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两只“白猫”同母殊途 李嘉诚日化版图浮现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14/20091014031412725.html


每经记者  卢曦  发自上海

        10月12日,白猫股份(600633,SH)的资产置换方案获得股东大会投票通过。一旦证监会批准,白猫股份将变成一家商业地产公司。

        白 猫股份主业为牙膏,近年来却与日化业渐行渐远。在连续亏损成为*ST白猫后,此次迫不及待地寻求变身,旗下众多“老上海”品牌前途未卜。尤其是其租赁给联 合利华“永久”使用的“中华”牙膏品牌,可能回归白猫集团,这样联合利华未来彻底拿下该品牌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与白猫股份系出同门的另一只“猫”——和黄白猫却宣布首次实现盈利,在日化市场上攻势凌厉,李嘉诚染指内地日化市场的版图逐渐浮现。

白猫股份变身地产商

        12日下午,上海华夏宾馆三楼,股东们陆续走进白猫股份股东大会现场。

        有的人或已年逾花甲,对即将表决的白猫股份“重大资产重组”只是一知半解,但他们都热切地围在新洲集团董事长傅建中的身边,这个关键人物可能让他们手中萎靡不振的股票重新变得值钱。

        态度亲切的傅建中承诺,将商业地产注入白猫股份后,如果不能按照预期盈利,新洲集团将用现金补偿。

        对此,白猫股份的股东们没有理由拒绝。

        今年中报显示,新洲集团持有白猫股份27.59%的股权,是第一大股东。此次新洲集团以旗下商业地产——上海城隍庙附近的福民商厦一期,与白猫股份的全部资产进行整体置换。双方置换资产在评估后存在769.97万元差额,将由白猫股份用现金补足。

        新洲集团是2003年成立的一家总部在杭州的民营企业,两大核心业务为贸易及房地产开发。对于日化业,新洲集团堪称门外汉。

        股 东大会上,傅建中和白猫股份董事长马立行都对白猫股份近年来的亏损原因做了解释:石油价格上涨推高原料成本;牙膏市场竞争激烈;金融危机打击了日化产品的 出口;汇率波动、退税率不断调整;牙膏“二甘醇”事件等等。可是在一些股东看来,这些原因并不那么让人信服,以与白猫股份联姻的联合利华为例,在面临差不 多相同的困难情况下,其牙膏业务只有微小的波动,仍有盈利。

        “白猫股份彻底扭转  (日化业务)亏损局面很困难。”傅建中说。

        谈 起白猫股份即将启动的商业地产业务,新洲集团的高管们兴致盎然。新洲集团的另一位董事也在股东大会上透露,一个熟练操作商业地产的管理团队将进驻上市公 司。傅建中勾画的前景是,以上海为中心,向杭州、南京等地扩张,继续发展商业地产。福民商厦一期置换完成后,集团继续进行福民商厦二期的动迁、装修、招商 工作,择机注入上市公司。

        大股东对日化与房地产业务态度的冷热有别,让白猫股份因此走上一条“去日化”的道路,然而,真正引起大众关注的是,以“中华牙膏”为代表的一批老品牌未来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两只“白猫”命运纠结

        引人关注的是,目前市场上打着“白猫”旗号的产品,并非出自白猫股份,而是出自白猫集团旗下另外一家合资企业和黄白猫。

        2006年,白猫集团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新洲集团入主上市公司白猫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白猫集团退居二股东。同年,白猫集团又与和记黄埔以20%和80%的比例合资成立了和黄白猫。2007、2008两年,两家“白猫”均亏损。

        2009年,白猫股份放弃日化业务,和黄白猫则首次扭亏为盈。

        消费者其实很难分清二者的关系,和黄白猫市场部媒体关系负责人颇为无奈地向记者表示,许多媒体报道白猫股份时,不假思索地配上了和黄白猫生产的白猫洗洁精图片。

        2008年4月,和记黄埔和白猫集团决定向和黄白猫增资10亿元。和记黄埔出资8亿元人民币,白猫集团将“白猫”品牌作价2亿元,转入和黄白猫。消息一出,白猫股份也立即涨停。

        今年3月,白猫股份被上交所实施暂停上市风险提示,简称变为*ST白猫。和黄白猫立刻接到多方询问,不得不在网站首页声明《“和黄白猫”与“白猫股份”不能混为一谈》。

        和黄白猫与白猫股份分别拥有不同的品牌和产品。前者以洗洁精、洗衣粉等清洁洗涤类产品为主业,“白猫”品牌目前是和其洗洁精、洗衣粉等清洁洗涤类产品的专用品牌。后者则以牙膏为主业,手握“中华”、“美加净”、“上海”等牙膏品牌。

        从李嘉诚多年在内地日化市场的动作看,和黄白猫显然不会满足于仅占清洗产品市场的一席之地。

李嘉诚日化版图初现

        上述和黄白猫负责人透露,早在1988年,和记黄埔即与宝洁公司合资成立在华公司,占股约30%。数年之后宝洁在华已完成爆发式增长,和记黄埔逐步退出,高额变现。

        随后,和黄旗下的屈臣氏也在近年来大举进入内地日化零售渠道领域。

        ”和记黄埔在日化行业有经验,但没平台,直到找到了白猫。“和黄白猫相关负责人表示,和黄对内地的日化市场意图深耕,将逐渐搭建起一个日化“帝国”。

        李 嘉诚进入白猫后,和黄白猫在日化市场上始终处于进攻的态势,反应迅速。今年7月,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首次发布浓缩洗衣粉标志。在与雕牌、立白、传化同时 获得这一标志后,和黄白猫立即透露将把浓缩粉在洗衣粉中的占比提高到50%,这是同类企业中最为激进的做法。

        上述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和黄白猫2008年的销售额为12亿元,2009年的目标为15亿~16亿元。

        由于和记黄埔旗下还有屈臣氏等强大的销售渠道,一个更为大胆的猜想是,和记黄埔将产品和渠道的资源进行整合,借助集团力量将白猫品牌做大。“我们确实有渠道资源,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起来。”上述负责人说。

相关链接

“中华牙膏”或回归白猫集团

  日化业务流向新洲集团之后,白猫股份旗下众多的“老品牌”前景变得难以预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日前的*ST白猫股东大会上拿到了一份内部资料。资料显示,白猫股份原本拥有的商标数目多达24个,除了最有名的“中华”、“美加净”牙膏商标外,还有声势渐弱的  “留兰香”、“白玉”、“上海”、“固齿灵”等。

        一些值得玩味的数据是,白猫股份董事长马立行透露,租赁给联合利华的“中华”牙膏商标的无形资产价值经估算为1.33亿元。记者发现,这一价值占去白猫股份无形资产总额1.39亿元的绝大部分,在白猫股份总资产中的份额也超过了三分之一。

        傅 建中在股东大会间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完成资产置换后,新洲集团下一步棋是将这部分日化资产再卖给白猫集团,获得白猫集团约3亿元的现金。在这 一系列交易完成之后,新洲集团置入上市公司的是福民商厦一期的商业地产,获得的是约3亿元的现金。傅建中认为,福民商厦的价格本可以达到5亿元,整个交易 新洲集团是有所让步的。

        傅建中表示,虽然在转手过程中,“中华”牙膏品牌一度将属于新洲集团,但新洲无意与联合利华谈商 标转让,将原封不动地把所有资产交给白猫集团,卖不卖“中华”品牌由白猫集团决定。考虑到白猫集团的国资背景,联合利华要想买下“中华”品牌,还得过国资 委这一关,难上加难。

        此外,在置换方案中,各方约定“人随资产走”。各方都较少提及的一点是,原白猫股份700多名员工 的安置问题。资料显示,白猫股份至今仍欠员工工资、福利等共计188.27万元。联合利华若想买“中华”品牌,还必须解决好白猫股份员工安置问题,并获得 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

        因此,在苦心租赁经营“中华”品牌15年后,联合利华或许仍将望“猫”兴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7

白貓A股落幕:「老上海」故事未完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3/yNMDcyXzM2NzcyNg.html

9月21日晚間,*ST白貓(600633,SH)發佈公告稱,公司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工商變更手續,並核發了新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變更後企業名稱為浙報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在 此之前,白貓股份原有資產與負債與浙報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浙報控股擁有的報刊傳媒類經營性資產進行置換。9月19日晚間,*ST白貓發佈公告稱,浙報發 展、錢報公司等16家公司相應股權已經履行完畢產權交割手續,其產權已經轉移至白貓股份名下。而白貓股份原有的申康清潔等4家公司的相應股權已經置出至美 加淨日化名下。

這意味著歷經多次重組動盪的日化企業白貓將正式告別A股市場。

此前,白貓股份主營牙膏等口腔清潔用品,其控股子公司上海牙膏廠曾是同行業中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企業之一,並擁有「美加淨」、「中華」、「白玉」、「留蘭香」等一批知名老品牌。

時隔多年,這些品牌早已不復當年輝煌,*ST白貓由於連續虧損,於2010年4月30日起被暫停上市。而在此次資產重組後,作為白貓日化資產的接收方——美加淨日化,也成為了浙報傳媒的全資子公司。

有日化業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按照浙報傳媒與白貓股份大股東上海白貓集團的協議,下一步,白貓集團還將從浙報傳媒手裡回購日化資產。

但即使回歸白貓集團,這些「老上海」品牌的命運仍不免令人擔憂:是繼續維持不死不活的現狀,還是發力自救,抑或出售給周圍虎視眈眈的外資們?白貓的故事注定不會冷清。「今後怎麼發展,總歸是有想法的。」9月21日,白貓集團一內部人士表示。

白貓A股落幕

「以民族日化行業整體衰敗的大背景,並不能完全解釋白貓股份的淪陷。」

2001年6月,雙鹿股份與白貓集團下屬子公司——上海牙膏廠進行整體資產置換,並更名為白貓股份。

彼時的白貓集團,風頭正健。在改製為上市公司前,上海牙膏廠每年利潤都超過千萬,2001年的淨利潤就為3000萬元。不過,儘管上市公司以「白貓」聞名,但「白貓」的品牌並不在牙膏廠中,而在白貓集團下屬的另一家子公司白貓有限。

借 殼之後,2002年,白貓股份即實現主營業務銷售收入3.27億元,利潤7791萬元。但從2003年開始,白貓股份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開始下 滑,2004年白貓股份淨利潤同比下降80%多,2005年,白貓股份虧損3800多萬元。到2009年,白貓股份再次虧損1931萬元。因為連續虧損, 白貓於2010年4月30日起被暫停上市。

國內牙膏企業的收購兼併,外資企業的獨資化,以及國外資本湧入,使得牙膏行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本公司因經營規模小,受到衝擊也較大」——白貓股份解釋。

「以民族日化行業整體衰敗的大背景,並不能完全解釋白貓股份的淪陷。」一位關注白貓股份的投資人士認為,儘管民族品牌市場佔有率不敵外資,但以兩面針、冷酸靈、藍天六必治、田七等為代表的本土品牌,加大了聯合重組、產品創新、品牌推廣,亦呈上升趨勢。

一 位日化企業資深人士稱,白貓的衰落,與體制和經營者息息相關:「做日化產業,除了眼光外,還要腳踏實地地去做市場、做終端,而不僅僅是開個會立個目標就行 了。」在他看來,作為國企的白貓集團,領導人由國資下派,卻並不懂經營問題。他同時透露,在此之前,白貓在全國擁有多個銷售處,但存在內部人「吃裡扒外」 情況。

白貓集團旗下白貓有限,也與上市公司一起陷入經營困境,年虧損達數千萬元。2005年底,李嘉誠旗下的和黃收購了白貓有限的控股權,與白貓集團共同組建了和黃白貓。

與浙報傳媒的此次重組,伴隨企業名稱的更改,「白貓」二字將僅僅成為A股市場的一個回憶。

自救戰還是爭奪戰?

「如果他們願意賣(中華),我們不會拒絕。」聯合利華表示

退出A股市場的白貓日化資產,下一步將何去何從?畢竟,白貓手握「中化」、「美加淨」等諸多老品牌。

下 一步,白貓集團可能將從浙報傳媒手裡回購這部分日化資產。不過,老東家對於這塊資產也有心無力。2010年白貓股份淨利潤為248.44萬元,但其在 2010年年報中坦言,「公司盈利的主要原因是2010年12月公司獲得上海市徐匯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給予的扶持資金1800萬元。」

在白貓重組的幾年裡,外資收購傳聞不斷。傳聞主角有兩家,一是李嘉誠旗下的和黃,一是聯合利華。

2005年底收購白貓有限後,2008年4月,和記黃埔和白貓集團再向和黃白貓增資10億元。其中,和記黃埔出資8億元人民幣,白貓集團將「白貓」品牌作價2億元,轉入和黃白貓。

9月22日,和黃白貓副總經理虞忠勤,對於是否會繼續收購白貓股份的資產,表示不予置評。

自2006年收購以來,直至2009年,和黃白貓才首次扭虧為盈。前述日化企業人士則透露,因為市場不順,目前和黃白貓已經轉向做商銷市場。「主要還是和黃不太懂做日化。」

相 比而言,聯合利華欲收購白貓手中「中華」品牌的意圖非常明顯。此前,聯合利華取得了「中華牙膏」品牌經營權,打造中華牙膏17年,近年單是廣告費每年就投 入約億元。而「中華」商標使用費卻是水漲船高。2009年是2829萬元,2008年為2607萬元。這也成了白貓股份十幾年來重要的收入來源。2010 年,聯合利華的「中華」商標使用費為2064萬元,佔其銷售額的2.5%,「中華」牙膏年銷售額已超過8億元人民幣。

「如果他們願意賣(中華),我們不會拒絕。」9月22日,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副總裁曾錫文對記者表示。

曾錫文同時表示,當初租用「中華」時,高露潔、佳潔士等外資品牌尚未進入中國,但這麼多年下來,「中華」牙膏市場佔有率逐步增加。而其他的國內品牌,則一直處於下滑的趨勢。

但前述日化企業人士認為,目前白貓手中最有價值的就是「中華」品牌,但「誰敢賣民族品牌?」「要他們肯賣才行。」曾錫文也說。

而 除了「中華」,「美加淨」品牌歸屬四個企業,和黃白貓和白貓股份分別生產洗衣粉類和牙膏類產品、上海制皂有限公司生產香皂類產品,上海家化負責美加淨化妝 品的生產。重金打造「美加淨」品牌的上海家化一直有統一這個品牌的想法。日化業消息人士稱,在白貓股份重組完成後,家化應會有所動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