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京圈氣
北京乾燥、寒冷的天氣並沒有擋住各路人馬的熱情。
從10月22日開始,全國各地地礦部門的官員、企業家和油氣專家,就已陸續抵達北京。本週四——2012年10月25日上午9點30分,近百家企業的招標負責人和他們的後援團進入北京海淀區裕龍國際酒店。
這裡正在舉行國土資源部頁岩氣第二輪招標。
自「頁岩氣革命」在北美大獲成功以來,追隨者們相信,這種需要壓裂岩層才能開採出來的非常規天然氣,在中國同樣前程遠大。而北美經驗的頭一條,就是讓足夠多的中小企業投入到勘探、開發階段。
一個多月前的9月10日,國土資源部發出公告,將分佈在貴州、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河南八個省份的20個含氣區塊拿出來招標。
這些加起來超過2萬平方公里的地塊,在短短45天內迅速引發熱捧。
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中心人士證實,截至開標前,已有近百家企業參與角逐。這一數字比起2012年5月國土部統計企業投標意向時的70多家企業,又新增了近30個參與者。而2011年首輪頁岩氣招標時僅有六家傳統能源公司參與。
競標者身份的多樣,則是本輪招標一大特色。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表示,本輪參與競標的國有石油企業並不是主力,國企集中在供暖、發電、鋼鐵等行業,而民企則來源複雜。
據南方週末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明確競標意願的公司,大體可分為油氣關聯行業公司、傳統能源公司和徹底無關公司三大類。
海越股份、華油惠博普科、廣匯能源、傑瑞股份等在涉足頁岩氣勘探開發領域之前,就已從事油田設備、倉儲、油田服務等相關行業;湖北能源、永泰能源則 來自傳統能源行業;湖南華晟能源、江西新能頁岩開發有限公司則是由傳統能源公司專門針對頁岩氣開發成立的新公司;航民股份、中天城投與油氣開發毫無關聯, 前者是印染企業,後者是房地產公司。
與首輪招標只是能源巨頭的遊戲不同,第二輪招標中,地方政府表現得十分積極。在招標公告發佈之前,地方政府已紛紛與能源國企簽訂各類合作協議。貴州、湖南聯姻華電,重慶搭上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安徽則與華能合作。
為了這場遲來的開放,湖南5個區塊入圍招標區塊後,湖南省國土廳曾組織協調會,「把地質勘探企業和有意向投資的企業放在一起,積極鼓勵企業參與招標。」協調會還協調各投標企業,保證5個區塊都有人投,不至於因扎堆而「流標」。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新聞負責人鄒禮卿證實,截至25日開標前,對湖南省內5個招標區塊感興趣的企業有20家。其中既有中石化、華電、華能等央企,也有華菱、湘電等省屬國企。被寄予厚望的民企,並未出現在意向企業名單中。
資料來源:興業證券 (南方週末資料圖)
飢渴者的邏輯
和2011年6月的首輪頁岩氣探礦權招標相比,本輪投標區塊數量、總面積顯著增加,但區塊「小而多」——大多在1000平方公里左右,最小的只有三百多平方公里。而首輪招標雖然只有兩個區塊、兩個中標者,總面積卻有四千多平方公里。
國土部油氣中心一位人士表示,區塊大意味著可開採的氣量更多,但小區塊也利於專注開發,不能單純比較優劣。中石化勘探南方公司頁岩氣勘探部副主任魏志紅曾前往美國考察頁岩氣,發現美國的區塊甚至比本輪國土部拿出來招標的還要小,但「有人虧了,也有人賺了」。
業內的共識是,儘管這20個區塊未來的開發潛力很難預計,但國土部對這些區塊都做過資源評價,拿出來的都是資源評價較好的。
不過,小而零散的區塊,還是給陳衛東留下了「資源狀況一般」的印象。並非一流的資源,仍引得百家企業奮勇投標。這樣的景象讓陳衛東感慨,以頁岩氣為突破口的油氣領域的開放來得太晚,本輪招標是一次壟斷下資源飢渴的集中釋放。
「大家餓了好久,骨頭也好,湯也好,搶到一塊是一塊。」陳衛東說。回想起這段時間接觸過的形形色色的公司,陳衛東感慨萬千,有家公司甚至只挖了一個油氣人才,就準備投標了,「很多人的想法是先佔一塊地盤、培養一個隊伍」。
中國的常規與非常規油氣資源有70%以上重疊。常規油氣的探礦權和採礦權大部分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延長石油、中聯煤層氣、河南煤層氣擁有。這六家也是首輪頁岩氣招標時不多的獲邀者。
2011年底,頁岩氣獲批獨立礦種,為其按獨立礦種制定投資政策掃除了障礙。「如果不把頁岩氣列為獨立礦種,其他的投資主體就進不來。但現在這種招標方式,避開了礦權重疊區,也避開了資源最優的區域,」陳衛東評價說,「這樣做肯定是不到位的,但走半步總比一步不走的好。」
那些放棄者們
並非所有企業都蜂擁在投標路上。此前曾表示有意進軍頁岩氣上游產業的幾家企業,如四川宏華最終沒有出現在國土部第二輪頁岩氣招標的名單上。
2012年10月21日,宏華集團投資者關係部負責人紀小姐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宏華並未參與國土部頁岩氣第二輪招標,目前仍只是設備提供商。
宏華對第二輪頁岩氣招標興趣不高的原因在於,「好多區塊並沒有真正開放,這次拿出來的都是沒有礦權重疊的區塊,真正氣源比較好的區塊都登記在中石油、中石化名下。」宏華更中意於更為開放成熟的北美頁岩氣市場,等待更大的開放機會到來。
也有不少向陳衛東諮詢過的企業放棄了投標。「不少有興趣、有實力的企業,目前還處在緊緊盯著但並不出手的階段。」
一直以來,我國的油氣勘探開發實行備案制。油氣企業圈定勘探區塊後,只要在國土部備案,再每年完成一個最低工作量,一般是每平方公里投資1萬元人民幣,就可安穩坐擁資源。這套遊戲規則導致企業圈資源時熱情、勘探開發時冷淡的情況時有發生。
本輪招標,要求「本次招標出讓的探礦權有效期為3年,年均勘查投入應達到每平方公里3萬元人民幣及以上,鑽達目的層的預探井等鑽探工程量最低應滿足每500平方公里2口。」
但這些監管體系的建設遠比項目招標的熱情小得多。「拿來石油公司的報表,把擁有的勘探區塊和投資量一除,有的是達不到最低投資量的,又有多少開發權被收回?」一位知情人士抱怨說。
為說明開採難度,中石化思想政治工作部副主任俞明康曾將頁岩氣開採比喻為「骨頭縫裡找肉」。依據申銀萬國10月17日發佈的頁岩氣貴州區塊調研報告,頁岩氣的技術積累還需要一段時間,按其調研的貴州岑頁一號井目前出氣量測算,將無法收回投資成本。
「本輪頁岩氣招標的企業進來之後,後來幾年能留下來多少,都是未知數。」陳衛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