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A股IPO「縮水」 113億短期借貸壓力難消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1/3NMDAwMDIzNzU3NA.html
5月9日晚,比亞迪股份(1211.HK)發佈公告稱,證監會發審委已審核通過公司A股IPO的申請。據悉,本次A股發行股數約790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高於3.36%,預計集資額21.92億元人民幣。上市地為深圳證券交易所。
與2009年的「回歸」方案相比,比亞迪籌劃本次A股IPO縮小了發行規模,當時公司擬發行不超過1億股A股,募資28.5億元。而此前,比亞迪H股IPO規模達到7.93億股,約為此次A股發行規模的10倍。
2008年,比亞迪開始籌備回歸A股; 2009年7月,董事會通過回歸A股事宜,相關材料隨後上報中國證監會審批;2010年7月,比亞迪再次延緩A股發行計劃。
有分析認為,資金是比亞迪非常需要的,但其實已經錯過了回歸A股的最佳時期。中國汽車市場目前處於增速減慢的階段,比亞迪汽車的銷量也在持續下滑。
中 汽協一季度銷量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汽車銷售同比僅增長了8%,而過去兩年均達30%以上增幅。2010年比亞迪銷量為50餘萬輛,同比增10%。4月上 海車展期間,董事長王傳福稱,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汽車銷量逾8萬輛,預計今年全年汽車銷量約40萬輛。這一數字將比去年同期下降20%。
此 前公佈的年報顯示,2010年,公司現金流入為31.29億元,而2009年度這一數字為120.16億元,縮減了近89億元;總借貸為140.52億, 則比2009年增加近104億元,其中銀行借貸須於一年期內償還的為113.63億元,比2009年增加106.52億元。
2010年比亞迪淨利潤為25.23億、比2009年減少33.5%;公司汽車業務毛利率從25.09%降至20.91%。而2010年比亞迪H股股價則從88港元一路下滑至26港元。
不過受A股獲得通過的利好刺激,5月9日收市時,比亞迪H股股價上漲5%以上。根據比亞迪披露的公告,此次募集資金將用於投資鋰離子電池項目、深圳汽車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和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擴大品種及汽車零部件建設項目。上述三個項目總投資額為53.83億元。
申銀萬國認為,比亞迪發A股可利於其未來發展,若集資所得超出計劃項目的實際資金需求,多餘的資金將會用於一般營運資金或作償還銀行貸款。
不過,比亞迪一年期的銀行還款額已達113.63億元,為2009年度的近16倍,此次21.92億元人民幣的融資額可能無法緩解這一巨大的財務壓力。
比亞迪2010年總借貸為2009年的3.85倍
年度
2010
2009
現金流入
31.39億
120.16億
總借貸(截止年底)
銀行須於一年期內償還的:
113.63億
銀行須於第二年償還的:
12.44億
其它:14.43億
銀行須於一年期內償還的:
7.11億
銀行須於第二年償還的:
15.4億
其它:14.03億
華耐控股(1020)2012-H1 盈利預測—短期盈利受壓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7/04/%E8%8F%AF%E8%80%90%E6%8E%A7%E8%82%A12012-h1-%E7%9B%88%E5%88%A9%E9%A0%90%E6%B8%AC/
驟眼看去,華耐控股(1020)高毛利、高增長、國內產量最大,是非常吸引的公司。但為何股價和PE如此的低,成交量如此的疏,新聞如此的少?是市場互忽略了它嗎?今天就研究一下。
背景
成立於2005年的華耐控股是國內主要先進鋼水控流產品製造者之一。鋼水控流產品是耐火材料行業的一部份,其產品的一大特點是短命(一個典型長水口僅可使用3至10小時),所以只要鋼廠生產,鋼廠就要不斷地訂購鋼水控流產品。2011年中國佔全球鋼產量45.5%,所以國內對鋼水控流產品需求很大。
在中國,鋼水控流產品競爭激烈,除了內地公司外,又有歐資、日資、韓資等供應商。根據巴西耐火材料供應商Magnesita的資料,全球主要耐火材料供應商Magnesita 、RHI、Cookson(Vesuvius)、Krosaki和Shinagawa的EBITA(稅前、利息及攤銷費用前的淨利) 分別為18.4%、11.5%、14.1%、8.5%和9.1%,但專著鋼水控流產品的華耐在2009~2011期間錄得高達約五成的EBITA。
在1998年,維蘇威(Vesuvius)以12,000噸年產量成為國內最大鋼水控流產品供應商,但隨著華耐的第二條生產線(年產量8,600噸)於2011年投產,公司以16,800噸年產量晉升為全國最大的鋼水控流產品生產商。華耐管理層認為無論面對本地或海外競爭對手,華耐皆有優勢:面對本地競爭對手, 華耐以先進生產設施、嚴謹的工藝及質量取勝,面對海外競爭對手,華耐則以較低的產品價格製造品質相若的產品脫穎而出。
由於鋼廠的生產線設計各有不同,對鋼水控流產品的設計存在巨大差別,而華耐就是通過提供度身訂造的產品奪取市場份額。根據招股書資料,華耐的優勢是低成本、優質生產、高研發能力、專人駐客戶的廠房以便向客戶提供個人化實地售後服務及技術支援、富經驗及專業的管理團隊和華耐的高層與客戶的管理層有著穩固的關係。
華耐的兩名創辦人曾於80年代受訓於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而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是國內耐火材料專業領域唯一的大型綜合性研究機構,其後他們轉職往不同的耐火材料/鋼水控流產品公司。至今,創辦人在鋼水控流產品行業累積超過27年工作經驗及不少人脈關係。另外,華耐的部分管理層也曾任職於宜興新威集團,現名中國稀土(00769)(中國稀土為內地稀土及耐火材料生產商之一)。

分析與討論
中國鋼鐵產量從2007年的4.897億噸增長到2011年的6,833億噸,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8.68%,同期高端鋼水控流產品消耗量
複合年增長率估計約為12.15%;但同期華耐的增長強勁,在過去的5年公司產量、收入、溢利及市場份額分別增長67.95%、68.62%、
76.49%和49.53%(表1)。顯而易見,華耐的策略是增加產量而掠奪市場份額而到達盈利的急速增長。
在中國和環球經濟穩步增長環境下華耐的策略可能是很合適的,但隨著環球經濟復甦步伐放緩和中國宏觀調控下華耐過去的策略開始露出問題。就而2011為例,由於銷量下降、平均產品售價受壓和原材料飆升三大因素,公司純利率從2010年的40.80%下降到28.45%。華耐將來的盈利很視乎這三個因素又沒有改善。
不過隨著公司今年(a)失去企業所得稅減免50%的優惠及(b)要為第二條生產線的廠房、機器及設備作折舊撥備,公司支出將會提高。
銷量增長
筆者估計為了應付新增的產能,華耐會減價以趨谷銷量和擴大客戶數目及開拓海外市場。不過筆者對華耐擴大客戶數目及開拓海外市場的能力不抱過大的期望,因為:
1. 國內10大型鋼廠中8家已是華耐的客戶(筆者猜測不少大型鋼廠有多於一家鋼水控流產品供應商);
2. 2010年末華耐客戶數目是22家,2011年上半年新增新余鋼鐵,下半年再新增重慶鋼鐵,但2011年末客戶總數是23家,即新增2家但流失1家舊客戶;
3.
華耐在國內的強項是度身訂造的產品、駐客戶廠房售後服務及技術支援和華耐高層與客戶高層的人際關係,但在國外市場華耐失去以上優勢。再者,華耐本土低成本
優勢在海外市場未必湊效,因歐元及亞洲貨幣皆貶值不少。根據公司年報,華耐歐洲市場2011年上半年錄得2,499,000元銷售,而全年共僅錄得
2,516,000元銷售。
產品售價
過去華耐管理層認為由於鋼水控流產品只佔製鋼過程的成本僅屬小部分,鋼材價格的波動與鋼水控流產品的需求沒有太大關聯。但當鋼廠毫無盈利要走去養豬而華耐盈利如此豐厚的前題下,鋼廠老闆很自然的去華耐壓價。
原材料價格
石墨、電熔氧化鋁、煆燒氧化鋁、樹脂黏合劑和鈣穩定氧化鋯是華耐主要原材料。由於原材成本佔銷售成本8成以上,所以華耐的盈利對原材料的升跌十分敏感。儘管華耐9成原材料從本土採購,國際價格應有點啟示。根據Industrial Minerals報告,中國政府於2011年9月整合石墨礦,石墨價預計繼續攀升;鋯的價格自從2011年初到2011年末飆升3倍而且似乎沒有回落的跡象。
盈利推算
基於銷量、產品售價、原材料價格、企業所得稅和折舊支出的5大變更,筆者為2012-H1盈利做了2個簡單的推算。
1.基本的情況:2012-H1銷量增長、產品售價、原材料價格與2011-H2情況一樣沒有改變,但新增額外企業所得稅和折舊支出。
計算方法及結果:2011-H2除稅前溢利為4,179.7萬元,第二條生產線額外折舊支出*約為165.8萬元,額外企業所得稅為1,003.5萬元,最後得出2012-H1溢利約為3,010.4萬元,較2011同期的5,462.2萬元溢利倒退45%。
2.較現實的情況:銷量、產品售價、原材料價格、企業所得稅和折舊支出皆有不同的變更,由於銷量波幅可能較大,所以情景(A),銷售量增幅=12.2%,情景(B),銷售量增幅=17.2%。
計算方法詳見附件。
推算結果:情景(A) 2012-H1溢利約為3,051.1萬元, 情景(B) 2012-H1溢利約為3,306.7萬元,兩者較2011同期溢利分別倒退44%及39%。
總體來說,基於筆者的假設,華耐2012年上半年溢利較2011年同期倒退39%~45%。
其它關注點
1. 2011年員工的購股權而攤銷非現金開支大幅增加,由1,895,000元飆升至18,044,000元。公司處於高度週期性行業,在股價低迷時授予購股權對投資者不利。
2. 招股書注明公司計劃用6千萬港元 (a) 收購不定型材料生產工廠或(b) 興建薄帶連鑄工廠,但上市兩年一直沒有下文。
3. 公司銀行結餘及現金為305,572,000元人民幣,但投資活動收取利息只得1,700,000元人民幣,回報明顯偏低。
結論
過去幾年在中國基建快速增長的背景下,華耐憑著技術、品質、低成本、豐富經驗和人脈關係等優勢下在幾年間急速發展。但隨著中國和環球經濟放緩下, 華耐的高增長期可能已經見頂。鋼水控流產品是以一個競爭大的行業,華耐過去幾年豐厚的盈利很難複見(至少在這一個週期內)。華耐現在最大的挑戰是開拓客戶基礎、控制成本和加強科研。面對經濟增長放緩、產品售價下跌、原材料價格起價、企業所得稅恢復正常水平等不利因素,公司短期盈利必定受壓,投資者要平衡風險。

日企部分工廠今起復工 短期銷售和聲譽或受挫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9/4MNDIwXzUyNDc4MA.html17日和18日,優衣庫先後關閉了在華的16家和42家店舖
在連續停產兩日後,在華日企的部分工廠和門店將陸續恢復生產。
昨日,正逢中國「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不少在華日本企業「不約而同」選擇停產,以避免中國國內對日抗議活動而受到衝擊。據早報記者瞭解,包括索尼和佳能在內的部分日企今天將恢復生產,而獅王等企業仍將繼續停產,恢復時間未定。
日本共同社昨日報導稱,在華的家用電子、汽車和流通領域的日企紛紛開始討論是否將停工歇業計劃延長到19日以後。
因擔憂與中國的緊張態勢對日本企業盈利造成影響,日經指數昨日跌0.39%,收於9123.77點,17日該指數漲1.8%,部分在華日企股價大跌。
部分工廠門店已停運3天
從17日起,佳能、松下、獅王、永旺和優衣庫等在華日企的部分工廠和門店,就以安全為由暫停了運營。
早報記者昨日從索尼獲悉,其位於中國的8家工廠中,有兩家昨日停產一天,預計今天恢復生產,索尼未透露具體停產工廠的細節。此前,佳能曾稱,其位於珠海、中山和蘇州工廠的員工在「帶薪休假」兩天後,將在今天恢復生產。
松下昨日也告訴早報記者,其位於青島的工廠沒有復工時間,其他工廠不受影響,正常運營。
共
同社昨日援引松下副董事長松下正幸當天在其擔任副會長的關西經濟聯合會的記者會上表示,松下是在中方邀請下才赴華投資的,「不瞭解歷史的部分人士造成了損
失,我深感遺憾。」昨日,松下股價跌0.71%,日本汽車企業股價也普遍下跌,豐田跌0.62%,本田跌2.51%,日產汽車跌5.01%,而馬自達漲
1.02%。但日企股價表現並非全部受到目前形勢所波及,索尼昨日漲4.48%,佳能漲1.04%。
相比即將復工的企業,外界看到的則是更多繼續保持停產和暫停營業的消息,尤其是在華的日本零售行業。
獅
王的工作人員昨日告訴早報記者,工廠依舊處於停產狀態,何時恢復尚不清楚。日本永旺的工作人員則向早報記者證實,截至昨日,其在中國的36家店舖中只有兩
家仍在正常營業,分別位於南方和北方,尚未有重開時間表。此前有報導稱,作為日本第二大零售商,永旺16日就已關閉了青島、成都等地6家吉之島超市。該公
司目前已經禁止員工前往中國出差。
據華爾街日報援引日本零售巨頭迅銷發言人的話稱,17日已經關閉了旗下在華優衣庫16家店舖,18日又關閉了42家店舖。優衣庫在中國經營著145家店舖。優衣庫中國昨日不願置評。迅銷昨日股價大跌7%,至17480日元/股。
另
一家日本零售巨頭在華業務也出現了停滯。據新華海外財經報導,已關閉了位於北京和成都的門店,其在北京擁有130家7-11便利店和8家伊藤洋華堂超市,
成都有68家7-11便利店和5家伊藤洋華堂超市。17日,有消息稱,一度關閉的7-11便利店和伊藤洋華堂超市都已重開但縮短了運營時間。
早報記者瞭解到,昨日上海地區的7-11便利店一切運營正常,但上海7-11便利店並非屬於日資。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停產的日本企業本身產能利用率就不足,讓外界懷疑它們是否藉機有意停產。
日本建築機械製造商小松製作所昨日向早報記者證實,其位於中國的6家工廠中有3家處於停產狀態,均位於山東省,主要生產挖掘機、叉車整機和履帶等。小松中國的工作人員稱,工廠出於安全考慮給員工「放假」,而非停產。
有報導指出,上述小松工廠停產前的產能利用率不足30%。該情況與另一家日本建築機械製造商日立建機相似,有報導稱日立建機已經從中國召回了25名日本籍員工,且其安徽工廠從17日開始停產,原因是需求不振。昨日,小松和日立建機股價分別跌1.48%和2.25%。
共同社報導還稱,歐姆龍將從17日晚起停工的廣州汽車電子零件廠的停工時間延至19日早晨,馬自達南京工廠也將停工至21日。卡西歐計算機旗下位於中山的工廠和上海的銷售點歇業數日,工廠從17日停工,恢復時間未知。
中日航空客運受衝擊
全
日空航空昨日告訴早報記者,中國和日本銷售的團隊機票都有取消的情況出現,預約出現了明顯的停滯,而且從日本前往中國的商務旅行也開始受到影響。全日空提
供的數據顯示,9月至11月期間,日本銷售的團隊票中取消了約3800張,中國銷售的團隊票中取消了約15000張,在此期間全日空中國航線可售機票數為
88萬張。
新華海外財經援引全日空發言人的話稱,眼下取消預訂機票數量與2010年中日爭端時的規模相近。
全日空還稱,中日之間貨機航班的出貨量並未發生減少,且上海出發的航班正是iPhone5出貨時期,需求旺盛。
與此同時,早報記者從吉祥航空得知,其已經推遲了原定於9月20日開航的上海至沖繩的航班。春秋航空發言人張武安昨日也告訴早報記者,春秋航空取消了上海至鳥取的10個班次的包機。張武安此前曾表示,預計春秋航空日本航線的遊客人數會減少三至四成。
此外,早報記者較早前獲得的一份東航日本航線銷售數據顯示,從9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間,東航上海往返東京、大阪和札幌部分航班的平均訂位率在六成左右。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是日本遊客的第一大國際旅遊目的地,到中國的日本遊客超過了365萬人次。而今年以來至7月份,中國訪日遊客達到95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72%。
日企銷售和聲譽或受影響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昨日稱,在華日資企業經營所遭受的損失應根據中國國內的法律給予賠償,但日本政府也做好準備,如果有要求,將對在華日企提供支持。
數據顯示,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而日本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貿易額超過3400億美元,這一數據超過中國與另四個「金磚國家」(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外加英國的貿易額總和。中國佔日本整體貿易20%,日本是中國第二大外資來源地。
評
級機構惠譽稱,2012年財年,松下和索尼中國市場收入佔各自總收入的比例分別達到13%和9%。這兩家公司目前都面臨經營效益低下、匯率環境不利和歐洲
市場銷售下降的問題。;惠譽認為,日本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和聲譽可能將受到影響,至少短期內將如此,但很難估計這些公司中國市場銷售受影響的程度。
昨日,美元兌日元徘徊在78.6附近,此前受美聯儲QE3影響,日元匯率一度升至77.13,因日本央行今天結束貨幣政策會議,市場料其所做出的決定可能加大日元升值壓力。

短期內達成千億目標的優化選擇 招商地產雙平台
http://www.eeo.com.cn/2013/0503/243385.shtml經濟觀察報 記者 廖傑華 千億目標之下,換條跑道再加速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4月25日,突然停牌兩天的招商地產發佈公告稱,擬將全資子公司香港瑞嘉投資屬下四家控股公司旗下的8個中國境內房地產項目注入去年收購的香港上市平台東力實業控股,轉讓基準價格為人民幣49.65億元。
市場把這次注資解讀為招商地產試圖通過東力盡快打開海外融資通道。
因為對於東力實業控股而言,沒有規模,就沒有融資能力,也談不上造血功能,再好的殼也將失去意義。
但東力之於招商地產,遠非簡單的海外融資平台那麼簡單,在A股失去融資能力的情況下,對東力注資、融資、造血,再圖做大,不失為短期內達成千億目標的優化選擇。
換句話說,在招商局地產未來千億雄心中,將由招商地產和招商地產旗下的東力控股兩個平台來共同完成。
反向收購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
4月23日,招商地產突然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重大事項,為避免對股價造成影響,A股、B股股票即日起停牌。與此同時,其香港子公司東力實業控股也同時停牌,市場猜測,此次停牌與東力實業控股有關。
25日的公告證實了市場的猜測。
東力實業公告顯示,招商地產擬將香港瑞嘉屬下四家控股公司的股權注入新收購的東力控股,這些股權包括匯聚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權、華敏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樂富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和會鵬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50%股權。以上四家控股公司持有共計8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分佈於廣州、佛山、重慶和南京四座城市。
作為收購支付對價,東力實業將向瑞嘉投資發行約61.77億港元的永久存續可換股證券,折股價1.61港元/股,票面零利率;或者東力實業按本次交易購入資產折算發行新股38.37億股,發行價格不低於1.61港元/股。
資料顯示,去年5月,招商地產通過香港全資子公司瑞嘉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以1.99億港元的對價收購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東力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70.18%的股權,也是內地房企赴港買殼的首個成功案例。
但現實遠比猜測複雜。
根據香港聯交所規定,買方在成為擁有超過30%普通股股東後的24個月內,累計注入資產的任一指標高於殼公司的收益、市值、資產、盈利、股本等五個測試指標中任何一條的100%,則該交易構成非常重大交易,需要以IPO申請的標準來審批。
顯然,從2012年5月收購到現在啟動注資時間不足一年。
招商地產董秘劉寧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證實,此次注資構成了「反向收購」,將被視為首次上市,需走重新上市審批程序。
東力董事局主席、招商地產財務總監黃培坤表示:「等不及24個月,一方面是因為公司有充足的資源準備,另一方面這也是公司戰略發展的需要。」
外界質疑招商地產有些飢不擇食,而招商地產卻下定決心要做。
劉寧表示,之所以啟動反向收購,一是資產質量要有保證,符合IPO條件,二是公司治理結構規範,敢放到桌面上給人家看。
即便如此,並不是所有房企都能採取類似招商地產的注資舉動。由於自身條件限制,2012年在香港借殼的萬科和金地並未採取類似的舉動。
根據2006年商務部、證監會、外管局等六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10號文」),如果要把境內資產注入到境外上市公司必須滿足一些條件。
東力的公告則給出了這些條件。
公告稱,根據相關法律,由於收購內資房地產項目需經過商務部的批准,因此在收購的時間和批准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並未選擇招商地產擁有的全內資項目。
另外,在項目選擇方面,也撇除了招商地產其他海外附屬公司持有的未超過三年的項目。
根據廣大信達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意見,除非獲得中國證監會的特別批准,若收購將使相關資產實現海外上市,中國法律原則上不允許招商地產向東力出售這些項目。
公告顯示,招商地產此次注入東力的資產在選擇標準上是按照「在境外運營滿三年的資產」,遵循了1997年的「紅籌指引」。資料顯示,1997年6月20日,國務院公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在境外發行股票和上市管理的通知》(簡稱「九七紅籌指引」),規定境內資產出境後滿三年方可上市,而對於設立時即在境外的資產並沒有特別要求。
「此次東力注資行為,公司是按照紅籌指引最為嚴格的要求來進行。我們願意走這個程序,就像體檢一樣。」劉寧說,經過診斷,外界會更放心。
再造平台
對於東力,市場早前的預期是招商地產將東力實業打造成其旗下的商業地產平台,並注入商業地產資產。
在國信證券研究員區瑞明看來,商業地產目前在招商地產業務中的佔比較小,且商業地產具有運作週期長、回報期長、資金沉澱大等特點,這將影響到東力在規模方面的成長速度。
區瑞明稱,本次資產重組,公司將住宅項目注入東力,遠超市場預期。
東力控股的公告稱,完成後,本公司將成為招商地產唯一的海外上市業務平台。
公告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即將注入的8個項目已錄得淨利潤10.45億元,經營淨現金流25.04億元。
另外,截至2013年3月底,廣州、佛山的目標項目已竣工總建築面積分別達到46.37萬平方米以及89.38萬平方米。銷售該等項目所產生的現金流足以為發展該等項目提供項目開支,並支持其他項目的發展。
除南京雍華府外將於今年8月正式開盤外,其他重慶和南京的項目均已進入銷售期。除雍華府外,重慶和南京項目均能從銀行獲得貸款。
一旦注資完成,東力實業控股將在一夜之間變身為一家擁有50億人民幣淨資產,超5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的房地產企業。
這正是招商地產的用意所在。
「對於目前的東力而言,首先要做成一個房地產公司,其實要給它規模,有了規模之後才能在它身上做很多事情,才能良性循環。」劉寧表示。
一如外界猜測,招商地產對東力大幅注資首先是讓其恢復融資能力。數據顯示,儘管招商地產6%的融資成本,是A股房地產公司最低的,但相對於香港等境外資本市場而言,國內資金仍然很高。
銀河證券分析師趙強的研究顯示,中海地產立身於香港,2012年融資成本大約為3.7%(不扣減利息資本化費用),而招商地產雖有瑞嘉投資可實現境外融資, 但畢竟體量較小,且無法實現權益融資,2012年招商地產的融資成本為6.49%(不扣減利息資本化費用),較中海外高出2.7 個百分點,若招商地產融資成本與中海外相若,按照招商地產年均250億左右的借款規模,可節約財務費用7 億元左右(不考慮利息資本化費用),增厚每股收益0.4 元。
事實上,扣除在國內的融資,中海地產在海外的資金成本只有3%。
在劉寧看來,地產公司缺的不是利潤,而是資金。東力一旦變成地產公司,融資就沒有時間限制,「可以說幹就幹,不像內地還得證監會去批,可以一夜之間就把股票或者債券發出去」。
但招商地產對東力的安排又遠非單純的海外融資平台那麼簡單。
事實上,依託大股東招商局集團的獨特背景,招商地產自身並不缺乏海外融資通道與能力。
招商地產2012年年報顯示,2012年招商局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分別為香港瑞嘉提供了5.38億美元以及9.8億港幣的銀行借款擔保。而蛇口工業區之全資子公司達峰國際為公司之子公司香港瑞嘉在ING銀行從事的遠期外匯交易業務提供清償擔保。
在4月11日的年報投資者交流會上,招商地產財務總監黃培坤表示,在招商地產2012年240億的債務總額中,有近三分之一是美元債。
千億提速
融資的目的還是為了做大。
招商地產選擇香港開闢第二跑道的原因在於,持續的調控使招商地產在國內的股權、債券融資均為不可能,嚴重制約了公司的發展速度。
資料顯示,依託香港,國際資本市場為中海、恆大提供了源源不斷且低廉的資金,萬科則在早年的發展中,遇上了國內最好的融資時代。
數據顯示,2000年—2009年,萬科通過多種形式累計融資總額為242.4億元。
「近10年,我們只募集了80億元的資金,其中40億元還是大股東給的。」劉寧表示。
「如若成功,還將持續往裡注入資產,東力實業不僅將成為招商地產新的融資渠道,也將成為招商地產新的利潤中心。」黃培坤說,公司一直希望在香港有一個新的融資平台,和國內A股形成境內境外融資雙引擎,去年收購東力實業的目的就在於此。
將東力打造成為住宅開發平台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子公司與母公司同業競爭的問題。
對此招商地產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東力實業未來與招商地產的合作關係是以城市劃分,但東力實業會擁有優先選擇權。
在趙強看來,就如同保利地產和保利香港之間解決同業競爭關係的方式一樣,在例如北京、天津、瀋陽等保利地產進入的城市,保利香港就沒有進入。
在具體的劃分上,招商地產並未採用中海地產和其控股子公司中海宏洋之間的區域劃分模式,在中海地產的模式中,中海地產鎮守一、二線,中海宏洋主攻三、四線。
劉寧表示,按照一、二、三線來劃分區域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中國的一線城市分明,二線和三線則相對模糊,沒有太大區別。如果按這樣劃分就很難,因為招商地產一、二、三線都有。」
「比如招商地產已有佈局的畢節和漳州,香港的部分投資者甚至都沒聽說過這些城市。」
東力實業控股的想像力還在於低融資成本之上的發展能力。
在李少明看來,若東力控股以本次注入的50 億元淨資產以50%的資產負債率進行融資,可新增50 億元的低成本融資,如果將在港獲取的資金投入國內項目,將會為公司規模擴張提供有力支撐;而低成本融資增加將促進公司開發銷售進一步提速,業績釋放進一步加快。
由於招商地產控制著東力控股超過七成的股份,因此,根據相關會計準則,東力銷售額的全部以及超七成的淨利潤將歸於招商地產賬下。
對於招商地產而言,這種雙平台既類似於保利集團旗下的保利地產和保利置業雙平台,其共同支撐了保利集團的大地產戰略,單就體量而言,2012年,保利地產1017億元外加保利置業234億人民幣的銷售已與萬科不相上下;又類似於中海地產旗下的中海宏洋,在中海地產2012年1115億港幣的銷售中,主打三、四線的中海宏洋貢獻了135.21億港元銷售額。
可以設想的是,依託香港以及國際市場源源不斷而且相對低廉的資本,以東力控股為平台的另一個招商地產將在國內大肆攻城略地,並迅速做大。
2018年前後,你或許會見到這樣一個招商地產。這一年,招商地產銷售額突破千億,其中A股上市的招商地產銷售額達到800億元,而其旗下的香港上市平台東力實業控股(或許已更名)銷售額達到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