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向國務院督查組倒苦水:部分PPP項目為國企“量身定做”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7/1008163.html
5月下旬,國務院派出多個促進民間投資專項督察組,分赴山西、廣東、重慶等省市開展專題調研,其中PPP項目落地情況是調研重點之一。有企業家感觸道:“現在很多PPP項目就是為國有企業‘量身定做’的,很少有民企參與的份兒,有的地方直接告知‘優先考慮國企’。”
每經記者 胡健
1~4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由去年底的10%略升至10.5%,其中,政府投資由去年底的9.5%猛增至20.6%,民間投資卻由10.1%“腰斬”至5.2%。
民間資本都去哪了?為什麽投資意願不高?5月下旬,國務院派出多個促進民間投資專項督查組,分赴山西、廣東、重慶等省市開展專題調研,其中PPP項目落地情況是調研重點之一。
正處在進行時的督查有不少鮮活聲音傳來,有企業家就頗有感觸地說:“現在很多PPP項目就是為國有企業‘量身定做’的,很少有民企參與的份兒,有的地方直接告知‘優先考慮國企’。”
前述企業家表示,“一方面因為國企能從銀行貸到更低成本的資金,另一方面政府也想避免引發道德風險質疑。我們申請過很多PPP項目,都被以各種理由拒絕了。”
大嶽咨詢總經理金永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當前財稅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是激發民間投資、開拓融資渠道的重要模式,各地政府要加快推進PPP模式,監督PPP項目落實。
●PPP成民間投資重要抓手
根據財政部PPP中心統計,截至2016年3月末,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入庫項目7721個,總投資87802.47億元。
但若以執行階段項目數與準備、采購、執行等3個階段項目數總和的比值計,入庫項目的落地率為21.7%。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財政部兩批示範項目中,數據顯示,入庫項目共232個,其中24個處於識別階段,93個處於準備階段,42個處於采購階段,73個處於執行階段,尚無項目進入移交階段。以執行階段項目數與準備、采購、執行等3個階段項目數總和的比值計,3月末示範項目落地率為35.1%。
盡管如此,但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資本都對PPP抱有相當的期待,一位財政部官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衡量一個PPP成功的標誌是看它整個生命周期是不是按照合同約定來提供了公共服務,公共產品,如果僅從施工來看,財政部示範項目總體進展率也是很高的。
他說,當前經濟形勢有下行壓力,財政收入緊張,而醫療、養老這些社會保障支出壓力巨大。“我們如果要更多的公共基礎設施服務和產品,為什麽不用事後付費的方式來保障市場上的資源去建設,去生產,去服務呢?”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PPP項目能否切實落地,是扭轉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的關鍵所在。“PPP模式現在的狀態是方興未艾、前途無量,它的規模以後會越做越大,具體的操作模式有可能越來越豐富。”
多位專家和分析人士預計,近期督查組專項調研加上地方政府大力推薦,下半年有望迎來一波PPP項目落地高峰。
●民企感慨PPP也有“天花板”
在投資中,民間資本的“玻璃門”和“天花板”之說由來已久,PPP領域也同樣有這方面的苗頭。正如前述企業家所言,很多國企在PPP項目中占了先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3月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會上就提出,如何提高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是一個問題,比如收益率現在一般給出的是6%到8%,如果引入民營資本,市場融資成本都要達到這個水平,融資成本比較高,所以參與這個項目就沒有了積極性。
“PPP是全生命周期,民營資本比較擔心的是,和政府簽了一個合約,市長換了後,還能算數嗎?”王一鳴說。
金永祥表示,很多民間資本對PPP的熱情很高,也有很多項目已經落地,但相比國企而言,的確有些項目會讓民企望而卻步。
“這主要與項目本身有關,有些項目回報率比較低,但資金規模要求很大,民企在參與競標時,的確與國企存在起跑線差距。”金永祥說。
道德風險也是一個主要方面,一位地方政府人士就曾向記者表示,國企要更放心些,違約後果是我們不能不考慮的事情,有很多企業會擔心政府不履行承諾,但反過來講,長周期的運營項目,我們也怕企業由於一些原因,無法執行合同。
總被提到“吃小竈”的國企也的確在積極開拓PPP領域的生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采訪過多位基建和環保領域的國企負責人,他們都對PPP充滿期待。一位基建類國企負責人表示,經過長年的積累,我們無論在資本還是項目建設經驗上都完全具備參與PPP的能力。
●PPP領域立法已提上議程
除去民間資本參與PPP的隱形障礙,法律和人才也是PPP這個固投抓手的掣肘。王一鳴就提到,地方政府在實施PPP項目時,能力建設、知識儲備、人才積累似乎都還跟不上要求。
財政部還曾在去年發出“征集令”,建立PPP專業咨詢服務機構庫,供有需要的PPP相關方參考。
在立法方面,5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法規司主要負責人帶隊,會同財政部有關司局負責同誌走訪湖北省有關全國人大代表,就加快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領域立法的議案聽取代表意見。
發改委法規司主要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在立法過程中積極研究采納代表建議,並就立法情況繼續加強與代表的溝通,爭取今年第三季度將立法草案上報國務院。
金永祥認為,對社會資本來說,與政府合作的不確定性是參與特許經營的最大阻礙。
“在許多領域中,政府既扮演‘裁判員’又扮演‘運動員’,這讓很多社會資本擔憂在參與特許經營過程中無法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利益。我們希望通過法律的完善能解決社會資本和政府之間的契約精神,實現各方利益的平衡。”金永祥說。
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年初也表示,推廣運用PPP既涉及理念、觀念的轉變,又涉及體制機制的變革,本身就是一個難活細活。從相關國家經驗看,建立PPP制度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以後還要面臨優化法律環境,還要對假PPP進行糾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跟華誼玩“對賭”:張國立吐苦水,馮小剛驚險過關,李晨AB鄭愷都失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31/162314.shtml
跟華誼玩“對賭”:張國立吐苦水,馮小剛驚險過關,李晨AB鄭愷都失手?
本文由娛樂資本論(微信ID:yulezibenlu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楊流茂 高慶秀。
3月27日晚上6點,洪泰春分大會的最後一個環節,照例是俞敏洪的總結發言。從2016年的各項財務指標幾乎都在意料之中:營收和凈利潤雙雙負增長,而且是上市8年來首次業績下滑。
如果不是依靠大筆拋售掌趣科技的股份,獲得超過10億元的投資收益,華誼兄弟2016年實際上已經陷入搖搖欲墜的虧損泥潭。
近幾年,華誼兄弟多次嘗試“明星資本化”的運作。 最典型的就是高溢價收購馮小剛的公司東陽美拉,張國立的公司浙江常升,還有李晨、馮紹峰等6位明星持股的華誼浩瀚3家公司。

華誼兄弟的想法是,先用一大筆錢買明星股東手中的股份,然後簽訂對賭協議,這樣既能保證上市公司業績,又能達到綁定明星的效果。
但今年這3家公司中有兩家業績對賭沒有完成,馮小剛2016年業績的完成也並不輕松。《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連續2部電影,才勉強完成1億元凈利潤的業績承諾,但在2017年,馮小剛的業績承諾增長到1.15億,而電影只有一部《芳華》。
資本綁定明星宣告失敗,去年葉寧加入華誼兄弟擔任影業的CEO,一系列的變動之下,華誼兄弟未來回歸電影主業看起來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張國立吐苦水:打工還業績對賭
在華誼兄弟收購的三家公司中,張國立的公司是業績最差的一家。
根據華誼兄弟2016年年報,公司早在2013年就和張國立等3名股東簽署了《投資合作協議》,相關股東承諾,浙江常升2016年的業績目標為:不低於2015年稅後凈利潤3779.50萬元。但是,2016年浙江常升的稅後凈利潤只有2500.13萬元,相差1279.37萬元。
實際上,張國立無法完成華誼給的業績目標,是早有預兆的。去年他在參加某股權投資論壇時,就曾向媒體大吐苦水,“我現在還是打工的,日子非常苦,因為和華誼簽了一個對賭協議”。

張國立所謂的“苦日子”,可以追溯到4年前。
2013年9月,華誼兄弟對外宣布,以2.52億元收購張國立的浙江常升70%股權。當時浙江常升僅成立3個多月、註冊資本1000萬元,而公司當時的估值達3.6億元,溢價高達35倍。張國立等承諾了浙江常升未來5年的業績目標。
這筆高溢價的收購在資本市場掀起軒然大波,許多媒體質疑華誼兄弟向張國立利益輸送,同時認為這是王忠軍、王忠磊兄弟的曲線套現,試圖掏空上市公司現金。
為了緩解市場鋪天蓋地的質疑,華誼兄弟將收購方案調整為:張國立用華誼支付的1.52億股權轉讓款,從二級市場上直接購買華誼的股票,而不是從王忠軍兄弟手里買,同時所買的股票要鎖定3年,才能賣出。
之後收購順利完成了,但是張國立的日子並不好過。
張國立在前述論壇上曾表示,“有了對賭協議後,我就變得不從容了,過去活動、廣告不好,多少錢都不接。但後來變得這一切都沒有門檻了,因為我要做一個講誠信的人,用什麽方式都要把這個錢給人家填上去。”
這幾年,張國立一直在為完成業績目標而疲於奔命。簽約華誼之後,張國立共拍了2部電影、5部電視劇,包括和姚晨主演的電影《一切都好》(票房只有2000多萬)、以配角身份參演電影《功夫瑜伽》;電視劇方面,有和閆妮主演的《愛的追蹤》、和蔣欣主演的《老爸當家》等等,但收視並不出眾。
此外,張國立還跨界參演多個綜藝節目。他曾當過浙江衛視綜藝《我看你有戲》的評委,還擔任四川衛視戶外真人秀節目《咱們穿越吧》的總導演,張國立在里面是真夠拼的,爬山涉水、摸爬滾打,一樣不落。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常升也參與投資了《咱們穿越吧》,不過由於四川衛視總體而言屬於二線衛視,播出平臺的影響力有限,也沒給浙江常升帶來可觀的業績。

最近,張國立還參加了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等多個綜藝節目。其中《非凡匠心》張國立既全程參與,又擔任主持,而且在這檔承擔主流價值觀的節目中,他不僅請來了好友王剛、張鐵林,還罕見地讓妻子鄧婕獻出了綜藝首秀。
這些綜藝節目收視都不錯,不過由於浙江常升沒有參與投資,只是張國立以個人身份參與,因此無助於浙江常升提升業績。
即便張國立想法設法努力賺錢,按照華誼兄弟70%的持股比例計算,張國立需要補償華誼兄弟的現金是:(3779.50-2500.13)×70%=895.56萬元。除了賠錢以外,張國立的創作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其無形的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2017年,浙江常升將參與《贏天下》、《霹靂貝貝歸來》等多個項目,參與投資的電視劇《老爸當家》已於今年3月播出,與浩瀚影視合作的電視劇《好久不見》也將於今年發行。今年也是浙江常升業績對賭的最後一年,也是張國立能否完成目標最後的機會。
東陽美拉勉強完成2016年業績對賭,但馮小剛很吃力

與張國立的苦逼境遇相比,馮小剛看起來表面風光,但其實他也有不小的業績壓力。
當年,華誼兄弟拿下張國立的浙江常升70%股權才花了2.52億元,同樣是70%股權,2015年東陽美拉的價錢足足是浙江常升的4倍。
這次收購同樣備受市場詬病。東陽美拉當時成立還不到2個月,並無任何影視作品,馮小剛在公司中持股99%,華誼就給了10億買股權,跟直接塞現金給馮小剛沒什麽兩樣。
在巨大爭議之下,華誼兄弟不得不作出解釋,公司看中的是東陽美拉未來的盈利能力,以及馮小剛這個IP品牌價值。東陽美拉已經儲備和開發的項目包括《非誠勿擾3》、《麗人行》等4部電影,以及電視劇《12封告白信》和綜藝節目等。

但感情歸感情,生意歸生意。華誼的高價,當然需要馮小剛再幫忙賺回來。在收購東陽美拉的同時,華誼兄弟還跟馮小剛簽訂了一份“傷感情”的對賭協議。
協議內容是,馮小剛承諾2016年不低於1個億的凈利潤,2017年到2020年每年凈利潤比上一年增長不低於15%。否則,將由馮小剛本人將虧損的部分補齊。
年報顯示,2016年,東陽美拉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稅後凈利潤為10152.84萬元,剛好超過承諾的業績目標:稅後凈利潤不低於1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東陽美拉所謂的完成了目標,其實將原並購公告中的“2016年度凈利潤”解釋為從2015年並購之日起計算,一直到2016年12月31日,而不是從2016年年初開始計算。
相比張國立的抱怨,馮小剛對華誼兄弟的情感更複雜、認識更深刻。他曾經“勸告”張國立,“在華誼這個大戶人家,當好你的小媳婦吧!”
跟華誼兄弟合作的幾年,馮小剛已經對藝術創作和上市公司業績之間的平衡關系拿捏得很到位。在2012年拍攝《一九四二》時,他感嘆度日如年,“對電影的愛越來越淡,對這樣的生活也開始感到厭惡”,但是緊接著,為了對得起東家,他馬上拍了一部《私人定制》。
華誼上市那年,馮小剛直接套現2億,據說當時納稅就達到4000多萬,嘗到甜頭的馮小剛曾經多次表示,無論如何不會離開華誼兄弟。
2009年馮小剛和華誼簽訂了《合作協議》,需要完成5部作品,其中最後一部《芳華》將在今年國慶檔上映。接下來,東陽美拉還將出品《念念不忘》、《手機2》、《非誠勿擾3》等影片,大部分也都是跟華誼兄弟合作。
不過,東陽美拉的這幾部作品還停留在IP階段,並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公布。而且,馮小剛近幾年的影片風格慢慢由商業化開始向文藝方向轉變,文藝性電影的票房可想而知。
但是,自2017年起的後4年,東陽美拉每年的業績目標,都需要在前一年的基礎上增長15%,2017年完成1.15億元,之後3年分別完成1.32億、1.52億和1.75億。
這意味著,馮小剛接下來的幾年,也不會輕松。
李晨、馮紹峰、AB等6位明星也沒能撐起華誼浩瀚的業績
“浩瀚擁有著將明星吸引力在多個出口變現的運作經驗,能在多個內外部平臺上聚合豐富的資源,打造出以明星為內核的IP產品矩陣,從而使華誼兄弟具備完備的娛樂生態版圖。”一年前,王忠軍這樣評價浩瀚影視。
但是,被王忠軍寄予厚望的浩瀚影視,2016年最終交出的成績單卻並未達到預期。年報顯示,2016年浩瀚影視實現稅後凈利潤10,141.52萬元,與2015年華誼兄弟收購時承諾的目標(10,350萬元),相差200多萬元。
2015年10月,華誼兄弟宣布以7.56億元收購浩瀚影視70%的股權。
這次收購,被認為是華誼兄弟明星驅動IP戰略的重要舉措。浩瀚影視旗下有多個明星藝人,包括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等,其中4位是“跑男”——李晨、Angelababy、鄭愷和陳赫。
浩瀚影視CEO劉韜曾告訴娛樂資本論,“這些明星本身就是IP,後面無論是我們投資的影視劇,還是和各平臺一起聯合打造的綜藝節目,都會有明星股東的助力和參與。可以想象,以這種全新的模式來驅動項目,孵化IP,我們能夠撬動的資源是無限的。”
不過,由於浩瀚影視僅僅成立一天,就被華誼兄弟以10.8億元的高價買下,也一度引發資本市場爭議。
高價收購的背後,也伴隨一紙為期5年的業績承諾協議:保證2015年的凈利潤要達到9000萬元,以後4年按照每年15%上浮。從2016年開始,接下來的5年合計業績對賭達到6.1億,如果完不成業績,那麽明星們就要拿現金來補差價。
為了確保能順利完成“KPI”,浩瀚影視還制定出了一套獨特的打法:圍繞藝人,每年只主投影視劇2至3部;不參與項目具體的制作和執行,將具體拍攝、制作工作交給母公司或通過與外部公司合作共同完成,浩瀚影視負責項目的前期策劃、投資,且具有該項目演員的定奪權。
這種以“藝人”為中心來開發項目的做法,雖然不一定能確保項目一定是高質量的,但是對公司和藝人來說是雙贏的:公司有項目產出,藝人也獲得了更多“上戲”的機會。
華誼兄弟認為,綜藝是浩瀚影視運作最成熟的業務。2016年,浩瀚影視參與的綜藝節目,包括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王牌對王牌》、《喜劇總動員》,愛奇藝的《我去上學啦》、《撕人訂制》,騰訊視頻的《約吧!大明星》、《年味有fun》等。
看起來,華誼浩瀚旗下的項目看起來個個都穩賺不賠,業績沒有達標也是有點匪夷所思。
以最吸金的《奔跑吧兄弟》為例,該節目第四季獨家冠名權等招標總計13.4億,加上各大單品牌植入及網絡播出權益,號稱單節目總收入突破20億,是二三線衛視兩三年的總收入。
但相較於一線電視臺浙江衛視,浩瀚影視在電視綜藝節目中只是處於次要地位的合作方,很難獲得巨大收益。
而與一線視頻網站愛奇藝、騰訊視頻等聯合出品網綜,雖然相比藝人統籌算是一大進步,但是由於目前網綜至少70%是賠錢的,要賺錢也並不容易。
另外,浩瀚影視參與投資,並由公司藝人馮紹峰主演的電視劇《幻城》,也遭遇滑鐵盧。
號稱投資3.3億元的電視劇《幻城》,於2016年暑期登陸湖南衛視周播劇場,雖然有馮紹峰、宋茜的明星主演陣容,以及郭敬明原著的加持,還請來了電影《阿凡達》幕後團隊來制作特效,但沒能挽救其52城收視難破1%的窘境,在豆瓣上評分只有3.6分。
以上種種因素,導致浩瀚影視2016年業績難以達到預期。
根據規劃,2017年浩瀚影視及明星股東計劃參與包括《奔跑吧兄弟》、《約吧,大明星2》、《喜劇總動員2》、《年味有fun2》等在內的多個綜藝節目,同時有多部影視和網劇在規劃中。
但是,2017年浩瀚影視要完成的業績目標也更高了,稅後凈利潤1.19億元。
[本文由娛樂資本論(微信ID:yulezibenlu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楊流茂 高慶秀。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洪泰春分大會
俞敏洪
華誼兄弟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