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很矛盾—所有的抱怨聽上去更像是一種炫耀。至於他們在掏錢包時是不是仍然覺得驕傲,就是餐館的老闆需要考慮的事情了。
「我們提供一個輕鬆、自在、貼近自然的就餐環境,合理的價格,好吃的東西,讓顧客進來看、耳朵聽、掏錢包時都感到舒服。」綠茶餐廳的創始人路妍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7年時間裡,綠茶從杭州擴張到北京、上海等城市,現在,它是這些城市的就餐時間段裡排隊時間最長的餐廳之一:在沒有預訂的情況下平均等待時間在1至2個小時,週末甚至可以達到2至5個小時。
但人們並未因此倒退三步,掉頭而去。雖然下午3點才開始發放晚餐時段的號碼,有的人卻願意從中午12點就開始排隊。7月9日,上海巴黎春天中山公園店
把2樓的ONLY﹑VERO MODA﹑Jack&Jones﹑Selected等品牌搬遷至3樓—它們原來的店舖成為了綠茶在上海的第二家店。
對於路妍來說,這並不是毫無來由的「火爆」。
2005年,這位民族舞蹈專業的姑娘在杭州靈隱寺邊的一座小山上開了一家「綠茶青年旅社」。「一開始以住宿為主,後來餐廳這塊做得比較好,所以主要轉
成餐廳和酒吧,喝醉了什麼的還免費讓睡房間。晚上還會叫一些外國的DJ來助興。」靠著朋友介紹朋友的口碑相傳,在2年的時間裡,這家青年旅社成為了「驢友
圈」和「暴走族」們熱愛的地方,「慢慢就火了」。
開設這家青年旅社的資金約50萬元,大部分來自於朋友的借款。1年後,她就完全回本。在2007年,由於杭州市政府對這一地塊的改建被迫搬走。而此
時,她已經賺到了第一筆資金。「綠茶」這個名字此後也開始真正成為了一個品牌。路妍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帶來聯想的名字,「讓人感到親切」。「綠茶」不但可
以開成餐廳,還能變成連鎖店。
2008年,第一家綠茶餐廳開業。
產品都需要有一個故事。如果把綠茶看成一個路妍的產品,那麼這位創始人本身就是一個「文藝腔調」的故事—「漂亮的舞蹈演員,熱愛旅遊、設計和大自
然」。就像餐廳的名字一樣,這種故事往往會給這個品牌帶來一種「光環」效應。但光有這個故事還不足以使「綠茶」成為一個讓人們來排隊的地方。
從環境開始,她就沒有僅僅把綠茶變成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餐廳—相對於同等價格的餐廳,這裡燈光並不明亮,反而較暗,也更多地利用木頭、竹子等體現「綠
茶」這個名字的材料。在杭州的一家餐廳中,加入了傳統戲劇中的戲台設計;在北京的溫特萊綠茶餐廳中,每張桌子的桌面都是出自藝術家幹道甫的手繪,然後再燒
製出來的。路妍覺得,這也是綠茶想要傳達的品牌理念,希望能提供一個輕鬆、自在、貼近自然的環境,就像你坐在大樹下的院子裡,前面是一大片綠茶園。
和同樣屬於「排隊餐館」的「外婆家」不同的是,綠茶的設計是由路妍和她的丈夫一起來完成的。「我覺得我們的設計最有特色的地方在於,能把每個環節做得和綠茶讓人舒服、放鬆的理念結合在一起,不做作,很舒服。」
在「綠茶青年旅社」的時候,路妍就意識到,人們熱愛來旅社吃飯,並不僅僅是因為食物的味道好。顧客們,「受環境的影響,『吃東西很看心情』,心情好了,大家還蠻喜歡吃的。」從經營青年旅社時候的經驗出發,此後的綠茶餐廳在環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路妍在對綠茶的設計上延續了青年旅社的做法。
兩個人經常會在一起討論怎麼擺放桌椅,設計門框,要收集哪一些老家具,包括店裡的音樂。由於丈夫常在世界各國跑,他每到一個地方,看到一個好的東西,就會想著能不能把這個放在店裡。比如在北京望京的綠茶餐廳,有一個帶鹿角的燈,就是她先生從加拿大淘回來的。
北京溫特萊店牆上那些來自中國美院學生的畫也是綠茶店舖中的一大特色。這些畫都是路妍的朋友,中國美院的教授,藝術家岳敏君親自挑選的,包括他自己的作品,也會擺放在綠茶的一些店舖中。
但是,這可能也是在店內桌椅的擺放上綠茶顯得沒有「外婆家」合理的原因。後者在店內設計上,不設大堂多設小隔間,儘管過道寬度僅為1米,但並不覺得擁擠。而網絡點評中,也多見認為綠茶的桌椅「顯得有點擠了」的評論。
這並未真的影響到人們繼續在「綠茶」排隊,因為「環境好,而且性價比還不錯」。
在考慮把「綠茶」這個品牌做下去,可能還要做成連鎖時,路妍意識到自己將要面對更多的顧客,只靠十幾道家常菜肯定不行,所以,在給新餐廳選址、投標的同時,她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找到受歡迎的菜。
她的選擇是,去全國各地旅行,哪裡有特色菜,就到那裡找最正宗的店去品嚐,然後回來自己想辦法把菜的味道還原出來。現在綠茶餐廳中的幾個主打菜,比如
面包誘惑,它的靈感來自於香港的面點,然後再找專業的面包師傅進行口味的改進和調整。比如綠茶烤肉的做法源於云南,而店裡的一些甜品,則是路妍看到某個台
灣的美食節日,特地跑到高雄的六合夜市學來的。
這個過程需要花費一個月到幾個月時間,路妍會不斷地做同樣幾個菜,請不同地方的朋友過來家中試吃。這些朋友來自各個地方,包括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
加坡。「這些人可以說去過很多地方,吃過很多好吃的東西,本身就是美食家,如果能得到他們的認可,那就很有可能被大眾接受。」菜品被認可以後,路妍會把做
法詳細地記錄下來,再把菜品加進菜單中。
「綠茶這麼受歡迎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菜相對來說更大眾一點,每個地區的菜都有一些,並且每做一個地方的菜我們就要把它做得像樣,比如做川菜,只有
四川人覺得好吃才行。」但後來,她的那些目標顧客們更在意的並不是口味,而是後來出現在餐廳菜單上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名字,例如「面包誘惑」等。
到2008年9月,第一家綠茶餐廳開業的時候,菜品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
到後來,隨著綠茶在杭州的門店數的增加,進而開進北京、上海,路妍開始僱傭一批專業的廚師,後來的菜品創新大多都是由廚師來完成。但每一道新菜想要進
入到菜單中,首先需要經過她自己試吃,然後再請朋友到店裡吃一段時間,只有通過了,才能作為新菜品推出。同時,餐廳實行「末位淘汰制」,會根據每個月的點
單情況,將點單量最少的菜品淘汰出去。
擺在路妍面前的,還有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定價。從後來的情況來看,綠茶之所以能如此火爆,價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剛一開始,沒有足夠的銷售數據作為支撐,定價的確是件很苦惱的事。
當時定價的時候,一方面參考了競爭對手的價格。杭州是旅遊城市,而且餐飲業發達,類似「綠茶餐廳」的定位—以經營創意菜,並環境取勝,主要針對年輕人
的餐館超過100家。它們都是路妍當時研究的對象。在她看來,綠茶面對年輕的人群,低價顯得更為重要—由於綠茶店址多選擇在辦公樓區,因此租金相對來說還
不算高,平均開店成本在500萬元。平均下來租金佔成本的比例大概在6%到12%之間,「新開的門店和以後開的都會選在商場裡面,商場主要是靠商家來吸引
人流,所以要求的租金也不高。」
4年來,綠茶的客單價一直維持在50元至70元左右的範圍內,但其翻檯率維持在6至8翻,最高12翻。對於綠茶來說,做到3翻可以收回成本,4翻以上就可以賺錢。「當然如果以後原料、人工、租金真的漲得太猛,也會適當調價。」路妍說。
價格並不是讓人們在綠茶門口忍著飢餓排長隊的最重要原因。「影響力幾乎比其他因素更能驅動消費。」
第一批來綠茶餐廳吃飯的客人,用路妍的話來說,就是「都很小資」,比如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人,時尚雜誌的編緝等。這批人口味挑剔,要想贏得他們的認可,「真是挺不容易的」。
而很多來北京的杭州人選擇在這裡吃飯,又會把這家餐廳介紹給了同事、朋友,這些人又通過微博、大眾點評等社交媒體、點評網站把綠茶推薦給了更多的人,
很快,在北京的綠茶也需要排長隊了。許多同類型餐廳的定價要比綠茶高,而同等價位的餐廳又無法提供同等的用餐環境,綠茶的競爭力很快顯現出來。
截至2012年7月,綠茶餐廳共在北京開出了3家分店,此外2011年12月進入上海龍之夢,加上杭州的5家店舖,一共擁有了9家店舖。2012年下
半年,綠茶還計劃新增4家門店,其中3家將會開在北京,1家在上海。現在,她聘請了北大縱橫來為綠茶制定門店擴張計劃,每個部門的人員擴張計劃、薪資標準
等。
隨著門店數量的增加,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菜品的穩定性服務上的壓力和挑戰也在不斷增加。
綠茶在每個城市設置了中心廚房配送中心,每天晚上3點,當天訂購的原料就會送達配送中心,接受值班廚師的檢驗。在送達各個門店之前,綠茶會對原料可以
模塊化的地方預先進行處理。比如做「農夫燉魚」所需要的鱖魚會在這裡進行解剖、洗淨、稱重,然後將需要的生薑、蒜和咖喱等與之放在一起—這些佐料都需要精
確到克,再一起打包運往各個門店。廚房也是保證菜品穩定性的一個重要環節。比如做「石鍋沸騰飯」所需要的石鍋,綠茶配備了專門的紫外線溫度計,保證每一個
石鍋能達到預定溫度,使菜品達到和保持在最佳的口感。
和這種配送的流程相比,服務上的壓力來得更為真切。顧客的耐心總是很有限的,經過了幾個小時的等待進入餐廳,哪怕是受到了一點的怠慢,都有可能爆發。這種爆發又會通過社交網絡被無數倍地放大。排隊排得不開心,人們可能真的不會再繼續來排隊了。
這也是路妍在綠茶的擴張中所面臨的困難:如果人們不再只是因為環境而來排隊,那麼,綠茶可能又將是眾多曾經喧囂一時的餐館中的一個而已。
Romney:轉一篇文章,挺好玩的商業案例。有待繼續觀察。餐廳感覺上做高周轉和高毛利都可以盈利,但是連鎖餐廳做大的,貌似只有做高周轉的麥當勞這種店舖。高毛利往往意味著對客戶服務體驗的高要求,這個貌似不容易複製,無論是周到的服務,還是獨到的口味,複製起來,都不容易。要想做大,還是得靠高周轉和成本控制吧,這個複製起來容易的多,麥當勞幾乎不需要專職廚師。但是對於此類中餐連鎖,還是持懷疑態度,等餐是一件相當極其以及無比痛苦的事情。
一盤份量十足的麻婆豆腐,只要三元錢。外婆家的服務員每天都會被問道:「會賠錢嗎?」
在物價、人力快速上漲的背景下,大多餐飲公司都只能被迫漲價,但吳國平在杭州創辦的中餐連鎖餐廳外婆家卻成為行業中的價格殺手。另一個與之特點相仿的綠茶餐廳,也來自杭州,其8塊錢一缽的干蝦蘿蔔絲湯同樣被懷疑售價已近成本。現在,這兩家公司正在飛快擴張,外婆家的全國門店已近60家,綠茶為14家。
會賠錢嗎?吳國平告訴《環球企業家》,能平衡好顧客量跟價格的關係,就能賺到錢:「菜價定得低,就必須要顧客量大;菜價貴了,量就會下來。」
在外婆家、綠茶排過隊的顧客,的確知道這兩家餐廳的顧客量會遠超一般餐館,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顧客排在門外等著就餐。比如綠茶2012年11月在上海開出的中山公園店,開業幾天之後,五點鐘去排隊也需要等到七點之後才能吃到晚飯。
餐飲行業以翻檯率來衡量運營情況。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家餐廳一天能夠翻3到4次台,通常就實現盈利—翻4次台,可以理解為餐廳平均每張桌子都有四撥客人。例如小肥羊的日翻檯次數平均是3,海底撈生意最好的時候能夠翻檯7次,而「快火鍋」呷哺呷哺每天的翻檯次數則能達到8以上。綠茶餐廳創始人路妍告訴本刊,綠茶平均翻檯率為6到8次,在大本營杭州甚至可以達到12翻到14翻—這意味著每天中午十一點到晚上十點之間幾乎一直滿座。要做到外婆家、綠茶這麼高的翻檯率,餐館必須有足夠多的顧客願意在門外排隊等候,否則顧客的銜接出現空缺同樣會影響翻檯率。
外婆家和綠茶重構了餐館與顧客之間的關係。吳國平的理念是,餐館通過降低菜價把一部分利益讓出來,而顧客也讓出利益—讓出利益的形式是花時間排隊,來讓餐館提高運營效率。如果顧客不願意花時間排隊,那這個商業運營模式就將破產,客流很少的餐館把菜價訂得如此低必然會虧錢進而關門。所以低價餐廳模式的出現,也可以理解成外婆家及綠茶找到一套運作方法,讓顧客參與進來共同來為控制成本而努?力。
在中餐連鎖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俏江南曾為一種代表模式,通過強調裝修及品牌來實現菜價的提高;海底撈則為另外一種具有少量追隨者的代表模式,通過極致的服務來讓顧客成為忠實「粉絲」並形成口碑營銷。
外婆家和綠茶正在嘗試的則為全新模式。在高翻檯率及顧客心甘情願排隊背後,它們還有更多運營秘訣來實現低價。
將專長發揮極致
在創辦外婆家之前,吳國平曾經管理過國企的工廠,看慣了工廠裡的流水線,現在他自稱沒有人會比他更看重餐館標準。
在當前的餐飲行業,標準化早已不是秘密。一家連鎖餐廳需要制定SOP(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即標準作業程序),通過中央廚房統一菜品的採購、製作、份量、口味,來保證給顧客提供統一味道的菜品,從而提升服務質量。目前的外婆家沒有名義上的中央廚房,卻有功能相似的配送中心。吳國平將之看成是一個長線投資,隨著自己的餐廳規模越來越大,這個花了大成本打造的配送中心將成為標準化中的重要一環,給「外婆家」帶來越來越小的邊際成本。
在外婆家的團隊裡,做採購的團隊被分成了供應部和標準執行部兩個部門,前者負責中餐中蔬果和一些本地食材的採購,而後者則擔負著把「外婆家餐廳」升級為「外婆家工廠」的重任。不同於供應部,標準執行部不用每天逛農貿市場,其任務之一是尋找能夠大規模生產食材的工廠,並將雞鴨魚肉等食材的宰殺和粗加工處理找到外包方。規模化採購使其能從供應方處得到優惠的價格,工廠還會將外婆家所需的食材進行粗加工,從而減少外婆家的人工成本。
「鴨葫蘆」的傳統做法需要剔除整個鴨架骨,且製作過程中鴨子不能破一點皮。由於剔骨技術太難,不僅能做「鴨葫蘆」的廚師難找且工資很高,即使找到了,一個廚師一天也做不出幾隻鴨。技術太難、效率太低使得「鴨葫蘆」早在二十多年前的杭州便賣出過四十多塊錢的高價,所以放到如今,大多能提供「鴨葫蘆」的餐廳給出的價格也很高。外婆家反覆研究如何將鴨子的剔骨工序分解量化,隨後派出技術人員前往供應工廠做培訓,由工廠對原材料進行批量的剔骨處理。在經過外婆家檢驗後,剔骨完畢的鴨子會被送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再將「鴨葫蘆」所需的其他食材和調料一一按規定份量配好裝袋,再由外包的物流公司送往各個門店。來到門店後,剔骨處理完畢、食材和調料搭配完畢的「鴨葫蘆」只需最後的烹飪便可上?桌。
如今「鴨葫蘆」在「外婆家」的菜譜上售價是58元,與其他餐廳價格相比堪稱極低。雖然種類繁多、烹飪手法多樣給中餐的標準化帶來了諸多阻礙,但吳國平每年都會給標準執行部定下指標,規定他們該年需要完成多少道菜品從門店純手工製作到量化生產的轉換。流水生產使外婆家降低了人工成本,配送中心的存在減少了門店的後廚面積從而增加了營業利用率,而「外婆家」將採購、加工和物流中能外包的環節全部外包給了形成規模的合作夥伴,則又通過規模效益降低了一層成本。
吳國平並不是沒有在流程外包上面吃過虧。有一次他從一個公司訂了整整一年的蝦,卻因為冷凍運輸環節出現問題以致該批蝦的水分全幹不能正常使用。即便如此,吳還是強調外包的重要性,他將層層外包比作是修房子,認為在做一個餐飲產業鏈的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應該交給有該專長的人。而且這種專長一定要通過工廠化的形式,比如殺雞的工廠,通過機器平均每天能加工數萬隻雞,數量越多則成本越低;而如果靠人工的話,一個人每天能殺多少隻雞基本是固定的,給他再大的訂單都無法攤銷成本。
吳國平說,外婆家的模式到近幾年才具備快速發展的基礎,比如一些細分環節的服務產品的專業化:「大的肉廠全部給你切好了,你要什麼部位就給你什麼部位,你要什麼形狀就給你什麼形狀,所以現在切肉絲已經不是廚師必備的基本功了。」如果沒有電子商務發展帶來的物流環節的成熟,外婆家自己也難以低成本地解決全國各地門店的物流配送難題。吳國平還表示,ShoppingMall的發展也是外婆家模式能快速開店的基礎,因為餐廳能承擔的租金通常會比服裝門店低很多,但ShoppingMall為了吸引客流願意開闢專門的樓層或者區域做餐飲,以前的百貨商場模式則對餐飲容納能力有限。也正因為這個原因,綠茶的門店也全部開在ShoppingMall中,而沒有一家開在寫字樓內。
快時尚餐廳
雖然曾是國企的管理者,但是現今身為「外婆家」董事長的吳國平總是一身時髦的英倫打扮,即使是髮型也會時變時新,絲毫沒有國企給人的保守感覺。他告訴《環球企業家》,他經常看時尚雜誌,家具裝飾類也是吳必看的雜誌。外婆家所有店面的設計,全都需要經過吳的過目首肯,才能付諸實施。除了在店面設計中強調美感,吳國平在審核設計時,也將空間利用率考慮其中。
吳國平認為,相比Zara、H&M,外婆家也可以視為快時尚餐廳,通過有設計感的餐廳、低價位的菜品,及背後快速供應鏈的原料採購、生產,來最終讓顧客能夠吃到低價位的菜。
而餐廳的設計感,除了裝修的風格,也包括了動線設計的學問。在所有新近開業的「外婆家」裡,吳國平將出菜口設在了餐廳居中的地方。如此一來,服務員拿到菜品後抵達各個區域時間大致相同,便避免了人工的空白等待,提高了勞動效率。而在各個店面裡,吳國平將裝飾用的擺件和綠植從地面上抬高到了牆上,既節省了地面空間又形成了「外婆家」自己的裝修風格,吳在設計時,還將用於放置備用碗筷紙巾的落櫃嵌入到牆裡,以進一步節省空間。
由於菜餚可口且價格平到不可思議,吳國平不得不考慮如何在餐廳裡面安置更多的座位,以讓店門外排隊的顧客不用等太久。不同於其他環境好的餐廳總是給顧客很寬的就餐空間,吳國平將幾個方型的小桌拼成一條長桌,讓互不認識的顧客們「拼桌而坐」。在吳看來,這不僅是節約空間的做法,也能促進快速消費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年輕人很喜歡我們的拼桌,可能你在就餐的時候,旁邊兩個帥哥還能給你買單,你還能找到對象呢。」吳玩笑道。
同樣,綠茶餐廳也在節約空間上下足了功夫。除了不放特別大的桌子和拼桌,路妍亦會去思考如何在比較窄的空間裡最大限度地提供舒適。路妍在給「綠茶」做裝飾的時候,用了很多布藝和花草,以圖給就餐的環境增加溫馨的氣氛。而「綠茶」總體燈光較暗,餐位處燈光壓低的做法,則能在熙熙攘攘的餐廳中,為顧客營造出一分「私密感」。
每到一家門店,路妍都會到餐位上去坐一下,以確保自己的設計真的給顧客帶來了舒適。而時刻想著顧客前來消費的感覺是否良好,似乎是路妍的「前份職業後遺症」—綠茶最開始是一家青年旅舍。路妍一直強調做生意就是要「懂人」,需要萬分看重如何經營和顧客之間的感情。
從開第一家「綠茶」至今,路妍都用給家裡人蒸米飯的標準作為「綠茶」所有門店的供飯標準,她要求大米要先泡上40分鐘,再放橄欖油和大粒的新鮮玉米一同蒸制。即使「綠茶」的一碗米飯要兩塊錢,市上也鮮有其他餐廳同等價位的米飯能夠做到這般用心,而這冰山一角的用心也能詮釋「綠茶」的門口為何永遠都排著長隊。「如果你讓客人感覺到你愛他的時候,他們也會來愛你,他們所謂的愛你就是不斷地來,不斷地帶他朋友和旁邊的人來。」路妍告訴《環球企業家》。
有14家門店的綠茶餐廳已初具規模,並且也有自己的中央廚房進行標準化生產,每到凌晨三點的進貨時間,各個門店的採購代表甚至是拿著尺子按照SOP篩選貨品。當通過標準化和人工、空間的節省將成本控制到一定程度之後,路妍需要「綠茶」去做的,就是讓菜品的價格一低再低地「親民」。在餐飲業普遍因低利潤叫苦不迭的當下,低利潤卻成了「綠茶」制勝的法寶,路妍甚至向本刊記者玩笑道,自己的毛利會「低到別人都不敢想」。就像人們無法在其他地方花兩塊錢吃到一碗帶有橄欖油和新鮮玉米的米飯一樣,人們沒有更多的選擇讓他們花同樣的價錢去其他餐廳享受到同樣的就餐環境和同樣質量的美食,大家在外出就餐時自然就「用腳投票」。
低價位為綠茶、外婆家帶來了大量的客流,而由於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在客流越來越多以後,這兩家便是在變邊際利潤為純利。吸引大量客流的另一個好處還在於,如今有不少ShoppingMall都是自己找上門來向兩家餐廳尋求合作,以求用餐廳的客流量帶動其他門店的消費。由於在合作中佔取了主動,餐廳便在租金談判上有了議價權。而相對較低的租金和規模化的生產,則讓整個餐廳的運營進入了良性循環。「你天天想著怎麼跟著利潤跑,並不是好事。」路妍說,「當你時時刻刻為著客人想的時候,利潤自然會跟著?來。」
雖然王勤松是地道的紹興人,卻有北方人惇厚的長相。他說話聲音低沉、語速緩慢,極有條理。從他的分享中可以總結出如下7點:
1、精心選址降低關店風險
2、核心:高性價比吸引大量客流
3、連鎖商戶:巧用互聯網工具為開拓新市場測溫
4、口碑管理造就品牌效應
5、大數據分析改進營銷手段
6、小細節提升顧客體驗:叫號系統的學問
7、定位準確抓住餐飲業「黃金十年」
接下來,看小鷗一條一條慢慢展開。
精心選址降低關店風險
綠茶餐廳龍井店單日客流超過1500人次,北京綠茶餐飲的客流也不少於1000人次。能有這樣的客流量,選址功不可沒。
在餐飲行業中,麥當勞、肯德基的選址有嚴密的選址流程和規劃,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由於選址問題造成的風險。
綠茶餐廳已經開了30家分店,所有分店全部盈利,迄今保持著未關店的「戰績」。經過多次嘗試,王勤松對選址已經有一定的心得。「近期的幾個商戶的選址已經做到了基本可以預測營業額,根據前期調研的結果,實際營業額的誤差已經保持在10%以內。」
目前,綠茶選址的經驗是與國內大型連鎖商業地產公司進行聯動,確保能與商業地產一起享受客流福利。「我們與國內大型商業連鎖地產都有戰略上德合作。」王勤松說。在選擇O2O合作平台也是一樣的道理,綠茶的品牌效應帶動的客流可以與商業地產、O2O平台線上客流形成有效的互動。
換句話說,連鎖商業地產可以提供穩定的平台、被它品牌吸引的消費人群,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而綠茶餐廳的品牌效應也可以給商場帶動消費人群。此外,綠茶餐廳還與商場內的服裝品牌進行異業合作,就餐用戶可以去某個服裝品牌取得折扣。盤活了傳統商業地產的經營模式。
核心:高性價比吸引大量客流
客流只是基礎保證,而真正能保證持續的日1500人次的客流,舒適的就餐環境、性價比高的產品、貼心的服務都是要素,其中性價比是王勤松認為的核心。
除了別緻的裝修風格之外,為了保證菜品相對標準化的口味和質量,綠茶餐廳是較早建立中央廚房的中餐品牌。通過中央廚房統一採購、加工一些菜品,再向分店進行統一配送。
王勤松表示,綠茶的中央廚房的直接目的不是為了通過規模降低成本,而是為了「穩定」。目前中央廚房最大的作用是儘可能標準化,這樣即使一個粵菜廚師請假,另外一個川菜的廚師也可以保證菜品供應,而不至於影響用戶口感。而相對標準的口化感則是中餐品牌規模化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此外,保持菜品質量的同時,還需依照本地人的口味進行調整,綠茶餐廳還會通過用戶點評信息進行分析,例如重慶的用戶喜歡哪些風格的菜品,並會針對本地人的餐飲喜好對菜品的口味進行微調,比如上海可能需要微甜,而重慶需要加辣。
另外,綠茶在食客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好吃不貴」,因此在定價上,王勤松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他的方法是:通過門店所在城市大眾點評TOP10最受歡迎商戶的人均消費價格,綠茶餐廳參考這個價格範圍進行最終的定價,一般人均消費價格不會超過這個價格範圍的15%。
連鎖商戶:巧用互聯網工具為開拓新市場測溫
選址只是去新城市拓展開店的第一步,每次去一個新的城市,綠茶餐飲還會進行大量的細緻調研。除了派駐員工去實地考察之外,在網上搜尋本地資料之外,綠茶有專門的數據分析人員仔細研究網上的數據,比如,綠茶在去重慶開店之前,會在大眾點評上搜索適合重慶的大眾化消費水平的價格範圍。
調研之後,在開新店之前,綠茶就會在大眾點評上增加新店的基本信息,查看用戶的反應。臨近新店開業的時候,綠茶餐廳還會跟大眾點評合作團購、特價菜、優惠券等各種合作方式進行推廣。王勤松表示,這種新店推廣就是一種「測溫計」,可以知道綠茶品牌在當地的反響。
比如,綠茶餐廳剛進駐上海的時候,點評的團購券第一天內就銷售一空,售賣超過1萬份,綠茶餐廳趕快與所在商場聯繫,在開業當天準備好接待大量用戶的準備,並且做好安保工作,另外,還與部分用戶協調,延長了可以提供服務的時間以分散客流。
這樣的嘗試之後,綠茶餐廳確定綠茶在上海的品牌接受度比較高,近期內不需要做大量的推廣工作,而更需要做好到店客服工作。而在淡季,綠茶餐廳也會選擇加大優惠券銷售的推廣力度,以確保店面營收。
而另外一個城市,深圳的預售優惠券就遠遠沒有上海這麼火爆,只有不到一千份。因此,在開店之後,綠茶餐廳還需要輔以本地推廣等手段,來提高本地客戶的活躍度。
口碑管理造就品牌效應
綠茶餐廳非常在意用戶的評價和體驗,會有專門的客戶採集用戶評價信息並確保及時反饋到店長甚至更高層的管理人員那邊。王勤松說,點評是一個非常好的窗口,對一個品牌的認知度,對產品(菜品)的關注度和反饋,可以不斷地從線上的消費者評價瞭解到,這是我們一個參考。
大數據分析改進營銷手段
在O2O平台的合作上,綠茶餐廳目前唯一的合作平台是大眾點評,綠茶通過大眾點評來推廣綠茶餐廳的品牌、團購和優惠,吸引線上客流,而綠茶本身的品牌也能幫助大眾點評增加用戶關注度。
一位互聯網人士道出了客流的本質,其實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無非就是花錢買客流,線下用店面租金,線上用推廣買客流。當然,二者結合是最好的方式。商戶要根據自己的產品來購買合適的客流。
可以看出來,綠茶餐廳顯然對客流有很深刻的理解,立足線下商圈保證客流,並結合O2O平台進行線上客流導入和調整。
王勤松認為,互聯網數據可以幫助餐飲企業精細化運營。例如,一家餐廳是兩人位需求多?四人位需求多還是六人位需求多,一開始不知道,但經過三個月,從互聯網數據中可以看到二人位的需求最高,大桌需求最少,那麼餐廳就會根據數據定期調整,提高餐廳的空間利用率。
小細節提升顧客體驗:叫號系統的學問
交流中,小鷗發現,綠茶餐廳不跟風,上線的產品優先選擇跟用戶服務相關的。比如綠茶迄今未建立會員系統。因為綠茶本身性價比很高,很多用戶需要排隊等位才能就餐。
而針對等位這樣的用戶痛點,綠茶餐廳則很早就上線了叫號系統和就餐提醒短信(微信),人們在等位的時候拿了排號後,不用坐著乾等,可以走開逛逛商場,快到就餐的時候,餐廳給顧客發短信(微信)提示「您前面還有2桌,可以過來等待就餐」等。這種小細節可以「召回」部分因等位而流失的客戶,也會讓用戶感覺更加方便,提升顧客就餐的體驗。
定位準確抓住餐飲業「黃金十年」
據瞭解,去年政府取消了「三公消費」,萬億級別的餐飲消費中少了3000億的消費份額,很多中高端餐飲受到了影響。但王勤松認為,「三公」消費只是對中高端餐飲有一定的影響,而隨著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年輕人外出就餐習慣的培養,未來將是大眾化餐飲的品牌「黃金十年」。
但是,在這個「黃金十年」中,王勤松認為,餐飲沒有小輸小贏,輸就輸了,贏肯定也不是一點點贏,贏就贏定了。「現在的餐飲行業像5年前的服裝行業,面臨著用戶的極大需求。而性價比高的品牌產品會更快圈住用戶。」王勤松這樣預計。
綠茶餐廳的定位是做一家時尚化、個性化的大眾化中餐連鎖品牌。而向用戶提供好的就餐環境、性價比高的美食以及服務成為綠茶餐廳迎接「黃金十年」的重要舉措。
王勤松說,做餐飲眼光需要遠大一些。綠茶第一家店在杭州開,但是要做連鎖就在北京,很多人覺得杭州好,杭州起家,應該接著在杭州開更多的連鎖,但是我們覺得杭州畢竟城市的規模有限,也不是最大的省會,做量一定是至少全省,乃至面對全國,全世界,這是江浙人的做法,要做大,有量才有大,有大才有力量。北京綠茶餐廳已經驗證了我們的做法。現在我們可以跟顧客誇讚說,在北京的浙江餐飲企業中,綠茶是最大的。
綜述,綠茶餐廳迎接餐飲「黃金十年」的秘訣是,好的店面位置保證基本客流、性價比高的菜品保證用戶體驗、O2O營銷方式輔助,並通過O2O平台進行數據採集和管理來提高日常管理服務水平。而數據的利用給綠茶餐廳起到了很好的「錦上添花」的作用。
文/小鷗,微信公號:O2O最前線(o2oresear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