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悠遊芊陌:全職?半職? 三高媽媽的抉擇

1 : GS(14)@2012-12-30 14:00:2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21230/18117309
在職女性生兒育女後,應當繼續留在職場拼搏,抑或專心一意回家帶孩子,這問題糾纏了我好多年。記者生涯毫不輕鬆,但打拼多年,收入尚算穩定,最重要是當記者是我從小的志願,有多少人小時想得天花亂墜,長大後可以願望成真?但陰差陽錯下當了媽媽,我的理想與抱負,在小悠小芊的哭鬧聲中,漸漸潰不成軍。
近年社會上越來越多探討三高(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女性轉為全職媽媽的現象。統計處的人口普查發現,雖然無酬家庭從業員由2001年的23,599人,減至去年的14,932人,但當中擁有專上教育的比例不斷向上升,由01年的9.3%升至去年19.8%。國內調查也顯示,廣東省有34.5%的母親選擇全職照顧孩子,其中高學歷女性的比例逐年增加。一項國內的網絡調查更誇張,指90.28%的全職媽媽擁有大學以上學歷,其中9.03%為碩士或博士,9.72%曾在海外留學。
有人極端地認為,曾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工作十年八載便回歸家庭,是浪費社會資源。然而理論歸理論,當你不甘心孩子因疏於調教下,變得橫蠻嬌縱、或照顧不周而體弱多病;當你每天身心俱疲地回到家中,眼見一枱功課無人看管,你一光火就天天家嘈屋閉……潛伏女性體內的賢妻良母基因被激發得越趨活躍。與其工作、家庭兩邊不討好,是否應該撇脫地作出選擇?
三位母親的故事,或許可給大家作參考,也給我自己打打氣。在回家當全職媽媽前,S是一間銀行的部門主管。香港大學畢業,再花兩年全職攻讀碩士學位,無論如何都是一副戰鬥格。「那時人人都以為我很career minded,外表的確是,但其實我內心好傳統,始終認為相夫教子是女性的天職。」回家的想法,是五年前當長子升上一年班時開始出現,「小學是小朋友成長的重要時間,我好想和他一起經歷。」
結果還是拖拉了兩年,「始終要放棄一份優差,自己讀了那麼多年書,不工作似乎很浪費,而且看錢份上也應該繼續幹下去……但那時回到家中,肉體上離開了工作崗位,腦海仍充斥着工作的種種,覺得很不是味兒。」對於三年前的抉擇,S一點不後悔,「旁觀者會覺得好『嘥』,但我覺得好值得,女強人畢竟是少數。」她強調,要當全職媽媽,財務安排很重要,她慶幸與丈夫都從事金融業,一向着重投資,離開職場不需太大的掙扎。
相對於S在財政上的餘裕,K的犧牲算是更徹底。「我以前有兩個工人、兩部車,連同公公婆婆,一家六口一年至少去兩三次旅行。現在?我變了家中的工人,車只有一部,旅行一年一次。我們很想搬大屋,但不敢了,情願穩穩陣陣,錢要留給女兒將來升學用。」K回歸家庭前從事珠寶業,負責接單、見客,專門出席展覽會,一天到晚四處飛。「那時我每天上班,大女就會跑過來邊哭邊抱着叫我不要走,可能因為妹妹剛出世,她又升上了幼稚園,變得缺乏安全感。」
在哭聲感召下,K終於放棄了事業。「是我自己拿揑不準工作與家庭的平衡。也可能是自己的情意結,總覺得將女兒的一切假手於人,無論如何都做不到我心目中的理想。」現在回想,假若當日可狠下心腸,女兒或許可以獨立些,但「從頭再來也會選同一條路,現在我們感情很好,她總有很多秘密告訴我。」
三高媽媽在社會上獨當一面,強勢回歸家庭,對小孩難免構成一定的壓力。S坦言,當初的確對兒子有很大期望,但隨着時間過去,終於認清了現實。「我有時會想,我們兩公婆也不太差,為何兒子會這樣?這種想法其實不太好,我也要慢慢調節。」K也說當全職媽媽的初期,很易行為失控,「以前要上班,回家總覺虧欠了她們;但當回全職媽媽後,日夜對着她們,我的發癲指數經常爆燈。」現在女兒已升小六,轉眼就是中學生了,「現在不敢癲了,怕再過兩年,她也不理我了。」
全職媽媽的工齡其實很短,子女升中已開始和你越行越遠,上了大學,等於媽媽被迫要退役。K很怕自己會變成師奶、黃面婆,本來打算休業兩年便重投職場,結果變成無了期。「到了一定年紀,脫節時間越長,越難重新搵工,高不成低不就,而我自己也實在有點懶……」
鄭太的經驗較為正面。當了十一年的全職媽媽,女兒今年往美國升讀大學,適逢老友開拓珠寶批發生意找她幫忙,但不是其專長會計,而是亞洲區的展覽負責人。她一直向我大力傾銷女性在家教育子女的好處,「當然,金錢上的損失很大,社交圈子也沒有了,但自己調教,不請工人及補習老師,孩子會比較聽話和自律。」她的女兒屬尖子一族。鄭太其實是工作狂,現在終於可以重回忙得不開交的工作生涯,她開心得不得了,「重返職場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譬如我計數好快,但為怕生疏,每項數目都會再三核實,幸好合作的是老朋友,對我會包容。」
作者:蕭煒春([email protected]
2 : cambo(29079)@2012-12-30 14:54:32

做叻女人難,做叻女人&母親更難,做佢地嘅丈夫更加難上難。
女方唔返工,男方於是要獨力撐起頭家,樓、食、教育、醫療、交通、雙親.......全部支出都要由男方支付,以今日香港的情況而言,唔係普通中產家庭做得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82

悠遊芊陌:身高99cm的偶像 蕭煒春

1 : GS(14)@2013-06-08 15:08:1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607/18287042

                  天生沒有四肢的著名演說家Nick Vujicic(力克.胡哲)訪港,他是小悠的頭號偶像,小粉絲差不多是帶着追星的心態出席他的講座。Nick是虔誠基督徒,對生命的熱誠很大部份來自信仰的忠誠,但套之於香港現今缺乏價值、信念和方向的社會,年輕人尤其感到失落與迷惘,Nick的故事和他發放出來的正能量,實在值得和大家一再分享。
一本《Life Without Limits》,小悠讀得滾瓜爛熟,但親眼看到只得一小截腳掌的Nick如何擺動身軀,在一張餐桌大小的講台上邊跳走邊侃侃而談,內心還是很震撼。Nick很會說故事,總愛拿自己細小的身材開玩笑。「我很喜歡用身體捉弄人,譬如有次坐車,車子在燈位前停下,旁邊車輛坐着一位女士,我看着她、她看着我。試想想,透過車窗,她只看到我的頭部。然後我站在座位上360度團團轉,她嚇得尖聲大叫,以為是我的頭在旋轉。」「我經常去學校演說,某次有個大約五歲的小朋友跑來,左望右望,然後很憐惜地問:『你為甚麼會變成這樣?』我說:因為我食煙太多。我知道,他長大後一定不敢食煙了……又有另一個幾歲大的孩子走來,盯着我看了很久後,只說了一句:『至少你還有個頭。』」
剛當了爸爸的Nick很喜歡小孩,「我的兒子四個月大了,身長66cm,只比99cm的我小一點,很快他就可以把爸爸抱入BB車內推着玩了。」他以前從不敢想像自己可以結婚生仔。「別的男孩子可以拖着女友或太太的手,我呢?」結果因為父母逼他完成大學學位,他被迫由澳洲轉往美國升學,才在那裏遇到他的天使。「因為愛,我們可以把很多不可能變成可能。我告訴你,我拖不到太太的手,但可以牽着她的心。在現今世代,有多少丈夫能夠牽着妻子的心呢?」
Nick尤其希望透過自身的經歷,鼓勵年青一代要建構自己的價值與目標。「將來在我的葬禮上,我希望我的兒子能夠以我為榮,不是因為我做過的事,而是因為我就是我,我的價值不是來自四肢健全、不是因為家財萬貫,而是來自我自己。」定下了目標與價值後,重要是活出人生。「很多人會躲在電腦螢幕後指指點點,但如何實踐,其實更重要。」
散場後,小悠問我:「其實乜嘢係phocomelia(海豹肢症))?」Nick因此症而致出生時沒有四肢。「可能係基因有問題。」「即係好似我啲濕疹?」「類似吧。」小悠是嚴重濕疹患者,八、九歲開始,粗糙而紅腫的皮膚由手腳延至頭頸,嚴重程度是陌生人在街上看到她,總忍不住要給她介紹各種名醫偏方;同學會取笑她,好友的姊姊會叫妹妹疏遠她,只是因為「佢好醜樣。」對踏入青春期的少女而言,足以摧毁自信心。Nick的著作與YouTube上的演說,一直是她的心靈雞湯──即或不能夠改變樣貌身材,總可積極樂觀建構身邊的世界。孩子有時會缺乏信心,有時會感到自己樣樣不如人,當身心都被負能量操控着時,給他看看Nick Vujicic的故事吧。人生不設限,Nick本人就是一個活見證。
作者:蕭煒春([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94

悠遊芊陌:踏上獎學金之途 蕭煒春

1 : GS(14)@2013-06-29 16:57: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628/18314534
近幾星期每次接送女兒上學,總聽到高年級的家長在討論考取獎學金事宜。學校家長日那天,小芊的班主任也跟我們談起,若想在六年級時申請中學的獎學金,升上小五就要開始好好準備了。誰說讀國際學校就沒有壓力?當然,好hea地過日子的學生充斥校園,但在中產虎爸虎媽強力催谷下,出類拔萃的也有不少。初中每級獎學金名額只有兩個,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預早兩年準備已算遲起步了。
小女成績只屬中規中矩,獎學金話題之所以突然引起我的興趣,源於一位平日成績也是中規中矩的小六師姐,毅然一舉殺入獎學金最後四強,雖然最終未能狀元高中,但出色的表現連校方也認為她雖敗猶榮。小師姐優勝之處在於夠平均,讀書、運動、課外活動雖然沒有多少次摘下桂冠,但每項皆悉力以赴,不是最好,只要夠好已是贏家。正如我在前文《解讀IB成績表》所言,IB課程強調學生主動學習,這種積極性是全方位的,不能因為忙於讀書而怱略了運動,又或只顧陶醉在音樂世界而對社會不聞不問。獎學金的對象,是那些在不同領域上,皆表現得舉重若輕的學生。
有異於坊間的獎學金,IB獎學金似乎並非為資優生而設,這點不只過來人,連老師也如是說。正因為IB着重全人發展,單在某一學科上的突出表現,不足以獲取校方的青睞。好些資優生在首次面試已被淘汰出局,主要因為表現較為驕縱。一直說要表現平均,那如何才算是平均呢?據一些過來人透露,校方會以一百為滿分計算申請者的表現,當中四十五分來自校內成績,美術、音樂、體育的分數都計算在內,所以說,一個數學尖子即使在數學一科取得滿分,在其他方面乏善足陳,在這階段已不能達標。申請人另需付費報考一個校外試,題目涵蓋英文、數學、人民科學,這部份成績佔總分四十分。剩下十五分則來自有否參與課外活動、有沒有代表學校外出比賽等。
通過首關之後就是面試,據小師姐的媽媽透露,入圍者大部份身懷絕技,譬如十歲已考獲鋼琴、小提琴的演奏級文憑;又或在一些公開比賽中大放異彩。小師姐甚麼也沒有,就憑思路清晰與表現出領導才能,順利殺入四強。這正是IB可愛之處。最後階段鹿死誰手,小師姐樣樣都好,但校方以她缺少社會服務為由,最終四強止步。IB高舉普世價值,關顧弱勢社群需要,姑勿論學生是否真心誠意去做慈善,但將之納入獎學金考慮條件,也不失是一種正面推動。
每年超過十萬元的學費補助固然十分吸引,一船(scholarship)在手,對日後升讀高質素學府更有裨益。我從來不曾幻想女兒可以與獎學金沾邊,但作為全人發展的學習目標,這不失是一個激勵她向前進發的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