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年假期,好友收拾細軟,飛往香港。 迎接她的,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職場,薪水近台灣的兩倍,房租是台北的四倍。在台灣工作十餘年,想到要住進鴿子籠般的住宅,面對功利的社會文化,若非「未來的成長空間大」,她是絕不會捨得台北民生社區的生活。 有趣的是,她的朋友們最近都不約而同的,在香港聚首了。 這群三十多歲的中階經理人,之前因金融海嘯被外商裁員,苦等一年多,最近才盼到春天。獵人頭公司陸續捎來春意,職缺一個個開出,只是,這些職缺不在台灣,而在鄰近中國的香港。 另一位朋友,則是駐在香港的外資分析師,因為中國市場的火紅,總部要擴大香港編制,他於是回台灣招兵買馬。這位出身三重的台灣囝仔,到美國讀書、就業,移居香港,二十年後重回台灣,一看到台灣的薪資,還停留在他離開台灣前的水準,不禁搖頭嘆息,這麼好用的人怎麼這麼便宜? 這兩個例子都在香港,然而,卻是未來台灣白領機會的溫度計。 今年中國啟動「十二五規畫」,五年內基本工資將成長一倍(複利計算),這股加薪浪潮,對企業、對個人,都將產生結構性的變化。 中國人加薪,越來越多人富起來後,帶動內需,是台商進軍當地市場的良機,但另方面,對岸誘人的薪水,好人才是否會被挖角?讓企業主如臨大敵。 就個人來說,對岸需才孔急,相對於其他國籍人士,台灣人好溝通、有紀律、懂彈性,都是競爭優勢。如果你有能力,薪水自然能三級跳。就算不去中國,光留在台灣,都可能因為兩岸人才市場的流通,薪資將向上看齊。在中國,一級城市的高階主管薪水,早就倍數於台灣經理人。 然而,這是全面利多嗎?當然不是,兩岸往來越密切,代表的是台灣將更徹底的全球化,M型社會將更明顯,不管是房價、收入、與機會,都是如此,中間的位置越來越少,高低兩頭的差距將越來越大。 因此,上海其實不是上海,中國也不是中國,那裡,其實是紐約,是全球,是國際好手雲集的一級戰區,機會多,風險更大。唯有徹底忘掉中國,才能真的在那裡打勝仗。 |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345
巴黎:
人有兩個重要的穴位,一個是頭頂的天庭穴,一個是腳底的湧泉穴,據說假如學武功的人把這兩個穴打通,全身的氣就能運行不息,進入一個武術的新境界。
價值投資有緣的人,都會明白並相信市場並非時常完美,很多時會出現價值和價格的分離,巴黎給這方面的研究起一個名稱,叫:
1) 價格、價值分離招;
很多價值投資後學,包括巴黎,在發現了這種分離現象後,都非常震撼,我們都會不斷尋找在市場上有分離的股票。然後我們發現,自已組合的回報,好像沒有想像中的理想。然後又會因為聽到很多人,包括同意或不同意價值投資法的人說市場有很多看似是價值投資股票,其實是個陷阱。
我現在告訴Blog友,價值投資從來不曾有過陷阱,只要你堅持與另一招式同用,巴黎稱這招為:
2)穩定盈利招
請注意,這兩招雖然在獨立使用也可能獲得滿意收穫,但永不會較兩招齊發效果理想。
上 回巴黎的文,就是說穩定盈利招,穩定盈利招,並不是一種評估價值的招式,舉一個例子,我有一支投資了20年、並在香港有壟斷地位的食品進口的非上市公司, 它20年都賺錢,股息上升了十幾倍,但是它就是沒有報價的。以穩定盈利招去衡量它,它是非常合格。到此,我只是說它的穩定盈利是合格,我並沒有說它的價值 應值多小,假設這間公司賺5千萬,另一支上市了5年的企業,連續5年都賺1億,但以穩定盈利招衡量後一支,它並不合格,我只是說它不合格,我沒有說它們的 價值誰高誰低。
至此這是2)穩定盈利招的唯一用處,沒有其它。
現實中的一支股票,有以下的每股盈利及派息紀錄*
2001年 0.08
2002年 0.08 0.01
2003 0.10 0.02
2004 0.29 0.045
2005 0.36 0.08
2006 0.60 0.13
2007 0.69 0.17
2008 0.54 0.175
2009 0.75 0.20
2010 0.796 0.20
我們可以用按息率3%、5%、7%、10%、....或P/E4倍、8倍、10倍.....去反求它的價值,但無論以何種方式,我們都相信,類似這種非常穩定的企業,它的內在價值必定也是非常穩定,一如我的私人投資的公司,是嗎?!
現在看看市場先生的下半部份的故事:
設 紅線就是這支股的內在價值,它的高低全取決於你心中的合理回報的期望,假如長期有5%的股息是你的認為,紅線就會高一點,如果你要求是6%,紅線就低一 點,總之,如果使用盈利穩定招衡量它是合格的話,那一條紅線就理應該是穩定,但如果這間公司只有幾年業績,他的最終紅線可能很高,或可能很低,無論多高多 低,我們就是難有信心說得較上一間公司準,是嗎?
現在看看市場先生的藍線報價,我們看到,在2006年以前,它的報價都和紅線差不多距離,如果你加進合理回報範圍的要求的考慮,可能那些距離更加微不足道。
但是在2007年,很明顯,即使你對派息的要求很低,市場先生還是過渡樂觀,而在2008年又過度的悲觀。
因為我們的穩定盈利招已做好,我們就能對市場先生所報的價格和內在價值的分離有掌握了,因此:
價格分離招的把握,是不能離開於穩定盈利招的把握!
現在,我相信有志的同道者距離任督二脈打通不遠了,這篇文的概念非常難以用簡單文句表達,寫起上來,真係有D似粵語長片那些在後學背門傳授內功咁辛苦,雖然還有最後的練武一週天,但要回回氣,下回續!
*上圖是股票0184激成,有關資料來源於一隻牛君Blog,牛君是勤而行之的上仕同學,巴黎在他久不久在我站內的回應啟發不小,尤其是這支激成股票更甚,謝謝。
我得到的第一筆投資,是在前往一個城市動車上,我假裝輕鬆的對老闆朋友說,我有這樣的一個項目,是做什麼的,已經做到什麼程度了,將來會實現什麼,可能會獲得什麼,希望您能投資一下。朋友聽完,就說,可以啊,沒問題,回去給你落實這件事情。
那一刻,我感覺到世界的美好,像在云端,但是我必須依然貌似輕鬆平靜而實際緊張地描述業務與前景。
一年後,我徹底把這筆投資虧了,多次地向老闆表達了我沉重的歉意,可是,朋友說,沒關係,這次投資只是實驗。然而我的內心是清楚明白,而且是必須牢記,雖然友誼常存併合作過程中變得更深了,但是在朋友角色上增加商業夥伴的角色,有些商業原則必須是要尊重與遵守的,不能認為投資是美好的,它只是一個商業交換的過程,是平等交換的過程,有時交換的是未來收益,有時交換的是信心,就像信用卡的信用額度,投資者對你的信心變低了,你就更難獲得投資了。
這是第一次找投資的一個原則:只要你成功第一次,以後的投資就像鯊魚碰到血蜜蜂遇見花,自然而來,但是失敗了,投資就會離你而去,所以,創業者們,如果你是第一次找投資做項目,就必須要做一個成功的項目,而不是大的項目。成功了,投資者信心就會持續增加,就會出現更多意想不到的機會;你失敗了,投資者信心就會下降,這個時候你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你再也很難看到機會。人生漫長,但你失敗的第一次,所有人都會記得。
我為什麼能夠獲得這個老闆朋友的投資?
有人會說,你認識他啊。雖然這不是文章的主題,我還是小說一下,我實際意義得到的第一筆投資是我的家裡人與大學宿舍好友給的,但這個投資不是嚴格意義的投資,等於說是親情友情贊助支持,只是為瞭解決基本生活保障為了業務更好的發展。創業者們,你是否留意,大學同學,宿舍好友等等在很多名人創業傳記裡常常出現,箇中巧妙,你是否體會?
回到主題。
很多人的回答是:商業模式好,產品設計與定位好,計劃書好。然而在這個案例裡面,都沒有這些原因,甚至,還沒有產品、沒有公司、沒有團隊、沒有計劃的情況下,我已經得到這筆錢了。為什麼呢?我總結了以下是三個原因:
第一,他有錢;第二,他有投資的慾望並瞭解你的行業;第三,最關鍵的,他信任我。
雖然統計是估摸的,他投資給我的錢,極其可能只佔了他的資產的百分之零點幾。無論個人資產是多少,銀行賬戶有多少存款,在投資界裡有一句話是對的,只能拿出你的口袋裡30%以下的錢來做投資。找投資也是一樣,你去找一個投資人,他要抵押房子才能投錢給你,這樣的情況,你最好也不要。這樣的情況,無論對他對你,壓力比山還大。這種情況多時出現在親人與家人之間,面對這種資金的背後意義,事業成功的機率很低。
老闆的資產讓他對投給你的資金沒有更多的,除了財務方面的要求與想法,那是最好的。
所以,要找到投資的第一個原則就是:相對你要的投資額,投資者的資金是否足夠龐大,龐大到一個地步——他拿出零頭就讓你的項目活得十分好。
干實業出來的老闆都不喜歡投資給別人,都是喜歡投資在自己可以控制的項目,這是正常的想法,畢竟一分一毛都是汗水積累而來,為什麼平白無故投資給一個不受自己管制之下的人和項目呢?
我的朋友也是這樣,投資給他人在他看來是一種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並不受自己的控制,不知道項目過程會發生什麼事情,看報表聽匯報,並不足以保證能夠收回投入。
然而,幸運的是——這也是要我謝謝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在前幾年,他把一部分資金委託給親戚朋友幫他投資中國的房地產,大賺了,這個事情,改變了他的想法——也許投資下去做個甩手掌櫃是一個不錯的路子,自己不用煩惱公司的瑣事,純粹以財務或戰略投資者進行投資,也許投資回報率更大。
曾經與許多想創業或正在創業的人聊天,有些想開酒店的去找做化工的老闆,因為剛好認識;有些做互聯網的想去找開電子工廠的老闆,因為認識老闆的兒子。當然,最後的結果都不如理想,因為很難向這些老闆解釋你的業務,這不是你的表達能力問題,而是,他們根本不懂你的業務。
我與老闆的認識,緣起於他是我的客戶,我為他的公司提供一些網絡服務器的解決方案,一來二往之間,結下了友誼,他是四處飛的人,我只在一個城市裡待在,他每次過來巡查公司業務,我們都相約吃飯喝酒,同時,我們都是對公司運營有想法的人,所以大多數交流都是針對公司運營、人員管理、業務發展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我瞭解到他的公司的業務,他的發展思路,他的想法。說到底,他影響了我,讓我認識了一個行業的發展,讓我體會到一個白手起家的辛勞,讓我學習到無法言喻賺錢道理。
因此,我慢慢地進入了他的行業,同時我另闢蹊徑地開展相關的業務,我進入了他沒有進入的業務範圍與區域範圍,也許是巧合,一年之後,當我熟悉這個行業後,就和他提起了項目,他馬上就答應投資了。一年後,雖然我的公司發展不佳被迫清盤,但是他接手了公司的業務系統併入了他自己公司的業務系統。
所以,要找到投資的第二個原則是:他是一個投資者,而不是給了錢然後一日三問你的人,同時,他是否瞭解你的行業你的業務,是否明白你的想法。
信任是一個虛幻的命題,卻是很實在的人性。問一下自己,有一個人想要獲得你的信任,他要付出什麼呢?如果這個人是你,你要付出什麼以獲得老闆的信任呢?
要獲得別人的信任,唯一的方式就是你信任他,是不能抱著只為自己獲得好處的目的來交朋友。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很聰明,可以完全掩飾自己的目的,恰恰卻是,你在車上待久了,就肯定就能知道車適合的路況車能跑快遠能跑多遠。你要別人真心,首先你必須真心。
我的老闆朋友曾經有兩次想聘請我作為他公司的經理人,第一次只是提提,第二次是十分認真讓我考慮,我都拒絕了,我很坦誠的和他說:我想成為你這樣的一個人。我們的信任是建立在坦誠、平等、共同目標與相互諒解的基礎之上。
信任是什麼?不僅僅是坦誠與相信,還有就是目的,每個人都有其目的,尤其在商業社會裡面,每個人的目的都是那麼的明顯,要獲得朋友以及他的信任和支持,並不是千方百計掩蓋掩飾自己的目的,而是有著共同的或相似方向與目標。
信任一種很奇妙的元素,往往會讓人做出一些好像失去理智的決策,卻十分合理的決策。尤其,彼此瞭解雙方的目的與方向的情況下,然後建立一致的共同的目標,獲得投資水到渠成。一個幸福的家庭之所以能夠幸福,是因為大家瞭解彼此的目的、有著共同目標,所以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所以幸福。
所以,要找到投資的第三個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是:你和老闆的相處過程,是否瞭解了彼此的目的,是否建立了共同的目標,是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信任,如果你獲得他百分百的信任,即使你沒有任何項目基礎,他也會幫助你完成。
最後總結,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前提的,每次和朋友交流,他們都會說,你以為認識老闆容易啊?你以為讓他投資容易啊?你以為能夠獲得與一個老闆深入交流的機會容易啊?是啊,都不容易。我只能說:如果老闆是一個機遇,那麼你必須有足夠把握機遇的能力。——十分遺憾地,我沒有把握好,祝願所有創業路上的朋友能夠把握好。
張維迎:「中國移動要人家跟你合作,就必須打破壟斷。」
張維迎的這個觀點並沒有得到李正茂的認同。
「張教授你說出這個觀點,我倒覺得可以跟你稍微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李正茂稱,現在,老是有人給我們「扣帽子」說我們壟斷;其實,身處電信行業的同仁都知道,現在中國有三大電信運營商,分別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其實,我們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他舉例說,每年秋季新生入學的時候,在校園市場的爭奪真是白熱化,世界其他市場都很少見。
「這是什麼呢?說明競爭是很厲害的;說(中國移動)壟斷,我們的很多同事、很多員工都不理解。」李正茂表示:雖然中國移動在移動用戶客戶的市場份額方面確實是比較高,在三大運營商中佔據約2/3的客戶份額;但是三分之二並不意味著我們壟斷。
似乎意猶未盡,李正茂進一步表示:相反,騰訊微信目前是處在一個壟斷地位。「在座的有多少人正用微信啊?這個比例比我們三分之二的比例要高得多,因為其他產品沒有幾個能夠跟(微信相比)。」他進一步表示,目前來講,什麼叫壟斷?這才叫壟斷。
張維迎立即回應指出,出現上述觀點是由於許多經濟學家錯誤定義了壟斷的結果。
張維迎表示,所謂壟斷是什麼?就是政府以某種行政命令法律的辦法讓一部分人做,不讓另一部分人做,這叫壟斷。現在不是誰想做通信就可以做的,所以中國移動還是在壟斷。
「如果允許任何人都可以做電信,中國移動是其中一家,你就是競爭的。」對於李正茂提出的三家企業的「競爭」,張維迎指出,這是市場共佔,而非競爭。
就騰訊與微信,張維迎則指出,騰訊是在競爭中推出了新的服務,如果馬化騰半年都在睡大覺,不想怎樣創新與競爭,騰訊馬上會死掉,而壟斷企業則不會。
騰訊的衝擊
騰訊之所以總是躺著也中槍,和這兩方面的原因有關:一是它確實衝擊了傳統運營商的利益。二是它深深威脅到其它互聯網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移動互聯網的OTT業務對於傳統語音、短信業務的衝擊,在三家電信運營商身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
工信部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整體基礎電信企業話音業務收入實現2630.2億元,增速為0.9%;點對點短信量累計達到2313.7億條,同比下降11.7%,降幅同比擴大了8.1個百分點。而基礎電信企業的移動短信業務收入規模同比減少4.5億元,連續12個月出現負增長。
而互聯網企業主的壓力也可見一般。
今年8月的易信發佈會上,網易CEO丁磊曾對媒體記者表示:「微信的一家獨大,以及它的閉環特性,對其他互聯網服務商來說,是件特別恐慌的事情。」
丁磊同時稱,網易希望通過與運營商的這種合作模式,以及更好的產品體驗,來打破目前騰訊微信在移動社交領域的相對壟斷格局;「除中國電信外,網易也將在數月後與聯通、中移動採取合作,來擴大易信的規模。」
雖然微信常常被稱為 「一家獨大」,但其究竟是否屬於壟斷呢?
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主要包括「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三種情形。
判斷企業是否屬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核心在於如何界定相關市場、市場支配地位是否達到和是否具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只有同時具備這三大要素,才能被認定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從而構成壟斷。
| ||||||
胡勝川,是台灣急診醫學成為醫療專科的關鍵人物,四十年的努力,為他贏得了「台灣急診之父」的美譽,卻也占據了人生絕大多數的精華歲月。退休之後,胡勝川試著用不同心態剖析事業與生命間的關係,在享受人生與自我成就之間找到平衡點。 撰文•鄭閔聲 編按:銀髮長者如何以正面尊嚴姿態迎接退休人生,是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必須正視的議題。適逢重陽敬老節,「台灣急診之父」胡勝川醫師退休後,努力在貢獻社會與享受人生間取得平衡的故事告訴我們,放下,是一門深奧的生命哲學。 現在的我,不適合再衝鋒陷陣了,但還是希望把一生累積的專業傳承下去,想貢獻最後一點剩餘價值。」在宜蘭羅東博愛醫院急診部略嫌窄仄的辦公室一角,被譽為「台灣急診之父」的胡勝川,正訴說著退休人生;他的語氣雖然很平淡,說話速度卻快得嚇人,彷彿正在生死交關的急診室交代醫囑,不容許一絲猶豫停頓。 今年六十七歲的胡勝川,二○一三年卸下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職務,正式與每周至少值班四十小時的職涯告別。相較於許多人退休後完全拋下原有事業,胡勝川相信「循序漸進」讓他更容易適應人生階段轉變,因此過去兩年,他每周依舊工作四天。 眼看退休後第三個重陽節即將到來,他也開始嘗試「周休四日」,用更多時間,尋找工作之外的生命價值。 憑熱血勤奔走 催生出急診醫療體制 如果你曾看過美國影集《急診室裡的春天》,片中喬治.克隆尼憑著果決的判斷與精湛的醫術,從死神手中搶回一條條珍貴的性命,你一定會同意,總是面臨各式各樣突發狀況的急診醫療,是值得尊敬與重視的專業。 但在二十多年前的台灣,情況卻剛好相反。在第一線搶救性命的急診室,因為發生醫療糾紛的機率高,常被醫院認為「有功無賞,弄破要賠」,不願投入太多資源,僅由各專科輪流指派醫師支援。而胡勝川,就是那位讓台灣急診醫學從無到有,逐漸受到重視的關鍵人物。 一九八八年,結束美國進修返回台北榮總服務的胡勝川,深感任務編組式的急診醫療團隊,容易讓支援的醫師有「這是額外工作」的疏離感,因而積極倡議效法美國,將急診室擴編為獨立單位,由專任主治醫師為病患服務。原本就相當重視急救醫學的北榮,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所成立急診部的大型醫院。 當年,胡勝川與台北榮總的同仁一起編寫出︽急診醫療部評鑑辦法︾,讓急診室成為衛生署定期評鑑的對象,各級醫院再也不能對這項業務掉以輕心。 接著,在他的大力推動下,急診醫學於九八年成為衛生署認證的醫療專科,從此醫學系畢業生得以急診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也讓有志於急診的學生,就讀醫學院期間即可學習基礎課程。 除了建立制度,胡勝川更深耕急救技術。他從美國引進的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目前已成為緊急救護人員的必備認證;將病患視重症程度送往適當醫療單位的緊急醫療救護網(EMS)觀念,以及《緊急醫療救護法》草案,也是胡勝川率先提出。 快速翻閱胡勝川的生命歷程,幾乎就等於讀完半部台灣急診醫學發展史;也正因為這段對急診醫學篳路藍縷的貢獻,為他贏得了「台灣急診之父」的美名。 談起陳年往事,胡勝川像是一頭陷進了回憶裡,罕見地停頓了幾秒才開口:「我的一生幾乎都在做Pioneer(先驅者)。」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卻道盡了他對醫學成就的自信與自負。 胡勝川過去四十多年的人生,幾乎完全獻給了急診醫療;但總是堅守工作崗位的他,為何會在六十五歲那年、身心條件一切良好的情況下毅然退休?退休後又是否曾因失去生活重心而感到徬徨無措? 看診熱情未減 仍站在第一線指導新進 「我認為年紀大的人,不適合做行政主管。因為人一旦失去年輕時的衝勁,就不會有開創性,對組織不是好事。」胡勝川解釋,自己的體力雖然因年齡而退化,但並非無法勝任工作,讓他下定決心離開的關鍵,其實是老化的心境。 「我以前是火爆浪子,想做什麼一定力爭到底。現在遇到阻力卻常覺得『算了吧』,這種心態沒辦法追求進步,當然該交棒給年輕人了。」雖然卸下急診部主任,胡勝川卻無法以同樣瀟灑的態度,脫下穿了四十多年的白袍。 退休後,他還是每周固定在花蓮慈濟急診部值班兩天;每周另外花兩天到羅東博愛醫院擔任顧問,協助博愛醫院成為衛福部認證的重症急救責任醫院,未來還計畫至少花一年時間,親自指導新進的住院醫師。 胡勝川熱愛看診是出了名的,一般醫學中心主任常為了處理行政業務減少看診時間,但他在花蓮慈濟擔任急診部主任的十多年,每個月值班時數,甚至比一般主治醫師還多,值班時也一定親手參與診療工作。 放下輝煌成就 轉化為協助成長的力量 退休後,胡勝川對看診的熱情依舊不減。花蓮慈濟急診醫學部主任賴佩芳就說,「很少有急診醫師到了這個年紀,還像他堅持留在第一線,他的意志力真的非常堅強。」「雖然年紀大了,我還是很有工作的意願和體力。現在可以不受行政工作羈絆,完全專注在醫療上,感覺很自在。」儘管言談間不斷將「年紀大了」掛在嘴邊,胡勝川談起手邊工作的神采,一點也看不出服老退休的消極,反而像是達到了孔子口中「從心所欲」的境界,開始懂得在有限的時間裡,挑選最有意義的幾件事。 採訪過程中,一位呼吸困難的老人家被輪椅推進了急診室,雖然值班的醫護人員已經用極快速度做好初步處置,胡勝川還是本能似地拿起聽診器,湊到病床前觀察患者狀況。 「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急診醫師看到有人倒下,第一個反射動作,一定是衝上去救人。這種本能一輩子都不會改變,因為所有急診醫師身體裡,都流著同樣的血液。」胡勝川解釋,為什麼自己無論如何都堅持繼續值班看診,「急診醫師的基因,就是哪裡有災變意外,人就往哪裡去,差別只是年紀大了,會多把插管、心肺急救這些事交給年輕人;我就看一些比較不緊急,或不那麼需要力氣的病患。」放下過去的成就,是一般人面對退休時最困難的一門課題,但胡勝川似乎已經輕巧地跨過了門檻。 「現在的我,就是找到這個年紀適合的角色。不衝鋒陷陣、不當主管,用顧問身分協助區域醫院,對我來說,也是全新的經驗。」胡勝川似笑非笑地說:「反正我就是出意見,老闆不聽就算了。」儘管說得輕鬆,但是他對急診運作的堅持卻始終沒有鬆懈。一位醫護人員就透露,胡勝川一向堅持斷層掃描與放射線儀器應該設在急診室旁,以加快檢傷救治速率;但博愛醫院的配置並非如此。為此,胡勝川拿出年輕時的磨功,不斷地向管理階層提議,反覆陳述它的重要性,始終不肯放棄。 「胡P雖然只是顧問,但對每件事要求都很嚴格,剛開始讓人感到壓力很大。」羅東博愛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許智翔表示,自己面對這位「從教科書裡走出來的人物」,總是戰戰兢兢。賴佩芳也說,退休之後的胡勝川,對於教學的細心與堅持,完全沒有改變。 雖然身體裡流著與年輕時相同的熱血,但隨著年歲漸長,胡勝川同樣理解完整豐富的人生,不可能只有醫療工作這項元素。家庭,則是他在人生下半場最想充實的一門課題。 退休人生登場 回歸家庭首重盡孝 「我的父母親都超過九十歲了,以前在花蓮全職工作時,我一整年只能回家一、兩趟,就連過年也常常要在醫院值班;雖然常常打電話,但總覺得沒有盡到兒子的孝心。」退休後,胡勝川每個月至少會回台南老家一趟,好好地陪著年邁的父母吃吃飯、聊聊天;最近,他每周只到博愛醫院一天,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又更多了。 「我終究還是要好好享受不一樣的人生,像是在庭院好好種些花草,或是出國到處遊山玩水。所以我自己定下每周工作不超過四天的原則。」胡勝川微笑著說,「退休人生就是一個平衡,既不想太忙碌,又還想對社會有些貢獻,所以只要有人需要,我隨時願意分享;沒人找你的時候,也就證明真的該退休了。」顯然,對這位早已習慣隨時應付突發狀況的急診醫師而言,「退休」兩個字並沒有理所當然的定義;它或許代表某個階段的結束,但更像是另一場探索旅程的開始。 胡勝川小檔案 出生:1948年 現職:花蓮慈濟急診部兼任主治醫師 羅東博愛醫院高級顧問 經歷:台北榮總急診內科主任 花蓮慈濟急診部主任 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退休人生就是一個平衡,既不想太忙,又還想對社會有些貢獻,只要有人需要,我隨時願意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