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案例】足記——這個APP是怎麽誕生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5/149340.html

黑馬說

足記——一款可以拍攝新舊場景合成或對比照片的創意攝影社交應用。它會告訴你腳下的每一步,曾經拍過什麽電影,曾經有過什麽故事,誰曾在這里駐足,誰在這里留下印記。此款軟件在本周占據了App store旅遊榜的首位,在朋友圈內也是如此之火,這到底是怎樣做到的?看下文你就會知道。

看到第一個的問題的時候是上周六,那時候我們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新應用。這一個星期經歷了可怕的用戶激增(沒錯對於沒有任何準備的我們來說真的是可怕的),服務器整整癱了4天。這幾天忙著做客服,回答了無數用戶的問題,除了問怎麽使用,除了抱怨各種閃退卡頓,最多的問題就是:

 

  • 既然大片模式是核心功能,為什麽入口那麽深?

  • 你們應用太重了,功能這麽多,新用戶完全搞不懂。

  • 大片模式很快就會審美疲勞的,接下來還有什麽可玩的?

  • 是拍照軟件,怎麽會分類到旅遊類?跟旅遊有什麽關系?

 

不要懷疑,上面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用戶真實問題,不否認其中有一些是業內人士或者其他。第一次看到樓主直接點名我們是“旅遊”APP的時候,還小小震驚了一下,然後才想起來我們在App Store確實是旅遊分類下的,其實已經準備改了,如果不是上周三又被App Store拒了,這周就應該已經在它應該在的地方——攝影與錄像分類下了。

 

也因為被拒了,所以我們本周居然竄到了旅遊分類榜的首位,徹底震驚了。(本文所有數據,截止至2015年3月14日。)


排名截圖

 

OK回到正題。回答用戶和樓主的問題,其實要從足記最初的創意開始說。

 

其實很多用戶也發現了,足記中除了可以拍大片,“發現”頻道中有許多電影取景地可以查看。沒錯,其實這才是足記最核心的價值和創意初衷。足記君本身是影迷,了解影迷和粉絲對於追尋電影取景地、在取景地留影的熱愛,這些年也看到許多執著的影迷走遍世界各地只為了重現電影場景,比如我們的特約顧問趙亞飛同學,他的《走遍世界,只為重現電影場景》一文你可曾看過?

 

就這樣誕生了足記這個應用。足記的名字當然是脫胎於“足跡”,因為AppStore不允許重名,所以改為足記,也挺好,有“記錄生活”的意思。

 

足記最初的設計思路,是想給大家的生活和旅遊中帶來一些樂趣,並且可以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對比照和穿越照。所以我們在應用里收錄了大量的電影取景地資源,都是我們編輯小團隊手動查找錄入的,照片除了有介紹,還有精確的經緯度。

 

所以足記的正確打開方式(不,或者說是我們原本以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

查看當前所在位置的劇照 → 打開相機 → 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合成照/對比照 → 發布。

 

去年4月,足記君用一個一塌糊塗的demo版,在澳門拍出了第一張合成照:

 

 

這是張國榮《胭脂扣》的劇照,只知道在澳門亞婆井前地附近拍攝,具體地方並不曉得,純粹用足記在現場一點點對比,才找到這個地點,是在澳門註明的古宅鄭家大屋靠外馬路的一面墻。用足記最大的好處是,輕易能得知當時的拍攝角度、機位、現場情況。劇中這是十二少目送如花外出上班的鏡頭,其實這個角度壓根看不到電影中的“擺花街”。

 

因為這次使用帶來的愉悅和滿足感,讓足記君對這個應用有了不少信心。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最初在考慮應用分類的時候,雖然我們有非常了不起的原創圖片處理算法,也有社交和閱讀功能,卻最終決定將它分在“旅遊”中,就是因為在出行過程中才更有可能邂逅電影場景,而上一版,我們的名字還叫:足記 - 跟著電影去旅行。——當然並不是長途的才叫旅遊,周末的一次逛街也算是出行。除了電影場景外,我們也收錄了許多歷史照片、名人足記,比如孫中山在西湖的留影,比如慶豐包子鋪,你懂的。

 

甚至這個公眾號,其實也是以推薦取景地為主的。如果你看過以前的文章,在開頭都會有一句:拍大片、遊場景,像電影一樣去生活!想要了解的取景地,歡迎給足記君留言。

 

以上,就是足記產生的背景,和足記原本想要做的事。所以足記中的許多功能都是根據這個設計的。比如:

 

  • 點擊拍照按鈕為什麽會有三個彈框?本來是想,也許有人會來詢問取景地情況,就可以直接發文字;也許有人知道具體取景地,可以來“爆料”,爆料的資源審核屬實後,就可以出現在“發現”頻道中。——嗯兩個功能很快就會取消了。

 

  • “飛呀”這個頻道到底是幹嘛的?其實是希望大家有事沒事可以飛飛看,隨機帶你認識一個電影取景地。——都不好意思告訴大家這個功能最初是初次使用的第一頁,直接被同事嘲笑“帶你裝逼帶你飛”。

     

  • 為什麽應用那麽重?其實足記君不是很懂“重”這個字何解,是功能太多、還是內容太多呢?個人理解中,應該是指內容吧。沒錯發現頁中確實有很多內容,以後會越來越多。這一部分始終會是足記的核心。大片模式會審美疲勞的,不會永遠火下去,只有取景地故事才會永久地吸引和沈澱用戶(希望如此)。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是做取景地和對比照的應用,為什麽會有大片模式?說起來真的是無心插柳,源自我們團隊中以為愛電影愛拍照的文藝同事,有一天這樣處理了一張團隊日常照片,產品觸角敏感的PM頓時讓找到感覺,當機立斷決定把這個功能加入足記中。

 


感謝出鏡的兩位同仁~

 

這就是為什麽“大片模式”——原本它叫“寬屏模式”,現在iPhone上仍是這個名字——不是默認模式,而且在拍攝模式的最下面,因為它是新加的,足記君有時候甚至覺得只是個臨時功能;且我們完全沒有想到這個其實沒有什麽門檻的圖片處理方式會火爆成這樣,甚至引來美圖和360的抄襲。

 

如果說發現和探索取景地的門檻非常高,我們原本只是希望為小眾用戶提供交流平臺的話,大片模式使我們在猝不及防間成為了一款熱門應用。

 

有一位推薦人(抱歉忘了名字剛找半天沒找著)的評價足記君非常喜歡:

 

最喜歡的一個功能,只畫幅比例變一變,提供濾鏡字幕,臺詞翻譯就四兩撥千斤,比層出不窮的花哨貼紙更貼人心。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的心,但是沒有人會拒絕輕而易舉獲得的文藝表達。

 

也許這是大片模式火爆的原因。

 

至於接下來足記的路要怎麽走,我們自己是這樣想的:

 

1、既然大家喜歡大片模式,就把這個模式深度優化好。

入口不要那麽深,簡單好用,做到一鍵就拍。完善字幕庫,可以分類、可以搜索,多語言,想要啥就有啥。等等

 

2、認認真真做改產品。

首頁、話題、發現、消息、個人專輯、增加照片玩法……我們本身的計劃中已經羅列了一連串的產品打磨計劃。如果不是這次突然的火爆導致服務器全癱人手極度不夠,應該已經改到發現頁面了。以及,產品的性能還不夠好,比如濾鏡容易閃退等,都是要優化的。

 

3、最終沈澱下來的用戶,我想始終應該是圍繞地點和電影故事。

足記的誕生初衷是圍繞地點故事的,現在還有早期用戶記得和懷念我們最初的slogan“沒有故事的地點終究是冰冷的”。大片模式終究會審美疲勞,雖然我覺得用這種方式記錄生活不失為美好的表達。幸好我們的核心價值是地點故事、電影取景地,都是無窮無盡的。

 

其實真的不知道大片模式之熱能走多久,任何產品都會有衰落的一天。但是帶著一顆熱愛電影的心去生活、去探索,足記可以做的事情應該還有很多。

 

以及,衷心謝謝大家來到足記,謝謝大家包容那麽多問題!我們會加快腳步,帶大家看更美好的世界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足記(微信:fotoplace),如有疑問請聯系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789

《足記》火了,下一個引爆朋友圈的電影社交產品是哪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9/149370.html

黑馬說:最近幾天,一款叫“足記”的社交應用APP刷爆了朋友圈,它的核心功能是用戶上傳照片後,通過“橫向寬屏”、“濾鏡優化效果”、“添加中英文字幕”等功能,呈現類似電影大片的效果。用戶把畫面感極強的圖片分享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引發了“病毒式”的傳播效應。短短幾天內,《足記》在App Store的排名從Top1000開外迅速躥升到免費分類全榜第一。

文 | 幻影俠007


 
\酷愛電影的“足記”團隊打造的“大片模式”毫不費力地打動了文藝青年們情懷蕩漾的內心。其迅速躥紅的原因,是通過把生活場景和可視化的內容相結合,滿足用戶的自我表達訴求,並能夠及時在社交媒體中得到滿足。一方面,可視化的內容易於刺激用戶使用,另一方面,產品本身具有的社交功能和屬性,能夠產生蝴蝶效應或病毒式傳播,迅速在社交網絡中擴散。
移動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實時或延時的方式,邊觀看邊交流,邊參與邊娛樂,“觀影+社交”這種視覺載體和友好的社交互動形式,必將成為在線社交或移動互聯網社交的主流方式之一。除了《足記》,與電影相關的好玩兒的社交產品還有哪些呢?
 
Top1:

陪你看電影:O2O觀影閉環+陌生人社交


\“陪你看電影”核心功能是讓用戶通過電影這個切入點進行社交活動,基於不同的電影,用戶可以發布個人影評,與其他用戶交流,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其他用戶發起邀請,相約一起看電影。
當你找到喜歡的電影,系統會篩選出對這部電影感興趣,或者想看,或者發表過影評的其他用戶,然後你可以向對方發起邀請,一旦雙方達成一致,那麽恭喜你,這場電影你不再需要一個人孤獨的去看了。
“陪你看電影”還提供了類似IM的功能,用戶不但能夠添加自己的資料、照片等等,還可以直接與用戶發起對話,在相約之前讓用戶先彼此了解,而影評及對電影的品味也讓使用者們可以更好的選擇對象去相約看電影。
“陪你看電影”團隊有著豐富的電影宣傳經驗與資源,所以該產品不光提供了在線購票功能,還保證了電影數量的豐富與票價的絕對優勢。
 
Top2:

360網絡院線:在線觀影+彈幕互動,明星專場+土壕包場


\光線影業和360影視聯合打造的360網絡院線(www.360kan.com)聚焦時下最熱的電影和社交消費人群,重磅推出“在線觀影+社交”的全新觀影體驗。一般視頻網站拿到實體院線下映的電影,需要60至90天。而360網絡院線首次嘗試零窗口期模式,熱映大片在實體院線上映後15天左右,即可在360網絡院線同步觀看。

\此外,360網絡院線與實體院線和視頻網站相比還有許多優勢,除了足不出戶低價看大片,360網絡院線還有不定期的明星包場請粉絲一起看電影、彈幕聊天,增加明星與粉絲互動。普通用戶還能做“土壕”請朋友、家人、同事等在線包場看電影,一同盡情吐槽劇情。而單個用戶只需花費比實體院線電影票便宜非常多的超低價格就可以滿足看大片的需求,降低了社交成本。360網絡院線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社交方式和包場產品研發,想象空間巨大。有業內人士分析,360網絡院線或將成為K歌、吃飯以外的第三娛樂。

Top3:

摳電影:在線選座+一站式訂票+社交O2O


\“摳電影”APP在最新的4.0版本加入了約會觀影功能——“KOTA”,通過這項功能或許可以讓獨自看電影的人能夠找到陪自己看完電影的TA。
     這項功能將普通的社交元素與O2O做了一個較好的結合,有別於如微信、陌陌等LBS方式,讓陌生人社交有了一個全新的方式。每一個寂寞的TA在買了一張影票後都會顯示在KOTA列表中,你可以向TA發送邀請,如果對方接受,就可以看到TA所買影票的場次和座位,你就可以訂購她旁邊的位置,坐到TA的身旁一同觀影,彼此因為電影相識。
 
Top4:

圖解電影:電影圖文解說+彈幕互動


\“圖解電影”APP讓用戶用漫畫的方式看一部電影,一部電影通過幾百至上千張的關鍵劇照、臺詞和文字解釋被全程濃縮,10分鐘便可把一部好萊塢大片的精華與富有創意、娛樂性的看點統統收於眼中,同時配有當下最流行的彈幕功效,互動觀影疊加享受。
具備電影社區特征並延伸UGC領域的獨特屬性,讓“圖解電影”登上90後手機APP的必備清單中,這也是廣大電影制作公司、廣告投放商下一片可待開發的電影黃金地。圖解電影小而精的使用效果與高效雙向互動性,更加軟性的與目標受眾群體交流,根據打賞、點擊量、互動率等直觀數字了解到受眾究竟需要何種電影。

Top5:

MovieGoer:移動觀影社區+強社交


\一個名為MovieGoer的APP應用,希望可以讓人們通過自己的朋友來發現電影,然後一起去看電影,並通過手機提交各自的評論。MovieGoer任務是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們享受更多的電影,它通過分析需求以及通過影院來提供折扣而盈利。
MovieGoer正在嘗試成為一個既公開又私人的社交網絡。用戶可能會和他們的親密朋友一起做計劃,但是可能會有一個15秒鐘的手機視頻給更多的用戶預覽。MovieGoer會對此評論中的積極和消極兩方面情緒進行分析。用戶也可以關註電影、演員以及工作人員,而其他用戶可以獲得即將上映電影的最新狀態。
 
本文作者幻影俠007,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heimage0001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新日報)爆紅過後 足記何處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7680.html

(創新日報)爆紅過後 足記何處去?

一財網 言嘉寧 2015-08-26 22:23:00

“有很多人在微博里給我們留言問足記還活著嗎?我們活著。之前我們完全沒有推廣,現在也可能完全銷聲匿跡,但是融資後我們會把錢用在刀刃上,哪怕燒錢也是門藝術。”宇文卿說。

再次去辦公地點拜訪,足記還是那個足記,只是辦公面積不再僅僅局限在那個容納十人左右的小小玻璃房,而是還包括了門口旁的幾張桌子——團隊已經擴張到了21人。除了更加忙碌,足記的聯合創始人宇文卿看起來並沒有特別大的變化,講起足記仍是恬淡而平靜。

7月末,足記宣布完成A輪1000萬美元融資,由成為資本、紅杉資本、光源資本等共同投資,他們的天使輪投資機構光速安振也在這輪繼續跟投。

提到現在的發展情況,“記者來得少了”、“不敢說循序漸進,還是在摸索”是宇文卿首先提及的感受。目前足記有3000萬用戶,估計“活著的”是1800萬,日活躍用戶在200萬左右,其中60%的用戶在20~29歲。

爆紅後的反思

足記的成功源於“圖片+字幕”的大片模式,這引發了過去的爆紅,也帶來了日後的桎梏。

“爆紅時很焦慮,也很崩潰,團隊的心情並不是外界想的那麽開心。一方面不太想讓那麽多用戶再加入,另一方面也有點浮躁、驕傲的心態,不知道要做什麽。”宇文卿對《第一財經日報》坦言。

在她看來,有三方面本可以做得更好。

首先是用戶的引導。產品爆紅之後,一周內吸引了大量用戶,形成了人帶人的傳播,但並非所有用戶都了解如何使用。“當時應該多做一些百度知道的問答,引導用戶進一步使用。”

其次是謹慎選擇合作。當時接到了一些主動找上門卻並不合適的偏硬廣性質的合作,雖然是資源互換,然而給用戶的體驗不太好。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技術調整。團隊自己也清楚底層架構可能無法承載大規模用戶的負荷,但是出於穩定增長的判斷和人手不夠的現實,並沒有及時進行調整。而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長期工程。

“現在用戶流失和我們自己有關系。我們要改版,產品要加速。因為產品不流暢,前一段時間我們還在幹通宵。創始人楊柳負責產品,管理技術的進度,但她不懂技術。還好我們後來找到了CTO。”宇文卿說。

而現在,產品的改進計劃已經排到了明年,團隊有著明確的奮鬥方向。對於未來,宇文卿覺得“用戶還是要看我們的路怎麽走。我們和一些用戶做了溝通,他們覺得朋友在足記的不多,還是會分享到朋友圈。我想社交這一塊,還是特別關鍵的。人會找一個存在感,不然就可能不會用了”。

不想被“大片”局限

爆紅之後帶來的改變除了團隊人數增加,更多的是業務路線的調整。宇文卿希望“讓大家知道我們更多的功能,玩得更好”。

“有用戶會覺得那麽多大片都不想看了,我們在10~11月份整個相冊會有一個大的調整。我們會讓用戶有更加自由的社交,引導用戶對大片的處理,做一個原創的基地,創造自己的電影故事。”宇文卿說。

從電影方面著手,似乎是最順理成章的一件事兒。由於電影、傳媒和互聯網的基本上資源都在北京,宇文卿開始經常出差,忙碌了半年多,雖然跟電影的合作仍處在摸索階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比如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的2015上海動漫展就是足記與微票的一次合作。在展覽上,微票為足記開放了展臺一角,足記可以發放帶有臺詞的貼紙、掃碼抽獎還有品牌露出。更進一步的合作還包括提供一些臺詞配字幕、開放取景地,但由於牽涉到費用問題,後者暫時還很難實現,甚至這樣的合作本身也不能帶來營收。

同時,足記也在鼓勵片方開通賬號發布電影預告和海報,通過與用戶的接觸增強產品的黏性。

此外,如何引導用戶也是關鍵。

為了實現圖片的社交化,足記團隊也同北京市團委合作,發動用戶拍攝自己的青春故事。“這個活動有4000人參加,但是能完整講故事的用戶還是很少,但這是我們今後想要引導用戶的方向。”

這種引導還包括開啟學生們的創作熱潮形成故事性的影集、鼓勵攝影師和導演用足記進行分鏡頭劇本創作、與熱點結合讓用戶曬出秘密花園的塗色成果……這些都是足記為留住用戶所付出的努力。

在更長遠的計劃里,足記甚至把與旅行社和景點景區的合作也納入了考慮。但這只是構想,因為人手不夠暫時還不會進行。

“有很多人在微博里給我們留言問足記還活著嗎?我們活著。之前我們完全沒有推廣,現在也可能完全銷聲匿跡,但是融資後我們會把錢用在刀刃上,哪怕燒錢也是門藝術。”宇文卿說。

有圖有料,盡在第一財經日報!快來掃碼關註哦~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