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火星計劃來了!5年內將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

不久前,在首個“中國航天日”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透露,火星探測任務已經批準立項,我國預計在“十三五”規劃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中國的火星計劃終於來了!

據人民日報8月12日消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這種形式在國外從沒有過。

我國的火星探測發射目標是想一步環繞、著陸、巡視,這個任務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因為火星探測要26個月才能遇到一個時間窗口,所以專家們正在嚴密地制定工程計劃,爭取在2020年這個窗口發射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據許達哲介紹,盡管我國的飛行器已經進入了深空,但是完成火星探測任務仍不可或缺,探測火星意味著中國從真正意義上邁入深空探測時代。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有望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項目顧問葉培建院士表示,“與印度‘曼加里安’號探測器只是繞火星赤道軌道飛行不同,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將繞火星進行大橢圓軌道飛行,對火星進行全球觀測,並由進入器載著巡視器著陸火星,巡視器會在火星上‘走起來’。”

“每隔兩年或三年,才有一次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機會,在這個時間點上發射火星探測器,對運載火箭來說是最省能量的。考慮到火星探測器的質量,將由我國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來完成發射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宇航部副部長馬誌濱介紹說。

長征五號

我國的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這種形式在國外是從沒有過的,國外曾擬一次實現環繞和著陸,但著陸失敗了。

火星探測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多,特別之處還在於,雖然火星車是一個空間探測器,但與一般空間探測器相比,它又具有鮮明的特點。

首先,任務對火星探測器的自主能力要求非常高。考慮到在火星表面進行巡視探測的實際條件和要克服時延等限制,要求火星車具備較強的環境感知與識別、路徑規劃等能力,以及具備較強的任務分析、規劃和實現能力。也就是說,火星探測器要具備確定行駛路線、發現障礙危險的能力。

為了實現巡視探測,火星探測器還要具備較高的環境適應性。除了需要面對普通航天器遇到的真空、低溫、輻射等問題,也需要適應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塵暴、低重力、高低溫、低氣壓等特殊環境,還需要解決遠距離通訊,以及長時間日淩時期的探測器自主管理等一系列問題。

火星探測任務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巨大技術挑戰

這次任務最難的地方,就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氣動外形和降落傘減速只有一次機會。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的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介紹,火星探測任務面臨著許多技術挑戰。

曾在珠海航展展出的火星車模型。(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首先是火星大氣問題。火星大氣氣壓很低,只有地球表面大氣壓力的1%,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有關它的變化和風暴時特性等因素,科學家們還沒有透徹的認識。火星在夏季常形成類似地球沙塵天氣的塵暴,這會導致火星車接收的太陽光能量急劇下降,必須為火星車設計“休眠”模式,讓其耐心地等待塵暴過去。

其次是光照問題。火星距離地球最遠4億公里,距離太陽更遠。同樣面積下,火星接收太陽光的能量只有月球表面的40%。同時,火星大氣對太陽光照還有削減作用,這為火星探測的能源供給帶來難題。這就要求探測器的太陽翼面積更大,而且需不斷調整,努力對準太陽方向。還有,火星表面重力只有地球的38%,但是比月球表面的重力大多了,因此探測器需要更大的功率。

“這次火星探測任務最核心、最難的地方,就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氣動外形和降落傘減速的過程,只有一次機會,必須確保成功。”孫澤洲說,由於地球與火星距離遙遠,整個過程無法由地面實時控制,所以必須依靠探測器自主完成。由於沒有那麽多的推進劑來抵消那麽高的速度,所以登陸火星時,減速要依靠火星大氣的作用,然而火星大氣難以在地面模擬。這些問題都給設計師們帶來極大的技術挑戰。

龐之浩說,總體來講,探測火星的方式與探測月球的方式相似,也是“繞、落、巡、回”, 最終實現載人登陸火星的目標。由於火星距離地球比月球距離地球要遠得多,所以探測火星需要攻克一系列更複雜的技術難關。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或組織通過一次發射就成功完成“繞、落”兩項火星探測任務的先例,而我國將在2020年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繞、落、巡”三項火星探測任務,這將是史無前例的巨大技術挑戰。

人類希望有朝一日在火星建立居住基地,最終向火星移民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龐之浩說,人類之所以對火星探測如此青睞,是因為探測火星具有重要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意義,甚至關系到人類的未來。目前火星已成為除地球以外人類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人類利用空間探測器進行火星探測的歷史幾乎貫穿整個人類航天史。

通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空間探測,科學家已經確定,火星是與地球最為相似且距離最近的行星,探究火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可以促進對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火星的自轉速度與地球幾乎相等,自轉一周為24.6小時,公轉周期為687天;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氣,有四季交替的氣候變化;火星地貌同地球地貌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環形山;特別是火星大氣層中也存在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為火星表面創造有利生物生長發育的條件。因此,人類希望有朝一日在火星建立居住基地,最終向火星移民,把它變成人類的第二家園。

大量跡象還表明,火星以前很可能與目前的地球一樣,只是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才變成大氣層稀薄、溫度較低、水源枯竭等樣子。不少天文學家推斷,火星是地球的未來。因此,探測或載人登陸火星進行研究,可以為防止地球變成人類難以生存的第二個火星提出預案。

截至2016年6月,全球共進行了114次月球探測,43次火星探測。不過,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人類共進行了18次火星探測,而月球探測只進行了14次。目前有5個火星軌道器和2輛火星漫遊車在工作,但只有1個月球軌道器和1個月球著陸器在工作。世界航天大國都制定了以火星系統為目標的探測計劃,由此可見,當今的火星探測比月球探測還熱。

在火星探測方面,美國獨占鰲頭。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開始實施“火星生命計劃”,以確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2001年美國發射了“火星奧德賽”,該探測器首次發現火星上有大量水冰;2003年,美國先後發射了第二代火星車——“勇氣號”和“機遇號”,它們再次證實火星上有水;2013年美國發射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變”是世界首個研究火星上層大氣的探測器。

2003年美國發射的“勇氣號”火星漫遊車

俄羅斯與歐洲航天局合作研制的“火星生物學—2016”在今年3月14日發射成功,用於探測火星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和驗證火星著陸技術;2020年,俄羅斯還將與歐洲航天局合作執行“火星生物學—2020”任務。

2013年11月5日,印度發射了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由於印度運載火箭推力較小,所以“曼加里安”不能靠火箭推力直接進入地火轉移軌道,而是先繞地球20多天,靠探測器自身的發動機多次點火加速才能逐漸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曼加里安”用於研究火星表面、大氣和礦物特征,探尋火星上是否有甲烷和生命跡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105

關於10月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 這幾個問題你應該知道

周末第一天,當你從工作的倦怠中醒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已經離開北京到了酒泉,開始它新的使命。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按流程完成出廠前所有研制工作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8月13日從北京空運至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計劃於10月中旬實施發射。目前,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各項準備工作正按計劃有序進行。

關於此次飛船發射,這幾個問題你肯定想知道:

11號任務是什麽?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主要任務是,為天宮二號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進一步考核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和性能,特別是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技術,此外,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後完成航天員中期駐留試驗,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模擬資料圖)

這次有幾位航天員執行任務?

執行本次任務的飛行乘組由2名男航天員組成,正在進行任務強化訓練。在軌飛行期間,航天員將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技術、在軌維修技術、空間站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神舟十號飛船技術狀態基本一致,根據任務和產品研制需要,進行了部分技術狀態更改。

今年還有哪些重大發射任務?

在2016年的宇航發射任務中,今年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年。有15次為重大專項任務或首飛任務。除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載人航天工程要完成長征七號首飛、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發射任務,備受各方矚目。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將完成兩顆北鬥衛星發射任務,確保區域導航系統穩定運行。

高分專項將發射高分三號衛星,完善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建設。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首飛,這對於探月工程後續任務和空間站工程實施更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年我國的宇航發射次數將首次突破20次。

什麽時候能看到中國的載人空間站呢?

據了解,我國計劃於2020年前後建成中國載人空間站,屆時或將成為世界唯一在軌的空間站。天宮二號的發射,就被看作這一空間站里的“實驗室”。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曾透露,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目標是建成我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大系統。屆時,將通過載人飛船把航天員送到天宮二號,更長時間地生活和工作,以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能力。

(資料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國防部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182

中國首顆量子衛星來了!本月中下旬就將發射

據央視報道,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即將於本月中下旬擇機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在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系統總師朱振才表示,在塔架上以後,已完成衛星在發射狀態的全面的測試和檢查。在前幾天,配合發射場和運載、測控系統,完成了發射場的第4次總檢查。

從量子衛星7月初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後,相關部門對衛星開展了為期20余天的技術區測試與檢查工作,包括衛星的光學性能、電性能,及安裝精度的檢驗,另外為衛星供電的太陽能陣帆板也已經安裝完畢。

作為我國發射的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同時是世界上首顆量子衛星,其科技含量及精密程度都達到該研究領域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衛星載荷的安全性極其重要,在衛星發射當天,系統工作人員還將對其進行最後的檢測和狀態設置的確認。

朱振才表示,在技術區的測試,包括在裝到火箭上,塔架上的測試,衛星的狀態都是良好的。到目前為止,衛星的各項指標都是達到我們的設計要求,衛星的工作狀態是正常的,產品應該狀態非常好。

通過3D模型可知,這顆量子衛星是一個立方體,高1.7米左右、重640公斤,內部構造分成上下兩層:下層是衛星的常規裝置,上層是和實驗相關的量子衛星的核心裝置。這些裝置主要是參與量子衛星實驗中的一些核心部件,將同地面實現與量子相關的一系列實驗。

那麽,量子究竟是什麽?

我們知道構成物質的最小單元是基本粒子,而量子就是質量、體積、能量等各種物理量的最小單元,而且它也要以某種粒子狀態存在。我們看到的光,其實是以光子為單位一份一份地變化的。我們大可以打開腦洞,想象一下,我們一舉手投足間,一個呼吸,就有上萬億的量子在移動。

最早,量子是被一個叫普朗克的德國物理學家在1900年提出來的,後來陸陸續續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努力,其中也包括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量子科學體系不斷完善。

說到量子,它有兩個堪稱神奇的絕技,就是“分身術”和“遠程心靈感應”。別小看這兩門功夫,要知道最強悍的量子計算機和最安全的量子通信,關鍵靠的就是它們。量子的“分身術“也叫量子疊加,就是一個量子可以同時存在好幾種狀態。那麽”分身術“幹嘛用呢?首先一個應用就是幫我們的計算機實現並行計算。這能力 有多強?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分解一個300位的大數,用現在的計算機,需要15萬年,用量子的”分身術“幫我們並行運算,只要一秒鐘就可以算出來。

量子的另一個絕技”遠程心靈感應“,學名叫量子糾纏。就是如果兩個相似的量子距離足夠近,就會發生糾纏,然後你把他們分開無論多遠,這 兩顆量子的狀態就好像一對有心靈感應的雙胞胎一樣,一個開心,另一個也會笑,一個哭了,另一個一定也難過,這個可能是科學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

神奇的量子還有兩個怪癖:不可分割、不可克隆。別嫌它古怪,要想做量子保密通信還真得靠這兩個才行。利用量子的這兩個怪癖,可以制作出最安全的保密鑰匙,可以讓我們目前的信息傳輸變得更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44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命名為“墨子號”

8月15日消息,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當天被正式命名為“墨子”。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近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搭載的我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即將升空。

潘中科院院士建偉認為,中國人的祖先里有很多非常偉大的科學家,我們之所以取“墨子”這位古代先賢的名字做衛星的名字,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份自信與敬意。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即將帶著探索星地量子通信的使命升空。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於本月中下旬擇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目前,這顆衛星發射前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系統總師朱振才表示,衛星各項指標都達到了設計要求,工作狀態正常,產品狀態非常好。

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質量約640千克,由長征-2D運載火箭發射,運行於5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軌道傾角為97.37°,設計在軌運行壽命2年。科學家已在相距300千米的地面成功進行了量子糾纏實驗,而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把這個實驗帶到外層空間,連接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量子通信網,旨在建立衛星與地面遠距離量子科學實驗平臺,在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大尺度下實現星地自由空間量子密鑰生成和分發,以及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57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無條件安全通信成可能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於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複制性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簽名等的無條件安全,可從根本上、永久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量子衛星2011年12月立項,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一是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在空間尺度驗證量子力學理論。

工程還建設了包括南山、德令哈、興隆、麗江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和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站在內的地面科學應用系統,與量子衛星共同構成天地一體化量子科學實驗系統。

潘建偉表示,我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衛星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包括高精度跟瞄、星地偏振態保持與基矢校正、星載量子糾纏源等。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有助於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保持和擴大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動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本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中科院研制的稀薄大氣科學實驗衛星和西班牙科學實驗小衛星。量子衛星發射入軌後將進行3個月左右的在軌測試,然後轉入在軌運行階段。

量子衛星工程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抓總負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科學目標的提出和科學應用系統的研制;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制衛星系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聯合中科大研制有效載荷分系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負責地面支撐系統研制、建設和運行;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等單位參加。

據介紹,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制。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4次飛行。

據潘建偉介紹,到2030年左右,中國力爭率先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在此基礎上,構建信息充分安全的“量子互聯網”,形成完整的量子通信產業鏈和下一代國家主權信息安全生態系統。

繼量子衛星之後,潘建偉團隊還計劃開展空間站“量子調控與光傳輸研究”項目,研究星間量子通信技術等,同時進行量子密鑰組網應用等研究,為下一步衛星組網奠定技術基礎。

“隨著中國科技的迅猛發展,我相信量子通信將在10年左右時間輻射千家萬戶。期盼在我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以量子計算為終端、以量子通信為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聯網的誕生。”潘建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39

外交部談朝鮮發射彈道導彈問題:各方保持冷靜克制

8月29日,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26日晚,聯合國安理會發表媒體聲明,對朝鮮近期進行的彈道導彈發射活動表示嚴重關切和強烈譴責。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立場是否有變化?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方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就是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堅持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

她說,關於朝鮮發射彈道導彈問題,安理會決議有明確規定。“同時,我們希望有關各方都保持冷靜和克制,不應該做相互刺激、加劇地區局勢緊張的事,安理會發出的信號也應該是全面和平衡的。”

今年4月到6月間,朝鮮進行了6次彈道導彈試射,7月至8月間又進行了4次。對此,聯合國安理會26日晚發表了強烈譴責朝鮮發射彈道導彈的媒體聲明。聲明指出,朝鮮24日發射潛射彈道導彈(SLBM)及此前3次射彈行為均“嚴重違反”了安理會有關禁止朝鮮進行一切彈道導彈活動的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405

特斯拉旗下公司SpaceX火箭在發射前數小時發生爆炸

據外媒報道,北京時間9月1日晚,在位於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空中心,特斯拉CEO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前數小時發生爆炸,周圍建築物發生搖晃、並冒出濃烈煙塵。爆炸原因和人員傷亡情況尚不清楚。

獵鷹9號(Falcon 9)火箭是美國SpaceX公司研制的可回收式中型運載火箭。

而此前,獵鷹9號火箭在8月14日成功把一顆日本通信衛星發射至目標軌道,火箭第一級再次在大西洋中一艘無人船上成功軟著陸。

獵鷹9號火箭今年已5次海上降落,其中4次成功,只有6月的一次失敗。此外,該公司今年還有一次火箭陸地降落取得成功。

受此消息影響,截至發稿,特斯拉(TSLA)美股現跌4.12%,報203.28美元/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73

SpaceX曾5次發射失敗 馬斯克積累的財富也曾所剩無幾

9月1日晚,美國佛羅里達肯尼迪發射中心發射臺在進行火箭靜態點火測試時發生爆炸,美國航空公司SpaceX此前回收的獵鷹9號火箭被炸毀。然後這已經不是獵鷹9號火箭第一次出現事故了,去年就曾爆炸。

獵鷹9號(Falcon 9)火箭是SpaceX公司研制的可回收式中型運載火箭,於2010年6月4日完成首次發射,於2015年12月21日完成首次回收。2012年5月22日,“龍”飛船搭載該型火箭發射升空,作為第一架飛往國際空間站的商業運輸飛船。此後,“獵鷹9號”將作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商業軌道運輸服務平臺正式開始其太空之旅,取代航天飛機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和人員。

按照SpaceX公司的構想,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若能成功試射並回收,對太空探索領域將有著重要的探索意義。該火箭的自主返回技術將大幅縮減太空旅行的花銷。若能實現火箭的全面回收,預期發射成本將大大降低。

可惜的是,過去兩年,SpaceX發射火箭以來總共試圖11次回收火箭,獵鷹9號有5次回收都未能成功。在2015年6月,獵鷹9號火箭升空之後爆炸,原因可能是由一個氧氣罐中的支桿故障導致。

獵鷹9號火箭的失敗背後也是SpaceX公司的屢次挫折和屢次雄起。

SpaceX由PayPal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創建於2002年,也是全球第一個能夠發射回收宇宙飛船的私人公司。早期SpaceX研發的商業太空火箭是獵鷹1號,該火箭也是全球首個私人建造的太空商用火箭,每次發射僅需670萬美元。於2006年3月25日在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進行首飛,火箭在升空25秒後失控旋轉,墜入海中,首次發射失敗。

在停頓了一年後,SpaceX於2007年3月21日在誇賈林環礁進行了第二次獵鷹1號火箭的發射,這次發射依舊沒有成功。2008年8月3日,SpaceX進行了獵鷹1號火箭的第三次發射,發射再次失敗。在連續三次失敗後,馬斯克通過互聯網積累的財富所剩無幾。

後來SpaceX公司發展運營漸入佳境,但是2015年6月28日,SpaceX遭遇到獵鷹1號三連敗之後的又一次重大事故。SpaceX在執行貨運龍飛船發射任務時,在發射139秒後淩空爆炸解體,這次事故導致SpaceX在後續半年停止了所有發射任務,大批訂單被推遲發射。

之後SpaceX完成了6次火箭回收,成為全球首家擁有該項技術的公司,這也是包括NASA在內其他國家航天機構都沒有實現過的。然而就在昨日,正準備點火測試的獵鷹9號火箭突然爆炸,SpaceX又一次遭受公司慘痛的失敗。

雖歷經多次失敗,SpaceX卻為越來越多人所關註。據悉SpaceX也是全球首家進行火星任務的私人公司,它將在2018年發射龍飛船登陸火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058

一次發三枚!朝鮮發射“蘆洞”導彈 落入日本經濟區

據韓聯社5日報道,據韓國聯合參謀本部5日消息,當天中午12點14分許,朝鮮從黃海北道黃州郡一帶向半島東部海域試射3枚彈道導彈,疑似“蘆洞”導彈,飛行距離約1千公里。

日本共同社報道稱,日本防衛省表示,推測朝鮮當天發射的3枚彈道導彈落入了日本的專屬經濟區(EEZ)。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透露,已通過北京的大使館渠道就導彈發射向朝鮮提出了抗議。

據韓國聯合參謀本部介紹,朝鮮沒有事先發布航行警告,韓美雙方正在進行精密分析。另外,韓軍在密切關註朝方動向,並維持萬無一失的警戒態勢。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表示,美國官員將密切關註朝鮮導彈試射。

7月,朝鮮人民軍戰略軍火星炮兵部隊進行彈道導彈發射訓練(來源:韓聯社)

韓聯社報道稱,5日上午,韓國總統樸槿惠出席G20峰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會談。朝鮮在韓中首腦會談結束後試射了導彈,而9月9日是朝鮮 的“國慶節”。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認為,朝鮮此次試射是在臨近“國慶”及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舉行峰會之際炫耀朝鮮核導能力,為持續半島軍事緊張氣氛進行軍事挑釁。

鑒於2014年9月,朝鮮曾在“國慶”前夕兩次試射短程導彈,韓軍已預測朝鮮會在9月9日前後進行軍事挑釁,一直關註朝軍動向。據悉,韓軍當天事先捕捉到朝鮮準備試射彈道導彈的跡象,對導彈發射進行了追蹤。

還有觀點認為,朝鮮此次試射是針對韓國4日起實施《朝鮮人權法》,朝鮮對外宣傳網站5日紛紛發表文章對韓方進行了譴責。

中國外交部:希望有關各方都能避免采取導致局勢緊張升級的行動

針對朝鮮向朝鮮半島東部海域發射3枚彈道導彈的行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國在有關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希望有關各方都能避免采取導致局勢緊張升級的行動,共同努力維護半島的和平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84

天宮二號將於近期擇機發射 系首個真正太空實驗室

天宮二號9日上午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9月15日至20日擇機發射。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等飛行產品自7月上旬起陸續進場後,按照飛行任務測試發射流程,於9月9日完成了總裝測試等技術區各項工作。

9日8時35分,承載著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組合體的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總裝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1.5小時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後續,將在發射區開展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功能檢查和聯合測試工作,完成最終狀態確認後,火箭加註推進劑,計劃9月15日至20日擇機發射。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搭載了空間冷原子鐘等14項應用載荷,以及失重心血管研究等航天醫學實驗設備,配備在軌維修技術驗證裝置、機械臂操作終端在軌維修試驗設備,開展空間科學及技術試(實)驗。垂直轉運的順利完成,標誌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正式進入發射階段。

目前,空間應用系統、酒泉發射場和測控通信等系統,已完成執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相關準備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