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一財經研究院本周起發布“中國金融條件指數”

第一財經研究院本周開始發布“第一財經研究院中國金融條件指數”,該指數分為日度指數和月度指數,其中日度指數每周發布,月度指數每月發布。該指數旨在為觀察中國宏觀金融環境提供新的視角和度量工具。

“中國金融條件指數系列是第一財經研究院為衡量中國融資條件、融資可得性,以及宏觀金融綜合松緊程度而創建一個指標,對政策制定者、金融市場參與者和公眾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表示,“日度指數反應更為靈敏,可以幫助我們在滯後的宏觀金融數據公布之前對趨勢形成預判,而月度指數則能更為全面地反映全社會融資條件和情況的變化。”

第一財經研究院中國金融條件日度指數8月28日報0.31,在2018年上半年,日度指數均值為1.09;第一財經研究院中國金融條件月度指數7月報0.51,低於6月的0.93。兩個指數的變化均反映出中國金融環境在邊際上的放松,尤其是7月下旬以來快速回落。

日度指數基於交易類數據,統計起點為2015年1月5日;月度指數基於交易類數據與統計數據,區間更長,起點為2008年9月。0代表指數運行均值,指數越高代表金融環境越緊縮,指數越低代表金融環境越寬松。

將金融因素納入宏觀政策框架是全球趨勢,也符合中國國情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各國對於金融的波動性及其對宏觀經濟影響的反思和討論從未停止,其中一個重要成果就是將金融因素納入宏觀經濟模型。

按照西方中央銀行的理論模型,央行可以僅通過調節短期政策利率就可以影響各經濟主體在消費與投資上的決定,然而,從實證經驗看,貨幣政策在傳導過程中面臨諸多限制,例如金融機構面臨的制度上或監管上的約束會導致資金供給不足;又如借款者與資金出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會導致資金價格偏離均衡水平。

中國一段時間以來存在的“寬貨幣+緊信用”的現象表明,無論是短端的貨幣市場利率或長端的企業貸款利率都不足以判斷社會整體的融資條件。2018年以來,人民銀行放緩了“加息”的步伐,僅在4月中旬分別提高公開市場逆回購利率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5個基點,另外三次實施“定向降準”措施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然而社會融資規模與M2的增速依然呈下降態勢。7月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下降至10.3%,為社融數據公布以來的最低值。短端較為寬松的貨幣狀況與長端偏緊的信用擴張形成鮮明對比。

毋庸置疑,金融市場在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財經研究院推出的中國金融條件指數系列,覆蓋了貨幣市場利率、國債收益率曲線斜率、信用債利差、資產價格指數等市場數據和指標,通過盡可能多地參考各類主體的融資條件,可以更好地衡量社會整體宏觀金融環境。

以金融條件指數度量中國金融市場10年發展

以第一財經研究院中國金融條件指數的月度指數運行情況,中國金融市場條件在2008年9月以來經歷了若幹階段。

第一階段為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中國金融環境整體保持在寬松區間。月度指數從2008年9月的0.62快速下降至2009年3月的-2.10,隨後維持在較低位置。2008年底,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推出規模高達四萬億的一攬子刺激計劃,人民銀行在此期間五次降息、四次降準,形成寬貨幣、寬信用格局,旺盛的融資需求催生了一系列銀行表外業務及同業創新,銀行繞道信托計劃為房地產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行融資,影子銀行開始快速擴張。

第二階段為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中國金融環境從寬松走向緊縮。月度指數從2010年1月的-1.23逐漸上升至2011年9月的1.86。為應對CPI與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刺激政策在2010至2011年間逐步退出,人民銀行十二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並五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期間,銀監會頻繁發文收緊“銀信合作”,例如2010年72號文要求銀信理財合作由表外轉至表內並計提撥備、102號文明確規定不得使用理財資金直接購買信貸資產等。

第三階段為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中國金融環境整體偏緊。月度指數在0.21至1.72區間震蕩。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壓力凸顯,實際GDP增速由2011年的9.5%下滑至7.9%,CPI與資產價格回落。一方面,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壓力、推動經濟增長,人民銀行在2012年兩次降息、降準,在證券行業鼓勵金融創新的背景下,券商與基金借助通道業務對接銀行表外資產。另一方面,2013年3月,銀監會發布8號文控制非標準化債券資產規模,規定理財資金投資“非標”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為滿足“非標”比例要求,金融機構通過同業負債擴大分母達標,從而導致貨幣市場利率波動性上升,並在2013年6月和12月兩度引發“錢荒”。

第四階段為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國金融環境迎來新一輪寬松周期,月度指數由2015年1月的0.51下降至2016年11月的-1.05。2015年,實際GDP增速跌至7%以下,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為應對外匯占款趨勢性下降及經濟下行風險,人民銀行在2015年五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四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同時通過打造利率走廊模式控制貨幣市場波動性。房地產限購放松以及地方債務置換推升融資需求,寬松的資金面推動了風險偏好上升。

第五階段為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中國金融環境在偏緊區間震蕩。月度指數由2016年12月的-0.43攀升至2018年6月的0.93。2016年底,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雙雙收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國海證券“代持”事件引發的信用風波觸動監管當局下決心治理金融亂象。2017年3月末,銀監會連續發文對“三違反”、“三套利”和“四不當”進行專項治理;7月,國務院成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促進金融監管協調;11月,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雙支柱調控框架”。2018年上半年,資管新規落地,金融環境較2017年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則呈邊際放松態勢。人民銀行通過“定向降準”、抵押品擴容等手段扶持實體經濟融資,試圖疏通從寬貨幣到寬信用的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自2018年7月起,中國金融環境或將邁入新階段,但仍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支持未來的判斷。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之後,日度指數開始顯著下降,目前日度指數在0上下浮動,即指數歷史均值水平附近。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中國金融環境有望進一步寬松。

第一財經研究院/智庫是第一財經旗下的非營利獨立智庫研究機構,其宗旨為“致力改善經濟政策”。智庫以全球化的國際視野,基於事實和數據的獨立研究和分析,提供創新的可實施政策方案和建議,以提高中國經濟政策的質量和透明度,並推動有效而公平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作為全球和中國高端智見資源整合者和依托於強大媒體影響力的智庫機構,第一財經研究院出品年度旗艦報告、課題研究、宏觀分析、行業與市場報告,以及指數和排名等系列產品。

責編:蘇蔓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43

才子測試都「肥佬」 學子自危 名師冒起發通識財

1 : GS(14)@2010-10-25 21:37:2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588726

中學文憑試,一試定生死,四大必修科的考試範圍以通識科最無邊無界,官方強調科目着重考生的批判思維,但才子作家試做通識卷卻「肥佬」收場,令考生人人自危。學子憂心,各補習學校趁機推出通識名師班,務求在市場分一杯羮;經過一年摸索,越來越多人趕搭教通識列車,除了傳統中學通識教師及前新聞主播,知名博客也披甲上場,大發通識財。 記者:夏志禮

「新聞王子」要打破框框「新聞王子」李燦榮從傳媒前線退下,即轉戰培訓界別,早前決定殺入中學通識科,去年加盟活學教育擔任通識科首席補習導師,其課程着重啟發學生思考,打破通識科六大範疇的框架。
學生有高官市長人大
李燦榮說:「既有嘅六大範疇可以重新演繹,以地域劃分為本港、中國同世界,然後再用『天地人』去思考,天係指善惡,地係美醜同價值觀,人就代表法情理,好似菲律賓人質事件,就可以放入呢個模式思考討論,咁先可以全面掌握議題。」課程亦佐以生活例子,讓學生跳出傳統框框思考,學會引用數據,非胡亂吹水。
李燦榮自稱非一般補習名師,「我係遊士同謀士,邊度需要我就去邊度獻策,其他人用學生攞幾多個 A做宣傳,我係實戰派,只會同你講我嘅(培訓班)學生有高官、市長到人大,講賺錢,一堂通識補習一定唔夠我講一個講座多。」他強調,記者經驗非教學優勢,「有分析力都要識教,書生論政係冇用。」
李燦榮相信明年會出現補習報名潮,「家學生仲未知自己唔識,剩番一年有憂慮好正常。」他現時大部份補習班均以錄像班授課,但來年會多抽時間親身上陣,「教咗一年,家用喺通識嘅時間同精力都未夠十分一,但係我教畀學生嘅嘢絕對冇問題,如果我全力喺呢個市場發展,絕對可以賺好多。」
                                知名博客去補習社掛單《港男筆記》、《港女聖經》作者葉一知,以「刁民」身份名聞博客界,今年暑假決定在中型補習社進佳教育開班教通識,「自己有興趣又有錢收嘅工唔易搵。」他強調不走「補習天王」路線,不會提供貼題筆記,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切入問題,養成批判思維及多角度思考能力。
討論應否禁網上起底                        
                葉一知說:「好多同學話通識係講 common sense(常識),其實裏面嘅嘢唔 common(普通),佢哋所識嘅只係普通常識,考試未必用得着,技巧上點樣斷言論證,係一門功夫,唔係一朝一夕。」
補習課以小班形式上課,每班約 20人,強調臨場互動討論,由於學生程度參差,所以現時仍以「餵嘢」為主。葉一知說:「等佢哋根基好啲就會同哋討論時事,我會盡量諗啲新嘅有趣例子,唔想重複返學學到嘅嘢。好似港男港女,又或者網絡欺凌呢類事件,舉例好多人話上網起底唔啱,咁應唔應該立法阻止呢?呢啲議題學生有興趣,咁先會有意欲讀落去。」
葉一知曾擔任中英文科補習導師,「上年已經開始諗,因為本身對時事有興趣,自己嘅 blog同書,好多中學先生都攞去做通識教材,令我相信我嘅觀點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如果喺正規學校教,教嘅內容或者方向可能冇彈性,又要做其他非教學工作,所以決定喺中型補習社掛單。」
                                天后攜百寶箱互動教學現代教育「通識天后」陳靜嫻( Costa)曾於中學擔任通識教育科主任。 Costa上課例必攜帶自備的百寶箱,內有蠟筆小新公仔、《通勝》、外國政治漫畫等,「好多學生常識水平唔係好紮實,劉曉波都唔知係邊個,又以為通識只係吹水,結果咩都吹唔到,所以要佢哋從有興趣嘅日常生活例子入手,好似小新可以講性教育或者人際關係、討論麥兜菠蘿油王子同殖民地有咩關係咁。」
啟發學生自己「撻着」                                                        
                  
                Costa聲稱掌握一套「奪 A方程式」,但沒有透露詳情,只表示與答題結構及思考模式有關,「通識唔可能講貼題,要諗用咩方法攞高分,所以就算係補習,我都唔會逼學生死背死記,會教學生點樣有效鋪陳表達自己意見,例如 10分題目係答一版紙定係三句;上堂會好注重互動,啟發學生自己『撻着』,諗到唔同方向答問題好緊要。」
她指自己的往績是其他補習名師難以匹敵的優勢,「補習好講口碑,學生唔識你都要報你,因為你可以畀到佢哋信心,我家連讀博士都係研究通識。」
對於市場越來越多通識名師,她指「呢個市場本身好大潛力……下年距離考試得番一年,肯定仲多人報,強化雞精班呢啲應該會爆班,有其他行家加入好正常,始終咁大個餅。」
                                有學生認為唔使靠補習通識補習老師為龐大市場磨拳擦掌之際,有高中生對補習 say no。在李求恩紀念中學就讀中五的涂佩妤表示,她雖然是首屆中學文憑試考生,但不會對通識科過份憂慮,「壓力一定有少少,但平日上堂同老師討論已經好足夠,畀錢補習唔係咁值得。」
多參與討論 留意時事                                                      
                  
                涂佩妤稱,補習社多以大班教學為主,數十名同學按照補習名師派發的筆記上課,「就算話自己唔係貼題,但其實都限制咗學生嘅思考方向,大家都用嗰套模式思考,出嚟嘅答案相差無幾,對我哋長遠冇咩幫助,所以下年我都睇唔到自己有需要補習。」
同校就讀中四的楊雅詩同意通識補習用處不大:「我有補語文科,因為呢啲科有特定規格,但係通識要求我哋有唔同嘅見解,我覺得平日上堂多留心同參與討論,留意多啲時事新聞已經好足夠。」
不過,港島區某名校中五生 Mandy說,現時補習社所教的多為應試技巧,包括如何審題、以最短時間組成結論等,名師平均每月做一次互動思維訓練,「咁大班人,其實好難判斷係咪真係有用 o架,上堂嗰陣試過用呢啲方法,好似真係有幫助,咁自己都有信心啲。」
通識科教師盧詠雯指,補習社以教思考方法為賣點,但業界始終以如何在考試取分為重點,因此難言補習成效有多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