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記者轉型產品經理:忘掉戰略 返璞歸真

http://xueyuan.cyzone.cn/guandian-guandian2/233274.html

編者註:這是程苓峰寫於4年前的一篇文章,現在在微博上被翻出重提。作者有過記者轉型產品經理的經驗,而這些或許能給後來者一些提示。

我以前做記者,現在做產品經理。這兩個事感覺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記者是在天上。天天跟大老闆聊天,理解他的宏偉藍圖。少有大老闆會跟你聊具體細節。能否跟他對接上,取決於你的思路能否跟得上。得夠犀利、夠超脫。離他們才近。

久而久之,你的思維越來越「戰略」化,總朝著趨勢想問題。試圖跟大老闆站在一個平面上。然後越來越眼高手低,自以為視點足夠高,戰略以外的東西都等而下之,小菜一碟。

這就中毒了。大老闆是在天上,但他腳在地下,他是個巨人。你也在天上,但腳沒在地下,你懸空了。你是只菜鳥。

我不想做一輩子菜鳥。於是想著陸,06年進企業。後來創業失敗,就因為中毒太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08年到一起網做產品經理,練互聯網的基本功。

這個差事跟做記者有天壤之別。簡單說,就是在地下。

用戶為什麼點這個按鈕、不點那個按鈕,你為什麼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全部是細節,全部需要你去揣測那個時點、那個情景下,用戶在想什麼。這跟坐在五星級酒店裡跟老闆侃大山,隔著幾千里。

你不能再把自己當成聰明人和成熟人,不能把你面對的人當成聰明人和成熟人。你只能把他們當傻瓜和小孩,而你自己也是傻瓜和小孩。這樣你才知道也許一個看似簡單的步驟,中間隔了3個變化和起伏,幾乎所有用戶都會在這一步裡絕望而去。因為傻瓜沒搞懂,小孩沒耐性。

如果還保持記者採訪的狀態,那出來的產品的用戶,只有你一個人。真的。

忘掉戰略,忘掉高空俯視的心曠神怡。捲起袖子和褲腿,帶上乾糧,緩慢而謹慎的走在一條崎嶇委蛇的盤山小道上。提防著隨時可能出現的山石流、或者草叢 的毒蛇、或者你不知道的什麼東西。一個腳印一個腳印的往前邁。很可能,一個疏忽就是一個荒唐的錯誤、代價慘重。這就是我所體驗的產品設計。

也許不是偶然。做產品之後開始喜歡看佛書了。佛說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每個人,使我們看不到真實的自己、真實的世界。只要你把這些雜念戒除,你就自然覺悟了。

其實做產品的過程中犯下的錯誤,都是因為我們的假設錯了。原本以為是這樣,結果人家想的不是這樣。原本以為這個夠明顯,結果除了你自己沒人覺得明 顯。種種假設,都來自先入為主,都來自以為那個焦慮的自己就是他人,自己就是世界。因為佛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對真實的世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但當你作為記者去嘗試理解老闆的時候,你必須用到妄想分別執著。不妄想,你無法觸及到老闆心目中的宏偉世界,不分別,你寫不出帶有鮮明個人色彩的精彩經歷,不執著,你撬不開老闆的嘴,爆不了猛料出不了名。

做產品,就是在一步步把做記者所形成的思維慣性打掉。也叫解毒。

不過有一樣東西是無論做記者還是產品都是要首要具備。真誠。對人不真誠,沒有老闆會跟你說實話,你有幾條尾巴,他清楚的很。對己不真誠,也許永遠都搞不懂你設計的東西為什麼沒人用。你覺得你會點那個按鈕,但實際上你不會。

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徹底完整毫不保留的真誠,也就是明心見性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06

創業者說:汽車後市場創業該到返璞歸真的時候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0/157552.shtml

創業者說:汽車後市場創業該到返璞歸真的時候了!
王可 王可

創業者說:汽車後市場創業該到返璞歸真的時候了!

上門洗車的創業者們才幹了幾天啊?憑什麽說這就不是入口?

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1.72億輛,汽車後市場的規模將近1萬億元。在創業者與投資人眼中萬億規模的大金礦足以撩起心中那團火,先互撩再自嗨,放眼望去處處都是痛點,哪哪都是風口,原來的從業者不管是4S店集團大BOSS還是維修部小老板統統都LOW到爆,寫幾篇東拼西湊添油加醋的稿子就把這個行業汙到“天下皆賊”,廣大車主亟待互聯網思維去拯救,然後就是“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賊巢穴,待俺趕上前去,殺他個幹幹凈凈”般的豪情壯誌,再然後就是“資本寒冬,一地雞毛”。

說實話,這套路在我十幾年前入行時,寫廣告文案還是“掘金千億市場”的時候就見識過了,真沒創新,那時候還沒有風投,沖進來的是一幫亦真亦假的外國品牌而已。那是“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曾經有一位同行大哥面對網上對行業的各種毫無根據的誣蔑痛心疾首,我就勸過,“只要咱心不黑,做好企業,做好服務,用不了多久咱也可以噴回去!”

如今都不用我們多說什麽了,據說兩年來上百家拿到風頭的創業公司沖進來,已經倒閉了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在茍延殘喘忙轉型,另外三分之一還在耍流氓,當年吹的牛逼都實現了嗎?夢想、情懷、獨角獸、千億估值大公司在哪里?老羅怎麽就去做手機呢?進入汽車後市場創業多好,損友商也可以損出點情懷,老羅加油,T1沒搶到,T2錯過了,T3還沒出來,我等著買T4了!羅老師下次創業汽車後市場歡迎您,不僅需要工匠情懷,更需要一個biger高的單口相聲大師!

調侃完,書歸正傳!“沒有花錢的不是!”資本沒有錯!汽車後市場需要資本介入,成敗不在於多少,而在於姿勢是否正確,我認為倒下創業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姿勢不正確,燒錢的套路難以為繼的根本原因在於無法改變消費場景更難以建立新的消費場景。都知道是個萬億市場了,拿幾個億就想撬動,無疑天方夜譚,最多就是刷刷數據自娛自樂一下,連存在感都不強。

很多創業公司從進入到消失都沒有搞明白汽車後市場需要什麽,錢燒的毫無價值,反過來還說被資本綁架的結果,我覺得這很不厚道。

投資邏輯不應該等同於商業邏輯,按照投資的邏輯去拓展市場本身就是在挖坑,絕不是這個行業的問題,更不是投資人的問題,就是創業者自身的問題。資本寒冬不是這個世界上的錢少了,哪個國家的印鈔機也沒停止工作一分一秒,資本本質是逐利而行,不是陪著創業公司燒錢補貼消費者的。沒有靠譜的盈利模式,刷的數據再好,再有夢想,再有情懷都是臭狗屎!創業成敗天註定,創業者是需要紮紮實實做有意義事情。按照投資邏輯創業,一心想著融資、上市、套錢,不是創業者,是創業婊!

我覺得目前創業的輿論環境對創業本身也存在太多誤導,過多關註資本,過多的關註創業者,而沒有去關註行業,尤其是有一定行業壁壘的垂直行業,懂行的人沒有話語權,口才好的外行人在侃侃而談,趨勢可能講的好,真會做好嗎?創業有泡沫是必然,能少吹點的就少吹點泡沫,媒體雖然對創業成敗沒有責任,但也不能太誇張的去誤導創業。“偽創新,假痛點,不懂行”,入口都被幹成“坑口”了!

汽車後市場多年以來是沒有什麽實用創新技術的,要麽華而不實特別小眾的新技術,比如輪轂改色噴劑等,不能成為一個業務模塊但能做為一種個性化服務推出,要麽就是騙人的,比如各種添加劑,尤其那些號稱能夠省油的,甚至當眾演示的無機油行駛的,實際上就是表演了個魔術而已,首先就沒有放幹凈機油(放油口內部插短管,機油尺截短等小小的改裝就可以放油後保留不少油),而所謂的添加劑本身99%以上的成分就是基礎油。修車技師其實大多數都明白除了極少助燃燒的燃油添加劑有點去積炭的作用,加在潤滑油里的添加劑都是騙人的,對發動機沒有好處,什麽納米技術,缸壁修複,提升動力都是騙人的。

一方面汽缸與活塞必須有間隙,而且不是越小越好,隨著行駛里程數增加,間隙變大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換點粘稠度高點潤滑油就可以改善點,潤滑油目前有各種針對不同車況的細分品類可以選擇。

另一方面,如今大多數小型車都是鋁制發動機,真出現了爆缸拉缸的現象就該換總程了,沒有修的價值。就這樣的添加劑產品每隔兩三年都會出現,我認為他們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廣告上,美國航天科技結晶,德國軍工品質,日本最新科技等等詞都敢說,經常能主流媒體上做廣告,尤其廣播電臺經常有“汽修專家”在說多麽好用,總有人上當,被揭發一回就消停一陣,換個馬甲繼續來過,像極了電視直銷賣假藥的套路。兩年前竟然有的創業者就拿著這樣的“創新”產品路演,據說還拿到了好幾輪風投,那真是個瘋狂的歲月。

其實還有一種創新在過去的一年多里著實讓投資人失望了一回,就是上門洗車。首先這個創新不是騙人的,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創新。從專業角度講上門洗車就不該出現,洗車的痛點不在用戶,而在於經營者,因為正規洗車的成本近幾年高到基本上無利可圖,比如北京規定洗車屬於特殊用水行業每噸160元,目的是為了鼓勵使用中水,並強制要求門店安裝水循環設施,這就造成正規洗車店客單價很高,低於50元精洗的價位基本就已經是店面在補貼用戶了,目的是為了吸引客戶或者維護會員穩定,是需要其他的業務模塊的盈利去平衡成本的。

市面上那些低價洗車路邊攤都是不正規的,偷水現象很普遍。洗車用中水和循環水都是不可行的,其實就是洗不幹凈,比如循環水洗滌劑殘留問題就解決不了。很多年前就有微水洗車,甚至無水洗車的創新技術,一直沒有推廣的主要原因也是洗不幹凈和對漆面傷害太大。這些節水的洗車方法基本上都是取消了“沖車”的流程,沒有高壓水沖洗,用蒸汽射流或者先行中性洗車液浸潤,實踐的結果是雖然節水但費工費時,而且殘留物多對漆面損害大,得不償失。

實踐證明,洗車節水的實用方法就是節水型的高壓水槍加流程的優化,其實就是通過工具優化提高水壓,減少單位時間出水量,通過操作流程優化,避免重複沖洗縮短沖洗時間,同時達到了減員提效的目的。這套洗車作業流程經過十多年的不斷優化精進已經非常成熟,一般都在100到120個標準動作,雙人協同在10分鐘左右完成,用水量基本在40升左右,這幾乎是極限了。

我敢說上門洗車的那些創業公司沒有一個懂得什麽是專業洗車的,他們那些所謂的創新基本上不能叫洗車,應該叫擦車服務,與路邊乞丐提一個水桶拿條臟抹布和一個硬毛刷子提供的服務品質沒有區別。沒有高壓沖洗,直接用毛巾沾水除塵,基本就是在漆面上“和泥”,漆面等同於被細砂紙打磨了一遍,對漆面的損傷極大。這不僅是觀感的問題,大面積的漆面受損在二手車交易或者新車置換估價時至少損失10%。

這樣的服務品質那就是坑用戶,不可能留住用戶的,尤其是高價值用戶。專業的洗車漆面、玻璃等不同作業面都是用不同的專用高吸水人造纖維毛巾,這種專用毛巾不會出現棉質毛巾重複洗滌之後的板結硬化現象,只有清除輪轂頑固油汙才會用刷子,在洗車液塗抹過程中用專用的海綿,甚至是專用羊毛手套,專業的洗車操作流程規定員工的手在接觸漆面時都要隔著毛巾或手套,身體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接觸漆面。為了給用戶提供極致的服務體驗,洗車的車間有的都是安裝有除塵噴淋設備的,這跟路邊擦車沒法比。

做為一家品牌汽車服務店,最高頻的服務就是洗車,車都洗不好還拿什麽留住用戶?其他服務項目還怎麽切入?結果就是燒完錢紛紛離場的創業婊們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洗車不是汽車服務的入口”,沒有一個人說自己是沒有把洗車的活幹好。媒體上還有一票人長篇大論分析的頭頭是道,來證明洗車為什麽不是汽車服務的入口,這種鬼話也有人信,我只能呵呵了。

20多年來,洗車業務都是汽車後市場最重要的入口之一,而且是僅有的幾個高頻消費入口之一,另外兩個應該是停車和加油。目前全國大概有20萬家洗車美容店是靠洗車業務做為入口活著的,僅洗車美容這一個細分市場規模大概就有400個億,直接創造的就業崗位至少一百多萬吧?就我說那些跟乞丐一樣拎著水桶拿著抹布的“擦車族”在馬路邊停車場里據有關單位統計估算一年也能賺走車主3個億!

上門洗車的創業者們才幹了幾天啊?真是乞丐都不如!憑什麽說這就不是入口?難道這一百多萬人,20多年都白玩了?活生生的把入口幹成“坑口”了,坑了用戶,坑了投資人,還倒打一耙,也是沒sei了!最後,無論如何還是要給真正的創業者點贊,不以成敗論英雄,暫時倒下的創業者歡迎再出發,在路上的創業者繼續共勉,新加入的創業者真誠的希望成為友商,汽車後市場足夠大,容得下成千上萬的創業者,共生共榮,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共同將互聯網思維落地,將O2O閉環做真切,要拿出真的工匠精神來將用戶體驗真的做到極致,才是真情懷,唯有返璞歸真才是讓夢想照進現實的正路。

汽車後市場 上門洗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09

談財經 - 胡孟青 情願滙豐返璞歸真 (2012年08月02日)

1 : GS(14)@2012-08-02 12:02:35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5192&d=1811
對於滙豐控股(005)行政總裁歐智華,員工評價分歧,贊者指他能力高超,戰鬥力強,為工作可不眠不休,彈者批評他要求過甚,為完成工作可去得太盡,人人受壓。的確,這位人稱「九哥」的滙豐大班給員工的印象毀譽參半,對滙豐股東來說,比前任幾名,他的確仍是一位好領導。
歐智華掌管滙豐踏入第二個年頭,有違投資銀行出身性格,命運使然,他兩年來只有頻認錯,毫無機會認威領功。刻下滙豐訴訟纏身,他承認曾迷失,對連串負面事件感羞愧、尷尬及痛心。這番話未必能觸動股東及員工神經,最少證明歐大班兩年來的工作,暫且僅僅維持拆彈、補鑊及處理危機階段。
裁員無情,尤其曾要裁掉本港三千員工,歐智華上任之初,予人印象欠佳,投行高層身份上位更令他再失分一截。部分市場人士及股東確對他誤解,如投行代表急功近利,缺乏遠見,對不起,歐智華在在談不上。要領功,他去年大可干些取悅股東的東西,但他反而手起刀落左賣右裁,來來去去堅持削減成本。一年過後,如沒有「九哥」精簡架構,提高營運及減省成本,滙豐因英國產品潛在索償及美國涉嫌洗黑錢罰款,錄廿億美元額外開支後,沒有可能令一級資本充足比率不跌反升,就是業績遜預期,仍贏得口碑。
相比巴克萊同業拆息操控事件及摩根大通巨鯨虧損後的股價,滙豐美國醜聞爆發後,股價表現明顯遠勝前兩者,歐智華可領一功。幾個段落,有處處擦鞋之感,這其實卻是人比人的正常結論。但談到貨比貨,滙豐這件貨仍較廿年前的那件貨大大褪色,令人懷念。究其原因,前滙豐亞太主席艾爾敦在其網誌一篇文章就語帶相關,認為收購壯大往往令銀行本身固有文化變質,保守穩健文化可能因為受感染而變得寬鬆,艾爾敦沒有點名,但套入實際情況,結論相當明顯。
八、九十年代或以前,零售及商業銀行最少朝九晚五,但花紅欠奉,所謂獎勵只有年終第十三個月月薪而已。出身銀行櫃枱,艾爾敦見盡銀行業改變,他說的對,商業及零售銀行員工福利投行化,銀行收購策略更令本質有異,結果進取貪婪印象就將以往保守穩健優點取而代之。
歐智華最大任務是減成本及提升動力外,似乎要將滙豐還原,回歸股東開心、客人放心的日子。他自稱師承浦偉士,倒不如力邀這位滙豐皇朝穩健象徵的昔日大班復出,擔個非執行董事,因他是光輝歲月的Icon。錢多易犯錯,不作過分進取收購要寫進滙控經營文化了,十幾廿年前,滙豐股東部分或嫌銀行錢多回報不足,今日股民情願滙豐是只公用股吧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66

胡孟青:投行女返璞歸真記

1 : GS(14)@2012-08-30 11:24:12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8%E7%9C%9F%E8%A8%98
當投行還是熱門職業的年代,投行男女流行穿戴的品牌,都會被認同為潮物,只因市場相信他/她們的觸角最敏銳。
那些年的科網熱潮,男的愛戴「捱篤屎」、女的愛戴「發霉喇」,今天,不少投行男女真的捱到乸口乸面,日日收工個樣似足一篤屎,家底好之官二代、富二代,打風流工者當然不在統計之列,皆因這類稀有品種,多不用感受壓力,自然感覺良好,反正諗都未諗過要在投行過人世。
今時唔同往日,投行成為高風險行業,證監抓得緊,為保香港之國際金融中心貞節牌坊,唔賣阿爺賬,「國家機密」擋箭牌被打爛,港交所又話到明不保證上市公司質素,投資者要自負風險,我們就索性罷炒,或者即市打游擊唔過夜,費事上身;做保薦人亦免問,最怕隨時要坐監收場;IPO減價再減價,法寶盡出,反應依然冷淡。因此,即使尖子,亦難有用武之地,真係發霉喇!
現實告訴大家,金融已死、投行瀕危;難怪連城中身為多家上市公司獨董的著名資深會計師,其掌上明珠只做了短短年多美資大行分析員,隨即早於雷曼爆煲前,及早抽身返璞歸真,換馬至四大做其見習會計師,起碼係專業。有人早已洞悉行業好景不再,只可惜,天下不知有幾多父母,仍盲目漏夜趕推子女入投行,以滿足自身虛榮感,哀哉!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2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