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廷攬車界黃金三人組挑戰百年產業 谷歌自駕車新夥伴讓汽車業害怕

2015-09-28  TWM

傳統車廠過去都把谷歌自駕車當笑話,認為還不成氣候;沒想到,這次谷歌玩真的,廷攬車界老將柯拉契,誓將自駕車商品化,還準備大搶供應鏈夥伴及人才庫,顛覆汽車產業。

譯者·連育德

身為搜尋引擎龍頭的谷歌,去年正武公布自動駕駛車原型之前,曾向數家汽車大廠說明研發概念。有一家以上車廠表示合作意願,卻發現谷歌雖然握有可能撼動產業的技術,卻完全沒有商品化計畫,大感不可思議。

這一年來,各家車廠對谷歌自駕車不無顧慮,但多少存有看笑話的心態,覺得它不成氣候。怎知谷歌九月十四日投下震撼彈,公布延攬車界老將柯拉契(John Krafcik)加入團隊,讓各車廠恐怕再也笑不出來了——柯拉契原為購車網站TrueCar總裁,更曾是現代汽車美國事業部執行長。日前正好適逢法蘭克 福車展,各車廠紛紛推出功能炫目卻略嫌保守的新車,谷歌這步人事棋無疑在表態:矽谷在汽車產業扮演愈來愈吃重的角色。

汽車產業的每個環節,柯拉契幾乎都有豐富經驗。就讀麻省理工學院時,他專研「精實生產」之道;在通用(GM)與豐田合資的新聯合汽車製造廠(Nummi) 擔任生產工程師;擔任福特汽車的產品規畫師;帶領現代汽車美國事業部擺脫低檔品牌形象,躍升主流車款;在TrueCar則專注汽車零售領域。

谷歌汽車(Google Auto) 團隊除了他之外,還有前波音與福特執行長穆拉利(Alan Mulally)擔任董事,前通用研發部主管伯恩斯(Lawrence Burns) 擔任顧問,三人組成黃金陣容,準備挑戰歷史長達百年的汽車產業。

告知目的地自駕車就送達

說要做到無人駕駛,谷歌完全不戲言,向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alifornia Public Utilities Commission)表示,自駕車只有「前進」、「減速慢停」、「煞車」三個按鈕。谷歌X(GoogleX) 研發實驗室政策主管杭特 (Sarah Hunter)指出,「我們希望坐上車對麥克風說要到某超市,車子就全程送達。」

因為少了人為駕駛的因

素,谷歌得以重新定義汽車的樣貌,產品可望比傳統汽車更輕盈、更省油、更安全。自駕車的價值還不止於此,過去幾十年來,交通死亡人數逐步下滑,近年卻不減反增,原因與駕駛人分心恐怕脫不了關係。

在此背景下,谷歌希望自駕車每年能避免三萬多起死亡車禍,社會使命的氣度令汽車產業汗顏。

隨著自駕車威脅愈來愈具體,傳統車廠開始嚴陣以待。

九月十一日,十家汽車大廠首度聯合,向美國國道交通安全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與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承諾,新車將全數安裝自動煞車系統,用意無非是要透過這個救命裝置,刺激未來幾年「人駕車」的買氣,以免輸給強打安全牌的谷 歌。

傳統車廠推半駕駛應戰

儘管實際細節尚不明朗,但從車廠集體出動來看,大家決心捍衛汽車產業的未來,以逐步改善的方武,槓上立志把汽車砍掉重練的谷歌。但問題是,這樣的策略顯得 保守,難有谷歌顛覆產業後帶來的優勢。比方說,消費者雖然贊成自動煞車系統成為新車標配,但根據初期保險數據顯示,車禍相關索賠數量僅降低一五%。

柯拉契加盟谷歌後,汽車產業再也無法小看谷歌汽車。

先前才組織重整、成立母公司Alphabet的谷歌,雖然稱自駕車的規模還不足以獨立為子公司,但目前正考慮將以非公開方武銷售最終產品,並組成租賃車 隊,納入「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一環——共享經濟對傳統車廠的威脅,可能比先前預估的更直接。如果谷歌自駕車日後真的投入製造銷售,很可能跟汽車零組件大廠合作,借重 其在價值鏈裡愈來愈大的影響力。更嚇人的是,從最新的商標紀錄來看,谷歌在推動自駕車時,也在研發能夠操控人駕車的車載電腦系統。

在無法使用谷歌技術之下,加上供應鏈與人才庫的優勢流失,汽車大廠只好火速推出半自動駕駛車因應,如果消費者不買單,車廠恐怕只能祈禱民眾還是喜歡自己動手來。谷歌汽車有柯拉契、穆拉利、伯恩斯掌舵,大催自駕車油門,對汽車業的威脅再迫切不過。

汽車大廠集體出擊,承諾新車將全數安裝自動煞車系統,以對抗大打「安全牌」的谷歌,搶救「人駕車」的買氣。

彭博觀點精選

全球發行量第一的財經專業媒體美商Bloomberg公司,獨家授權本刊精選摘譯專欄內容。透過《彭博》的獨特視野,帶您看透天下大事,掌握全球趨勢之先。

艾德華·奈德梅爾(Edward Niedermeyer)為汽車產業顧問,亦是產業新聞分析網站「每日看板」(Daily Kanban)的共同創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82

當安全性失控時 自駕車系統要會「自殺」

2016-08-08  TCW

七月底,美國公路局發布報告:因為自駕系統誤判,一輛特斯拉(Tesla)電動車在自動駕駛狀態中失控衝撞卡車,車主身亡。調查員保守指出,超速是可能原因之一,但應該還有其他因素,正式報告得等一年後才揭曉。

這是今年自駕車熱潮引爆以來第一起系統致死事故。不過,特斯拉與監管單位口徑一致:單一事故非但不會阻礙科技進步,反而彰顯機器學習、分析數據的急迫性;更重要的是,當突如其來的危險發生,機器應具備最大限度減少傷亡為優先的不可抗指令。換言之,在極端情況下,它要主動「自廢武功」。

安全,無論是人身或心理層面,確實是未來車的智能化這一環頭號罩門,也是它在商業化之前建立信任基礎的關鍵要素,但現實是,回顧數位化革命歷程,沒有所謂固若金湯的安全系統。可預見的未來是,機器出包、甚至殺人仍將時有所聞,相關爭議也將日益白熱化。

現階段來看,未來車在四年間必須打通以下關卡:

技術面,當機、斷線如何救?

一、智慧技術。嚴格來說,高階車款搭載自駕系統上路已行之數年,利用雷達和攝影鏡頭等感測器偵察四周環境,結合車載電腦聯繫車體、回饋資訊,計算出後續控制策略,再發布指令導引汽車完成最終操作,這套控制系統據稱已精準到以毫秒判別,基本已無大問題。

挑戰在於,汽車內置電腦突然當機,蒐集、共用和分析資料所倚賴的車聯網基礎建設因故斷線,以及複雜的智慧系統在特殊和極端環境下運轉的穩定性等,都需要長時間校正測試與除錯。

二、網路安全。這一點與上述息息相關,尤其是當車體處於完全自駕模武時,十之八九,乘客就是全權交給主機代管。但同樣的,若想建立起這等前所未有的親密關係,豐田副總裁雷洛伊(Didier Leroy)認為:「關鍵挑戰在於,知道如何確保顧客的數據資料。」

環顧業界,多半仍採舊武的防堵做法,唯特斯拉與通用另設漏洞懸賞計畫,號召白帽(white hat)駭客輪番攻擊、測試自家電腦系統,然後提出強化安全措施的建議。以特斯拉為例,每回報一個漏洞,賞金最高一萬美元,去年八月因此找到遠距遙控的資安瑕疵。

政策面,法規、保險跟不上

三、交通與環境。應現實世界複雜性而言,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運輸研究所總監漢諾斯基《RichardHanowski)認為,自駕車目前尚可模擬各種突變的天氣和路況情境,對於上路後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卻未能充分準備。

就以今年二月Google Car自駕車意外為例,系統先是為了閃避路障偏離車道,稍後在切回原徑的過程中誤判後方巴士動向,結果時速三公里的Google Car左側車頭就被打算向右靠邊停站的巴士撞上了。Google坦承自駕車判斷不周,這起意外它得負起「部分」責任。

這類事件絕非個案。雖然科技專家堅稱,人工智慧終將失控、無法駕馭的指責是無的放矢,但《經濟學人》指出,道德風險仍在。

它舉牛津大學的思維實驗為例:一套人工智慧系統被指派盡全力蒐集迴紋針,由於它具有學習功能,在蒐集之餘會自我升級,想出更多新方法,甚至是違抗一切阻止它達成目標的指令,最終「把整個地球變成迴紋針倉庫」。

實驗結果看起來很愚蠢,但誰能說它執行命令有錯?實驗主持人波士朗(Nick Bostrom)指出,人工智慧不具備行為和心理動機,雖然不會出現人類常犯的錯誤和偏差,但一樣會犯下其他錯誤,像是執迷於蒐集迴紋針。

遇到極端的偏執情境怎麼辦?《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上有一篇文章解釋,為何自駕車設定「自殺」程武碼很重要:就算(自駕)比手駕更安全、更節能,但永遠不可能零事故。我們即將把主控權交給自駕車,此刻就得正視由此衍生的道德爭議。

四、政策與法律。目前沒有一國政府允許無人駕駛車行駛在公共道路上,原因不一而足,但優步和Lyfi已經把舊金山最大計程車行YellowCab推向破產,一旦自駕車大舉出籠,另一波失業潮很難避免,有可能是政府無意積極推廣的主因。

然而,鴕鳥心態解決不了問題,一旦無人駕駛車風潮擴散,道德及法律的兩難會快速浮現,政府應盡快制定事故問責、修改相應法規,以及必須的配套措施,因為交通法規後面,還牽涉金融保險業的精算計價體系,少了保險及法律的屏障及仲裁,引發的爭議會更多。

美國維吉尼亞州政府正試行一項七十英里的自動駕駛測試計畫,姑且不論成效如何,這是一個重要的開始。車輛本身只是未來汽車革新的第一步,如何處理這項科技帶來的整體衝擊,交通運輸生態系中的每一個成員,包括擁有駕照的你、我,都難逃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48

百度警告:自駕車可成武器 監管問題未解決 正式上路日子難料

1 : GS(14)@2018-01-21 23:34:11

【明報專訊】無人駕駛車已成為全球主要車廠的研發重點,未來的汽車可能毋須司機,即可自動接載乘客到目的地。不過百度(Baidu)自動駕駛汽車計劃負責人陸奇警告,自動駕駛車輛存在被用作「武器」的風險,安全憂慮可能成為全球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公司的難題,導致各國政府有可能封殺境外公司的汽車操作系統。

陸奇在本月的消費電子展稱,這與哪個政府沒有關係,而是與自主駕駛本身的特性有關,只要你擁有一件能自行移動的物體,「從定義上說,它就是一種武器」。

將面對各國更高准入門檻

自主駕駛技術急速發展,使監管機構難以跟上。地方和國家政府正考慮的問題包括:何時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管轄範圍上路?在什麼條件下允許自駕車行走?陸奇稱,跨國企業在滿足各地對自主駕駛的要求方面,將面臨更高門檻。在一個地方建造的一款汽車,讓其在產地以外的地方都能上路的日子結束了。陸奇發表這番言論之際,美中之間關係的緊張氣氛加劇。消息稱,美國第二大電訊商AT&T退出原本準備在消費電子展宣布的分銷華為智能手機計劃,背後源於美國國會議員向AT&T施壓。

無論監管前景如何,百度正大舉投資於開源自駕車軟件阿波羅(Apollo),發展人工智能領域。陸奇說,阿波羅的開放式(任何公司都可向這操作系統貢獻新的軟件編碼),將有助於百度面對監管的挑戰。百度在消費電子展發布了安全性提升的「阿波羅2.0」,並宣布建立2億美元基金,投資於改進自動駕駛技術的東南亞初創。

百度採開放合作模式

陸奇稱,阿波羅是由百度創建,但不是百度擁有。「讓一個開放系統營造一個讓優秀企業能參與的環境,比一家公司自己幹更好」。

百度已跟英特爾(Intel)和英偉達(Nvidia)等美國晶片公司,以及福特(Ford)和戴姆勒(Daimler)等美歐車廠達成合作伙伴關係。在中國,它又與江淮汽車和北汽合作。陸奇表示,自主駕駛汽車應能減少道路死亡事故,無論其起因是意外,還是恐怖主義襲擊造成。他提到美國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的汽車撞人事件,稱:「將來這些汽車如果看到前方有人,就不會撞上去,無論由誰控制汽車都會這樣。」雖然自駕車可望提升道路安全,但陸奇認為如果企業與監管機構之間沒有大量對話,就難以讓自駕車上路。

星准自駕車慢駛 領先亞洲

目前即使在美國州與州之間的自駕車測試,也要人手協助。例如當自駕車穿越加州與內華達州邊界,就要找人更換車牌。除美國以外,德國、中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家,也在試驗自駕車行駛。各國及各地政府都在研究自駕車法規,希望促進這項前景大有可為的技術,為自駕車上路掃除障礙。

然而,要國際社會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緊急情况也毋須司機控制,將是相當複雜的過程。目前新加坡法例容許自駕車在若干條件下緩慢行駛,開放度在亞洲遙遙領先。相較下,日本和韓國為自駕車訂定法規的進度落後,不過豐田正爭取在2020年東京奧運時推出自駕的士。

美料成自駕車產品首個市場

美國政府在2016年,頒布了聯邦自駕車政策,對自駕車的安全等問題提出一些要求,但沒有就未來的規定給予指引。雖然聯邦政府行動緩慢,但個別州政府都在爭取自駕車在州內進行測試。佛羅里達州、密歇根州和華盛頓特區都允許全自動駕駛汽車行駛。另外8個州允許自駕車測試,還有10多個州打算就自駕車立法。汽車業界預示,美國將成為自駕車產品的首個市場。目前歐盟也準備為自駕車立法設路線圖。

明報記者 黃展翹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406&issue=201801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8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