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追星”12年 歐洲航天局“羅賽塔”號彗星探測器成功結束使命

當地時間周五,在連續追蹤一顆彗星長達12年之後,歐洲航天局“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成功完結使命,通過撞擊彗星表面宣告任務結束。

歐洲航天局稱,在格林威治時間周五10:39(北京時間周五18:39),“羅賽塔”號撞擊彗星表面後,任務控制人員如計劃那樣與這一探測器失去了聯系。據美聯社報道,任務負責人帕特里克·馬丁說:“再見,羅賽塔號,你完成了工作……這是空間科學的最佳表現。”

“羅塞塔”探測器追蹤的彗星名叫“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下稱67P),該彗星誕生於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初期。由於彗星內部溫度很低,科學家認為太陽系誕生時的一些原始物質會被“凍結”在其中,因此探索“67P”可能揭開太陽系形成的奧秘。

“67P”彗星也被證明存在大量與生命形成有關的有機化合物,初步分析顯示包括16種。據新華社報道顯示,發現物包括水、一氧化碳、甲烷、乙醛、甲胺等,而且乙酰胺、異氰酸甲酯、丙醛和丙酮這4種有機化合物是首次發現。

此外,“67P”彗星上重水的含量被證明很高,這支持了一些科學家的假說,也就是彗星或小行星在數十億年前將水乃至其他生命相關物質帶到了地球上。

歐洲航天局局長讓—沃特里希·韋爾納表示,開支達14億美元的“羅賽塔”項目是一次成功。除了在2014年11月將“菲萊”登陸器送上彗星表面之外,“羅賽塔”探測器收集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以至於研究人員可能要花費數年時間才能分析完畢。

目前,“羅賽塔”12年的行程已經足以讓科學界產生許多新發現。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高級科學家傑西卡·森夏恩表示,通過研究彗星形成的方式,科學家可以得知,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星體是如何在45億年前形成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47

國防科工局:力爭2030年躋身航天強國 促進商業航天發展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黨組10月12日在《人民日報》刊文,“十三五”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航天將以航天強國建設為統領,堅持創新發展,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事業發展的戰略基點,更加註重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堅持協調發展,統籌科學部署各類航天活動,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堅持開放發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原則基礎上,不斷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力爭2020年左右實現重點突破,加速邁向航天強國;2030年左右實現整體躍升,躋身航天強國之列;2050年之前實現超越引領,全面建成航天強國。

文章表示,後續,我國航天領域將重點開展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實施航天重大工程,帶動科技水平整體躍升。全面完成正在實施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載人航天工程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探月工程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嫦娥五號實現特定區域軟著陸及采樣返回,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全面建成,為形成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的綜合對地觀測體系提供支撐;第二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覆蓋全球,形成高質量定位、導航和授時的全球服務能力。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選擇重點領域,啟動實施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重型運載火箭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

二是加快建設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提升綜合使用效能。實現長征五號系列等運載火箭首飛,完善新一代長征運載火箭型譜。開展低成本運載火箭、新型上面級和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系統等研制和試驗驗證,形成能力完備的新型航天運輸體系。加快建設由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按照天地一體、研用統籌的原則,加快推進天基系統、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的統籌建設,大幅提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綜合使用效能,實現空間資源規模化、業務化、產業化發展。完善空間新技術試驗驗證體系與標準規範,為新技術在未來航天器中的工程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強化衛星綜合應用,積極促進商業航天發展。圍繞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完善衛星應用體系,拓展衛星應用領域,強化衛星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防災減災與應急反應、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大眾信息消費與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應用。探索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等建設運營,以及空間信息產品服務,培育“互聯網+衛星應用”新業態,建立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促進商業航天健康發展。

四是加強空間科學研究,提高人類科學認知水平。充分發揮空間科學在創新、發現和技術牽引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續推進載人航天、月球探測以及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等工程的科學探索,開展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空間環境、空間生命等空間科學研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科學計劃,加強空間科學探索研究,在空間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發現和突破。

五是深化航天國際合作,服務國家政治外交大局。充分發揮國家航天局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的作用,紮實推進航天能力全球布局。全面建設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加快建設“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實施APSCO多任務小衛星和大學生小衛星項目。積極參與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國際宇航聯合會等有關國際組織和平利用外空的活動,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重大自然災害等人類共同的挑戰。深化政府間、政府部門間航天合作機制,務實推動航天工程合作。擴大宇航產品出口,提高國際衛星商業發射服務市場份額。積極參與國際空間行為準則的制定,增強國際航天事務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六是加強航天政策法規體系建設,提升行業治理能力。加快推進航天法立法工作,研究制定民用航天管理條例、空間數據與應用管理條例、宇航產品與技術出口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健全民用航天發射許可、空間物體登記等制度。研究制定國家航天政策,建立完善商業航天、國際合作、知識產權等配套政策,形成社會各類主體公平有序參與航天發展的軍民融合開放局面,保障航天事業規範有序發展。

七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推進航天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科學劃分航天科研院所類別,堅持生產經營類院所企業化轉制,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軍、民航天戰略規劃統籌和資源共享,提升航天整體使用效益;統籌使用軍、民航天重大基礎設施,編制和發布軍工和民用重大試驗設施共享目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31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明早發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出征

10月16日上午9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經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

航天員景海鵬參加過神舟七號、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陳冬是首次參加載人飛行任務。今天上午,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 遙十一火箭將加註推進劑。

景海鵬(左)和陳冬

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

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

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三是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參加任務的酒泉發射場、測控通信和著陸場等系統與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狀態基本一致。為進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和適應本次飛行任務的具體要求,神舟十一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遙十一火箭分別進行了部分技術狀態更改。

神舟十一號飛船入軌後,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期間,2名航天員將按照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進行工作和生活,按計劃開展有關科學實驗。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並於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

目前,天宮二號運行在高度393公里的近圓對接軌道上,狀態穩定,設備工作正常,推進劑等消耗性資源充足,滿足交會對接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執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前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008

佳訊飛鴻:完成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保障任務 助力中國航天

佳訊飛鴻晚間發布公告稱,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北京佳訊飛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指揮調度通信系統為本次發射任務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為本次發射任務的圓滿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再一次驗證了公司產品的高可靠性、高穩定性和高安全性。

公司通過多年來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應用、智慧指揮調度、綜合視頻監控、無人系統、LTE無線寬帶、防災和應急指揮調度等技術領域的深入探索和實踐,系列產品得到了行業用戶的認可,自主研發的指揮調度通信系列產品曾在多次重大航天項目工程中表現優異。未來, 公司將不斷強化自身能力,勇於創新,積極探索,致力於構建智慧指揮調度產業鏈,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為航天事業各階段目標提供全程保障,助力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不斷邁進。

此外,該公司還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將於2016年10月18日(星期二)開市起複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099

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 商業航天占比近八成

今年恰逢中國航天事業發展60年,也是中國航天商業化發展30年。隨著天宮二號宇宙空間站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相繼發射成功,遨遊太空成為大眾期待的新夢想。

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2015年航天報告》統計,目前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產業占比高達76%。原本由政府主導的航天產業正逐漸走向大眾消費時代,並最終走向尋常百姓家。

當前,世界主要航天國家和組織都在大力推進商業航天發展,其業務範圍正在從傳統的商業衛星發射、商業衛星應用,擴展到發展商業載人航天飛行等領域。世界上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進軍航天領域,也將為商業航天領域帶來新思維、新理念與新模式。

促進衛星及應用商業化發展、探索航天發射服務商業化運營、鼓勵企業自主開發太空旅遊飛行器、探索亞軌道和近地軌道等商業化太空旅遊項目,商業航天漸成主流。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指出,商業航天在我國雖然發展態勢很猛,但中國商業航天力量正在崛起,“散、弱、小”的發展態勢開始改變。

隨著軍民融合的推進,中國高端航天技術、產品和服務將加快推向國際市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十二研究院院長薛惠鋒表示,當前中國航天已步入“商用時代”,包括商業火箭發射、微小衛星、商業遙感等都將成為航天技術商用的熱點。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華騰工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孟波介紹,在全球商業航天發射市場,歐美公司目前仍占主流。尤其在美國,除波音這樣的傳統巨頭,私營企業近年來也在崛起,比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不僅開展衛星發射服務,還進行多次火箭回收試驗,未來有望研制出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從而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

商業發射最讓人擔心的還是火箭質量。2014年,一家美國企業軌道ATK公司的火箭在為空間站送貨時發生爆炸;去年6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火箭也是在為空間站發射貨運飛船時爆炸……意外的出現,難免讓人對商業航天產生疑慮。

李洪認為,商業航天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這一本質特性不會因為一兩家企業的某項技術突破、某一商業模式創新而改變。

薛惠鋒說,中國已具備發展商業航天的基本條件和能力,2015年中國航天實施2次國際商業發射和4次國內商業發射,目前已有的技術優勢使中國在發展商業航天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02

出師不利?歐洲航天局火星著陸艙在降落中失聯

10月20日早間消息,據今日美國報道,歐洲航天局(ESA)正在嘗試能建立與火星著陸艙的聯系,然而目前看來,這一著陸艙將永遠失聯。“顯然這些不是好兆頭,”空間機構代表團團長Paolo Ferri說,“但我們將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進一步確定。”

這一用於測試的著陸艙名稱為EDM,即“進入、降落和著陸演示模塊”,代號為Schiaparelli。本周三,這一著陸艙啟動了向火星表面的著陸。

Schiaparelli的著陸計劃是首先利用火星大氣層減速,隨後在降落傘的幫助下著陸。隨著接近火星表面,著陸艙將會拋棄用於過熱保護的外殼。最後一步將是肼推進器的點火,著陸艙將緩緩降落至距離地面6英尺(約合1.8米)的高處。隨後,推進器將停止工作,而Schiaparelli將自行落下最後幾米的高度。降落地點位於美國宇航局(NASA)“機遇號”火星車的附近。

ESA的科學家在周三德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計劃的降落之前,一切進展順利,但突然之間Schiaparelli的無線電信號就出現中斷。

隨後幾個小時,Shiaparelli沒有發回任何直接信號,也沒有通過ESA的“火星快車”衛星或NASA的“火星勘測軌道器”發回任何信息。這表明,任務未能按原計劃完成。

不過,Schiaparelli可能仍有希望。如果某個可工作的模塊降落至火星表面,那麽其電池電力將足以支撐最多10天的時間,從而有可能與地球取得聯系。

Schiaparelli旨在測試計劃於2020年推出的更大規模的流動實驗室的技術。其消失使得該任務的時間和設計受到懷疑。 即使Schiaparelli最終失聯,對火星探索來說也並不是徹底的災難。這一著陸艙主要用於技術演示。

“火星探測由於很多原因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目標。”歐洲航天局的奧利維爾·威拉斯說,“成功或失敗,我們必須繼續研究並從中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08

深圳航空航天產業三年翻番 一個大疆就占全球半壁江山

到今年年底,深圳的航空航天產業規模將是3年前的2倍。

近日,深圳市經信委副主任謝建民表示,到2016年年底深圳的航空航天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840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而2013年的產業規模為400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受政策的刺激和市場契機的拉動,當地航空航天產業的細分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的進入者和好公司,這些企業的產值將深圳該領域的產業規模拉高了。

國家層面出臺政策扶持

11月17日,在高交會首屆航空航天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深圳市經信委副主任謝建民表示,近3年來,深圳航空航天領域產業規模增速很快,湧現出中航實業、大疆創新、東方紅海特、中集天達登機橋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他說:“深圳航空航天產業規模快速擴大,產業體系日趨完善,在2013年制定產業規劃時產業規模為400億元,到2015年產業規模超過700億元,已經超過規劃目標,預計今年的產業規模達到840億元左右。”

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協會產業發展部楊國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深圳市經信委針對航空航天行業建立了一個重點監測的樣本庫,包含了七八十家重點企業,這些企業的營收來源可靠性很高。

楊國俊也認為上述產業規模的數據靠譜。“雖然一些重點企業的業務包括非航空航天領域的,但是應該沒有被統計進去。即便被統計進去了,產業規模的數值依然是很可靠的,因為還有一些規模不大的企業產值並沒有被統計進去。”

為什麽深圳在短短3年多時間,航空航天的產業規模能翻一倍?楊國俊認為,這與國家正在鼓勵各地發展航空航天裝備的政策密不可分。

2015年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強調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是航空和航天裝備,包括推進幹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等。

去年深圳航空航天企業數量井噴

楊國俊說,深圳市政府也從2013年開始出臺了扶持該行業的政策,明確將航空航天列為主要扶持的領域之一。“同時,深圳也在尋求產業轉型,而航空航天屬於技術密集型產業,傳統產業的企業也希望往高精尖的領域轉。所謂‘上面有政策,下面有願望’,所以發展快速。”

2013年,深圳印發了未來產業發展政策的通知,明確表示將航空航天和生命健康、海洋等產業一起列入未來產業,並加大了財政資金支持的力度。

根據該政策,自2014年起至2020年,連續7年,深圳市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設立市未來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支持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培育和引進、重點企業發展、產業化項目建設等。

同時,該政策在大力促進自主創新上也作了很多規定,比如在深圳設立符合規定條件的市級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專項資金給予最高500萬元支持;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承擔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建設任務並在深圳實施的,專項資金予以最高1500萬元配套支持。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哈工大(深圳)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張欽宇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深圳在2013年出臺了鼓勵性的行業政策後,市場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摸索,到2015年就出現了井噴,許多新公司成立。這些新公司雖然成立時間不長, 但是擁有技術儲備,市場開拓能力強,業務發展得很快。”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去年深圳出現了一大批新註冊的航空航天企業。就拿去年11月成立的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協會來說,該協會不少重要的會員單位就是去年註冊成立的。

大疆撬動了低空產業

除了政策的推動, 2015年一個市場契機也讓深圳航空航天領域的市場進入者增多。

2015年,深圳企業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備受關註,並在市場銷量上大放異彩。當年2月,歌手汪峰求婚章子怡,並用了大疆創新制造的無人機送戒指,一時間無人機風頭無兩。 隨後,市場也發現,大疆創新2010年至2013年短短3年時間銷量增長80倍,占據了全球無人機市場的半壁江山。

張欽宇說:“無人機後來者居上後,大家回過頭來去看大疆背後的市場需求,發現這個點撬動了整個低空產業,把市場的需求從地面拉到了天上,於是就蜂擁而入。”

在11月17日的高交會上,謝建民也提到,無人機已成為明星產業,也是盈利水平最高、增長最快的產業,“這兩年的凈利潤率達到20%,複合增長率達到96%,對航空航天產業的貢獻率達到了45%。”

除了大疆,深圳也還有很多受關註度不太高的、實力雄厚的企業,他們一直在默默地發展,是深圳航空航天產業競爭力的保證。

張欽宇介紹,其實深圳航空運營保障能力國內領先,是我國最早開展通勤飛行的地區之一,好企業也多,比如說中信海直和金鹿。中信海直是具有國內唯一授權的歐直系列直升機維修保障能力的企業;金鹿則在通用航空運營,包括海上石油作業和警用航空等領域發展快速。

“但是,還有很多好公司不太受關註。這些航空電子、無人機、衛星導航和微小衛星等細分領域的企業和新進入的公司,將深圳航空航天的整個產業規模拉高了。” 張欽宇說,“此外,深圳擁有強大的電子信息行業的基礎,機械制造能力強,物流配套完善。這些也是深圳航空航天行業發展快速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37

國新辦發布2016航天白皮書 未來將大力發展商業航天

12月27日消息,據新華社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發表《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白皮書約11000字,除前言、結束語外共包括五個部分,分別是發展宗旨、願景與原則,2011年以來的主要進展,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發展政策與措施,國際交流與合作。

白皮書說,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航天活動深刻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中國政府把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堅持為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

白皮書指出,2011年以來,中國航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空間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重大工程建設順利推進,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取得豐碩成果。

白皮書顯示,2012年6月和2013年6月,“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先後成功發射,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分別實施自動和手控交會對接,標誌著中國全面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取得圓滿成功。

2016年9月和10月,“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先後成功發射,形成組合體並穩定運行,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突破掌握了航天員中期駐留、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

白皮書指出,目前中國已突破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航天員中期駐留等載人航天領域重大技術。

白皮書顯示,未來五年我國將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交會對接,突破和掌握貨物運輸和補給等關鍵技術,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積累經驗。完成空間站各艙段主要研制工作,開展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和運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相關技術試驗驗證,提升載人航天能力,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

白皮書說,未來五年,中國將加快航天強國建設步伐,持續提升航天工業基礎能力,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究,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工程,啟動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基本建成空間基礎設施體系,拓展空間應用深度和廣度,深入開展空間科學研究,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

白皮書指出,未來將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完善政府購買航天產品與服務機制。中國政府積極制定實施發展航天事業的政策與措施,提供有力政策保障,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推動航天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白皮書說,一方面將進一步明確政府投資範圍,優化政府投資安排方式,規範政府投資管理,保持政府對航天活動經費支持的持續穩定。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航天投資項目清單管理制度,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信息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04

民資真的要“上天” 受國家航天局歡迎參與商業航天項目

12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並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會上表示,將邀請民營資本參與商業火箭開發項目、衛星研制和商業化項目。

吳艷華指出,2016年以來,世界航天日益呈現新的熱點,就是商業航天的推進力度是空前的。中國政府一直堅持航天要融入國民經濟,為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福祉和提高綜合國力做貢獻。

第一,從政策維度來說,2014年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鼓勵社會各類資本投資指導意見,對此已有明確表述,歡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中國的衛星商業發射、衛星應用等有關領域。

第二,最近中國政府針對外國企業投資中國領域發布了一個負面清單,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其中航天領域禁止投入的項目非常少。關於衛星的研制、核心配套產品的研制、應用、服務等各領域,都歡迎鼓勵國際、國內各種資本投資。

第三,在本部白皮書中,也闡述了商業航天的有關政策,對私營資本和社會資本、多元資本包括境外資本,都是持支持鼓勵的態度。一是關於商業火箭,現在至少有不少於3家企業從事商業火箭的研究和推進工作,國有股份都是多元化的,尤其還有民營企業。二是關於衛星研制、設計、攻關以及關鍵的材料、單機,我們也是鼓勵的,特別是衛星應用推廣,目前我國已經有170顆衛星在軌,要把這些衛星用好,同時要把大量的航天先進技術和知識產權更好更快地轉化為民生福祉服務的產品和服務項目。至於大家關註的如商業發射場、商業測控等領域問題,我們都在深化論證,也是持開放支持的態度,這也是國際發展的趨勢。

吳艷華表示,未來五年,將積極推進航天企事業單位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在保障國家投入的同時,完善競爭、評價、監督和激勵等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優勢資源、優勢力量參與航天發展。到2030年左右,中國航天要躋身世界航天強國行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48

中國2017年計劃實施近30次航天發射 或刷新紀錄

1月3日消息,據中新網報道,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2017年計劃實施近30次航天發射任務,或將刷新中國年發射紀錄。已在2016年成功“首飛”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和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將在2017年擔綱重任。

“2017年是驗證‘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關鍵一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鈺說,“長五”將托舉“嫦娥五號”探測器升空,實現月球軟著陸及采樣返回。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此前表示,計劃在2017年上半年由“長征七號”將中國首個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送入太空,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開展推進劑補加等試驗。

2016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達22次,首次突破“20大關”,與美國並居世界第一。2015年中國共進行了19次航天發射,僅次於俄羅斯(26次)和美國(20次)。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總經理伊戈爾·科馬羅夫在接受采訪時說,俄羅斯自1999年以來首次失去航天發射年次數第一寶座,2017年發射計劃將翻番,1月開始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和歐洲圭亞那航天發射場執行任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4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