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諾獎得主:問題不在希臘而在歐洲本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33

諾貝爾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Joseph Stiglitz周四表示,希臘是否會離開歐元區並不值得過度關註,因為歐洲自身才是問題的根源。如果不摒棄德國奉行的緊縮政策,那麽歐元區恐將面臨劇痛。

Stiglitz認為,

如果歐元區不進行改革,並且摒棄所謂的緊縮政策,那麽由其所帶來的反作用力(破壞力)將不可避免。希臘這一次可能會選擇屈服於德國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但是這種阻礙經濟複蘇、並且已經被證明無效的政策不可能永遠延續下去。

希臘總理薩馬拉斯支持的候選人Dimas未能當選總統,希臘將於本月25日提前大選。抵制財政緊縮的希臘左派Syriza很可能上臺,而如果Syriza上臺,其要求希臘放棄財政緊縮和改革、撕毀希臘與“三駕馬車”(IMF、歐盟委員會以及歐洲央行)之間諒解備忘錄的施政觀點將使歐洲不複從前。希臘或將面臨退出歐元區的風險。

2010年以來,希臘GDP的下行速度比美國1930年代大衰退時期還要強勁。年輕人失業率已經飆升至50%以上。

greece

本周公布的德國和意大利失業率數據也顯示出緊縮政策的弊端。德國12月季調後失業率刷新歷史新低6.5%,意大利11月失業率卻飆升至歷史新高13.4%。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兩個國家的失業率不分伯仲。而更早的十年間,德國失業率甚至時常高過意大利。

111

Stiglitz最後表示,

民主不會允許財政緊縮一直在歐元區盛行,但是在回歸正軌之前,歐元區將面臨巨大的痛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44

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美股太貴 投資歐洲正當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91

927493-131015-robert-shiller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本周稱,美國股市估值過高, 他正考慮清空美國股票,增加在歐洲的投資。席勒曾預言美國科技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2013年憑借“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席勒稱,他提出的周期調整市盈率(cyclical adjusted P/E ratio)公式顯示,美國股市目前的整體估值已經和歷史頂峰2007年相當。歐洲股市估值只有美國的一半。

“我打算賣掉所有的美國股票,歐洲現在要便宜的多。” 席勒在接受CNBC采訪的時候表示。席勒稱,美國利率過低導致股市估值過高。

席勒稱,巴克萊的研究數據顯示,世界股市估值最低的國家是希臘。 周期調整市盈率僅為3.7%。而美國則達到27.6。希臘、俄羅斯、葡萄牙、匈牙利是全球股市估值最低的四個國家。

不過,席勒表示對投資希臘和俄羅斯並無太多信心。但他稱西班牙和意大利估值也很低,他已買入兩國的股指期貨。

歐洲股市今年以來表現強勁。由歐盟十二個國50只藍籌組成的STOXX Europe 50指數今年以來已上漲11.2%。西班牙股指IBEX 上漲5%,意大利FTSE指數則上漲12%。相比之下,美國標普500指數上漲不到2%。

stoxx

上圖為STOXX50指數截至2015年2月20日一年的走勢

2014年11月,席勒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美國股市估值過高,不過他仍持有美股。在最新一次接受CNBC采訪時,席勒表示,他的資產組合中,有50%的錢在股票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現在主要的資產價格都過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19

諾獎得主納什因車禍去世 為《美麗心靈》男主角原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702.html

諾獎得主納什因車禍去世 為《美麗心靈》男主角原型

一財網 一財網綜合 2015-05-24 23:02:00

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美麗心靈》男主角原型約翰·納什夫婦當地時間23日遇車禍,在美國新澤西州逝世。享年87歲。

約翰·納什

據BBC報道,著名經濟學家、博弈論創始人、《美麗心靈》男主角原型約翰·納什夫婦當地時間23日遇車禍,在美國新澤西州逝世。享年87歲。

約翰·納什(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3日):美國數學家,前麻省理工學院摩爾榮譽講師,主要研究博弈論、微分幾何學和偏微分方程。他的理論被運用在市場經濟、計算、演化生物學、人工智能、會計、政策和軍事理論。晚年為普林斯頓大學的資深研究數學家。1994年,他和其他兩位博弈論學家約翰·海薩尼和萊因哈德·澤爾騰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2015年,他與路易·尼倫伯格共同獲得了阿貝爾獎。

1950年,納什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他在那篇僅僅28頁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也就是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納什沒有因為獲得了諾貝爾獎就放棄他的研究,在諾貝爾獎得主自傳中,他寫道:“從統計學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已經66歲的數學家或科學家能通過持續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礎上更進一步。但是,我仍然繼續努力嘗試。由於出現了長達25年部分不真實的思維,相當於提供了某種假期,我的情況可能並不符合常規。因此,我希望通過至1997年的研究成果或以後出現的任何新鮮想法,取得一些有價值的成果。”

編輯:王麗娜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03

【諾獎背後】六家“屠呦呦概念股”&業界大佬怎麽看諾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3910.html

【諾獎背後】六家“屠呦呦概念股”&業界大佬怎麽看諾獎?

一財網 王悅 2015-10-07 22:24:00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6家醫藥類股票涉及“屠呦呦“概念,分別是複星醫藥(600196.sh)、昆藥集團(600422.sh)、浙江醫藥(600216.sh)、新和成(002001.sz)、華潤雙鶴(600062.sh)、白雲山(600332.sh)。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6家醫藥類股票涉及“屠呦呦“概念,分別是複星醫藥(600196.sh)、昆藥集團(600422.sh)、浙江醫藥(600216.sh)、新和成(002001.sz)、華潤雙鶴(600062.sh)、白雲山(600332.sh)。

【複星醫藥】控股子公司桂林南藥青蒿琥酯於2010年正式通過WHO-PQ認證,在WHO建議的5個複方中有3個包含青蒿琥酯,創新藥品Artesun(註射用青蒿琥酯)為全球首創,已經成為國際治療重癥瘧疾的金標準,WHO強烈推薦的重癥瘧疾治療首選用藥;在全球重癥瘧疾市場占有率超過90%,2014年,複星青蒿琥酯類藥物銷售額超過兩億人民幣。

【昆藥集團】昆藥為諾華蒿甲醚原料的供應商,並且擁有蒿甲醚針劑的生產批文,9月29日昆藥完成對華方科泰的收購後獲得雙氫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類產品。目前昆藥蒿甲醚針劑及雙氫青蒿素哌喹片(科泰複)都正在申請WHO-PQ認證。

【浙江醫藥】諾華Coartem(蒿甲醚+本芴醇)的組分本芴醇的供應商,有蒿甲醚原料批文。

【新和成】具有青蒿琥酯制劑和原料、雙氫青蒿素制劑批文。

【華潤雙鶴】具有雙氫青蒿素制劑批文。

【白雲山】有青蒿素批文。

人福醫藥董事長王學海:

看到網上大家瞬間從不同角度的解讀和引申,特別是院士選撥制度和中藥發展的意見,我想說幾個事實:1,屠教授獲獎的成果,是四十年前,也即是中國文革期間的成果。這次的獲獎不代表中國的科研水平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目前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2,青蒿素的發現,是個政治任務,是舉國體制下集體協作的結果,屠教授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但不是她個人的自主發明,她自己也承認,這也是她最偉大之處。3,中國的院士制度是有很多問題,但屠教授這個例子不典型,據我不全面的了解,屠教授在青蒿素後的這40年里,沒看到有新的重要成果。4,青蒿素和中藥有關系,但關系不大,是植物提取物,並不是我們說的中藥。5,青蒿素雖然是中國的發明,但沒有形成中國的產業。70年代沒有申請專利,後來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複方蒿甲醚專利,又在1994年轉讓給了瑞士諾華公司,讓它壟斷了全球市場,現在還在制約著中國的青蒿素種植和提取產業。6,我們要學習屠教授等前輩的獻身精神,自立自強,真正地提升中國的生物醫藥科技水平!

昆明制藥控股股東、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

今天聽到這個消息,一方面我很高興,為中國人終於獲得這份遲來的肯定感到驕傲,但更多的是壓抑,一個世界公認的中國人的發明和創造成果,在原料的源頭上中國有絕對控制優勢的產業鏈,居然仍然還是市場廉價原料的供應國,至多是制劑產品市場的配角和補充,這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啊!這些年來如果中國政府能理直氣壯地在世衛組織中真正支持我們,能以國家行為來扶植規範青蒿素行業,能及時阻止行業中的那些攪局者、我們自己能更努力、高效地執行戰略,今天的中國在全球抗瘧藥市場應該不是這樣的地位。

上海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軍平:

目前全球重癥瘧疾的首選治療藥物是桂林南藥劉旭發明的青蒿琥酯註射劑,該品種在2010年通過了WHO-PQ認證,目前是世衛和公立基金采購的最主要抗瘧疾藥物之一。青蒿琥酯的發明是青蒿素之後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抗瘧疾的重要貢獻之一。應該是2010年八月份前後,屠教授通過SFDA張偉司長找到複星,希望合作開發雙氫青蒿素增加適應癥。當時是複星技術中心傅院長和我一起到屠教授辦公室首談合作的。辦公室15平米左右,有點亂,感覺就像是高校教研室。屠教授人很直率,也很平和,很樸實的一個老知識分子。我離開桂林南藥時項目還在洽談,很可惜後來合作沒談成,原因不清楚。

昆明制藥總裁袁平東:

其實昆藥和軍科院一起賣給諾華的複方蒿甲謎片才是銷量冠軍。

諾華中國總裁徐海英:

希望昆藥或其它國內企業同道的制劑生產線早日成熟並通過認證,諾華一定樂見其成並大力支持!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370

【諾獎背後】青蒿素國際化辛酸史:中國長期處於產業鏈最底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3907.html

【諾獎背後】青蒿素國際化辛酸史:中國長期處於產業鏈最底層

一財網 王悅 2015-10-07 22:21:00

諾華、賽諾菲等企業在非洲當地紮根的時間更長,占有公立市場約80%市場份額;而中國藥物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依舊需要更多的中國企業用質量最優的創新藥來塑造。

2005年12月19日,一架阿聯酋航空公司的運輸專機停靠在桂林兩江機場。這架飛機的到來,標誌著中國的創新藥開始走向世界。

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用來運輸桂林南藥生產的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抗瘧藥物的專機,而這種藥物的主要元素就是最近被熱議的青蒿素。

直至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這一曾背負著“中國發明,外企生產”標識的產業才開始廣為人知。事實上,盡管源自中國,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一直處於全球青蒿素產業連的最底端,直到2005年。

被倒逼的“國際化探路”

“瘧疾的主要發病國家在非洲,所以青蒿類藥物可以說是治療窮人疾病的藥物,采購單位也多如政府、世界衛生組織、慈善機構等公立機構,定價不可能高,因此用傳統商業化的方式來打開市場成本很高,走私立市場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思路。”複星醫藥(600196.sh)內部人士告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由複星醫藥控股的桂林南藥,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抗瘧藥制劑生產廠商,青蒿素正是這類抗瘧藥制劑的重要原料。而複星一開始就決定了通過嚴格的公立市場來進入國際市場。

桂林制藥自主研發成功的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系列藥品中第一個自主研發的新品種,並在1987年獲得了國家衛生部頒發的一類新藥證書,這是新中國一類新藥的001號證書,而緊接其後的青蒿琥酯註射劑則是國家002號新藥,註冊時間也為1987年。

“1977年5月21日,桂林南藥正式參與了523計劃,當時研發的青蒿素特別好,但是有兩個美中不足,第一個就是劑量大,希望提高療效,第二個是不溶於水,對於瘧疾的搶救不利,當時的任務就是解決水溶性的問題和提高療效。我是在77年6月做的衍生物的研究,當時做了13個衍生物,經過後來的篩選,編號804,就是現在的青蒿琥酯,在13個里面比較起來它最好,即可解決水溶性的問題,而且療效提高5倍,這就是最開始研發出的青蒿琥酯;經過後期不斷的完善和臨床試驗,最終獲得成功。”據桂林南藥青蒿琥酯研發老科學家劉旭回憶。

可惜的是,經過數十年研發出的中國第一個創新藥物在市場盈利上卻並不順利。眾所周知,我國的瘧疾病人在六七十年代高發,但在進入80年代後,瘧疾病發迅速下降:1981年全國瘧疾發病人數為305.9萬人,1985年減少到56.3萬人,到1988年已經下降為為13.4萬人。

國內瘧疾病人數的急劇下降意味著這種廣譜化學藥物在國內已經沒有特別多的利用價值。事實上,在複星醫藥並購桂林南藥之前,桂林南藥所生產的青蒿素類抗瘧藥並不多。在同一時間,為了圖謀企業生存在國內的同類藥物市場已經有廠家嘗試將青蒿素類藥物的專利共享給外資藥企。

1994年,軍事醫學科學院與跨國制藥巨頭瑞士諾華公司簽署專利開發許可協議,後者負責青蒿素類藥物複方蒿甲醚在國際上的研究和開發,前者則收取一定的專利使用費。這一協議,幫助複方蒿甲醚在世界多個國家獲得專利,但與此同時,也宣告軍事醫學科學院放棄了複方蒿甲醚國際市場的銷售權,諾華坐享其成。

另一些則是向外資藥企大量出口青蒿素類原料,始終處於青蒿素制劑產業鏈的最底層。

2003年,熱衷於國際市場的複星醫藥收購桂林南藥,他們看到了這種藥物的國際價值,彼時,非洲市場對抗瘧藥物依舊有需求,且價格並不便宜,每人份的市場均價在7-8美元左右。

如何撬開公立市場大門

對於瘧疾、艾滋病、肺結核等藥物國際市場的規則是公立采購,世界衛生組織不僅在藥品質量和生產工藝上會嚴格把控,並且有15%以內的利潤控制要求,因此在當時中國企業探路非洲的私立市場是比較容易走的一條路。

“因為要走公立路線必須要通過多重認證,政府、機構才會大量采購,中國當時還沒有企業可以達到WHO的預認證標準,因此國內的一些企業在做非洲的私立市場,但青蒿類藥物畢竟是治療‘窮人得病’的藥物,不可能賣的很貴,而私立市場營銷的成本很高,因此傳統商業化的模式並不是很好的思路。”複星醫藥相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在目前由世界衛生組織、政府、慈善機構組成的公立市場占據了抗瘧藥物總采購量的近80%,私立市場不僅占比小,利潤也十分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複星決定還是迎難而上,從公立市場找尋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國品牌藥要走向世界,創新和質量是藥品評價的重要標準,複星醫藥要國際化,必須要達到最高水準。”當時的複星醫藥總裁(現任複星集團總裁)汪群斌說。

明確了國際化的思路後,複星花了2~3年的時間對青蒿素類產品進行改造。當時的桂林南藥董事長嚴嘯華帶領一支隊伍參加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培訓,並根據他們的要求對產品的生產標準進行了多方面的提升。

世界衛生組織(WHO-PQ)認證的過程是艱難的,當時嚴嘯華回憶,“從2004年12月1日向世界衛生組織遞交預認證申報材料,到2005年12月21日第一次PQ正式通過,前前後後根據WHO的問題提交了4次補充資料,共回答了146個問題。為了預認證的通過,前後共5次同WHO有關官員進行匯報和溝通。”此前,中國還未有創新藥物能夠通過這一認證。

2005年12月21日,桂林制藥代表著中國企業實現零的突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預供應商的資格認證。這是中國制藥企業首次從WHO獲得預認證供應商資格認證,也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走向世界的第一個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獨立品牌的化學成品制劑,顛覆了此前諾華等外資藥企在抗瘧藥物的壟斷地位。

“在2004/05年的時候桂林南藥廠長去非洲出差,在當時每人份的抗瘧藥物市場價約需要7~8美元,其實對於很多非洲窮人來說仍然是不小的支出。後來我們通過了WHO的預認證後,成本比歐美企業更有優勢,當時,我們的定價每人份在1美元左右。”複星相關人士告知記者,伴隨著桂林南藥加入WHO的供應體系,從前獨占非洲市場的諾華、賽諾菲在2006、2007年逐漸開始降價。

在特別講求“技術”、“質量”的國際市場,桂林南藥所產的青蒿素類藥物可以說是中國藥企“走出去”的典範:相比較價格優勢,質量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標準才是競爭根本。根據國家相關數據統計,複星醫藥桂林南藥是2014年中國西成藥出口前十強;抗瘧藥Artesun單一制劑全國出口創匯最高,創新藥品Artesun(註射用青蒿琥酯)為全球首創,已經成為國際治療重癥瘧疾的金標準,WHO強烈推薦的重癥瘧疾治療首選用藥;在全球重癥瘧疾市場占有率90%以上,截止目前為止已挽救有700多萬重癥瘧疾患者的生命。

但據了解,雖然複星醫藥每年青蒿素類藥物是過億的銷售額,但中國治療瘧疾成品藥在國際市場抗瘧藥物的占有率仍不是最高。諾華、賽諾菲等企業在非洲當地紮根的時間更長,占有公立市場約80%市場份額;而中國藥物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依舊需要更多的中國企業用質量最優的創新藥來塑造。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371

【諾獎背後】青蒿價格過山車:三年間單價暴跌8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3908.html

【諾獎背後】青蒿價格過山車:三年間單價暴跌80%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10-07 22:22:00

近幾年來,青蒿收購價格持續下降,2012年的最高價是3.5元/斤,2013年是1.8元/斤,2014年是1.4元/斤。2015年,青蒿主產區重慶豐都的青蒿收購價最高為0.7元/斤,較上年同期下降一半。

10月5日,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旨在表彰她對全球瘧疾治療所做的貢獻,85歲的屠呦呦也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人。

由蚊子傳播的瘧疾背後,是中國已經“掙紮”了40余年的青蒿產業。

這一最早自中國傳統中醫藥中汲取靈感的藥物,在歷經了低溫萃取青蒿素單體等制備方式後,具備了明確的分子式,脫胎成為純正的化學藥物。

青蒿素類聯合用藥(ACT)被認為是非重癥瘧疾的最佳療法,特別適用於惡性瘧原蟲瘧疾。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47%,非洲地區瘧疾死亡率下降了54%,而非洲兒童死亡率下降58%,這其中,青蒿素類抗瘧藥的廣泛使用功不可沒。

也因此,圍繞青蒿素產業的上下遊企業一直占據各自市場。

來自國家食藥監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53條與青蒿素這一藥物相關的藥品批文,涉及16種產品,包括青蒿素、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原料藥,雙氫青蒿素片、蒿甲醚片、註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劑,共涉及24家藥品生產企業。

其中複星醫藥和昆藥集團成為這一領域最主要的供應商——前者持股95.2%的子公司桂林南藥青蒿琥酯片劑和註射劑分別在2005年、2010年通過WHO-PQ認證,在WHO建議的5個複方中有3個包含青蒿琥酯;後者是目前全球青蒿藥物市場最大份額占有者瑞士諾華的中國原料供應商。

“桂林南藥所有抗瘧藥的出口都是自主品牌的成品藥,約占中國抗瘧成品藥出口總量的70%~80%,也是中國政府援助非洲的主要藥品,僅僅過去三年內,複星醫藥桂林南藥就向全球市場供應了2380萬支註射用青蒿琥酯。”7日,複星方面向《第一財經日報》提供的信息顯示。公開信息顯示,全球口服抗瘧藥的市場規模約為2億人份(即一個完整治療療程),一人份的口服抗瘧藥的采購均價在1美元左右,目前90%的抗瘧藥市場是全球基金為代表的國際藥品采購機制把控的“公立市場”——供應“公立市場”的抗瘧藥必須通過世衛組織藥品預認證(WHO pre-qualification)且被世衛組織的《瘧疾治療指南》推薦,最新的2015版《瘧疾治療指南》中一共推薦了5個口服抗瘧藥複方。

事實上,早在2001年,世衛組織就正式啟動了針對藥品的預認證項目,旨在使更多的病人能夠獲得符合質量標準,安全、有效的藥物。

在抗瘧藥方面,瑞士諾華、法國賽諾菲和5家印度公司,以及中國複星醫藥旗下桂林南藥等共8家企業的口服ACT通過世衛組織藥品預認證,桂林南藥至今仍是唯一通過該項認證的中國抗瘧藥生產商,其原研的青蒿素類註射劑Artesun是世衛組織推薦的治療重癥瘧疾的首選用藥。

而作為諾華蒿甲醚原料的供應商,昆藥集團也同時擁有蒿甲醚針劑的生產批文,在完成對華方科泰的收購後,進一步獲得了雙氫青蒿素哌喹片等青蒿素類產品,目前其蒿甲醚針劑和雙氫青蒿素哌喹片(科泰複)也都在申請WHO-PQ認證希望進入“公立市場”。

此外,浙江醫藥為諾華提供Coartem(蒿甲醚+本芴醇)的組分本芴醇,並同時有蒿甲醚原料批文;浙江新和成則具有青蒿琥酯制劑和原料、雙氫青蒿素制劑批文;華潤雙鶴擁有雙氫青蒿素制劑批文;白雲山有青蒿素批文等。

但更多的中國青蒿賣家,多年來一直處在價值鏈的最末端。

以2004年為分界,成長於田間的中國蒿草命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2004年5月,由於以往全球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奎寧系列藥物治療效果減弱,WHO正式推薦使用以青蒿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ACT),當年,WHO以提供預測的方式要求諾華提供600萬人份的複方蒿甲醚;2005年,WHO給諾華的生產預測激增至3300萬人份。

2005年6月開始,在青蒿資源最優的重慶各縣,不僅大量野生青蒿被提前收割,甚至不少人工種植的蒿草也被偷盜——從終端傳遞的需求在重慶迅速升溫,不少蒿草種植商和收購商都開始瘋狂“搶草”。

“農戶在草里面摻假,提前收割,因為青蒿含量太低根本沒法用,大家都瘋了。”昨日,某不願透露姓名的蒿草商向《第一財經日報》回憶說。

這樣無序的資源搶奪在後來的幾年里導致蒿草價格劇烈起伏,一直到2007年,18家四川和重慶的蒿草商公開諾華未兌現其口頭收購承諾,導致這一矛盾在全國範圍內徹底爆發。

2007年當年,占據中國青蒿素原料采購六成左右份額的諾華只采購了55.5噸的訂單,國內大批制藥企業生產線停工閑置,中國最大的青蒿素原料生產企業重慶華立公司也宣布,2007年上半年該公司預計虧損約7000萬元。

2007年年中,青蒿素價格從最紅火時的每公斤8000元跌到了每公斤1350元,而生產青蒿素的成本在每公斤2000元左右。

近幾年來,青蒿收購價格持續下降,2012年的最高價是3.5元/斤,2013年是1.8元/斤,2014年是1.4元/斤,其中2013年和今年的降價幅度最大,接近或達到50%,青蒿市場整體穩定沒有大幅跳漲是造成這一源頭收購價持續走低的主要原因。以青蒿主產區重慶豐都的數據為例,2015年,青蒿收購價最高為0.7元/斤,較上年同期下降一半。

“現在大家只是沒有前幾年那麽瘋罷了,但是(蒿)草的價格還是低,國外的訂單沒那麽多,國內企業大部分都是收(蒿)草賣草做原料的,即便它們是做原料藥,也賺的只是辛苦錢。”前述采購商告訴記者。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372

諾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 中外企業合作創新能創造更大利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3308.html

諾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 中外企業合作創新能創造更大利益

一財網 寧佳彥 2015-10-27 22:48:00

什麽是創新?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的定義很簡單。他認為,創新是采納新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實踐上的變化。如果已經存在很多年,但是之前沒有太多的收益,現在才為大眾所用,這不算是創新。

在2015浦江創新論壇上,菲爾普斯發表了以創新為主題的演講。

創新驅動經濟

在菲爾普斯看來,中國已經工業化了,而且取得了非常驚人的成就,在非常短的時間里達到了一定高度,並且成為中等收入經濟體,同時在不斷拓展消費者市場,包括服務行業等。所有的改革和發展都非常有價值。

但是,菲爾普斯同時也認為,衡量一個國家創新力的重要參考指標,是創新帶來人均收入的增長以及其對GDP 的貢獻。

在他看來,中國人希望有更好的繁榮、更成功的體驗,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從而獲取更多回報、成就感,希望能夠享受未知領域探索的興奮感。“如果要有這種體驗,中國人必須有現代化創新的驅動經濟。”

菲爾普斯註意到中國的大踏步前進,特別是政府的大力推動。他在《大繁榮》一書中也講到,國家成為創新背後最重要的支持。

“一般人沒有能力提供高價值的創新,所以要想實現相對而言更有價值的創新,必須要有一批高度專業化、知識豐富、有實驗經驗的專家才可以。”他說。

在談到解決高價值的創新時,菲爾普斯表示認可企業彼此之間進行合作共同開發創新。“我認為這樣的合作很有潛力,可以排除很多障礙,排除缺少專業知識、實驗探索等高成本的障礙。我也看到了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合作的需求。中國企業之間的合作同樣可以帶來很多利益。”

埃德蒙·菲爾普斯,是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就業與增長理論的著名代表人物。

菲爾普斯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宏觀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就業、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儲蓄、公債、稅收、代際公平、價格、工資、微觀主體行為、資本形成、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領域——經濟增長問題,被譽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菲爾普斯最重要的貢獻在於經濟增長理論。對經濟增長的動態最優化路徑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經濟增長黃金律”,從而正式確立了經濟增長理論。

中以合作

在當天的論壇上,科技創新引領中國與以色列合作也成為了關註的焦點。

以色列副總理兼內政部長西爾萬·沙洛姆(Silvan Shalom)在會上表示,中以最近同意開始談判自由貿易的協議,將進一步促進雙邊協議的簽署。

他表示,在科技創新方面中以合作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2015年中以的基礎創新聯合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在北京的會議,並建立了三年中以科技創新合作的計劃。目前,中以合作數量緊隨美國,中國是以色列第二大合作夥伴。

菲爾普斯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對以色列來說,能有技術出口是很幸運的事兒。以色列還是應該繼續開放,與國外的創新者競爭。這也會產生一些擔心,比如人才流失,去矽谷或者北京等地方。對於中國,購買以色列或其他國家的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可以有自己的創新,代價會小一些。但也要考慮是否會打擊中國創新者的積極性。”

從投入的總量和長期的積累來看,中國在創新方面已經取得長足發展,但差距依然存在。10年間美國全社會研發支出3.76萬億美元,是中國同期的支出4.7倍。

要想加速創新發展,與技術創新有優勢的國家合作就成為了一個良好的選擇。

如今,以色列的研發投資在GDP當中占的比重最高,而以色列的高科技的出口和科技產品的出口占出口總額的75%。

以色列經濟部首席科學家艾維哈桑在提到以色列成為創新國度的原因時將其濃縮為了三點:建立生態環境;把擁抱失敗和承擔風險作為創新基因的一部分;政府部門和民營部門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而非相互替代。

以色列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經營活動原來由政府資助,目前屬於私有的24家技術孵化器企業。他們為項目的早期發展提供最高兩年成本85%的資金。在這里,每年產生超過80家新公司,自從計劃啟動以來已經成立了超過1400家公司,代表著超過5億美元的政府總投資。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61

獲得諾獎的行為金融學是怎麽一回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2/157333.shtml

獲得諾獎的行為金融學是怎麽一回事?
量信投資 量信投資

獲得諾獎的行為金融學是怎麽一回事?

在金融投資中,人並非總是堅持理性預期的,因為還有個更隱秘的東西:人性。讓我們來看看研究人性的行為金融學是怎樣的。

、引子

如果必須從下面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a) 100%損失3000元

(b) 80%損失4000元;20%概率不損失

你會選哪個?

從經濟學的角度,前者的損失預期是3000,後者的損失預期是3200(4000x80%),顯然前者更優。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後者。其中的差異就來自人性的影響。

我們在這篇文章中就來談談投資中的人性因素,主要以行為金融學中獲得諾貝爾獎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為基礎。

31

一、 幾個有趣的小實驗

1.1 你比想象中善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先來看三組一共6個實驗。在每個實驗中,實驗者都被提供了兩個選項,必須從中選擇一個。

實驗1

(a)80%的概率得到4000元

(b)100%得到3000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20%的人選擇了(a)而80%的人選擇了(b

實驗2

(a)20%的概率得到4000元

(b)25%的概率得到3000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65%的人選擇了(a而35%的人選擇了(b)。

對實驗1~2的分析

在實驗1中,盡管期望收益更大的是(a)(4000x80%=3200元),但絕大多數參與者更喜歡能一定到手的3000元(b)。

在實驗2中,與實驗1的唯一區別是將選項的確定性減小到之前的1/4,但結果竟然完全相反。大部分選擇(a)的參與者認為,既然兩個選項都不怎麽確定了,那麽(a)顯然比(b)的期望收益要高(4000x20%=800,大於25%x3000=750)。

這組實驗說明,收益為正的選項中,擁有確定性的選項(如實驗1中的(b))給人的主觀價值會大於其真實價值。換言之,在面對正收益時,人們往往更加厭惡風險。

如果選項的結果不是金錢而是某種福利(比如免費旅遊),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考慮如下實驗3和4,其中實驗4是實驗3去掉了90%的確定性後得到的。結論和實驗1和2完全一致。

實驗3

(a)50%的概率得到一次包括英格蘭、法國、意大利的三周免費旅遊

(b)確切地(100%)得到一次英格蘭的一周免費旅遊

在所有參與者中,22%的人選擇了(a)而78%的人選擇了(b

實驗4

(a)5%的概率得到一次包括英格蘭、法國、意大利的三周免費旅遊

(b)10%的概率得到一次英格蘭的一周免費旅遊

在所有參與者中,67%的人選擇了(a而33%的人選擇了(b)。

前面的兩組實驗考察了當所有選項都有正期望收益時,結果的確定性對做決策產生的影響。那麽當所有選項的期望收益都為負(即損失)時,又會怎樣的?考察下面的實驗5和6。

實驗5

(a)80%的概率損失4000元

(b)確切地(100%)損失3000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92%的人選擇了(a而僅有8%的人選擇了(b)。

實驗6

(a)20%的概率損失4000元

(b)25%的概率損失3000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42%的人選擇了(a)而58%的人選擇了(b

對實驗5~6的分析

在實驗5中,92%的參與者選擇了(a)。雖然(a)有很高的概率(80%)損失4000元,但絕大多數人仍然覺著它比確定的損失3000元更好(主觀價值更高)。似乎所有人都認為在面對虧損時,運氣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而當我們從兩個選項中都去掉75%的確定性後(實驗6),人們又似乎“恢複了理智”,選擇了期望虧損相對更低的選項(b)。

這兩個實驗說明,在面對潛在虧損時,人們往往能夠容忍甚至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

實驗1~6帶給我們的結論:確定性和反射性

以上6個實驗說明了人們在做決策時,格外偏好具備確定性且收益為正的選項,格外厭惡具備高確定性且收益為負的選項;而當確定性大幅降低後,人們又恢複了理智。

正收益實驗(實驗1~4)和負收益實驗(實驗5~6)說明,當不改變結果的概率而僅改變結果的正負號(盈余變為虧損),人們的選擇將截然相反。這個現象被稱為反射性

1.2 你比想象中容易被忽悠

簡化是人類進步的核心動力,這就使得人們在面對不同選擇時,往往忽略相同的部分,而專註於不同的部分作為決策的基礎。

然而這種簡化可能導致大相徑庭的結果。實驗7說明了這一點。

實驗7

假設某遊戲由兩個階段組成:

階段一,25%概率晉級下一輪,75%概率被淘汰;

階段二,在兩個選項中進行選擇:

(a)80%的概率得到4000,

(b)100%的概率得到3000。

最有意思的地方來了:參與者必須在遊戲開始前就在(a)和(b)中做出選擇。

由於這個遊戲的特殊規則,參與者(在遊戲開始前)實際上是在以下兩個選項中做決定:

(a’)20%的概率得到4000元

(b’)25%的概率得到3000元

註意這實際上和實驗2的兩個選項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在這個新實驗中,78%的參與者選擇了(b,這和實驗2的結論完全相反(實驗265%的人選擇了(a)。

對實驗7的分析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矛盾”,是因為在實驗7中,人們忽略掉了遊戲的第一階段(因為該階段對於兩個選項是一樣的),而僅僅根據第二階段的結果來比較兩個選項。而第二階段的選擇相當於實驗1(即得到3000元這個選項是確定的),所以大多數參與者選擇了選項(b)。

這個實驗說明了人們的選擇可以因“結果的概率的描述不同”而改變。此外,人們的選擇還可以因“對於結果的描述不同”而改變。來看下面的實驗8和9。

實驗8

假設在你現有財富的基礎上,先給你1000塊錢,然後需要你從下面兩個選項中選擇:

(a)50%的概率再得到1000

(b)100%的概率再得到500

結果表明,16%的人選擇(a),而84%的人選擇(b

實驗9

假設在你現有財富的基礎上,先給你2000塊錢,然後需要你從下面兩個選項中選擇:

(a)50%的概率失去1000

(b)100%的概率失去500

結果表明,69%的人選擇(a,而31%的人選擇(b)。

對實驗8~9的分析

可以看到,大多數人在實驗8中選擇(b),而在實驗9中選擇(a)。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正如前所屬,由確定性和反射性可知,人們在收益前厭惡風險,而在損失前偏好風險(實驗1~6)。

然而,盡管兩個實驗獲得的最終財富(選項(a)都是有50%的概率增加2000元或1000元,而選項(b)都是確定地得到1500元)被設置為完全一致,但實驗結果卻截然相反。這清楚地顯示,參與者忽略了“先得到的錢”這個一致的前提條件,而僅僅是基於後面的選項本身做決定。

這組實驗說明了如下這個非常重要的結論:人在做決策時,不同結果帶給他的主觀價值是取決於這個結果給他的財富帶來的變化而非其財富的最終狀態

 

二、行為金融學和展望理論

以上幾個實驗均出自由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提出的行為金融學中最重要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又譯作前景理論,Kahneman於2002年因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Tversky於1996年去世,而諾貝爾獎不追授已逝學者)。

32

(Daniel Kahneman(左)和Amos Tversky(右))

作為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行為金融學研究投資者行為。它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

由於投資品收益的不確定性,投資者事實上都是在風險下做決策(decision-making under risk),這也是行為金融學主要研究內容。在這方面,最著名的模型包括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Bernoulli 1954)和展望理論(Kahneman and Tverskey 1979)。兩者相較,後者可以解釋所有前者能解釋的現象,但反之則不然。可見,展望理論優於前者。

三、對展望理論的感性認識 

展望理論研究人如何在風險下做決策。

這個問題可以描述為,一個人可能面對著n > 1種不同的選項,每個選項可以有m >= 1種結果,而每個結果有一定的實現概率(註:當某個選項只產生一個結果時,我們說該結果是確定的,即它的實現概率是100%)。當人們面對不同的選項時

首先評估每個選項中所有可能結果,並據此得到每個選項對於他自己的“主觀價值”;

然後再比較所有選項的“主觀價值”高低;

最後選擇價值最高的那個選項。

展望理論分析的便是人們在風險下為不同選項賦予“主觀價值”背後蘊含的邏輯。

通過我們此前實驗1~9的分析,相信你已經對人如何在風險下做實驗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下面我們就來闡述展望理論的數學模型。它由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組成。

、展望理論的數學模型:價值函數與權重函數

為了做最利於自己的選擇,決策者必須評估每個選項的價值,然後比較不同的選項。每個選項的最終價值(V)由價值函數(v)和權重函數(w)決定。

價值函數以結果的實際價值為自變量,得到的是該結果對於決策者的主觀價值;

權重函數以結果的產生概率為自變量,得到的是這個結果對其所屬選項的影響程度。

為簡化討論,假設選項中有兩個非零的結果(x和y),它們的實現概率分別為(p和q)。則這個選項的價值V(x,p;y,q)可以由如下方程得到:

V(x,p;y,q) = w(p)v(x) + w(q)v(y)

由此可知,為了確定一個選項的價值,必須研究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的數學特征。下面一一介紹。

4.1 價值函數

當決策者評估每個選項中的不同結果時,他感受到的是每個結果對他的主觀價值v(x),而非該結果的真實價值x。主觀價值是選項中不同結果的真實價值的函數,但不等同於真實價值。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假如兩個人都把手放在兩個水溫一樣的盆里,他們感受到的水溫可能因為他們之前接觸過冷的或者熱的物體而截然不同。

展望理論中對於價值函數的刻畫中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本質是,價值取決於財富的變化量,而非財富的最終狀態(回顧實驗8和9)。這說明價值的衡量由兩個因素決定:變化的初始狀態(稱作參考點)以及變化的幅度。因為只有定義了參考點之後,才能正確描述一個選項的結果是帶來正收益還是負收益。當參考點在決策過程中發生變化時,一個正收益的結果可能會變成一個負收益的結果,反之亦然。比如下面這兩幅圖,中間小長方形的顏色是一樣的。然而,取決於它邊上的大長方形的深淺,我們可以得到關於中間小長方形深淺的不同的結論。

33

對於價值函數的形狀,展望理論定性的指出:

當結果為正收益時,價值函數為結果的凹函數

當結果為負收益時,價值函數為結果的凸函數

換句話說,對於正收益(負收益)結果,隨著結果本身的增加(減少),結果的變化帶來的邊緣價值逐步減少

舉個例子,比如將室溫從3度提高到6度,以及從13度提高到16度,二者都是提高了3度,但顯然前者給人的邊緣感受要強於後者。又或者,比如從虧了100變成虧了200,以及從虧了1100到虧了1200,兩者都是多虧損100塊,但顯然前者給人的邊緣感受高於後者。

凹函數的性質表明,對於兩個正收益的結果x1x2,它們的主觀價值滿足v(x1+x2) < v(x1) + v(x2);凸函數的性質表明,對於兩個負收益的結果-y1-y2它們的主觀價值滿足v(-y1-y2) > v(-y1) + v(-y2)。此外,展望理論認為虧損部分的增長快於收益部分的增長基於這些特點,可以得到定性的價值函數曲線如圖1所示。

34

圖1 價值函數

4.2 權重函數

決定每個選項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選項中每個結果的權重。權重w(p)是結果的產生概率p的函數,但它不是概率。它衡量的是每個結果對其所在的選項的影響,而非僅僅是該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然而特別的,當結果發生的概率為0時,w(0) = 0;當結果發生的概率為1時,w(1) = 1。當0 < p < 1時w(p)是什麽樣呢?

展望理論指出,如果一個結果產生的概率非常小(微乎其微),人們往往容易放大這種可能性,即當p非常小時,w(p) > p。考慮如下實驗10和11。

實驗10

(a)0.1%(百分之0.1,非常小)的概率得到5000元

(b)100%的概率得到5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72%的人選擇了(a而僅有28%的人選擇了(b)。

實驗11

(a)0.1%(百分之0.1,非常小)的概率損失5000元

(b)100%的概率損失5元

在所有參與者中,17%的人選擇了(a)而83%的人選擇了(b

對實驗10~11的分析

實驗10實際上描述了一個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場景。我們平時買彩票就類似這個情況。假設一張彩票是5元錢,而買了彩票後你有千分之一的機會得到5000。這看起來是如此誘人,以至於絕大多數實驗者選擇了(a)。這是因為人們放大了這個千分之一的可能性在評估兩個選項時對選項(a)的作用。

同樣的,在實驗11中,人們也放大了損失5000這件事對應的千分之一的可能性。這就像人們買保險一樣,和損失的5元保險費相比,人們更願意避免千分之一才會發生的損失5000元的事故。因此,二者之間更多的人選擇了(b)。在Markowitz (1952)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盡管對於很小的p有w(p) > p,展望理論指出,對於任意的0 < p < 1,有w(p) + w(1-p) < 1,這個性質稱為次確定性(subcertainty)。這個特性揭示了人們對於不確定事件態度的重要特征,即兩個在發生概率上完全互補的事件(即註定會發生其中某一個)的權重之和小於1。除此之外,展望理論還說明了權重函數滿足次比例性(subproportionality)和次可加性(subadditive)。這里不詳細論述。基於權重函數的特點,展望理論給出它的定性圖形如圖2所示。註意,該函數在概率p為0和1的時候是不連續的,是突變的。

35

圖2 權重函數

由圖2可知,權重函數是非線性的,而且當0 < p < 1時它是凸函數。這說明結果概率的增量帶給人們的邊緣權重增量隨著概率本身的增大而增大。這可以理解為人們對確定性的一種追逐。比如在俄羅斯輪盤賭(Russian roulette),我們有機會花錢來從左輪手槍中減少一發子彈。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槍膛中剩余子彈數目的不同,人們願意花不同的價錢。顯然把子彈從2顆減少到1顆比把子彈從4顆減少到3顆會讓人願意出更多的價錢。在前者中,我們把結果(不被擊中)的概率從4/6提高到了5/6;而在後者中,我們把結果的概率從2/6提高到了3/6。雖然都是提高了1/6,但顯然前者的吸引力大於後者。這顯示了w(p)的凸性。如果僅剩余1顆子彈而我們可以通過花錢來把它去掉的話(把不被擊中的概率提升到1),那麽無論出多少價都是值得的。這既說明了w(p)p = 1時的突變,又說明了確定性可以顯著提升人們的決策權重(如同本文開篇的幾個實驗中展示的那樣)。

了解了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的定性特性後,我們便可以利用展望理論做決策了。

、用展望理論解釋身邊的例子

考慮幾個假想的例子。假如上市公司要進行消息發布,在下面的每個情境中,上市公司應該一起發布還是分開發布呢?

情景1:有兩個好消息要發布

情景2:有兩個壞消息要發布

情景3:有一個大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壞消息

情景4:有一個大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小的好消息

根據展望理論中價值函數的特性,不難得出結論。

情景1:假設兩個消息的正結果價值為x和y,因為v(x) + v(y) > v(x+y),該公司應該分開發布好消息。

情景2:假設兩個消息的負結果價值為-x和-y,因為v(-x) + v(-y) < v(-x-y),該公司應該一起發布壞消息。

情景3:假設好、壞消息的結果價值為x和-y且x>y,因為v(x) + v(-y) < v(x-y),該公司應該一起發布。

情景4:假設好、壞消息的結果價值為x和-y且x<y,因為v(x) + v(-y) > v(x-y),該公司應該分開發布。

六、最後,看不懂大函數也沒關系,幾句話簡單總結一下 

我們更在乎財富的變化而不是財富的絕對水平;

虧損對我們的傷害要強於盈利帶給我們的滿足感。

我們對擁有確定性的選項毫無抵抗力;

只有在不那麽確定的時候才會用腦子。

如果能獲取收益,我們都是膽小鬼,認為自己運氣比別人差;

如果要承擔損失,我們都是賭徒,認為自己運氣比別人都好。

面對極小概率的事件,我們傾向於放大它的影響;

面對極大概率的事件,我們傾向於放大它的影響。

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會忽略掉相同的條件,僅關註不同的部分;

這會讓我們更容易被忽悠,當然也可以活學活用去忽悠別人。

參考文獻

Bernoulli, 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738) translated by L. Sommer (1954). Exposition of a New Theory on the Measurement of Risk. Econometrica, 22(1), 22–36 

Kahneman, D. and A. Tversky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2), 263–291

Markowitz, H (1952). The Utility of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0, 151–158

Tversky, A (1972). Elimination by Aspects: A Theory of Choice. Psychological Review, 79, 281–299

Tversky, A. and D. Kahneman (1992).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5(4), 297–323

行為金融學 展望理論 金融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03

人工氣管失效致死 瑞典醫療醜聞波及諾獎委員會

被稱為“超級醫生”的保羅·馬基亞里尼(Paolo Macchiarini)最近陷入醫療醜聞且持續發酵,導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審委員會要求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兩位成員辭職。

該校的一個獨立調查小組8月31日發布調查報告稱,卡羅林斯卡學院及附屬醫院無視種種學術不端的跡象,在2010年雇用了當時的醫學“學術新星”馬基亞里尼,並稱他的學術研究“沒有充分的科學根據”。這次醜聞不僅讓卡洛林斯卡學院名聲掃地,也沖擊了整個瑞典醫學界。

馬基亞里尼來自意大利,是第一個進行人造氣管植入手術的醫生,使用的材料是用病人幹細胞包裹的合成材料氣管,在當時這被認為是劃時代的重大成果。他在卡洛琳斯卡學院附屬醫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主持進行了三臺人造氣管植入手術,但結果其中兩名病人死亡,一名自2012年接受手術以來長期住院。

保羅·馬基亞里尼(Paolo Macchiarini)

目前瑞典檢方正在對馬基亞里尼涉嫌過失殺人進行調查,如果證據確鑿,將對他提出起訴。檢方在6月剛剛啟動調查的時候,馬基亞里尼就曾表示否認一切指控,並將聯系自己的律師。

因為這件醜聞,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評審委員會近日要求兩位委員哈麗特·亨里克森(Harriet Wallberg-Henriksson)和安德斯·哈姆斯滕(Anders Hamsten)從委員會辭職,這兩位都曾擔任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副院長。外界認為諾貝爾評審委員會與卡羅林斯卡學院存在密切關系,在卡羅林斯卡學院醜聞纏身之際,劃清界限能夠盡量保證諾貝爾獎的權威性。

此外,瑞典高等教育與研究部長海倫·納森(Helene Hellmark Knutsson)公開表示,她已經開除了哈麗特·亨里克森,哈麗特將不再擔任瑞典高校主管。納森還要求卡羅林斯卡學院董事會中支持聘用馬基亞里尼的成員主動辭職,不然將被繼任者直接頂替。

納森在接受采訪時說:“這確實是一樁醜聞,卡羅林斯卡學院及附屬醫院的決定傷害到了無辜的人。”

2011年,馬基亞里尼由於在再生醫學方面發表了論文而迅速躥紅,隨後在2012年被卡羅林斯卡學院聘用。同年,他給一位名叫安德馬里阿姆·貝耶尼(Andemariam Beyene)的病人植入了“人造生物氣管”,主要材料是塑料和患者自身的幹細胞。當時,完成這臺手術可以說是一項突破性的成就。

“我差點拒絕了”,貝耶尼告訴前去采訪他的記者。“該項手術此前只在豬上試驗過。但是他用科學說服了我。“

但是,在2014年1月,貝耶尼體內的人造氣管變松,並最終致使他死亡。另外兩個接受了同樣手術的病人,一個去世,一個在接受植入之後長期住院接受監護。

2015年,馬基亞里尼再次登上頭版,這次不是因為研究成果,而是因為有人發現他過分誇大了自己的成果。當時《華盛頓郵報》稱:“調查馬基亞里尼研究成果的科學家發現,他涉嫌學術造假。在論文中省略或偽造了病人的術後情況,讓結果看起來更為成功。”

剛剛發布的調查報告還發現情況遠不止那麽簡單。三位接受手術的病人,只有一個人簽署了同意書。而且那唯一一份同意書也不一定能代表患者的本意,因為患者無力支付向第三方獨立醫學專家進行咨詢的費用。同時,該報告還指出,三根植入的氣管使用了不同的合成材料,這意味著可能沒有足夠的實驗數據證明哪個材料更有效,因此不能保證植入患者體內的氣管的安全性,不具備實際進行手術的條件。另外,在至少兩臺手術中,醫生都使用了促生長藥物,但實際上並沒有取得瑞典藥物局的批準。這一切都隱隱指向一個結論,即馬基亞里尼把患者當成了小白鼠,手術成功則自己功成名就。

本周還有另一份調查報告向公眾公開,由瑞典最高行政法庭的前任主席牽頭完成。這份報告批評了卡羅林斯卡學院,並說這座久負盛名的醫學院“應該為植入手術負一定責任”。因為有證據表明,學校的研究人員參與了手術的討論,並追蹤了手術的後續情況。而且該校也有幾次把植入手術列入自己的科研活動中,比如在評估學術經費的使用情況時,就把該手術作為正面例子引用。這份報告認為,卡羅林斯卡學院一開始就不應該聘用馬基亞里尼,因為他們在做決定時曾收到對於馬基亞里尼的各種負面評價。比如,他的祖國意大利就取消了他獲取教授職稱的資格,因為有證據證明他在自己的研究和簡歷中造假。

卡羅林斯卡醫院曾在2013年延長馬基亞里尼的合同,但隨後為避免壓力,在2013年年底中止了合約。但是馬基亞里尼直到今年3月都是卡羅林斯卡學院的高級研究員,而且在2014年第一次出現負面報道的時候選擇支持馬基亞里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522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9月22日消息,每年湯森路透發布的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得主名單已經出爐。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註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

在今年的獲獎名單中,各領域值得關註的科學家有:

物理學家 Ronald W.P.Drever、Kip S.Thorne 及 Rainer Weiss,他們設立了激光幹涉引力波天文臺 (LIGO),使檢測黑洞所產生之引力波成為可能。

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James P.Allison、Jeffrey A.Bluestone 及 Craig B.Thompson 解釋了 CD28 和 CTLA-4 如何成為 T 細胞活性的調節因子,

而 Gordon J.Freeman、Tasuku Honjo 及 Arlene H.Sharpe 闡明了程序性死亡受體-1的功能,這兩個科研小組的發現促進了癌癥免疫治療的發展。

在經濟學領域,Olivier J.Blanchard 被公認為對宏觀經濟學作出了極具價值的貢獻,其中包括經濟波動與雇傭的決定因素。

此外,從2014年起,引文桂冠獎名單中已連續第三年出現華人科學家——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華裔科學家張鋒、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均入選今年引文桂冠獎化學領域的獲獎名單。

張鋒因其在老鼠和人類細胞中應用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獲此殊榮;盧煜明則因其在孕婦血漿中檢測到胎兒遊離DNA,取得了無創產前檢測的革命性成果而入榜,不久前他剛剛獲得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截至今年,共有8位華裔科學家曾摘得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首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Roger Tsien)在獲獎當年(2008年)即得到了諾貝爾化學獎。

湯森路透是使用定量數據來分析和預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的機構。每年,湯森路透都會根據來自其引文數據庫 Web of ScienceTM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以確定諾貝爾獎頒發的學科領域(即:醫學、物理、化學和經濟學)中最具影響力的科研人員。這些高影響力的科研人員會被授予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這一獎項始於2002年,被授予“引文桂冠獎”的科研人員,同時也被預測為最有可能成為今年或不久後的諾貝爾獎得主。截止到2015年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被譽為諾貝爾的“風向標”。

今年諾貝爾獎近在咫尺,揭曉儀式將於10月3日起陸續舉行,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北京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3日17時30分;物理學獎:10月4日17時45分;化學獎:10月5日17時45分;和平獎:10月7日17時;經濟學獎:10月10日17時45分。

文學獎的揭曉時間尚未最終確定,但按照往年規律,文學獎當會在化學獎公布的次日揭曉,也就是10月6日。獎金方面,由於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從2012年起,諾獎總獎金由1000萬瑞典克朗(約780萬元人民幣)縮水至去年的800萬瑞典克朗(約624萬元人民幣),今年獎金的具體數目尚未公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