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苗圩:預計新能源汽車今年將增長一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0999.html

苗圩:預計新能源汽車今年將增長一倍

一財網 王子約 2016-03-13 11:56:00

工信部部長苗圩認為,新能源汽車將保持高增長態勢,預計今年有一倍以上的增長。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1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目前已經進入成長期,去年達到30余萬輛,發展十分快,也是汽車產業調整的方向。他預計,新能源汽車將保持高增長態勢,預計今年有一倍以上的增長。苗圩說,他了解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產品準備加入競爭,國家政策也鼓勵,今後發展態勢會越來越好。

盡管態勢向好,但苗圩稱目前的發展仍有兩個瓶頸,首先是產品上要攻克以動力電池為代表的產品性能等方面的難題;另一方面是以應用端為代表的,例如供電設施的建設等。他表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央層面已經在相關方面做了安排,地方也有積極性,保證未來能更好的發展。

編輯:楊小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50

苗圩:社會資本避實就虛的現象必須得改 以錢生錢很危險

據央視財經報道,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社會有大量的資本找不到投資的方向。制造業又需要大量的投資,特別是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投資又找不來錢,所以社會資本避實就虛的現象必須得改變。“而且,我們銀行資本很多並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而只在體外循環,以錢生錢,這種運行模式是很危險的,這就是泡沫,如果不改變這種現象,盡管短期內銀行的效益會非常好,但是積累起來這就是一個系統性的風險。”

而當富士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臺銘問及“我們有6萬個模具的基礎工人,可現在都是用大數據、雲計算來算這些模具。我想這些人才如果不下基層政府有沒有什麽政策可以鼓勵跟獎勵”時,苗圩回應稱,教育體制要改革,現在需要大部分的人才還是適用型的人才,更多的能夠到工廠去、到車間去,能夠直接從事生產線方面的技術和管理工作。所以,在教育體制上一定要進行改變,要加大職業教育的培養力度,中國不需要800萬畢業生都去做工程師、科學家,去研究。如果沒有一批掌握了高技術的工人,中國要想建成制造強國,這也是一句空話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01

工信部部長苗圩釋放重磅信號 這些領域被點名了!

據央視財經報道,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要充分依托企業來聯合高校和研究院所,加快推進新材料、機器人等創新中心的建設,指導和推動省級的創新中心的建設工作,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的應用示範,破解行業的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方面的難題。繼續實施核高基、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大飛機、兩機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啟動實施重點新材料研發和應用的重大工程,加快論證天地一體化的信息網絡,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等重大工程,加快車聯網的推廣和應用。

苗圩指出,目前我國制造業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ARJ21-700新型渦扇支線客機正式投入商業運營;C919大型客機完成大部分地面試驗即將首飛;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全球首顥量子衛星發射成功;中國標準動車組成功完成世界首次420km/h交匯試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02

工信部苗圩: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有望比去年增長3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20/1155398.html

C20151216e9c0d816863e4af0932bc31ecb02539cpngthumb_head.thumb_head

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代表集體采訪記者會。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回答了關於新能源汽車健康發展的相關問題。

苗圩表示,去年在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少量企業鉆政策的空子進行騙補,我們已經對五家汽車制造企業進行了查處並處理。同時,修改完善了補貼政策規定,再加上去年年底,財政補貼政策退坡,退坡以後一段時間確實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一些影響。但騙補是少部分企業非法的行為,大部分企業還是好的。

苗圩指出,在去年政策調整後,年底產銷量出現大幅度沖高,今年年初大幅度回落。但是到三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又恢複到正常發展的階段,1-9月份累計產銷量比去年同期都增長了30%以上,現在我們月產銷規模接近8萬輛,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年底可能會比去年大概有30%左右的產銷量增長幅度。“下一步,我們還要密切關註這個產業的發展,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扶持這個產業發展。9月28日,我們剛剛公布了雙積分管理辦法,這就是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苗圩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60

苗圩這篇署名文章,回應了外界對“中國制造2025”的質疑

西方有句諺語“一棵樹擋不住寒風”,中國有句格言“眾人拾柴火焰高”。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在此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日益成為全球共識。

2018年是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後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縱觀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中國制造業秉承開放發展的理念,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堅持多邊開放與區域開放結合,逐步從政策性開放向制度性開放轉變,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合作共贏的重要領域。

40年來,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成為世界制造業生產和出口大國、制造業領域利用外資大國和境外投資大國,逐步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對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 萬億美元,是1978年的783倍;制造業領域實際利用外資達335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1201億美元,中外互惠合作的範圍、層次和方式不斷拓展,中國制造業全面開放的格局已經形成並不斷深化。

開放領域不斷擴大。制造業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2017年中國制造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986家,同比增長24.3%。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大幅壓減了對外商投資的準入限制,在制造業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中,完全對外資開放的已有22個大類、167個種類和585個小類,分別占71%、93.3%和96.1%。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近年來也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制造業占海外投資比重三分之一以上,覆蓋紡織、食品、機械、汽車、電子等眾多領域,為合作雙方帶來豐厚回報。例如,2010年吉利公司收購沃而沃後,經過一系列戰略調整,到2015年沃而沃全球共銷售50多萬輛汽車,創下該品牌建立88年來的歷史新紀錄,助力沃而沃走出困境並重新煥發生機。在這一過程中,吉利也提升了自身管理水平,並通過協同和規模效應與沃爾沃形成互利共贏的共同體。

合作區域不斷拓展。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中西部地區,中國制造業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1980年,中國在深圳設立第一個經濟特區,各國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陸續來到深圳,並通過這個窗口打開960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市場。時至今日,大眾、西門子、蘋果、英特爾、三星、豐田、塔塔等世界500強企業的身影已經遍布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絕大多數企業都獲得了良好的投資回報。近幾年,在繼續堅持引進來的同時,中國政府鼓勵中資企業積極走出去。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制造企業境外投資從過去主要投向歐洲、北美和東南亞地區不斷拓展到其他區域,很多企業積極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中國同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有關文件,對接規劃和項目,一批沿線國家急需的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領域重大項目在市場化運作中穩步實施,一批境外產業園區相繼落成,為相關國家推動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開放層次不斷提高。近年來,外商投資的重點從加工制造逐步拓展到計算機、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領域,在中國設立區域總部、研發中心的跨國公司近2000家。如中法企業達成共建“中法工業聯合創新中心”合作意向,法國達索系統公司將在動態仿真、增材制造、多機器人先進制造等領域與中方開展深度合作,打造未來制造業創新技術孵化平臺。2017年,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65.9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7.9%、71.1%和28%。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規模和層次也在快速提升。2012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首次超過美國對華投資;2016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達169.81億美元,同比增長111.5%。在進入“全球產業20強”的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中,徐工、中聯重科、三一、柳工等企業幾乎都在歐洲建立了研發機構。

合作渠道日趨常態化。在推動“中國制造2025”實施過程中,中國主動對接其他國家的制造業發展戰略,利用各種多邊、雙邊合作機制推動制造業國際合作,與德、法等國在戰略對接、標準制定、園區建設等方面積極開展對話與合作,湧現出許多中外合作典範。目前,已建立了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中歐共同投資基金、中墨投資基金、中法第三方市場合作共同基金等,旨在促進雙邊制造業合作發展。同時,中美、中德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也在工業互聯網技術、標準、聯盟等領域與中國企業開展務實合作。又如,中德在智能制造領域圍繞產業、標準化、人才培養、示範園區等重點合作方向,開展了智能制造及生產過程網絡化合作試點示範,促進中德雙方互學互鑒,在合作新模式中實現互利互惠。

平等互惠性不斷增強。開放的中國制造業受益於國外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續為外資企業提供了良好回報。2017年,中國乘用車共銷售2472萬輛,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韓系和法系乘用車銷量分別達到485萬輛、420萬輛、304萬輛、114萬輛和46萬輛,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19.6%、17.0%、12.3%、4.6%和1.8%。中國制造企業海外投資也給當地帶去資金、技術和產品,解決了當地的就業、發展和稅收,不斷上演雙贏和多贏的故事。截至2017年底,僅中國企業在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就達到307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24.2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25.8萬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美國俄亥俄州直接雇傭了超過14萬名美國人,不僅為當地貢獻了寶貴的稅收和就業機會,也有助於維護和提升當地公共設施建設。對此,《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投資重振美國“鐵銹地帶”。

40年來,改革開放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支撐了中國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也為全球經濟穩定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按照聯合國發布的《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2017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三分之一。在華外資企業普遍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最近發布的《2017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稱,95%的受訪公司在中國持續保持盈利,且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其在華業務比在其他市場的業務盈利高。

伴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崛起,一些人擔心,中國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外溢,將會對其他國家產業發展帶來較大沖擊;也有一些人擔心,中國政府推出“中國制造2025”,僅僅有利於本土企業發展,將會對其他國家企業設置不公平競爭障礙。這些疑慮是沒必要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互利共贏、開放合作都是中國制造業發展過程中堅持的根本原則。同時,中國制造業對外開放還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穩定性,優化政府服務效能,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我們將在制造業已基本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汽車、船舶、飛機等行業開放要求,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特別是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並加強同國際經貿規則對接,為外商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資機會。

我們將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發揮好企業、協會、園區、政府等多方作用,提高服務水平,引導更多的中國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建立高水平的研發中心、制造基地和工業園區等。面向“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巨大需求,推進與沿線國家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5G、車聯網、中小企業、民用航空、網絡安全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實現多方互利共盈。

我們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堅持“中國制造2025”及其相關政策措施一視同仁地適用於所有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包括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建立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機制,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提升事中事後監管能力和水平,為全球投資者營造一個穩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這已被古今中外的發展實踐反複證明。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立應對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我們將繼續秉承開放合作的理念,堅持市場化導向,更深更廣融入全球供給體系,在開放合作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與世界各國一道,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苗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