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大王長女怨有錢
1 :
GS(14)@2012-04-18 23:10:09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258386

【本報訊】曾坐擁十多輛小巴的已故「新記車王」崔新,後人因財失義,其長女興訟控告親女,爭奪涉及兩部小巴和戶口存款共約 481萬元財產。原告慨嘆自小溺愛女兒,更用胼手胝足的辛苦錢,買下小巴給經常失業的女兒作寄託,詎料女兒反骨侵吞家產。作為母親只抱怨「屋企有個錢真係麻煩」,沒有苛責,更打算假若女兒他朝潦倒,仍會繼續供養她。
記者:陸羽平 楊家樂
...
潘錦雄指夫婦自 80年代也開始投資小巴,後因稅務安排,遂將小巴轉名給女兒。 03年他眼見在菜市場工作的女兒遭解僱,父女齊齊轉型,一同當小巴司機。
詎料後來女兒私自將其中兩部小巴出售侵吞所得款項,又獨霸另外兩部小巴。潘自言現時只剩下一部小巴,是「搵食車」,不會出售。女兒則沒工作,靠收車租度日。
責女兒「洗腳唔抹腳」
原告自言即使現年 64歲,亦享受工作賺錢,未有考慮退休,但反觀 30多歲的女兒「冇份工做得長」,父母歷年來不斷瞞着對方硬塞零用錢給她。女兒衣着飾物價值不菲,手袋也要萬多元,但原告只會上淘寶,買 35元的鞋。原告說:「我就死慳死抵,個女就洗腳唔抹腳」。原告還自嘲在家中無甚地位,「個女好似阿媽,阿媽反而做咗女,講句嘢都唔得。我鬧佢半句,佢發脾氣,我唔敢再鬧」,女兒甚至會在家中直呼父母名字。
原告透露,曾同意與女兒瓜分小巴了事,但女兒不肯,只好家醜外揚繼續打官司。即使如此,原告仍決定,假若女兒將來潦倒,定會每月給她 5,000元,以免她做乞丐。父親亦說,打算臨死前分身家給女兒。
崔新數年前曾因包二奶導致家庭支離破碎,更因與家人爭奪小巴興訟。他去年因肺癌離世,被告及部份親人只草草在殮房旁的走廊做法事,沒有租用殯儀館,更未有通知原告便匆匆進行火化。
案件編號: HCA2658/07
2 :
GS(14)@2012-04-19 22:55:49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262022
【本報訊】曾坐擁十多輛小巴的已故「新記車王」崔新,其長女興訟控告親女,爭奪兩部小巴,案件昨續審。原告面對代表女兒的大律師盤問時,自嘲是數字白癡,稱「一向睇數就頭痛」,加上學歷低及工作繁忙,遂將打理小巴事宜交託中五學歷的女兒。
原告崔惠芳(圖)昨指,被告女兒潘詠珊曾說想做小巴車主。「個女話想要,我咪幫佢囉!」她遂按老父崔新建議借錢,並以被告名義買下兩部小巴,但原告強調自己才是真正車主。至於為何沒有文件證明,原告解釋是因信任家人。
案件編號: HCA2658/07
屢戰死神 激勵人心 長女憶述 曼德拉最後光輝歲月
1 :
GS(14)@2013-12-10 00:04:38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71
【告別民權鬥士】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逝世好幾天,家人按下傷痛,向傳媒憶述他的最後光輝歲月。長女強調他即使臨終在病榻掙扎,亦像生前那樣激勵人心,憑堅強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從鬼門關走出來,令醫生也驚嘆他是個「醫學奇蹟」。相信是曼德拉生前最後拍攝的照片亦曝光,可見他跟曾孫一起,充滿慈祥長者的滿足。
享年95歲的曼德拉,近一年多次因肺部感染出入醫院,6月留醫一留三個月,之後送回家繼續治療,其間曾傳他已成植物人,靠儀器維生,又有家人指他已不能言語,但他挺至上週四才離世。
「他是個醫學奇蹟」
曼德拉長女馬卡齊韋(Makaziwe)前天(週六)忍淚接受傳媒專訪說:「家父病了一整年,其間有時祥和,有時痛苦,看見他這樣的偉人這樣子,令我們很痛苦。」但她強調,曼德拉以自由鬥士的意志,一次又一次擊退死神,「這年間有很多次我們都以為要完了,醫生也這樣說……但他令醫生跌眼鏡……他們說從未見過像他的病人,他是個醫學奇蹟」。她指父親的久病,令她明白「謙卑、耐性、包容和愛」。
但無法避免的一刻,終在上週四來臨。馬卡齊韋透露,曼德拉臨終時,第三任妻子格拉(Graca)和女兒和孫兒在旁陪伴,「當日早上我感到他的生命在溜走,感到要失去至愛。我很悲傷,看著家父在眼前死去。我們知道他會在週四晚過身,醫生也知道,他們幫我們度過這一關。他慢慢衰竭,過身時我就在那裡」。他彌留時,親人三三兩兩地分批進入房間向他話別。
孫子恩達巴(Ndaba)也向傳媒展示相信是曼德拉生前的最後照片。照片內曼德拉坐在約翰內斯堡大宅最愛的扶手椅,握著3歲曾孫萊瓦尼卡(Lewanika)的手,雙手雖因久病而腫脹,但面露滿足笑容,相對於總統祖馬(Jacob Zuma)4月拉電視台上門探訪做騷時的不悅樣子,心情明顯快樂得多。
最後照片 開心弄孫
恩達巴指照片是在5月一個星期六拍攝,當時他帶家人向爺爺問好,曼德拉在看國家地理頻道,一見萊瓦尼卡就叫他過來抱抱,整個人即時容光煥發起來,恩達巴感覺這可能是為兩人拍合照的最後機會,就開動鏡頭。
恩達巴亦陪伴家族發言人宣讀聲明,指家人為曼德拉離世深感悲傷,形容家人就像失去一棵「遮蔭大樹」,世界也失去「一個偉人,一個大地之子」。曼德拉兩個在世遺孀、3個在世女兒、17個孫子女和12個曾孫子女,不時爆爭利內訌,但在聲明中聲言「我們會謹守他生前願以死捍衞的價值」。
外界雖對曼德拉推崇備至,但他始終不是完人,曾支持暴力抗爭,子女曾公開埋怨他長期不見人,榮休大主教杜圖(Desmond Tutu)也批評他當總統時留用多名「無能部長」。不過他也自知有缺點,曾對好友說不想外界把他塑造成聖人。也許是這份謙卑,令他更偉大。
英國《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美聯社
2 :
GS(14)@2013-12-10 00:04:47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73
南非把昨日(週日)定為全國祈禱反思日,總統祖馬(Jacob Zuma)呼籲民眾悼念曼德拉的同時,要謹記曼德拉爭取自由權利的精神。
祖馬昨日在約翰內斯堡一間基督教循道會教堂,與曼德拉家人一同出席崇拜,他頌讚曼德拉致力於和平,「他代表自由,他為被欺壓的一群戰鬥,他希望所有人都不受束縛」。
南非信奉不同宗教的民眾,都各自到不同的教會、清真寺或猶太教堂悼念曼德拉,祖馬亦希望人民要謹記曼德拉的一生,「我們悼念的同時,都要以歌聲和舞蹈歌頌曼德拉傑出、富革命性的一生,並要謹記他爭取自由權利的精神,帶領我們到新世紀」。
曼德拉的官方追思會將在明天舉行,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和妻子米歇爾(Michelle)、三名前總統喬治布殊(George W. Bush)、克林頓(Bill Clinton)和卡特(Jimmy Carter),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以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都會出席。
當局預計追思會場地「足球城體育館」的9.5萬個座位會座無虛席;靈柩由週三至週五供公眾瞻仰;下週日就在曼德拉家鄉庫努村舉行國葬,預計屆時有8,000人出席,逾2,500名傳媒報導。
在南非前日舉行的國際七人欖球賽、板球賽等,所有球員在賽前都默哀一分鐘。當局指餘下賽事會如期進行,但會設悼念儀式直至國葬舉行完畢。
英國廣播公司/路透社/美聯社
3 :
GS(14)@2013-12-10 00:04:58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76
曼德拉逝世,恍如令世界失去一盞道德明燈。觀察家指他可能是最後一個真正帶來改變的世界性自由象徵人物,假如真的會有下一個曼德拉,可能是在中國出現。
美國人權組織「自由軒」執行副主席卡倫加里特說,曼德拉活在一個特別的歷史時空,令他的非凡個人品格可發揮作用,現在「難想到有人同時是標誌性異見人士,也是真正建立新制度的人」。
緬甸民主派領袖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15年,終等到獨裁結束的曙光,但尚未完成民主大業。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主張和平及種善緣,雖亦甚受推崇,但恐怕有生之年都看不見自由西藏,而且不像曼德拉有跨宗教普世支持力。近年聲名鵲起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亦未成功爭取女性平等教育權。
下一位曼德拉或在中國出現
美國馬爾伯勒學院哲學教授埃德格拉斯認為,曼德拉最重要的成就是當總統時大權在握,仍推行和解,但如曼德拉生於互聯網年代,他的弱點和過失可能一早被放大,早就被拉下馬。他認為下一位曼德拉可能是爭取中國民主人士,但「我們會知道他的一切和他犯過的一切過錯」。
在南非成長的美國西沃恩南方大學歷史教授萊文認為,曼德拉活於冷戰年代正邪黑白分明的世界,現在世界複雜得多,「你少了機會可以說你站在正道,因為何謂正道不再那麼明顯了」。
美聯社
4 :
GS(14)@2013-12-10 00:05:09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81
曼德拉逝世,令南非舉國愁眉不展,惟獨白人聚居地奧拉尼(Orania)沒有為曼德拉流下眼淚,表現冷漠,但也得承認他是個偉人,比其他人更慈悲、更有風采。
南非在1990年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後,南非白人建立奧拉尼鎮,自我孤立,使用自己的貨幣,不惜任何代價保留白人的文化和語言。當地首長博肖夫(Carel Boshoff)跟鎮內1,000居民都對曼德拉之死不帶任何傷感,但承認「曼德拉是個偉人」。一名婦人對曼德拉離世表現冷漠,只說「我不太認識他」,就快步離開。青年人被問及時,亦只是沉默聳肩,沒有大反應。
博肖夫否認奧拉尼鎮是搞種族主義,只是不想別人騷擾他們的生活,「我們在合乎憲法範圍內規律地生活,不需要其他人的准許」,並重申「這都是曼德拉尊重的」。最後一任白人總統、廢除種族隔離的德克勒克(F.W. De Klerk)亦指,南非白人「對曼德拉懷有暖意,會哀悼他」。
路透社
5 :
GS(14)@2013-12-10 00:05:26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83
59名國家元首、多名皇室成員以及各國名人將會出席明天(週二)的追思會向曼德拉致敬,但捷克總理內恰斯(Jiri Rusnok)卻嫌路途遙遠,又已約好午膳晚宴,不想出席,不敬言論遭到狂轟後要道歉。
內恰斯上週五在國會跟鄰座的國防部長皮采克說悄悄話,不料遭國會的米高峰錄下對話,他說︰「我希望總統澤曼會去,想到要出席(曼德拉喪禮)令我顫抖。我午餐晚餐都已有約,所以很怕要出席。」可是澤曼膝傷未癒,「你說他如何能爬上飛機階梯?」內恰斯又嫌南非路遠,形容為「該死的距離」。這番不敬言語在電視及互聯網瘋傳,令曾為曼德拉逝世表示「深切悲傷」的內恰斯尷尬不已,前天公開道歉,承認「不該這樣說」。
英女皇決定不出席,由首相卡梅倫代表出席明天的追思會,皇儲查理斯則代表她出席曼德拉的葬禮。由於太多人下週日會湧到庫努村出席曼德拉葬禮,當局決定徵用一個機場供各國元首飛機降落,並呼籲當地民眾打開大門,招待八方來客。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法新社
6 :
GS(14)@2013-12-10 00:05:37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85
曼德拉的生平事蹟被大量撰寫成書、改編成電影,可說是世上最家喻戶曉的人物之一,但仍然有不少滄海遺珠,以下是幾宗曼德拉鮮為人知的有趣軼事︰
1)曼德拉本名是Rolihlahla,意思是「拉下樹枝」或「麻煩精」。現在使用的名字Nelson是上小學第一天老師為他改的。
2)美國黑人導演Spike Lee1992年講述黑人民權領袖Malcolm X自傳式電影《黑潮》中,曼德拉在片尾曾粉墨登場飾演一名教師(圖),但因不肯念出「不惜一切手段」的對白,片段最終被刪節。
3)除了街道以曼德拉命名,去年有科學家更把一種史前啄木鳥以他命名;英國利茲大學也把一種核子粒子命名為「曼德拉粒子」。
4)在種族隔離年代,曼德拉不斷變換身份躲避當局線眼,傳媒戲稱他是喬裝高手,有高超的逃脫技巧令警察無法抓住他。
5)雖然他主張和平抗爭,但他最愛拳擊,「我不愛拳擊的暴力,我對拳擊的科學較感興趣︰如何移動身體保護自己,如何擬定攻擊和躲避之策,打鬥中如何安排步法進退」。
6)愛吃動物內臟,尤其是胃臟。
7)在囚期間,曼德拉愛念英國詩人威廉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名作《不可屈服》(Invictus),「我是命運的主人,我是靈魂的統帥」鼓勵自己永不放棄。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文化籽】霍英東長女霍麗萍 追捕靈光魅影
1 :
GS(14)@2015-07-23 02:02:342006年8月,霍麗萍與朝聖者們一同往法國比肋奈山麓一個小鎮的露德山洞瞻仰聖地,經過露德聖水流經的一口井拍攝了兩張相片,其中一張竟乍現聖母身影。
【文化籽:藝文沙龍】宇宙間存在奇妙能量無數,人類苦思也參不透。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長房大女霍麗萍,自小放下千金小姐身段,隻身孭着沉重的相機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近半世紀周遊列國,雙十年華已獨闖婆羅洲影食人族,黃山未有吊車前爬山幾天為捕捉雲海。為記錄已消失的文化與風土人情踏破不知多少鐵鞋,無意間還抓拍了逾百幅她喻為的靈光照片,鏡頭接觸的電光火石間,沉默中與神秘領域彼此交換密碼。
今年尼泊爾地震前的兩個月,霍麗萍於加德滿都古城內,拍下杜兒巴廣場上的日與夜,靈光影像讓人嘖嘖稱奇。
十五世紀的米蘭教堂一家很少開放的小禮拜堂,霍麗萍拍下兩張照片的凳竟呈現黑白不同的顏色。
在四個不同地方拍得的光團,組成一張攝影作品,霍麗萍形容為賞心悅目的抽象之作。
霍麗萍自小已背着相機浪迹天涯,定格詩情畫意的世情,約10年前開始拍到靈光照片,迄今已存留百多幅。
「靈光,我視作大自然的抽象圖畫,人類肉眼看不見的空間不等於不存在,可能是頻率未接通。」霍麗萍莞爾一笑,語帶神秘。家族事業有「男丁」操勞,這位霍家大小姐14歲已負笈英、法、瑞、美讀各國語文和詩詞,最後竟發現攝影才是宇宙最強的視覺語言,無聲勝有聲。「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說過:『世上最美好的東西,是看不見甚至摸不到的,要用心靈去感受。』」娟秀端麗的她認為文化是人類的集體回憶,20歲開始棄畫筆迷上相機,師承黑白風景攝影大師Ansel Adams,一迷就幾十年,像蒲公英一樣把傾城的文化風情到處散播。
滿佈彩光 井水乍現聖母身影
這些異像,過去15年一直在她遨遊的超過14個國家出現,包括英、法、意、中國、日本和秘魯等地,她不時拍得有不同光團出現的照片,還有更特別的經驗。約10年前,霍麗萍見父親身體抱恙,於是到法國南部傳說曾有聖母顯靈的露德為父親點蠟燭祈福。見附近有個聖井便舉機一拍,竟發現井水乍現聖母身影,美不勝收。「如果是水中倒影,何解聖母身上的英文字沒有調轉呢?」她試過把相機拆開研究,後來更用上另外三部不同型號的數碼相機來拍攝,「不尋常」還是間歇出現。2003年她在北京雍和宮站在同一地點拍了三張佛像照,那知沖曬出來佛像的表情卻不一樣,滿佈彩光。更奇妙的事發生於米蘭十五世紀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的一座教堂裏,她在同一角度用菲林機Contax拍了兩張教堂內部景象,誰知相片沖曬出來,一張教堂的座椅是白色,但另一張則變了黑色。有朋友以為她「撞鬼」,她卻不以為然,全歸納為暫時難以解釋的現象。霍麗萍早陣子在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行《靈光之旅》攝影展,展出數十年來的多幅靈光照,包括她多年前拍皎月照耀香港,平靜的畫面最後顯現光影縱橫交錯之景,霍麗萍笑指照片更切合香港「動感之都」美名。霍麗萍說,攝影作品《黃山》經饒宗頤題字後,增添了生氣。展覽還分享她近半個世紀的攝影歷程,不少是已消失的文化與風土人情。「幾年前舉辦展覽《靈光一現》,有人質疑我的靈光照是因手震、耀光或是相機有問題,所以我今次特別展出我其他作品,以證技術。」國學大師饒宗頤於是次展覽的題字,她還出版攝影集《JOURNEY OF LIGHT》,擬將收益捐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助地震後的尼泊爾重建文化遺迹,也用以感謝在旅遊中曾經助她一把的陌生人。今年二月她曾到尼泊爾拍照,想不到相片曬出來不到兩個月當地不少地方就被天災吞噬,突然而匆促,叫人來不及哀慟欷歔。談到每次旅程,除了回憶,還似乎附送無限感慨。仗着父親的關係,霍麗萍1972年便跟爸爸回大陸,遊覽北京、西安、杭州等地,提着大型照相機的她被市民當是怪物看,但父親卻對於子女各自建立自己的嗜好無限包容,在中國還未改革開放,她站在天安門前拍滿城單車照;奇松、怪石、雲海、珉泉黃山四絕,盡收那台哈蘇相機(Hasselblad),它是烙印了時代的名物,拍出一個時代的玲瓏。她的部份作品,像法國浪漫主義大師的畫,色彩奪目有生命色彩。「20年前桂林尚未開發,陽朔連電力都未接通,我隻身孭着『摟頭機』(即大片幅相機Large Format Camera)上黃山去九寨溝。」她很早就在外國出版個人攝影集及辦影展,作品曾在香港大會堂、倫敦柯達畫廊(Kodak Gallery)、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展出。
14歲已往海外升學的「海歸」攝影發燒友,一直抗拒以攝影師自居。
霍麗萍頭頂也出現靈光,她指沒有鬼魅悚然之感,反而賞心悅目。
拍攝父親霍英東(右),也曾出現霍麗萍口中的靈光。
低調名媛 與相機同行40載
在華麗的上流社會,霍麗萍比誰都低調,一表淨素,常用的是沒有攝影功能的Nokia摺龜電話,在名媛充斥的物質城市,她寧可在鏡頭尋找精神的世外桃源。有時與一個孭着行李的挑夫和嚮導訪名山、探古廟、吸靈氣,在山中看雲破月來、花都皎月,千里茫茫若夢。在高山,目光炯炯地注視山峯的雲霧變化,明明photoshop按幾個鍵盤便行,但她為了避開一支電線桿,會多花三天登陸另一個山嶺。她說:「佛道所說的空,並非空無一物,而是個充滿能量的世界。」拍清心的照片,捕捉的可能是不一樣的世界。如今,她已習慣了與靈光同在,甚至帶着期待。回顧四十多年來的作品,霍麗萍有感相片中的美好風光不敵時代的巨輪,不少名勝古蹟已因人為或自然災害而遭受破壞,而昔日莊嚴的佛寺道觀亦變為遊客的旅遊景點。她說日後最想以鏡頭記錄的,是香港的街頭巷尾種種,這種生命色彩她最留戀,想為歷史和文化作見證。「咔嚓」一聲,日出日落樹葉枯榮,人間定格,霍麗萍的靈光,依然耐人尋味。「明白者可以自行解讀,看不懂也可當作抽象藝術來欣賞,沒有顯微鏡,我們也許不知許多肉眼看不到的細菌。」霍麗萍強調自己是無神論者,非導人迷信,只求「記錄」。「攝影教我活在當下。」她追求的,是率性、順乎自然、與世無爭的一種和諧。攝影是一種愛情,這是我從霍麗萍眉宇間所領略到。
拍自埃及古城,霍麗萍認為環境必須有人氣才能製造和諧感覺。
1970年遊桂林的獨秀峰,見城中聳起一座150米高的清麗孤峯,即抓拍下來。
霍麗萍上世紀七十年代已到訪人煙稀少的西藏、不丹,用鏡頭捕捉人間仙境。
巴黎的魅力由霍大小姐親自演繹。
記者:鄭天儀攝影:伍慶泉編輯:謝慧珊美術:吳子豪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22/1922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