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潘石屹称不救开发商房价还会涨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924/06425336795.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8

潘石屹:政府资助使开发商躲过生死劫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422/13216135219.shtml


  获救房企进入观察期:不涨价不囤地

  《东地产》翟海亮 万云选

  破产、并购、“百日剧变”、“行业大洗牌”,对于地产行业的这些曾经的预测,在2009年楼市春夏之交纷纷落空。

  唐路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不是忙着去看土地,就是忙着跟人谈收购土地的事情。唐路属于那种不大不小的开发商,捱过了“寒冬”,现在有钱,没地。楼市行情近期这么火爆,让唐路拿地的念头蠢蠢欲动。

  看上去一切都在好转,媒体上很难再找到房企裁员、资金链断裂之类的消息,取而代之的是“授信”、“展期”等字眼。一年前抛出“百日剧变”论的潘石屹,也在近日表示:“由于政府的资助,开发商已经躲过了生死劫。”

  不过,唐路认为潘石屹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现在的情况是比去年年底好,但经济大环境还没有企稳,巨大的存量房压力以及金融政策可能出现转向等形势都表明,躲过了这次生死劫,今年年底恐怕又是鬼门关。”

  楼市上下一片红

  进入3月,陈伟林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他是温州一个私人建筑老板,现在上海郊区和周边地区“揽工程”。去年是他最担忧的一年,尽管自己接下的工程没有拖欠款项,但眼看着身边的同行为收回工程款焦头烂额,老陈还是感觉忧心忡忡。

  “当时最坏的预计是,这次低潮期要持续3到5年。去年南汇一个小区的三个项目部中,我们做工的大概是60多个人,当时打算裁掉10个左右的小工。”老陈听说,同样在上海郊区的项目,有个建筑老板一个项目赔了4000万。

  去年形势不好,老陈服务的开发商没有对外销售,全部投入到工程建设上,这个曾经让老陈“觉得心没底”的“现房开盘”举动,到了今年,却成了他信心的支撑。

  从3月份以来,老陈明显感觉到来看房的人多了。“这些天,有时候一上午可以看到10多批看房的人进进出出,开发商付款也比以前更加积极了。”

  老陈所感受到的市场回暖是“看房的人多了,开发商的工程款付得更爽快了。”

  开发商付钱爽快的时间正是楼市的“小阳春”时节。这时候,去年危若累卵的楼市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个脸。

  今年1-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3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尤其是全国一线城市,截至2009年3月28日,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已 超过3.4万套,一季度同比增幅超过100%,交易量和增幅双双创历史新高。同期,期房签约量超过2.5万套,同比增加近八成。上海3月成交量约140万 平方米,接近2007年11月楼市顶点时的成交量。

  销售好起来了,银行的贷款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10070亿元,同比增长9.2%。 其中,国内贷款2545亿元,增长8.0%;利用外资150亿元,增长41.9%;企业自筹资金3791亿元,增长13.1%;其他资金3585亿元,增 长5.0%。与此同时,绿城、瑞安、万科等多家房地产商纷纷获得银行的巨额授信。

  开发商不缺钱了,个别地方又出现了捂盘惜售、涨价跳价现象。对此,唐路很不屑那些见风涨价的同行,说他们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难甩库存包袱

  唐路考察了多个项目地块,最终都放弃掉了。“前天还有个开发商跟我谈土地项目转让的事情,他是2007年拿的地,现在没钱开发想转手。”唐路对《东地产》说,“最后没有谈成功,价格高了点。”

  和唐路一样,众多刚刚“脱困”的开发商在面对土地市场时,仍旧保持着足够甚至是过分的谨慎。在市场前景尚不很明朗的情况下,手中握有足够的现金是最重要的,“囤地”显然还不到时候。“可以再等等看,感觉地价还会降。”

  开发商更深一层的担心,是库存积压带来的资金压力。虽然一季度房地产成交非常火爆,但不少开发商,尤其是在2007年前后高价拿地的开发商,消化存货的压力很大。而且,目前积压在房地产开发商手中的库存,大部分都是高价库存。

  “考虑到从拿地到项目上市通常需要一年半的开发周期,目前在市场上热销的项目大都是07年拿的地,土地成本过高,价格又涨不上去,有不少楼盘都 是零利润甚至是亏本在卖。”唐路对《东地产》说,“价格涨不上去是因为巨大的库存量在制约,如果涨价了,购房者不买账,积压在手里损失更大。”

  适当的土地库存是开发商必须持有的一种资源储备,业内一般认为,土地库存供3年开发是合理的,但很多开发商囤积的土地足够开发10年的。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土地开发量仅为19.4亿平方米,有约12亿平方米的土地滞压在开发商手中。

  国泰君安日前给上海政协递交的《上海房地产趋势分析》显示,上海2009年可售楼盘为165个,共计2237万平方米。到2009年底,上海有 4288万平方米库存商品房待消化,按照2008年月均130万平方米的消化速度,上海消化完全部库存需要33个月。而且,新的上市量还在大规模增加。

  下半年无款可贷?

  “2008年底,中国大多数开发商难以渡过年关,因为欠银行的钱太多,市场销售几乎停顿,沉淀的土地、房屋和待建工程也太多。许多房地产企业的 资金链马上就要绷断,这时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基金随时监控着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在市场上面不断地做空和打压这些企业,他们在随时聆听中国房地产企业 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的爆炸声。”这是潘石屹描述的去年年底房企的艰难时光。

  “就在这紧要关头,中国银行(3.53,0.00,0.00%)大 量发放贷款,据我所知,截至到2008年年底到期的房地产公司的贷款,银行基本都给延期了。”同时,各个城市的地方政府为了化解这一危机,针对房地产企业 所欠政府的土地出让金都出台了红头文件,允许其延期交纳。潘石屹话锋一转,给下了结论:“目前算是度过了这一生死劫。”

  从去年的“百日剧变”到今年的“躲过生死劫”,潘石屹观点非常“与时俱进”。但潘石屹也承认:“虽然银行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发放大量贷款,但这对 房地产企业来说只是治标不治本。房地产企业要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要有销售收入,贷款只能延缓资金链条断裂的时间,根本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改变旧的结构和旧 的模式。”

  业内人士楚芸认为,目前只是政策、银行和购房者帮了开发商的忙,暂时脱离了生死危险,但中国有句老话叫解铃还需系铃人。最终解开生死劫的必须是 开发企业自身,居安思危,不能等到生死抉择的时候才来想办法,不能以当前市场成交的数字来估算存货消化周期,也不能将刺激经济采取的积极财政与宽松货币政 策当做永久的跳台。

  潘石屹所说的房企“躲过生死劫”是在政策扶持、银行注血的前提之下。但是唐路认为今年1季度4.58亿元的天量信贷更值得开发商警惕,因为“下 半年,很有可能出现指标用尽,无款可贷的局面,开发商的资金链依然会紧张。悲观的看法是,今年年底如果信贷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经济大环境不能回暖的话, 等待开发商的会是又一场生死考验。”

  一个小开发商的心情日记

  2008年3月31日

  山雨欲来风满楼。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花开了,我没心情去看。房子卖不动,我不想降价。大家都不降,凭啥让我一个人降啊。拖着吧,看谁能耗得 过谁。专家说,房价还要涨十年呢,你们现在不买就等着看涨价吧。不过也挺担心的,王石说“拐点了”,潘石屹说要“百日剧变”,吓唬谁啊,反正我不会剧变。

  2008年8月31日

  山穷水尽疑无路。下雨了,大雨。奥运会我是一场不落都看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中国队真棒!奥运会都结束了,那些购房者该从电视机前走开了吧, 怎么都不往我们售楼处走呢?我们房子都打折了啊,一次付清可以享受9.5折优惠,可以省不少钱呢。银行又来催债了,不给,要钱没有要房子多的是。

  2008年11月31日

  柳暗花明又一村。雨停了,不知道彩虹会不会出现。解放军来了,央行、财政部、地方政府,海陆空都来救市了。政府给减税了,我也响应政府号召降 价。这次可是来真的啊,8.5折,薄利多销嘛。国外好像越来越惨了,雷曼兄弟都撑不住了,我得多回笼点资金啊。好像售楼处越来越热闹了,看来降价是对的。

  2009年3月31日

  忽如一夜春风来。春天来了,花开得真大。一年了,挺过来了,潘石屹说“躲过生死劫”了。房子又变成大白菜,大家都排队抢了。涨价?有那心也没那 个胆,还是赶紧出清存货吧!趁现在贷款容易,刚从银行贷了一笔。这几天看了好几块低价地,准备拿一块了。多拿几块囤着?当我傻啊!年底要是贷不到款了,那 可真叫“画地为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0

华润融资42亿买地 开发商“地荒”重现?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20/20090520022503809.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华润置地(01109,HK)昨日公告称,拟通过配售3亿股股份,融资42.4亿港元,用于添置土地储备和日后企业的运营资金。

        业内分析,由于楼市回暖,开发商尤其是全国性地产巨头  “地荒”重现,频频高额溢价竞购土地,因此需要大量购地资金。业内质疑,公开市场能否为地产巨头们提供足够的“弹药”买地。

土地储备恐不足

        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华润置地拥有2232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按照去年70万平方米的销售速度,足够可以开发32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目前的土地储备并不足。以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房企万科为例,土地储备仅有1793万平方米,按照万科2008年557万平方米的销售量,现有的土地储备仅够开发3年。

        其 他房地产企业这种  “地荒”现象似乎并不严重。按照去年的销售速度,保利和中海的土地储备可以卖上8~9年,金地的足够卖上10年;雅居乐、招商和华润 的至少可以卖上20~30年。对此,分析师许萌介绍,与万科不同,其他房地产企业在年报中公布的土地储备总量,并不全部属于公司权益。另外,它们的年度销 售、开发面积要比万科小得多。假如上述公司要趁楼市回暖扩大销售规模,现有的土地储备显然不够。即使目前土地储备相对丰厚,也可能在公司全国布局的进程 中,出现区域性“地荒”。

土地回暖高价夺地战屡屡发生

        “地荒”之下,开发商屡屡上演高价争地。金地4月份曾与10余家开发商共同争夺上海青浦区徐泾镇一地块,最终溢价82%拍得。

        北京的开发商们也为夺地大打出手。业内人士称,富力、绿地等20家房地产公司相中的北京广渠门外10号地,在短短11天接到了多家地产公司的集体竞价,价格一路由2.9亿元的底价,飙升至6.18亿元。

        恒大、富力的房地产公司也纷纷表态,有意在适当的时机,购入一线城市的优质地块。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土地购置面积7266万平方米,其中4月土地购置面积就达2524万平方米,比一季度月均值大增近六成。

融资之惑:钱从哪来?

        一方面是土地“饥荒”,另一方面是开发商高价争夺优质土地,钱从哪里来呢?

        2007年楼市红火之时,开发商采取的方法是,通过股市配售股份融资然后购买土地;或者依托银行信贷。不少开发商甚至不惜以项目作抵押,借取高息贷款开发项目。在2008年,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上述融资方式很快使开发商陷入危机。

        中房指数研究院杭州分院的研究副总监曹旭东表示,随着“圈钱者”数量的增多,开发商要成功从股市和债市获得融资都不容易。

链接

两岸房企积极谋划相互参股

        “ 只等台湾的两岸经贸政策放开,我们就会展开行动。”台湾远雄建设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宣布,远雄目前已经分别与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 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和碧桂园谈论过意向性合作问题,待有关政策放开后,便会和上述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洽谈。不仅可以考虑和上述公司共同成立新公司 共同开发台湾市场,大陆开发商甚至可以按照台湾可能出台的法规,以不高于30%的投资比例,参股远雄企业集团。同时,远雄企业也计划参股内地的房地产集团 或项目公司,甚至于在A股上市。

        事实上,台湾房企早就有意进入大陆市场。此前,信义、太平洋等台湾房地产服务商就曾率先 进入大陆市场,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远雄建设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藤雄更是以个人资金在上海成立了远中企业集团,从事大 陆的房地产开发业务。每经记者  杨羚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1

大供、改名-中國植物開發(234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612/LTN20030612036_C.htm


公司原名華園控股,相信這牌子的零食,你都曾經吃過,這股在2003年6月,股市稍好時上市,以85仙,發行6,000萬股,集資淨額僅3,900萬,主要用來還債,可見公司上市目的是為了減持。


股本僅2億股,上市後市值約1.7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612/02349/CWP120_c.pdf


盈利穩定,但應收帳款已經不合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217/LTN20040217104_C.pdf


其中一位大股東減持600萬股,可見分家、減持意圖明顯。


以股抵債。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1018/LTN20051018134_C.pdf

以10仙,2供3,發行3.21至3.39億股,集資僅3,000多萬,可見是集中貨源。之後股價炒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410/LTN20060410068_C.pdf


中國水務(855)以2億注入沙棘業務,以1,995萬新股,及1.8005億元,年息3%可換股債支付,新股及可換股債換股價均為15仙,成為大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12/LTN20070712457_C.pdf


批1.22億可換股債予兩基金,年息3%,換股價1.144-1.43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24/LTN20071024366_C.pdf


買東西。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1/LTN2007121141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14/LTN20080114304_C.pdf


易至現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328/LTN20080328536_C.pdf


又買東西。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826/LTN20080826416_C.pdf


2供1,每股8仙,中國水務包銷,先以股東貸款換,後以現金補足。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19/LTN20081119374_C.pdf


昨日,公司1供5,發行不少於55.22億股,每股5仙,最少集資2.76億,包銷商為國泰君安,並再次易名為中國水務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彰顯某些決心。公告稱:

更改名稱之理由
茲提述本公司日期為二零零九年八月六日之盈利警告。鑑於經濟狀況持續不明朗,董事會認為,本集團須分散其投資,而本公司將計劃參與購買及開發位於中國之物業。董事會認為,更改名稱將更能準確地反映本公司業務範疇之擴展。


因此,董事會認為,建議更改本公司名稱符合本公司及股東之整體利益。



包銷商強,市好,供股後盤子集中,又有憧憬,未嘗不是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91

i-monet邱永漢專訪外傳-中國植物開發(2349)


公司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191

公司供股後,會更名為中國水務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彰顯某些決心。公告稱:

更改名稱之理由
茲提述本公司日期為二零零九年八月六日之盈利警告。鑑於經濟狀況持續不明朗,董事會認為,本集團須分散其投資,而本公司將計劃參與購買及開發位於中國之物業。董事會認為,更改名稱將更能準確地反映本公司業務範疇之擴展。


因此,董事會認為,建議更改本公司名稱符合本公司及股東之整體利益。

那為何改這名?

可以從該專訪看到: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709

水˙稀有金屬篇 食水吃緊利淨水供應業

跟糧食相比,邱永漢認為,食水不足的問題更為嚴峻。他指,目前中國每年缺水約4%,他到內地城巿考察,必定會問當地官員:「自來水的供應沒有問題吧?」幾 乎每次對方都會一下子臉色轉青,答不上話來。由於農業化、工業化及都巿化3大發展之間互相爭奪用水,如何有效處理污水及淡化海水,今後將成為一大課題。

是次投資團在新加坡考察時,特地參觀一間從事海水化淡的上巿公司Hyflux。該公司在天津設有海水化淡廠,並在內地擁有49個污水處理工場。邱永漢指,內地目前還沒有一間上巿公司從事海水化淡,但經營淨水及與水務相關業務的中國水務,受惠於政府愈來愈重視供水問題及水費上漲,值得留意。

經營水務享獲多項特權

他稱,中國水務在全國10個省供水,由於是一個自然壟斷的生意,所以一直有穩定的利潤。不過該公司近年突然涉足房地產業務,使巿場及邱永漢都摸不着頭腦,於是他前往其位於江西的工廠向管理層了解。「怎料見面後,他們竟帶我看房地產,而不是看水道!」

股神先開一個玩笑,然後解釋,由於中國水務經營公共事業,早年以極低價獲政府批出巿中心靚地皮興建水廠,現在舊水廠產能不足,獲政府另批新地,他們只需補一點點地價,便可把舊廠用地發展為住宅獲利。「他們的主席(段傳良)出身中國水利部,數星期前以2元大手增持股票(該股周五收報1.86元),他買我也要跟他買,我認為這家公司的股票值得投資。」

大家明白了嗎?該股雖不賺錢,但概念就在此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17

囤地缓慢开发 什么企业在拿地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sdbd/20091101/22236909042.shtml


  李泽楷旗下盈科北京炒地皮 利润是盖房的三倍

  前几天和朋友聚会聊天的时候,听到一个消息,估计跟你说了,你也会吓一跳,说是北京没房可卖了。

  是吗?这如果是真的那就太可怕了。北京真的没房可卖了,那房价还不顶到天上去呀?

  没错,我也这样担心。后来我就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这可是近期网上热议的话题。消息源于民生银行(8.10,0.42,5.47%)地产金融事业部近期发布的《中国地产金融蓝皮书》,这上面说,截止到今年9月底,北京楼市的库存房已经跌破了10万套的警戒线,只够5个月的销量,而就在今年年初,北京的存量房还够卖两年的。

  难怪这北京的房价总是跌不下来。其实,你想想,土地资源的确是有限的,用一块少一块,尤其是市中心更是寸土寸金。没地建房子了,房价当然就会越来越高。

  话是这么说,可是最近我们的记者却发现,就在北京城区最黄金的地段,仍然有些本该建住宅楼的地块,一空就是好几年,现在还闲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记者殷莉的调查。

  潘石屹:很多开发商只倒土地从不盖房

  记者:“我身后是北京市东三环的长虹桥,这里算得上是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一般住宅公寓的售价大概是在每平方米3万到5万元,可以说寸土寸金,不过我们了解到,就是在这样一个黄金地段,有一块地原本是打算建住宅的,却一直闲置多年没有开发。”

  施工单位工作人员:“无可奉告,请出去。”

  北京市民:“听说是盈科的,李泽楷的,就是那个李嘉诚儿子的地。”

  北京市民:“差不多三年,我来四年了,我来那年就好像就说盖楼盖楼没盖。”

  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就挖了个大坑,据说是要建住宅楼,但是几年过去了一直没啥动静。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决定到空地的现场去了解更多的情况。

  由于施工方的阻拦,加上这块地的四周也已经被围墙给包围得严严实实,记者没法来到空地的现场。随后记者来到附近的一栋居民楼的楼上,拍摄到了这块空地。从高处可以看到,工地上零零星星有一些工人在干活。而这块地的北边紧邻着北京电讯盈科的大楼。

  北京市民:“刚开始说是不是哪买了,后来完了说是又换一家,反正在这儿耽误好几年。”

  这块位于北京核心城区的地块究竟是什么背景?为什么闲置多年没有开发呢?在经过多方打听和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记者了解到,原来这块地就是被称为2006年新年第一拍的工体四号地。

  北京地产界资深评论人杨少峰:“当时这块地是被香港的盈科,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他旗下的房地产公司拿走,当时这块地整个的 拍卖价达到5.1亿,这块地的规划面积才4.6万平方米,折算完之后当时成家的楼面地价就达到1.2655万块钱每平方米,而当时这个周边最好的楼盘最贵 的楼盘才卖到1.6万左右。”

  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这块地的开工日期为2006年9月20日,为赶在奥运会前完工,项目约定的竣工日期为2008年3月31日。然而这个 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最终变成了一纸空文,直到今天这里仍然只是一个大坑。今年8月21日,香港上市公司瑞安建业公告,向盈科大衍地产公司作价约1.18亿 美元购入工体四号地项目。拿地三年半不开发却转卖出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记者电话联系到香港盈科大衍地产有限公司。

  工作人员:“公告以外的内容我们没什么好补充的。”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于超过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征收土地出让金20%以下下的土地闲置费;闲置两年以上不开发的土地,政 府可无偿收回开发商的土地使用权。然而这块工体四号地却闲置了长达三年半的时间,最终不仅没有被政府罚款和没收,而且还高价转让出去,并由此获取巨额利 润。在盈大地产发布的公告中记者注意到,此次工体四号地的交易,为其赚取税前利润大约为2.35亿港币。

  杨少峰:“而当时如果他当时把这块地盖成楼来卖的话,他可能挣的钱还只有几千万甚至不到一个亿左右,也就是说盈科地产在这块地运作的过程中,他实际上他是一种,我们认为他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炒地皮的一种行为。”

  记者:“炒地皮?”

  杨少峰:“对,所以这也是典型的囤地的一种行为。”

  而在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看来,像这样的囤地倒卖现象在中国的房地产业其实并不少见。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商公司是从来不盖房子的,就是倒土地的,从来不盖房子的。”

  记者:“这样的房地产开发商多吗?”

  潘石屹:“三分之一吧,能够占三分之一,他们不是盖房子的。”

  记者:“只是为了囤积土地?”

  潘石屹:“囤积土地倒卖土地。”

  记者:“有这么多?”

  潘石屹:“我能了解的情况,差不多有三分之一。”

  囤地缓慢开发,什么企业在拿地?

  不盖房比盖房更赚钱,难怪潘石屹说得如此斩钉截铁,这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宁愿炒地,也不愿意动一锹土,他们这钱也赚的太轻松了吧。

  他们赚钱倒是轻松,不过,这样一来,大大加剧了土地市场的价格泡沫。而这些地价最后都会转化到房价上,苦了我们这些买房的人。

  正因为这样,国家对开发商囤地的行为三令五申严令禁止。可除了像盈科这种大有来头明目张胆囤地的,更多的开发商和土地监管部门打起了太极拳。他们又是怎么逃避监管的?

  记者:“位于北京市南五环以外的大兴是距离北京城区最近的郊区,今年夏天大兴诞生了新地王,随后房价也一路飙升,现在大兴主要城区的房价已经超过一万元,不过就是在大兴中高端楼盘最集中的地段,仍然可以看看大片大片闲置的空地。”

  北京地产界资深评论人杨少峰:“这块地是2007年很著名的大兴的地王,当时在2007年的12月份,华润置地以194轮的竞价才以6291元 的楼面地价拍到这个地,当时这个周边这个房价大概只卖到6千到7千块钱左右,有部分的项目可能8千多,所以当时这块地我们是面粉贵过面包这也是其中的一个 例子。”

  从2007年拿地到现在,华润置地的这块地已经接近两年的时间。不过昔日的地王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丝毫看不出任何动工的迹象。实际上,像这样正在晒太阳的地王在全国各地大量存在。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有机构专门对07年的地王项目做过调研,那么除了少数是退地这种之外,那么闲置的未开发的占了绝大多数,那么一半以上都还是处在待开发状态。”

  华润置地地产公司是华润集团旗下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记者了解到,像大兴17号地这样被闲置的土地,在华润公司还有很多。据统计,截止到2009 年9月底,华润置地公司的土地储备多达 2530 万平方米,在全国开发商中排名第八位。如果按照今年预计的销售业绩来计算,华润置地的土地储备足够开发10年以上。不过对此华润似乎并不满足,就在土地储 备已经足够多的情况下,华润置地今年仍然在大规模拿地。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席执行总裁丁祖昱:“它在2008年的时候拿地的数量是它销售数量的8倍,在2009年的时候,拿地数量也是它销售数量的两到三倍,也就说他拿地的速度远远超过他卖房的速度。”

  像华润置地这样拥有大量闲置土地的开发商在中国到底有多少?他们囤积土地的数量究竟有多大呢?

  陈国强:“的确这种情况在不同的城市在全国应该是比较普遍,而且数量是非常可观,去年底就是(戴德良行)这个是一家国际著名地产机构,他们对于 我们国内的存量土地资源曾经有过一个研究,那么从1998年到08年实际上是房改以来10年时间,就房地产市场开发出来的土地面积大概是31亿平方米,那 么截止到去年底,实际开发的数字是19.4亿,也就是19亿的样子,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还有将近12亿平方米的地是闲置没开发是这样一个情况。”

  根据克尔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十大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规模超过三亿平方米。 其中,恒大地产以51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量位居榜首,碧桂园和雅居乐分别以4360万平方米、2950万平方米分获第二和第三位。北京地产资深评论人 杨少锋对这些开发商的土地储备可供开发年份进行了统计。

  杨少锋:“已经在这些上市公司的手中,它们所拿到的这些地,可以够他们开发,多的够它们开发几十年,少的够它们开发五六年的时间,绝大多数是十多年时间,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这些土地目前供应到市场的大量的土地被这些开发商囤在手中了。”

  究竟是什么让开发商游走在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中间,不亦乐乎?

  从这张表上,你看这些开发商手中的土地储备足够开发十几年的,真的让人很惊讶。你还记不记得今年夏天地王频频诞生的情景?我注意到,这些土地储备量特别大的开发商好多都是今年和2007年地王的得主。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开发商绝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和国企。你说为什么这些国企和上市公司手中已经有了那么多地,还拼命拿地呢?

  因为他们的钱来得容易啊。我注意到前几个月,有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就称,要增发几十亿元用于买地,实际上他们买了更多的地以后,又可以到资本市场融更多的资金。

  究竟是什么让开发商游走在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中间,不亦乐乎?这场资本游戏最终将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尽管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但是潘石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今年6月30日广渠路十五号拍卖的情景。

  潘石屹:“当时很热闹,我记得广渠路15号地拍卖的时候,一共是有11家,从这11家的构成情况来看就很有意思,有10家是国有企业为背景的公司。”

  拍卖现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紧张的举牌中,价格以每3分钟一亿元的速度攀升。起拍价迅速从21.12亿元飙升到30亿元以上。最终潘石屹不得不决定止步于39亿元,而中化方兴以40.6亿拿下了这个北京新地王。

  潘石屹:“这里面给我的感觉就是说,有地的要来抢地,没地的也去抢抢抢地。”

  潘石屹再一次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实际上,今年潘石屹参加了不只一次土地拍卖会,却没有一次成功地拿到地。他发现如今地价越来越高,拿地也越来越难。偏爱建房子的潘石屹颇感郁闷。

  潘石屹:“这些企业都好像手头上有很多的土地储备,而且土地储备好像似乎都可以开发他们几十年,其实他们手头上不缺地。”

  记者:“不缺地的他们为什么还抢地?”

  潘石屹:“主要的动力还是想在资本市场上面去圈钱而不是为了盖房子,如果土地储备的量大,上市的时候,市值就会大,如果土地储备的量大,上完市的时候,可以增发,增发的时候又来可以回来钱,不是为建房子,这个就整个房地产这个市场土地市场就会出问题。”

  记者:“出问题导致的危害是什么?”

  潘石屹:“就是资产的泡沫化,这个是在资本市场表现出来的,从这个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大片的土地圈了,农民就不种了,就不种粮食了,不种菜了,不种水果了,没法种了。”

  记者:“没地?”

  潘石屹:“就让一些房地产公司保安去看着,晒太阳。”

  在潘石屹看来,近几年中国房价大幅度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囤地导致供求失衡。

  潘石屹:“就是你囤积的土地多了,建房子的地就会少,建房子的地少的话,市场上面房子的供应量就会少,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经济增长速度又非常快的时候,需求量是不断的增加,房子的供应量要上不去的话,它这个价格就会飞涨的,物以希为贵。”

  实际上,过去五年,全国的房价平均上涨了大约两到三倍。根据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2004年商品住宅的价格是每平方米 4747元,今年9月底为每平方米12482元。上海2004年是每平方米5761元,今年9月底是12016元;深圳2004年是6385元,今年9月 底是13893元。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席执行总裁丁祖昱:“我们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一线城市情况来看,土地的供应是跟不上整个的住宅的销售成交的,比如说上 海,这三年来,整个住宅的成交是土地,就住宅土地出让的面积的2.9倍,北京差不多是1.5倍,深圳也要接近3倍,广州也要差不多是1倍,就基本是平衡, 那么从一线城市来看土地是供不应求的。”

  为了从增加供给的角度防止房价过度上涨,改善楼市供求关系,今年中央政府频频吹风将加大土地供应,国务院批准的全国81个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较去年增加16.7%。 在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推出的土地数量比往年显著增加,同时还拿出了1000 亿元进行土地储备。

  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助理周同伟:“截至10月20日已经推出114宗地,944公顷,今年出让土地的面积是去年的两倍,普通住宅出让的面积是去年同期的157%。”

  然而大幅度增加的土地供应,似乎并没有调动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热情,今年北京的住宅开工面积不升反降。据统计,今年一到九月,北京住宅新开工面积为713.4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29.9%。

  杨少峰:“那么我们政府供应再多的地都会被开发商囤积在手中,它形不成真正的供应量,那么我们现在的这个供不应求这种假象就得不到改变,那么只 要市场还是供不应求,只要这个需求远远大于这个供应量,那么房价它肯定会上涨,所以说囤地这是造成高房价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

  记者:“其实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杨少峰:“对,最终的买单当然是消费者。”

  经过这么梳理,我们看的很明显,土地市场和商品房市场的供需链条,在房地产开发商手上被死死卡住了。一方面他们把大量供应的土地捏在手里,不断增值;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商品房市场,人为制造紧张,抬高房价,获取更高的利润。两本帐,怎么算开发商都合适。

  为了遏制开发商的囤地冲动,国家也出台了不少监管政策。可为什么这些政策措施却不太管用,开发商手上的地越来越多呢?

  囤积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政策如同一纸空文

  前面我们了解到,由于开发商大量囤地,今年即使加大了土地供应量,但房地产市场还是出现了地价房价齐涨的现象。

  其实,对于闲置土地处理的相关政策早就出台了,早在1994,我国就颁布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在1999年国土资源部门又发布了《闲置土地 处置办法》。这两部法规中明确规定,“对超过出让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而尚未开发的,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将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

  这些法规白纸黑字地写在那儿,规定也是一次比一次严,为什么我们看到开发商还是敢明目张胆的大肆囤地呢?

  为了进一步打击屡禁不止的囤地现象,2008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再次重申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 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然而,这个通知 并没有能够改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囤地现象。

  潘石屹:“政府基本上每年都在说,要清理闲置土地,每年都在清理闲置土地,现在政府这个政策有点像狼来了一样,每年都喊狼来了,每年都喊狼来 了,结果狼没有来,所以就是所有的人都说是这个政策是不会执行的,就是闲置两年土地也不会收回的,闲置一年的土地也不会收闲置费的,所以这样的话就是,让 大家的胆子更大了,就更大规模的圈地。”

  在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看来,企业之所以敢于大规模拿地和囤地,是基于利益驱动。而地方政府纵容这种囤地的行为,同样也是利益驱动。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它也实际上有很多的顾虑,因为有利益的考量,有和企业关系的,具体的经办人或者相关的官员可能跟,跟这些地块背后的这些项目都有千丝万缕的这种利益关系,所以这个事情就没办法操作。”

  在杨少峰看来,要想彻底改变开发商囤地的现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真正痛下决心,加大执法力度。

  杨少峰:“那么要打破这种现象,我个人觉得第一如果政府能出台政策把土地出让金大部分土地出让金都收归国有,收归国家所有,那么我想地方政府它 就会失去拍地的冲动,因为他们这块没有太多的利益,那么它在执法上,那么它就会采取更大的力度,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要改变这种情况,那必须得管住上市 房地产公司,我们需要由国土资源部门跟证监会对这些公司进行监督,尤其是管住这些大公司,而不是像一些地方政府,我把一些小开发商处罚一下,杀只鸡给猴子 看,那么应该是杀猴子给鸡看,只要管住这些大公司,自然而然小公司就会去遵守这个规则。”

  开发商敢于大肆囤地,的确暴露出我们在土地监管上的诸多漏洞和问题。多年来,这个现象一直是房地产市场争论的热点,但是在各种利益纠葛下,却一直也难以解决。

  今年以来,囤地现象在货币供应量大增、地王频现、房价上涨的背景下,再度凸显了出来。那么,大家又怎么看待开发商的行为呢?

  近日经济半小时栏目和新浪网乐居频道联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有97.7%的人认为开发商囤地严重,现象比较普遍。

  对于开发商囤地的原因,90.3%的人认为开发商囤地是为了等待土地升值及房价上涨,坐享土地增值空间,只有0.5%的人认为囤地是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对于开发商囤地给楼市带来的影响,65%的人认为囤地导致房源供应短缺,助推房价。33.6%的人认为这是恶意制造土地供不应求,导致地王频现。只有1.4%的人认为囤地对楼市没有影响。

  那么为什么囤地现象一直屡禁不止,69.4%的人认为这是地方政府卖地的利益驱动所致,26.4%的认为是因为相关禁止囤地的政策不完善所导致。

  如何改变房地产商囤地的局面呢?50%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满两年不开发立即收回。32.6%的认为土地拍卖收入收归国家,不由地方政府支配。

  半小时观察:让地产商干他们该干的事去!

  非常明摆着,开发商屯地的目的是人为制造土地资源的紧张,使土地显得物以稀为贵,从而抬高房价牟取暴利。如果说,在这场资本游戏中,开发商是站 在前台的主角,在后台还站着一个分账的,那就是地方政府。运动员和裁判员都是囤地的受益者,所以,我们不可能指望这场游戏变得公平。如何打通房地产市场的 供需链条,让大家走出被高房价胁迫的困境?现在看来最治本的办法,就是重建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打破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利益关联,让地产商干它们该干的事 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94

气价或提高超一成 中石油不开发票待涨?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120/20100120043122836.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原本有望在1月份上旬出台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并未如期出台。

        昨日(1月19日),中石油有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近期中石油一直在对西气东输沿线的下游用户做提价调研。燃气公司人士称,自本月起,中石油对外销售的天然气已不再开具销售发票,此举或是为了涨价后补回差价。

        业内人士预计,气改方案下一个推出的时间点极有可能是“两会”之后。

中石油与下游沟通涨价方案

        近来,中石油在对西气东输沿线的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的下游用户做提价调研。中石油有关人士表示,相关销售公司与下游用户接触,听取用户对涨价的反映,沟通涨价方案,了解下游能承受多大的上涨幅度。

        据杭州巨能燃气公司内部人士称,此次中石油沟通的涨价方案是天然气存量部分维持原价、增量部分涨价。以浙江为例,目前每年供应到位的天然气为13亿立方米,之后要逐年增加到20亿立方米,这7亿立方米的增量将要求价格上涨。

        苏州华峰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华峰)相关人士介绍,存量气指西气东输一线气,产自塔里木;增量气指西气东输二线气,主要来自中亚。

        对于涨价幅度,各公司说法不一。杭州巨能燃气内部人士称,是在目前的门站价格基础上上涨10%。南京港华燃气称,南京民用终端价格可能涨 到2.71元/立方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了解到,上海民用天然气终端价格可能涨至2.9元/立方米~3.0元/立方米。数据显示,目前南京和上海的 民用天然气价格分别为2.2元/立方米和2.5元/立方米。

        息旺能源分析师说,上述两种说法的涨幅不一致,但并不矛盾。目前,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接收的为西气东输一线的天然气,属于国内的低价气 源,因此价格率先上浮。而此后的增量部分将加入西二线中亚天然气,是业内公认的“贵气”,若按照中石油价改方案——多种气源综合加权平均来计算,门站的混 合天然气价传递到终端,价格涨幅将进一步提高。

        华峰液化有关人士说:“价改后,中石油管道天然气均价可能为2元多,现在是1.5元左右,上涨近50%。”

        以往,城市天然气终端用户价格调整采用听证会的方法,常出现上下游不能联动或者联动推迟,给地方燃气公司带来损失。据悉,天然气价改出台后,上游可能调价下游可以顺调,那么燃气公司也不用召开听证会。

气改或“两会”后推出

        “我们现在是高价买气,低价出售,比较难受。”中石油有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很想抓紧时间早日理顺价格,我们也只能等国家发改委的调价通知。”

        息旺能源分析师卢庆称,1月份启动天然气价改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国家并没有实质表态,并没有出台定价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华峰液化相关人士透露,1月份,中石油市场部已向下游公司发了传真,从1月份起销售的天然气不开具销售发票,可能是想等价改后,把少收的钱补回来。

        “中石油不给我们发票,我们也不会给下游用户开发票,现在就是这种局面。”华峰液化人士说道,“这样一来,整个天然气产业链上的公司直到终端工业用户都没有拿到销售发票。”对此,中石油有关人士说:“现在是只用气以后再结账。”

        2009年12月14日,中亚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至此,中亚气将进入西气东输二线西段,2010年下半年将进入二线东段,年底到达广州。

        华峰液化相关人士称,中石油在原油价格最高位时买进中亚气,现在只能通过涨价转嫁给下游用户,下游用户也只能是层层涨价,最后由用气量最大的终端工业用户承担。

        对于近期中石油的提价方案,燃气公司和下游用户多持“不接受”的态度。华峰液化相关人士说,终端工业用户不只是用天然气,还使用液化石油 气、柴油、重油和燃料油等,天然气价格涨得太高,它们也会改用其他燃料。以液化石油气为例,目前液化石油气价格与天然气价格持平。如果价改后,天然气要5 元/立方米的话,折合成液化石油气的价格为7000元/吨,而现在液化石油气只有6000元/吨。

        “天然气价格现在比较敏感,国家推迟调价可能有宏观上的考虑,政府也会考虑到上下游各方的利益。”中石油有关人士表示。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称,何时出台价改,“我这儿没有说法,等国家通知。”

        卢庆分析,目前涨价的时机还不成熟,再说国内面临通货膨胀压力,所以可以会推迟。

        显然,中石油提价调研是配合天然气价格改革的系列动作,天然气价改下一个推出的时间点极有可能是“两会”之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21

亚视豪门恩怨 内地开发商、李泽楷均有意介入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23/20100126/000000146913.shtml



查懋声 插图/苏益


CBN记者 郭兴艳 舒时 

近两三个月来,香港亚洲电视(下称“亚视”)两大股东之间龃龉不断,近日终于爆发公开的口水仗。

20日,香港查氏家族掌门人查懋声召开记者会,亲自向媒体披露了与台湾旺旺集团(00151.HK)主席蔡衍明之间的股权争议。次日,蔡衍明也向香港媒体公开一份声明,力驳查家的言论。

十多年来,亚视股权纷争不断,老板换了一拨又一拨,在无线电视(TVB)的竞争下无法抬头。如今,香港特区政府正在考虑扩大免费电视牌照申请,对亚视是个巨大的利空消息。内外交困的亚视将何去何从?

两家族入股亚视始末

现年66岁的查懋声是香港名流查济民的长子,其本人为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香港国际主题乐园有限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同时还是香港兴业国际集团(00480.HK)主席。

1月20日,近年来备受胰腺癌困扰的查懋声不顾体弱,罕有地召开了记者会。

在长达2个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查懋声详述入主亚视原因、蔡衍明加入前后以及未来计划。会后,查懋声更向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传媒提供长达12页的声明,将他所讲内容形成文字,可见查懋声对此次记者会非常谨慎认真。

据查懋声披露,2007年受荷兰银行邀约,他和弟弟查懋德通过一家全资控股公司Panfair 控股公司,投资约2.5亿港元持有亚视约10.8%股 权;然后再通过另一家全资控股公司Alnery No.112 Limited,与荷兰银行及另一投资者合作,由荷兰银行投资约11.25亿港元,共同持 有亚视约47.6%股权。

但在金融危机后的2008年11月,荷兰银行被苏格兰皇家银行并购,决定出售全部亚视投资。查懋声称:“2008年8月,蔡衍明通过胡兢英的先生徐敏辉接触我,表示有意投资亚视。”

2009年2月,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下称“香港广管局”)批准亚视股权及拥有权结构的变动。是次变动,由Antenna投资公司(下称 “Antenna”)全数收购亚视现有股东Alnery所持有亚视47.58%的控制权股份,成为亚视的新股东。其中,蔡衍明全资拥有的神旺媒体控股有限 公司占Antenna 股权的49%,查氏兄弟则拥有Antenna 51%的股权。

“蔡先生同荷兰银行一样,不能控股,亚视一定要香港人控股。我们两兄弟当时向蔡衍明表示:5年内,只要蔡先生遵守广播条例取得香港广管局的批准,具有表决控制权资格后,我们会以既定价格,将已定数量的亚视股份及Antenna表决控制权转让给蔡衍明。” 查懋声说。

根据《香港广播条例》的规定,公共电视的表决控制权,必须由“符合资格”人士持有。其中一个资格要求是该人士必须是常居于香港,且不少于7年连续居港并已获得永久居民身份。蔡衍明父子均非香港永久居民。

蔡衍明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随后事情的发展令查懋声不快。他在记者会上指出,蔡衍明在投入1.5亿港元后,表示不愿独自向亚视注资。“2009年9月,亚视董事会第4次请求注资,蔡先生拒绝,又提出新的股东贷款方案,主要是提供贷款,年息为30%,并且以广告收入来抵息。”

查懋声表示,亚视大部分董事对上述方案表示不能接受,而在亚视继续入不敷支的情况下,董事会决定按照蔡氏入股时的0.28港元换股价,向所有股东配股。

“我们不是去刻意摊薄任何人的股份。”查懋声说,“蔡先生一日未向香港广管局提出申请和取得批准,我们也无法把前述亚视及Antenna的股权转让给他。”

对于查懋声的这番言论,蔡衍明次日即通过声明反驳。

蔡衍明称,当初的合约规定,蔡有权要求查懋声把股权转让给由他所提议的合资格人士,而并非一定是他或蔡绍中。

对于蔡衍明所指上述约定,本报向Panfair 控股公司公关进行查询,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回复。

而查懋声欲将亚视出手的想法更是刺激了蔡衍明。查懋声坦承,已经有投资者正在与他接触入股亚视事宜。

蔡衍明针锋相对地指出,查懋声在亚视的投资,“应该已经获利出场”。香港媒体猜测,蔡衍明的声明,矛头直指查懋声与神秘内地地产开发商王征,已就出售亚 视股份达成交易。据本报了解,生于1963年7月的王征是深圳上市公司荣丰控股(000668.SZ)董事长。据报道,王征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来港工作 赚得“第一桶金”,并已成为香港居民及持有香港身份证,符合香港广管局对公共电视控股人的资格要求。

本报昨天向荣丰控股查询王征购买亚视股份事宜,其发言人表示:“这是董事长个人的事情,我们上市公司并不清楚。”

查懋声方面则承认,的确在与王征接触,“现在仍在谈之中”。

内忧未平外患又起

事实上,对于亚视来说,目前正面临的不仅是大股东之间的股权内斗忧患,还存在严峻的外部竞争压力。在香港特区政府打算扩大免费电视牌照申请的决策之下, 目前已经有多家媒体打算加入竞争,瓜分这块市场。最新的消息是,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00008.HK)将会紧随城市电讯(01137.HK)及香港有 线宽频(01097.HK)的步伐,向监管层申请免费电视牌照。

昨日,电讯盈科的发言人对本报记者确认了上述消息。电盈的发言人透露,有关申请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一旦有进展将会进行公告。

目前尚不知道,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之下,如果以查氏为代表的大股东不准备出让控制权,是否还能吸引到类似蔡衍明这样的财务投资者。香港前工商及科技局 长王永平就亚视股权纠纷撰文称,表面看来,香港应该可以容纳两家赚钱的免费电视台。但在资讯多元化及网络化的大趋势下,使积弱多年的亚视恢复生机,比开办 一家新电视台困难得多。

对于多家竞争对手向香港广管局申请免费公共电视牌照,查懋声直言对亚视不利。“对观众来说,多竞争多选择是好事,可是对亚视来说十分不好。”他说,“竞争也要看是恶性还是良性,香港传媒的路应怎样走要重新思考。”

遗憾的是,亚视在解决自身的大股东内斗之前,可能还没有精力考虑香港传媒的整体发展道路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4

创新能源介入山西煤层气开发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3OMDAwMDE4NDQ3OA.html


6月29日,香港上市公司创新能源(702.HK)宣布将以不高于3.5亿美元代价收购奥瑞安能源国际有限公司(下称奥瑞安) 全部权益,双方目前已就收购事宜订立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

公开资料显示,奥瑞安在山西省三交区块从事煤层气勘探、开采及生产业务,其于 2006年与中联煤层气公司签署合作开发山西省三交区块煤层气资源的产品分成合同。

中联煤层气公司一高管告诉本报,此项目股比为6:4,奥 瑞安占据40%股权。此后由于中联煤层气拆分,中石油单干,三交区块项目被划到中石油名下,目前控股股东已变更为中石油股份公司。

三交区块 煤层厚度大、含气量高、埋深适中,被认为是山西省煤层气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上述中联煤层气高管对本报表示,奥瑞安煤层气开发技术实力雄厚,所在的三交区 块也是目前山西煤层气开发较好的区块。

业内关心的是奥瑞安选择卖掉这部分权益的主要原因。一位与奥瑞安高层多次接触的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 者,这主要是由于强势中石油入主后,奥瑞安的话语权已大不如从前,这使得奥瑞安萌生了退意。把该部分权益转给创新能源后,这部股权转为实力相对更为雄厚的 香港上市公司所有,将能有助于改变外方弱势的现状。

对此次转让,奥瑞安控股股东兼总经理杨陆武如此表示:“与创新能源合作,这样能够做到技 术与资本结合,加速三交区块的煤层气商业化开发步伐。”

创新能源愿意接手除看中煤层气的开发前景外,也跟其手头现金较为充足有关。该公司近 期刚通过配股募集到1.7亿港元。创新能源执行董事戴小兵表示:“集团目前手头现金近4亿港元,而且无负债,有助集团物色洽购具潜力的投资项目,煤层气项 目是集团未来投资的重点之一。”

戴小兵认为,常规天然气储量有限,同时天然气需求增长迅速,天然气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但中国拥有 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根据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中国埋深少于2000米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6.81万亿立方米,与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基本相 当,居全球第三位。

山西是中国煤层气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山西煤层气开采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更重要的是,中国 政府为了鼓励煤层气的开发,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煤层气的开发技术日趋成熟。

“这次集团拟收购的项目具有煤层气丰度高、 埋深浅、距离主干输气管网近的特点,预计煤层气的探明储量将超过560亿立方米,是十分优质的煤层气项目。”戴小兵指出。

根据创新能源的公 告,此次交易达成条件包括创新能源完成及满意对奥瑞安公司的尽职审查结果,并要求煤层气探明及推断储量不低于2000亿立方尺(约合74亿立方米)等。显 然这一储量要求远小于目前已探明储量,上述中联煤层气高层告诉本报,该地区储量目前并未完全明确,但应该在600亿-800亿立方米之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17

二线城市能成为开发商的“救命稻草”吗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9528.html




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说两年前对转战二、三线城市仍心存疑虑,那么这一刻开发商已经达成共识。一线城市成交量受制于政策调控而出现急剧萎缩,开发商不得不把下半年的业绩增长希望转寄于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

但这未必十分靠谱。

调控至今已满三个月,目前尚无结束的迹象,而随着调控效果的不断扩散,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开始暗藏诸多变数。尤其是房价居高不下抑制刚性需求,二线城市的销售也开始面临后继乏力的局面。

西安楼市价格仍坚挺

7月22日,西安市曲江新区的几个正在销售的楼盘依然气氛冷清,一度热卖的曲江6号售楼部偶尔有人进去短暂逗留,这个均价13000元/平方米的楼盘自开售以来一直价格坚挺,让多数西安人只能望而却步。

在陕西省房地产研究会会长王圣学看来,作为一个典型的二线城市,西安的房价合理水平应该在5500元/平方米左右。而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西安商品住房成交均价为571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3.8%。

即便很多人认为西安房地产以自住需求为主,但王圣学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仍将之形容为“过热”,并认为这里同样存在一定的楼市泡沫,尽管它没有北京、上海、深圳及广州等一线城市那么严重。

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为西安带来大发展的新契机。未来,以西安(咸阳)大都市为经济区核心,与宝 鸡、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的发达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的轮廓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被公认的支撑西安房价不断 上涨的最大利好。

上半年的市场从4月调控新政后出现拐点,一线城市成交量受到严重影响,上海、北京等城市成交量甚至萎缩了70%~80%;而前期价格上涨比较平缓的 二、三线城市的成交情况则相对平稳。根据世联地产西安分公司向本报提供的报告,西安楼市在4月新政出台后显现为量价齐跌,但房价下降幅度有限,均价和成交 量下跌幅度都在10%以内。

金地集团总裁助理、西安公司董事长胡弘向本报表示,调控政策对市场预期带来的变化远远大于对西安房价的影响,目前市场仍处于观望状态。但他表示,西 安分公司的投资占集团的7%,而销售额和利润额所占比例都超过了10%,2010年西安分公司将与2009年销售额基本持平,“调控不会对分公司的业绩增 长产生太大影响。”

不过,金地集团上半年仅仅实现累计签约金额53.7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7.3%,只完成了全年210亿元销售目标的四分之一。金地集团也多次强调,无盘可售是导致业绩还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而从今年全年金地供货的区域结构上来看,除了西安比例略小外,金地各区域公司供应量占比相对来讲都较为均衡,下半年供应量平均占到了全年供应量的 70%左右。除了北京、上海和深圳外,金地下半年推出的六个热点楼盘中有三个位于二线城市的武汉、西安和沈阳,这也在根本上决定着金地集团的全年销售目标 能否实现。

二线城市销售比例大升

相对金地集团而言,绿地集团在陕西的投资更加“声势浩大”。绿地集团先后与西安市未央区、西安浐灞生态区签订了两个项目意向书,分别涉及位处未央区团结水库的1149亩土地和浐灞的4000亩土地。

2010年上半年,西安市住宅销售面积536.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2%;成交均价为571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3.8%。世联地产的 报告认为,如果下半年市场的刚性需求能够得到释放,那么2010年全年西安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则有望与2009年全年成交1210.93万平方米相持平甚至 超越,成为自1992年西安房地产业从市场初步启动到相对高速发展以来,商品房销量单年最高水平。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合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发布的《201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半年销售排行榜》显示,2010年上半年企业二、三线城市的销售业 绩贡献比重明显提升,这直接成就了万科、恒大、绿地等以二、三线城市为主要布局的企业在销售业绩上的突出表现,体现了企业率先布局高增长二、三线城市的战 略的成功运用。

新政相继出台,一线城市处于风口浪尖,二线城市逐渐取代一线城市,成为投资者及刚性需求热捧的市场。上述排行榜的进榜企业十大热销项目中,二线城市金额和面积贡献率分别达到67%和88%,而一线城市金额和面积贡献率仅为14%和7%。

仅仅在西安,目前已经进入的外埠开发商有万科、中海地产、珠江地产、恒大集团、融侨集团、和记黄埔、恒基兆业、中新集团、奥林匹克花园、恒鑫集团等知名企业。

从销售金额来看,2010年上半年排名前20名的企业在一线城市的比重则下降10%至29%;二线城市的比重略有增长,达到了52%。可见,二线城市已经成为了销售金额前20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的最主力区域。

而在销售面积上,2010年上半年销售面积排名前20名的企业在二线城市实现的销售面积占比最多,为全部项目销售面积的62%,与去年持平;一线城 市销售面积下降幅度不及金额下降明显,下降5%至16%。从销售表现来看,二、三线的城市占比提高主要是由于新政对于一线城市打击使得一线城市销售急剧下 降造成的。

但SOHO中国(00410.HK)主席潘石屹对二、三线城市却表示担忧。他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下半年政策倾向难以预测,但预期成交量仍将 下降,一线城市楼价跌幅不会太大,主要是开发商资金充裕,以及土地量供应不多;相反,二、三线城市及较偏远地区则受政府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影响,中低档次住 宅价格将面临较大压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