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关于银基的一个疑惑部分解除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lap9.html

前几天,做了一个比较大胆或冒险的决定,买入银基,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但不知未来如何。

 

这个交易是在对其了解自认为尚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

 

之所以会这样决策,一是看到A股酒类企业半年报不错,二是看到有人似乎暗示银基有政治背景,三是消费类公司都很高估,银基可能会重估,加上按目前报表估值很便宜,故买入。另外,确认了公司确实有真实业务在做。

 

但也有困惑,其可能走私五粮液的事件目前看似乎过去了,但是万一证监会调查,恐怕又要来个暴跌。

 

还有一个困惑是看五粮液半年报,其"进出口公司(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进出口有限公)"的销量大减,由于银基主要和这个进出口公司交易,因此推测银基今年会不会也五粮液销量大减。但前一篇讨论银基的文章中梁国兴提到五粮液销售会每年增长20%,这里有不一致之处。

今天,看到如下文献提到“2009年7月,在证监会的督促下,五粮液上市公司与五粮液集团合资以8:2的持股比例,设立“宜宾五粮液酒类销售有限责任公 司”,取代原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间进行五粮液系列酒内销、出口交易。”这就为进出口公司销量大降找到了理由,银基销量不受影响的可能性也 升高了。不过五粮液半年报在关联交易部分并未提到这个新公司,不知为何,是否还无销售呢?值得警惕与关注,若有朋友知道,望赐教。但至少打消了我的部分疑虑。

 ============================================

 

香港证监会盯上银基?五粮液水货问题浮出水面
2009年09月26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字体:
 
    五粮液涉嫌证券违规一波未平,银基集团又被传出被香港证监会和廉政公署“注意”。媒体报道称,因涉嫌假出口、有欺瞒海关走私返回等违法行为,香港证监会和廉政公署正给予银基集团“特别关注”,或就此展开调查。
 
   24日晚,银基集团发布澄清公告,否认公司遭香港证监会和廉政公署调查;有关中国证监会调查五粮液的相关事宜,不会对公司的运营构成任何重大不利影响。
 
   尽管如此,昨日仍有五粮液大经销商指银基走私。凡此种种,令包裹多年的五粮液水货问题再度浮出水面。
 
   银基否认遭香港证监会调查
 
   五粮液最大经销商银基集团涉嫌走私?24日,记者就此进行多方求证。
 
   “我们的政策除非已经起诉,不会评论任何个案和任何调查。”香港廉政公署24日向记者表示。香港证监会态度亦然。当日工作时段,记者多次致电银基集团总机,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却于采访过程中,意外先后从两位银基内部人士处得知,银基集团副总裁、总经理钱雷已然离职。
 
   24日晚间,银基集团发布澄清公告,否认公司遭香港证监会和廉政公署调查;并称,有关中国证监会调查五粮液的相关事宜,不会对公司的运营构成任何重大不利影响。
 
   即便如此,昨日仍有五粮液大经销商指银基走私。“很多水货来自于银基。”上述经销商向本报称,“但此事是否与五粮液有关,不好评论。”
 
   而另有消息人士则向本报表示,香港证监会和廉政公署已将目光投向五粮液最大的经销商、在港上市的银基集团,原因是其涉嫌假出口、走私,只是尚未提起调查。“香港证监会一直在关注此事,并曾进行内部讨论,很有可能对此提起调查。”
 
   银基集团自1997年创立初期即为“五粮液”东南亚地区经销商,并于2001年成为“五粮液”52度酒系列国际免税及完税市场的总经销商,该项代理权将持续至2020年。公司于今年4月8日在港交所上市。
 
   作为五粮液68度、45度高档酒的总代理,五粮液系列酒销售收益占银基集团核心地位。其招股书显示,在 截至2008年3月底的3个财年及截至2008年9月底的6个月,五粮液酒系列收益分别占银基集团总收益79%、88.4%、93.1%及95%。银基集 团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的6个月内,银基经销五粮液系列酒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销售收益分别为2.9亿元和5.4亿元,占五粮液集团 总收益的33%和62%。
 
   五粮液水货之困
 
   三方各执一词背后,是水货对五粮液价格体系的冲击。作为五粮液的主要困扰之一,水货问题一直是其在业内公开的“秘密”。
 
   此前多位五粮液经销商及公司人士向记者称,五粮液“水货”对价格体系的冲击,令人颇为头疼:由于出口的 价格远低于国内产品出厂价,返流的出口产品对国内商品的价格体系造成直接冲击。而鉴于价格承载着高端品牌形象,五粮液近年一直坚守“控量保价”措施,并一 再放话,“五粮液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价格。”
 
   但值得玩味的是,为什么五粮液的水货一直屡禁不止。“其实公司防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对于返流的产品,很容易可以查出源头。”上述五粮液大经销商此前向记者表示,其间涉及复杂利益纠葛。
 
   尽管如此,五粮液水货问题真正引起关注仍在近期。这或与中国证监会的插手整治有所关联。
 
   年7月,在证监会的督促下,五粮液上市公司与五粮液集团合资以8:2的持股比例,设立“宜宾五粮液酒类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取代原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间进行五粮液系列酒内销、出口交易。
 
   据五粮液经销商反映,经销商和原进出口公司签订的计划指标只是转到销售公司,仍原样执行。所需更换的“只是一个账户”。
 
   但五粮液水货的神秘源头,是否将随五粮液最大关联交易链条断裂而被斩断?各消息人士称仍无法评价。
 
   本报记者 张晓华 香港报道
 
   链接
 
   证券维权律师郑名伟:五粮液造假 投资者可索赔
 
   本报讯 (记者戎明迈)证监会23日通报了五粮液公司涉嫌存在未按照规定披露重大证券投资行 为及较大投资损失、未如实披露重大证券投资损失、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存在差错等违法违规行为。广东恒通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郑名伟对此表示,五粮液 上述行为,涉嫌违反了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郑名伟表示,投资者只要在证监会对五粮液进行处罚后,就可以委托律师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五粮液公司赔偿其因造假而导致的损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3

学习让我们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一部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kw59.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7

黄炳均“借道”王征入主亚视 部分股东质疑交易不透明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4/1804637.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持续近一年的亚洲电视控股权争夺战收官,跌宕起伏的情节堪比这家香港电视台出品的任何一部电视剧。
半路杀出的昌兴国际(00803,HK)主席、巢东股份(600318,SH)董事长黄炳均最终成为亚视控股股东,而一直声称要带领亚视成为亚洲“CNN”的内地富豪王征尚未拥有任何股权。日前,王征出面无奈地表示,自己只不过充当了一回“过河卒”。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香港特区广播事务管理局日前宣布:“批准黄炳均全数购入亚视现有3名股东、合共52.4%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新股东。”
把黄炳均比作半路杀出的 “程咬金”,一点也不为过。一直以来,在大众的视野中,亚视股权争夺的焦点是王征能否成为控股股东。背后,则是亚视两个大股东之争。一方面,持有亚视 51%股权的查懋声支持王征入股;另一方面,另一股东、旺旺集团(00151,HK)主席蔡衍明却反对查懋声这样的做法。
亚视在公告中称,黄 炳均52.4%的表决权股份购自查懋声家族所持的PanfairHoldingsLimited(汛泰)、陈永棋及刘长乐合资的龙维有限公司,以及中信集 团旗下的侨光集团,有关股权变动已于9月1日生效。至于其余47.6%亚视股权,由于查懋声和蔡衍明的官司未审结,股份继续由查、蔡合组的公司 Antenna持有。另据媒体报道,王征表示,从去年10月起,不计算买入股权费用,他已经给了亚视2.1亿港元资金,但全部都是可转换公司债券。也就是 说,到目前为止,王征不曾拥有亚视丝毫股权。
争夺双方关系存疑
让这场股权争夺案更富戏剧性的是,在公告出炉之前,部分出售股权的亚视股东都不知道股权是卖给了黄炳均。
与刘长乐一起持有亚视股份的陈永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管局是怎么批的连我都弄不清,只批给黄炳均一人还是加上王征我需要去弄清楚。”他也表示,当初是跟王征签订买卖合约,但王征有权将股份转售另一人。
代表蔡衍明出任亚视董事的亚视股东黄宝慧则表示,蔡衍明一方对股权变动毫不知情,质疑交易缺乏透明度及是否合法,会保留法律追究权,将会召开会议讨论事 件。“亚视董事会完全不晓得这件事,我是亚视董事,我今天也不知道黄炳均是谁,他与王征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毫不知情。”
那么黄炳均与王征到底是什么关系?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黄炳均现年57岁,籍贯广东江门市,早年一直在广东一带生产销售装饰板建材,除了在香港拥有主业水泥生产的上市公司昌兴国际,他还是A股上市公司巢东股份的董事长,以及英国另类投资市场上市的昌兴矿业的主要股东。
细心的媒体发现,黄炳均妻子盛承慧,曾在上海交通大学盛宣怀铜像揭幕时,以盛氏家族代表身份接受礼物。而王征另一个身份正是盛宣怀的曾孙,与黄炳均妻子有亲戚关系。
有知情人士称,王征之前高调表示入主亚视只是 “烟幕弹”,真正的买家和资金的来源其实是黄炳均。
有媒体报道称,黄炳均旗下三家公司的市值为70亿港元,而此前媒体报道称,王征身家至少过百亿。按理说,王征并不缺钱,出于何种原因未能分得丝毫股权,王征并未向外界作出解释。
耐人寻味的是,控股权揭晓后,王征向香港媒体表示,“做了过河卒,只有拼命向前。”
市场上有一种猜测是,为顺利拿下亚视股权,王征在早前引入战略合作者黄炳均,但终因管理策略等各方面与原有亚视管理层不合,而放弃入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6

稀土概念火爆 部分企业加快上市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2/2086731.shtml

 每经记者 张国栋 发自北京
受业绩预期和概念炒作影响,今年国内稀土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普遍从中受益。这使国内部分非上市稀土企业将 “加快上市步伐”提上日程。
昨日(12月1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江西省赣州市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虔东稀土)正在加快上市步伐,目前已进入等待证监会审批阶段。
记者从赣州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了解到,9月28日,虔东稀土向证监会递交首发申请,证监会已受理并进入到预审阶段。“虔东稀土此次申请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开发行5000万股,募集资金4.76亿元。”一名熟悉虔东稀土上市进程的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
今年6月15日至6月24日,虔东稀土接受了上市之前的环保核查公示。
记者通过查阅公司此前提供的《申请上市环境保护核查技术报告》得知,虔东稀土申请上市募集资金计划投资项目共计3个,分别是旗下赣州科盈结构陶瓷有限公 司的年产3000吨钇锆结构陶瓷材料技术改造项目,母公司年产3000吨高性能稀土复合金属粉末项目和研发测试中心建设项目。
目前,国内部分非上市稀土企业已将“加快上市步伐”提上日程。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已有上市计划,拟打造中国“第一中重稀土概念股”。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仅在江西省内就有100多家企业拟上市,其中涉及到稀土企业有4~5家。据行业消息,五矿集团控股的赣州红金稀土有限公司、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都在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4

真假搭配 名牌白酒“A货”出没 5倍利润诱部分专卖店售假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2/208673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5

中海一线城市储地仅够开发3年? 部分龙头房企“储地荒”或加剧地王争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3/2153124.s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前两日,北京、广州等城市“地王”频现,A股地产股也集体暴涨。虽然两个现象似乎关联不大,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地王频出和开发商目前的“地荒”有直接联系。
以12月16日在广州白云新城以楼面地价19971元/平方米拿地的中海为例,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目前其一线城市的土地储备仅仅只够开发3年。
“粗算下来,‘万、保、金、招’四家地产龙头企业在上海的土地储备都不够再用2年了。”方方地产咨询机构分析师余大元说,2006年~2010年,上海累计销售面积已经超过土地出让面积4500万平方米,开发商的土地储备缺口非常大。
土储成看好首要指标
12月19日,国土部公布新政,对没有完成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任务、“三类住房用地”供应总量没有达到住房用地供应总量70%的市县,要求年底前不得再出让大户高档住房用地。
上述政策似乎提醒投资者重新审视开发商的低廉土地储备,这或许引发了部分地产股价格暴涨。在高盛地产分析师孙贤兵发表的64页的地产行业大报告中,土地储备被列为看好首开股份的首要原因。
“首开170亿元的市值+净负债+未付土地款一共240亿元,30%归外地土地储备,北京土地储备均价只有4000元/平方米,而我们再细看一下它北京 的储备土地 (三里屯、方庄、望京、回龙观的土地)……买首开(股票)相当于以40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它的北京储备土地。”
中原地产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更深入地反映各家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情况。据统计,中海地产在一线城市的总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只有254万平方米,按照其今年前11个月77万平方米的销售速度,上述土地储备甚至只够用3年多。
此外,同为全国房地产企业前5强的绿城中国,在一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只有146万平方米,这使得该公司今年在一线城市只有14万平方米的销售量,只比华润置地多4万平方米,大大拖累了公司今年的销售业绩。
“储地荒”或将延续
事实上,外界常常把房地产公司高价拿地与土地储备紧张联系起来。
此前,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曾就和黄在上海青浦高价拿地一事,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根本原因是和黄在上海可以开发的土地储备已经不多,所以不能不天价拿地。
中海以接近2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在广州高价拿地,同样被认为是因为面临土地“危机”,不得已的举动。去年,中海、绿城和金地在上海天价拿地,也被认为是土地储备不足的反映。
不过,余大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房企在上海高价拿地,丝毫不会解决“储地荒”。过几年,这些公司还有可能会以更高价格拿地。
与上海本地的中华企业、绿地等开发商不同,上述房企在上海并没有很深的根基,此前所获得的土地大多是2007年以后新出让的。这些新出让的土地又大多规 定了开发和竣工时限,开发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开发和销售完项目,这就意味着上述房企在几年后还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土地。此外,大批中小房企也希望能进入一线 城市打造品牌,进一步加剧了土地需求的紧张。
中原地产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刘渊说,想在一线城市拿地的房企太多,高价拿地已是大部分房企的选择。未来一线城市的项目将高端化,因为只有高端项目才能承受高地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85

乳企整頓審核情況:部分地區淘汰率50%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21020.html

業「大整頓」限期已過,哪些企業在這輪「大清洗」中被淘汰也逐漸明朗。浙江、云南、廣東等地質檢部門近日紛紛 公佈審核情況,有的地區乳企淘汰率達到一半。

昨日,多名業內專家指出,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到達尾聲,預計國內會有20%至25%的乳企被淘汰出局。

部分省市審核結果公佈

去年11月4日,國家質檢總局發佈公告,要求現行所有獲得乳製品及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的企業,應在2010年年底前重新申請生產許可證。今年2 月底,國家質檢總局發佈公告將時間延長到3月31日。

根據新規定,乳製品生產企業必須配備相應檢測設備,對三聚氰胺和食品添加劑等64項指標進行自檢。凡未重新獲得生產許可的,依法停止生產乳製品及嬰 幼兒配方乳粉等產品。

全國到底有多少乳製品企業將被淘汰,由於國家質檢總局還未公佈整頓結果,目前尚不清楚。不過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公佈了最新審核情況。

據新華社昨日報導,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管理局4月1日公佈,浙江省內所有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乳製品和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重新審核工作全面完成,原 有的35家乳製品企業中有19家重新獲得生產許可證。有11家浙江乳製品企業由於新的准入條件提高而主動放棄申請。有5家企業重新審核後,由於廠房佈局和 生產設施達不到要求被撤銷生產許可證。

昨日另有新華社報導,從4月1日開始,云南省獲證乳製品生產企業重新「洗牌」,僅有三成左右的企業獲得乳製品生產許可證。

另據報導,廈門乳企6家僅2家通過審核「大考」;青島乳製品企業重新審核,半數企業停產。截至3月31日,廣東省獲得乳製品生產許可的企業僅有26 家,而根據奶業協會透露,全省共有乳企51家。

昨日記者登錄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官方網站查詢到,截至3月30日,北京市已有26家乳製品企業通過了生產許可條件重新審核。據瞭解,北京本地有 35家乳製品企業。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表示,在重新審核過程中,明確了企業、評審考核組、監管部門三方責任,對三聚氰胺盲樣比對檢驗不達標的企業實行一票否決。

淘汰企業多為小企業

乳業專家王丁棉昨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各省市的企業數量不一樣,但總體估計,將會有兩到三成企業被淘汰。王丁棉說,「這次可以稱之為國家對整個 乳業的清洗行動,淘汰了一批高耗能、落後的企業。但有些企業產能小,並不代表產品質量不達標,如在甘肅,有些企業在當地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但就是因為產能 不達標被淘汰掉,很可惜。」

王丁棉指出,企業要重新申請生產許可證,就必須按要求購置一批新的設備,這至少要投入兩三百萬,而對於小企業,投入了這些資金,即便是過關了,透支 太多也很難存活下來。

農業部資深乳業分析師、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也表示,會有兩成乳製品企業被淘汰,大多是小企業,市場份額只有5%左右。

■ 疑問

淘汰的企業怎麼辦?

專家建議淘汰企業轉型

在這輪「大整頓」中,被淘汰的企業如何處置?昨日有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制定審核清理後對關停企業的經濟補償政策。

王丁棉等乳業專家建議,被淘汰企業可以轉型,生產乳飲料等產品,從而利用閒置設備,工人也不會失業。

昨日,上市公司河北福成五豐(6.98,0.12,1.75%)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未能獲得新頒發的生產許可證。該公司指出,由於本公司乳 製品正處於市場開拓期,目前因未能獲得生產許可證而停止生產,對公司的品牌發展戰略會產生一定影響,但是對公司的銷售收入影響的份額有限。該公司董秘指 出,「公司還生產福成酸梅湯,這些設備可用來生產飲料,不會讓它閒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07

日本地震致原材料不足 無錫部分日資企業受影響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13/2282709.shtml

日本地震後,無錫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即抽調人員對無錫新區59家規模以上日資企業進行走訪,瞭解目前企業運營和勞動用工狀況。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 無錫市人保局處獲悉,位於無錫新區的夏普、索尼電子公司等15家企業因在日總部或工廠受地震影響,後期可能會不同程度出現原材料供應不足、生產減產的情 況,具體影響正在評估中。
據日本媒體4月9日報導,日本最大的液晶顯示器(LCD)廠商夏普,因地震及海嘯導致原材料短缺,計劃將其最大的兩 家LCD工廠停產至5月。夏普駐東京發言人中山(MiyukiNakayama)昨日表示,在大阪府堺市和三重縣龜山市的兩家工廠本月停產,因為缺少生產 所需的燃氣,最早將在5月6日恢復生產。
報導稱,由於震後缺少原材料,包括燃氣,夏普將調配至優先滿足小尺寸LCD工廠的生產需求,因為這類產品目前的市場需求更大。中山稱,夏普擁有充足的電視庫存,可以滿足大約一個月的供應。但對兩家工廠的具體停產時間和夏普具體有多少電視面板庫存並未做說明。
對無錫新區的日資企業而言,無錫市人保局還表示,富士通天電子(無錫)有限公司有部分停工。其他企業的生產經營未受影響,尚未出現非正常減員現象。
對此,富士通天電子(無錫)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目前還沒有停工的計劃,地震對公司產生的影響主要是減產。」
據瞭解,該公司是富士通集團間接投資的中日合資企業,業務範圍是汽車導航儀等車載電子設備的製造、加工和銷售。
「以前公司是白天晚上都生產,由於原材料供應不足,現在改為白天生產,晚上不生產。」上述人士表示,「生產中所需要的部分配件要從日本運來,因此這部分產品的生產情況受到影響,但從中國國內購買的部分配件沒有受到影響。」
富士通集團官方網站顯示,由於富士通集團位於日本宮城縣和福島縣的主要公司的建築和生產設備,包括工廠和辦公室排水管損壞,影響了公司業務運作。此外,震後導致的停電也影響了富士通集團在日本關東地區的公司業務。
無錫市人保局表示,在無錫新區的日資企業,雖有部分公司因總部或關聯企業位於日本東北地區,而受較大衝擊導致停產或減產,會對無錫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及對日銷售帶來一定影響,但從目前的整體情況看,新區日資企業的生產經營及勞動用工狀況相對平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1

部分小地板企業已停產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069582.html

 「今年是中國地板行業16年以來最冷的時候,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大衛地板董事長蔣衛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大衛地板的銷量今年已經算比較好的。「許多地板企業的銷量都是下滑的。」蔣衛說,公司今年以來的銷量是上升的,但是利潤是大幅下滑的,主要是今年做的促銷活動非常頻繁,「以前都是顧客直接上門,現在不來了,所以要想辦法讓他們過來。」

地板行業一位資深分析人士告訴本報,預計整個地板行業內銷今年可能要下滑20%~30%,外銷可能基本維持平衡。去年,國內地板生產企業銷售量約3.99億平方米,同比增長9.6%。

大亞科技(000910.SZ)總裁翁少斌表示:「如果下降30%,對行業衝擊太大。」他預計,如果年底前市場還沒有什麼起色,今年全行業銷量會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主要從事地板銷售的巢尚商城總經理唐召群告訴本報,預計地板行業銷量今年可能會下滑5%以上,房地產調控影響太大,之前商家還在指望明年二季度會好起來,現在已經得看明年三季度了。

對於翁少斌和唐召群的預測,上述資深分析人士認為:「根據我們的調查,今年銷量下滑起碼也在20%以上,如果9~10月份裝修旺季還是很差,可能要下滑30%。」

在整個行業銷售大幅下滑背景下,地板業上市公司業績也無法倖免。旗下擁有聖像品牌地板的大亞科技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9.87億元,同比增加1.58%;但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7988萬元,同比下降11.39%。

升達林業(002259.SZ)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14億元,同比增長50.5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761.39萬元,同比大幅下降49.56%。

升達林業主要從事林木種植、中纖板的生產與銷售、木地板的生產與銷售、木門及櫃體的銷售。這家公司稱,面對國家緊縮銀根,財務成本急劇上漲;勞動力 價格、原材料價格普漲,而終端產品售價無提升空間;房地產行業調控深入,家居產品銷售競爭激烈,公司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市場壓力和經營利潤壓力。

地板企業原本還指望通過出口來彌補國內市場的不足,但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出口市場也大幅萎縮。「今年地板行業出口僅僅比2009年好一點,那時候是最差的。」唐召群說。

美麗島地板總經理朱宏耀告訴本報,2008年出現經濟危機以後,由於受出口及人民幣升值的限制,生產產能被迫轉移,使國內發生產銷反轉,整個加工量大於市場的需求。

據唐召群介紹,地板行業競爭非常激烈,目前行業內得到生產許可證的公司有2000多家,而真正叫得響的品牌企業在100家以內。

上述地板行業資深分析人士告訴本報,加上未統計的小公司,地板行業的公司目前估計在5000家左右。

「一些小公司已經停產了,行業已經開始洗牌。雖然行業低迷對大企業也有衝擊,但這恰恰也是大企業的機遇。以前小企業停產,復產以後可能還能招到工人,現在工人那麼緊張,如果停產,可能就招不回來了。」唐召群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39

廣東服裝外貿行業利潤下降至零 部分企業關門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id=5763

  歐美經濟衰退 生產成本猛增 出口寒潮來襲 一些中小型服裝企業因訂單匱乏而臨時關門

  今年,在歐洲經濟衰退、美國經濟疲軟的情況下,我國的外貿出口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目前業界普遍預測,今年將是金融危機以來最難熬的一年,出口疲弱態勢或將延續,甚至可能出現貿易逆差,出口寒潮來襲!

  珠三角出口型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為主,一方面面對歐美經濟不景氣,另一方面技術壁壘使生存愈加困難。目前它們的生存狀況如何?外貿從業者面臨哪些生存考驗?未來應該如何應對?本報記者深入服裝業、鞋業、玩具業、陶瓷業進行調查,敬請關注相關報導。

  壓力重重

  過去一單生意提成20萬

  現在工廠關停失業在家

  10年前一單生意提成就有二三十萬元,現在卻因廠子關停而失業兩個月。「附近做外貿的倒了三成,轉行勢在必行!」老外貿員阿輝做起了按摩師,並在網上叫賣。

  記者近日見到阿輝本人,聽他講述外貿業的滄桑巨變:由10年前遍地黃金,利潤高到兩三成,到今年利潤為零,甚至虧損;由懷揣著夢想到外貿業掘金,到現在失業在家,心灰意冷痛下決心轉行……勞動密集型外貿服裝業經歷了由興盛到衰微的歷程。

  10年前做外貿月入過萬

  阿輝住在南浦百事佳花園,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裝飾得雅緻而隨意,客廳裡卻堆滿了H&M,Express等四五個國外品牌的外貿成衣,這與一米外精心修葺的花園小陽颱風格迥然。

  前段時間,阿輝在業主論壇發了一個帖:「今年的外貿環境實在很差(比2008年還差),公司業務也移去東南亞了,只好下崗在家,迫於生活壓力,只好拿 出自己的絕門手藝啦。本人早年曾拜名師學習按摩推拿技術,擅長治療落枕、頸椎勞損、腰背痠疼……雖然這幾年只限於跟家人朋友服務,但手藝一直沒有荒廢。不 知是否有鄰居需要上門服務或來我家?」

  日前,當記者敲開阿輝家的門,稱來做按摩時,他說: 「你們是我的第一批客人。」在臨時安置的按摩椅上,阿輝向記者簡單展示了按摩技術,1個鐘70元,阿輝的收費很公道。讓記者吃驚的是,阿輝的技法很純熟。 「師傅很重要,當時為了治療母親的腰椎間盤突出,跟著省中醫的師傅學的一門手藝,沒想到現在會把按摩當營生。」

  客廳裡堆積成山的外貿成衣樣品已經聯繫好了買家,定做的按摩床一星期就到貨了,下決心擺脫外貿業的阿輝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這些貨可以賣幾千元,再等按摩床到了就正式開張,相信會越來越好。」

  32歲的阿輝之前跟太太一起做外貿服裝的來料加工領域。4年前兒子出生後,太太就在家裡做了全職主婦。阿輝說,10年前剛入行時,他的月均收入過萬元,有時自己私接一個單,就能賺到二三十萬元,而這套房子就是那時候買的,「現在絕不會碰到這樣大的訂單」。

  去年,外貿業務虧損嚴重,最重要的是國內人力成本太高,9月份老闆不得不將廠子關停,將業務都轉到越南去了。原來幾十人的公司,有的同事跟老闆去了越南,有的在廣東其他公司做著差不多的行當,有的則放下架子進了工廠,而阿輝則失業在家差不多2個月了。

  行業利潤去年下降到零

  服裝外貿業的利潤下行曲線折射出了該行業由鼎盛到衰微的歷程。1998年,利潤率超過20%,到2002年縮減到12%~15%,2008年前為5%~8%,2008年次貸風暴來襲,利潤下降到3%。直到去年10月,眾多企業開始出現零利潤,甚至虧損。

  據阿輝回憶,當時吸引他加入朋友的服裝外貿公司的主要原因就是利潤高:「感覺遍地黃金,怎麼都能賺錢。」然而就是這個充斥著巨大誘惑的行業,也面臨著 巨大的陷阱。外貿業逐步遭遇海外技術壁壘的阻擊,僅出口到歐盟的一批服裝不合格,就要支付幾千萬元的違約金,朋友的廠一下破產了。

  談起做外貿的感受,阿輝總結了一個字——「累」。品牌掌握在國外採購商的手上,風險卻轉嫁給製造商。現在,工廠的價格已經被壓縮到底線了,只要不虧本 工廠都會接下訂單;即使虧一些,只要額度不大,而且有穩定的訂單,工廠也會做下來,這是為了防止工人繼續大規模的流失。

  炒股、炒金,是阿輝目前無可奈何的選擇。按摩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可以混口飯吃的手藝,他自己也有興趣探索一下這個行業。而立之年嘗試進入按摩業的阿 輝,暫時還沒有什麼長遠的打算,他想先讓大家看看他的手藝,根據口碑好壞再決定是否潛心做按摩。「即使沒有其他出路,把按摩理療堅持下來,做雷鋒助人為樂 也是很快樂的事情,能夠解除別人的痛苦也很開心。人生就如一齣戲,認真地體驗過就好了。」

  問卷調查

  近八成服裝企業

  認為前景不明朗

  「服裝外貿企業今年倒閉的有三成!」阿輝告訴記者。「歐美經濟寒潮、生產成本猛增、人民幣持續升值、土地成本昂貴……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不下去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很多廠直接關停,或者搬遷到東南亞去了。」

  在近日舉行的2011(第二屆)廣州服飾文化周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上,記者對與會的百家服裝企業進行了外貿生存狀況的調查。中小服裝企業融資成本困難,優惠扶持政策的宣傳渠道較窄,稅收、人力成本、電荒、普惠政策落實不力等仍是受訪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在發放的100份《企業調查表》中,收回19份,有效調查表15份,從事外貿的企業5份。出現利潤下滑的企業6家,佔有效調查比例的37.5%。利潤 下滑幅度平均值為10%,影響企業利潤下滑的原因以原材料上漲及人工材料上漲為主,伴隨有人民幣升值、利潤率下滑等原因。受訪企業中,認為「前景不明朗, 會有一部分企業倒閉」的企業佔到75%。

  成本猛增兩三成 部分企業關門

  廣州市製衣行業商會副會長、廣州卡佛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聲治昨日告訴本報記者說,已經留意到部分做外貿的中小型服裝生產企業因訂單匱乏而臨時關門的 現象。番禺南村好幾個老闆原本是做外貿的,但是他們近期紛紛向其求救,希望在歐美採購量下降、匯率波動明顯的背景下,找點時間短的「代工單」做做,好讓企 業不至於倒掉。

  李聲治說,國內品牌企業今年最大的壓力是成本上漲的。去年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上漲導致企業的支出增加20%~30%,而在終端市場只能提價15%左 右,解決一半的問題。剩下一半的成本上漲壓力得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使用機械代替人工來解決。只能解決部分的,就會導致今年服裝的利潤率下降。解決不了 的,企業就會倒下。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夏令敏昨日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受歐美經濟不明朗因素影響,導致歐美區域內服裝需求增速下降,這個也是我國服裝出口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受此影響,國內服裝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在4%~10%之間。

  出口形勢的惡化,將逐步向國內市場傳導,首當其衝的是就業市場!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服裝藝術系副主任吳鄭宏告訴本報,今年與2008年的情況有點類 似,來自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的學生反映,去年到外向型服裝類企業就業難度明顯增加。員工薪水的減少,也導致了消費能力降低,導致國內消費疲軟。

  危中有機

  到國外買來設計作品

  然後在國內製作銷售

  但是危機當中,企業並非「無路可走」,有廣州服裝企業外貿做不下去,轉做內銷,更有精明的企業利用原有的外貿關係,甚至到國外買設計作品,然後在國內 銷售。 「這在以前不敢想像的!」吳鄭宏說,因為經濟景氣的時候,國外設計師一般要價很高;如果國外經濟低迷,很多設計師為了餬口都願意把作品賣給中國。這些好的 作品不僅僅是國內市場的敲門磚,其新潮的設計更是市場上制勝的法寶,如果能像國外優秀的設計看齊,廣州可以成為又一個時尚之都。

  夏令敏告訴記者,可以說目前全世界都在扶持中小微企業,這個並非中國一家在做。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我國的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將保持不變。希望未來有持續的、穩定的政策幫扶中小微企業。

  由此對於做品牌的企業來說,「危」中有「機」。 李聲治表示,這次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暴風雪」將加速服裝業的洗牌速度。服裝作為生活必用品,那些走自主品牌的企業,一旦挺過去了,未來將迎來更加生機勃勃的市場。

  服裝外貿業下行利潤

  折射其由盛到衰歷程

  1998年,利潤率超過20%,到2002年縮減到12%~15%,2008年前為5%~8%,2008年次貸風暴來襲,利潤下降到3%。到2011年10月,眾多企業開始出現零利潤,甚至虧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