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3 TWM | ||
職場新鮮人應該具備哪些「老闆賞識」的工作態度? 又應該避免哪些老闆看了會皺眉頭的禁忌?職場達人何飛鵬現身說法,教你改掉工作的壞念頭、壞習慣,自然能樂在其中,加速成功。 口述‧何飛鵬 整理‧鄭淳予我曾經面試一位職場新鮮人,他對我說:「我很注重生活品質,所以我不能加班,時間到了一定要下班。」我聽了差點笑死,我對他說:「好好好,那就對不起了,我們公司不太注重生活品質,你還是去找注重生活品質的公司吧!」有人說,剛踏入社會要掌握「黃金十年」,我覺得應該濃縮成二年;你的個性、人格與能力,都要在這二年內定調,絕不能要求輕鬆寫意度日。青春有限,唯有御風疾行、高速學習,動作愈快,做的事情愈多,累積的能力就會愈強。 前三份工作對我影響最深的三件事。我自己最基礎的工作能力都是在頭三年養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國泰人壽擔任保險訓練員,當時工作不好找,但我又很需要有一份薪水,所以我清楚地知道,那只是一份暫時的工作。我訓練業務員學習保險基本知識,他們則是讓我看到他們談生意的技巧。 扣除掉前三個月的受訓期,這份工作我只做了半年,但是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我這輩子從此不怕賣東西。 而我也知道我想從事新聞工作,所以後來一聽說《工商時報》要應徵記者,馬上就投了履歷,也如願被錄取。當時《工商時報》才創刊,常常會遇到缺稿,我每天動作很快寫完自己的稿子後,都會留在報社等一陣子,一聽說缺稿,主管看我還在,就會叫我再寫篇邊欄(註:類似分析時事的特稿)交上去。 我幾乎兩天一篇小邊欄,三天一篇大邊欄,主管要多少字我就寫多少字上去,從不拒絕。這份工作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隨時準備好,從不說不,永遠都能應付老闆慾壑難填的需要。老闆要我隨時都能達成要求,我也從沒讓他失望,這就是最好的訓練。 才在編輯部當記者沒幾個月,我就成了主管的首席戰將,當時的主管調到業務部時,想把我帶著一起去,我其實猶豫了一陣子。一家報社內,記者是最有力量的角色,記者的工作是拿筆修理人,業務卻是要伸手求人。 我當時有個隱然的想法,覺得自己這一生都會在媒體這一行工作,而媒體最重要的兩個命脈就是編輯部與業務部,我既然已經用前三個月證明自己是一名優秀的記者,轉換部門了解業務工作又有何不可?於是我的第三份工作就是幫報社賣廣告,而且讓我學會,相信自己什麼都可以做。一年後,我又從《工商時報》業務部轉調回《中國時報》編輯部,前後總共在時報集團待了九年,奠定了我日後創業的所有基礎。 二年練好十年基本功。我常常對來我公司工作的人說:「你給我兩年,我給你一輩子!」因為我絕對能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裡,學到最多的東西,而且保證他們以後都有本事創業賺大錢。不過,要付出的代價也很大,我會告訴他們:「這兩年內,你可能沒有機會交男、女朋友,而且每天要全力工作十二個小時,一天當兩天用、兩年當成十年用,這樣你要不要?」為什麼?因為訓練很無聊、嘗試錯誤也很痛苦,兩年就能完成的事情,為什麼要花十年呢?一旦你學會了基本功,能力變強了、與組織談判的籌碼也變多了,你才有機會挑工作,才有好日子可以過啊! 態度決定一切。現在我身為別人的老闆,我最看重的,還是員工的態度,倒還不那麼在乎能力。儘管你現在能力不足,但你態度很好、很肯學、肯試、可塑性高,你的能力很快就會跟上來;所以,能力只是你的現況,決定你未來的,永遠是態度。 面對任務,正面思考。要是有位員工總是負面思考,每天老想著:「老闆為什麼要一直把工作塞給我,他是不是在剝削我?」他就永遠只看到自己被剝削的那一面,沒看到老闆欣賞他、願意把重要任務交給他。這兩個角度當然都是事實,但每天覺得自己很衰、被老闆迫害,你也會不舒服嘛! 職場三忌:笨、懶、慢。此外,我有三種人不用||笨、懶、慢。這當中,最不好的就是懶。因為懶惰的人不會承認自己懶,他會用動作很慢,或做事很笨拙來表現,覺得只要表現出不會做,或故意做錯、做得很慢,老闆就不會找他了。 熟能生巧,沒有不可能。在我的觀念裡,職場沒有不可能的任務,當你遇到很難解決的事情,首先要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然後再仔細盤算、拆解、規畫。你不會一次就找到答案,解決問題就像是剝洋蔥,你一開始不知道裡面是什麼,但剝了第一層,就會看到第二層,剝了第二層,就會看到第三層,一路往下走,你一定可以解得開。這樣的事情重複多做幾次,你就會愈來愈厲害,問題愈來愈少。自信往往是這樣建立起來的,老闆都有膽量把任務交給我了,我為什麼沒膽量接? 千萬不可自以為是。還有個禁忌要注意,千萬不要覺得老闆比自己笨。當你碰到很笨的指令時,建議你還是接下任務,表面上做一些嘗試,三次嘗試都失敗,再與老闆坐下來談:「我們已經做了這些嘗試,看來這個山頭沒有獵物,我們還要繼續搜尋下去嗎?」到這時,老闆想想有道理,你再提出你的構想,也許共識就此達成。否則,沒有給老闆台階下,絕對是最白目的行為,所以我從不與老闆爭吵,甚至連「我試試看」這種沒把握的話,我都不講;也不會過度保證:「我一定會做到!」我只會說:「好。」不輕易離開工作。要掌握黃金二年,二年內就不能輕易離職。 很多人會對新工作懷有過分浪漫樂觀的想像,但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就是人性喜新厭舊,只看到新工作吸引你的那一面,放大舊工作所有的壞事。事實上,全天下的公司都一樣爛,組織內都會有鬥爭,你頭頂永遠會有個笨主管,但你如果抱著黃金二年的衝刺心態,你一定可以很有效率地累積能力,立於不敗之地。 我有位朋友,看到他兒子月領三十五K,做得沒日沒夜,於心不忍,就對他說:「兒子算了吧,你別做了,三萬五我有,回家我養你就好。」這反映出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很多觀念都不正確,所以奉勸年輕人,一定要學會獨立,人生需要靠自己走出來! 何飛鵬 出生:1952年 現職:城邦文化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經歷:《卓越》總編輯、《商周》社長 學歷:政大公行系 工作年資:36年 第一份工作:國泰人壽保險訓練員 一位好員工 離開一份壞工作的5個理由1 這不是我要的工作。你可能還年輕,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至少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不是你想要的,就伺機離開吧! 2 再也沒有任何學習空間。如果你多做完一件事,就多學會一件對未來有幫助的事,那表示這份工作還有學習的空間,就沒有必要急著離開。 3 待遇低到讓我活不下去。如果這是一份我要的工作,也還有很多學習空間,老闆也待我不錯,我還是會留下來。 4 老闆做人處事不公平。首先不能放大自己的貢獻,但要是老闆固定愛聽某些人的小話、有明顯的私心,我寧可不要留下來同流合汙。 5 看不到公司未來發展性。人在組織裡就是油麻菜籽,組織未來發展性好,你才會有空間。如果你可以成長得比組織還要快,那就儘管去找更適合你的大舞台吧! |
| ||||||
其實,永康商圈裡還有許許多多的好店,這些店或許規模不大,或許知名度不高,但各有態度,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商圈裡,各自綻放芬芳。
撰文‧劉俞青
8% ice》 用誠意調製健康冰淇淋 一年闖進百貨專櫃若要論永康街上最潮的新店,非「8% ice義式冰淇淋」不可。開店才短短一年,已被新光三越邀請到台北信義A8、台南店展店,而且給的還是一樓的櫃位,不是一般地下室的美食街,看重程度可見一斑。「8%」老闆林孟潔在永康街還有另外一個「4F Cooking Home」烹飪教室,都是頗負名氣的特色小店。 事實上,林孟潔還有一個特殊身份,就是台灣好市多(COSTCO)產品研發部主管,在好市多上班已14年;法國巴黎藍帶廚藝學院倫敦分校畢業的她,擁有主廚身份,會決定開店,除了興趣,主要是想把所學分享出來。 「凡事都是自己來,不假手他人,是我們的誠意。」林孟潔表示,她親手研發、調製每一種冰淇淋、霜淇淋的口味,把乳脂肪降到8%以下,用鮮奶取代鮮奶油,立志要把「健康」元素帶進向來給人高熱量印象的冰淇淋。
錦龍裝潢工程》 刀斧鑿痕見真情 屹立20年美好風景有別於滿街的文創小店,這家「錦龍裝潢工程」是永康街最儉樸傳統的木工店,六十多歲的老闆陳錦村手工實在,每一件作品都是心血結晶。 名為「裝潢工程」,但店里根本沒有裝潢,老闆聽力有些吃力,說話得大聲些,我們想向他訂製大型的木工品,老闆靜靜聽完,搖搖頭說:「我不敢接。」陳錦村很認真地解釋,因為很難找到可以對上的木紋,加上好木料難覓,且做工繁瑣等,總之,沒有把握的事,他不能接。 在錙銖必較的商場上,已經很少人像老闆這樣,把上門的生意往外推,但陳錦村仍秉持誠懇做生意,彷彿還在那個純樸美好的年代,也為永康街再添美麗風景。
小茅屋炒飯》 不畏新潮流 堅持家常老味道「拜託不要採訪,我們真的做到手都受傷了。」略嫌破舊的木造房子,位在麗水街上、店如其名的小茅屋炒飯門前,12點不到已經開始排隊,老闆揮舞鏟子的手,始終沒停過。 曾被美食生活家舒國治形容為「像家裡小廚房炒出來的飯」,永康商圈理事長李慶隆也指為最值得推薦的小店。多年來,老闆唐媽媽和兒子一起在小廚房裡忙進忙出,端出一盤盤香噴噴的炒飯,以及紅通通卻辣得不嗆口的抄手,供君品嚐。 「我們已經多年不漲價,肉絲麵60元,炒飯80元,和附近的店相比,便宜許多。」老闆是早期中華路知名的「吳抄手」師傅,幾年前過世後,老味道由兒子傳承下來,在新店面不斷冒出來、各國新式餐飲爭相進駐的永康商圈,小茅屋堅持從家裡廚房端出的老味道,逕自飄香數十年。
林三興米店》
貨真價實、絕無混充
鼎泰豐指定用米 「請給我台粳九號米!」中午時分,門前停下一輛黑頭車,車上的人匆匆下車直接開口買米,顯然是熟客。 要說誰才是這裡最老的店,已經沒人說得準,唯一確定的是,這家「林三興米店」肯定是其中之一。屹立五十多年,親眼見證永康商圈從無到有的過程,但無論商圈更迭,林三興米店依然故我,當市面上充斥假米、混米,這家米店始終堅持老商道,每一顆米保證貨真價實,絕無混充。 一台斤台粳九號要價50元,比市價略貴一點,但包括華新麗華焦家等許多知名人士,都指定吃這家的米。高齡90歲的老老闆林三興和鼎泰豐的老老闆楊秉彝是至交,多年來,鼎泰豐的炒飯就是選用林三興米店的米,讓這家老米店在商圈裡更顯獨特。 |
| ||||||
在這裡,一坪的蔥抓餅小店一年就賣出2500萬元;在這裡,商家竟願意縮小店面,投資百萬級油煙設備;在這裡,400個店家就創造150億產值。 這個商圈屢次登上國際媒體,為什麼「多讓一點」反而獲得更多?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楊政諭「老闆,我要兩份火腿加起司的蔥抓餅!」週末午後,台北市永康街上逛街的人潮洶湧,這家招牌掛著「天津蔥抓餅」的攤位前,綿延長長的排隊人龍,數一數,有四十三位客人在大太陽下,揮汗等候這塊香氣十足的餅。 這家永康街上人氣超夯的攤位,面積大約一坪不到,但我們在這裡按著馬錶細數,平均每小時大約賣出兩百片的蔥抓餅,如果以每片賣三十五元計算,一年下來,小小一坪店,獲利超過一千三百萬元。 再仔細一看,這家攤位前掛著大大的門牌號碼,「永康街六巷一號」。原來在永康街,連這樣一家小小的蔥抓餅都不是路邊攤,而是實實在在有門牌的「店面」,當然,也是一家典型的自慢商店。 所謂「自慢」,其實是日文漢字,意思是指一個職人最拿手、最引以為傲,而且一路走來始終堅持的一種商道。這種精神,在永康商圈裡,遍及無數。一坪店的蔥抓餅如此,永康商圈裡的領頭羊「鼎泰豐」更是當之無愧,美食家蔡辰男曾說,鼎泰豐的老闆楊紀華,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顧店」;但他把店「顧」到最好、最仔細、最周到,因而成為台灣之光。 此外,麗水街上的「小茅屋炒飯」,在多少新式的多國料理潮流下,依然堅持「家裡廚房端出的老味道」,巷弄裡的「林三興米店」、永康街上的「錦龍木工店」,都有同樣的精神。 但自慢精神絲毫沒有削弱這裡的含金量,反而更閃閃發光。 除了一坪店年賺千萬元的蔥抓餅之外,這裡四十五年的老公寓,每坪創下一一○萬元的新高紀錄;鼎泰豐的年營收高達五億多元,是全台灣單點營業額最高的小吃店;信義路二段短短五百公尺內,有十四家銀行分行在這裡設據點……;整個商圈共有四百間店家,年產值高達一五○億元,如果將這裡的商家聯合組成「永康商圈控股公司」,肯定是最吸引市場目光的重量級個股。 永康商圈的驚奇,不只這一樁。也許你是永康街上的常客,也許,你是慕名而來的遠地客;但你是否發現,有別於其他商圈,這裡不髒、不亂,小吃店儘管每天生意興隆,門前卻看不到一般路邊餐廳常見的餿水桶,不會飄出異味;也沒有朝著逛街人潮直接噴出來的油煙,讓人渾身油味;就連攤販都少見,即使是一坪大的蔥抓餅店,也有門牌。 整齊、乾淨是一大特色,這裡更沒有招攬遊客的吶喊聲,沒有震天價響的擴音器,放送擾人的聲響,徹底推翻一般人對「商圈」的既定印象,它以獨有的魅力,吸引大批外國觀光客頂著大太陽,也要排隊吃上一碗芒果冰。 自慢商道第1 堂:不賺一時,要賺久長如果你有晚上路過永康街的經驗,更不難發現,過了晚上九點半之後,大半的店家已熄燈;十點過後,八成店家鐵門也已拉下,因為這裡不是「夜市」,更不想成為夜市。夜晚,還給當地的居民一個安靜的空間,是永康國際商圈內所有店家的共識。 看到這裡,你是否發現,看似簡單的永康商圈,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二○一二年九月三十日,台北捷運信義線上的東門站正式通車,在此之前,永康商圈曾經走過整整十年的交通黑暗期,有將近一半的商家,幾乎都在慘澹經營。如今捷運通了,帶進了人潮,也創造無限商機,這塊北起信義路二段、南到金華街、東至新生南路、西到金山南路止,面積僅僅○.五平方公里不到的商圈,共有一萬六千名居民落籍在此,卻能產出高含金量,令人咋舌。 不過,如果僅止於此,永康街可能只是「永康夜市」、「永康流動攤販」罷了,這個被文建會前副主委、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李仁芳形容為「人間小樂土」,被美食生活家舒國治稱之為「最受稱道、又具文化魅力的歡樂園地」,絕對有其獨到之處。 「賺錢要賺長久財,」著名的永康刀削牛肉麵老闆陳建仲,一語點出永康商圈之所以與眾不同的關鍵。
自慢商道第2 堂: 房客提早打烊,房東少收租金以晚上九點半打烊為例,就不簡單。 這裡的租金平均一坪一萬元,要負擔如此高額的房租成本,營業時間想當然耳是愈長愈好。約莫一年前,永康街上開了一家新潮的髮廊,一開始就決定營業到十點半。 不料,髮廊必備的冷氣、水塔轟隆隆作響,吵得當地住戶立刻抗議,最後協調的結果,房東先做出退讓,答應降低一成租金,而髮廊老闆也願意提前一小時到九點半打烊,附近住戶則得以享有清靜的夜晚。 這種相互退讓的情況,在永康商圈裡屢見不鮮。 光是為瞭解決油煙問題,店家可說是卯足全力。據估計,在這裡要開一家三十坪大小的小吃店面,平均要投入七、八百萬元的資本,其中,就有五十萬元到一百萬元是用來添購整套的油煙設備。 「可不是一台抽油煙機加上煙囪就叫設備。」台北市滷肉飯大賽第一名的名店「大來小館」老闆蘇晁慶說,他的作法是先以活性碳系統過濾掉油煙的氣味,再架設靜電系統打掉大部分的油粒子,最後透過長長的煙囪繞道防火巷中,將油煙排放出去,讓油煙對鄰居的影響降到最低。光是這套設備,就要價七十多萬元。 從細微的噪音問題到油煙問題,只要是會妨礙居住品質與商圈發展的小大事,在這裡都能一一搞定。 自慢商道第3 堂:向店家募款,共付公園清潔費再以近年來廣受年輕人歡迎的「8% ice」冰淇淋專賣店為例,在永康街開店才短短一年,已經被新光三越邀請到百貨公司展店,業績同樣嚇嚇叫。不過開店之初,也曾經被鄰居投訴鐵製的樓梯會發出音響擾鄰,店老闆林孟潔趕緊在鐵梯上加裝隔音棉,把聲響降到最低。 「只要有住戶抗議油煙、噪音,幾乎不用多說,要在這裡營業,我們一定要求店家把設備裝好,」協調經驗豐富的永康國際商圈協進會理事長李慶隆說。 這個商圈內共有兩個商家組成的協進會,彼此既競爭又合作,扮演住戶和商家的溝通橋樑,是創造永康商圈榮景的幕後重要推手,而近日李慶隆也出版《讓利,讓你無往不利》一書,細訴一路走來的甘苦。 「錢要細水長流地賺,這裡的住戶意識高,我們會希望商家出來多做一點點,多讓一點點,這『一點點』,往往就能獲得多數住戶的認同。」李慶隆說。 「敦親睦鄰才會創造住商雙贏,」永康裡里長黃學貴也認同,永康街的商家都非常尊重二樓以上的住家,從不會看到有攤位擋在樓上住家的樓梯口,這也是為何永康街始終可以吸引觀光客不斷來訪的主因。 例如最近有住戶反映,假日人潮實在太多了,而且市府清潔人員週休二日,永康商圈的中心點永康公園,每到週末常顯髒亂,因此李慶隆向公園週遭的小吃餐館老闆募款,希望店家每個月拿出五百元,湊足假日額外請清潔人員打掃的薪資,以維護公園整潔。 這一點,與亞洲首富李嘉誠掛在嘴邊的「互惠天下,以『合』求得共贏」的精神非常一致,他常要身邊的人懂得「讓利」。有一次在長江實業的董事會上,李嘉誠說:「這個案子我們拿一○%的股權是應該,最多可以拿到一一%;但我決定只拿九%,因為拿九%會讓我們往後財富滾滾而來。」這席話,當時在座者包括他的長子李澤楷都不以為然,但後來證實,李嘉誠才是對的。如今,這個著名的「李氏精神」在永康商圈的市井小吃店店主身上,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小吃店的食物容易帶給環境髒亂,多做一點點,應該的。」在永康公園旁經營「府城台南清蒸蝦仁肉丸」的林老闆說。 一一年底,師大夜市爆發住戶不堪其擾,將商家趕出商圈的新聞事件,最後造成住戶與所有商家、房東三輸的局面,與師大夜市僅一公里之遙的永康商圈「隔空相望」,從此謹記在心。 「師大夜市的憾事,絕對不會在永康商圈上演。」李慶隆斬釘截鐵地說。當時,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介入協調,為了讓類似事件不要再發生,希望全台北市共五十九個商圈都能夠彼此約束,訂定自律公約,過沒幾天,永康商圈第一個迅速交出幾乎八成店家都簽名同意的共識,「直到今天,仍只有永康商圈和事件主角師大夜市訂定自律公約。」台北市產發局長黃啟瑞相當肯定永康商圈的自律。 一般商圈總難免帶來嘈雜、髒亂,這兩大特質向來都是要求居住品質的高資產住戶所難容忍,但永康商圈能夠在「商圈」與「高居住品質」之間,取得和諧,一路走來,的確不簡單。 自慢商道第 4 堂:「老樹」是住戶意識重要指標此外,外界恐怕很難想像,「老樹」在這個商圈裡,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居住品質與建商之間的角力拔河。 有一次,麗水街巷弄內,一塊約三百坪土地被國有財產局標售給建商,但是土地的邊緣剛好長著一棵四層樓高的麵包樹,枝葉繁茂,如果建商著手進行土地開發,這棵麵包樹勢必要被砍掉。 為了護樹,居住在附近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委由李慶隆居中協調,請來台北市文化局勘驗,最後這棵老樹以符合《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得到「七六三」的樹木保護編號,得以保存下來,也為這個商圈的住戶留下一棵美麗的老樹,讓路過的行人一抬頭,就可以享受大樹的綠蔭。 一九九五年,台北市政府由於要打通永康街到金華公園的計劃道路,必須移走永康公園內的五十棵老樹。此時,一位住在附近的台大女學生跳出來,發起捍衛老樹運動,並且就在公園內發起公民投票,後來以壓倒性的八成通過「不移樹」的決定。據說台灣真正第一次的公民自決護樹運動,就是這次在永康公園內進行的,北市府後來也決定順應民意,老樹得以繼續保留在這裡。 如果「老樹」可以拿來當成當地「住戶意識」的指標,那麼永康商圈的住戶意識肯定是全台北市數一數二的高。 「住戶意識」一直是永康商圈裡的重要資產,幾年前,也是在住戶的堅持下,共同決議寧可犧牲通訊品質,也不要架設基地台,從此之後,就沒有任何一家電信公司在這個商圈架設基地台,不僅還給商家和住戶一個乾淨的天際線,也還給所有人健康的生活環境。 只是,如何在如此高漲的住戶意識下,還能夠長期與商家和平共處,需要全體住民的高度智慧,這或許也是創造永康商圈保有文化氣息的重要一環。 若是從台北市信義路二段轉入永康街,走在這條以美食聞名的街上,沿途有鼎泰豐、高記、芒果冰、蔥抓餅,再進去則有台南小吃、拉麵店、以宜蘭小吃聞名的呂桑食堂,巷子裡還有刀削牛肉麵,相信很多人都如數家珍。 自慢商道第 5 堂:品人開品店,住品居再轉進巷子,你會發現這裡的行業種類豐富,包括有高達六、七家之多的茶莊,是這個商圈的重要特色之一,一進門,喝杯茶,小吃商圈的快節奏步調,一下子就慢了下來;此外,有許多品味極高的文物小店,許多店主自己也住在永康街上,李仁芳形容這是「品人開品店,住品居」,地氣人氣相輝映。 當然,永康商圈還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是打造今天如此風貌的一環,包括隔著新生南路,獨攬全台北市面積最大的大安森林公園,是這個商圈享有高品質生活的要件之一;而商圈內又有雙語小學與多所大學城區部,使其在商店不斷進逼的同時,依然保有濃濃的文化氣質。 但無論如何,店家與住戶的共同努力,仍是放眼全台各地商圈中,難得一見的美事。 前陣子,一位在此住了幾十年的老先生,臨終前竟然希望吃到永康街「呂桑食堂」的食物。這個願望傳到老闆方國昌耳裡,正好是店裡最忙之際,雖然客人滿座,但他二話不說放下所有事,轉身另外開了火,親手烹煮這道佳餚,再請人趕緊送到老先生家裡。 「這沒什麼,應該的。」害羞的方國昌一連搖手,卻道盡了住戶與商家之間和諧共處、共榮共利的精神。 也因為在全體住民的同心之下,擦亮了永康商圈的光環,房地產價格不斷創下新高,全台北市的店面王,就誕生在永康街上的「無骨夢幻鹹酥雞店」,一三年五月,寫下成交價一坪一千七百萬元的天價紀錄。 更特別的是,這裡的住宅價格也居高不下,與一般商圈鬧區內的住宅價格偏低,大不相同。本文開頭提到的四十五年老舊公寓,就位於永康街巷內,日前成交單價一一○萬元,幾乎寫下全台北市老公寓的最高價紀錄,與信義區的住宅行情相較,絲毫不遜色。 儘管高房價帶來極高的入住門檻,但從另一種角度看,也等於市場以最直接的價格,印證了永康商圈多年來的努力成果。 在這極不簡單的永康商圈裡,有許多人長期奔走、辛苦的汗水,這是住戶與商家、甚至是所有逛街人潮一起創造的環境。下次,在這裡歡愉逛街的同時,你其實也正在共同寫下台灣商圈發展的新典範。
永康商圈的源起 永康商圈,是指以台北市永康街為中心,包含金山南路、新生南路、信義路與和平東路在內的街廓,為國際觀光客來台北自由行的黃金路線之一。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就已將這一帶規畫為日本高官的宿舍區;台灣光復之後,留下的舊房舍逐漸成為台大、台師大及政府機關宿舍。最早的商圈,是民國60、70年代,從核心的永康公園週遭開始出現一些零星的攤販,例如永康街名店「大來小館」老闆蘇晁慶,當時就在公園附近擺攤賣小吃,生意極佳。後來攤販越聚越多,加上附近高階公務員宿舍的加持,逐漸形成兼具文化特質的消費生活圈。
(梁任瑋、劉俞青)
永康商圈
面積:約0.5平方公里
人口:16000人 街廓:北起信義路二段,南至金華街,東到新生南路,西至金山南路底蘊深厚,國際商圈的10個驚嘆號自二○一二年捷運東門站通車以來,永康商圈終結長達十年的交通黑暗期,擺脫生意黯淡的陰霾,人潮湧入,商機與產值跳空成長,但同時也帶來生活品質的疑慮。 令人驚羨的是,永康商圈並未發生師大夜市住戶趕走商家的遺憾,在這裡,住戶與商家相互禮讓,取得平衡,創造出一個共榮共利的商圈典範! 年產值一五○億元! 商圈大小商店共四百家,年總產值(營收)一五○億元。 台灣美食地標! 全台餐廳單點營業額最高店面——鼎泰豐總店,每年營業額約五億元。 燙金店面! 全台最貴店王在此,單坪售價高達一三五○萬元。 最搶手的老住宅! 四十五年老公寓,每坪創下一一○萬元成交高價。 黃金門牌! 面對大安森林公園第一排,住宅售價一坪破二○○萬元。 含「金」量高! 信義路二段五百公尺內有十四家銀行進駐,搶食永康商圈現金流大餅。 捷運帶動商機! 東門站僅次於圓仔駐守的動物園站,是去年北捷旅客量成長第二高的站,今年一月每天平均進出逾二十一萬人次。 文化小店齊聚! 永康街底的「昭和町」市集,由約二十間販賣各式古董文物的店舖組成,市集旁標語「門雖設而不關,只翻不買不生氣」。 居住意識強! 住戶與商家環保意識強,寧可忍受通訊死角,也不設通訊基地台。 擠破頭的明星學區! 台北市明星學校新生國小、金華國小、金華國中入學新生爆滿,家長至少要租屋滿三年或設籍兩年半才有資格排序。 讓利,讓你無往不利──永康國際商圈推手李慶隆的故事出版:圓神出版社(2014年2月)台北市產發局局長黃啟瑞:「房東」是商圈發展的關鍵角色「東門站要開通之前,台北市政府以副市長層級,至少開了六次以上的專案會議因應;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師大夜市的事件絕對不能再重演。」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黃啟瑞說。 永康商圈在捷運開通之後,人潮湧入,但住戶與商家之間,仍然能夠維持一定的和諧,北市府產發局功不可沒。「人潮對商家生意當然是加分,我們當時擔心的是對住戶品質的影響。」黃啟瑞說,捷運開通的第一個月,市府全面繃緊神經,一方面全力穩定當地住民的情緒,每天檢視市民專線「1999」的反映,另一方面派員加強取締,尤其針對流動攤販、噪音、垃圾等影響居住品質的項目,違規立刻開單。 黃啟瑞分析,一個商圈的形成,除了商家與當地住民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即是「房東」。因為房租的漲跌不僅影響商圈的發展,還會牽動產業類型的調整,一旦房租大漲,最後可能只剩下毛利較高的小吃餐飲業,而把原來的文化產業全數趕出商圈之外。 「所幸目前為止,永康商圈的房東與商家其實非常自律,」走過最緊繃的階段,通過捷運的洗禮,永康商圈依然以獨有的風貌,屹立於最繁華的台北市東區門戶,「這是全體台北市民之福。」黃啟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