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80後草根富豪:那些出身寒門的創業者們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ushi2/227430.html

福布斯最近出爐了「中美30位30歲以下的創業者」榜單,美國方面,社交網站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領銜的一幫80後讓榜單充滿了互聯網的味道;中國方面,「富二代」、國內頂尖名校畢業生與「海歸」讓榜單的「高富帥」特徵明顯。

但記者注意到,上榜的30名中國新貴中也有少數幾位是出身平凡、甚至貧寒的鄰家男孩,他們能在創業路上取得今天的成績,殊為不易。

為了探究鄰家男孩們的成功經驗,本報記者採訪了紅遍神州的桌游「三國殺」的創作者黃愷,以及「孔明燈大王」劉鵬飛,聽他們講述自己五味雜陳的創業歷程。

談財富:

「興趣是最重要的。前幾天我見了幾位跟我一起上榜的創業者,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持我這種心態。比如北京鐵血科技的創始人蔣磊,他創辦鐵血網就是因為自己從小酷愛軍事,現在獲得成功,是建立在個人興趣基礎上的水到渠成。」

「桌游業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我毫不介意。大家一起把這個蛋糕做大,是好事。我不大喜歡考慮錢的問題,錢不是人生的最終目標,但錢的確是解決溫飽和發揮才華的基礎。」

人物簡介

黃愷,26歲,福建福清人,父母均是衛生學校的老師,2008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遊戲設計專業。

成就:大學二年級時創作桌游「三國殺」,使之成為中國當代第一個走紅的原創桌游,並長盛不衰。2008年與朋友創立游卡桌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任首席設計師。

當下的都市青年喜歡玩桌游,桌游種類繁多,最紅的當屬「三國殺」。6年前,一名20歲的大二學生創作了這個長盛不衰的桌游。他叫黃愷,雖然今年只有26歲,卻是國內桌游創作界最資深的「元老」。

黃愷出生於1986年,黃愷的父母都是衛生學校的老師。在黃愷的記憶裡,父母向來都很支持他的興趣愛好,他的畫畫愛好始終沒被「扼殺」。

從小就愛編遊戲

黃愷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念初中時班主任叫他媽媽去參加過一場特殊的家長會,人稱「壞孩子家長會」,這對身為教師的媽媽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黃愷也 知恥而後勇,從此發奮學習,成績排名一躍邁入年級前列,並保持穩定,從此沒再回歸「壞孩子」行列。客觀上,這保住了他日後考取遊戲專業並以此為業的夢想。

黃愷當時怎麼就成了「壞孩子」了呢?原因只有兩個字:貪玩。他從小興趣廣泛,在眾多愛好中,有一項特別另類:編遊戲給夥伴玩。

早在念小學時,黃愷就成了玩伴中的「怪人」,他喜歡組織一群小朋友玩遊戲,但多數情況下,他並不親自參與,而只是站在一旁看朋友們怎麼玩。他在旁觀時總是琢磨這麼一些問題:大家為什麼愛玩這個遊戲?遊戲規則哪裡吸引人?有沒有改進的餘地?

玩伴們玩的遊戲中,有不少是黃愷原創的。他會手繪一張區域性地圖,給地圖上的每個國家分配同等「兵力」,通過擲骰子相互「交戰」,決出勝負。他兒時就對三國題材有著濃厚的興趣,編制三國互搶城池的遊戲,供玩伴們玩。

等到上初中後,黃愷不再天馬行空地自娛自樂,他開始利用課餘時間研究日本經典遊戲《遊戲王》,並一筆一畫地臨摹了上千張遊戲卡,自給自足。

2004年,黃愷參加高考。父母一度想讓他去學醫,但他的眼裡只有畫畫和遊戲。最終,他考取了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遊戲設計專業。

2006年夏天的某一天,黃愷跟朋友去北京一家老外開的「桌游吧」玩「殺人」遊戲——這個經典桌游當時剛剛在國內興起。黃愷玩得津津有味並深受啟發,他想借鑑類似原理親手編個遊戲出來,創作衝動強烈。

經過不斷的研究和完善,黃愷的「三國殺」雛形出爐,取名為「三國無雙殺」。他自制了一批遊戲卡,2007年上半年開始在淘寶上開店銷售。

自制「三國殺」開網店賣 這款桌游紅遍大江南北

開店之初,黃愷每月的銷量都只有個位數,單件售價六七十元。不過,在為數不多的買家中出現了他的「伯樂」—— 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杜彬。從虛擬世界到真實世界,兩人成了好朋友,相談甚歡。黃愷最終成了「甩手掌櫃」,把網店業務交給杜彬打理,自己一頭埋進設計工作。

見媽媽日子過得清閒,杜彬就徵用她老人家做免費勞動力。黃愷和杜彬在電腦上設計好一平方米大小的圖片大版,送到噴繪店噴繪,再把噴繪圖貼到卡紙上,最後由杜彬的媽媽用切紙機把大版分解為一張張遊戲卡。一年下來,他們總共賣出了100多套,不算多,也不算少。

到了2008年年初,他們找到一家印染廠,印製了5000套遊戲卡。這一次,遊戲卡上的三國人物形象全部出自黃愷的個人創作,「三國無雙殺」從此進化為「三國殺」。這批原創遊戲卡很快就被賣完了,「三國殺」開始走紅。

據黃愷回憶,「三國殺」之後的爆炸式走紅,或許與他們參展贈送有關。2008年,他們攜「三國殺」參加上海的一場展會,向前來參觀的客人送出了幾百套。當年年底,這款桌游迅速在北上廣走紅,並在全國傳播。黃愷認為,這幾百套外贈的遊戲卡或許點爆了口碑傳播的爆炸點。

時至今日,正版「三國殺」已累計賣出了近千萬套。根據目前的市價,基礎版售價39元每套,典藏版售價七八十元每套,毫無疑問,這款桌游給年輕的黃愷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然而,市面上「10套『三國殺』中,有7套是盜版的」,據估算,目前散佈在民間的真假「三國殺」共有3000多萬套,「三國殺」已成為一個產業。由於遊戲卡製作的門檻並不高,盜版侵權成了最讓黃愷、杜彬頭疼的問題。

深受盜版侵權之苦 把年輕人拉離電腦

2008年,黃愷、杜彬等人共同出資成立了北京游卡桌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專設一個部門,負責發現盜版線索,聯繫工商部門打擊。但盜版「三國殺」像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打完這個造假窩點,下一個造假點又冒出來了。

黃愷就像個「一曲成名」的歌手,由於第一首作品太成功,日後想突破自我難度極大。他說,他並不會給自己施加「突破自我」的壓力,遊戲創作不僅要靠努 力,也取決於靈感,以後是否能創作出比「三國殺」更成功的桌游,目前還不得而知。短期內,黃愷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三國殺」上,他希望這款桌游能給玩家 不斷帶來新的遊戲樂趣。

短短五六年時間,以「三國殺」為代表的桌游已成為不少都市青年休閒生活的重要項目。黃愷認為,這是好事,因為玩桌游時,人與人之間是面對面溝通的,它把年輕人從網絡的虛擬世界中拉回到真實的人際關係中,把他們從電腦屏幕中解放出來,去過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人稱黃愷為中國原創桌游的「元老」,他對此一笑了之。事實上,中國的桌游傳統源遠流長,麻將和圍棋、象棋其實都是桌游,只是中國人更喜歡用 「棋牌」來稱呼它們罷了。他把自己目前取得的成功歸因於「天時地利」。飽受詬病的網遊業在衰落,都市青年對網遊日益厭倦,對現實世界的社交有了更強烈的需 求,桌游恰恰搭建了這樣一個社交平台。

談財富:

「我從小樹立的人生目標就是要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現在我的目標實現了。我在老家辦了廠,哥哥姐姐都不用再外出打工了,在家幫我管廠子。哥哥那些年打了10年工,只存下1萬多元,現在他開上了奧迪車。媽媽吃了大半輩子的苦,我總對她說:『花錢隨便花。』」

「『小勝憑智,大勝憑德。』這是我的座右銘。只有有德之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創業者必須有情有義。我的7家工廠現在共有400多名專職員工,還有許 多老家的鄉親在種地之餘兼職為我的工廠做零活,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上。我認為,農民最好能在老家就業,方便照顧老人、小孩。」

「我感謝命運的安排,感謝自己曾經吃過的那些苦。作為創業者,我才剛上路。」

人物簡介

29歲,江西寧德人,出生於貧寒農家,父親早逝,2007年畢業於九江學院商學院。

成就:畢業後懷揣5元闖義烏,憑藉吃苦耐勞和勤於鑽研,先後創立7家工廠、投資7家工廠,成為「孔明燈大王」、「十字繡巨頭」,年產值上億元。

一位出身寒門的80後,只用了5年時間,就從負債5萬多元華麗轉身為億萬富翁,這不是小說,而是發生在劉鵬飛身上的真實故事。

劉鵬飛出生在江西寧都的一個農民家庭,有2個姐姐和1個哥哥,一家6口居住在一棟破舊的黃泥房裡。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上小學開始,劉鵬飛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干農活,再做作業。

劉鵬飛早熟,上高中後,家境成了壓在他心頭的一塊大石頭,他糾結於一家人的生計,時常咬牙告訴自己:以後要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有時候,他會在夏日 午時跑到烈日下呆呆站立,任由暴曬;他會在傍晚跑到田地裡,任由蚊子叮咬不逃避。他認為,像他這樣的窮孩子,只有吃得苦中苦,今後才有可能在社會上立足。

不夠學費怎麼辦?「錢生錢」後再報到

2002年,劉鵬飛第一次參加高考,成績不理想,雖然上了二本線,但他對錄取院校不滿意,沒去報到。為了賺錢復讀,他南下廣東找工作,四處碰壁。

干苦力賺了點錢後,他回家復讀了半年,再次參加高考。這一回,成績反而比頭一年更差了。最終,他被江西九江學院商學院錄取,他決定去報到。

家裡培養出了個大學生,本是件大喜事,但7000多元的學費讓一家人一籌莫展。一家人東拼西湊,只湊了4000多元。

此時,在廣東呆過半年、領略過商業魔力的劉鵬飛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向學校申請推遲一個月報到,用這4000多元錢去「錢生錢」,自力更生把學費賺出來。新生報到後得購置生活用品,他認為校園裡大有商機。

於是,劉鵬飛用那4000多元血汗錢採購了一批臉盆、水桶和鎖具,在大學校園裡擺起了地攤,一個多月後,不僅學費湊夠了,還略有盈餘。在積累了一定 的經驗和人脈後,他實現了「產業升級」,做起了「旅行社生意」。他拉來幾個要好的同學、師弟幫忙,在校園裡召集學生組建旅行團,包車到廬山等景點旅遊,投 資回報率上了個新台階。

遠離北上廣「高地」懷揣5元闖蕩義烏

不過,劉鵬飛的4年大學校園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其間,他的家庭遭遇了一次重大的變故:父親得癌症去世了,治病期間欠下了5萬多元債務。

2007年夏天,劉鵬飛要跟大學校園說再見了。他學的專業是金融學,同學們都齊刷刷地進銀行等對口單位捧鐵飯碗,能力強、有門路的甚至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劉鵬飛卻不想隨大流。因為與小商品有緣,劉鵬飛很早就開始關注「小商品之都」浙江義烏。

畢業後,處於無業狀態的他馬上啟程奔赴義烏。到達義烏後,身無分文的劉鵬飛步行找到了一位在義烏打工的朋友,暫時安頓了下來。第二天,他就開始走街串巷找工作,最終被一家外貿公司聘為銷售員,包吃包住,月薪1400元。

「不明飛行物」開啟創業路

真誠的「假公司」打動客戶

某天晚上,他和朋友到街上散步,不知怎的,路人們都駐足仰視天空。劉鵬飛抬頭一看,只見空中飄著幾個發光物體,疑似「天外來客」,讓他驚奇萬分。但很快有人向他說明:那是市民放飛的孔明燈。

第二天,劉鵬飛花了一整天的時間走訪小商品市場,尋找賣孔明燈的檔口。調查結論讓他激動不已:在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海洋」裡,銷售孔明燈的商 戶寥寥無幾,供不應求無疑,商機巨大。他向原先的老闆提出「融資」建廠,老闆沒理會他,他就批發了少量孔明燈到公園擺地攤零售。

劉鵬飛還開了家網店,專賣孔明燈,用他的筆記本電腦「空手套白狼」。他手頭並無存貨,等客戶下單後,他才到市場上採購、發貨。一個月下來,他竟然賺 了3000多元。這還沒完,一個大單從天而降:一家溫州的貿易公司有意把一筆20萬元的業務交給他,但這家公司提出現場考察劉鵬飛的「公司」。

這可把劉鵬飛急壞了,他所謂的「公司」其實就是他住的出租屋,由一個位於6樓的洗手間改造而成,月租600元。劉鵬飛四處打聽,找到了一間簡陋的辦公室和一座小廠房,臨時租用一天,想在溫州客戶到訪時「演一齣戲」。

打造成「低門檻王國」

「小打小鬧」年產上億

幾天後,客戶如約而至,劉鵬飛卻突然後悔了。他鼓起勇氣,把自己的「陰謀」向客戶和盤托出,豈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客戶不僅沒有拂袖而去,反而深受感動,他認為劉鵬飛是個好小夥,信得過。

孔明燈的生產難度並不大,劉鵬飛用一個月的時間組織起了生產,按質按量地完成了這筆業務,淨賺了10萬元。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挖到第一桶金後,劉鵬飛的事業上了快車道。半年後,他的銷售額累計達到了300多萬元。時至今日,燈具廠的年產值已達3000多萬元。目前,中國市場上四分之一的孔明燈產自他的工廠。

燈具廠只是劉鵬飛眾多工廠中的一家,從2007年至今,他總共創立了7家工廠,併入股了7家別人管理的工廠。劉鵬飛最新創立的工廠生產螢光板,目前 年產值已超1億元。當福布斯公司到他的公司調研時,他謙卑地說:「中國80後創業者開的高科技公司比比皆是,我從事的行業門檻都很低,都只是小打小鬧,見 笑了。」但最終,他憑藉堅韌的草根創業精神,入選了榜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90

那些最貴的上市公司總經理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759036.html
是薪酬名列前茅的上市公司總經理呢?他們又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呢?

第一財經研究院、第一財經日報《財商》、尚道管理諮詢公司聯合出品的《2011年中國上市公司總經理薪酬榜》顯示,2011年薪酬最高的五位上市公 司總經理分別是萬科A(000002.SZ)董事、總裁郁亮1305萬元、中國平安(601318.SH)首席執行官馬明哲988.47萬元、中集集團 (000039.SZ)總裁麥伯良957.74萬元、深發展A(000001.SZ)行長理查德·傑克遜869萬元,以及長城開發(000021.SZ) 總裁鄭國榮759.31萬元。

從他們的經歷來看,又存在著一些共性。他們都是男性;年齡都在50歲左右;都有著長時間的行業從業經驗;又以金融從業者居多;5家公司的註冊地都在深圳。

萬科A郁亮:唯一年薪過千萬的總經理

都說上市公司吸金,上市公司總經理到底能賺多少「銀子」?

儘管去年房地產行業冰冷異常,萬科A董事、總裁郁亮仍然以年薪1305萬元位列所有上市公司總經理第一位,他也是唯一的一位去年年薪過千萬的上市公司總經理。由於萬科是國有控股,郁亮也成了最賺錢的國企高管。

1965年出生的郁亮是蘇州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經濟系。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深圳外貿集團公司。1990年加入萬科,2001年任總經理。2011年,王石遠赴哈佛讀書,萬科的「郁元年」開始了。

二八定律認為,20%的人賺了80%的錢,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上也表現顯著。金融和房地產行業歷來被認為是高薪行業,但是行業中不同企業的高管收入差距依然懸殊。

以萬科所處的房地產行業為例,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總經理薪酬人均97.02萬元,郁亮的薪酬是人均薪酬的13.45倍。

另外,5名最賺錢的高管中,有3名都處於國企,僅中國平安和深發展的兩名總經理屬於非國有企業。

中國平安馬明哲:保險公司總經理薪酬之最

《2011年中國上市公司總經理薪酬報告》顯示,國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要高於非國有上市公司高管。但是保險業薪酬最高的總經理則來自非國有企業的中國平安。中國平安首席執行官馬明哲2011年年薪為988.47萬元。

中國平安高管薪酬在保險業內處於最高水平由來已久。另外三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高管的薪酬遠遜色於中國平安。太平洋(601099.SH)總經理王超 年薪為529.53萬元;新華保險(601336.SH)總裁何志光為491.59萬元;中國人壽(601628.SH)總裁萬峰年薪為60.78萬元。

2009年,中國平安高管薪酬為4424.77萬元,是中國人壽的2.36倍;2010年中國平安高管薪酬6820萬元4倍於中國人壽高管薪酬,2011年中國平安高管薪酬為5159.46萬元,是中國人壽的3.87倍。

「體制不同是導致平安與其他保險公司薪酬制度有別的根本原因。」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為了使高管薪酬和普通員工薪酬處於合理的比例關係,我國針對國有獨資或者控股企業的高管薪酬有明確規定,但是對「國有參股」和「混合所有制」企業並沒有相關規定。

總體上講,國有企業高管人員薪酬是由政府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要求考核確定的,大多有行政級別,有的人是前政府官員或准官員;而非國有制企業的高管大多是通過市場選聘,是職業經理人。

五十開外、加入公司至少20年

從從業年限上看,5名薪酬名列前茅的上市公司總經理共性顯著,都是50歲左右。

事實上,薪酬超過500萬的上市公司總經理僅10位,他們的平均年齡為53.4歲。從薪酬排名前五十的上市公司總經理情況看,40多歲是名副其實的年輕人,50多歲是正值壯年;60多歲的人不多。

萬科總裁郁亮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今年47歲;中國平安首席執行官馬明哲今年56歲;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今年52歲,深發展總裁理查德·傑克遜今年55歲;長城開發總裁鄭國榮今年53歲。

不僅如此,從薪酬排名前五的上市公司總經理從業經歷看,他們都有著相當長時間的行業從業經驗,極少跳槽。其中一些人在年輕時入職就再沒換過企業,做了總經理後在企業危機時刻力挽狂瀾。

除了深發展行長理查德·傑克遜加入深發展時間較晚外,其餘4名高管加入公司的時間都超過了20年。其中郁亮加入萬科22年;馬明哲加入中國平安24年;麥伯良加入中集集團30年、鄭國榮加入長城開發至少23年(由其任副總裁開始)。

以中集集團總裁麥伯良為例,麥伯良的薪酬957.74萬元,是製造業上市公司高管的薪水之最,為製造業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的17.94倍。

麥伯良是廣東肇慶人,是中國集裝箱工業的第一代工程師,作為恢復高考制度後的第一屆大學生,畢業後在中集公司工作至今。他從技術員做起,一步一個腳 印,逐漸走上公司的領導崗位,並於1992年被董事會聘任為公司總經理。在公司巨額虧損的形勢下,他臨危受命,之後將中集集團發展成為初步具備世界級地位 的中國企業,可謂是功不可沒。

從1982年加入中集集團至今,麥伯良為中集集團服務了整整30年。

而深發展行長理查德·傑克遜是5人當中唯一的外國人,也是典型的職業經理人。理查德·傑克遜869萬元為銀行業上市公司高管之最。

理查德·傑克遜曾在花旗香港、韓國、匈牙利等地工作多年。他於2005年10月正式從花旗轉投平安。2006年3月被任命為中國平安首席金融業務執行官,是平安集團分管銀行業務的最高主管。理查德是在平安入主深發展之後掌管深發展的。攝影記者/吳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02

調研的那些事 502的牛

http://xueqiu.com/2751308955/21864082
自從證券分析師從技術分析不斷向基本面分析轉型,越來越多分析師、機構投資者喜歡實地調研上市公司,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時間與金錢。不過在本人看來,實地調研的效果很小,機構投資者該虧還虧,該套還套。

      本人作為上市公司一小職員,幾年間接待券商研究員、基金經理、私募人士估計也有數百人,對調研的有些瞭解。下面談談調研效果較差的幾個方面。

      一、調研次數與股價正比

      記 得一年,我接待過的調研人員就有上百人次,那時公司股價也一直在高位,這也正常,股價高企自然吸引投資者目光。後來股價不斷下跌,低迷期間,大半年無一機 構來訪,我估計他們看推薦股票跌的稀巴爛自然沒興趣再來了,而且熊市我估計他們出來的經費也少。好長時間沒來人後,公司發佈了個利好,股價突然漲上去了, 又開始來了些人了。葛優的電信廣告不是有句「哪兒人多往哪湊」,這也比較適合券商。

      二、見的高管層次越高虧越多

      一 般的調研人員只會接觸到董秘這一級別,這本來也是董秘工作職責,很少會給接觸到總經理、董事長的機會。不過也有機構藉著關係好、買的股份多得以見到董事 長。董秘因為職責所在,清楚監管條例,所以一般出言都很謹慎,大多給出的答覆都在公開信息基礎上詳細介紹些。董事長就不同了,監管條例不如董秘清楚,關心 的又都是公司宏圖偉業類似戰略之類的大問題。聽了董事長的話,可能更加會被所描述的光明前景所鼓動,而且有時候說漏嘴的話,還可能把些還未公開的項目說出 來,機構更是受到鼓舞。但需知,那些未公開的項目一般都處前期,本身的不確定性也是很大的,做與不做都成問題。而公開的信息本身很明確,公司把握程度也 高,所以才公佈。據我所知,某私募喜歡見某公司董事長,見得次數也比別家多,最高曾吞進該公司10%的流通股,但最終還是虧了幾千萬,想想那些見不到董事 長的機構,是不是少了些被忽悠的風險。實事上最能忽悠難道不是董事長,如果沒那口才能做到那位置,呵呵。這還不說存心騙人的,要是證代或者是類似我一樣的 普通職員,敢存心騙人嗎,敢和機構大談公司宏圖偉業嗎?

       三、準備不足

      在調研上市公司之 前,研究人員應對公司做足功課,至少有個基礎瞭解。勤懇做功課的研究員我見過,公司要點自己就準備了十幾張紙,關心問題也已列出。不過這是少數,更多的是 連公司做什麼業務的概念都沒有。你說花一、兩個小時問些公開信息有什麼意思,與其花一兩天千里迢迢跑來調研,還不如花同樣的時間把歷年公告、年報、招股說 明書都讀一遍。因此,準備不足也是導致調研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個人認為,除非重組啥的,正常的公司公開信息要真能讀完,也就知道公司全部信息的六、七、 八成了,除非該公司的信息披露真的做得很爛。剩下的一兩成,可以被認為公開信息的詳盡補充。還有一兩成本身就是秘密或者是不確定的,接觸了也就是處於違法 邊緣。

       四、調研人員心理上傾向樂觀

出於找牛股心理,調研人員誰不想自己分析公司都有高增長啊。儘管我 們也多次表示公司的長期增長速度大概是10%+,某年的高增長只是情況特殊,研究員還是不斷地在問會不會有20%~30%的增長,還會問我們存不存在新的 增長點。上市公司礙於面子,肯定不會回答「沒有什麼新的增長點」吧,多少也要答個一兩個,但到底能推動業績多少就不好說了。他們問的語氣和句式總讓我感覺 我們要是沒有高增長就是爛公司一個。我一直感覺他們期望很高,如果不調研,財務報表上平平淡淡的增長也就那樣了,調研多少給了他們希望。

       五、調研人員素質良莠不齊

      有回我開車送調研人員,整個下午大盤都在跳水,我後面那些研究員就一直在給我播報「跌了78點,跌了80點」「又跌XX點」,「待會我就用模擬賬戶去搶反彈」。我彷彿置身於散戶室。

       六、關心無關整體業績的概念

      有 段時間國家公佈了某些政策,恰好我們的某個項目可能是受益的。某基金經理來調研,主要的時間都問了很多關於這個項目的具體細節,感覺知道越多細節越有把 握。可事實上這個項目我們公佈過預測的收入、盈利情況等內容,讀過就大致可以判斷出該項目對整體業績是沒有什麼影響的,也反應我們對該項目的取向。

      七、注重事件驅動而非價值

      調研人員是問了很多關於經營情況的問題,但我事後看他們的調研報告感覺和公司價值沒什麼關係,給的估值也是隨行就市。有精明的研究員還懂價值的,他覺得貴的話就不會寫報告推薦。結果我們就一直看到的就都是買進的建議。

       八、一樣無法把握業績拐點

       研究員哪怕來調研,也很難得知業績下滑或者增長放緩的事實。畢竟誰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公司變差,相關問題大多也避重就輕模糊化處理。那些重大利空,類似中恆集團、重慶啤酒的,首先你不知道有利空,就是你問到相關問題,我看也問不出個啥。正所謂報喜不報憂。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調研其實也是應該的,不過,就上述的方式來看,我看不出有太大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35

吳剛:頑石的前世今生 融資那些事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ushi2/227941.html

2006年6月6日!今天是頑石成立六週年的日子,那講講頑石的前世與今生吧。

要說起來,頑石的前身應該算是我創立上一家公司「數位紅」的訂單部門。為廠商定製手機遊戲產品一直是數位紅的核心業務,也是數位紅的起家業務。但到 公司成立的第六個年頭,這項業務卻因為公司的部門臃腫而出現了虧損,所以當時決定由公司的副總曹紅(本人太太),成立獨立的業務部門,從商務到開發統一管 理,解決這一問題。一年多的時間,曹紅不負眾望帶領多半是新人的團隊,成為當時數位紅盈利最高的業務部門,經這個部門培養出來的人才之多,今天已為美談。

因為數位紅一年多前已被收購,所以這時已人家的子公司。雖在收購之時對方承諾不干涉管理,但就在六年前的大概這段日子,數位紅卻收到了來自總公司的 三道 「金牌」,第一道,派來COO;第二道:數位紅今後產品開發立項驗收必須由總公司產品管理委員統一指揮;第三道:要求數位紅裁掉所有手機單機版開發人員及 訂單業務。

思考了數日,我決定辭職。我將決定告訴給了曹紅,但曹紅並不甘心自己辛苦培養的這麼一支優秀的團隊就如此的被裁撤掉,於是有了成立新公司的想法。但 2006年當時手機遊戲業務非常困難,前景也不明朗,中國移動百寶箱業務已停止,我找了幾家跟我關係要好的VC,問他們是否有興趣支持,但都沒能達成,最 後下定決心自己投資五百萬豁出去了開始干。在我和曹紅看來,散掉這樣一支團隊再要組起難上加難了。

六年前,我請創始的幾個人聚到三亞,為新公司起了頑石(wistone)這個名字。

頑石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曹紅,並不是我。我辭職成立了專門做手機應用軟件的V8,由IDG進行了種子投資,並在成立公司三個月後得到了來自IDG、成為創業的A輪融資,公司估值1800萬美金。

成立第二年

時間過得很快,我和曹紅各自管理著各自的公司,最初的一年多時間裡V8很風光,頑石很慘淡,V8手握大量現金每月幾百萬燒著,而由於那幾年手機遊戲 基本都採取了預裝遊戲內置收費的「爛」模式,加上當時與我們很「鐵」的幾家手機廠商,陸續停止手機業務和緊縮,使得頑石的只能勉強維持,於是在頑石成立的 第三個年頭裡,開始全面轉型手機網遊業務。

成立第三年

錢總會燒光的,在最初的幾年裡,V8迅速的燒光了幾千萬人民幣,手上剩餘不足百萬美金。而在那一年又爆發了全球的金融危機,手機應用由三年前的炙手可熱迅速轉冷。V8的B輪融資進展的極不順利。

此時中國的手機網遊業務開始暖風頻頻,頑石開始受人關注,已有兩家VC給了投資框架,希望做首輪投資,投資額約200-300萬美金。

抉擇

V8投資人們要求我以最初投資500萬的價格把頑石並給V8的股東們,再以新公司的名義繼續融資,以挽救V8可能被清掉的命運。第一次拿VC的投 資,我不想失敗,況且兩個投資機構的投資人都是我多年的朋友,思考再三,我只能厚著臉皮,讓曹紅把頑石並給我,放棄那幾個term sheet,為她老公的面子問題,接受一個完全不公平的條款。我只能說,男人有條件沒條件都要娶個好老婆。

然後,我們拿回了最初投資的500萬,雖然投資當時都是我們出的,也沒有什麼溢價,但還是按照最初的股份比例,給頑石的創始股東們分掉了錢。

於是V8的包袱成了頑石的包袱,V8的高估值也成了頑石的高估值。在當年,很多人並不能理解,甚至惡意抹黑,說咱給自己家套錢,咱也從沒解釋過什麼,一直以來也只能打碎門牙往自己肚子裡咽。只是希望能有一天,自己能把頑石做起來才對得起所有的人。

第四年

因新一輪融資估值不能超過1800萬美金,使得融資不順利,導致我質押了所有股份借了兩百萬美金拚死一搏已是後話。

時隔六年,我不能說也不敢說自己對所有人有了個交待,但這六年讓又再一次印象深刻的知道了,任何事情開始前,能得到的首先是責任。同時,也鬱悶,不會有老婆再做家公司來救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23

企業上市過程中那些「不能說」的費用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9686/

在敲響上市鐘聲的那一刻,看到大屏幕上的股價開始變紅並向上跳動,老李長長地噓了一口氣。幾乎所有人的理解都是他已經獲得了數億財富可以直接退休了,但只有他知道,從那一刻起,他剛剛走出個人破產的邊緣。在公司掛牌之後,他不用再擔心無法填補上市過程中留下的財務窟窿。

正在打造中國私人飛行管理俱樂部的負責人程行明說,這是大部分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共同感覺,在上市過程中留下的高達一兩千萬的「不能說」的費用因為無法走賬,基本都被大股東個人兜底了,而這個財務窟窿將耗光大部分做製造業起家的大股東的畢生積累。據瞭解,上市公司董事長是該俱樂部的主力新增客戶。

上市過程中發生的大筆「不能說」的公關費用,能掏空辛苦從事大半輩子實業的董事長們的口袋。為了避免發生董事長上市前個人破產的尷尬局面,從創投業到投行,都想出了一些曲線救助的方式,讓董事長們渡過難關。

那些「不能說」的費用

老李是一家光電元器件公司的董事長,在經過了兩年多的上市籌備之後,終於在今年上半年登陸深交所中小板。回憶起上市的艱辛歷程,老李體會最深的是, 當大家知道你要上市發財的時候,所有人都想來分一杯羹。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大部分都是說不得的費用,只能由公司董事長個人承擔。

老李說,這些說不得的費用最為核心的支出就是財經公關費用,僅這一項就支出了600多萬。據本報瞭解,一般上市公司IPO時的財經公關費用從400萬到1000多萬不等。

「所謂的財經公關費用其實就是打點媒體關係,除了幾家證券報的費用可以從承銷費裡面扣除,其他的費用大部分需要打點各路媒體的各路人等,有些是廣告投放,但更多的是現金,形成了不能說也說不得的巨額費用。」老李說。

據悉,目前關注IPO的媒體在200家以上,最近兩年每年約300家的公司批量掛牌正催生了IPO產業鏈中財經公關這一巨大的市場。由於這些媒體本身魚龍混雜,還涉及到大量的代理公司,即使是正常的廣告投放,很多連個基本的發票都沒有。

老李說,「對於我們這些做製造業出身的人來說,財經公關報出的幾百萬的巨額的費用很難接受,但保代(保薦代表人)不同意,說有些瑕疵被媒體放大後影 響很大。幾經溝通後,我說能不能把絕大部分從來沒聽說過的小媒體給砍掉,但保代說,經過網絡轉載後,已經沒有大媒體和小媒體之分了,預審員只要搜索一下, 瑕疵就全都出來了」。

除了財經公關的費用外,為了打通各級政府對擬上市公司的關卡也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現在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只要是需要政府批准的,都需要各路打點,有時候申請個普通的資格,都需要打點幾十萬而且還不一定能辦成。現 在最引起企業反感的就是國家和市政府對中小企業的一些補貼,不找關係打點一下根本到不了企業,業內潛規則是四六開,企業獲得1000萬的政府補貼,有 400萬要返回去給相關的審批人員。現在玩得更過,以前是資金下來後再返錢,現在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如果不先打點400萬出去,1000萬補貼就進不 來」,老李說,400萬打點的都是敏感人物,不可能在公司走賬。此外,還有長達兩年的時間裡,市政府、區政府等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懷、行業協會的調研 等,送些禮品是必不可少的,為了保持財務報表的規範,有些也走不了賬,雖然單筆金額不是太大但長期下來費用也不小。

本報根據證監會的預披露信息統計,最近一個月預披露的企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有些企業兩者加起來最多能佔到企業當期利潤的一半以上。

在掛牌上市之前,兩年多的上市歷程給老李個人留下了近2000萬的財務窟窿。老李說他當時找保代溝通過,「我們賺的都是辛苦錢,這麼花錢我吃不消 了,能不能想個辦法一部分費用由公司分擔一下。但保代說,你最近一年正常的利潤也就4000多萬元,費用走掉一部分後,利潤就沒增長甚至下滑。而且你想, 現在多一塊錢的利潤,按照25倍市盈率,上市後你的估值就多24塊錢啊,再窮也要咬緊牙關挺住。想想覺得說的也有道理,就找一個做酒店的親戚借了一筆錢, 年利率15%,期限一年。」

老李說這時候他才明白,「有些企業上市失敗兩次了還要衝擊上市,他們老闆實際上是被上市綁架了啊。」據程行明瞭解,老李的花費還不算多,他接觸的上市董事長中,有些公司董事長個人的花費高達3000多萬。

「貧窮」的董事長

上市過程中巨額的隱形花費吞噬了大部分製造業出身的董事長的個人財富,許多人甚至面臨著個人破產的境地。「我2003年開始創業,前四年都是虧錢的,中間兩年基本打平,賺錢也就是最近三四年。我是農村窮苦人家出身,家裡也沒什麼底子。最近四年總共也就只賺了3000多萬,其中有2000多萬用來買房等都改善生活用了。」老李說。

程行明說,根據他們對上市公司董事長會員的瞭解,大部分會員上市之前,不算固定資產,財富淨值都不高,做實業的和做投資的也不同,他們上市之前沒有也沒有必要保持高的財富淨值。而且大部分都是做技術出身,慢慢熬到了四五十歲,大部分都沒有去賺快錢的衝動。

事實上,公開信息顯示,在優質項目逐漸被發掘之後,正在預披露排隊上市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小。本報查閱的中小板和創業板擬上市公司的資料顯示,其報告 期第一年的淨利潤約為1000萬出頭,低的有800多萬的;報告期第二年的淨利潤在2500萬出頭;第三年利潤在3500萬左右。

如果按照目前大部分董事長一般持股比例在50%左右計算的話,最近三年累計的財富扣除其他費用後也就兩三千萬。

一位資深國有創投人士也表示,上市過程中董事長的錢不夠花在業內很普遍。「很多企業上市之前最後的一輪融資表面看估值不高,其實有些私下多了一個條 件是要求創投必須給董事長做過橋貸款,緩解董事長的資金壓力。我們是國有創投,這個做不了,讓我們喪失了很多項目,很多項目在大型的規範創投企業那裡不能 做,只能遺憾地轉介紹給一些小的民營創投。近期深圳有個搶得很火的室內裝飾企業就是因為提出了這個條件,最後獲得項目的全是不知名的民營創投。」

上市過程中的財務窟窿苦了董事長個人,受益最大的是高管。上市之後,很多高管都比老李有錢多了。老李說,他淨負債1000多萬,還是開著一個7年前買的三菱SUV,但掛牌不到一個月,有兩個高管都換X5了。

騰挪應對

在掛牌上市後,老李準備將自己的股份進行部分股權質押,緩解目前資金緊張的局面。他還有另外一部分股份在股改做股權激勵時,已經讓一位員工代為持 有,這部分股權一般只有一年的鎖定期,而控股股東需要鎖定三年。「股權質押需要公告,如果一上市馬上就進行股權質押,影響不好。」老李說。

但有些上市公司已經迫不及待了。據媒體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6月13日,已發生702宗上市公司股權質押案例,質押總股份數達到1281億股, 比去年上半年的206億股增長了5.2倍。其中最近一兩年掛牌的中小板和創業板控股股東是質押股份的主力。「採用股份質押的方式需要付出一年超過10個點 的利息成本,有些路子更野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在上市之後通過收購關聯公司、高價關聯採購等方式將上市公司賬上的資金洗出去後,很容易就流入了個人口袋」,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說,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收購愈演愈烈,其中這樣的貓膩大量存在。

本報統計發現,中小板和創業板企業的收購正愈演愈烈,收購標的從孫公司等擴張到資金進出更為詭異的海外公司。僅7月10日和7月11日兩天,就至少有5家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發佈了併購的消息,其中一家掛牌僅兩個半月。

由於上市過程中董事長的個人財務困境已經越發普遍,現在部分擬上市公司已經將解決這一問題的時間表大大提前。

老李對自身的財務困境是在上市過程中才後知後覺的。他發現,現在的擬上市企業中,財務總監有項工作就是幫董事長個人做財務規劃,其中一個重要方式是與投行談判,通過券商承銷費走賬,如果券商不答應,承銷就免談。

上述投行人士稱,通過併購等方式董事長能掏空上市公司個人賺到一大筆錢,但如果不想操作那麼複雜同時承擔巨大風險的話,現在普遍採用的將不能說的費 用走券商承銷費是個最簡單選擇。「我們去年年底做的項目,收到了3600萬的承銷費,其中有500萬是幫財經公關走賬的,另外還幫董事長個人走賬了300 萬。以前這麼幹的主要還是中小券商,但現在大券商也開始這麼幹。目前市面上統計的券商承銷收入,據我估計,總承銷費用中至少有五分之一都是在幫忙洗白那些 不能說的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99

奢侈品網購:那些真真假假的遊戲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14/229685.html

「網絡代購中80%的愛馬仕都是假冒產品。」6月下旬,愛馬仕CEO帕特里克•托馬斯在接受外媒採訪時拋出的這句話,給眾多奢侈品網站煽了一記耳光。

事實上,在愛馬仕CEO之前,已有多家奢侈品公司向中國的電子商務網站發難。2011年底,噹噹網被曝銷售「天梭」牌的假名表。後來,天梭表示對網購渠道銷售的天梭產品不提供任何質保。

今年3月,施華洛世奇宣佈,「在中國地區,沒有授權京東商城、卓越亞馬遜銷售施華洛世奇的產品。同時,目前也沒有在中國地區授權任何網站銷售『施華洛世奇』的產品。」

此後,LV、Gucci、Prada等多家奢侈品品牌也相繼表示沒有授權電商渠道銷售。

除了服飾,云集國際大牌的化妝品電商網站也傳出「假貨」嫌疑。6月中旬,有消息傳出稱,聚美90%的貨品是假貨。7月13日,聚美優品CEO陳歐在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給予否認,「聚美優品上並無假貨。目前,歐萊雅、絲塔芙已經在聚美上成立官方旗艦店,如若聚美銷售假貨,這些國內正品品牌怎麼會來聚美 開店?」

奢侈品電商網站一時難辯真假。

7折以下假貨居多

「頂級時尚奢侈品特賣,低至1折」、「時尚妝品特賣,低至1折」……這些誘人的廣告總是勾得喜歡奢侈品的用戶忍不住下手。

中國正成為一個新興的奢侈品消費大國,而經營奢侈品電商也成了一門熱門生意。專業奢侈品網站有優眾、佳品、第五大道、呼哈網、走秀等,名牌折扣店如 唯品會、聚尚,專營二手名牌交易的寺庫,從事化妝品的聚美、樂蜂、尊尚,大型門戶和專業B2C也開設了奢侈品頻道,如京東有360top.com、網易有 尚品。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以不同模式切入奢侈品細分行業的網站不下30家。

這還不包括淘寶全球購上那些C2C的螞蟻雄兵。來自淘寶的數據顯示,淘寶全球購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長,今年規模能夠突破200億元,已經成為中國內地消費者進行奢侈品網購的主要渠道。

假貨投訴是奢侈品網站的一大詬病,而如何辯別真假更令普通用戶無能為力。

近期樂蜂網發佈一份化妝品電商白皮書,並導致該公司與其對手聚美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該報告稱,專櫃價格的7折大約是化妝品電商正品低價的下限。而聚美的產品常低至五折,甚至三折。

一位曾在化妝品電商行業工作的人士向記者透露:一般來說,化妝品的售價如果是國內專櫃價的70%~80%,那麼一般為真貨;而如果售價是正價的5折~7折,這可能是真貨、假貨摻著賣。5折以下的貨,基本上都是假貨,3折以下售賣的貨,不可能是真貨。

聚美創始人陳歐解釋:「聚美的國內化妝品的出貨量大,拿到的折扣是行業最低的。一般從一級代理商那裡拿貨,線下品牌的折扣大約是7折左右,網絡化妝品品牌的折扣率要高一些,一般是5折左右。」

與化妝品相比,國際大牌包包的「下限」就更多樣。在愛馬仕、LV、Channel等三家直營的全球專賣店中,貨品一般不打折。不僅如此,這些大牌還經常搞飢餓營銷,如愛馬仕的IT包不僅不打折,還需要排隊一年才能夠買到。

「與衣服過季了需要迅速打折處理不同,包包一年四季都能夠出售,因此當年打折的可能性很小。一般過了1年之後,才會進行打折出售。」一位在美國從事 互聯網投資的人士告訴記者,那些在國外Outlets出售的「過季」包包往往有劃痕、開線等瑕疵,折扣在4折左右。另外,價格較低的Coach會專門生產 一些產品在outlet中售賣,折扣自然不可能低至3折~4折,而是「新款」的8折~9折出售,甚至不打折。

曾經參與奢侈品網站投資的起源資本合夥人雷中輝告訴記者,對於全新奢侈品,尤其是頂級品牌的名包與名表,電商渠道價格是線下的8折以上,那麼真貨的概率高一些;如果折扣率低於7折,要麼是假貨,要麼是有瑕疵的「過季」貨;而如果在5折以下,假貨的概率就比較高。

據瞭解,經驗豐富的奢侈品電商往往看人下菜。「收貨地址不同,收到假貨的概率也不同。」上述化妝品電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二三線城市消費者收到假貨 的概率比一線城市高,郊區收到假貨的概率高於城區,住宅地址收到假貨的概率高於辦公地址。高端人群收到假貨的概率也小於低端人群。

這樣的做法可以做到「魚目混珠」,在風險與利益中尋找最優。因為電商網站將假貨銷售給相對「弱勢」的用戶,這些人在網購市場的話語權相對較小。

真真假假的手法

國內奢侈品網購的正規貨源來自以下幾個渠道:各個國家的Outlets折扣商場、品牌零售門店、從國內外的品牌代理商採購,直接向品牌商進貨。

「國內奢侈品網站有60%的貨都是通過國內貿易公司進口的過季貨。」資深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告訴記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物品完稅價格表》,眼霜、睫毛膏、面霜、乳液等化妝品的稅率是50%,1萬元以上的高檔手錶的稅率是30%,箱包類奢侈品的稅率是30%。這直接導導致奢侈品在國內與國外的價差非常懸殊。

據一位在美國從事互聯網投資的人士告訴記者,化妝品的國外售價一般是國內的7.5折。大牌包包的國外售價一般是國內的7折左右。有些品牌的價格差異較大,如Coach的包國內外能夠差上幾倍,美國售價200美元左右的包,國內的售價是3000元~4000元。

在巨額的利潤面前,網絡代購,這個冒著一定法律風險的「鋌而走險」職業,應運而生。大量的買手在海外代買奢侈品,然後由全球轉運公司通過小包的形式運送到香港,水客從香港帶到深圳,再發往全國。整個過程下來,可以用較少的「物流費」、「代購費」來「逃」掉高額關稅。

「無論是從outlet還是專賣店,網絡代購回來的許多產品基本上不交關稅,而如果大量採用個人買手來進貨售賣,可能就會面臨需要繳納高昂的增值稅,國家規定是17%。如果全額足繳稅收,利潤率就變得有限了。」雷中輝說。

但水客這種螞蟻雄兵的方式往往存在貨品不全,貨源不穩定的問題。於是,一些電商往往從線下零售渠道及奢侈品二手置換平台去購買全新的產品來補充貨源。

「從國內代理商渠道進貨的頂級奢侈品不是為了售賣,更多的是為了得到一些款式新穎、獨特的產品,掛在網上,吸引用戶,拉動對其他產品的銷售。」雷中輝指出。

在利潤與規模的雙重驅動下,不少電商採用「真假摻著賣」的方式來「魚目混珠」。那些屢禁不止的假貨,有的是從國外售假渠道流入中國,有的則是國內名牌高仿貨。

根據媒體公開的報導信息顯示,不少廠家的產業鏈資源協調能力很強,從箱包的面料到配件都能夠採購到,箱包的質量、手感與真品一模一樣,只是在做工上有些差異。那些資源稍差一些的廠家即便不能採購到配件,也能夠採購到面料。

不僅如此,許多奢侈品品牌在國內都有代工廠,這些工廠也會流出一些有「瑕疵」的尾貨,正如國外品牌服裝的「尾貨」。只要瑕疵不明顯,一般消費者看不出來的。而尾貨的「出廠價」有時甚至比仿貨還要低,在電商那裡十分搶手。

「高仿貨的利潤高達幾十倍。」據一位經營奢侈品電商的人士介紹,這些高仿貨往往做工精良,GUCCI和LV的高仿貨(超A貨)的售價一般是1000元。一款正品售價為3萬~5萬元的愛馬仕包包,其高仿貨售價不到3000元,如果批量訂購,還可以打折。

而化妝品的造假手法更加多樣。一位曾做過化妝品團購的人士告訴記者,不少電商企業在拿到原樣的化妝品之後,往往採用1:5,甚至1:10的比例稀 釋,將真的化妝品原液摻合到假的化妝品液體中。現在造假技術成熟了,基本不需要將原液注入假的液體(膏體)中,而是直接仿照正品做出氣味聞起來相近的液體 (膏體)。

除了造假之外,化妝品電商們還打擦邊球。據一位在國內代理日本化妝品的批發商介紹,同一個日本品牌的化妝品,產地就有四種:日本、台灣、香港、中國 內地。這是化妝品品牌的授權,品牌授權都是真的,但原液濃度有差別,價格也有差別。「貼中國字的全是港貨與台灣貨,拿貨價格比美國原貨(日本原貨)至少便 宜10%~15%。」

他告訴記者:「一般來說,日本當地的價格是中國的50%。」在中國內地生產的產品價格低於在中國台灣、香港生產的,更低於日本生產的。

「由於公眾認識的只是牌子,不少電商就賣的是中國內地生產的化妝品,而用戶往往以為是從日本進口的。」一般情況下,同一個品牌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生 產,包裝之間只有細微差別,普通消費者不易發現。比如,那些使用紙質包裝的化妝品產地往往是中國內地或者中國香港。日本的企業對環保比較重視,日本生產的 化妝品基本上是塑料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00

【那些「大而不倒」的新能源公司之二】華銳:巨星隕落?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623

財務告急,減薪、裁員,爭議纏身,昔日風電行業一枝獨秀的帶頭大哥——華銳風電,如今時日艱難。為何幸運之神會偏離它?它能熬過風電寒冬嗎?

「帶頭大哥」之劫

「網站正在更新,敬請期待!」自2012年5月被一個名為F4CK的黑客組織攻擊以來,華銳的官方網站已癱瘓至今。

「間諜門」、「解約門」、「減薪門」……華銳,這家曾經市值900億的風電行業巨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較之這些花邊新聞,「帶頭大哥」華銳最頭疼的可能就是財務。

一年半沒看風電,看完華銳2010、2011兩年的年報,財務分析師張望(化名)吃了一驚。上市僅十八個月,華銳儼然已從「高帥富」變身「矮窮丑」——市值縮水三分之二。

根據年報,華銳的關鍵財務指標中,2010年的營業收入為203億,2011年則跌至104億,跌幅近一半,而營業利潤的跌幅更高達83%。

頹勢並未遏制。2012年一季度報顯示,與2011年同期比,華銳營業收入下降近七成,淨利潤下降近九成。在上半年的業績預告中,華銳明確警示投資者,其上半年淨利潤還將下跌五成以上。

最驚險的信號來自經營現金流。經營現金流是上市公司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之一。2009年,華銳的現金流仍有13.8億,上市前的2010年,現金流猛降至負10億,這是華銳首次出現負現金流。2011年情況惡化,負現金流達到了59億的規模。

「2011年內的負現金流是巨大的風險警示。」財務分析師提示,如果說導致2010年現金流負10億的「罪魁」,是上市後消失的政策性稅費減 免,2011年負59億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司生產規模擴大帶來採購支持增加,另一方面則是規模擴張之後的應收賬款收不回來的拖累。對此,華銳在年報中也解 釋為「本期銷售回款速度放緩」。

一直以來,以華銳為代表的風電設備公司,因潔白、高大的風機傳遞著迥異於傳統製造業的形象氣質。但在業界看來,華銳仍是一家典型的設備組裝企業,購買組件組裝成整機出售給下游風電場,是其基本商業模式。

對於大型裝備製造業而言,只有及時付款、回款,才能形成新項目的資金來源。一旦被欠賬所累,靠銀行融資維繫,在拿不到大單的情況下,華銳的商業模式將受到挑戰,而昔日的新能源巨星,則「可能被拖垮」。

財務大營救

為了度過難熬的冬天,2011年10月,華銳發行了55億的公司債。在此之前,華銳已將58億的超募資金全部用於永久性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即便如此,華銳的財務狀況仍不樂觀。2011年年報顯示,當經營性現金流劇增至負59億時,公司總資產卻由286億增加到了348億,增加了62億之多。

一個更不易察覺的細節是,2012年4月,發佈一季度報後幾天,華銳調整了財務制度,將原本按照賬齡計提的壞賬,增加了一項賬齡組合,即區分逾期和未逾期。

修訂後的《財務管理制度》顯示,對應收賬款按組合計提壞賬,「以逾期應收款項的賬齡為信用風險特徵劃分組合,未逾期不計提壞賬準備」。

財務人士表示,作出如此區分將減少壞賬的計提。而比較2011年年報和修訂後的《財務管理制度》會發現,華銳還降低了對按照賬齡計提的壞賬比例。

華銳昔日的核心部件供應商、今日的官司對象美國超導的一位人士指出,因為與華銳的官司,超導曾延發年報,在監管嚴格的美國證券市場,超導收緊了會計準則,「貨款到賬才計入營業收入」,而華銳的做法正好相反。

上述財務師評價說,在經營性現金流負59億的情況下,公司總資產卻增加了62億,這相當於把負現金流變成了賬面利潤,但實際應收賬款並未到賬。由此得來的利潤,建立在賬款一定能回收的假設之下,如果收不到錢,則利潤會在未來體現為虧損。

修改財務制度的做法,被不少業內人士指為「數字遊戲」。不過,多位人士也承認,這一做法並不違反會計原則。

華銳勉強「盈利」背後,政府補貼也出力不小。2011年,華銳獲得的政府補貼從前兩年的3800萬左右,飆升至2億元。這筆補貼出現在年報中的非經 常性損益一項之下。由於政府補貼無需繳稅,也無需成本投入,補貼實際上就變成了公司的淨利潤。以華銳2011年的利潤7.75億計算,僅政府補貼一項,就 佔了利潤的五分之一。

修改壞賬計提方式、大幅提高政府補貼,如此大手筆的財務挽救計劃下,華銳的狀況仍不太樂觀。

中國風能協會公佈的2011年度數據顯示,華銳2011年的風電機組裝機容量,比2010年下降了近33%,在年度新增裝機容量一項的比拚中,華銳已經落敗於老對手金風,屈居第二。

華銳突圍

2011年以來的華銳,算得上霉運連連。

因「間諜門」與昔日密友美國超導鬧翻的華銳,至今仍就偷竊變頻器核心源代碼的知識產權糾紛案,與對方「邊打邊談」。而這樁醜聞已經讓華銳失去了國際 市場上的聲譽,愛爾蘭最大的風電公司Mainstream暫停了華銳為其海上風電提供1GW風力發電設備的供貨項目,轉尋其他廠家。而「解約門」也一度讓 華銳成為畢業生心目中的最差僱主。

不過,對於一向順風順水又突遭冷遇的風電巨頭而言,面子問題遠沒有生存來得緊迫,減薪、裁員,幾乎是降低成本擺脫困境的必然選擇。

一位已離開華銳的人士表示,除瞭解聘應屆畢業生,華銳自2012年4月起,要求各部門負責人約談員工,希望員工「主動辭職」,而這一舉動甚至波及研發等核心部門。此外,2012年春節後,華銳所有部門的部門預算都被削減了35%,4月再度削減5%-10%。

在頻頻控制成本同時,華銳重要部門的管理人士已發生變動。

為了加強國內市場銷售,華銳在已有兩名副總裁劉征奇和陳黨慧負責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又於2012年4月底任命曾任GE風電業務市場經理的李京京任市場副總監。

系列人士變動中,引發最多猜想的是原華銳財務總監魏宇強的辭職。魏宇強辭職之時,正當華銳即將發佈2011年中報,曾任職於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德勤的魏宇強在華銳公司口碑頗好。他的離職,令華銳內部一度有「魏不願在華銳的財報上籤字」的流言。

不過,魏宇強否認了外界猜測。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個公司業務很簡單,懂財務的人看年報就可以知道沒有造假空間。公司董事會堅守誠信、透明,我本人也堅持財務人的底線,不做假賬。」

「如果不使用其他財務手法,除非順利拿到大單,否則華銳的2012年中報和年報應該都不會太好看。」財務專家謹慎預測。

在國內風電產能過剩之際,業界一度傳出華銳要自建風場的消息。不過迄今尚未證實有實質性項目出現。

投資下游風場被業界視為另一場豪賭。「華銳希望像政策推動它起家那樣,再次助它鹹魚翻生。」

「幸運」華銳為何難「幸運」?

從2006年建廠起家,到2008年神秘PE新天域入場、2011年初順利上市。華銳的成長史,也正是中國風電行業狂飆突進的縮影。

在風電行業最鼎盛的時期,眾多風機廠商和華銳一起享受了眾多政策紅利。不過,華銳的特殊之處在於,當國家政策鼓勵1.5MW以上大風機時,華銳有。3MW逐漸成主流機型時,華銳也有。海上風機沒人能接時,華銳又及時頂上。華銳每次都能「幸運」地摸準政策脈搏。

擴張與速度,成為彼時風電全行業的關鍵詞。投資不計利潤、僅看規模和技術,一個風電設備商背後,站著數個虎視眈眈、垂涎欲滴的VC/PE。

然而,等到行業遇冷,跑得最快的也是機構投資者。投資界有句話:私募比公募跑得快,散戶比私募跑得快。剩下沒跑的,最後在百度華銳貼吧裡熬成了怨婦。

2008年新天域成為華銳新股東。華銳2010年的年報顯示,2008年華銳的營業收入是51億,淨利潤是6億,現金流是20億,是有公開數據的所有年份中,盈利狀況最好的時期。

「2008年再進來的PE,都是奔著賺IPO差價來的。」投資界人士評價道。華銳也沒有讓股東失望。短短幾年來,股東都獲得了幾百倍的投資回報率。

狂飆突進之下,2009年華銳制定了「三三五一」的發展戰略,即用三年時間進入全球前三,用五年的時間挑戰全球第一。當時,華銳已經實現了中國第一、全球前三的發展目標,並在2010年躋身全球第二。

然而,自上市之後,華銳一直走下坡路。隨著2011年開始,風電調控政策頻出,風電項目審批、核准權限收緊,風電建設速度迅速放緩。

一位華銳內部人士透露,早在2012年5月間,公司就風傳新天域退出的消息。不過,此消息沒有得到證實。

華銳會不會倒下?各方人士均一致搖頭。在他們看來,銀行、政府都會幫忙撐到下一個接盤者,華銳「無論財務數據多爛,都會繼續活下去」。

「華銳上市不久,手上的現金還充裕,資產負債率也沒到危險的地步,」一位新能源分析師笑言,「退一萬步講,廠房、設備都還是值錢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10

那些年 我們在美國炒樓炒股 環翠堂

http://xueqiu.com/5431022963/22133425
——投機氾濫之時,也是市場崩潰前夜

當中國股民在抱怨中石油股價已跌到當初的零頭時,其實應該慶幸,A股的環境遠沒有達到美國股市的大漲 大跌。君不見,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尚德電力,股價已從最高處的80多美元,跌到如今的不到2美元,噹噹網、人人網的股價也都跌到了當初的零頭。可能只有 在充分市場化、充滿巨大風險的市場,投資者才能真正領悟到投資中的誘惑與邪惡。

炒作美股:從即將財務自由到傾家蕩產

我周圍的留美同學朋友中,大都是20世紀90年代初畢業的,找到工作後在美國定居下來。當時正好趕上「點COM」的科技股熱潮,於是有些朋友便湧入炒股的浪潮中。

我的朋友俞芳是網絡設計師,丈夫是銀行的業務員,夫婦倆有房有車,生活得輕鬆自在。然而,互聯網的瘋狂擾亂了他們平靜的生活。媒體所渲染的一夜暴富的故事,令俞芳動了心,也開始炒股票了。就像打麻將,初學者往往總能贏錢,她每筆交易少則賺進上百塊,多則賺個三五百。

俞 芳的丈夫任職銀行金融分析師,初時挺警覺的,知道股票這東西不是那麼好玩的,但太太的屢屢得手,使他漸漸喪失了原有的警惕。心想,幾千塊能賺幾百,要是投 入幾萬,不就能賺幾千了嗎?要搏何不來大的?他們沒多少現鈔,在北美是不興向朋友借錢的,於是就將自己的房產在銀行抵押套現,將十多萬塊錢投入了股市。

因此每次大家聚會聊天,都聽到俞芳夫婦興高采烈地大談炒股經:「看我們賺錢多快呀,再過幾年就可以退休了。」

到 了90年代末,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分析出互聯網公司的股票有泡沫,一而再地警告泡沫馬上就要破了。但那時的人可真倔啊,誰的勸告都不聽,大量的散戶湧進 納斯達克,主要炒作QQQ股(納斯達克中100家典型公司的指數,類似於「上證50」)。他們將納斯達克從2500點一路推高到4500點。從2000年 開始,很少有人再談股票泡沫,大概是「狼來了」喊過太多次,沒人信了。但納斯達克將超過道瓊斯的「叫囂」聲,是一浪高過一浪(當時道瓊斯指數已超過1萬 點)。不到一個月,納斯達克果然沖上了5000點!

也就在那兩年,我也禁不起誘惑,拿出了2萬美元「閒錢」,投入了納斯達克,開始自然連 連得手,不久2萬美元的本錢就炒成了 10萬,和所有炒家一樣,真後悔當初投得太少,心想要是投入10萬塊的話,這會兒不就有50萬了嗎?眼看股市還在 升,感覺這次不像有泡沫,於是又投入10萬,和俞芳夫婦想法一樣,企盼著再翻兩番,就可以退休周遊世界了。

可就在全民興高采烈之際,納斯達克突然下滑。剛開始大家都抱著僥倖心理,覺得只是短期的小幅調整,依然在所謂的「低位」不斷買進。在一派欣欣向榮中孕育的危險,往往是最易被人忽視和喪失警惕的。

納 斯達克從2000年3月創歷史峰值的5000多點,不斷地下跌至2400點上下,再聚會時,我們幾個「炒家」早已沒了股市高位時的得意,不敢再加碼了,只 求著2400點是底部,能止跌回升,把虧損的錢找回來就知足了。而俞芳那時更像輸紅了眼的賭徒,待房產套現的錢也陷入了股市後,她把手伸向了信用卡公司, 借的是高息,決定最後賭一把。

最後,納斯達克跌到了1100點,下跌幅度超過80%。損失慘重的股民面對如此暴戾的市場,真是欲哭無淚。 誰能想到納斯達克瘋狂過後的報復會來得如此慘烈。我前後投入的12萬本錢,從最高點20萬一路跌到7 萬,實際虧損5萬美金。幸虧我在2000多點時逃了 出來,是朋友中虧得最少的一個。周圍的朋友中虧10萬美金都是小意思,而俞芳則最慘,房子被銀行收去,還欠下大筆信用卡債,最後不得不宣佈破產,可謂傾家 蕩產。

一直到12年後的今天,納斯達克指數也只是回到3000點左右,元氣大傷。


查看原圖美國「炒樓花」:樓市多軍的慘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方唱罷我登場。2001年的「點COM」熱潮剛過不久,美國房地產又開始火熱起來,利息是越降越低,房價是日漲夜漲。

這回輪到買了房子的同學老張眉開眼笑了:「瞧瞧吧,還是房子好,看得見摸得著,房價漲得我都不好意思了。」他趁著低利息又向銀行借貸,賣掉小房換了個大別墅,還開始學著「炒樓花」。

那 時有很多「炒樓花」的學習班,教炒房者如何以小博大,用金融槓桿來「一翹五」,甚至「一翹十」。老張用自住的大別墅抵押給銀行,獲得一大筆現金,先買下兩 個公寓租了出去,以租金來維持每個月的房貸,接著又把兩個公寓抵押給銀行,再貸出一筆錢,買入兩套公寓。他以「借雞生蛋」的方法,不斷地如此這般,最後擁 有10套公寓。看著自己的「財產」不斷增加,他越來越得意,每次聚會都興高采烈。而我則越來越發現,那是幾年前我們炒「點COM」時的情景,唯一不同的是 炒的工具變成了房子。

我和幾個曾經炒股的哥們兒一說,他們也紛紛響應,「是啊,老張和我們當年不是一樣嗎?作為哥們兒勸勸他見好就收吧」。老張跟當年的我們一樣,根本聽不進勸,還說「我和你們不一樣,你們是玩兒虛的,我這房子可是實打實的東西,而且房價是肯定不會跌的」。

曾 研究過美國房市的哥們兒說,「誰說房價不會跌?近100多年來,美國的房價起起伏伏好多次了」。可老張立刻反駁:「房價上下起伏很正常,我早就算過了,跌 10%,甚至15%都無所謂,我的現金流很充裕,撐得住。」我那哥們兒又說了:「要是房價大跌25%呢?」只見老張臉色一黑,斬釘截鐵道:「美國房價絕不 可能大跌!」

話說到這份兒上就不能再爭了,再說就有擋別人財路的意思了。老張一定以為我們這些炒股慘敗的朋友,是在「羨慕嫉妒恨」他了,因此只能選擇祝福他好運。

很遺憾,好景不長,2006年7月,美國房價突然下跌,老張起先毫不在意,覺得那是暫時的,可萬萬沒想到這房價一跌,竟然也和「點COM」下跌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迄今已經回到了2002年的最低點。這幾年每次見到老張,只感覺他的臉色越來越難看,絕對不能再提房價了……

與 此同時,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股市先是下跌,大家紛紛逃離股市,大多是在極低點割肉的,都以為股市就好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再也不復返了。可誰 又能料到,道瓊斯指數跌至7000多點反倒止住了,隨後一路回升到今年年初的13000多點,距離歷史最高點也不遠了。而美國房價已下跌至2002年的最 低位,依然跌跌不休,有可能會回到1998年,甚至1996年的價位,相比最高點將跌去50%。美國房市、股市的走勢,再次讓我們大家跌破眼鏡!

結果和俞芳夫婦一樣,現在我們的聚會再也請不到老張了。

                                                                  2012年08月07日14:34錢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19

那些嚷嚷中國銀行亂收費的人,應該到美國來體驗體驗 夜空守望者

http://xueqiu.com/1596564712/22175443
這幾天開了一張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卡。只用了幾天,就開始懷念起俺們的銀行了。國內的同胞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來告訴你們美國銀行是怎麼收費的。

1.       櫃檯辦理業務

櫃 檯辦理業務是要收費的。具體看你辦理業務的難度而定。幫我辦理業務的客戶經理說貌似一筆要5美元左右。想想吧同學們,你如果像在國內那樣,存一筆錢取一筆 錢轉一個帳都要跑櫃檯的話,很快就被銀行榨乾了。另外還有一種高級卡,要求資產在5000美元以上,手續費打折。注意是打折,不是免費。只有最NB的私人 銀行客戶(資產100W美元以上)手續費是全免的。也就是說你如果想去買什麼理財產品或者投資產品之類的,銀行都要扒一層皮。

2.       ATM取錢

本 行的ATM取錢是不要錢的,跨行的是收費的。這點跟國內的銀行一樣。但是不一樣的是,這裡的ATM除了銀行網點的以外,其他地方遍地的ATM都是由三方公 司開立的。所以如果想要在ATM取錢,要麼跑網點,要麼就乖乖給人家手續費。一筆在1-3美元(我見過最黑的是小唐人街的一個ATM,3.75美元)左 右。而且一筆最多取200美元。這倒是也符合資本主義的精神——我給你提供服務,讓你少走路,你就得給我交錢。而且,他們銀行的網點非常之少。在紐約網點 最多的銀行是chase銀行(摩根大通),密度大概和國內交行網點密度差不多。我的美國銀行網點比招行網點都少。像國內那樣走幾條街就看到一家工行的情 景,在美國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這裡的銀行都是為了賺錢而生的。既然一個地方開一家網點就能賺那麼多錢,何必開兩三家?

對了,還有一個特別髮指的經歷——一個同學是美國銀行的卡,跑到花旗銀行ATM取了100美元,不但花旗收他3美元,連美國銀行也要收他1美元。真是有種店大欺客的感覺。

3.       賬戶管理收錢

國 內的卡一般都是10塊錢年費。這裡的高級卡,如果資產達不到標準,要收錢。普通的卡,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也要收管理費。我開戶的時候,一個人名下掛 了兩個賬戶(不是兩張卡),一個是支票賬戶(checking account),另一個是儲蓄賬戶(saving account)。要求saving account最低存25美元。我就存了25美元。後來ATM機取200美元,是從支票賬戶上扣的,但是1.5美元的手續費是從儲蓄賬戶裡扣的,我也不清 楚。後來因為儲蓄賬戶餘額達不到要求,只能眼睜睜看人家繼續扣賬戶管理費。

4.       轉賬的問題

有很多朋友喜歡 倒騰,弄百八十萬在各種銀行間來回倒騰。有時候跨行轉賬晚了一個小時都不爽。但是在美國的跨行轉賬需要多久呢?最短一天。如果是現金轉賬的話,是即時到帳 的。但是他們規定現金交易每天不能超過1萬美元。超過的話因為有洗錢的嫌疑,要申報,很麻煩。所以只能用支票轉賬。雖然方便,但是最快也要一天才能到賬。 慢的話拖個兩個星期都是可能的。拿錢在各種銀行間閃轉騰挪的絕技,在這裡是玩不了了。

5.       存款利息

走在街 上看到一家小銀行,外面貼著存款利息很高,猜猜這個「很高」是多高?年化是1%!在國內遍地4%的理財產品,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不過他們貸款利息也很 低,15年的房貸利息年化是2.5%;如果要貸款的話,銀行是需要查看信用記錄的。信用記錄如果不好的話,很難拿到貸款。這就意味著——你這一輩子不能犯 大錯誤。犯了就完蛋了。

先寫到這裡。總之下次再碰到嚷嚷國內銀行亂收費的,就應該把他扔到美國來,讓他見識見識什麼叫做「合理收費」。我們的銀行真是太仁慈了啊。

最後再說一句,剛寫完這篇文章,打開自己的賬戶查了一下流水,發現在ATM機上查餘額都被收了2美元手續費。真心要瘋啊啊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50

發改委降藥價那些事 木瞳

http://xueqiu.com/9911558947/22243894
人造之物,皆如其製造者一樣可憐:他眼界偏狹、方法有限,拙於算計,舉止艱難,成果單調乏味。                                                  ——約瑟夫·德·邁斯特《論法國》

國 家發改委為何在9·18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發佈降藥價公告,其用意不得而知,我們唯一清楚的是,折磨了業界近半年的降價傳聞終於化為現實;當我們看著各個 品規的具體降幅時,看到的並不是數字,而是忙碌在這份目錄背後的身影——官員、專家、商人,他們施盡通天之法、用竭遁地之功造出的這兩份目錄,是否如其製 造者一樣可憐?!

今日,有媒體自發改委降價令掛網始便逐一撰寫多份稿件,功雖難表,勤實可勉,姑且轉載令其傳播,並附個人淺見於其間,讀者諸君勉乎哉!

1 國家發展改革委調整免疫等藥品價格

  香港阿思達克通訊社9月18日訊,週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決定從10月8日起調整部分抗腫瘤、免疫和血液系統類等藥品的最高零售限價,共涉及95個品種、200多個代表劑型規格,平均降價幅度為17%。

  據瞭解,此次是國家發改委14年來第30次降價,也是今年的第2次降價。在今年3月的第一次調價中,國家發改委大幅調整消化類等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17%。截至上午9:00,國家發改委尚未發佈各個降價品種的具體名單及降幅。

   其中,免疫類藥物是指免疫抑制劑與免疫增強劑,具體品種有環孢素、嗎替麥考酚酯、他克莫司等。涉及生產銷售免疫類藥物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海正藥 業<600267.SH>、華東醫藥<000963.SZ>、雙鷺藥業<002038.SZ>、華北製 藥<600812.SH>等,也涉及羅氏控股<PINK:RHHBY>等在華跨國藥企的產品。

:2012 年兩次降價的特點是,根據2009年醫保目錄所分品類(大體上是按照適應症劃分)實施,而此前20多次降價並無此規律。由此可見,今後降價將趨常態化、規 律化、易於查詢比對;同時相關藥品所歸屬的適應症市場使用情況至關重要,各治療領域學會委員、科室主任等專家的話語權有望增強。

2 靜丙價格未顯著下調 上海萊士、博雅生物或受益

  香港阿思達克通訊社9月18日訊,本輪發改委降價中,血液製品靜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下稱「靜丙」)價格下調幅度不大。該品種是上海萊士<002252.SZ>與博雅生物<300294.SZ>的主營產品之一。

   上海萊士所生產品規為2.5g:50ml,該品規的最新最高限價為561元,上海萊士證券事務代表張屹稱,新限價與各省市零售限價相比基本持平,「和上 海最高限價600元比稍有下降,但是與另一些省市限價比有提高,總體來說差不多。」根據2012年半年報,靜丙佔到公司上年半銷售收入的40%。

  博雅生物董秘辦人士則稱,公司所產靜丙共7個品規,相比新限價的平均降幅約10%,「對公司的影響並不太大。」根據2012年半年報,靜丙佔博雅生物銷售收入的50%。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指出,這次價格調整對日費用高的藥品加大了降價力度、對日費用低的藥品不降價,鼓勵價格相對低廉藥品的生產供應;對部分臨床供應緊張的血液製品適當提高了價格。

對 血液製品調價的傳聞,年初開始業界一直存在分歧,只到最近才理清:發改委降價品類中並無血液製品一項,血液製品調節是按照相關適應症(參考2009年醫保 目錄)實施的。此次調價中有凝血八因子、靜丙等血液製品,前者某品規396元的零售價與目前實施的限價完全一致,並無提高,而靜丙則略有下滑,基本上保持 穩定,一則說明血液製品短缺現狀短期難改,二則佐證了發改委的降價方針:對部分臨床供應緊張的血液製品適當提高了價格。(儘管事實是不降或微降,相較其他 品類堅挺許多。)

3 免疫調節藥物降價溫和 華東醫藥利空出盡

   香港阿思達克通訊社9月18日訊,國家發改委今日公佈的降價名單中,免疫調節藥物降價幅度溫和,有代表性的品種降幅與此輪降價平均降幅17%接近,部分 品種降幅更低。國內免疫調節類藥物生產的龍頭企業華東醫藥<000963.SZ>幾個主營品種的降幅都符合預期。

  根據此 前最高零售價對比計算,環孢素的統一定價藥品最高零售限價平均降幅約為20%,單獨定價藥品平均降幅不到15%。前者主要生產廠家有華東醫藥、華北製 藥<600812.SH>等,後者生產企業為瑞士諾華公司。其中,規格為25mg*50(微乳化製劑)粒的環孢素零售限價從414元/盒 (瓶)降至340元/盒(瓶),降幅為18%。

  嗎替麥考酚酯的統一定價藥品最高零售限價平均降幅接近20%,單獨定價藥品平均降幅為15%,前者主要生產廠家有華東醫藥、華北製藥、雙鷺藥業<002038.SZ>等,後者生產企業為羅氏製藥。

  他克莫司的統一定價藥品最高零售限價平均降幅逼近15%,單獨定價藥品平均降幅約為10%,前者主要生產廠家有海正藥業<600267.SH>、華東醫藥等,後者生產企業為安斯泰來公司。其中,安斯泰來有一項品規降幅低至4%。

  廣發證券此前的研報指出,華東醫藥的環孢素及嗎替麥考酚酯可承受15%的降價,他克莫司降價幅度如果在15%左右,對該品種的價格影響僅在個位數。

  截至14:54,華東醫藥微漲0.63%,報35.22。

對 免疫調節藥物的預期降幅在15%左右,部分品種實際降幅略高於預期,但和此輪總體降幅17%相比,並不過分,因此稱溫和。以外企為主的單獨定價藥品,與國 內仿製藥的統一定價藥品降幅相比,降幅大約低5個百分點,佐證發改委的調價趨勢:即縮小統一定價與單獨定價之間的差距。在國內沒有專事免疫調節類藥物生產 銷售的大型上市藥企,華東醫藥屬於比較集中的,但對該類產品依賴並不算太大,因此利空不強。

4 部分腫瘤藥調價幅度近40% 恆瑞醫藥首當其衝

   香港阿思達克通訊社9月18日訊,與國家發改委2006年發佈部分抗腫瘤藥品最高零售價格對比,規格為40mg:20ml的奧沙利鉑注射液的最高零售價 從463下調至285,降幅38.4%,規格為20mg:1ml的多西他賽注射液的最高零售價從712下調至521,降幅26.8%,規格為 150mg:25ml的紫杉醇注射液的最高零售價從1902下調至864,降幅54.6%。

  恆瑞醫 藥<600276.SH>是國內最大的腫瘤藥企業。公司上海研發中心首席科學營運官董慶表示,公司抗腫瘤藥產品很多,降價對營業收入會有一定 影響,「但降價也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事情,公司將用擴大國內銷售量和增大國外出口量兩個方法來對應」。此前廣發證券的「降價壓力測試」顯示,恆瑞醫藥的亞葉 酸鈣、奧沙利鉑及多西他賽可承受降價範圍都在20%以上。

  東方證券研報顯示,奧沙利鉑是恆瑞的重點品種,2011 年的銷售收入達 5-6 億。恆瑞醫藥去年銷售收入為45.5億元。

   雙鷺藥業<002038.SZ>證券事務代表朱凱表示,本輪發改委降價涉及公司的產品銷售額佔比不大,而且降低的是最高零售價,公司出廠價 並沒有降低,所以影響不大。他還強調,目前在各省市實際招標中,長春瑞濱、紫杉醇、白介素2的中標價格,已經低於此次調價後的最高零售價。

  海正藥業<600267.SH>一位高層也表示,本次降幅較大的奧沙利鉑、多西他賽和紫杉醇不是公司的主營品種,對公司營業收入影響不大。

  涉及到腫瘤藥生產銷售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恆瑞醫藥、雙鷺藥業、海正藥業、益佰製藥<600594.SH>、海南海藥<000566.SZ>、譽衡藥業<002437.SZ>等。

相 比免疫調節藥物,腫瘤用藥不同品類的降幅差距較大,奧沙利鉑、多西他賽、紫杉醇等都系老品種,2006年降價至今已有5年多,因此降幅較大,這也提醒我們 發改委降價原則包括對普藥老品種強力殺價,依賴老品種確非企業生存之道,而單獨定價產品公關極強,降幅極低,如賽諾菲的樂沙定約降7%,比此前公司內部預 計的15%還低

5 主營產品降幅低於預期 信立泰一度觸漲停

  香港阿思達克通訊社9月18日訊,國家發改委今日發佈新一輪藥品降價方案,信立泰<002294.SZ>的首仿藥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泰嘉,25mg*2規格)定價從98.9元下調至89元。信立泰證券事務代表朱立峰表示,「該降幅低於此前的市場預期。」

  此前,市場預期,氯吡格雷的降幅在20%以上,但根據今日公佈的官方文件,原研藥的降幅約為10%,而仿製藥的降幅僅10.1%。氯吡格雷是佔據信立泰近一半銷售收入的主營品種。

  信立泰週二高開高走,上午10:00觸及漲停,截至13:29,該股報24.90元,漲8.97%。

血 液系統用藥中,信立泰值得單獨講講,此前業界預期泰嘉降幅約為30%,也有競爭對手傳聞稱已經得到消息為50%,一度造成市場對公司業績的恐慌,但事實證 明,嚴重依賴泰嘉的信立泰在關鍵時刻站住了腳跟,體現出國內企業罕見的公關能力。根據計算,其10%左右的降幅,堪比原研藥波立維的降幅,這在歷次降價中 也算的上一個奇蹟

6 醫藥板塊政策利空終出盡

  香港阿思達克通訊社9月18日訊,國家發改委今日發佈14年來第30次降藥價通知,對抗腫瘤、免疫和血液系統類等藥品的最高零售限價進行調整,平均降價幅度為17%。醫藥板塊近期最大的政策利空終於出盡。

  「降價是個無法規避的利空,對二級市場而言,影響實際上已經釋放得差不多了。」上海一位醫藥行業的分析師稱,降價預期從年初持續到現在,相關公司的股價對該消息已經消化了很久,預計政策落地後並不會掀起較大波瀾。

  從今年2月份起,業界就已傳出發改委下半年將對上述三類藥物降價的風聲。上述分析師向阿思達克表示,此次降價幅度與預期相符,利空效應不強。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最高零售限價,是指發改委對藥品終端銷售價格設定上限,藥企在各省市的實際中標價格一般顯著低於最高零售限價。

  「我們產品的出廠價格本來也達不到此前的最高限價,所以這次降幅對實際銷售收入不會有影響。」上海萊士<002252.SZ>證券事務代表張屹告訴阿思達克,該企業相關產品在本次發改委調價中維持了原有最高限價。

評:資 深醫藥界人士應該能達成一個共識,每一輪降價對現階段藥企的銷售收入影響一般不會很大,一則實際零售價一般都低於最高零售價,有一定的降價空間;二則企業 對此都會有預期,在考核標準、銷售策略上及時調整過,除非是很爛的企業,不然不至於會一下子體現到報表上。當然,我們必須注意到,發改委降價會更加密集和 頻繁,擠壓中間利潤是大勢所趨,企業對具體品種的眼光以及公關能力是否契合發改委降價大原則,是這張目錄背後的大籌碼。

附註:上述新聞報導轉載自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阿思達克通訊社,版權歸其所有,點評為本人所寫,限於能力視野不免諸多錯謬,歡迎讀者諸君質疑、探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