
申銀萬國表示,“在上遊大宗商品價格和國內產能壓力的疊加影響下,通縮壓力依舊不減。預計無論 CPI 還是 PPI 在10月都難以改善。因此政策仍將維持相對寬松。相對於 8 月經濟數據的全面回落和 9 月數據的初步改善,10 月經濟處於弱勢企穩的狀態。我們判斷工業數據將持平於上月 8.0 的水平;消費也將終止連續 4 個月的下滑而企穩;在基建投資的帶動下,固定資產投資也將自年初以來首月終止下行;出口將消除上月對港出口的泡沫影響,回到 11 左右的趨勢值。內需的短暫企穩尚無法帶來經濟預期上的根本扭轉。”
數據顯示,9月中國CPI同比上漲1.6%,同比增速較8月回落0.4個百分點,連續第二個月回落,創下56個月以來新低。北京、天津、廣東等25個地區的CPI增速較8月出現下降,多地創出近年新低,其中,北京市9月CPI增速僅為1.1%,是2010年4月以來54個月最低水平。僅有上海、海南、甘肅和青海4個省(區、市)的CPI增速較8月回升。
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研究部研究員金愛偉認為,“CPI跌破2%,PPI持續下降且降幅不斷擴大,反應出當前需求疲弱,實體經濟處境艱難,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四季度來看,物價上行動力仍然不足。因此,政策面上應更積極推出穩增長措施,以利實體經濟。”
對此,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則回應說,“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這一判斷的證據不足。四季度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可能性較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受到油價持續下跌影響,馬來西亞林吉特今年第四季度遭遇了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單季跌幅。
作為亞洲唯一的原油凈出口國,布倫特原油價格今年下跌49%使得馬來西亞財政收入大幅縮水。馬來西亞林吉特貶值幅度領跌亞洲新興市場貨幣。
林吉特第四季度大跌6.2%,創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跌幅,而12月單月跌幅就達到3.3%。
根據美銀經濟學家Hak Bin Chua的計算,原油產業占到了馬來西亞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2015年馬來西亞可能會面臨經濟增速和財政赤字均無法完成預定目標的情況。
馬來西亞官方預計明年經濟增速為5-6%,美銀的預期則為4.6%;財政赤字的官方預算為GDP的3%,美銀的預期則為3.8%。
2024年到期的馬來西亞國債收益率第四季度上漲23個基點至4.1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日本經濟走出萎縮陰霾,去年四季度年化環比增長2.2%。
但是增長幅度不及預期的3.7%,顯示該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複蘇仍然脆弱,因消費者信心仍然疲軟和不平衡的全球經濟增長拖累其出口表現。環比增長0.6%,也不及預期的增長0.9%。
2014年4月1日上調銷售稅後,日本經濟陷入衰退。二季度經濟年化環比萎縮7.1%,三季度年化環比萎縮1.9%。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被迫延遲原定於2015年10月的第二次銷售稅上調。
經濟的弱反彈凸顯了安倍晉三要幫助日本走出二十年來的增長停滯所面臨的挑戰。匯豐銀行駐香港經濟學家Izumi Devalier在彭博電視上表示:
日本經濟走出了衰退,但是我們認為其增長只會溫和加速。日本經濟背後並無太多火花。
路透援引的分析師稱,日本經濟重新實現增長將允許日本央行在未來幾個月維持現有寬松刺激規模,哪怕油價下跌使通脹率日本央行的目標進一步脫鉤。本周三,日本央行將公布最新的貨幣政策決議。
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也對四季度GDP做了解讀:
GDP物價平減指數顯示形勢有利於對抗通縮。第四季GDP增長歸因於就業市場改善支撐民間消費,以及對美國和中國的出口。未來穩健的民間需求將引領經濟複蘇,希望今年能夠實現薪資增長。
四季度日本私人消費環比增長0.3%,大幅低於預期的0.8%,並且前值也由0.4%下調至0.3%。私人消費對日本經濟增長的貢獻通常達到60%。
外需為四季度GDP增長貢獻了0.2個百分點,顯示日元貶值最終刺激了出口的增長。
2012年12月安倍重新掌權以來,日元對美元貶值近28%。盡管日元貶值有助於出口,但是也增加了進口成本,打擊了消費者信心。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上周有日本央行官員表示進一步寬松可能對經濟造成適得其反的作用,並表示日元過度貶值打擊消費者信心。
在這樣的前景下,若GDP表現欠佳,可能印證了日本央行的上述擔憂。
標普評級首席亞太經濟學家Paul Gruenwald向CNBC表示:
日本央行需要維持80萬億日元的(現有)寬松規模。
進入2015年,我們希望看到消費加速增長。我們也希望看到企業投資和明年GDP加速增長。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日本第四季度實際GDP初值環比+0.6%,預期+0.9%,前值由-0.5%修正至-0.6%。
日本第四季度實際GDP年化環比+2.2%,預期+3.7%,前值由-1.9%修正至-2.3%。
日本第四季度名義GDP初值環比++1.1%,預期+1.2%,前值-0.9%。
日本第四季度GDP平減指數同比+2.3%,預期+1.9%,前值+2.0%。
日本第四季度消費者支出環比+0.3%,預期+0.8%,前值由+0.4%修正至+0.3%。
日本第四季度企業支出環比+0.1%,預期+1.0%,前值-0.4%修正至-0.1%。
GDP數據發布後,日經225指數創八年新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去年英特爾開發者大會上,極限運動員騎著載有英特爾智能芯片的小輪車從CEO頭上躍過的場景至今還讓人記憶猶新,雖然這家公司仍然與PC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種種跡象表明,英特爾正在努力介入到汽車、可穿戴和其它的新設備領域。
但裁員重組的余波仍在影響著這家芯片巨頭。
7月21日,英特爾(INTC.NASDAQ)公布了截止到7月2日的2016財年第二財季財報。報告顯示,公司該季營收為135億美元,同比增長3%;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GAAP),凈利潤為13億美元,同比下滑51%。在今年4月,英特爾宣布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000人,約占公司員工總數的11%。英特爾此舉旨在削減成本,專註於快速發展的服務器芯片和物聯網芯片業務。
“英特爾在轉型上的決心很大,但伴隨而來受影響的業務也很多。”一名英特爾內部員工對記者表示,從PC到移動互聯再到智能互聯,這是三個不同的時代,英特爾需要做出適應時代的調整,但也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而對於曾經“重金”投入的深圳平板等移動項目,英特爾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仍然會繼續提升移動和PC業務盈利能力,而基於市場動態、競爭環境等多方面考量,將持續評估並優化其路線圖和項目。
業務震蕩
英特爾周三稱,第二財季計入了14億美元的相關重組費用。這也正是英格爾第二財季凈利潤下滑51%的主要原因,畢竟公司第二財季凈利潤也只有13億美元。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英特爾的員工總量從2011年的10萬增長至2016年的11.2萬。而同期,該公司年營收大致維持在550億美元左右,盈利能力不斷下滑。通過4月份的重組,英特爾計劃到2017年年中減少開支14億美元,力爭員工平均創收能力達到公司歷史最高水平。
但裁員只是一方面,背後帶來的還有業務重組的“陣痛”。
為了加速從PC業務向雲業務以及存儲和物聯網的轉型,英特爾在移動戰略上似乎開始有所搖擺。兩個月前,英特爾向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確認,將取消Broxton系列處理器產品以及SoFIA系列部分產品。
上述兩種型號處理器,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英特爾如何處理手機、平板處理器業務。曾經,這家占據PC處理器市場大部分份額的芯片商錯過了移動領域手機、平板市場的機遇,不過並不甘心完全出局,Broxton和SoFIA是其扳回局面的希望所在。但因為對移動終端廠商的補貼,過去兩年英特爾移動業務承受著巨大虧損。
“取消用於手機和平板電腦的Broxton產品,以及SoFIA3Gx/LTE/LTE2,將確保我們將資源轉向那些能帶來高回報並推動我們戰略的產品上。”英特爾表示。
而在業績中,雖然移動業務沒有單列,但從各個業務表現來看,在PC業務仍然低迷的情況下,英特爾似乎仍然無法找到新的利潤引擎。
按照部門劃分,構成英特爾營收主力、整合了PC和移動業務的客戶計算部門第二季度凈營收為73.3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75.37億美元,下降趨勢明顯。而承載英特爾轉型重點的數據中心、物聯網部門也並沒有太大的跳幅。
財報顯示,英特爾數據中心集團第二季度營收為40.27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8.52億美元;英特爾物聯網集團第二季度營收為5.72億美元,去年同期為5.59億美元;英特爾非可變存儲解決方案集團營收為5.5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6.96億美元。英特爾第二季度其他所有業務營收為400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6300萬美元。
新業務“冒險”
“我們的重組工作是一個全面的計劃,目的在於將公司由PC企業轉變成支持雲服務以及數十億臺聯網智能設備的企業。”英特爾CEO科再奇強調,公司將關註點轉向數據中心、物聯網和可編程芯片的行動已經步入正軌。
可以看到,科再奇做主導的調整並不是一紙空文。在他上任後,英特爾已對產品路線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調整。一方面,英特爾設立新設備和物聯網部門,並在隨後將其分別升級為事業群,提高在公司內部的地位;另一方面,啟用老將,幫助公司內部適應組織架構的改變,比如聘用了曾在其競爭對手高通擔任執行副總裁的文卡塔•倫杜琴塔拉(Venkata Renduchintala)。
科再奇表示,希望英特爾能夠從一個PC公司向支持雲與數十億智能、連網設備的公司的公司轉型,成為智能互聯時代的領導者。換言之,不再依靠個別產品帶動整體增長,而是希望計算能力打通從可穿戴到數據中心的全終端產品線。
但分析師指出,雖然對物聯網、可穿戴提早布局,但整個產業的商業模式尚未確定,而消費者的需求也尚未被帶動。這導致英特爾在新業務中仍具有“試錯”風險。
Strategy Analytics物聯網戰略研究報告《2016年物聯網部署趨勢及使用調查》發現,物聯網的安全問題令人擔憂,同時,超過半數企業對物聯網帶來的成本節約效益也不太確定。56%的受訪公司認為,大數據分析是推動物聯網部署的首要驅動力。
而目前物聯網涵蓋的產業鏈非常長,涉及的企業眾多,要想像PC時代“一家獨大”,應該說已經不太可能。
“萬物互聯的下一步就是萬物智能化。”Gartner分析總監Roger Sheng對記者表示,目前消費類PC市場一直在衰退,而數據中心,特別是新興的,帶有一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雲服務設施,將會是未來發展趨勢,英特爾應該把硬件專註的模式向服務、系統方案模式轉換。
美國投資銀行Bernstein分析師斯塔西·雷斯根也表示,PC芯片是英特爾最大的營收來源,但在PC行業不景氣的新常態下,英特爾必須尋找到其他創收增長引擎。
美軍在17日的軍事行動中把敘利亞政府軍士兵認作“伊斯蘭國”極端分子目標,誤炸了數十名敘利亞政府軍士兵,招致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的質疑和批評,稱其無誠意合作,而美國則指責俄羅斯阻礙人道主義救援。原本已經十分複雜的各方博弈變得雪上加霜,和平的曙光再一次變得渺茫。
敘利亞軍方17日通過官方通訊社發表聲明,稱美國主導的反“伊斯蘭國”聯盟當天空襲了敘利亞東部代爾祖爾機場附近薩爾達山的政府軍營地,導致數十名政府軍士兵在空襲中陣亡。
據總部設在倫敦的“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表示,這次誤炸導致83名敘政府軍士兵喪生,另有超過120名政府軍士兵受傷。
敘軍方認為空襲是對敘利亞主權和領土的嚴重侵犯,並再次證明美國及其盟友支持“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
白宮方面對此已發表正式道歉,但仍然被俄羅斯和敘政府抓住把柄窮追不放。
俄羅斯表示,被誤炸身亡的敘利亞政府軍士兵一直在前線與極端組織戰鬥,這次誤炸顯然不是一次無心的事故,另指美國在合作打擊“伊斯蘭國”的戰略上缺乏誠意,認為是美軍在情報共享上的不合作導致了此次誤炸事件,還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就此召開緊急會議。巴沙爾政府直言美軍此舉是在用實際行動保護“伊斯蘭國”。
俄羅斯外交部則發表聲明,敦促華盛頓對“非法武裝組織”施加壓力,無條件地履行停火協議,否則,美俄9日在日內瓦達成的協議將難以為繼。
從地區局勢上看,敘利亞政府軍和反對派之間矛盾難以調和,再加上“伊斯蘭國”極端組織這股勢力,令敘利亞戰火連連。外界普遍認為,敘政府受到俄羅斯的支持,反對派的身後則有美國身影,美國的目標不僅是“伊斯蘭國”,同時也是巴沙爾政府。
12日,美國和俄羅斯經過數月談判,在日內瓦達成停火協議,在兩國的斡旋之下,敘利亞政府軍和反對派將在非“伊斯蘭國”占領區全面停止敵對行動。規則是,停火協議每48小時延長一次,若最終能維持一周,美俄將展開針對“伊斯蘭國”的聯合行動,包括停火協議、監督實施、人道準入、區分恐怖分子與反對派武裝、合作打擊敘境內極端組織等內容。
分析認為,雖然這份停火協議珍貴且令人充滿期待,但由於相關問題高度複雜,任何一個變數都會令其變得脆弱不堪,就像此前2月的停火協議一樣,隨時有被撕毀的危險。
而“誤炸”事件便是一個巨大的變數,無疑令各方為減少沖突的本意付之一炬。
美國則指責俄羅斯未能施壓巴沙爾政府停止軍事活動,為人道主義援助讓路。一直參與敘利亞問題談判的美國國務卿克里本人18日在CNN節目上呼籲俄羅斯停止“嘩眾取寵”並施壓敘政府尊重停火協議。
“他們最需要做的決定是阻止巴沙爾政府繼續肆意轟炸百姓。”克里稱,“另外還要阻止其繼續圍剿反對派,把他們當做努斯拉陣線,這些問題本身就對停火努力構成了一大挑戰。”
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在就誤殺事件道歉之後,正在努力轉移外界註意力,把罪責都推到敘利亞政府頭上。但是,克里的指責也確實牽扯到另外一個雙方合作的重點,即人道主義物資的進入。
在敘北部城市阿勒頗,政府軍從7月起控制了該市東區目前跟外界連通的唯一通道,本月中旬政府軍表示已將控制權交給俄羅斯軍隊。而目前聯合國人道主義物資被阻攔在外無法進入,美國因此指責俄羅斯阻撓人道主義物資輸送,並以此作為軍事合作的前提條件。
在即將於紐約召開的71屆聯合國大會上,克里將召集國際敘利亞支持小組舉行會議商談,除了美國之外,俄羅斯、中國、土耳其、歐盟和一些阿拉伯國家都是該小組成員。
持續超過5年的敘利亞危機如今已造成40多萬人遇難,500多萬人淪為難民,700多萬人流離失所,大量基礎設施和文明遺址被毀,引發了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難民潮,殃及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