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遠雄集團將觸角延伸至中東豪宅市場,總金額高達台幣三百億元的開發案可以正式啟動,其實背後有一位神祕的軍火商相助! 在遠雄與阿布達比主權基金穆巴達拉開發公司(Mubadala)簽約記者會上,一位身型微胖、拄著枴杖的老外,慎重地將簽約筆傳給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他正是大名鼎鼎的軍用品商、瑞福集團(Rehfeldt Group)董事長李華得。 以來福貿易公司在台註冊登記的瑞福集團,政商關係良好,被稱為台灣最大的軍火商人,早年是飛虎航空台灣總代理,後來並引進美國西北航空及歐陸的盧森堡航空,因此與經營自由貿易港區的遠雄集團相熟。 兩年多前,遠雄透過李華得牽線,與中東王室接觸,之後趙藤雄就密集前往阿布達比考察。他也透露,中東油元國家為吸引國際資金投資,祭出許多免稅優惠,推案毛利將比台灣高。 遠 雄不諱言,由於李華得與沙法集團(Privinvest Holding, Safa Group)在中東擁有豐沛人脈,透過他們的引薦,才能順利取得索沃島金融區最精華的四塊土地,未來遠雄也將與穆巴達拉、瑞福、沙法三方成立中東合資公 司,但遠雄將占大股,掌握實質經營權。有了實力派人脈相挺,遠雄在中東的發展可說是搶盡先機。 (梁任瑋) |
|
||||||
十一月中旬,美商應用材料 (Applied Materials)董事長暨首席執行長史賓林特(Mike Splinter)特別來台四天,參加台積電供應鏈論壇。大家特別期待的是,在全球經濟能見度不高,而半導體產業具有龍頭的指標意義,應材做為半導體設備 最上游,更是最能描繪出未來景氣輪廓,市場對應材的看法也格外期待。 位居最上游大廠擴產,它先知道 史賓林特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不認為明年歐美將出現經濟二次衰退,也不認為總體經濟會比○八年更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新型電腦與電視的需求仍殷切, 明年半導體總產值將比今年略增一%至五%,全球太陽能裝置量也將比去年增加二五%,達到二十三GW(十億瓦),」他說。 然而,半導體、面板、太陽能設備卻因為先前的高速擴張,在明年將全面衰退。史賓林特估計,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將比今年減少一○%至二○%,不過應材因為市 占率持續提升,跌幅將小於業界平均。太陽能則因為龍頭廠保利協鑫集團(GCL)總裁朱共山日前宣布,明年將停止擴產而熄火,史賓林特預期,應材明年來自太 陽能的營收可能將大減五成。 預報一明年營收靠台積電、三星 明年,唯一能教設備商期待的「世界大戰」,就是台積電與三星電子(Samsung)晶圓代工部門的競賽。 而在這種世界大戰級的局勢中,有一類公司,全球戰事越是緊張激烈,越能夠從中得利。它,就是軍火商;而當今勢力最強大的高科技「軍火商」,莫過於應用材 料。 應用材料從半導體設備業起家,接連跨足面板與太陽能設備,現在,它在這三個市場都高居龍頭地位,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台積電、保利協鑫、友 達、奇美電等大廠,都得向應材採買「軍火」、也就是生產設備,才能在全球市場上廝殺。 也因此,每當應材的營運績效創下新高,就代表著高科技業裡剛進行過一場激烈的產能軍備競賽。二○○七年,應材年營收高達九十七億美元,就是全球記憶體廠 (DRAM、儲存型快閃記憶體為主)瘋狂擴充產能、競相追逐的結果。 但隨之而來的,是記憶體在供過於求與電腦成長停滯的夾殺下,連年價格崩盤,資金耗盡後,轉型求生者比比皆是。例如力晶轉做晶圓代工;南科為解決財務難關而 大舉增資,成為台股僅次於台積電的第二大股本公司;茂德的銀行總借款超過五百億元,還因而讓台灣金融圈大地震。 預報二需求不振,太陽能大砍單 今年(會計年度為去年十一月至今年十月底),應材再度改寫營收新高,以一百零五億美元的新紀錄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這一次的功臣,是史賓林特在○三年出 任應材董事長暨執行長後,積極往太陽能設備多角化的結果。應材太陽能業務○八年營收還不到八億美元,但近年受惠於保利協鑫等中國業者猛烈的產能軍備賽,今 年已拉升到近二十億美元,成長率躍居三大產品之冠。 但肆無忌憚的擴產所帶來的後坐力,是今年第二季開始,供過於求的太陽能從上游到系統產品所有價格崩跌,以大同集團的綠能為例,年初宣布今年每股獲利可望達 十五.八二元,十月底卻二度調降財測,改為每股虧損七.七八元,前後落差超過二十三元。 百億美元的營收,是應材早在二○○○年就訂下的目標。苦等十年終於達成,史賓林特接受專訪時,臉上卻沒有太多的欣喜,內部除了十二月即將發放的紅利獎金 外,也沒有特別的慶祝活動。如此低調又平靜,因為應材已意識到,接下來得準備過冬了。 景氣的嚴峻已反映在應材第四季的訂單上,顯示器與太陽能設備的新增訂單比前一季分別銳減九一%與七三%,就連營收主力半導體也減少了二五%,反映出客戶仍 在消化先前積極的資本支出所帶來的供過於求。「產業並非不健康,庫存不是議題所在,真正的問題是需求不振,才導致產能過剩,」史賓林特說。 預報三中國加持,面板會反彈 至於面板,史賓林特認為,面板的產能過剩問題較小,且電視、顯示器的尺寸不斷增加,中國業者又展現旺盛企圖心,對新設備的需求可望在明年下半年率先反彈, 「不過產業供需回復平衡,一般需要十二至十八個月的調整期,」他說。面對混沌的景氣,就算是全球設備大廠的領導者,史賓林特也只能且戰且走。 呼應史賓林特的看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在十月底法說會上,將今年半導體產值成長率從五%降為一%,對明年的預估則為成長三%至五%;指標太陽能廠如中 美晶悲觀的認為,需求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有效復甦;友達顯示器事業本部總經理彭双浪雖然認為第四季旺季落空,但明年有奧運 加持,液晶電視市場成長率可望重回一成以上。 今年才創下營收新高,來年卻是無可避免的衰退,史賓林特大笑說:「這就是人生啊!」他解釋,設備業訂單往往在一段時間裡蜂擁而至,之後買氣又整個潰散,劇 烈的反映景氣的高低起伏。 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也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將以六百一十八億美元創下新高,三星與台積電是其中兩大推升力量。兩家公司從蘋果 (Apple)的處理器代工訂單一路搶到高通(Qualcomm)等手機晶片客戶,利用景氣蕭條之際逆向投資,已經不是三星超越對手的獨門策略了;外資報 告指出,三星與台積電明年在晶圓代工的資本支出水準相當,均在七十億美元附近,兩家公司互不相讓,最大贏家就是應用材料了。 「景氣走下坡時,正是投資的好時機,」史賓林特這句話,不僅是對應材明年持續高額研發的決策注入強心針,同時也對台積電、三星等客戶信心喊話。剩下的,就 看低谷何時結束,印證逆勢投資的成效。 【延伸閱讀】十八吋晶圓廠訂單,設備商又愛又怕 未來三至五年,對英特爾、台積電、三星這三家重量級半導體公司而言,有一個重要的趨勢將決定他們是否能徹底擺脫對手糾纏,就此三分天下,這就是十八吋晶圓 廠。 八、九年前,半導體從八吋廠轉進十二吋廠,每片晶圓產出面積是原來的二.二五倍,單位成本下降,競爭力提升。但一座十二吋廠要價一千億元,在當時已引發一 波淘汰潮。 現在三雄想藉著轉進十八吋廠,追求單位成本的進一步下降,以及十八吋晶圓廠數千億元的龐大建廠成本,把其他業者隔絕於外。 然而,十八吋晶圓廠雖是英特爾、台積電、三星眼中的核武,卻是設備廠眼中的大毒藥。原來,晶圓廠從八吋轉進十二吋、十八吋,產出面積倍數增大,需要的設備 機台數量因而減少,但設備商投入的開發費用卻得大幅增加,「除非晶圓廠也能讓我們漲價為二.二五倍,否則每前進一個世代,我們的獲利只會變得更少,」應用 材料行銷經理張慶璋透露。 現實是,新世代機台價格漲幅約三○%,絕非設備業者夢想中的倍數調漲,加上十八吋廠目前只有三雄表態,讓設備業者一想到訂單風險、投資回報率,就裹足不 前。 所以儘管三雄希望十八吋晶圓廠能在二○一五年前試產,但史賓林特卻認為,時點將落在「二○一五年至二○二○年間」,顯然雙方的期望值有所差距。 「大客戶不斷給設備廠施壓,應材遲早會把十八吋設備開發出來,」英特爾內部悠悠的說:「現在太陽能、面板什麼都慘,只能抓住半導體了。」這一波景氣急凍, 似乎讓客戶端在這場拉鋸戰站了上風。 |
|
||||||
當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為了能在下一世代技術保持領先,紛紛展開資本支出軍備競賽之際。其背後最大「軍火商」||美商應用材料,卻能同時綁住三大客戶,讓 他們心服口服,美商應材運用的是什麼方法? 撰文‧賴筱凡 四月底,一場台積電法說會,直接對市場丟出震撼彈:「我們太低估了客戶的需求,所以今年的資本支出調高到八十五億美元。」一舉超出三星的七十三億美元,宣 示半導體巨人的軍備競賽,正式開打! 「全世界的半導體廠,減去三星和英特爾,其他都是台積電的朋友。」這是去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出席「半導體產業高峰論壇」時,對三強競爭關係下出最貼切 注腳。 然而,就在這三大半導體巨人軍備競賽白熱化之際,卻有一家公司,宛若三強背後最大「軍火商」,提供最先進、火力最強大的武器。看著他們的資本支出不斷往上 調,最開心的莫過於他||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全球半導體業務客戶服務群總經理暨台灣區總裁余定陸。 台積電與三星異口同聲矢言將從四○奈米推進到二八奈米,抑或英特爾從三二奈米升級到二二奈米;說穿了,就是在技術上的長跑競爭,誰能在新一代的製程上領先 對方,誰就占有先機。「如何跑得比別人快?很簡單,你得啟動得比任何人都早。」余定陸眼神堅定,緩緩地說。 軍火商最高原則: 服務、技術還沒談 先談保密對於應用材料這一類的設備商,最樂見的就是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為了技術戰爭,打得不可開交。理由很簡單,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的技術競爭越激 烈,需要越多先進製程的設備,應用材料的訂單也就跟著湧進來。但要同時伺候好這三大客戶豈是易事,連余定陸都只能苦笑,「刁難向來是客戶的天職。」不過, 身為去年半導體產業業績最高的超級業務員,應材去年創造的一○五億美元營收,余定陸帶領的業務團隊居關鍵角色,對付這三大半導體巨頭,余定陸可有他自己的 一套,首先,如何為客戶保密就是一大學問。 為了做到不洩漏客戶機密,余定陸將負責這三大客戶的團隊彼此隔開,甚至還分屬在不同大樓工作,「開會機密是一定不能對外流出,討論客戶事宜更是被嚴禁。」 余定陸很清楚,應材若要當三大巨人背後最大的軍火商,保密工作比任何事都重要。 在半導體競賽裡,每在一個製程世代上落後,一輸可能就是半年、一年,也把潛在的上百億元商機跟著輸掉。「為何台積電今年在二八奈米那麼積極?因良率若不再 衝高,客戶大排長龍,等不及的客戶可能就轉單了。」一位觀察半導體多年的分析師說,這就是半導體競賽的現實。 「我們要讓客戶產品的time to market(上市時間)更早,所以你現在看到二八奈米製程推進、二二奈米的微縮製程,這些我們早在一年多前就動起來,你必須永遠想得比客戶早;當然更多 時候是全新技術,我們得跟客戶一起co-design(共同設計)。」余定陸以3D晶片為例,他們不可能等客戶開口有需求才做,他們得啟動得更早,才能贏 其他設備商。所以當台積電在談CoWoS(結合記憶體封裝在一起的立體堆疊晶片技術),應材早就已著手進行設備研發。 其次,半導體設備動輒上百萬美元,議價又是另一門哲學,余定陸偏著頭思索了會,「砍價是客戶的天性,重要的是,你能否讓他感受到等值的服務。」一腳踩進半 導體業務已經十八年的余定陸,總有法子在你來我往的議價過程中,找到平衡點。 他說:「關鍵就是,誠實。」有一回,余定陸帶著團隊去與大客戶開會,談的是新技術的設備訂單,事前也演練過好多遍,把說詞都擬好了。但去到大客戶那,發現 客戶開價低於設定的底限太多,「我也不想浪費客戶的時間,就是跟他道歉。 但也並非每位客戶都如此理性。余定陸其中一位客戶,每年和應材做的生意有限,某一次,因為更動了負責聯絡的窗口,這位客戶非常不諒解,指名要見余定陸,理 由是:「他覺得我們沒把他當大客戶看,嚷著要抽單。」 軍火商指導原則二: 再小的客戶都當大客戶對待偏偏這位客戶又不是位在美國、亞洲這類差旅常到之處,余定陸花了一天的時間搭飛機,第一時間趕到這位客戶面前,「我做的事情很簡 單,他要見我,我就來。他覺得我們沒把他當大客戶看,他若要我每季來,我就每季飛來,若要我每月來,我也可以每月都飛來,就為了讓他覺得我們的服務是同 值。」余定陸說,最後這位客戶氣也消了,還成了他的好朋友。 在余定陸看來,要坐穩台積電、三星、英特爾背後最大軍火商的位置不易,但也沒那麼難。他直掛嘴邊的,「刁難、砍價都是客戶的天職、天性,不然他就不是客 戶。」柔軟身段表露無遺。這也難怪在全球經濟動盪的年代,余定陸的業務團隊能穩坐半導體設備商營收最高寶座。 余定陸 出生:1966年 現職:應用材料全球半導體業務客戶服務群總經理暨台灣區總裁經歷:應材台灣區DRAM客戶總監、台灣區記憶體暨聯電事業群總經理、歐洲與日本事業群總經理 學歷:成功大學材料碩士 |
|
||||||
「價格便宜一○%、三年零毛利。」這是中國3C網購龍頭京東商城的最新口號,直接找上中國一線通路商蘇寧、國美單挑,讓八月家電通路殺價割喉戰打得難分難解。然而,有一群人正在背後樂當中國通路的軍火商,他們是台廠友達與奇美電。 打開京東商城的網頁,斗大的「八月家電大惠戰」,打出近兩成的折扣吸客,說明了京東商城與蘇寧、國美的硬仗還在進行。京東商城執行長劉強東更強勢宣告: 「價格戰永遠沒有結束那一天!」然而,如果再仔細端詳,你會發現,京東商城、蘇寧、國美折扣戰的商品,電視、顯示器、NB都是搶手貨,不論是創維、康佳或 海信,這些品牌背後的最大供應商都來自台廠—— 友達與奇美電。 其實,友達與奇美電在中國面板市占率超過五○%,大半中國電視、顯示器、NB的面板,都來自雙虎。在面板產能利用率僅七至八成之際,京東商城與蘇寧、國美 的大戰,不外乎是幫了友達、奇美電一大把,成功刺激消費者搶購家電。這也難怪中國家電通路殺價戰打得火熱,友達、奇美電也賺得很樂! (賴筱凡) |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軍工出口是「三大件」:坦克、裝甲車和火炮。在2008-2012年間,飛機、艦艇和導彈逐步成為中國軍工出口的排頭兵。
2013年3月,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佈報告,2008-2012年間,中國武器出口總量增加162%,國際市場的份額也由上一個五年的2%增加到5%。數字上升的背後,隱藏著中國軍火和軍工文化的變革。
學術界通常以5年為週期進行統計,這也是軍火交易的一個商業週期。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專家保羅·霍爾湯姆對媒體解釋說,「從簽約到最後供貨,軍火的週期一般都比較長,僅用一年的數據難以得出比較正確和全面的結論。」
如果將目光回溯20年前,技術儲備尚不豐富的中國,已經摩拳擦掌,做好了打開國際軍火市場的準備。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表明,「梟龍」已成為中國軍品創匯的頭號大戶,它也一舉扭轉了中國軍品等級較低的局面。
「小、窮、黑」,西方世界曾如是評價中國軍火市場。
1991年1月,海灣戰爭爆發,促使中國軍隊敏銳地感覺到信息化戰爭的來臨,軍方提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種戰爭模式的變革,也在促使中國軍工轉型。軍工系統開始放棄過去立足於大規模戰爭,追求大數量、低造價的思路,強調武器裝備的建設必須技術含量高。
彼時,國際軍火市場也在變革之中。冷戰後的國際軍事衝突,主要作戰樣式已經變成空中力量的較量,「麻雀戰」、「地道戰」只能出現在大國戰爭史的教科書中。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每年四五百億美元的軍貿額,差不多一半都是軍機交易,槍炮一類武器贏利空間不大。
但上世紀90年代,中國軍機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微乎其微,即使「殲-7」為基礎的改進機型已打入國際市場,也只有孟加拉、尼日利亞等購買過幾十架,每架飛機售價也只不過500萬美元左右。
早在2008年春天,保羅·霍爾湯姆就已在關注中國的軍火交易問題。他發現,2002-2007年期間,中國武器出口主要流向仍是亞非拉第三世界。「在世界其他重要市場上,中國尚未取得主要突破。」
最近五年裡,情形發生了逆轉,中國武器已經敲開了一些富國之門。作為頭號石油富國,沙特阿拉伯以往只看好美式裝備。2008年,它開始向中國採購武器,包括54套155毫米PLZ-45自行榴彈砲。兩年後,通過巴基斯坦作為中間人,沙特又購買了中國研發的VT1A主戰坦克。
雖然敲開了部分富國的大門,但問題依然存在,中國武器裝備出口仍然缺少大客戶,而且客戶資源很單一。
SIPRI的數據表明,來自巴基斯坦的武器採購量佔據了中國武器出口的64%。2007-2011年期間,巴基斯坦從中國進口量逐漸增長,包括50架「梟龍」戰鬥機,3艘「F-22P」級護衛艦及一批主戰坦克。
國際軍貿不同於一般商品貿易,除技術封鎖特別嚴密外,它又帶有濃重政治色彩,軍火只能賣給朋友,這是國際政治的現實。
這五年,中國武器出口的結構進一步優化。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軍工出口無非是「三大件」:坦克、裝甲車和火炮。在2008-2012年間,飛機、艦艇和導彈逐步成為中國軍火出口的排頭兵。
軍機是國際軍火市場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冷戰初期,國際軍機市場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是美國的「F-15」和「F-16」、俄羅斯的蘇霍伊和米格系列飛機,還有法國的「幻影」。此外,英國的「鷂式」和瑞典的「鷹獅」也能佔得一點空隙。
2007年,中巴合作研製的「梟龍」戰機量產,它對於改善中國軍火的市場結構貢獻不俗。該型飛機雖然操作系統、機身材料儘量簡便和低檔化,空戰性能卻足以同中檔價位的第三代戰機一決雌雄。在國際市場上,「梟龍」性價比很高,售價始終保持在800萬美元到1500萬美元之間。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表明,「梟龍」已成為中國軍品創匯的頭號大戶,它也一舉扭轉了中國軍品等級較低的局面。
俄羅斯是中國最重要的武器輸出國。最近五年,中國軍火產品也已進入俄羅斯的傳統市場。中國「ZTZ99」式主戰坦克,性能優異、操作簡捷、維修費用低,在2008年夏天進入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三國。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2010年7月的文章對此評論說,中國的技術正在不斷發展,「已經超出以往學習俄羅斯的武器系統的水平了」。
當然,「在關鍵零件和武器設計上,中國要繼續從俄羅斯、法國、瑞士、英國、烏克蘭及德國進口。」SIPRI的報告寫道。
數據來源:岳進祥根據歷年《中國常規武器轉化情況表》資料整理 (何籽/圖)
軍工企業正在進行市場化改革。
中國在全球軍火市場上的飆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1999年開始的國防工業改革。
「不改革不行了。我們當時很驚訝地發現,不僅要和國外軍工複合體競爭,也要和國內民營企業競爭。」 據裝甲兵工程學院一名不願具名的專家介紹,從1999年起,該所就開始研製一種輕型裝甲運兵車,經過長達八年的反覆攻關、試驗、論證,反覆打報告,就在決定投入量產的時候,市場上出現一款同類產品。
經過調查,這款裝甲車的製造者是陝西的一家民營企業,「它從南京依維柯買了底盤,從德國進口發動機,再從國內市場上買來鋼結構車身,組裝成車後就投入市場,結果還被總裝備部看中定型。」上述人士很無奈地說。
一時,這家民營企業聲名鵲起,它的成功正是受益於「軍購競標制度」的實施。
1998年,總裝備部開始論證實施,「除保密項目、50萬元以上的材料和裝備以及200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之外的所有採購」都要競標。
軍購競標體制,也推動了軍隊與企業關係的變革。
傳統上,軍隊與企業是簡單的「一對一」供求關係,軍隊還會向軍工企業派駐軍代表。長期以來,該項制度一直受到各種問題的困擾,人員不足,工作任務繁重,有部分軍工企業不重視產品質量,而且經常延誤交貨時間。《解放軍報》的報導說,軍購競標制度的實施讓軍代表們輕鬆了許多,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監管合同履行和質量控制上。
更深層面的改革,也在軍工企業內部展開。1999年7月,按照「政企分開,引入競爭」的原則,原航空工業總公司分為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第二集團公司兩家公司。2002年底,國防電子工業集團公司成立。最終,這些軍工企業整合為今天的十家軍工集團。
過去,軍工企業主要依據國家投入的融資模式。1996年,這些改制後的軍工企業也在謀劃著市場化手段籌集資金。走在前列的是成都飛機製造公司,它研製的「梟龍」戰機的資金部分來自巴基斯坦。
貴州飛機公司在沒有軍隊預先下達訂單的情況下,主動研製高性能教練機,採取的也是市場化籌集資金。以往,在沒有軍方預先採購需求的情況下,主動研製教練機風險很大,畢竟它無法預先確保軍隊能夠採購。
2008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宣佈重組上市,這是最具影響的融資模式改革案例。在此後的三年裡,該企業從證券市場融資108億元,其中78.78億元投入到航空軍工產品的研發。
「中航工業利用市場融資極大提升了自主研發能力,先後開發了風靡迪拜航展的L-15獵鷹高級教練機、新舟600民用客機、直-8、直-9改進型、液晶顯示器、新能源鋰電池、風能發電機組、光電傳輸等一大批產品,提升了國外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加工能力。」全國人大代表、中航通飛董事長孟祥凱在2013年兩會上說。
目前,軍企改革已探進深水區。2013年4月7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在博鰲亞洲論壇說,儘管中航集團從未停止推進集團整體上市,但現在政策還沒完全放開,上市工作基本停滯於審批的階段。
中國的殲-10會是下一筆國際大單嗎? (南方週末記者 姚憶江/圖)
「軍事透明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斷把兵力、武器裝備、軍費制度化公佈出來,除了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機制條約,還要把軍事銷售宣佈出去。」
中國軍工企業善於在戰爭中學習。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薩達姆軍隊的幾千輛蘇式坦克和數百架戰機,多數束手待毀。這讓包括中國武器在內的蘇式裝備體系聲譽大跌。整個1990年代,中國的武器出口年平均一億多美元。海灣戰爭對中國軍隊和整個軍工行業觸動很深,中國決定逐步擺脫俄制武器裝備。
「進入1990年代後,世界上只有俄羅斯能向中國提供武器,但俄羅斯的國防工業正停滯不前,如果在俄羅斯這棵樹上吊死,那麼中國的武器裝備也只能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原總參戰役局局長張勝在著作《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中顯得很擔憂。
「我從不參與戰爭,但我製造戰爭,我才是戰爭之王。」這是好萊塢大片《戰爭之王》對軍火販子的描述。長期以來,西方秉持雙重標準,對於中國軍火出口的指責聲不斷。
武器裝備的出口,是出售死亡,還是輸出和平?在國內,這種輿論的爭議在「銀河號」事件中爆發到最高潮。
1993年7月23日,美國懷疑駛向伊朗的中國貨輪「銀河號」載有化學武器原料,要求登船檢查。遭拒後,美國關閉了「銀河號」所在海域的GPS導航信號,還派軍艦圍追堵截,「銀河號」一度被迫漂流在茫茫大海上。
在中國軍工發展的歷史上,馬島戰爭也不能忽略。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使用「飛魚」導彈重創英國軍艦。法國在英國的要求下,將「飛魚」導彈的性能參數全盤告知英國,英軍得以採取針對性措施,從而使得阿根廷空軍後來的作戰效果大大削弱。不僅如此,法國還中止了對阿根廷的導彈供應,使得阿根廷空軍的飛機無彈可投。
「飛魚」導彈事件給中國軍工行業的鞭策很深刻:武器裝備不能純粹依靠進口。
近年來,西方對於中國武器出口的指責大多涉及非洲。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提及,2006-2010年間,中國成為非洲地區第一武器供應大國,佔該地區市場總體份額的25%。
儘管只有二三十年軍售的光景,中國對武器裝備出口的管制卻很嚴厲。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品出口管理條例》頒佈,對軍品出口的管理、秩序和相關法律責任進行了明確。2002年,國家公佈詳盡的《軍品出口管理清單》。
「軍事透明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斷把兵力、武器裝備、軍費制度化公佈出來,除了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機制條約,還要把軍事銷售宣佈出去。」中國軍控和裁軍問題專家滕建群說。如今,民眾對於軍火交易已沒有二十幾年前的那種牴觸情緒。
在中國,「不當軍火商」的觀念由來已久。1950年初,毛澤東提出「不當軍火商」。然而,在國內尚不能大量自產裝備的條件下,毛澤東就與胡志明達成協議,向越南軍隊無償提供了繳獲的大批美式裝備。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又把半價買來兩個師的蘇聯武器無償送給朝鮮人民軍。
1978年,中國的軍工企業陷入困難,「只有白送沒有收益」行不通了,鄧小平提出,「看來不當軍火商不行了」。次年春,中國就同埃及簽訂出售「殲一7」的合同,這是新中國第一筆有償軍售。
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鮮有國家像中國這樣願意「授人以漁」。
如今,儘管已市場化運作多年,中國的慷慨態度依舊。2013年2月,《兵器》雜誌記者肖寧在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上發現,不同於西方國家在武器銷售方面有很多技術保留,中國不僅直接為購買國提供零部件供應,甚至派專家前往購買國維修裝備,為對方培養技術人才。
可以肯定,中國還在擴大武器出口,這門生意仍將繼續。
匯豐銀行周一發表聲明承認其位於瑞士的私人銀行為逃稅客戶提供了賬戶服務,表示已徹底改革瑞士分支。此前,匯豐銀行的多份秘密文件泄露,暴露出該銀行的逃稅操作。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昨日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匯豐銀行瑞士私人銀行為販毒集團、軍火商、鉆石商人等客戶提供服務,從中獲利。匯豐就相關報導坦承過去管控疏忽,並表示會對此負起責任。
匯豐銀行在聲明中稱:“
今日,匯豐銀行在倫敦交易所股價一度下跌達1.4%。
這份報告基於2007年前後匯豐銀行的一份客戶名單。泄露該資料的是一名在匯豐瑞士日內瓦辦公室工作的電腦專家,他已經向監管部門告密。2010年,法國政府在獲取這些資料後不久向美國國稅局分享了資料。就在同年,在美國國稅局不斷施壓之後,匯豐的瑞士私人銀行部門停止了與所有美國居民的業務往來。
周日報告中的名單涉及超過200個國家,逾10萬個自然人和法人實體的賬戶。儲戶包括王室成員、可卡因販賣者、大使、恐怖分子嫌疑人、藝人、民選官員、企業高管和運動員。
據BBC報導,匯豐表示,自1999年收購瑞士分支後,該分支沒有與匯豐完全整合,以致該行在合規及盡職調查上的標準明顯落後。匯豐表示會對本次事件負起責任。
匯豐稱,瑞士私人銀行業過去的運作方式可能令一些客戶未能完全遵循其納稅義務。匯豐又表示,其私人銀行尤其是瑞士分支,近年已經進行“徹底改革”,現在實行更為嚴格的報告要求。
匯豐全球總部和美國部門兩年前曾被罰款19億美元,美國司法部當時指控匯豐監管不力讓其子公司幫助客戶違反對古巴,蘇丹和伊朗制裁措施,並幫助墨西哥毒販洗錢數十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