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黑豹薦文|誰在發動新的石油戰爭? BlackPuma

來源: http://xueqiu.com/5232498753/34002637



今年夏天全球資本市場中最令人關註的價格變化就是美元的大漲與原油的大跌:從六月底到十一月中的的四個半月中,美元指數一路攀升了11%, 而同期的原油價格則暴跌了34%。根據西方資本市場的傳統定義,原油從高點下跌超過20%就意味著原油價格已經進入了熊市。

作為全球最重要、交易量最龐大同時流動性也最好的儲備貨幣與大宗商品,美元與原油的一漲一跌既有簡單的因果關系(因為原油以美元定價),也含有極深刻的宏觀經濟原因,更會從宏觀的經濟層面傳導到金融層面,不但直接影響微觀層面上的公司金融決策,也同時對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行為以及交易行為產生共振影響。

原油的這次大跌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全方位案例。 因此,要充分理解為什麽原油在今年夏天會如此暴跌,首先就必須建立一個全方位的思維框架。然後再通過對於宏觀與微觀層面的同步剖析,才能達到既深度又廣度,多維度的完整解析。

讓我們先通過11月份頭兩周里發生的兩個事件來撥開原油價格的迷霧吧。

1.11月中旬,經過數周的非公開法庭程序,美國68歲的真正石油土豪、身價位列全美第24位的哈羅德•哈姆(見圖)被法官裁定應該支付10億美元給他的前妻,為一段幾乎成為八卦新聞的離婚案劃上了句號。哈姆離婚前的身價最高達到180億美元,前妻小他12歲,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跟哈姆結發25年,見證了哈姆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油公司老板一步步發展到美國首屈一指的石油大亨的完整過程。

哈姆自創的大陸資源公司(Continental Resources)是過去十年中美國石油工業大崛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根本原因就是大陸資源以人棄我取的超級勇氣與決心,頂著滅頂的失敗風險,通過資本市場的縱橫博弈,在美國的Bakken地塊低價租取了多達100萬公頃的土地進行鉆井開發。在眾多開發先驅相繼失敗而退出後,一舉賭中了美國近50年來最大的油田開發(總面積超過50萬平方公里,2013年被證明可開采總量接近80億桶石油)。

而哈姆的成功在美國的這輪幾乎史無前例的石油工業大崛起中並非孤例:美國在過去七年中的原油產量令人瞠目地暴增了70%,不但一舉改變了全球的原油供應格局(宏觀層面的最根本的原因),也以成千上萬的中小石油開采公司為主角,在譜寫了美國能源革命的成功篇章的同時,為全世界奉獻了眾多而又詳實的公司金融案例。



2.十一月的頭兩周里,資本市場里誕生了一個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冰的是:大量的中小型石油企業發行的垃圾債隨著油價的持續下跌而暴跌,使得持有這些債券的基金們叫苦不叠。火的是:在中小型油企的債券大幅下跌的同時,以Chevron、ConocoPhillips為代表的大型油企卻篤悠悠地發行了多達170億美元的企業債,並受到市場的追捧。其中Chevron一家就發行了40億美元,ConocoPhillips 發行了30億美元。

這一冰一火之間透露了一個有趣的信息,也充分暴露了美國石油生產的本質問題:中小油企是美國石油工業大崛起的生力軍,它們的產能擴張得到了資本市場的全力支持。但是這些近年里斬獲頗豐的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都不合理,債務率都過高(因此發債獲得垃圾級的評級),只能通過連續的融資來滿足開發資金的需要。而在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下,油企發行的垃圾債存量規模大增,已占到全美垃圾債總存量的16%(10年前僅為4%),成為了機構投資者的標配產品。中小油企發行債券是為了產能擴張(因為每個油井的前期投入超高,而第二年的出油率又會比第一年有明顯的下降,所以這些新增的油井很難在短期內達到正經營現金流,因此這些企業只能通過外部融資來滿足新產能開發的資金需求)。

而跟這些中小油企發債融資目的完全不同的大型石油公司,利用市場的追捧,通過發行債券一是為了加速改善自身的資本結構(即延長債務期限與降低平均債務成本),二是為了滿足“神聖不可侵犯”的股息支付需要。這個由資本市場劃定的資本配置很好地揭示了美國石油工業的一個重要本質:即對於中小企業這批產能擴張的真正生力軍,資本市場願意前赴後繼地為它們提供開發資金;大型油企則已經在機構投資者眼里淪為了不擇不扣的提款機:機構投資者不相信這些大型油企的激進的資本擴張(因為成效不好),也不願意為它們的激進買單,只願意穩定地賺取股息收入。根據華爾街的測算:2015年全球非國營的50大油企用於支付股息將達到非常可觀的1200億美元,遠遠超過79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capex)。證據表明,大型油企的CEO與 CFO 們,在每年的企業資金使用安排中,保證股息支付甚至增加股息已成為首選。哪怕在油價暴跌至30美元一桶的2009年(當時還處於金融危機的最慘烈的時候),沒有一家大型油企宣布減少股息。而在今年夏天的油價大跌中,ConocoPhillips居然宣布將股息提高5.8%,並通過減少開支5%來滿足新增股息的資金需求。再以BP為例,其2015預計的經營現金流為277億美元,在首先滿足了股息支出的58億美元後,資本開支為245億美元,留下的26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將將通過減持部分資產與發債來籌集。



以上的兩個事例(從美國最大的石油土豪的發家史到美國大型油企與中小型油企在資本市場上融資用途的迥異)充分說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石油大崛起的真正英雄是那些成千上萬的中小型石油開采企業,而不是曾經呼風喚雨的大型油企(包括那些國營的巨大油企)。而這個既有趣又有力的事實,也為大家理解油價的最近暴跌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同時也為演繹油價的未來趨勢帶來的更大的不確定性。

宏觀層面的供需關系

任何商品的價格漲跌,都在根本上會受到宏觀的供需關系的變化所影響。

除去美元上漲對所有以美元定價商品的價格負影響,油價的一路狂跌首先是對供需不平衡的一個爆發性的集中修正。

從供應上來說,最大的加法來自於美國。美國的原油產量在過去的七年里大跨步地增加了70%,不僅使美國一舉躋身於全球最大的產油國行列(也有數據表明美國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也因此讓美國從心里與戰略思維上擺脫了大量依賴進口石油的危機意識。在能源自立的新思維主導下,美國已經悄悄地解除了長達40年石油出口禁令,在大幅改善美國貿易赤字的同時,也為GDP的穩定增加帶來了正能量(貿易赤字越小,對GDP增加的負作用就越小),更為美元的中長期持續走強奠定了基本面理由。

從需求上來講,最大的減法來自於中國的增速放緩以及經濟結構轉型所帶來的對石油需求的邊際效應的下降。與此同時,還把那些依靠中國的高速增長來說自己經濟故事的依賴資源出口的新興經濟的增速也一起拉慢了下來。

除了以上的兩個至關重要的需求減法,另外一個需求放緩的因素來自於美國。作為全球第一石油使用國的美國,過去七年中的新車能耗效率得到了大幅改進,改進幅度至少達到了25%。根據最新的數據,美國新車的每加侖油的平均續航已經達到了40公里。目前美國很多地方的汽油價已經跌到3美元一加侖,也就是說美國的新車主們,平均花上18元人民幣,就能開上40公里的路程。



沙特的石油央行夢

講到宏觀層面的石油供與需,就一定要提到歐佩克,更要提到世界上最賺錢的產油國-沙特阿拉伯。

作為一個成立於1960年的石油輸出國組織(12個成員國,簡稱OPEC,即歐佩克),歐佩克在目前的全球經濟新秩序中完全是個異類,因為它的成立初衷與存續的目的就是通過協調產量來調控油價,而該理念與實踐是跟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格格不入的。但是由於石油在全球的政治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再加上歐佩克曾經控制全球石油產能三分之一的這個強大現實,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歐佩克一直是敢怒而不敢言,生怕得罪了這幫國家後所產生的新石油危機(歐佩克的地位就是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石油禁運對西方造成的重大石油危機所一舉奠定的)。

當然美國等西方國家縱容歐佩克存在並默許它明目張膽的價格操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沙特阿拉伯。作為歐佩克中最大佬的國家,並仰仗自身的一千萬桶的低成本日產能以及相對小規模的本國需求,沙特事實上就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價格調控國。以此為籌碼,沙特在緩和油價波動的同時,極大地取悅了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為自己獲得了全球地緣政治中的特殊地位。

沙特扮演的角色就像一個做市商:通過自減產量來消化供大於需所帶來的價格下行壓力(歐佩克雖然是個操縱油價的卡特爾,但是不少國家都心懷鬼胎,經常打打小算盤,為了自身的國家預算利益,違背大家約定的生產配額而偷偷超額生產),或者利用自身的產能余量來迅速擴大生產以對沖地緣沖突所帶來的突發性供應危機。



公平地說,沙特因為天賦產能,國庫殷實,有能力也有意願來扮演一個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扮演的油價平穩機制員,雖然經常因此損失大量的收入,但是算算政治賬,沙特毫不在乎暫時的現金流多寡,儼然一副長袖善舞的全球石油央行的姿態。可以說沙特很享受自己這個職責與地位,幹得是不亦樂乎,也很有成就感。

除了自身具有的千萬桶的日產能,沙特還在全球修建了三個超大的油儲基地(沖繩,鹿特丹與埃及),總規模達到了1300萬桶,並根據協議可以在自己三大基地儲滿的基礎上利用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的儲能。

這就為沙特平衡(或者說操控)油價帶來了更大的活絡空間。歷史上有兩大著名的由沙特操盤的石油事件,其結果令沙特名聲大振,也令被打擊者遭受極大的重創。

事件1: 1985年的9月13日,沙特突然宣布將日產量從200萬桶提高到1000萬桶。當時石油的現貨與期貨市場成立才兩年而已,規模與機制還是草根期,根本抵抗不了如此爆炸性的供需新次序。

價格結果: 原油的現貨價從39美元一桶迅速跌到10美元一桶。最大的受害者:前蘇聯。

作為計劃經濟為主導的產油大國,前蘇聯的收入來源以能源出口為主,根本沒有任何機制與能力來抵禦價格如此規模的大跌。更可悲的是,當油價跌破10美元一桶後,前蘇聯的決策者表現出了散戶割肉式的絕望行為,在期貨市場上以6美元一桶的價格大規模拋售自己未來的產量。

不管歷史學家們如何解讀前蘇聯為什麽會在1990年代初解體的原因,但是前蘇聯經濟在80年代後期的崩盤肯定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1985年9月13日由沙特主導的油價暴跌即使不是前蘇聯經濟崩盤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事件2: 1990年夏天,伊拉克的薩達姆侯賽因發動突襲,一舉侵占了鄰國科威特。受該突發事件影響,油價從20美元一桶迅速躥升到了40美元一桶。而在老布什總統在1991年初發動第一次海灣戰爭前的半年里,大量的投機商開始賭油價將在未來持續上漲,並在期貨市場上建立了大量的多頭倉位。

但是投機者們所不知的是,沙特在整個期間里滿產能地生產石油,給了市場投機者造成了一個假象,以為全球產能已到極限,任何地緣政治的新波動就會讓油價暴漲。但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的是,沙特所生產的石油中的相當一部分,根本就沒有流入市場,而是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了自己的三大油儲基地以及美國的戰略油儲被隱藏了起來。

等到老布什宣布開戰的當天,沙特將所有的儲備都同時拋向了市場,現貨市場一天里價格從40美元一桶跌到了20美元,將市場中的投機者們殺得幹幹凈凈,並重創了很多大型油企的交易自營盤,使得那些油企被迫斬掉交易業務部,整整二十年都不敢再恢複自營業務。



“央行沙特”的價格前提

沙特立誌通過調控石油供應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石油央行,並以石油央行為依托,在全球重大的地緣政治博弈中,既以溫和派的形象牢牢地站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一邊,為自己賺取了充足的政治資本,也為自己不受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自由思想所迫贏得了政策空間,得以在本國以及海灣地區堅持推行高福利的王室獨裁統治,從而大大緩和了國內的仇美勢力的擡頭以及對王室的統治威脅(別忘了,9/11中的20名劫機犯中的絕大部分是沙特公民,而本拉登在被沙特政府取消國籍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沙特富二代)。

但是不光是沙特人,還有包括奧巴馬2008年當選總統時候的最高能源智囊在內的很多政策精英們,都沒有預計到一場石破天驚的能源革命即將爆發,並在未來的幾年里會以風卷殘雲的方式席卷全球石油市場。

這是一場純粹式的美國科技革命。在長達數十年間,無數的美國各種風險資金一波加一波地投機、失敗再投機,前赴後繼地投資了大大小小的哈姆們(那個剛被判賠前妻10億美元的美國最大石油土豪);美國成千上萬的石油投機者們(英文稱他們為wildcatters,意思是野貓)以三寸不爛之舌,輔之於海枯石爛的決心與毅力,談判了數以億計公頃的土地開采租約,通過租賃金支付加上成功後的分成許諾,徹徹底底地盤活了沈睡在頁巖層上的巨大規模土地。經過多年的在實地上的開發試驗與不斷糾錯,完善了60年代就誕生於實驗室里的“水壓裂痕”與“水平挖掘”等全新的石油開采技術,終於實現了厚積薄發,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最深的節骨眼上,徹底改變了美國的石油工業,以同時一舉改寫了全球的石油版圖,為全世界的石油供應體系建立了全新的秩序。

其結果也把沙特從石油央行的寶座上踢了下來。原本操控著全球最大浮動產能的沙特,其影響力在美國突增的70%產能面前突然變得無所適從了。



這就是為什麽沙特突然在夏天宣布不再單方面負責產能調控而選擇放任油價的自由滑落。而沙特的決定也徹底打垮了油價死多頭的最後的一點點信心,加速了油價在夏末秋初的跌落。

但是,跟沙特的產能規模與生產成本不同的是,美國的新增產能是成千上萬家的中小油企所帶來的,而且它們的開采成本均遠高於得到上天厚愛的沙特的邊際成本。當沙特宣布自己的決定後,油價突然沒有了一個強莊,石油市場也變成了散戶市場,而這些散戶的建倉成本遠高於原來的莊家,這就極大增加了未來價格的不確定性。而那些先前因為相信莊家控盤能力的鎖倉者(死多頭們),因為失去了控制風險的最大信心,只能拋貨出局。

這就產生了一個極其有趣的話題。那些代表新增產能的直接把沙特邊緣化的眾多美國中小油企們,各自成本不一,唯一的相同就是它們的成本肯定都高於沙特。同時,它們只會算經濟賬,根本不會也不可能去算什麽政治賬。因此,這個新增產能的軟肋就是油價下滑所觸及的各自成本線。

再加上前述的這些中小油企的質量相對差的資產負債平衡表,以及它們對持續融資的迫切需求以保持產能的持續擴張,當油價跌到成本線以下後,不光會使得它們原來就緊繃繃的資本結構有爆倉之虞,也會因為資本市場的斷供而失去產能進一步擴張的機會。

沙特的如意算盤就是這麽打的:通過油價的正常下跌,探出美國這些油企的真實成本以及資本市場為它們融資的耐心點,先逼死一批高成本的油企,再通過對資本市場耐心點的持續打壓,事半功倍地搞死更多的油企,一勞永逸地消滅相當一部分的新增產能,重新奪回自己的石油央行寶座,並讓資本市場從此心有余悸。

宏觀層面上的供需關系,會對於微觀層面上的企業金融決策產生因果互動;而對於全球經濟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大宗商品,石油的供需關系,又會在日益發達的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下,在多層面上產生更多的共振反應。因此,了解原油價格下跌的真正內在原因,不但需要明白宏觀中的邏輯關系,更要洞悉微觀中的金融關系,因為從全球資本市場的大框架體系里,石油與貨幣之間本身就是一個極為緊密的互動互聯與互補的關系。(源:走進華爾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22

獨立咖啡館=“難盈利”,扭轉局面需要打造怎樣的核心競爭力?|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85.shtml

獨立咖啡館=“難盈利”,扭轉局面需要打造怎樣的核心競爭力?|黑馬薦文
李粼李粼

獨立咖啡館=“難盈利”,扭轉局面需要打造怎樣的核心競爭力?|黑馬薦文

咖啡+場景,用好了可以扭虧,用不好則尾大不掉。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8分鐘

推薦理由:隨著星巴克類的連鎖巨頭開始布局精品咖啡,持續虧損的獨立咖啡店生存空間正在被進一步擠壓。更重要的是,咖啡+場景也並不能成為這些獨立咖啡店的靈丹妙藥。本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獨立咖啡店需要洞悉哪些道理,才可以走上盈利的康莊大道。

國內“第三波咖啡浪潮”在咖啡界的影響力,有點兒像O2O之於餐飲界,誰不參與進來就意味著落後。在一二線城市,以出品精品咖啡為特點的獨立咖啡館也一波一波開得熱鬧。

而令人尷尬的是,很多獨立咖啡館從逼格到口味都不輸於連鎖咖啡店,卻長期難以盈利,有的甚至慢慢死掉——獨立咖啡館幾乎要和“難盈利”畫上等號,這已經成了一個見怪不怪的現象。

國外的咖啡經歷了第一波的咖啡速食化(1940-1960年),劃時代的速溶咖啡在此時誕生;

第二波咖啡浪潮(1966-2000年),此時期重焙拿鐵與花式咖啡盛行,創立於1971年的星巴克在此期間壯大;

第三波精品咖啡在2000年後開始形成風尚,從生豆豆源、咖啡豆烘焙、咖啡的制作,甚至咖啡杯的選取上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規範,獨立咖啡店是其常見的載體。

獨立咖啡店難以擺脫盈利困境,簡單說來原因有三。

1、消費大環境。國內大多數消費者對咖啡的理解還處在“分清拿鐵和摩卡的區別是什麽”的層次,咖啡精品化與實際消費需求脫節。大多數顧客品不出好咖啡和普通咖啡的差異,去咖啡店消費的人里,沖著味道去的咖啡愛好者總量少並且太分散。

2、老板問題。經營不善的獨立咖啡店老板,往往是情懷滿滿、有錢有閑的咖啡發燒友,並不具備經營管理能力,更沒有獨特的資源或成本優勢,開店之後遇到種種問題無法搞定,營銷更是無從談起。

3、缺乏核心競爭力和由此產生的品牌價值。國內目前多數獨立咖啡館都可以約等於文藝咖啡館,同質化相當嚴重,沒有鮮明的個性,品牌形象模糊。

獨立咖啡館畢竟和獨立電影不一樣,終究還是一個商業體,獨立咖啡店雖然承載著一定的精神層面寄托,但最終也要通過產品、服務、環境和營銷手段實現盈利這一商業目的。

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巨頭都已經開始布局精品咖啡了,以精品咖啡為王牌的獨立咖啡店如果不迎難而上,打造自己的盈利能力,生存空間將會進一步被擠壓。

在中國這樣既無咖啡傳統,亦無咖啡剛需的消費市場,獨立咖啡店究竟要洞悉哪些道理,才可以走上盈利的康莊大道?掙錢需要策略,不僅僅是自烘焙和黃金萃取的事,見招拆招,或許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

立足本區域和社區,進行差異化經營

位置對於任何一家餐飲店的作用都舉足輕重,但成本決定了獨立咖啡店不可能選在連鎖咖啡店熱衷的優質商區。事實上,這也並不適合。獨立咖啡店的關註點,首先應該放在味道上,之後便是如何吸引所在地周邊的潛在客人。

星巴克的咖啡不算多好喝,勝在品牌效應,高性價比,便利和快捷,以咖啡品質取勝的獨立咖啡館,在味道上應該分分鐘碾壓星巴克才對。但是事實,能碾壓星巴克的確實有,但並不是所有,相反,很多獨立店的口味還不如星巴克。性價比低,不快捷,無品牌效應,如果連口味和服務都對抗不了連鎖店,就不要再想從連鎖店分流客人了。

即使品質相當,獨立咖啡館的競爭對象也從來都不是星巴克這樣的行業巨頭。本土品牌的獨立咖啡館要迎戰的,是所在區域的休閑飲品門店,比如鮮榨果汁店、奶茶店等等,因為他們之間共享著休閑簡餐的客群。

如果一定要設立對立面,那也可以把韓系時尚咖啡店視為一個,二者在門店規模和風格上都更加接近,韓系咖啡店在設計上可能還會更勝一籌;在選址上,韓系咖啡店也更多是在社區、普通商區跟獨立咖啡店爭奪瓜分客源。

本土社群的客戶忠誠度高低,決定了是否有充足而穩定的客流量並穩定盈利。對於如何提高社群的忠誠度,就要因地制宜了,一般來講,差異化與個性是兩個必備要素。

比較有趣的例子是近些年出現的寵物咖啡館。與貓咪咖啡館類似,前不久在上海碧雲社區開張了一家HOODOG CAFE寵物咖啡。不過不同的是,店主不僅把自己的法國鬥牛犬pock放在這里作為明星代言,愛狗人士也可以帶自己的愛犬進來陪主人喝咖啡——其實是主人喝咖啡陪狗狗和其他狗狗玩耍。當然,咖啡也絲毫不馬虎,都是店主親手調制的,也可以喝到精品咖啡。

HOODOG CAFE已經成為當地寵物迷們的聚會平臺,在這樣溫馨趣味的場景里喝喝咖啡度過一下午時光,體驗加倍,即使客單價高達七八十元,這家咖啡店生意也依然火爆,周六日甚至需要預約位置。

狗狗主題咖啡館在市場上還屬首例,相信只要保持咖啡的一定水準,這種模式會先在社區引爆話題,之後形成消費習慣,盈利指日可待。

當精品咖啡這樣的陽春白雪已成各個咖啡館的標配,並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獨立咖啡店的性格脾氣就尤為重要,決定了差異化的定位和服務的印象,二者互補構成門店貼近真實生活的性格,時尚、古典、小資、夢幻、高冷、暖心、詩意、運動、文藝、電子等,性格千變萬化,不一而足,只要是客人可以理解的,感覺舒適的,就具備了個性和商業性的平衡。

在洗牌外行的陣痛中,咖啡店經營者的擔當決定是否出局

根據《2015年中國咖啡行業調研報告》,中國咖啡館數量從2008年的2萬余家增至目前的10余萬家,其中只有大約30%是賺錢的。

雖然有人抨擊許多獨立咖啡店多在販賣情懷,裝文藝,但獨立咖啡店想實現盈利,要提防的並不是文藝和情懷,而是單憑一腔情懷來經營,過分追求文藝調調而嘩眾取寵。

事實上在大部分城市,咖啡市場還遠未飽和,星爸爸們能占據的只是核心商圈以及高級辦公區,非核心商區與社區的空間十分可觀。不少獨立咖啡館掙紮在死亡線上,其實是市場在清洗外行經營者。

業內人士這樣說:咖啡這個行當,價值觀太擁擠,方法論很空虛。的確,在當下的咖啡經營者中,同時擁有追求更高咖啡品質、技術儲備紮實和管理能力和生意頭腦強大的人實在太少。

此時,人就是核心競爭力,作為主導因素,左右著咖啡店的生死方向。

咖啡店的主人或者經營者一定是複合型人才,不僅對咖啡了如指掌,舍得投入巨資購進昂貴的咖啡機,還得從一開始就有經營意識,能讀懂財務報表,收入和支出都有合理控制。

獨立咖啡店的確意味著,從咖啡豆的篩選、烘焙再到制作,都是老板帶領團隊自己完成的,但會做咖啡不代表能經營好咖啡館,經營者需要梳理工作流程,保證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高效,統一;管理團隊對員工進行專業訓練,保證每一名咖啡師和服務員都能勝任自己的崗位,為顧客提供穩定並且優質的服務;隨時發現店里的問題,研究解決方法;搞好營銷,吸引流量,招攬新客同時也培養回頭客;創業時代,一些經營者或許還需要懂得搞定資本,處理好與合夥人、核心團隊的關系。

除了複合型的管理能力,個人品牌也成為獨立咖啡店的核心競爭力。獨立咖啡店的“獨”,一定程度上也要歸於“店主”這位靈魂人物的偏好和格調——相信一位世界咖啡拉花大賽優勝者的店主的吸引力,會給咖啡店帶來不小客流。

咖啡+場景不是靈丹妙藥,成為咖啡店基因才能顯效

一杯原料較好的咖啡物料成本約為5元,獨立咖啡店平均每杯咖啡售價為28到35元,一個百余平方米的小店每年的店面租金和員工資等成本至少25萬元,如果咖啡銷量無法達到一定的數字,僅靠賣咖啡根本無法存活。

好在咖啡店這種業態可塑性很強,可以無縫融入到任何一個場景,於是有的店把讀書會引入咖啡廳,也有聯合他人組織藝術沙龍、咖啡店推廣品牌的手工成衣,還有咖啡店可以試用有機化妝品等等。但這些賺取活動的場地費,為品牌做廣告的咖啡+只是雪中送炭,暫時讓咖啡店實現營收,並不能真正讓咖啡店變強大。

與其摸索咖啡+場景的路子,最後轉變成為複合式經營,不如一開始就把場景融入咖啡店的經營策略中,讓場景和咖啡相互促進,成為一個特色平臺,客人在享受場景帶來的滿足同時願意消費更多的咖啡。

獨立咖啡館同質化嚴重,客戶粘性、忠誠度都相對欠缺,獨特的場景可以立刻形成品牌區分,位於廈門大學藝術區的向日葵之家咖啡館,就是一個典型。廈門是充滿休閑氛圍的城市,廈大藝術區除了常有慕名而來的遊客,更有大學周邊的學生、教師以及藝術工作者們駐紮。

向日葵之家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為“買手店”,給周邊社區對藝術非常敏感的人們的感覺,已經不單是咖啡館,而是一個設計精品店。

咖啡店四處都擺放著各種店主從全國各地買來的雜貨和設計師作品,“買手店”為客人之間的交流創造了平臺,店主也是兩位富有藝術氣質的年輕人,靜靜地給客人調咖啡,制作簡餐。當被問起某件物品,還會講出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

獨一無二的手沖咖啡加上獨特的設計品構成的藝術交流氛圍,讓它在園區得到了穩定的客流和老客戶。

創業咖啡館是咖啡館平臺化的一種極致。在創業咖啡館的模式下,咖啡已經不再是主角,而是創投氛圍和資源的載體。但事實是,從2010年開始的創業咖啡館從一線城市燃燒到各地省會城市,火熱的背後面臨生存的壓力更高,盈利的不超過10%,60%處於現金流虧損狀態。

無論是3W咖啡、車庫咖啡還是貝塔咖啡,創業場景的加入,讓咖啡館成為創投者的聚集地,但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創業咖啡不具備成熟VC的運作能力,且創業者之外的人士很少會光顧,除了舉辦創投活動是會吸引到人流,其他時間比一般咖啡店更難獲得客人。

之後這種模式除了倒閉,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完全剝離咖啡店的內核,變成投資機構,但如果背後沒有資本支撐,很難實現;二是創業人士已經多到星巴克容納不了,每天必須來這里談事情。

咖啡+場景,用好了可以扭虧,用不好則尾大不掉。場景一定是為咖啡服務,圍繞著咖啡來展開特色服務,否則就可能會忘記了自己的核心,變得混亂而難以把控。

結語

雖然星巴克啟蒙了中國人的咖啡意識,大多數國人卻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真正了解什麽是“精品咖啡”和它背後代表的文化。

但不能否認的趨勢是,第三波咖啡浪潮下,獨立咖啡強調精品生豆、地域之味和淺度烘焙,追求咖啡本身的個性將越來越融入新一代消費者的意識中。

新一波消費者培養的重任,落在獨立咖啡店身上,用每一杯咖啡贏得自己的客人,並非易事,商業化策略要定早定好才不會折戟。對於中小玩家來說,獨立精品咖啡館還有巨大機會,但先得學會生存,留得青山。

獨立咖啡館經營需要回歸商業本質,深入挖掘客戶需求,放大顧客綜合體驗價值,充分整合資源,形成獨特魅力。

或許就在不遠將來的某天,你我坐在常去的那家世外桃源般的小咖啡店品嘗咖啡,你說喜愛混合烘培的豆子的厚重濃烈,就像交響樂,我說喜歡單品咖啡豆的清新明快,就像器樂獨奏,每個人都真正體驗到咖啡的妙處,並在這種匠人文化強烈的餐飲品類不斷紮根過程中,獲得更多心靈的慰藉。

獨立咖啡盈利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1

蜻蜓FM副總裁郭嘉:內容變現是音頻行業的決勝因素,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83.shtml

蜻蜓FM副總裁郭嘉:內容變現是音頻行業的決勝因素,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黑馬薦文
三聲娛樂三聲娛樂

蜻蜓FM副總裁郭嘉:內容變現是音頻行業的決勝因素,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黑馬薦文

“內容變現是未來幾家音頻平臺誰能夠在這個市場上勝出最重要的因素,看誰能最先探索出一個有效的途徑。”

“直播的橫空出世,一定程度上,搶了音頻在2015年的風頭和熱度。但音頻行業不是一個短期行為,不管是和對手的競爭,還是應用在用戶層面的普及,都是一個持久戰鬥。”在接受《三聲》(ID:Tosansheng)記者專訪中,蜻蜓FM副總裁郭嘉這樣說道。

從2014年開始,音頻行業的風口正盛。2015年1月,蜻蜓FM完成C輪融資,融資金額達數千萬美元。2016年2月25日,蜻蜓FM宣布完成由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領投的D輪融資,成為移動音頻行業里首家融資到D輪的公司,其融資過後的估值達到25億人民幣。除了蜻蜓,其他FM平臺也都在謀求融資擴張。

在郭嘉看來,雖然盈利與否非常重要,但整個音頻行業正處在一個擴張的階段,依然要保持對外投資效率、節奏和規模。

“盈利是一個戰略考量,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如果現在在市場中沒有大的投資,我們可以做到收支平衡。2015年,我們的收入達到一個億,抵消人力成本、帶寬服務器的成本,還是有盈余的。但是在市場擴張階段,有錢還是要更有效率的花出去。”

從網絡收音機到綜合FM平臺

“為什麽現在那麽多人關註音頻?有的人喜歡用耳朵來攝入資訊。”郭嘉認為,人們之所以對音頻的需求始終存在,因為聲音具有伴隨性的特質——信息碎片化時代,音頻不占用眼睛和手,不和其他應用爭奪時間,在用戶做其余事情的時候,增加一份陪伴。

雖然很長一段時間內,收音機在人們生活習慣中出現被淘汰跡象,使得大眾一度以為廣播音頻都是過去式。移動音頻行業的創業者們敏銳察覺出,用戶不是不需要音頻,而是需要一個新的平臺和入口重新進入到音頻世界。

2011年9月15日,蜻蜓FM(iOS)上線,成為互聯網第一款音頻FM平臺。隨後幾年間,喜馬拉雅FM、荔枝FM、考拉FM等移動音頻平臺相繼成立,整體行業開始逐漸形成。

最開始的蜻蜓FM APP被稱為“網絡收音機”——集成了國內外3000多家廣播電臺。“蜻蜓開始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電臺,因為電臺是專業化的生產音頻內容的媒體,如果把電臺的內容聚合起來,呈現給用戶的是標準化和高質量的內容。”蜻蜓FM用戶在短短半年後就突破1000萬,“通過廣播積累第一批種子用戶,至今仍然是很穩定的用戶。”

理論上,傳統廣播電臺在內容生產和專業環節領域有很強的積累優勢,而移動音頻則占據了媒體和渠道的優勢。2014年10月,蜻蜓FM和鄭州人民廣播電臺簽訂合作協議。“一方面,我們幫電臺把好內容在互聯網上呈現和分發,另一方面,把蜻蜓好的內容放到傳統電臺上落地,得到互聯網之外的用戶的關註。”

與視頻行業比,音頻行業不僅發展時間短,而且體量相對較小。各家音頻平臺開始采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但實際上不外乎兩種做法:一種是用戶主導UGC內容,另一種則是平臺提供精品PUGC/PGC內容。

蜻蜓FM的業務開始轉向PUGC的模式,即專業用戶生產內容——內容是由旗下12000名獨家簽約的主播制作上傳的。郭嘉表示如此做的目的是希望用戶能在蜻蜓平臺上聽到高品質內容,這是從電臺時代就已經確立的發展理念。

隨著用戶量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市場對於內容需求的水平正越來越高。PGC模式成為目前音頻FM行業的潮流,因為其專業程度更高。在主播自制內容和有聲讀物業務之外,蜻蜓FM在頭部PGC內容領域也不斷發力,其中《曉松奇談》、《羅輯思維》、張召忠等都是蜻蜓FM頭部內容的重要部分。

根據介紹,蜻蜓FM平臺上,電臺業務占到15%,有聲讀物業務占到30%,其余都被主播自制內容和頭部PGC內容占領。“隨著整個音頻行業的內容建設越來越好,用戶也越來越成熟,音頻的內容一定向更深層次,能夠給予你知識和觀點的好的內容轉化,這是一個階段性的事。”

蜻蜓FM的挑戰與機遇

“音頻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首先讓更多的用戶習慣音頻這種信息的獲取方式,然後這批大平臺未來要根據差異化的需求,形成自己產品內容的結構。”這是郭嘉對於行業趨勢的整體判斷。

相關數據顯示,現在蜻蜓FM的用戶量為兩個億,用戶日活躍量是1000萬。在用戶結構方面,郭嘉介紹道,“25歲到35歲是最大的人群,往上十年和往下十年會多一點,其中男性占到了70%。”在他看來,蜻蜓平臺上思辨性知識性內容多導致男性用戶數量較高。“現在蜻蜓的內容上男性化程度比較高,未來會針對女性和低齡人群進行內容矩陣的打造。”

蜻蜓FM在不斷探索新的傳播和商業可能,例如音頻直播。到目前為止,蜻蜓FM已經嘗試過清華大講堂和巴菲特股東大會的音頻直播,其中巴菲特股東大會的播放量達到120萬。與視頻直播相比,音頻直播對網絡、流量的要求很低,一個人一臺電腦一條線便能完成直播。同時,用戶也可以隨時隨地收聽,不需找有電視和WIFI的環境。

不過,更讓郭嘉關註和思考的是,什麽樣的音頻內容會成為爆款?“一種是有思想有內容的大咖的作品,目前最有爆款水平的節目可能就是《曉松奇談》。另外一種是在形式上通過精良的制作的作品,比如廣播劇。”蜻蜓FM已經購買諸多作品的音頻改編權,這意味著孵化和制作爆款音頻內容將是蜻蜓在未來兩三年的重點突破方向。

事實上,除了廣告模式,音頻FM行業還沒有足夠豐富和成熟的商業變現模式。雖然付費內容正在形成規模,並且用戶的付費習慣也在養成,但是仍沒有足夠良好的內容和商業矩陣予以支撐。這種“瓶頸”直接影響到2016年整個音頻FM行業的相對趨冷。

“內容變現是未來幾家音頻平臺誰能夠在這個市場上勝出最重要的因素,看誰能最先探索出一個有效的途徑。”

郭嘉對於目前蜻蜓FM的商業化探索如此介紹道,“我們在探索主播的粉絲經濟模式應該怎麽做。現在平臺上最直接的模式有打賞、粉絲電商、內容收費、平臺微課,以及線下活動收費等,特別是積極推進與車聯網的合作。”在智能硬件上,蜻蜓FM和青島海爾合作一款冰箱,將聲音介入場景擴散進廚房;還推出了小藍牙音箱等硬件設備。

談及未來戰略規劃,郭嘉認為蜻蜓FM甚至整個移動音頻行業有著兩個基本重心。“收聽只是這個行業的入口,未來我們希望能形成一個有效跨界。比如向全媒體跨界,向視頻圖文的打通。再比如,基於聲音的互動型、社區型的產品,而不是僅僅作為工具型產品。未來在這兩個維度上,我們都有很宏偉的目標要去實現。

音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2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70.shtml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馮南馮南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5分鐘

推薦理由: 被滴滴出行收購後,Uber中國是否會重演快的的結局?在這場交易中阿里擁有怎樣的角色?滴滴未來的國際化道路會如何?本文作者用三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文|馮南

利益相關的緣故,我無法指名道姓地說出本文出現的一些受訪者,或者說是聊天對象,身處資本局的他們告知了三則有關滴滴資本聯姻的故事。

這些故事中出現的數據我沒法核實,但並不影響作為事實存在。當滴滴出行收購優步中國後,更讓我堅信1987年美國電影《華爾街》里資本大鱷戈登·蓋柯所說的那句話——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一、快的是一面鏡子

滴滴合並快的是一面鏡子,既能讓我們看到這場資本聯姻的結果,也能看到優步中國的將來。

還記得去年情人節(2015年2月14日)當天,滴滴和快的宣布戰略合並,並勾勒了很多美好的未來。在這張藍圖里,滴滴和快的各司其職,共同攜手奔向星辰大海。就連站在幕後的投資人們也滿懷感恩地歡欣鼓掌,所有虛構出來的景象只為表達一個詞——和諧。

暴風雨來臨前,海面總是表現出異常的平靜。滴滴和快的友誼的小船很快就翻了。

熟悉這場合並的人士在回憶細節時告知,與其說滴滴合並快的,還不如說是滴滴收購快的。在投資交易的細節里,包括雙方投資人,管理團隊在內的核心圈層達成一致意見是,滴滴主導未來的業務整合,而管理上以呂傳偉為首的快的創始團隊逐步淡出。

這些都出現在交易細節里。所以,當一場資本交易達成後,很多交易細節都已經確定,而當事方只是做了有選擇性的披露。願賭服輸,在遊戲規則下,即便一些核心管理團隊或者投資方利益為得到滿足,但白紙黑字後,他們也只能選擇接受罷了。因為,還有約束性條款在制約著他們可能一時不快向媒體吐露心聲。

在股權分配上,滴滴和快的是按照4:6的方式換股,即6股快的股票可以兌換4股滴滴的股票。也就是說,在這場交易中,滴滴的估值和定價是要高出快的。作為快的創始人呂傳偉在合並後的滴滴里所持股份很少,大部分都以現金的方式套現出來。我個人對此的理解是,這固有呂傳偉個人對現金支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股權分散的滴滴股東大名單里,滴滴以及VC、PE方需要空出更多的股份為接下來的融資做準備。

此輪資本合並後,騰訊占得先機,雖然股權有所稀釋,但依然是滴滴單一大股東。此時的阿里巴巴占據下風,但交鋒還未結束。

二、神州專車做備胎

今年初,阿里巴巴向神州專車拋出了橄欖枝,主導這場投資的正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阿里巴巴對外的數次重大戰略業務投資中,蔡崇信都是親自掛帥出馬。無論是美團、餓了麽,還是滴滴、神州專車,這些業務都是對阿里電商或者螞蟻支付寶產生重大影響的板塊。

促使這場投資的背後是,滴滴欲廢棄高德地圖該用騰訊地圖。這徹底激怒了阿里巴巴。作為一家號稱提供商業數據的公司,高德地圖吸附的是出行數據,以及圍繞出行可以延展的本地生活服務數據,阿里巴巴當然不願意輕易放棄,更別提讓競爭對手騰訊越俎代庖。然而,大股東騰訊的意識又不可能輕易違背,滴滴一時騎虎難下。

這期間,滴滴CEO程維和總裁柳青曾試圖找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溝通”,但未果。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馬雲一直避而不見,兩個年輕人不知道從何下手,轉而求見阿里巴巴CEO張勇,依然未果。此時,阿里巴巴已經和出行市場的另一家公司神州專車眉來眼去,並很快達成好事。

在那份被公開的股權說明書中,ALIBABA.COM CHINA LIMITED(阿里巴巴網絡中國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2016年3月14日分別持有神州有車股份有限公司(神州專車母體)33,597,312股,成為其戰略投資人。而就在3月15日左右,阿里巴巴和神州專車方面準備就此事對外公布時,滴滴和阿里合作的事情出現了新的轉機。

轉機是雙方都做了妥協和退讓,並讓滴滴原有的股東方點頭同意。這其實並不容易。

在5月中旬,阿里巴巴提交的2016財年年報時,我們看到了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各投了2億美金給滴滴出行,雙方在滴滴出行的股權比例有所上升,同時騰訊和其它老股東的股份等比例稀釋。交易條件是,滴滴繼續使用高德地圖,此外,阿里巴巴退出直接競爭對手神州專車的投資。這樣一來,阿里巴巴承諾給神州專車的合作資源也將煙消雲散。

接盤神州專車的是雲峰基金和雲嶺投資,這兩家PE並不能給神州專車帶來阿里巴巴業務上的支持和資源。在整個資本局中,神州專車只是個備胎,無他。因此,當商業利益一致時,資本和企業說的是夢想與榮光,一旦背道而馳時,手起刀落。

三、Uber是痛點也是盲點

滴滴終於拿下了Uber在中國的業務優步中國,為進一步“壟斷”市場掃清障礙。在滴滴對外的PR稿中,我們看到了滴滴用的是收購優步中國,與Uber全球相互持股。

如果說滴滴和快的合並還要藏著掖著,很多東西不便拿到臺面上來說,那麽和Uber的資本聯姻表現出來完全的赤裸和直接——不用給優步中國任何臉面。滴滴用這份PR稿件昭告天下:滴滴就是完全收購優步中國有所資產。這意味著,優步中國接下來的命運將由滴滴掌控,業務上可以合並同類項,人事上去重取精。

一位知名投資人告訴我,投資並購很多時候是為了幹掉對方,掃清市場上的障礙,也符合投資人的共同利益。聚焦在滴滴和uber身上,同樣適用。

對於滴滴來說,IPO前的最大障礙是掃清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為資本估值獲得更好的溢價,這既符合創始團隊的願景,也讓投資人的利益最大化。根據CNIT發布的《2016年Q1專車市場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滴滴雖然占據了8成網約車市場份額,但Uber僅15%的市場份額一直不容小覷,且後者在Uber全球的支持下,在此之前沒有放手松動的跡象。這次合並後,雙方基本形成了寡頭壟斷。

而在資本市場,滴滴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未來增長空間,都有了新的想象。此次資本聯姻後,滴滴投資人可謂是吃了顆定心丸,坐等上市分享資本帶來的盛宴。

對於Uber來說,中國市場不再使其拖入泥塘的沼澤地,而是煥然一新的潛在市場。至少,對於Uber來說,IPO也是它繼續做大全球市場的重要一步。過去,Uber在中國面臨政策,市場競爭者,落地管理等多方面的困擾,現在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Uber不僅不需要數億美金地投入,還多了滴滴這樣本地化最得力的幫手。數據顯示,交易完成後,Uber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這在股權分散的滴滴股東大名單中,具有很重要的話語權。

因此,從戰略層面來說,Uber下了絕妙的一步棋。Uber在中國市場掃清了重大障礙,同時騰出精力在全球市場排兵布陣,給IPO講了個big story。相反,滴滴雖然獲得了中國市場的絕對市場份額,也同時面臨著全球化布局的掣肘。在滴滴的PR稿件中,我們看到了滴滴強調的國際化——這是滴滴講big story的基礎,也是作大規模的必經之路。

不過,對於投資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為即將到來的IPO,至於未來滴滴如何國際化,who care!

滴滴Ube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7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70.shtml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馮南馮南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5分鐘

推薦理由: 被滴滴出行收購後,Uber中國是否會重演快的的結局?在這場交易中阿里擁有怎樣的角色?滴滴未來的國際化道路會如何?本文作者用三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文|馮南

利益相關的緣故,我無法指名道姓地說出本文出現的一些受訪者,或者說是聊天對象,身處資本局的他們告知了三則有關滴滴資本聯姻的故事。

這些故事中出現的數據我沒法核實,但並不影響作為事實存在。當滴滴出行收購優步中國後,更讓我堅信1987年美國電影《華爾街》里資本大鱷戈登·蓋柯所說的那句話——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一、快的是一面鏡子

滴滴合並快的是一面鏡子,既能讓我們看到這場資本聯姻的結果,也能看到優步中國的將來。

還記得去年情人節(2015年2月14日)當天,滴滴和快的宣布戰略合並,並勾勒了很多美好的未來。在這張藍圖里,滴滴和快的各司其職,共同攜手奔向星辰大海。就連站在幕後的投資人們也滿懷感恩地歡欣鼓掌,所有虛構出來的景象只為表達一個詞——和諧。

暴風雨來臨前,海面總是表現出異常的平靜。滴滴和快的友誼的小船很快就翻了。

熟悉這場合並的人士在回憶細節時告知,與其說滴滴合並快的,還不如說是滴滴收購快的。在投資交易的細節里,包括雙方投資人,管理團隊在內的核心圈層達成一致意見是,滴滴主導未來的業務整合,而管理上以呂傳偉為首的快的創始團隊逐步淡出。

這些都出現在交易細節里。所以,當一場資本交易達成後,很多交易細節都已經確定,而當事方只是做了有選擇性的披露。願賭服輸,在遊戲規則下,即便一些核心管理團隊或者投資方利益為得到滿足,但白紙黑字後,他們也只能選擇接受罷了。因為,還有約束性條款在制約著他們可能一時不快向媒體吐露心聲。

在股權分配上,滴滴和快的是按照4:6的方式換股,即6股快的股票可以兌換4股滴滴的股票。也就是說,在這場交易中,滴滴的估值和定價是要高出快的。作為快的創始人呂傳偉在合並後的滴滴里所持股份很少,大部分都以現金的方式套現出來。我個人對此的理解是,這固有呂傳偉個人對現金支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股權分散的滴滴股東大名單里,滴滴以及VC、PE方需要空出更多的股份為接下來的融資做準備。

此輪資本合並後,騰訊占得先機,雖然股權有所稀釋,但依然是滴滴單一大股東。此時的阿里巴巴占據下風,但交鋒還未結束。

二、神州專車做備胎

今年初,阿里巴巴向神州專車拋出了橄欖枝,主導這場投資的正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阿里巴巴對外的數次重大戰略業務投資中,蔡崇信都是親自掛帥出馬。無論是美團、餓了麽,還是滴滴、神州專車,這些業務都是對阿里電商或者螞蟻支付寶產生重大影響的板塊。

促使這場投資的背後是,滴滴欲廢棄高德地圖該用騰訊地圖。這徹底激怒了阿里巴巴。作為一家號稱提供商業數據的公司,高德地圖吸附的是出行數據,以及圍繞出行可以延展的本地生活服務數據,阿里巴巴當然不願意輕易放棄,更別提讓競爭對手騰訊越俎代庖。然而,大股東騰訊的意識又不可能輕易違背,滴滴一時騎虎難下。

這期間,滴滴CEO程維和總裁柳青曾試圖找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溝通”,但未果。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馬雲一直避而不見,兩個年輕人不知道從何下手,轉而求見阿里巴巴CEO張勇,依然未果。此時,阿里巴巴已經和出行市場的另一家公司神州專車眉來眼去,並很快達成好事。

在那份被公開的股權說明書中,ALIBABA.COM CHINA LIMITED(阿里巴巴網絡中國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2016年3月14日分別持有神州有車股份有限公司(神州專車母體)33,597,312股,成為其戰略投資人。而就在3月15日左右,阿里巴巴和神州專車方面準備就此事對外公布時,滴滴和阿里合作的事情出現了新的轉機。

轉機是雙方都做了妥協和退讓,並讓滴滴原有的股東方點頭同意。這其實並不容易。

在5月中旬,阿里巴巴提交的2016財年年報時,我們看到了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各投了2億美金給滴滴出行,雙方在滴滴出行的股權比例有所上升,同時騰訊和其它老股東的股份等比例稀釋。交易條件是,滴滴繼續使用高德地圖,此外,阿里巴巴退出直接競爭對手神州專車的投資。這樣一來,阿里巴巴承諾給神州專車的合作資源也將煙消雲散。

接盤神州專車的是雲峰基金和雲嶺投資,這兩家PE並不能給神州專車帶來阿里巴巴業務上的支持和資源。在整個資本局中,神州專車只是個備胎,無他。因此,當商業利益一致時,資本和企業說的是夢想與榮光,一旦背道而馳時,手起刀落。

三、Uber是痛點也是盲點

滴滴終於拿下了Uber在中國的業務優步中國,為進一步“壟斷”市場掃清障礙。在滴滴對外的PR稿中,我們看到了滴滴用的是收購優步中國,與Uber全球相互持股。

如果說滴滴和快的合並還要藏著掖著,很多東西不便拿到臺面上來說,那麽和Uber的資本聯姻表現出來完全的赤裸和直接——不用給優步中國任何臉面。滴滴用這份PR稿件昭告天下:滴滴就是完全收購優步中國有所資產。這意味著,優步中國接下來的命運將由滴滴掌控,業務上可以合並同類項,人事上去重取精。

一位知名投資人告訴我,投資並購很多時候是為了幹掉對方,掃清市場上的障礙,也符合投資人的共同利益。聚焦在滴滴和uber身上,同樣適用。

對於滴滴來說,IPO前的最大障礙是掃清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為資本估值獲得更好的溢價,這既符合創始團隊的願景,也讓投資人的利益最大化。根據CNIT發布的《2016年Q1專車市場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滴滴雖然占據了8成網約車市場份額,但Uber僅15%的市場份額一直不容小覷,且後者在Uber全球的支持下,在此之前沒有放手松動的跡象。這次合並後,雙方基本形成了寡頭壟斷。

而在資本市場,滴滴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未來增長空間,都有了新的想象。此次資本聯姻後,滴滴投資人可謂是吃了顆定心丸,坐等上市分享資本帶來的盛宴。

對於Uber來說,中國市場不再使其拖入泥塘的沼澤地,而是煥然一新的潛在市場。至少,對於Uber來說,IPO也是它繼續做大全球市場的重要一步。過去,Uber在中國面臨政策,市場競爭者,落地管理等多方面的困擾,現在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Uber不僅不需要數億美金地投入,還多了滴滴這樣本地化最得力的幫手。數據顯示,交易完成後,Uber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這在股權分散的滴滴股東大名單中,具有很重要的話語權。

因此,從戰略層面來說,Uber下了絕妙的一步棋。Uber在中國市場掃清了重大障礙,同時騰出精力在全球市場排兵布陣,給IPO講了個big story。相反,滴滴雖然獲得了中國市場的絕對市場份額,也同時面臨著全球化布局的掣肘。在滴滴的PR稿件中,我們看到了滴滴強調的國際化——這是滴滴講big story的基礎,也是作大規模的必經之路。

不過,對於投資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為即將到來的IPO,至於未來滴滴如何國際化,who care!

滴滴Ube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8

5年研發,94%好評,為何《Brigador》仍銷量慘敗?|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68.shtml

5年研發,94%好評,為何《Brigador》仍銷量慘敗?|黑馬薦文
GameLookGameLook

5年研發,94%好評,為何《Brigador》仍銷量慘敗?|黑馬薦文

《Brigador》稱得上是好遊戲,盡管如此,它的收入表現卻一塌糊塗。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8分鐘

推薦理由:無疑,做遊戲是艱難的。尤其對於獨立遊戲開發者而言,孤獨和壓抑是常態。本文的主角Hugh Monahan結合自身5年的經歷對外講述了一個獨立遊戲開發團隊追夢,卻又敗給現實的故事。黑馬哥與你分享。

《Brigador》的研發用了5年,這是一款具有複古風的機甲遊戲,它有著突出的音頻以及完全可破壞的遊戲環境,開發商Stellar Jockeys稱之為“Kool-Aid Man模擬遊戲”。在Steam平臺,該遊戲的好評超過94%,可以稱得上是好遊戲,盡管如此,它的收入表現卻一塌糊塗。

640

在一系列的好評和尷尬的銷量之後,遊戲主程序Hugh Monahan在一份長博客中講述了他們團隊的努力和經歷的磨難,題為“周年紀念,五年的遊戲研發可以讓你備受折磨”。

在這份長博客里,他對於整個團隊始終擠在一個簡陋的小房子里做研發所承受的的壓力、在沒有市場營銷預算的情況下獲得曝光率的經歷感概萬千, 這五年的遊戲研發也讓他的精神和身體狀況出現了明顯的下滑,他說,“經過五年的高壓研發生活,加上遊戲發布所帶來的壓力之後,我已經從剛畢業的小鮮肉變成了現在的老臘肉,而且焦慮癥發作的時候還要經常看醫生。驗血之後,醫生對我的維生素D含量過低感到困惑,我只好向他承認,過去五年里我基本上從來不出遠門,當他問我的工作壓力是否很大的時候,我只是苦笑。”

這份博客引來了很多人的關註,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有些人對他們表示同情,還有些人說《Brigador》團隊不應該在E3之前發布遊戲,想要做成功而特殊的獨立遊戲卻沒有投入足夠的工作和好運氣,並且做了一些不明智的研發決策。

當塵埃落定之後,我們希望可以找到問題的所在,並且弄清楚他們在‘獨立遊戲泰坦尼克號’沈沒之後的一些後續,以下是gamelook整理編譯的內容:

從小鮮肉變成老臘肉:5年的苦逼研發經歷:

Hugh Monahan說,“一開始我們只有3個人,我哥哥直到2012年底才加入研發團隊。當我們開始的時候,我剛大學畢業一年左右,我之前是一名教師,還做一些兼職插畫工作,所以最開始的時候基本上就2個人,兩個從實習生工作存了一點點積蓄的程序員。對我個人而言,一開始我還是可以做兼職工作養活自己的,隨後家里面又給了一些支持,如果沒有這些保障,整個工作室的運營就會變樣。我們作為團隊的基本目標就是,如果我們要做獨立遊戲,那就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我們要做一款遊戲。我們不想靠著其他工作室的外包分紅積累收入,然後攢夠錢再做自己的遊戲,因為這樣帶來的後果是遊戲發布之後又要再次攢錢。我並不是詆毀這種方式,這是一種處理事情比較敏感的方式,我也知道很多工作室只有靠著外包工作才能實現收支平衡。”

對於Hugh來說,他們的想法是,如果要做遊戲,就一定要做自己的遊戲,用自己的方式做遊戲研發,如果遊戲表現不好我們就分道揚鑣,再找其他事情做。住在伊利諾斯州的好處之一就是生活成本比較低,所以他們把一個小臥室變成了辦公室,資金消耗率很低,這讓剛剛起步的Hugh有了可以長期研發的可能。

640-2

Hugh Monahan前後對比圖

他說,“隨後我的哥哥Jack加入了團隊,他之前的兼職和正式工作存了很多錢,但他幾乎是全身心投入,而不只是資金贊助。我們的生存能力基本上是很強的,因為我們的消耗率比較低,但坦白來說,有時候我們過的真的很糟糕,想想3個人住在一個兩居室里還要作為辦公室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條件有多艱難可想而知。我們度過了很多有趣的時光,但更多的是苦逼的經歷,因為我們必須把這個項目完成。當我們需要依靠的時候,幸運的是有家人在。”

如果沒有全職做研發,或許《Brigador》這款遊戲永遠不可能做出來,即便是趕時間做出來,也會是一個比現如今小很多的作品。

今年2月份的時候,Hugh Monahan專門在Steam社區寫了一份博客,解釋為何該遊戲定價20美元,並且獲得了大量的關註,他說,“這時候我才發現,至少對於一個像《Brigador》這樣的遊戲來說,原來曝光率只是主要瓶頸之一,我知道寫一些類似的文章可能會讓更多人知道我們。”

對於Hugh來說,這是他從事的第一個完整項目,創業之前也做過一年半的業余遊戲研發,實際上他們也是伊利諾斯州Champaign的第一家獨立工作室,雖然大公司有分部在該地區,實際上沒有其他獨立團隊,離他們最近的是芝加哥和聖路易斯。

640-3

遊戲截圖

他說,“當我們2011年開始創業的時候,甚至芝加哥和聖路易斯這些地區的獨立遊戲社區都根本不活躍,長期以來,我們基本上處於孤立研發狀態,所以很多業內的信息我們都不知道,就像我在解釋價格的博文中所說的那樣,這一切都是積累挫敗感的因素,我們苦苦掙紮了太長的時間才把遊戲最終做出來,我們以為做了很不錯的遊戲,然而社區對它的接受度卻差強人意,但這同樣也可以讓其他獨立開發者們從局外人的角度看到問題,讓他們知道需要準備更多的東西。”

市場營銷不重視:錯過最佳宣傳期

特別是遊戲發布,整個團隊都處於極大的壓力之下,讓Hugh沒有想到的是,遊戲發布之後他們還連續一周半每天工作16小時,但更大的問題是,遊戲發布之後的市場營銷和支持同樣重要,至少不比遊戲發布的重要性低。

Jack Monahan說,“實際上我們工作非常努力,我們還通了電話,一致認為需要在把遊戲做好之後才應該對外發布消息,這意味著我們錯過了最佳宣傳期,不說你們也知道早期宣傳的重要性,你需要一直提供最新消息讓人們持續感興趣。對我們來說,最佳的發布期也錯過了,因為我們的一個程序員要離職,所以真的沒辦法等到過了E3再發布遊戲,我們剩下的只有E3之前的這一小段時間,否則的話這個項目是完不成的。我們遊戲發布之後基本上是泥牛入海。Hugh在和玩家交流的時候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人們了解我們的遊戲嗎?他們可能會暫時玩遊戲,而且Steam 的評分也有94%好評,這些都是讓人自豪的,但如果沒有更多人知道我們的遊戲,這一切都沒有多大的作用。”

640-4

從業10年的Jack深知與大作撞車的弊端,他在遊戲行業做過不同的職位,比Hugh入行更早,不得不承認的是,努力工作並不能挽救你、好遊戲也不能保證成功,再加上好的運氣可能會有用,但這些還不夠。對他來說唯一自我安慰的是,“至少我不會去做手遊,蘋果的應用商店每天都有300款遊戲上架,競爭太激烈了。”

而在Steam平臺,平均每天發布的遊戲數量大約為六七款,然而問題是,人們很難直接看到你的遊戲,你需要讓人知道,因為榜單大多數都是被大作占據,你的獨立小遊戲就像是紙做的小船,當別人漂浮在水面的時候,你可能最多是還剩一點空氣才沒有沈下去,一旦救生衣解除,你也只能沈入水底。

Hugh說,“再次強調,這是我們的首款遊戲,用了五年時間研發,做了自己的引擎,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這些做法都無異於自殺行為。如果你能想象Imgur和Reddit的用戶有多少會閱讀一個15頁的博客,那就很好理解了。我意識到一個最大的錯誤之處在於,過去我覺得把遊戲做大一些就可能有更多的曝光率,這完全是錯誤的,而且我們因此還遭遇了一些困難。”

很多人說,遊戲業和音樂領域類似,獨立遊戲就像是獨立音樂人,所有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音樂,但不要覺得你可以做出大作,因為大量的獨立開發者們都沒有這麽想,他們也是全力投入遊戲研發而且並不能保證不會失敗。做遊戲是艱難的,但卻是有理由的。你可能會說,我不能在這個遊戲上投入太多時間,時間就是金錢,金錢就是時間,我不能全職做研發,獨立遊戲領域比較擁擠等等,但很可能你做出來的遊戲也很一般,因為如果不投入額外的努力,你的遊戲即使發布了也最多像是往海里多仍了一塊石子。

640-5

辦公室照片

對於很多人來說,獨立工作室研發自己的引擎似乎是作死,因為如今有太多好用的工具做一遊戲研發了,但Hugh表示,“我們是2011年創辦的,我們開始的時候虛幻和Unity引擎還處於非常不明朗的階段,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另一個方面就是人才, 我覺得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他們需要做的遊戲到底對於引擎的依賴度有多大,這不只是從結構角度看,從遊戲性能表現方面也是如此。”

他說,“當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遊戲有兩個目標,其一是可破壞性要成為月遊戲,這是遊戲的根基所在,《戰地:叛逆連隊2》是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雖然獲得了很多樂趣,但也有不少的沮喪時刻,所有的東西,比如任務關鍵道具就像是安排在固定的盒子里,很多東西是無法破壞的,所以似乎看起來你真正能做的並不多,我們希望對此進行改變。我們還希望改編遊戲研發模式,也正因如此,我們沒有意識到除了運氣之外,實際上你想要做個不同的遊戲,就一定會大幅增加修改時間。”

好像人們都喜歡看到不同的遊戲,這也是很多人抱怨的原因。人們為什麽要重複地做相同的遊戲?我們為什麽沒有帶領行業前進的作品?因為這樣做實際上成本是很昂貴的,不僅需要更多資金也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遊戲剛發布之後,有些玩家評論說,《Brigagor》定價過高,但玩家們知道的事情很少,大多數都覺得自己了解一切。

Hugh Monahan說,“我覺得記錄研發過程可能會更好一些,就像Two Player Productions做它們的《Double Fine》紀錄片一樣,我嘗試過寫《Brigador》的開發者博客,但最後寫出來的內容並不好。”

正如David Wolinsky 在他的《Don’t Die》采訪系列中所說的那樣,做遊戲和電影不一樣,我們沒有明星講述自己的表演過程之類的東西,而最近出現的Twitch和Youtube視頻則提供了一些可能,你可以通過明星主播的影響力獲得宣傳。

獨立開發的孤獨和壓力共存

Jack表示,玩遊戲和創作遊戲是完全不同的,“在Hugh的博文下方有很多評論,人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在說話,當你需要讓更多人了解自己遊戲的時該怎麽做?有人說,只要把遊戲密匙發送給知名主播就可以了,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很難奏效,因為我們還處於實踐階段。”

Jack說,“我不確定Hugh是否從焦慮中走了出來,他還沒有放棄治療。感恩的是,我有一個家庭,我有兩個孩子,這些家庭活動實際上可以緩解一些壓力,但就在遊戲發布之前,我還連續兩天沒有休息,但有時候我需要幫助妻子做一些照顧家庭的事情,所以並不是24小時一直工作,Hugh沒有這些,所以對於他來說不僅工作量更大,壓力也更大。”

對於很多獨立開發者來說,孤獨和壓抑似乎是常態,比如《史丹利寓言》的開發者和《FEZ》的開發者都曾有過類似遭遇,即便是你的遊戲表現很好,在研發完成後也可能帶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更何況是投入了一切卻失敗了呢?

Jack說,“這對於我來說一樣很難過,我們都在學習教訓,但至少我還可以稍微心態平靜一些,Hugh還需要時間,他需要沈下心來克服負面情緒。”

當然,Hugh也承認,《Brigador》並非一個完美的遊戲,“仍然有些問題是可以解決或者需要時間計劃的,當人們批評遊戲的時候,我並不覺得難以接受。但有一些無端的指責讓人很無奈,這就是互聯網文化的弊端,就像你看一個YouTube視頻五秒鐘就開噴一樣,作為一名開發者看到這些是很不願意回應的。另一方面是,這五年來,我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熱愛獨立遊戲研發,但不利之處是:我沒有因此掙到錢,而且我投入了太多。就像我熱愛一遊戲研發一樣,如果我的平均每天工作時間短一些也會更好過,如果一天工作12-16個小時,一周工作六七天,你很難長久堅持下去。”

Hugh說,“這里有些話可能聽起來消極,但這里所說的都是實情,我在大學里練拳擊,雖然不像Adonis一樣健碩,但也是很有型的,但現在已經完全不比當年了。”

對於希望從事獨立遊戲的開發者們來說,在追逐夢想之外,也要充分考慮到前面可能遇到的困難,Jack說,“我們知道做獨立遊戲很難,但實際上困難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我有和妻子談過未來,她很多想做的事情都被擱淺了,比如買個房什麽的。如果我們再做一個項目,我就必須接外包工作了,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什麽地方,所以如果你想要有一個穩定的未來,如果你想要名和利,遊戲業絕對不適合。”

但他同時表示,兩人其實是幸運的。作為開發者,兩兄弟犯了很多錯誤,但同樣也學到了很多經驗,如果不是親自從事獨立遊戲研發,很多東西是在大公司無法知道的,再加上生活成本低,所以繼續做獨立遊戲並非不可能。Jack說,“我不希望這篇文章變成所謂的獨立遊戲末日論,我很反對那種說法。我想說的是,遊戲市場是有的,問題在於曝光率和消費者認知度。曝光率是導致遊戲銷量低的原因之一,這並不是小事。確保你給媒體寫郵件的時候取一個好標題、把握好內容,實際上這都是有學問的,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你就只能出局。”

“的確,我們犯了很多錯誤,但是《Stardew Valley》的開發者也用了近5年的時間研發,沒有人說他浪費了五年的時間,因為這款遊戲成功了。所以你不可能提前做計劃,知道自己投入了五年的作品會是大作,我們沒法預測,所以只能不斷嘗試。”

另外,對於獨立開發者而言,運氣也是重要的。很多時候成功並不是你能決定的,你所做的就只有投入,如果失敗了,當然會讓人沮喪,但如果你可以對自己做出來的遊戲感到自豪就可以了,而且還會繼續投入更多希望獲得更好的結果,這就是所有你能做的。

Jack說,“如果失敗了也沒關系,我可以退後一步,對於自己盡力完成的遊戲感到自豪,或許五年、十年之後還會重新回到獨立遊戲領域,至少我已經做了一款自己的遊戲。”

文章轉自GameLook

獨立遊戲Brigador銷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9

前有新政又來合並 專車市場暗藏三大陷阱?|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5/157947.shtml

前有新政又來合並 專車市場暗藏三大陷阱?|黑馬薦文
老鐵老鐵

前有新政又來合並 專車市場暗藏三大陷阱?|黑馬薦文

此次專車新政之後,專車平臺將徹底告別以往野蠻生長的階段,接下來如何在新政的種種限制中保持發展將考驗所有的專車平臺。

推薦指數:★★★★

閱讀時間:5分鐘

推薦語:新政出來、滴滴Uber合並,讓看似一片光明的網約車市場面臨新一輪洗牌。政府對網約車的管控究竟是放松還是加強了?在有了法規的支持下,網約車的“洗白”之路是否依然困難重重?網約車未來的發展仍有哪些不確定性因素?本文揭秘了網約車市場暗藏的三大陷阱。

文|老鐵

自7月28日《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發布以來,關於接下來專車(本文專車包含“專車”和“快車”兩大產品)市場的走向有了不同角度。樂觀者認為《暫行辦法》發布從根本上解決了專車的身份問題,從此專車可“洗白”進而做大。但在鐵哥看來,這份《暫行辦法》表面看確實給專車從業者以身份認同,但接下來專車市場尤其是C2C專車的發展則更多的是限制性條件,專車企業如何能戴著腳鐐跳舞是接下來很長時間的重要議題。

新政發布之後,專車行業又爆“大頭條”,滴滴和Uber中國正式合並,此前已有媒體對專車的持續補貼行為表示質疑,此次合並事件之後,出於政策要求和平臺盈利的雙重考慮,補貼大戰將偃旗息鼓。

在鐵哥看來,此次專車新政以及合並事件給專車市場埋下了三大陷阱。

其一,政府成為行業洗牌者 市場博弈加劇

新政發布當晚,當私家車專車司機正沈浸在“身份洗白”的喜悅中時,《齊魯晚報》報導,濟南客管中心給出租司機發來以下信息:

各位駕駛員師傅:勿慮!勿信傳謠!本市網約車數量規模由本市政府決定!新政實施後,無證經營除對司機處罰五千至三萬元以外,還要對其平臺處罰一萬到三萬元!是更加嚴厲的制裁!而且網約車運價水平也由本市政府決定!

此中信息透露了以下信號:1.此次新政已經通過專車平臺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車輛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以及專車司機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將專車行業的管控權和執行權下放給各地方政府,尤其在第十四條,專車司機的準入標準中,除取得三年駕齡、無犯罪無危險駕駛無扣滿分、無暴利犯罪記錄三大硬性規定以外,保留了“城市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條件”的說法,為各級地方政府提供了彈性管控專車的司法解釋;2.地方政府礙於出租行業對專車行業一直以來的“憤慨”,會通過限制性條件來提高專車準入門檻,進而降低專車對出租的影響。

因此,此次新政對專車不是放松,而是通過政策性文件提高政府對整個出行市場的管控力,專車企業接下來要在政策的限制中擴充市場也絕非易事。

其二,私家車開專車仍障礙累累

此次新政雖然取消了去年10月《征詢意見稿》中關於車內強行裝計價器以及將車輛改為“運營”身份並施行八年強制報廢的制度,但私家車若要開專車仍然要在當地出租管理部門辦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並有60萬公里強行報廢和八年退出專車市場的規定。

表面看私家車“洗白”有了法律支持,但鐵哥仍然悲觀仍未洗白之路仍是漫長。

1.     專車準入制度的模糊恐有後續問題

如前文所言,中央政府通過“城市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條件”條文將專車管控的解釋權和執行權全面下放給了各地方政府,而這里模糊的“其他條件”又使制度了充滿變數,如外地戶籍司機能否在異地辦理許可證,外地人開專車是否有納稅等準入門檻,關鍵規則含糊不清,給專車司機埋下了不少後遺癥,須知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外地司機為專車從業者主力。

2.     限制性條件會挑戰一批專車司機底線

此次新政雖然較之去年的《征詢意見稿》,降低了專車的準入門檻,尤其改八年報廢為60萬公里報廢,這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政府對專車的管控的寬松,但即便如此,新政仍然要打擊相當部分專車司機的積極性。

有兩大人群將會逐漸退出專車司機:1.利用閑暇時間開專車的兼職私家車司機,一方面兩大準入牌照的辦理要多費許多周折,而另一方面如果牌照到手就意味著其車輛的性質要隨之調整,這部分司機顯然要考慮自己的收益是否與車輛的“變性”成本相匹配;2.豪華車司機,此部分司機的車輛往往成本較高,基本在20萬左右,車輛“變性”成本過於高昂,身份轉變意味著要接受可以彈性改變的地方政府監管,此中仍有一定風險。

其三,專車行業下一步發展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此次專車新政發布對整個專車行業將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對各個公司以及各種的專車模式都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而滴滴和Uber中國合並,也是資本方對兩方長期補貼的價格戰的叫停選擇,持續許久的專車補貼停止之後,專車市場的格局會有哪些變化呢?

1.     專車價格戰難以繼續的雙重壓力

專車尤其是C2C模式專車的低價一直是出租行業最為抵制的,此次新政也將價格作為重點監控:不得有為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占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運營擾亂正常市場秩序。這顯然是試圖通過價格調整來降低專車對出租車的沖擊。

濟南客管中心的短信通知也已經將政府的意圖暴露十分明顯:價格必須在政府的監管之下。那麽問題就來了,從表面看,由於新政中對“成本價格”的定義不清晰,未能說明是車輛駕駛成本亦或是平臺成本,因此,在操作手段上專車平臺是具有“價格戰”的操作空間的;而另一方面又恐出現政府通過準入門檻的管控對價格進行指導,平臺的價格戰主動性降低。

鐵哥尤其擔心第二種情形出現,如若發生,C2C專車的價格優勢被出租車以及B2C專車稀釋的可能。

此外,滴滴和Uber中國合並之後,雙方針對司機和用戶的補貼也必然會停止,這也是資本牽頭雙方合並的主要原因,事實也證明,當高補貼專車市場盈利無法證實時,補貼對企業現金流的要求越高,整個企業的風險也是相對較高的。

2.     B2C專車是否會迎來新機會

如前文所言,由於準入門檻的提高,高檔私家車車主參與專車的積極性被打壓,且當平臺停止價格補貼之後,C2C的專車的價格優勢不再明顯之時,具備良好車況和服務的B2C專車平臺將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此前新政之後,業內有觀點認為B2C的優勢將會隨著C2C車輛的合法而削減,但在鐵哥看來,新政不僅提高了C2C專車的準入門檻且降低C2C補貼的主動性,而合並事件也證實了專車補貼無法繼續的事實。

整體而言,此次專車新政之後,專車平臺將徹底告別以往野蠻生長的階段,接下來如何在新政的種種限制中保持發展將考驗所有的專車平臺。而合並事件之後,專車行業也將進行新一輪洗牌,未來變化無常我們暫且觀望。

網約車專車新政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772

二手車泡沫已破,萬億市場屬意淫|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5/157946.shtml

二手車泡沫已破,萬億市場屬意淫|黑馬薦文
朱偉華朱偉華

二手車泡沫已破,萬億市場屬意淫|黑馬薦文

如果小夥伴們認為賺差價意味著不夠善良正直,那麽我的結論就是:正直善良的人都應該遠離二手車!

推薦指數:★★★★

閱讀時間:3分鐘

推薦語:二手車電商普遍走上了“不賺差價”的道路,在消費者眼中這看似是一種道德,但無形中也必然會增加隱性成本,那二手車生意的本質究竟是什麽?本文告訴你。

文|朱偉華

我沒親身參與的二手車市場,無論是我身邊從事二手車的朋友,還是二手車行業一線的聰明人,最近傳遞給我的消息都是:看起來很美的二手車生意,作為投資賽道,本身已經奔潰,善良正直的人應當遠離。

這個結論去年就已經形成,只不過最近各種拍的裁員、轉型再次驗證了結論的正確性。雖然整個二手車的年交易規模目前接近1000萬,但真正通過車商渠道交易的二手車恐怕不足100萬,數以萬計的車商黃牛再加上各種拍、各種二手車電商去爭奪這100萬的二手車交易,不造假是不可能的。

二手車的買賣,目前大量是通過沒有盈利空間,無需交易平臺參與的C2C交易完成。這部分原本在線下的交易,已經被瓜子等廣告轟炸攫取到線上變成廣告線索,其他C2C平臺如果沒有足夠的廣告投入,很難生存。我估計除了有資本支撐的平臺,年內各種二手車電商平臺都將面臨生存壓力。

對於政府而言,二手車既不能解決稅收問題,也不能創造更多GDP,還會減少新車銷售拖GDP的後腿,從哪個角度看,都沒有支持二手車的必要性。雖然講大道理,二手車應該得到鼓勵,但算下經濟帳就知道,二手車短期內都會是現在這個狀況——政府不限制不鼓勵,電商平臺讓個人交易越來越方便,但企業只能幹著急。

二手車交易賺差價是個直接商業模式,天經地義的事情,被各種不賺差價的電商把這種直接商業模式變成人人喊打,結果就是目前各種拍,轉型要去做間接商業模式,比如汽車金融、汽車保險、後市場……。

對於二手車而言,如果直接的賺差價商業模式走不通,整個二手車的所謂萬億市場就沒有意義了。幸好,二手車賺差價一直都存在,無論是否有二手車電商平臺,差價都是整個商業模式的核心,部分二手車電商只不過增加了賺二手車線索的模式,這本質上仍然是傳統的互聯網媒體生意,和二手車沒有太大關系。

未來幾年,二手車的交易量仍然會增加,各種二手車交易工具都會讓車主交易二手車更便利,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會越來越少,這種情況下,高成本獲得交易線索或者培養用戶交易習慣都意義不大。二手車終將會回歸生意本源——靠信息不對稱賺取合理差價。

如果小夥伴們認為賺差價意味著不夠善良正直,那麽我的結論就是:正直善良的人都應該遠離二手車!

二手車電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773

二手車泡沫已破,萬億市場屬意淫|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5/157946.shtml

二手車泡沫已破,萬億市場屬意淫|黑馬薦文
朱偉華朱偉華

二手車泡沫已破,萬億市場屬意淫|黑馬薦文

如果小夥伴們認為賺差價意味著不夠善良正直,那麽我的結論就是:正直善良的人都應該遠離二手車!

推薦指數:★★★★

閱讀時間:3分鐘

推薦語:二手車電商普遍走上了“不賺差價”的道路,在消費者眼中這看似是一種道德,但無形中也必然會增加隱性成本,那二手車生意的本質究竟是什麽?本文告訴你。

文|朱偉華

我沒親身參與的二手車市場,無論是我身邊從事二手車的朋友,還是二手車行業一線的聰明人,最近傳遞給我的消息都是:看起來很美的二手車生意,作為投資賽道,本身已經奔潰,善良正直的人應當遠離。

這個結論去年就已經形成,只不過最近各種拍的裁員、轉型再次驗證了結論的正確性。雖然整個二手車的年交易規模目前接近1000萬,但真正通過車商渠道交易的二手車恐怕不足100萬,數以萬計的車商黃牛再加上各種拍、各種二手車電商去爭奪這100萬的二手車交易,不造假是不可能的。

二手車的買賣,目前大量是通過沒有盈利空間,無需交易平臺參與的C2C交易完成。這部分原本在線下的交易,已經被瓜子等廣告轟炸攫取到線上變成廣告線索,其他C2C平臺如果沒有足夠的廣告投入,很難生存。我估計除了有資本支撐的平臺,年內各種二手車電商平臺都將面臨生存壓力。

對於政府而言,二手車既不能解決稅收問題,也不能創造更多GDP,還會減少新車銷售拖GDP的後腿,從哪個角度看,都沒有支持二手車的必要性。雖然講大道理,二手車應該得到鼓勵,但算下經濟帳就知道,二手車短期內都會是現在這個狀況——政府不限制不鼓勵,電商平臺讓個人交易越來越方便,但企業只能幹著急。

二手車交易賺差價是個直接商業模式,天經地義的事情,被各種不賺差價的電商把這種直接商業模式變成人人喊打,結果就是目前各種拍,轉型要去做間接商業模式,比如汽車金融、汽車保險、後市場……。

對於二手車而言,如果直接的賺差價商業模式走不通,整個二手車的所謂萬億市場就沒有意義了。幸好,二手車賺差價一直都存在,無論是否有二手車電商平臺,差價都是整個商業模式的核心,部分二手車電商只不過增加了賺二手車線索的模式,這本質上仍然是傳統的互聯網媒體生意,和二手車沒有太大關系。

未來幾年,二手車的交易量仍然會增加,各種二手車交易工具都會讓車主交易二手車更便利,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會越來越少,這種情況下,高成本獲得交易線索或者培養用戶交易習慣都意義不大。二手車終將會回歸生意本源——靠信息不對稱賺取合理差價。

如果小夥伴們認為賺差價意味著不夠善良正直,那麽我的結論就是:正直善良的人都應該遠離二手車!

二手車電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40

沒有人知道電競的壽命是多久|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5/157932.shtml

沒有人知道電競的壽命是多久|黑馬薦文
GameLookGameLook

沒有人知道電競的壽命是多久|黑馬薦文

壘球運動從1800年代就有了,所以電子競技能否和傳統體育一樣,誰知道呢?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3分鐘

推薦理由:與鐵粉的瘋狂追求不同,電子競技幾乎是撞進了大眾的視野。它用一種極其粗魯的方式告訴世界:我有多麽大的潛力。海外的開發者們,坐在一起聊了聊電競作為一項體育項目的機會與尷尬。

文 GameLook

隨著電競的快速增長,它現在需要解決一系列重要的問題。和傳統足球或者橄欖球不同的是,電競沒有幾十或者上百年的時間在公眾當中打造認可度、獲得主流人群的理解,而且能夠用來廣告宣傳的平臺設施也並不多。所以這個8.92億美元的市場仍然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海外開發者們在一次活動中‘電競的機會’環節中討論了電競領域的問題。

來自直播服務平臺Twitch的Andy Swanson說,“在傳統體育里,基本上有四大聯賽,NBA、NFL、MLB、NHL和其他足球賽事,在電競方面,職業競技市場將會變成什麽樣呢?它可以容納多少遊戲?新人能否繼續進入市場?這是否意味著增長,還是說意味著另一款遊戲的遭殃?”

640

市場營銷機構Deep Focus總監Todd Krieger的工作就是,向英特爾這樣的客戶解釋電競領域的廣告機會,他表示,雖然大品牌理解新平臺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最終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Krieger說,“但機會是顯而易見的,20歲左右的年輕男子更喜歡電競,有時候每天的觀看時間達到6-14個小時”。

Swanson補充說,電競‘更像是奧運會或者世界杯’,不管賽事在哪兒舉辦,觀看者們都會出現,不過能夠給遊戲和發行商們帶來幫助的是,形成正式的聯賽或者和傳統體育一樣的結構。他說,“我們都知道職業足球的起源,在接下來的五年里,我們知道超級碗會一直存在。而電競還沒達到這種程度,因為每個遊戲都有很多聯賽出現,所以這是很具有挑戰性的。”

所有參與者們都認同的是,遊戲開發商們不應該有意創造一個在他們遊戲之外的聯賽,而是應該讓社區自然增長。電競社區平臺FaceIt公司CEO Niccolo Maisto說,“作為遊戲開發商,你們可以幫助他們競爭,幫他們獲得瀏覽量,加入Twitch和FaceIt這樣的平臺支持並且確保社區有他們增長所需要的工具。”

另外一個比較嚴重的挑戰就是,沒有人知道電競的壽命是多久,最早的策略遊戲是《星際爭霸》,如果加上第一款遊戲以及續集和資料片,該遊戲已經存在了18年,緊隨其後的是《CS》的17年。

作為對比,壘球的歷史都超過了100年。

所以,盡管電競可以從傳統電視看體育賽事中獲得一些增長的靈感,但和它們對比不總是有用的。

Swanson說,“我們基本上是在嘗試和MLB、NFL以及前面提到的傳統體育比較,超級碗賽事舉行了50屆,壘球運動從1800年代就有了,所以對於能否和傳統體育一樣,我的答案是,誰知道呢?”

電子競技傳統體育壽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