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港炒房手法公然登台 直擊新竹房市怪象 投資客秒殺三百戶


2012-8-20  TWM




直擊新竹房市怪象 投資客秒殺三百戶近半年來,連續在新竹預售房市出現的「搶紅單」戲碼,日前再度上演。一個建案連名稱招牌都尚未架設,就吸引人潮綿延上百公尺。這在政府接連祭出打房政策、房市景氣低迷的當下,堪稱房市奇景。

撰文‧梁任瑋

八月十日中午,新竹市三十五度的高溫,曬得機車騎士熱汗直流,東光路上卻有二百多位民眾不畏豔陽高照,拿著板凳、雨傘耐心排隊,長長的人龍看不到盡頭!這一幕場景引起路過民眾好奇,他們究竟在排什麼?

「昨天晚上十一點就有人在這裡等了!早上更誇張,還有人排到後面巷子裡。」本刊當天在現場直擊,人龍中有年輕上班族、阿嬤;但竟有一半是新竹當地房仲業務員,原來,這些人大都是搶賺差價的投資客。

有人手上甚至拿著兩三疊現金,準備一進場就直接搶購;更令人驚訝的是,一位抱著嬰兒排隊的年輕媽媽,頭上還戴著毛帽,正在坐月子的她說,「我收到簡訊,聽 說今天正式開賣,每坪開價會低於二十萬元,今天下訂的每坪會再減一.二萬元,新竹市找不到這麼便宜的房子。」這個光靠簡訊通知,就號召上百名買方主動上門 的建案叫「移動方城」,總戶數約二百七十戶左右,是由新竹最大建商昌益機構旗下的福軒建設投資興建;該公司今年三月底,也曾在同一個接待中心以相同手法銷售「金澤21」建案,創下「三百戶房子一天秒殺賣光」的紀錄;後來因投資客大量在仲介市場轉讓紅單 (俗稱購屋預約單),引起市場爭議,還被國稅局盯上。

沒想到,才事隔四個月,昌益又再度複製同樣手法賣屋,「吸引龐大投資客進場、以低於行情一成至一成五價格成交、快速簽約結案,已成為昌益推案三部曲。」在網路上知名的新竹住宅週報主持人陸敬民說。

投資客嘗甜頭助長歪風

為何這套方法依然可行?答案就在於投資客一再嘗到甜頭,昌益以低於行情一成五的價格將房子拋給投資客,投資客再想辦法快速轉賣給下一手,簡單來說就是「炒 房」!而且不用貸款大量資金,只要少量訂金,就能以小搏大,有時一天就轉好幾手,也就是香港俗稱的「炒樓花」。近來這套炒房方法被中國學去,官方視為洪水 猛獸,欲滅之而後快,現在竟然在台灣出現。

一進入接待中心,畫面更誇張,整個大廳像菜市場一般擁擠嘈雜,所有客戶被分為十桌,排序在前面的客戶甚至連樣品屋、模型與價錢都不看,就立刻向業務員指名購買戶別,訂金一刷就是九萬元,眼都不眨,三百戶瞬間秒殺,人手一張紅單。

「昌益賣屋不讓客戶議價,投資客都知道這個規矩,反正先預約再說,利用這一個禮拜找買方接紅單,沒有風險。」一位拿到紅單的投資客熟門熟路地說。

實際了解發現,當天移動方城每坪開盤價介於十九萬至二十一萬元,單價最低的是位於二樓的十七.四萬元,但基地位置緊鄰台鐵軌道,出入動線又小,未來居住品質不佳。就是因為基地位置差,甚至還有一位直營連鎖房仲公司主管,在場指導客戶如何挑選,他直接提醒:「買高樓層、雙車位,之後比較好轉賣。」現場昌益建設的工作人員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作沒看到,讓投資客公然在接待中心現場炒作房價。

為何央行總裁彭淮南三令五申打房,這些人還敢公然炒房?台灣房屋智庫副執行長劉怡蓉表示,去年奢侈稅實施以來,桃竹兩區的交易熱度,就不受奢侈稅的影響, 主要因為新竹地區受惠於竹科新貴對不動產的鍾情投資,加上桃竹兩地並非「選擇性信用管制地區」,讓買氣不像雙北市受到影響。

投資客轉讓紅單是政府三不管地帶,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表示,目前房屋貸款利率與成數有央行控管,房屋交易所得、奢侈稅由財政部管,唯一可約束預售屋換約的法令,只有財產交易所得要繳稅,加上新竹並非央行執行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區域,這也是為何投資客會如此猖獗。

北台灣第二大房市戰況熱

政府打房漏洞讓新竹的炒房風就像脫韁野馬,根據《住展雜誌》統計,新竹縣市總推案量前兩年均逾一千億元,今年一到八月更已高達一千億元,成為北台灣第二大房市戰場,當地房仲業店數也高達三百家,「這與新竹建商、投資客相互依存有很大關係,建設公司一戶戶賣房子太慢了,乾脆直接盤給投資客,投資客再透過房仲出貨,形成新竹房市近年炒作歪風。」一位新竹代銷業者無奈地說。

嘗到甜頭的昌益建設,這幾年憑藉大型建案的推案模式,讓昌益機構連年成為新竹唯一躋身全國十大建商的公司

提起昌益機構,靈魂人物就是該公司董事長楊玉全,今年五十八歲的他,十年前曾推動昌益成為新竹第一家上市營建股,因投資電子業失利,以下市收場。

後來楊玉全靠著工業用地變更住宅區的大面積開發案重新出發,代表作是二○○五年在公道五路推出的「創世紀」、「啟奧邦城」造鎮案,因土地面積大、高達上千 戶,為了快速完銷,打出低於市價一成至一成五的成交價吸引投資客進場;此策略一出,讓原本要賣三年的建案,迅速在半年內結案,也讓楊玉全重返營建舞台。

曾長期擔任新竹建商公會理事長的他,更在今年三月當選台灣省建商公會理事長,是新竹最大咖的地產大亨。太睿建設董事長陳宏洲說,新竹房市有四大建商各踞山頭,只有昌益是唯一在新竹本地發跡的建商,尤其「楊董擅長專買別家建設公司不敢碰的工業區土地,光是土地成本就比同業還便宜,這也是為何他敢打低價牌。」不過,對於投資客秒殺炒房的行為,迄至截稿為止,推案建商昌益建設並未回應。

被中、港深惡痛絕的炒房手法,竟在台灣出現,在如今房地產景氣堪虞的時間點,貿然搶進的投資客,究竟還有多少獲利空間,實在需要畫個問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01

中糧宣布用3年整合淘汰百戶企業 總部調整至240人內

在昨天與中紡共同召開的改革戰略重組啟動大會上,中糧宣布將對非核心業務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淘汰退出非主業不良資產,用三年時間重組整合和淘汰退出企業百戶,法人機構減少20%,披露的改革方案較此前更加細化。

按照最新披露的方案,中糧將以“小總部,大產業”的原則,通過專業化公司(平臺)的運營,以核心產品為主線加快整合。中糧認為,專業化公司(平臺) 是資產運營的實質。而為了直接管理專業化公司,實現集團總部向管資本的轉型,中糧組建了18個專業化公司(平臺),以核心產品為主線加快整合。並透露, “十三五”期間,中糧將致力打造2~3個營收超1000億元規模,4~5個超500億元規模的專業化公司(平臺)。

中糧集團實現“小總部”意味著要精簡總部,中糧在未來會將總部職能部門從13個壓縮到7個,人員從610人調整至240人之內,做實資產層和生產層。

中糧還公布將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三年為一任期,采取市場化原則確定薪酬激勵水平,並鼓勵內部管理人員先與本單位解除勞動關系,重新簽訂聘任協議和勞動合同成為職業經理人。

值得註意的是,中糧公布的信息還強調,此次改革是資產經營層面和管理體系改革,不涉及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調整。

此前,中糧已系統地完成了《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方案》等重大政策配套。此次與中紡集團的結合,被外界形象地比喻成是一艘“糧油航母”。資料顯示, 中糧集團和中紡集團同處農糧行業,糧油業務國內市場規模分列第一和第三。據預測,重組後,中糧集團國內油脂加工市場份額提升至18%,成為國內第一,位居 全球油脂加工企業產能前列。重組後的棉花業務產業鏈條,占據全球近10%市場份額。

 

(綜合來源:北京晨報、每日經濟新聞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24

重建帶挈過百戶發達 麗星樓業主變千萬富翁

1 : GS(14)@2010-10-17 18:42:24

2010-10-06 EW
重建帶挈過百戶發達 麗星樓業主變千萬富翁   

重建帶挈 過百戶發達

大坑豪宅「上林」入伙在即,發展商置地固然可以大賺一筆,原址即麗星樓的一百七十名業主,也因為近年樓市暴升,在當年的樓換樓計劃下,戶戶換回的單位每個市值動輒千六至千七萬元,加上發展商承諾的利潤分紅,業主一夜間悉數成為「千萬富翁」。

六年前麗星樓每戶市值不過三到四百萬元,想不到幾年後人人賺大錢,個個做富翁。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愁,當中亦有投資者因併購洽談一拖再拖,要蝕讓離場。

在東半山打躉十多年的地頭蟲經紀陳先生,看着麗星樓由收購至重建,見盡投資者的起起跌跌,對整個項目感慨良多,有人因為收購財富暴升,有人卻因為心急出售而損失收場。

陳先生回想當時的一樁失敗個案,「麗星樓早於九○年代初已醞釀重建,業主立案法團九六年已向部分發展商作出邀請,那時有一名姓許投資者聽到消息,率先以四百六十五萬元購入A座高層C單位,如意算盤是當併購計劃落實後,單售價可升值至六、七百萬元。」

皮蛋大王獲利四倍

豈料人算不如天算,九七金融風暴,樓市大崩圍,結果併購計劃一拖再拖,三年又三年,及後城規會更宣布設下高度限制,許姓投資者恍如被一盆冷水照頭淋,心知重建渺茫,心灰意冷下於○三年底止蝕離場。

投資者「偷雞唔到蝕把米」,以三百五十萬元轉售,不計使費損失百多萬元,還未計算幾年下來的利息支出。許姓投資者萬萬想不到,若能多守幾年,不但可以翻本,更可獲取逾千萬元回報,投資就是如此,一個決定令財富擦身而過。

你放棄時,卻有人看好,「接棒者是在上環賣「溏心皮蛋」的順興行老闆陳應強,皮蛋大王接貨後,幾經轉折,終與置地達成樓換樓計劃,上月接收新樓單位,估計市值約一千七百萬元,未計算搬遷賠償及分成利潤,短短七年,單位市值增加近四倍。」徐先生直言,兩人同樣持貨七年,命運卻截然不同。

回報一百七十倍

同樣好彩的是一名於七○年一手購入低層單位的老業主林伯,事緣麗星樓併購期間,信息頗為混亂,老業主目睹麗星樓多番併購不果,感到不耐煩,○四年底碰上「摸王」黎汝遠,摸王願意出價六百萬元收購該單位。

林伯好幾次見財化水,心裏總不是味兒,與其無止境等待,倒不如出售套利,反正以當時價錢,六百萬也算一個好價。

當時正值○四年底,想不到簽約後一個月,置地終落實收購,並發出公布廣告天下,舊業主有權換取日後新樓單位。林伯知悉後悔不當初,最終硬着頭皮,拒絕完成交易,雙方在討價還價下,林伯稍作賠償,達成協議取消交易。

熟識林伯的代理指出,「林伯自己都話十分好彩,可以與「摸王」取消交易,否則就蝕大底,少賺成千萬。」林伯七○年僅以十萬購入的單位,換回新樓加分成利潤,市值合共千七萬元,四十年來升值接近一百七十倍。

吳鴻美眼光獨到

另一位幸運兒是人稱「吳美人」的師奶投資者吳鴻美,○三年她以三百六十萬購入麗星樓低層單位,上月獲發面積一千方呎新單位,獲利也接近三倍半。吳鴻美細述購入麗星樓的過程,「買麗星樓時重建方案仍未落實,入市完全基於呎價吸引,呎價低見三千多元,較豪宅建築費還要低。再講,物業位處豪宅地段,那時的二手價可謂完全未反映應有價值。」她續稱,「樓換樓方案有一定吸引,逐戶收購價值最多是按當時市值加一定溢價而已,相反舊樓換新樓的值博率肯定較高,當時麗星樓價值比起同區龍華花園還要低。今天上林的價值,不單遠高於龍華花園,更可與禮頓山相比。」黎汝遠○四年以千三萬購入兩伙,其中一間如上面提及被賣家取消交易,另一間於○五年以七百五十萬沽出,賺咗百五萬就離場。若他持貨到現在,應可多賺一千萬,炒樓經驗豐富的黎汝遠也大歎失諸交臂。

事實上,整個麗星樓的收構確實波折重重,曾任麗星樓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多年的退休公務員楊錦明坦言,可用過山車來形容當時的境況,「約在九七年時,恒地(0012)提出以「二百五十萬元加新樓單位」的優厚條件,游說業主接受收購,業主見條件幾筍,很快已有六、七成業主落叠。」正當大夥認為袋袋平安之際,金融風暴竟在此刻爆發,恒地「褪軚」,麗星樓併購大計首度泡湯,「幾經辛苦找到置地「執二攤」,不過賠償價已跌至四十萬元再加「樓換樓」,另外發展商為業主提供六十萬元低息搬遷貸款,足夠在同區租樓住三到四年。不過,業主還是猶豫不決,置地為免一拖再拖,承諾物業推售後,按利潤分成,每戶最多可獲約一百二十萬元。」好事多磨,○一年城規會突然宣布修訂北角分區大綱圖,將麗星樓設定三十層高度限制,即時打窒置地的重建大計,假若未能放寬高限,重建樓面受到規限,換言之將無利可圖。置地立時急煞車,聲言麗星樓重建計劃將會擱置。

重建路多波折

「當時業主十分失望,恐怕重建告吹,個別業主不想再等,於是在市場低價沽售。不過,大多數業主仍然堅持樓換樓方案,更集體向城規會反對高度限制,幾經艱辛,成功爭取將高限放寬至五十層。」楊錦明坦言,有其他發展商乘虛而入,向業主提出逐戶收購,幸好業主齊心,否則樓換樓的重建方案不能成事。

「由於麗星樓併購前後傾咗十幾年,業主自然唔願意花錢保養,加上當時樓市又持續低迷,交投相當疏落,平均每年只有兩、三宗成交。比鄰斜坡更有保養問題,物業呎價向來「低了一截」,加上併購差點落空,投資者可謂『膽博膽』。」作為麗星樓「樓換樓」重建幕後功臣的楊錦明直言,「過去幾年因重建而遷往區內另一樓盤,現階段仍未決定會否搬回「上林」居住。我估計,至少會有六、七成舊業主會搬返嚟。」麗星樓「樓換樓」重建方案詳情1. 舊單位可換一個實用面積不少於767方呎的單位及一個有蓋車位2. 每戶可獲現金賠償40萬元,頂層連天台單位現金賠償為120萬元3. 每戶可獲60萬元搬遷貸款,息率為滙豐銀行最優惠利率(P)減2厘,貸款須於入伙前一次過償還4. 原先仍有按揭業主可獲贖回貸款,入伙後再以新銀行按揭償還,重建期間不用供款,息率為滙豐銀行最優惠利率(P)減2厘5. 日後項目利潤若高於成本35%,舊業主可獲利潤分成,最高分成為120萬元

深圳一夜 誕四百千萬戶

置地帶挈過百業主變千萬富翁,但華潤置地(1109)在深圳大沖村的重建收地,更讓全村業主一夜之間富起來。大沖村有八百七十一戶,是深圳以至廣東最大的舊區改造項目,華潤置地收購經年,由於近年內地樓價大幅攀升,發展商決定大手筆收購,如業主選擇以現金賠償,每平米高達一萬一千元人民幣。

有逾一半的住戶擁有的房屋達一千平米,按賠償金額計算,誕生四百多個千萬元戶。有代理透露:「千萬元戶並沒有大不了,有十個家庭各持有逾一萬平米房屋,頓成為億萬富豪。」撰文‧蔡慶佳、鄧淑慧 攝影‧財經組 資料‧財經組 設計‧雷振邦

重建帶挈 過百戶發達

大坑豪宅「上林」入伙在即,發展商置地固然可以大賺一筆,原址即麗星樓的一百七十名業主,也因為近年樓市暴升,在當年的樓換樓計劃下,戶戶換回的單位每個市值動輒千六至千七萬元,加上發展商承諾的利潤分紅,業主一夜間悉數成為「千萬富翁」。

六年前麗星樓每戶市值不過三到四百萬元,想不到幾年後人人賺大錢,個個做富翁。不過,有人歡喜有人愁,當中亦有投資者因併購洽談一拖再拖,要蝕讓離場。

在東半山打躉十多年的地頭蟲經紀陳先生,看着麗星樓由收購至重建,見盡投資者的起起跌跌,對整個項目感慨良多,有人因為收購財富暴升,有人卻因為心急出售而損失收場。

陳先生回想當時的一樁失敗個案,「麗星樓早於九○年代初已醞釀重建,業主立案法團九六年已向部分發展商作出邀請,那時有一名姓許投資者聽到消息,率先以四百六十五萬元購入A座高層C單位,如意算盤是當併購計劃落實後,單售價可升值至六、七百萬元。」

皮蛋大王獲利四倍

豈料人算不如天算,九七金融風暴,樓市大崩圍,結果併購計劃一拖再拖,三年又三年,及後城規會更宣布設下高度限制,許姓投資者恍如被一盆冷水照頭淋,心知重建渺茫,心灰意冷下於○三年底止蝕離場。

投資者「偷雞唔到蝕把米」,以三百五十萬元轉售,不計使費損失百多萬元,還未計算幾年下來的利息支出。許姓投資者萬萬想不到,若能多守幾年,不但可以翻本,更可獲取逾千萬元回報,投資就是如此,一個決定令財富擦身而過。

你放棄時,卻有人看好,「接棒者是在上環賣「溏心皮蛋」的順興行老闆陳應強,皮蛋大王接貨後,幾經轉折,終與置地達成樓換樓計劃,上月接收新樓單位,估計市值約一千七百萬元,未計算搬遷賠償及分成利潤,短短七年,單位市值增加近四倍。」徐先生直言,兩人同樣持貨七年,命運卻截然不同。

回報一百七十倍

同樣好彩的是一名於七○年一手購入低層單位的老業主林伯,事緣麗星樓併購期間,信息頗為混亂,老業主目睹麗星樓多番併購不果,感到不耐煩,○四年底碰上「摸王」黎汝遠,摸王願意出價六百萬元收購該單位。

林伯好幾次見財化水,心裏總不是味兒,與其無止境等待,倒不如出售套利,反正以當時價錢,六百萬也算一個好價。

當時正值○四年底,想不到簽約後一個月,置地終落實收購,並發出公布廣告天下,舊業主有權換取日後新樓單位。林伯知悉後悔不當初,最終硬着頭皮,拒絕完成交易,雙方在討價還價下,林伯稍作賠償,達成協議取消交易。

熟識林伯的代理指出,「林伯自己都話十分好彩,可以與「摸王」取消交易,否則就蝕大底,少賺成千萬。」林伯七○年僅以十萬購入的單位,換回新樓加分成利潤,市值合共千七萬元,四十年來升值接近一百七十倍。

吳鴻美眼光獨到

另一位幸運兒是人稱「吳美人」的師奶投資者吳鴻美,○三年她以三百六十萬購入麗星樓低層單位,上月獲發面積一千方呎新單位,獲利也接近三倍半。吳鴻美細述購入麗星樓的過程,「買麗星樓時重建方案仍未落實,入市完全基於呎價吸引,呎價低見三千多元,較豪宅建築費還要低。再講,物業位處豪宅地段,那時的二手價可謂完全未反映應有價值。」她續稱,「樓換樓方案有一定吸引,逐戶收購價值最多是按當時市值加一定溢價而已,相反舊樓換新樓的值博率肯定較高,當時麗星樓價值比起同區龍華花園還要低。今天上林的價值,不單遠高於龍華花園,更可與禮頓山相比。」黎汝遠○四年以千三萬購入兩伙,其中一間如上面提及被賣家取消交易,另一間於○五年以七百五十萬沽出,賺咗百五萬就離場。若他持貨到現在,應可多賺一千萬,炒樓經驗豐富的黎汝遠也大歎失諸交臂。

事實上,整個麗星樓的收構確實波折重重,曾任麗星樓業主立案法團主席多年的退休公務員楊錦明坦言,可用過山車來形容當時的境況,「約在九七年時,恒地(0012)提出以「二百五十萬元加新樓單位」的優厚條件,游說業主接受收購,業主見條件幾筍,很快已有六、七成業主落叠。」正當大夥認為袋袋平安之際,金融風暴竟在此刻爆發,恒地「褪軚」,麗星樓併購大計首度泡湯,「幾經辛苦找到置地「執二攤」,不過賠償價已跌至四十萬元再加「樓換樓」,另外發展商為業主提供六十萬元低息搬遷貸款,足夠在同區租樓住三到四年。不過,業主還是猶豫不決,置地為免一拖再拖,承諾物業推售後,按利潤分成,每戶最多可獲約一百二十萬元。」好事多磨,○一年城規會突然宣布修訂北角分區大綱圖,將麗星樓設定三十層高度限制,即時打窒置地的重建大計,假若未能放寬高限,重建樓面受到規限,換言之將無利可圖。置地立時急煞車,聲言麗星樓重建計劃將會擱置。

重建路多波折

「當時業主十分失望,恐怕重建告吹,個別業主不想再等,於是在市場低價沽售。不過,大多數業主仍然堅持樓換樓方案,更集體向城規會反對高度限制,幾經艱辛,成功爭取將高限放寬至五十層。」楊錦明坦言,有其他發展商乘虛而入,向業主提出逐戶收購,幸好業主齊心,否則樓換樓的重建方案不能成事。

「由於麗星樓併購前後傾咗十幾年,業主自然唔願意花錢保養,加上當時樓市又持續低迷,交投相當疏落,平均每年只有兩、三宗成交。比鄰斜坡更有保養問題,物業呎價向來「低了一截」,加上併購差點落空,投資者可謂『膽博膽』。」作為麗星樓「樓換樓」重建幕後功臣的楊錦明直言,「過去幾年因重建而遷往區內另一樓盤,現階段仍未決定會否搬回「上林」居住。我估計,至少會有六、七成舊業主會搬返嚟。」麗星樓「樓換樓」重建方案詳情1. 舊單位可換一個實用面積不少於767方呎的單位及一個有蓋車位2. 每戶可獲現金賠償40萬元,頂層連天台單位現金賠償為120萬元3. 每戶可獲60萬元搬遷貸款,息率為滙豐銀行最優惠利率(P)減2厘,貸款須於入伙前一次過償還4. 原先仍有按揭業主可獲贖回貸款,入伙後再以新銀行按揭償還,重建期間不用供款,息率為滙豐銀行最優惠利率(P)減2厘5. 日後項目利潤若高於成本35%,舊業主可獲利潤分成,最高分成為120萬元

深圳一夜 誕四百千萬戶

置地帶挈過百業主變千萬富翁,但華潤置地(1109)在深圳大沖村的重建收地,更讓全村業主一夜之間富起來。大沖村有八百七十一戶,是深圳以至廣東最大的舊區改造項目,華潤置地收購經年,由於近年內地樓價大幅攀升,發展商決定大手筆收購,如業主選擇以現金賠償,每平米高達一萬一千元人民幣。

有逾一半的住戶擁有的房屋達一千平米,按賠償金額計算,誕生四百多個千萬元戶。有代理透露:「千萬元戶並沒有大不了,有十個家庭各持有逾一萬平米房屋,頓成為億萬富豪。」撰文‧蔡慶佳、鄧淑慧 攝影‧財經組 資料‧財經組 設計‧雷振邦
2 : 龍生(798)@2010-10-18 01:30:04

別的發展商手上, 就沒有這麼優厚的條款了

英資機構... 對人真的特好
3 : GS(14)@2010-10-18 22:04:28

2樓提及
別的發展商手上, 就沒有這麼優厚的條款了

英資機構... 對人真的特好


至少有考慮到人
4 : 龍生(798)@2010-10-19 00:03:09

對的, 買樓真的是置地, 怡和, 太古, 嘉里, 新鴻基,信和, 新世界, 華置, 南豐, 信和, 長實華懋
排名依次序
5 : GS(14)@2010-10-23 11:41:32

4樓提及
對的, 買樓真的是置地, 怡和, 太古, 嘉里, 新鴻基,信和, 新世界, 華置, 南豐, 信和, 長實華懋
排名依次序


你好似漏了恆地...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9130
他說平情而論,近年大部份發展商在用料或裝修手工方面都有進步,被視為名牌的不用多說,他特別點名讚恒基和信和,「例如空心磚以前好多,近幾年已冇出現過;以前有斜地台同漏水,家都好少見,進步好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194

逾百戶受影響 村民政總抗議零諮詢政府逼遷 橫洲婆婆激到爆血管

1 : GS(14)@2016-09-17 16:05:32

■20多名受元朗橫洲發展影響的村民,由新任議員陪同到政府總部抗議。何頴賢攝



【本報訊】政府擬在橫洲綠化地興建公屋,被指向鄉紳「跪低」,更逼遷逾百寮屋戶。20多名受影響村民到政府總部抗議,有人控訴政府零諮詢下突然通知他們要遷走,累其8旬母親爆血管入院,促當局擱置計劃。商台首席智囊陳志雲引述匿名消息稱有政府高層曾向地區人士保證「5年唔會郁你塊地」。記者:鍾雅宜



橫洲發展計劃被指是朱凱廸受威嚇的導火線而備受關注,特首梁振英日前指元朗橫洲項目仍以建1.7萬個單位為目標,4,000個單位先動工,餘下1.3萬個仍未放棄,指先發展綠化地是「先易後難」。政府聲稱的「先易後難」方案是先發展橫洲南面綠化地,該處永寧村、鳳池村和楊屋新村3個非原居民村受影響,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與約20名村民昨到政府總部抗議,要求不遷不拆及撤回計劃。



■高女士控訴政府突通知收地,令其八旬母親嚇得爆血管入院。

傳政府保地區人士地皮


不過,商台首席智囊陳志雲於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引述匿名消息稱,梁振英政府早前諮詢地區人士時,曾有政府高層向地區人士指不用憂慮,保證「嚟緊5年我哋都唔會郁你塊地」,但陳拒透露消息來源、官員與地區人士身份。遭恐嚇正受警方保護的朱凱廸亦到場聲援,他今日和另一議員姚松炎與發展局長陳茂波及運房局長張炳良會面,朱將要求政府公開2013年與新界鄉紳商討的細節,為何不用橫洲私樓地作發展等,對於政府只公開2012年顧問研究報告部份章節,他認為報告不應有甚麼秘密,因若是關乎土地業權資料,土地註冊處也可查到,如不能全面公開是荒謬和不能接受。工黨張超雄指不明白為何發展停車場比拆幾代人家園更難,指政府去年曾回覆他報告內容已不適用,與最新說法不符,計劃在立法會提出成立專責小組調查事件。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指他們今次已是第七次向政府抗議,批評陳茂波和張炳良一直拒絕接見他們,直指政府採取「先易後難」的方式並不正確,應先發展棕地而不應先破壞他們的家園,又向陳茂波和張炳良送上燈籠,希望村民未來仍能在家園過中秋。永寧村村民高女士激動指,事件累其88歲母親激到爆血管入院,因政府最初諮詢時村民一直蒙在鼓裏,至去年10月突然有政府人員入村進行登記,要求她們搬走,「我嗰度自己屋自己地,住咗30幾年,點解要搬?佢哋唔係收地,係收買人命。」她指母親得知消息每日食不到瞓不到,最終爆血管入院治療,她強調該處有不少耕地,土地非梁振英所說的已破壞的綠化地。另一永寧村村民鍾先生是退休公務員,不合資格上樓,政府只會就其土地作賠償,對搬走要求感無奈,他批評政府指先易後難是「掉轉嚟講」,棕地有完善交通配套,反而綠化地山墳多,難以建屋,直指梁振英講大話,根本是政府與鄉紳勾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915/197714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