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動彈不得:給中概股回歸算一算賬

從2015年年中的“結伴返鄉”到現在的“駐足觀望”,不到2年時間里,中概股回歸大潮已然變了模樣。究其最直接原因,正是從2016年年中至今尚未完全明確、頗為微妙的政策風向。在2017年2月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稱,“去年初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應認識到,在美國上市不回來,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這一表態再度引發市場熱議,中概股還能不能回鄉,路究竟在何方?

在部分市場人士看來,劉主席此番表態或是意味著不鼓勵中概股回歸。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明確政策落地之前,不宜將劉主席此番講話直接解讀為“反對”,中概股回歸理論上並不存在障礙。

不過,無可否認的一點是,政策風向飄忽未定逾半年,部分處在返鄉途中的公司已陷入猶豫不決、進退難定的境地,回歸計劃無法按照原有時間表完成是大概率事件。不僅如此,中概股私有化及回歸A股的進程中牽扯環節眾多,除私有化中概公司以外,鏈條上的相關機構還包括要約收購方、實際出資方、律所、財務顧問等。因角色不同,政策的變動對於各方的沖擊亦各不相同。

據記者了解,盡管目前多數項目在時間方面仍有余地,中概股回歸無法按約完成的風險還未到集中爆發期,但項目所涉資金成本不斷推高、外匯政策不排除進一步生變等因素也決定了,多數中概股根本“拖不起”,需盡快做出決定,退守有道。

微妙的風向

從曾經的熱情澎湃到如今的前路漫漫,政策風向的變換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是直接原因。

中概股回歸熱潮緣於2015年6月,彼時,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被業內解讀為有望突破目前普遍采用VIE結構的中概股回歸A股時制度和政策上的約束。

而在2016年,“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這一項被從“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正式刪除;證監會罕見對“暫緩中概股回歸”作出表態,稱高度關註境內外市場的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下稱“借殼新規”)發布實施;證監會稱正在對海外上市的紅籌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昔日中概股回歸的政策暖風已然不複,但在2017年初,中概股“歸途”現轉機。2017年2月,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去年初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應認識到,在美國上市不回來,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另外,中國資本市場監管標準不比美國等其他市場低。”

在部分市場人士看來,2015年私有化回歸的中概股絕大多數是通過借殼上市方式實現回歸,境內外市場套利空間巨大,也進一步助長了國內殼資源的炒作,劉士余此番表態或是意味著“不鼓勵”。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信號得到明確之前,不宜過分解讀劉士余講話。

“目前看來,監管層對於私有化進程中的中概股公司暫時還沒有正向的信號釋放,對於借殼回歸也還沒有明確鼓勵或支持的態度。”君合律師事務所資本市場組合夥人馮誠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無獨有偶,投中信息高級咨詢顧問陳偉也分析認為,監管層當前本身並不想對中概股回歸有有過多幹預,而中概股回歸對A股的影響力也並非外界渲染的這麽大。“處理再融資和IPO堰塞湖是當下監管層的重點,除此之外應該沒有更多余力盯住中概股,同時中概股就算回來,其估值在整個IPO池子里的占比也不算非常大,影響也不一定如想象中大。”陳偉說。

一位已完成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的投資部總監對記者表示,公司“歸途”受阻礙的原因質疑是戰略新興板被取消,這打亂了很多中概公司的上市計劃。就政策風向而言,他認為在明確政策落地之前,不宜將劉主席講話解讀為“反對”。

中概股眾生相

時間拉回2015年的夏天,中概股回歸的火熱狂潮令市場銘記。狂潮達到頂峰之時,僅6月便有14家公司宣布私有化,包括世紀佳緣、世紀互聯、人人網、奇虎360、陌陌等知名企業均加入了私有化大軍。到了2016年初,即便A股遭遇幾次調整已經告別牛市,聚美優品、愛奇藝等企業仍紛紛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約、意欲踏上返鄉列車。

如今,規模空前的中概股“返鄉潮”已成為歷史。縱觀當前的中概股眾生相,激流勇退者有之,黯然收場者有之,迎頭而上者有之,駐足觀望者則占到大多數。

2016年6月15日,歡聚時代接到董事長雷軍和CEO李學淩的通知郵件,郵件宣布因“近期市場狀況欠佳”,不再推動歡聚時代私有化。以歡聚時代為開端,2016年下半年,世紀互聯、愛奇藝、陌陌、汽車之間等中概股紛紛激流勇退,表示放棄或暫緩私有化計劃。

不過也有公司選擇繼續負重前行。2017年2月22日,萬里股份公告稱,終止與搜房網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公司給出的原因是,截至目前關於海外上市公司回歸A股上市相關政策尚未明確,此次重大資產重組進展無法達到交易各方預期。

這也就意味著,搜房網自2015年11月起籌劃的借殼回歸事項經歷一波三折之後仍未成功,借殼回鄉計劃正式告吹。2016年1月20日,萬里股份發布重組預案,因涉及金融業務上市問題,引來上交所23個問題問詢。2016年5月,證監會表態稱,對中概股回歸A股殼資源炒作等應高度關註,給正值興頭上的搜房借殼事宜澆了一盆冷水。隨後的6月,又受獨立財務顧問西南證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一事牽連。

目前來看,搜房網回歸A股已經陷入窘境,不過這也絲毫不妨礙後來者前僕後繼。3月1日晚間,去哪兒於宣布完成之前與遠洋管理控股有限公司於2016年10月19日達成的私有化收購協議計劃。交易完成後,去哪兒網將從納斯達克股票市場退市。

除去哪兒以外,從京東集團拆分出的京東金融也於近期完成私有化交易,估值500億元。京東金融私有化的這一步被不少業內人士解讀為:京東金融為回國上市鋪路。據一位接近交易人士透露,根據計劃,京東金融在上市之前還將進行至少一輪融資;A股是其上市首選。

對於眾多已經完成私有化、私有化尚在進行之中的公司來說,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則是更為普遍的狀態。艾媒咨詢CEO張毅告訴記者,其接觸到的中概股公司中大部分已經暫停了回歸的步伐。“對於他們來說,現在的情況是海外那邊已經起飛了、完全離地了,但這邊的機場卻找不到落腳點,在上空盤旋。”

“拖不起”

回鄉路變得蜿蜒崎嶇,但至少在目前看來,此路仍通。不過,由於中概股私有化及回歸A股的進程中牽扯環節眾多,政策變數目前已經給相關機構帶來了沖擊。

除私有化中概公司自身以外,政策的變數引發的種種成本,使中概股公司及背後資金方首當其沖。鏈條上包括要約收購方、實際出資方、律所、財務顧問等相關機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

首先,回歸受阻的出資人與公司率先將會面臨“合約真空期”的風險。所謂“真空期”,是指回歸公司在已經融到錢的情況下,合約保障措施期限與行為實際落地期限之間,有一段“無法得到保障”的期限。

在這期間之內,出資人所持境外公司股份無論是直接持有還是取得質權,不存在變現價值,對實際出資人而言沒有完全的保障。簡言之,國內借殼和上市沒有實際落實前,境外私有化主體的價值無法得到國內資本市場的承認,升值也無法得到體現。

馮誠指出,在境外私有化退市以及回歸後重新上市的程序里,往往涉及金額較大,需要國內PE基金、銀團等為私有化提供過橋資金支持。PE基金和銀團在簽署合約時一般會提出一個留有余裕的時間計劃表,以限定私有化和重組上市的完成時間,當沒有按照計劃表落實工作時,就會觸發一方違約。

另外,PE基金和銀團的融資存在期限和成本,中概股回歸計劃沒有按時實施,導致直接後果就是背後的過橋資金預期收益無法得到保障。“已經完成私有化的中概企業中,絕大多數都使用了大量的過橋資金來做回歸。而且通常來說,企業不具備單純靠自身盈利來償還過橋資金產生的巨額成本的能力。”張毅表示。

不過,馮誠也認為,此類風險目前尚不足為懼,市場上存在的融資資金合約大多期限跨度較長,目前大部分中概股存留的緩沖期較長,還未達到爆發風險的時候。

張毅亦表示,中概股回歸在設置期限時,首先是預判在A股上市可能用的時間,此外再給風險事件以1年左右的過渡時間,因此通常期限為“2-3年+1年”風險期,合計不會超過4年。“從這個角度來看,政策方面明顯出現‘卡殼’到現在也就半年多,留給中概股的時間尚有余裕,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拖著不解決。”張毅補充道。

對於回歸路行至半途的中概股而言,如果失敗或主動放棄,則意味著公司管理層和外部投資者的獲利空間都會消失。“如果要約投入的資金在公司整個資金池里占比比較大的話,麻煩會更大一些。凡是有套現需求的股東,在私有化回歸終止這件事上都是受傷的。”陳偉表示。

“在所有中介機構里,受沖擊最大的是券商。由於企業本身不認識那麽多有過橋資金的機構,券商在這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受影響也比較大。”張毅對記者表示,券商因直接對接監管機構,一旦項目處於停滯狀態,便會非常被動,需要不停地去和監管層溝通。其亦坦言,對於財務機構來說,不少公司背景相對過硬,所以影響有限。

對於提供中介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和審計機構來說,影響則更小一些。資深證券集體訴訟律師郝俊波表示,服務機構往往將退市和上市進行分開收費。陳偉亦告訴記者,一般公司會先付一部分費用,私有化完成後再補足剩下費用,即使合同終止,中介機構依舊會收到60%~80%的終止費用,因此對於律所和審計機構等來說損傷不大。

退還是留?

盡管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中概股回歸無法按約完成的風險還未到集中爆發期,留給中概股公司的時間尚且充裕。但實際上,因為項目所涉及資金成本隨時間推移越來越高,加上外匯管制政策也不排除進一步生變,多數中概股根本“等不起”、“拖不起”。

目前,中概股需要做出的第一個決定便是:退回美股,還是繼續推進回歸A股的進程?然而,並非所有中概股都能享有這一“自主選擇”的權利。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倘若中概股公司已經完成私有化,退回美國市場相當於重新申請在美股上市,程序繁瑣且會面臨SEC更為嚴格的審查。換句話說,這類公司若要退回去,道路可能更為崎嶇。

上述投資總監告訴記者,公司已經從美國退市回來,基本無法回頭,最佳選擇就是在國內資本市場尋求“落地”。“實在(在A股)落不了地,最壞的打算就是去香港。雖然港股的估值未必趕得上美股,但兩害取其輕,對於我們來講這總比落不了地好,因為資金使用的成本一直在發生,拖不起。”

私有化已經完成的公司基本“無路可退”,而對於私有化還未完成的公司來說,就需要詳細算一筆成本的賬,結合公司所處行業的屬性綜合考慮“返A”是否劃算。

除資金使用成本之外,記者了解到,由於美國的市場環境中提出集體訴訟的成本較低,私有化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中小股民的訴訟,因此在訴訟和審查上的律所支出也不容小視。

邵春陽則表示,部分中概股也會遭遇外資PE因基金存續期到期而提前撤離的壓力,因此也需要註意來自海外的融資情況,以及公眾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第三方關系處理可能帶來的壓力。“除此之外,私有化回歸時員工股權激勵和投資人所投價格差,以及稅收、外匯等複雜問題會給成本帶來的壓力,也需要納入考慮範圍。”邵春陽說。

除了成本方面和投資人關系之間的考量,也有業內人士建議,需要分析公司所處行業的屬性,進而決定去留。

“普通生物醫藥公司做一個產品到臨床一期或二期大約需要4~5年,這期間一直在做投入但卻沒有收入,在國內二級市場無法上市,但在美國,同階段已經可以上市。另外在創新藥主要市場還是在歐洲和北美,中國的本土醫藥公司會比較難打入這些市場。”上述投資總監建議,基於行業屬性,生物醫藥行業公司也不妨考慮返回美股。

另據記者梳理,2015年中概股掀起的回歸熱潮里,以科技、媒體和通信(TMT)為首的行業個股成為主要力量。針對TMT行業公司的情況,一位曾參與操辦中概股回歸的資深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存在以下5個特點的TMT公司可以考慮放棄私有化,返回美股。

第一是在美已經有標桿性的公司且估值極高,如滴滴有對應的UBER;第二是用戶市場主要在美國和歐洲的公司;第三是已搭建VIE結構,處於市場領先地位且有直接強大的競爭對手的公司;第四是潛在市值逾千億美元,短期內A股還不具備承載能力的公司;第五是如博彩類身處國內政策法規灰色地帶的公司;第五是以全球資產配置考慮為優先策略的公司。

上述投行人士還表示,有些TMT公司應堅持返回A股。其舉例稱,具有行業敏感性的公司,如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公司等;由於國情迥異海外投資人難以理解的公司,如互聯網醫療、部分生活O2O、秀場類公司等;用戶和消費群體基本在中國的公司的互聯網品牌公司;以及海外先天估值較低的公司,如遊戲、媒體類公司選擇留在A股發展會更有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85

萬科:鉅盛華將9100萬股質押給中信信托 目前僅10股未質押

萬科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股東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的《告知函》。《告知函》顯示:“2017年4月28日,鉅盛華將持有的萬科91,000,000股無限售流通A股通過質押式回購方式質押給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並已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完成股權質押登記手續,該部分股權質押期限自2017年4月28日起至質押解除之日止。”

截至2017年4月28日,鉅盛華通過普通證券賬戶直接持有公司A股股票共計926,070,47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39%,累計質押股數為926,070,46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39%。

據了解,自今年3月以來,鉅盛華已持續五次質押萬科股權。期間,於3月9日質押萬科1.82億股予平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占公司總股份的1.65%;3月13日,質押萬科1.82億股份予平安證券,占總股本的1.65%;3月29日,質押萬科8160萬股份予平安證券,占總股本0.74%;4月21日,質押萬科1億股給中信信托,占總股本0.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33

山東地煉整合:風光時賣油給中石油、中石化,現一半幾近虧損

在新舊動能切換的背景之下,山東地方性煉油廠(下稱“地煉”)正經歷著一場大變局。

山東地煉,也曾有過一段相當輝煌的過往。作為我國地煉企業最為集中的地區,山東在北方具有國內規模最大的煉化企業集團,隨著山東大煉化的發展,它們逐漸擺脫了對原先“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依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在那個年代,山東地煉煉能增速保持著高速增長,一直是全國煉油產能擴張的主要貢獻者。

2016年前後,山東的地煉企業賺得盆滿缽滿。有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時“兩桶油”(中油化、中石油)自己煉油賣,虧錢;從山東地煉買油賣,卻是穩穩地賺錢。而外省“兩桶油”的銷售部門也曾紛紛到山東來取經,看看山東的地煉企業是怎麽賺錢的。

然而,到2018年初,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對煉油領域嚴重違法違規和失信行為開展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集中整治地煉行業。至此,山東地煉行業的變局正式拉開。

山東地煉起落

今年7月20日,曾入選《山東民企百強榜》排名第二位的山東晨曦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晨曦”)已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按照《民事裁定書(2018)魯1122破申2號》,山東莒縣人民法院稱,“山東晨曦成立於1999年12月1日,現已資不抵債,不能清償到期債務。”

此前,第一財經針對山東晨曦的破產做過詳細調查報道,其資不抵債主要是因為山東晨曦過度運用金融把戲,利用信用證的時間差將獲得的資金用於其他行業的投資或借貸賺取高額的回報和利息,從而將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不過,山東晨曦的興衰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地煉這一行業的變遷。作為當地的知名地煉企業之一,山東晨曦的石化產業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共擁有350萬噸/年重交瀝青、140萬噸/年催裂化、100萬噸/年延遲焦化、25萬噸/年氣分等20套化工及精細化工生產裝置。

地煉,是相對於主營煉廠而言,其發展起源於1998年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的宏觀調整——1998年政府對石油行業進行了結構性調整,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公司業務重組,小煉廠區別性關停並轉。整頓結束後,加工能力在100萬噸/年以上的煉廠大多劃歸兩大國有石油公司,而100萬噸/年以下的小煉油企業選擇保留了82家,成為地煉;瀝青廠、溶劑油廠和潤滑油廠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其余則予以關閉。

2015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首次出臺了較為詳細的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申請條件。自該通知發布後,各個符合條件的地煉企業開始加足馬力、躍躍欲試。

而山東則成為了地煉行業中發展最為迅猛的地區。第一財經記者查詢發現,2014年,山東地煉平均開工率只有37%,其間甚至一度跌至20%。而隨著2015年相關通知的出臺,山東地煉搖身一變,迅速發展壯大。

記者不完全梳理發現,2016年,山東省地煉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25億元、利稅318億元、利潤13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了21.7%、79.1%、60%。2017年底,以勝利油田所在地東營為圓心,整個齊魯大地分布著超過40家的地煉企業,總煉油能力在12410萬噸,占到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地煉企業的原油加工量占到全國的8%。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憑借此前積累的優勢,以及之後的大發展,山東地煉長久以來都占據著全國地煉半壁江山,以至於業內連“地煉”這個專有名詞,也成了“山東地煉”的代稱。

山東地煉行業的勃興往往也帶動了一座城市的經濟發展,以地處菏澤東明縣、國內煉油規模最大的地方民營煉油企業——東明石化為例,2016年,東明石化入庫稅金32.24億元,穩居菏澤第一位,占全市納稅百強企業納稅總額的33.5%。同時,該企業還擁有正式員工7000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煉企業對於東明縣的稅收和就業方面的拉動作用巨大。

“東明石化每年有過千萬噸的加工量、近千億元的收入額、過2000億元的現金流、過2000萬噸的物流,近萬人的就業,對區域經濟社會和相關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帶動作用。”東明石化董事局主席、總裁、黨委書記李湘平對記者表示。

分化嚴重

彼時的山東地煉足夠強大,且以民企為主。在2017年的山東民企100強中,主營地煉或以地煉起家的企業,就有26家,占比達到26%。排名前十的民企中,地煉企業占到4家,分別是東明石化、萬達控股(非大連萬達)、利華益集團、京博控股,地煉在整個山東民企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曾經來山東學習地煉企業的“兩桶油”銷售考察一遍之後得出了山東擁有有全國最大的地方煉油企業群體的結論,並認為這是山東地煉行業不斷賺錢的原因所在。

山東省經信委相關人士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證實了這一點。他認為,“山東地煉作為獨立煉廠,其市場化程度要高於國字號油企。在2016年,國際原油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情況下,地煉企業靈活的價格政策使其充分提高了在成品油市場上的競爭力。”

不過,一方面民營企業的身份賦予了這些山東地煉企業足夠的市場活力;另一方面,在大型國企唱主角的能源行業中,民企的市場競爭力明顯相對處於弱勢,不足以支撐其抵禦行業的周期性波動。加之稅費改革、銀行信貸等原因,山東地煉行業的分化程度也水漲船高。

隨著行業周期的不斷波動,很大一部分的山東地煉企業沒有穩定的原油供應,不得不轉向價格更高的國產與進口燃料油,這樣一來,成本便“呼呼”地上去了,產品競爭力岌岌可危。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想要分得一杯羹,難上加難。

東營當地一位煉化企業廠商告訴記者,前兩年,地煉總體盈利狀況還是相當好的。但是分化也很明顯,“那些拿到原油進口配額的,開工率基本接近滿負荷,盈利水平高。相反,200萬噸加工規模以下的,沒有原油進口配額的,大部分處於半停工狀態,開工率不足30%,原料成本偏高,受消費稅收緊影響大,已處於虧損狀態。”

第一財經記者走訪發現,2017年,整個地煉行業分化十分明顯,那些可以拿到原油進口配額的,開工率基本接近滿負荷,盈利水平高。相反,200萬噸加工規模以下以及沒有原油進口配額的,大部分都處於半停工狀態,開工率不足30%,受消費稅收緊影響大,大多已處於虧損狀態。

民生證券研究團隊認為,造成地煉經營業績出現分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國家成品油消費稅制度的不斷完善。在地煉和主營煉廠公平市場競爭的情況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渠道,使地煉的競爭力大幅減弱,最終走向淘汰的結局,而之前被地煉侵蝕的成品油銷售市場有望重回到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

據石化行業咨詢機構隆眾石化統計,山東地煉一共80多家,其中40家左右一次加工能力在200萬噸以上的基本都有原油進口配額;而余下40多家就是規模在200萬噸以下、沒有原油進口配額,開工率極低的。這也就意味著在山東,整個地煉行業有50%左右的企業處於虧損的邊緣。

整合啟幕

“大,但不強。”山東省經信委副主任王萬良在2017年12月28日山東省煉化行業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會上強調,山東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省內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拉長產業鏈,生產石化下遊產品,提高國產比例,實現進口替代。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幾十家地煉企業在原料采購、物流運輸、成品銷售市場上長期“單兵作戰”,影響力小、話語權弱,至今無一家主營業務為煉油的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茶壺煉廠”的稱號由此而來。

“地煉若不能及時轉型,必將會有一批被淘汰出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今年3月份,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成品油消費稅征收管理有關問題的公告》實施,成品油消費稅監管全面收緊,通過“變票”逃避生產環節消費稅被完全封堵——地煉獲取利潤最主要的途徑消失了。

天風證券研究團隊稱,一直以來,地煉和經銷商避稅的三個關鍵漏洞:1)原料環節變票——以前存在進口輕循環油等變票成燃料油,因為輕循環油不應稅,燃料油是應稅品;2)出廠環節虛開發票——煉廠超額開具銷售發票,以及貿易公司虛假開具銷售發票;3)加油站終端不開票——民營加油站向地煉采購成品油也傾向於采購不帶增值稅票的。

在2017年12月初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能源環境高峰論壇上,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副會長董秀成公開表示:“未來國家政策對於原油進口使用配額和成品油出口配額這兩個配額的大趨勢都是收緊的。兩個配額的控制是為了避免原油和成品油的大進大出,而把碳排放和汙染留在國內。嚴格控制成品油出口配額,讓煉油企業在國內市場競爭,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控制國內煉油產能擴張,最終優勝劣汰,實現市場出清。”

無論是系列政策的推動,還是政策與市場倒逼下的選擇,都對山東地煉的整合發揮著作用。山東地煉一直以來因為平均規模較小、一體化水平偏低,已然落後於行業的發展大趨勢。吳琦告訴記者,“抱團取暖是化解風險的最佳選擇。面對種種風險,深化合作、抱團取暖似是較為合理的選擇。”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山東地煉行業的整合正在多方力量助推之下拉開大幕。

對於地煉企業而言,不斷被壓縮的利潤空間導致其開始“投奔”國企,民企和國企融合重組成為行業大趨勢,越來越多的地煉企業擁有了國企背景。如中海油並購了東營石化、中海瀝青以及海化石化;中國化工集團旗下也擁有包括華星、正和、昌邑、安邦、藍星濟南、濟南石化及長城煉廠等地煉企業。

2017年9月1日,山東省經信委下發《關於加快全省地煉企業轉型發展組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複函》,提出山東煉化要著眼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綜合競爭力,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行業進一步聯合重組、集團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從中國(獨立煉廠)石油采購聯盟到山東煉化能源集團,16家地煉企業的合作也從以往的進口原油采購擴展到了統一儲運和零售終端領域。

從山東省的角度來看,也在積極幫助地煉企業找尋到曾經束縛日久的油品短缺問題。7月22日,青島港對外宣布,為推動山東省新舊動能轉化,董家口港—濰坊—魯中、魯北輸油管道(二期)經過16個月的緊張施工,投產試運行。記者從青島港方面了解到,輸油管道將服務於山東濰坊、東營、濱州地區的主要煉化企業,結束了部分地煉企業過去沒有管道輸油,只能靠油罐車運輸油品的歷史,還把青島港董家口港區的30萬噸級兼顧45萬噸級原油碼頭、200多萬立方米的油罐群與山東地煉企業群連為一體。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3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