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程序員該如何過好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6/161687.shtml

程序員該如何過好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InfoQ InfoQ

程序員該如何過好他的整個職業生涯?

程序員是一個具備長久生命力的職業。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lnfoQ)授權i黑馬發布。

1 寫在前面

加入極客邦的第一天就被拉到了「大咖說」的現場,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情。從錘子科技正式離職之後,我享受了一個短暫的假期,隨即投入了下一個戰場,極客邦科技和內容服務領域。

很多人都在問我,為什麽要離開錘子科技加入極客邦科技,其實這就是一個簡單的職業選擇。人生在世,一路向前,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選擇,有時候是被動選擇,有時候是主動選擇,僅此而已。

錘子科技是一家獨特的,有趣的公司,由於種種原因,它的成長之路比其他創業公司走的更為艱難,不過錘科創造的產品和秉持的價值觀我是很認可的。我在錘子科技期間認識了一大批優秀的、有趣的、才華橫溢的夥伴,他們的技能棧分布在各個領域,這對我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學無止境。

在錘子科技我更多是負責產品的研發和實現,並主導一些底層的技術架構和技術產品,在極客邦科技我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全面負責公司的產品和研發工作。尤其內容產品,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這幾年我一直在尋找技術和產品平衡點,在知識經濟和內容服務層面做了很多嘗試,而極客邦聚合了人、技術和內容,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所有就有了「從錘子到極客邦:我的職業生涯巡禮」。

說是我的職業生涯,其實談的是程序員這個群體以及我對近二十年工作經歷的思考。題目起名為「巡禮」,多少有點回顧的意思。我喜愛的作家村上春樹有一本小說叫《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其中的巡禮就有探究過去,只面未來的意味。

巡禮之年是由三組鋼琴獨奏組曲組成的一套專輯,由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作曲。一般被認為是李斯特最傑出的作品,為李斯特音樂風格的集大成之作。第三組曲特別被認為代表了李斯特的晚期風格。

所以,今天我會和大家講述程序員成長的故事和一些思考,包括程序員這個職業的生命力,要不要一直編程,如何尋找自己的特質,程序員和產品的關系,專業的選擇,職業的選擇,等等。

2 程序員是一個具備長久生命力的職業

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程序員還是一個年輕的職業,那個年代,我們都沒見過35歲以上的程序員。很多人告訴我,程序員是吃青春飯的,你在國內見過35歲的程序員嗎?我說,沒有。

就是嘛,所以要盡早轉行呀……

這種話聽得著實不少,事實上也真的有很多程序員早早轉行了,我沒轉不是因為內心強大,而是比較單純。35歲,聽起來像光年一樣的距離,誰會考慮那麽遙遠的事情。所以我什麽都沒想就繼續編程了。

35歲轉瞬即至,除了過了個普通的生日之外,什麽都沒有發生。那一年我依然聽著音樂編寫程序,看看周圍的朋友,他們要麽在某個技術領域成為行家里手,要麽在做產品的同時演講布道,有的設計出了很多人使用的軟件,有的則成為了一個純粹的管理者,經營著上千人的機構。這些人從前是程序員,現在也是。

程序員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職業之一,是不是最好,不敢確認,畢竟我沒離開過互聯網行業。不過程序員喜歡自嘲倒是真的,甚至以互黑作為生活的樂趣,有時我們也會被別人黑到喜馬拉雅山的高度,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程序員都是在空調房里敲敲鍵盤就有可能冷不丁改變了世界,並且,大部分時候,我們都讓這個世界變得好了一點點。與很多職業相比,程序員的投入產出比都算高的,稍有智力門檻,也沒比其他行業高多少。而這個時代,給了程序員們大展宏圖的機會,給我們足夠的自由度去創造我們想要的東西。

至於傳說中的「程序員職業病」,其實和程序員這個職業並沒有多大關系,伏案工作的人群大抵如此。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為員工提供了各種福利,免費的健身房,舒適的桌椅,香濃的咖啡,甚至一些娛樂設施。自己不運動,其實很難怪到這個職業頭上。另外,程序員的工作也「並沒有想象的那麽辛苦」,有太多的行業比我們辛苦的多,所以,遇到頭腦清楚邏輯清晰又喜愛計算機並且沒有意向進入其他領域的年輕人,我總是對他們說,來做個程序員吧,這是個能讓你的生活變得精彩的職業。

3 程序員不一定要寫一輩子程序

以前人們總是說年齡大了就不要寫代碼了,或者說寫不動代碼了。現在多少有點矯枉過正,比如 CTO 怎麽能不寫代碼呢,寫代碼可是一輩子的事呀。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根本沒什麽可以爭論的,一個階段一種做法。如果你寫代碼是最有價值的,就去寫代碼。如果你做產品是最有價值的,就去做產品。如果你去管理公司是最有價值的,就去管理公司。前一陣子看過一篇文章「紮克伯格開發筆記:打造 Jarvis 的日子」,紮克伯格在文章里寫到:

2016年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挑戰:打造一個像鋼鐵俠里 Jarvis 那樣的家庭 AI 助手。

在這一年里,我打造了一個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進行對話的 AI 系統。它能夠控制我家里的燈光、溫度、電器、音樂和安防系統,而且這個 AI 還能了解我的品味和習慣,可以學習新的詞匯和概念,甚至可以逗我的女兒 Max 開心。Jarvis 是由 Python、PHP 和 Objective-C 編寫的,運用了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面部識別以及強化學習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

紮克伯格是為了編程而編程麽,顯然不是。除了保持技術的敏感度,他主要是為了了解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通過挑戰熟悉 Facebook 的工程師們使用的內部技術,同時了解智能家居。而且,這些工作僅僅占用了他很少一部分時間。

實際情況也是這樣,與我一起成長起來的七零後程序員,差不多有超過一半,他們的工作重心已經不再是編碼,而是其他工作事務,另外一半則依然以編程為主要任務。這兩種狀態,都是很好的存在。

4 程序員職業生涯的關鍵點是哪些?

以我並不豐富的程序員閱歷來看,入行三到五年的經歷對程序員以後的職業生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聯網時代學習環境開放,資料浩如煙海,很多大學生在走出學校大門的時候,很可能在某項專業技能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但是這三到五年的探索,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很多人喜歡制定學習計劃,但這些計劃大都無法執行下去。不是計劃出了問題,而是人學習和提升的方式很難按部就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摸索前行。就像你今天按計劃要耕完一畝田,作業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你發現一塊土質的異常,於是深挖下去,用鐮刀割去雜草,用鐵鍬鏟除泥土,用鉆頭鉆出深洞,最後發現了一口油井。如果你按照計劃耕完這一畝田,可能永遠發現不了那口井。

我相信每個人身體里都有某種特質,這種特質讓你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其他,這種特質也能讓你異於他人。但是,人們並不是生來就知道自己擅長幹什麽的,需要花時間去尋找,找到它,然後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這對你漫長的職業生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需要五年這麽久的時間嗎?依我個人的經歷,恐怕更長也說不定。無論程序員也好,軟件工程師也罷,叫著簡單,領域知識卻是浩如煙海。進入現代互聯網階段,程序員的領域細分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比如 XX 語言工程師,前端工程師,後端工程師,架構師,大數據工程師,安全工程師,運維工程師,移動開發工程師,DBA 等等,叫法繁複,甚至職能重疊,這些角色最初都叫做程序員,最終他們像一棵大樹,枝條粗壯,蜿蜒生長,然後在樹冠分開,並結出了各種各樣的果實。同時,每個細分的領域又會衍生出浩瀚的領域知識。

比如編程語言,常用的編程語言就有幾十種,靜態語言,動態語言,腳本語言,函數式編程,面向對象編程,過程式編程等等,從平臺角度,Java VM 上有 Java,Scala,Groovy,Clojure,Jython,Ceylon 等,.Net 平臺上有 C#,J#,F#,VB.Net,VC#,ASP.Net,移動平臺有 iOS,Android,Windows Phone……

即便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一門語言或技術上,Java,你也不可能僅僅掌握它的語法特性和函數庫,然後寫寫業務表單和增刪改查就完了。Java 的虛擬機、性能、並發編程、Jit 技術、垃圾收集、集群、分布式、異常、日誌服務,還有大量的 Java 平臺開源項目,都需要深入了解。除此之外,一些數據結構和算法也是程序員們應該掌握的內容,比如棧、隊列、鏈表,二叉樹、紅黑樹、B 樹,散列表,排序算法,查找算法,最小路徑,最小生成樹等等……

這麽看來,五年的時間並不長是不是?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你花費了五年的時間,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做程序員,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悲哀,但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因為你還有時間轉型啊。程序員幾乎可以轉型為其他任何角色,反過來卻很難。我們聽說過很多優秀的產品經理,創業者,管理者最初都是程序員,卻很少聽說哪個頂尖的程序員是從產品經理轉過來的,有嗎?反正我不知道。

5 程序員如何做出好產品?

在很多人眼中,產品經理做需求,程序員做實現,似乎是一對冤家對頭,比如最新的段子是這樣的:產品經理失蹤了,程序員第一時間到警察局報警。警察對程序員說:你先冷靜一下,你這樣一直笑沒辦法做筆錄。

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一個好的產品,一定是程序員和產品經理一起努力協作的結果,甚至,很多技術人員本身就是這個產品的產品經理,有的即負責技術又設計產品,有的幹脆是從程序員轉成了產品經理。

張小龍在剛並入騰訊的時候負責 QQ 郵箱,那時候他覺得自己應該做一個管理者,產品的事情讓團隊的人去做就行了。「說老實話,我個人沒有太關註它的體驗,幾乎很少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結果出了大問題」。之後張小龍徹底改變風格,重回一線。「從極簡版開始,我真正投入去做一些我自己掌握的產品體驗,我怎麽說就怎麽做,任何一個元素要改都必須得到我的同意才行,我會全程參與到這個產品的每一個功能體驗中」。最後始有微信。

據說張小龍是那個時代南方最好的程序員。

馬化騰對技術和產品的重視程度也由來已久,他在2008年的公開演講中就說:產品和服務是需要大量技術背景支持的,我們希望的產品經理是非常資深的,最好是由做過前端、後端開發的技術研發人員晉升而來。好的產品應該交到一個有技術能力、有經驗的人員手上,這樣會讓大家更加放心。如果產品經理不合格,讓很多兄弟陪著幹,結果發現方向錯誤,這是非常浪費和挫傷團隊士氣的。

如果你是個程序員,如果你熱愛你的正在研發的產品,一定要參與到產品的方方面面中來,徹底了解產品的邏輯、體驗、交互和用戶心理,每一次版本發布後去觀察用戶的反饋,收集產品數據,與產品經理反複探討和確認每一個細節。

事實上,無論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做到何等的事無巨細,最終軟件是由程序員寫出來的,這個產品必定天然攜帶了這些程序員的特質和元素,如果程序員在每一行代碼中傾註了自己的情感,這個產品就是個有情感會呼吸的產品。如果程序員只是實現產品的工具,那做出來的東西也是沒有生氣的,蒼白的。

只有程序員和產品經理同時全情投入,才有可能做出最好的產品。

6 專業性很重要,但也別太「專」了

程序員一看就是個很專業的工種,但是正如前面所述,這個領域的技術用浩如煙海來形容豪不為過,我們窮盡一生也無法掌握其萬分之一。人們常說先做專才,再做通才,也就是所謂的 T 字型人才,既有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同時知識技能廣泛,為人處世,大開大合。古代開國皇帝大抵都是這種,雄才大略又武藝高強,上馬砍人,下馬治國,一通百通。

所以程序員必須首先具備專業技能,才能在這個殘酷的領域里存活下來,不要沒幹兩年就想著去管理,拋棄專業知識。翻一翻互聯網招聘職位列表就知道了,一百條里面99條是各種各樣的工程師,好容易有一條是管理性質的,一看是總經理,您能勝任嗎?

所以,專業技能是需要優先考慮的,等你真正成了技術大拿,自然知道怎麽去擴展橫向知識。

但是您也別太專了,以至於成了偏門技術。我有個朋友一直在國外生活,他的技術棧就是大型機 —— MainFrame,每天和 JCL(Job Control Language)、COBOL 等技術打交道,工作機會不多,但這個專業的人員更少。找工作倒是不難,但是看不到上升的空間,每次換工作都得換城市,為了一個更好的職位,甚至需要從美國輾轉到日本,每次被折騰的死去活來,換方向代價有太大,薪水還會降很多,進退維谷。

選技術方向,不要讓自己處於這種境地。

7 程序員的跳槽?

跳槽也是一種選擇,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價值。談到價值,大家就會想到財富,畢竟每次跳槽大家都希望能掙到更多的錢。憑借工資能夠完成足夠的財富積累嗎?不一定。

財富積累應該是階段性的,而不是線性的。比如你在很長的階段里,薪水一直徘徊在兩萬左右,突然有一天,到了一個不可預知的拐點,月入十萬了(註意不是月薪),又或者,股權兌現了,又或者,家里拆遷了,等等。總之,財富的積累不是一點點漲上去的,你可能在很短時間內積累的財富遠遠超過之前積累的總和,或者說,財富積累也符合二八原則。當然,你也可以等著薪水一點點的漲上去,那樣的話,就是說,嗯,基本上最終你也不會有什麽財富。

無論通過哪種方式,跟隨公司上市也好,自己能力大幅提升年薪百萬也好,投資也好,創業也好,總之要找到或者碰到這個拐點,堅持、勤奮、堅定,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當然,運氣有時候更為重要一些。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你得一直往前走。

跳槽是往前走的方式之一,跳的過程中,也可能遇到拐點。舉個例子,前阿里的王勇睿老師,2010 年面試外企失敗(原因未知),退而求其次進了阿里巴巴,結果四年後阿里哢就上市了,王老師富廢,結果還是閑不住,又去創業了。舉個反面的例子,杭州二爺邱嶽,2008 年加入阿里,幹得風生水起,2012 年不知道什麽原因就從阿里巴巴跳槽了,2016 年不知道什麽原因就失業了……

之所以舉了兩個好朋友的例子,意思就是,跳槽的變數也挺大的,有時候做了有價值的事,獲得了應得的財富,有時候則只取其一,或者兩手空空。

每個上過班的人都知道,在同一個公司加薪實在是太慢了。為什麽會這樣?因為你入職的那一天,公司人力部門是以當時的市場價值評估確定你的薪酬的,隨後的日子里,如果公司正常發展,加薪升職都要遵循公司的內部通道和規則,如果這個規則趕不上市場薪酬的漲幅(就像最近幾年),那你幹了三年,薪水還不如同等水平的新員工就是很正常的情況了。

知道了這個真相後怎麽辦?去判斷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無論個人財富還是知識積累,從長遠來看,能夠讓你獲得自由的,都是指數級別的增長,也就是那個拐點,而不是你的工資。一個人一輩子掙到手的工資其實是可以一眼看穿的。而可以看穿未來的事情,往往比較無聊。

所以決定離開一個公司或加入一個新公司,問自己幾個問題就好了:公司是不是在成長?你自己能不能獲得成長?公司的成長和自己有沒有關系?幹的開不開心?如果這幾個問題都是肯定的回答,那麽就該留下共同成長。反之就該離開。如果 2:2 呢?這就需要你去判斷了。

程序員如何實現個人價值?還是得踏踏實實的寫好每一行代碼,做好每一個產品,然後等待時間的力量,萬一是大器晚紅呢?

程序員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89

你會因為霧霾離開北京嗎?西二旗的程序員們說不會,是因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2007.shtml

你會因為霧霾離開北京嗎?西二旗的程序員們說不會,是因為......
InfoQ InfoQ

你會因為霧霾離開北京嗎?西二旗的程序員們說不會,是因為......

2017年的北京,因為霧霾和房價,開年顯得格外喧囂。

本文由InfoQ(微信ID:infoqchin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二叉樹

我們在西二旗、中關村、望京...這幾個北京的互聯網公司聚集地,采訪了數十位程序員:“你會因為霧霾,離開北京嗎?”

一位在創業的同學說:不會,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其實真實的原因是:

01

"因為我窮,去別的地方賺不著錢。"

其實在北京孩子回憶里,北京的天氣曾經是可愛的:

02

“(小時候)好多貓在房子上走,然後一仰頭,天是很高很藍那種感覺。”

有同學曾經受不了霧霾,離開了北京,但是又回來了:

03

“因為北京的互聯網文化和發展速度,更適合diaosi程序員的發展。”

是的,逃離北京的原因有很多:糟糕的空氣、高昂的房價、擁擠的交通......

但是生活總要繼續,你的選擇是什麽呢?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霧霾 房價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90

年營收超5億 每年4萬程序員畢業 這家“碼農大學”做對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01/164939.shtml

年營收超5億 每年4萬程序員畢業 這家“碼農大學”做對了什麽?
創業家 創業家

年營收超5億 每年4萬程序員畢業 這家“碼農大學”做對了什麽?

“要做成名校這個過程是最煎熬的,我算了大概要七八年。”黎活明說。

首發 | 創業家&i黑馬(ID:chuangyejia)

文 | 李書娜

編輯 | 劉建強

這家IT培訓機構已進入全國15個省會城市,每年有4萬多人從它的教室走出,走上“碼農”的道路。

2016年,傳智播客營收5.3億元(2015年1.97億元),目前,在擁有1億多元現金的情況下,進行了第一輪融資。這家外界對它知之甚少的公司,打算成為IT培訓的NO.1。上市公司達內是它最主要的對手。2016年,達內營收超15億元,是傳智播客的3倍。

創業家&i黑馬采訪了傳智播客董事長黎活明及這家公司的多位高管,他們詳細講述了該公司獨創的自媒體招生秘訣、雙元授課模式及通過建立知名大學超越達內的規劃。此文選黎活明口述文章發布如下,關於雙元授課模式的文章發布於另一篇文章:《為什麽說雙元授課比面授更好?。(點擊可閱讀該文)

黎活明:我們怎麽才能成為業內第一?

(黎活明為傳智播客董事長兼總裁)

傳智播客2006年成立,2007年我從易遊網辭職後,在寫一本技術層面比較高級的書,寫完一部分就發布在網上,公司的創始人看到了,就邀請我到公司給他們的學生講課。因為我是廣東人普通話不好,猶豫了很長時間,拒絕了三次,最後沒辦法答應了。

timg

*黎活明)

一開始是兼職,2008年8月,創始人問我有沒有興趣加入公司,當時我沒答應,當時是想在互聯網創業。創始人之後又多次找我,最後被創始人做教育的情懷打動了。當時公司股東加上我是三個人,除創始人外,還有CSDN的蔣濤。創始人比較專註於技術、教學,我負責公司整體運營,蔣濤是投資入股。

2011年12月創始人去世,競爭對手黑我們,說創始人走了,我們教學不行了。那一年我壓力很大,這個創始人的知名度很高,很多學生沖他來的。但對於在校的學生來說,上課的老師有很多,張老師雖然走了,但我們這些人一直延續了張老師對授課質量高要求的基因,並沒有影響教學,所以老學員依然大量給公司推薦學生。我們的口碑依然很穩定,那一年業務增長了一倍。

自媒體招生和師資

我們招生主要是靠學生之間的口碑傳播。招生部門人很少,全國跑高校招生的也就七八個人——不是直接跑到學校里面,主要是和主動上門來合作的高校對接。

startup_meeting_brainstorming_business_teamwork_team_people_office-764425

為什麽不跑高校招生?成本很高。一個員工在路上浪費五天,回來又浪費五天,在那里三天四天。如果跑遠一點的,從北京跑到湖南或者廣東,來回路費坐普通的火車都要三四百,住宿一晚上兩百多,差旅加住宿就一千了。在學校里面請吃飯打點關系,幾千塊。去一趟最少是兩個人,工資也很高——我們這邊老師很貴,技術人員平均一天工資兩千到四千。而高校計算機系多的兩三百人,少的一百人左右,一百人最後報名好一點能有二三十人,不好的就兩三個。這樣算下來,我的成本太高。

雖然跑到外面招生的人很少,但通過網絡營銷的方式一年的招生量也很可觀。這個隊伍很龐大,純做網絡營銷。我們自建自媒體,制作微電影、科技節目等,這些節目在騰訊、鬥魚等上面,觀看播放量很大,每集都是上百萬。

主要是90後一些好玩的內容,里面有我們的公眾號二維碼、QQ號、微博等,各種渠道都有。通過這些渠道加入後,首先是建立粉群,然後再提煉出有意向的用戶,經營一個意向群,意向群里面有工作人員做轉化。

我們建自媒體的目的就是廣告植入和經營粉群,減少公司品牌推廣費用,一年可以帶來幾千人的招生量。廣告也肯定要做的,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在我的盤子里可以忽略不計,比如說前年是幾百萬,那跟營收是沒有辦法比的。

現在學生可謹慎了,不要以為他一看廣告就會報名,不是那麽簡單,他要認可你。廣告你說得天花亂墜都沒有人信你,一旦他是你粉絲了,他就會信你,還是比較忠實的。

雖然沒有去大學招生,我們在大學的影響力也很大。全國有兩千多所大學,九百多所都在用我們的教材,大概有二三十萬學生。自媒體里我們也有關於高校的一個分群——用了我的書的,圈起來經營他,轉化為一線用戶。

老師方面,我們研發出了雙元產品(詳見後面畢向東口述),除了可以規模化,標準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保證老師隊伍穩定。現在全國十五個城市,除了北上廣深這四個地方我們保留傳統的面授,剩下的地方全是用雙元產品。

我們現在有800多老師,不誇張地說,在中國計算機教育領域我們老師是最多的。我們對老師的投入,用在人上的錢,占營業額的比例是最多的。教育關鍵是靠人,錢應該用在人身上。我們百分之五十幾的資金都投入在跟教學相關的群體身上,比達內高十幾個點。

成立大學,趕超達內

只要教學質量比它(達內)好,超過它是必然的,這需要一個過程。

現在我們大概是五億的營收,他們是十五億,有兩倍的距離。

chatu3

假設它沒有變化,我們可能七八年才能追上,況且別人也在發展,它已經是跨IT擴展到別的領域了。但是如果是彎道超車就不一樣了。比如我們做大學,一旦做成功超車是很快的——我們學費一年四五萬,招一萬人是四個億了,招兩萬人就八個億了,再加上培訓就可以超過它了。這個是彎道超車。

即便是它後來也切入學校,但學校幾乎是越幹越好的,再進來是很難的。當我成為名校,優質的生源被壟斷了,哪怕他有同樣的師資,他拿的也是二等的學生,沒有辦法跟我比。

一旦大學形成名校,最起碼我會讓它計算機培訓的份額變得很少。教育有一個特殊性,其他行業沒有辦法比,教育只有一次性,家長不會把幾年的時間拿來做實驗,要選就選最好的,不會選第二的。

現在我的學院收費四萬五,利潤是很低的,我們通過利潤率來推的。傳智專修學院,現在還沒有出名,當我做成計算機名校時,就會有很多人來。但是你要做成名校這個過程是最煎熬的,我算了大概七八年做成一個名校。

我們在培訓里算名校,在培訓領域你即使做成名校都無法跟大學這種性質的名校比。新東方英語很知名的,也不能和北大清華比。中國家長會讓孩子讀大學去讀新東方嗎?中國老百姓對大學和對培訓機構的認知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們要建一所計算機專修學院的原因。學院的投入很大,我們第一年要投入兩千萬,幾年下來要投五六千萬。這個事情不是一般就能幹的,沒有體量的公司幹不了的,有錢也不一定能幹。

世界上百年的學校很多,上百年的公司不多,所以做學校雖然慢但是絕對有可能做百年。而且做學校跟做企業有不同,得到社會尊重。你剛看到的是學費,你沒有看到畢業的學生群體是很大的資源,跟學校的連接是很強大的,只要你讓他幫忙,他會不計成本回饋母校。阿里巴巴倒就倒了,還有京東呢誰會在乎它,但是一個學校倒了,很多學子沒有母校了,他們是不能接受的。

自媒體招生指南

在這個行業里面,市場規模第一的達內,現在一年的廣告費上億,我們的廣告費2014年、2015年才幾十萬,不在一個級別上。所以我們只能另辟蹊徑,用其他的手段做營銷。 

2014年之前,營銷主要就是把我們的上課視頻上傳到網上。2014年後,之前的還在做,但重點轉向自媒體和粉群,所有的項目都是圍繞著將我們的目標用戶吸到粉群當中,並運營粉群、轉化招生。從自媒體吸粉到轉化招生,一般有三四步。

第一步,建立吸粉渠道

首先是自建自媒體,大量吸粉進來。2014年開始組建自媒體,有一支來自於北京電影學院等類似院校動畫影視專業的20多人隊伍,制作一些脫口秀、短視頻、鬼畜視頻、動漫節目等。比如最近《人民的名義》很火,那麽我們就做一個短視頻,5月份柯潔和AlphaGo又要開始對決了,我們可能馬上又來一波。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打法,就是隨著市場的發展不停地變,基本上是什麽火做什麽。一般都是十幾秒、幾分鐘,一般不超過十分鐘,並且頻次很高,每天都有,甚至每天都不止一部。

其次,舉辦各種活動。大的活動就是1024程序員節,就跟“雙十一”一個道理。主要是與業務形成連接,比如在這一天很多的課程有大幅度的優惠,但是不是半價。還有就是增量粉群。去年10月24日這一天,就有十幾萬的人加入我們的粉群,在IT圈短時間里擴大了影響力。更多的是細小的、日常的活動,比如每周三會有活動,拍一下食堂最奇葩的菜等。

在資源、活動、自媒體節目中嵌入營銷,相當於與用戶跨過了中間的傳播介質,直接建立了聯系。但這才是第一步。

第二步,分類的運營

什麽意思呢?就是當你通過視頻、活動等上面的二維碼進入粉群後,我們就會有一些活動,也有一些人跟你聊天,通過對你行為分析馬上對你進行分類,通過矩陣號去輔助運營。

2014年底,開始建立播妞個人號。不同於公眾號的單向傳遞信息,播妞是一個人,她把品牌人格化了,代表的是一個人,有思想、言語交流。播妞在朋友圈發一條東西,跟公眾號推送一條信息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播妞下面又有N個播妞,有短視頻類的播妞、大學生播妞……

類似播妞的品牌化形象有很多,比如下載視頻的酷酷哥,技術資源的野狼,科技類資訊的喵喵等,每個號都有鮮明的個人標簽。這二十個不同形象的個人矩陣號,只是相當於一個中轉站。比如當他通過教材掃碼加入微信號時,是播妞這個號,但通過一些活動及聊天後,判斷出他是一名大學生,那麽,就會換另一個播妞在跟他聊天,但其實已經換人了。

怎麽對人進行分類?主要是根據年齡和職業分,主要包括學生和社會上的人兩個大類。這兩者完全獨立分開運營。比如,大學生要劃分他的片區,一本、二本、三本、專科、高職,並且要細分到哪個學校哪個學院以及哪一級。他們加入粉群時是自帶標簽的,意思就是他要進入群必須填哪個學校哪個學院,只有填了才能加入。他如果是真正想和我們交流、交互的話一定會填寫的。

社會上的人就不需要,只要掃碼就可以加入,加入後通過聊天按年齡段以及感興趣內容對他們分類。比如有些對電影感興趣,有些對《王者榮耀》感興趣,有些對交友類的感興趣,這些都要進行分類,之後再進行多次的意向度測定。

還存在一些人掃碼進來了,但是跟我們沒有互動,那我們基本上會定時比如一周或一個月把沒有交集的人刪除掉。還有一個就是如果他的QQ使用年齡低於一年,一般也會被清除掉。所以,現在粉群中的用戶基本上是跟我們有關聯並且有意向的,基本上是能產生一定招生的人。

第三步,業務對接 

對進入粉群的人進行分類後,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開始大量的運營活動,跟業務產生對接。這個活動是各式各樣的,有傳播的活動、黏性的活動、活躍僵屍粉的活動。比如說你註冊一個號玩遊戲,玩著玩著沒意思了,走了,突然有一天又回來了,就給你一些禮物,吸引你回來再看看。類似這樣的活動有很多。每一個群體都有每一個群體的運營方式和辦法,要先分析用戶行為。

比如一個大一學生進入了我們的粉群,他還沒有畢業,我們培訓不了,但他依然是我們的目標用戶。我們就培養他,讓他在四年當中養成習慣離不開我們。假如他喜歡美劇、動漫,那我就每周的周五在群里甩一個百度網盤鏈接地址,里面都是最新熱映的美劇或者二次元動畫片類型的;在他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時候,就在群里分享歷年所有四六級試題;當他做畢業設計時,我就在晚間開公開課,有老師教他怎麽做畢設——這種教不是從書里抄點、去別的地方買點兒,而是教他寫一個像京東、淘寶這樣商城類的完整的項目。

他大學一畢業出去之後,我們也不會讓他來培訓。但當他找工作遇挫的時候,我們就定向推送一個信息,類似於——他的校友,在我們這兒培訓完之後薪資1.2萬這樣的。這個信息我會同時讓被我們圈起來的跟他一屆的人看到,我什麽也不會說,自然而然有一些找工作受挫的就會找到我們。

經過前面幾年的交互,我們已經非常清楚他的定位和意向。人在找不到路的時候,如果你給他一種出路,他會很信任你。

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把人圈到粉群里,不是一個具象的群,而是一種生態圈,粉絲通過資源、活動等與我們產生交互,產生一種信任。我們要增強的就是他對我們的信任感。當一個人對你產生信任,後面你再說什麽,他就感覺你不是在騙他,是在幫他。當他明確表示想來學習時,我們就把他的信息轉到咨詢部門,我們的工作就停了。他報名後,如果對我們有充分的信任,他可以直接把人介紹給我們,我們轉咨詢,咨詢轉化,就形成了整個閉環。

從吸粉到報名轉化,短的一天內就可以完成,時間長一點的一年以後找到我們,有的甚至加入粉群兩年後才到我們這里報名。如果上面三個階段沒有完成轉化,那我們就會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就是精準、定向的跟進。一般來說,三個階段就能完成轉化。 現在行業里很多企業模仿我們,但是玩法、套路就是這麽多,最難模仿的是整個人的基因,運營播妞的基因是學不到的。在播妞這兒,情感出問題了,找工作受挫了,他會跟播妞談,而播妞可以跟他從晚上8點聊到11點半,三個半小時一直開導他,關於報名卻一句都不跟他提。

我們做的是輻射更多人讓他們知道我們,提升我們品牌的知名度,然後當他成為我們的粉絲後,通過運營讓他傳播我們,就是口碑,最後,產生對我們的忠誠,在這四個維度軟性地植入營銷行為。

當這條路探索出來後,就可以大規模複制到別的領域。高中的K12領域,還有學前教育、嬰幼兒的家長層面……這樣,我們把這個生態鏈從一開始的家長,到他的孩子慢慢長大進入了高中粉群,再進入大學粉群,進入到短劇粉群,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產品和運營方式,把人圈在我們的粉群內。粉群基數越來越大,對於咨詢、報名有很大的幫助。

傳智播客 培訓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94

雷軍誇贊過的17歲CEO陷“抄襲風波” 產品被指抄襲程序員作品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07/1145779.html

00後CEO引發熱議

一則發布於9月2日的人物訪談視頻幾天來關註度越來越高,視頻的主角名叫李昕澤,出生於2000年,他在2015年創業成立了一家公司,自己擔任CEO。這是一家自稱“00後第一公司”的科技公司,主要從事電腦桌面、APP、瀏覽器等產品的開發。視頻中,這位年輕的創業者頻爆金句:“可能一些三四十歲的老一輩企業家,他們就沒辦法了解互聯網,因為已經老了”、“有非常多的人(質疑我的年齡),但是沒辦法,我就是這麽小就當了CEO,他們質疑也沒辦法。”

李昕澤自稱,他的公司成立於他初三那年,目前有300多名員工,大多通過網絡進行辦公。李昕澤說,他的公司員工基本都是00後,最小的只有11歲。這段視頻幾天來熱度持續走高,視頻發布第二天,知名企業家雷軍就通過個人微博轉發了,並對這位00後CEO給予祝福和贊賞。

但很快,事情發生了變化。

代碼原作者現身指責抄襲

9月5日,網絡架構師“墨鏡貓”現身指責李昕澤,稱他的產品抄襲了自己發布在開源網站Github上的開源代碼。

在這篇名為《中國首位00後CEO公然抄襲、複制我的開源作品》的文章中,“墨鏡貓”稱,他是在9月4日晚上被別人提醒發現的這一情況。李昕澤在接受采訪時所展示的智能電視項目中的“貓桌面”,正是自己發布在GitHub開源社區的一款產品。“一開始我還以為別人只是引用了我的作品什麽的,但打開其中的鏈接卻發現,不是那麽簡單,他(李昕澤)不但連我‘貓桌面’的名字都沒改,連圖片都沒換。”

“墨鏡貓”稱,此前曾有多人向他申請獨立運營該項目,自己不確定其中是不是有李昕澤,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己明確拒絕了所有人,“由開源社區推動的產品,所有權屬於大家,反對任何形式的獨立。”

隨著抄襲指責愈演愈烈,李昕澤在9月6日公開承認,他使用了“墨鏡貓”的部分源代碼,但聲稱曾獲得“墨鏡貓”的授權。“墨鏡貓”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表示,他從沒有接到過李昕澤的任何聯絡。

300人公司只是幾個QQ群?

除了“貓桌面”遭到質疑外,李昕澤所在的崇才科技公司發布的其他產品也被人指責“來源有問題”。

9月3日,高三學生毛若昕在網上發帖稱,他初中時編寫的一個程序被崇才科技公司以公司名義發布。毛若昕告訴北青報記者,幾年前,李昕澤通過一個遊戲論壇找到了自己,並邀請自己加入他們的組織。“當時還沒有‘崇才科技’,他們打的旗號是‘××群島’,一個遊戲中的虛擬行政區。”

毛若昕介紹說,後來這個名為“××群島”的QQ群改名為“中州studio”,這就是崇才科技的前身。2014年年底左右,“中州studio”改名為“崇才科技”,群里一大堆人的群名片從原來的“××市長”(就是模擬遊戲中地圖的名字)變成了一大堆“C什麽O”。“李昕澤還煞有介事地發了一大堆浮誇的文案,我當時並沒有覺得他們想搞大新聞,只是覺得他們在玩過家家。”

2015年,毛若昕在百度VB吧發布了一款名為“福廈桌面”的程序,這個程序是個不完善的測試版。不久李昕澤找到他,希望能拿該產品去宣傳。“我寫‘福廈桌面’的時候只學了一年編程,那只是個寫著玩的東西,當時覺得李昕澤看得起我的作品,滿足了我的小小虛榮心,就同意了。”

但李昕澤把毛若昕的作品以崇才科技的名義發布卻引致他的反感,“本來我是有意加入他們的,但他們連作品名字都沒有改,也沒有進行完善,就直接拿我那寫著玩的作品當正式產品發布了,這樣太不負責任了。”毛若昕此後多次要求李昕澤停止宣傳“福廈桌面”,但李昕澤沒有理他。

毛若昕告訴北青報記者,今年2月,有不少人來問他崇才科技的事情,他才發現李昕澤那個QQ群已經變了。“那幾天他們一直在群里發什麽‘俄羅斯分部’之類的東西,我截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竟然還是‘魔幻後援部’的管理員。”毛若昕說,崇才科技原來有很多QQ群,現在已經解散了一部分。他所在的兩個群,已經幾個月沒有人說過話了。

來源:北京青年報 記者:孔令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2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