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路半年三大亂象現形 產官學各吹各的調 荒謬《個資法》 主管機關僅三人負責

2013-06-10  TWM
 
 

 

《個資法》施行逾半年,卻仍出現公家機關不知如何遵守的荒謬案例,這樣民間企業與一般個人又該如何遵行?而負責法令解釋的台灣主管單位竟然只有三名編制,相較於香港與澳門,實在少得太「瘋狂」。

撰文‧葉揚甲

從二○一二年十月一日正式施行後,《個人資料保護法》迄今上路已逾半年,然而,在這段時間中,為求符合《個資法》所衍生而出的荒謬怪誕,卻是時有所聞。

首先,在一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南投縣各國中小學的榮譽榜單即出現好多的「○○」,得獎同學的姓名被隱匿,反而像是做錯事,這前所未見的景象甚至引起社會譁然,因而讓外界對新版《個資法》產生是否「脫離現實」的疑問。

亂象一:政府資訊遮掩過頭法務部很快地在此軒然大波後兩日做出解釋,「學校張貼榮譽榜揭示學生姓名,符合《個資法》第十六條、第二十條的利用規定,無需過度遮掩姓名」。

其實,若細看《個資法》第十六條,不難發現很多荒謬都不該發生才對。例如,符合「有利於當事人權益」、「為維護國家安全或增進公共利益」,或「為防止他人權益之重大危害」等情形之一時,公務機關就可為特定目的外之利用。

不過,即使法條寫得如此明白,且經過法務部再次詮釋,政府各單位仍然會拿《個資法》當護身符,迴避外界公開資訊的要求。甚至,今年五月二十四日,花蓮縣政府所印製的防災地圖皆未公布村里長全名,聯絡電話亦有所保留的荒誕情事,議員就質疑這要人民如何使用防災地圖?

姑且不論防災地圖「重新製作」須耗費的公帑,因為這現象的病灶顯然是連公務機關都搞不清楚的《個資法》。

《個資法》上路,公務機關好像如臨大敵,但民間企業的反應則相對冷淡許多。中華數位科技公司的專案顧問吳毅勛表示,法令上路已逾半年,絕大多數企業仍尚未按照經濟部公告的個資盤點表進行清查。企業之所以「怠惰」,「可能是主管機關沒有進行實際查核所導致,而且在沒有一個夠經典的判罰案例出現前,《個資法》很難被企業重視。」《個資法》的熱度確實有減弱跡象,不過KPMG台灣所資訊科技諮詢服務組副總經理謝昀澤卻認為,企業還是得謹慎面對,畢竟《個資法》的罰則相當重,若有違反,將可能分別承擔行政、民事或刑事責任,刑法最高甚至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罰則雖重,但細究法律執行可行性時,一位不願具名的國立大學教授就點出問題,「台灣《個資法》乍看很先進,但因為施行細節不完整,要具體落實,恐怕遙遙無期。」根據《個資法》第二十七條,「非公務機關訂定個人資料檔案安全維護計畫,或業務終止後個人資料處理方法之標準等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例如,醫療院所的主管機關是衛生署,個資業務要遵守哪些標準就該由衛生署訂定。

換言之,除非所屬行業的主管機關已經明訂細則,「否則,只有母法的《個資法》,不可能罰任何人。」教授舉例,像違反「交通規則」要罰一千八百元,那何謂交通規則呢?如果沒有「闖紅燈」這種具體內容,執法單位根本無從開罰。

亂象二:就醫資料仍遭濫用現在的《個資法》就好像沒有提出「闖紅燈」的交通規則一樣,不明就裡的人搞不清楚什麼情況是違法;知道情況的業者卻又可以置若罔聞,仍然把個人資料做不當使用。

例如,現在醫院大多還是直接將病歷做「其他」用途,吳毅勛解釋,過往看病時留下的就醫紀錄,或個人疾病史,「通常你不會知道這些資料,會被拿去做哪些研究。」更有甚者,這些敏感個資還會於生技業間互通有無,這部分就是《個資法》下的「未爆彈」。

另外,一般個人在社群網站這麼普遍的環境下,例如:人肉搜索,或者用手機錄一段路人的影像PO上網,這樣算不算違反《個資法》呢?

法務部法律事務司科長李世德引用《個資法》第五十一條,「自然人為單純個人或家庭活動之目的,而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不適用本法規定。」所以,自然人是否違法,須回歸個案的動機與犯行,「這裡要提醒的是,不適用《個資法》,不代表就不會觸犯其他法條!」不過相較之下,企業端的衝擊還是遠超過一般民眾。

吳毅勛認為,《個資法》對企業的最大衝擊在於「行銷業務」。過往行銷業務取得個資的方式,不外乎舉辦活動實際蒐集或透過企業交換,甚至直接購買名單,「如今卻得按正式管道蒐集個資,成本勢必暴增,這是企業不得不正視的難題」。

看來要避免可預見的紛擾,主管機關的積極與否攸關重大。對此,李世德表示,若對個資處理有疑義,目前仍是由法律事務司統一解釋,「只是,現在正式的公務人員編制,就只有兩位科員連同我,三個人。」如此「少」的人數,讓人不禁好奇是否為常態?

亂象三:竟未設專責單位

根據資料,人口比台灣少很多的香港、澳門兩地,皆早已設置個資專責機關,人數則遠多過台灣的「法令解釋機關」。考慮到只有三個人「充當」專責單位的台灣,「這在《個資法》上路後,該如何運作?」李世德用「瘋狂」兩個字形容一二年十月、十一月《個資法》剛上路的情況,「不僅一般民眾會申訴,甚至還得擔負起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諮詢的責任。」「最密集時,單一個月曾收到上百件紙本陳情,幾乎等於過去一年的總量,這還不包括電話詢問。﹂不過,李世德認為,先別鑽研人力貧乏的問題,因為「台灣連基本的個資專責單位都沒有」,政府應優先考慮設置專門承辦個資的機關。

無論如何,《個資法》已經上路,政府就該提升重視的程度,否則連公家機關都執行得「雜亂無章」,乃至於浪費公帑,又該如何寄望獲得舉國上下的一致推行?

台灣《個資法》管不動

──港、澳、台三地個資專責單位比較

項目 香港 澳門 台灣

總人口 707萬 55.5萬 2331萬

專責機關 個人資料私隱

專員公署 個人資料保護

辦公室 法務部法律

事務司*

成立時間 1996年 2007年 尚未設立機關人數 79人 32人(預備增至60人) 3人

2013年

預算 2011~2012年

4860萬港幣

(約1.8億元新台幣) 3000萬澳門幣(約1.1億新台幣) N/A 註1:*為法令解釋單位、非專責機關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主計處註2:港幣兌新台幣1:3.85、澳門幣兌新台幣1:3.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21

國道七號硬闖環評 幕後利益現形

2013-09-16  TCW
 
 

 

一條高速公路,經過五次專案小組環評審查最後做出「不應開發」的結論,卻還能夠「敗部復活」!

什麼事情改變了這個結論?

國道七號,南起高雄「南星計畫」、北到仁武交流道,銜接國道十號,全長二十三公里,有八處交流道,經過環保署環評專案小組五次開會討論後,在今年七月二十五日專案小組以「興建效益不明確,對沿線居民健康及私人土地權益將造成重大影響」三大理由,認為國道七號「不應開發」。

發展是表象?各家覬覦,615億工程費

但八月三十日國道七號環評大會上,剛換屆、八月份才新上任的環評委員,卻推翻專案小組所做「不應開發」的結論,而以「進入二階環評」方式,讓「國道七號」一案重新審議。

「經濟發展僅是表象,重點在那六百一十五億元工程經費。」一位不願具名的高雄在地學者點出背後關鍵所在。這位學者表示,國道七號經費完全由中央負責,地方不用出一毛錢,錢是不分藍綠的,大家都可以來分,有錢就有分配的權力,政治人物盤算的不會是「環境與健康」。

一樣都是鋪柏油的國道,為什麼國道七號就是特別的貴?答案就藏在八個交流道裡面。

國道一號從南到北經過台灣重要一級城市,興建初期全線平均約十一公里有一處交流道,後來因為各地發展起來,交流道數量增加,目前國一交流道平均間距縮小到五.三公里。

乘機炒地皮?車潮錢潮,帶動周邊起漲

而國道七號的規畫,每隔不到三公里就有一個交流道,如以時速一百公里計算,開車大概每一分半鐘就會碰到一個交流道,「國七到底是高速公路還是高雄的市區道路?」環評委員龍世俊在大會中提出質疑。

龍世俊認為,如果國道七號是為了讓從高雄港出來的貨櫃車可以順暢的將貨品運往目的地,那中間設了那麼多交流道,等於讓更多的車子可以上高速公路,只會讓整個車速變慢、路況變得更壅塞,並無法達到「紓解車流」的效果。

但交流道會這麼密集,背後多是地方民意代表爭取的結果。因為交流道就代表車潮,車潮就是錢潮。

「每個交流道都是重要的土地增值機會,現在高雄市要在交流道的地方設工業區,周邊土地都已先漲起來,」高雄市綠色協會理事長魯台營說。

但這麼多的交流道卻是造成國道七號經費暴漲的重要原因。

交流道在設計上,由於上、下坡度不能太陡,通常需要較大的腹地設計緩升、緩降道路,這當中就必須徵收更多的土地,加上設計上有時較為複雜,交流道多,通常也代表道路的建造成本會提高。

根據國工局的資料,國道七號六百一十五億元的建造經費當中,二百多億元是用在做土地徵收,八個交流道(包括兩個系統交流道及六個一般交流道)所需經費大概要二百億元到二百六十億元之間。換句話說,光是土地徵收及交流道興建就要用掉總經費三分之二強。

整個國道七號的興建,主要以高雄港將發展為自由貿易港區為背景,所設計的道路,主要也以未來高雄港的輸運為規畫背景及藍圖,但是在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所提供的簡報上,對於高雄港未來貨櫃吞吐量的估算似乎過於樂觀。

沒錢也要做?負債破表,國道基金怎支應

一九九九年,高雄僅次香港及新加坡,是全世界貨櫃吞吐量第三大港,二○○七年高雄港貨櫃吞吐量更達到一千零二十六萬TEU(二十呎標準貨櫃),創下歷史新高,但同時間,中國東南沿海等港口崛起更快,導致高雄港退出全球前十大貨櫃港排名之外。

「當下游組裝製造都移往中國,台灣貨櫃進出量成長速度減緩是無法避免的,這是產業轉型,台灣接單、大陸生產造成的結果,」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說。

但以國工局簡報估算來看,高雄港未來十年、二十年貨櫃進出口量將以二到三成速度飛快成長,甚至超過過去最輝煌時代。

「除非把到中國製造的部分全都移回台灣,否則高雄港很難在全球貨櫃港中,再度取得名列前茅的地位,國工局的預估難道是要把到中國做組裝的廠商都搬回到台灣來做?」高雄選出的立委管碧玲提出質疑。

公民監督公僕聯盟李重志認為,未來除非高雄有不得了的投資、強勁的人力需求,全台人口增加都在高雄,否則高雄根本不需要這條高速公路。

六百一十五億元,國道七號興建經費,未來將全部由交通部旗下的國道基金支應,但截至二○一一年底,國道基金負債已高達二千二百七十五億九千五百萬元,由於負債金額過高,今年五月交通部已經遭到監察院糾正,那未來國道七號需要的錢從哪裡來?

根據交通部估算,國道基金每年收入大約三百億元,扣除道路養護及利息,大約有一百五十億元的結餘,所以,未來國七的經費只能透過「舉債」一途取得,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國道基金未來負債飆高超過三千億元以上將是遲早的事情。

對於中央與地方大開建設支票,卻不知錢從哪裡來?立法院預算中心在二○一二年度國道基金預算檢討報告當中就提出警告:「國道七號高雄路段計畫,尚未擬定陳核,計畫書與財務規畫資料闕如,率爾編列預算,與預算法規定不符。」

在諸多不利因素下,仍然要強行闖關,政府還要當散財童子,國道七號實在貴得沒有道理,請務必把納稅人繳的每一分錢「花在刀口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01

高層幹部集體舞弊 郭台銘開鍘鴻海清門戶 產業採購三怪象現形

2014-02-03  TWM  
 

 

撰文‧林宏文

歲末年終之際,鴻海集團卻選在此時大清門戶,昔日號稱「天下第一會」的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表面組裝技術)委員會高層,如今卻成階下囚,採購弊端牽涉金額,從數億元到上百億元,誇張的行徑,令人瞠目結舌。

其中收取回扣名目多、花樣也眾多,洗錢手法更是繁複,讓大家見識到,原來電子業的採購案,可以有這麼龐大的弊端與油水。然而,身在台灣科技業的採購人員都直言:「不拿白不拿,職權更高的人,要的更多。」富士康前執行長,也是德州儀器亞洲總裁程天縱,就透露過一個小故事。早年程天縱在台灣惠普公司服務時,有一次到大同找董事長林蔚山談生意,才剛在接待大廳登記換來賓證,就發現身旁站著一位準備要見採購課長的業務員。

但真正引起程天縱注意的是,看似小業務員,談的只是數百萬元的訂單,卻開著價值上百萬元的賓士;反倒是來談動輒上千萬美元建廠計畫的他,開著一輛破舊的裕隆車。

怪象一:一定要給好處?

採購拿好處 業務才安心故事聽來很生動,反映出台灣科技業枱面下那些不能說的採購生態。程天縱說,不論在惠普或德儀,他可以做的事情及空間都很大,但拿的是正常薪水,「我選擇的是做大事,而非賺大錢的路。」其實,採購弊案不僅限於電子業,傳統產業也一樣存在。在電子業工作超過三十年的零件供應商說,「只要有買方及賣方,中間就會有油水,因為人性一定會貪。」賣方想盡辦法要給買方好處,就怕買方不拿,「買方拿了,賣方才安心。」正是這樣的心態,讓單純的採購案變得不單純,也給了採購人員可乘之機。

這位供應商就說,即使那些形象很好的公司,主管也許不會主動要,但若賣方提出來,雙方交情夠久,兩相合意之下,「對方就會收下來。」做生意,應酬總是難免,每每在酒酣耳熱之際,業務員就會把「好處」提一下,暗示只要訂單能成,附帶的採購人員也受惠。這時,只要負責採購的人員心態一偏,點頭答應,潛規則裡的採購協議就達成了。

當然有時也會碰到對方嚴辭拒絕,一拳打回來。「但以我三十多年累積的經驗,十位裡面有九位會同意,至於剩下那一位,大家就摸摸鼻子算了。」怪象二: 採購油水上億元?

代工毛利少 零組件反而肥由於台灣電子業以代工形態為主,代工廠替品牌客戶採購零組件、再組裝,賺的是三到四%的微薄毛利。曾在代工廠待過的一位前高階主管便直言,代工廠為了爭取訂單,會想辦法拉攏客戶;零組件供應商則為了拿到代工廠訂單,也同樣要用各種方法來取得大廠的關注與信任。

例如,某品牌大廠高階主管喜歡品嘗紅酒,剛好一家零組件廠老闆本身收集了許多名貴藏酒,便經常招待該廠的高階主管享用,該名主管還可以直入酒窖,挑選他喜歡的紅酒,喝到賓主盡歡,雙方關係隨之穩固。

「打點擁有決策權力的人,是電子業的常態,但有人吃相好看,有人吃相難看。」零組件供應商話說得直接,運氣好的是遇到客氣一點的人,雖然開口要,「但沒說要多少,隨意就好,這種人比較好處理。」負責談生意的業務員若遇到這種人,業內的人就會笑稱,「算是前輩子燒過香。」可是,最怕倒楣遇到什麼都要的人,「要吃、要喝、要玩又要錢,除了花時間陪著吃喝玩樂,還要透過白手套送錢,不能留下任何痕跡。」為了談成訂單,業務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就是希望採購點頭,把訂單下給他。

最慘的是,即使花了時間與鈔票,對方卻還不辦事,承諾的訂單也沒給;但這種情況比較少出現,因為一旦發生,供應商心有不甘,便會想辦法把事情搞大,「鴻海這次的案件,應該就是如此。」業內人士說。

怪象三:採購為王?

缺貨就要回頭巴結業務

早期在戴爾(Dell)擔任國際採購處主管的方國健,一年主導的採購案動輒兩百億元,但○二年他毅然離開戴爾,轉而創立麥實創投。「我離開戴爾超過十一年,至今很多人都還會問,為何要放棄那麼好的工作?甚至問我採購那麼『好康』,離開不是很可惜嗎?」方國健說,身在外商公司,做決策的人往往是總部主管,他作為台灣採購代表,一言一行都被所有人檢視,所以他相當注意道德操守。「要靠採購賺錢,其實是很笨的想法,最後下場就是移送法辦,我寧可靠自己本事賺錢。」正因方國健的操守獲得肯定,後來,他成立麥實一號創投基金,廣達、仁寶都不吝投資。他看準趨勢投資宸鴻、奇揚,獲利超過十八倍以上,幫股東賺了四、五倍,「利用專業能力賺錢,才是正道。」電子業景氣上上下下,像DRAM、面板這種景氣循環產業,就不見得永遠是業務員來巴結採購,遇到缺貨時期,反倒是採購要回頭來拜託業務員。一位曾在韓廠負責業務的主管就說,「面板、DRAM缺貨時,系統廠搶著要貨,就是考驗雙方交情的時刻。」其實,會有大額回扣的項目,主要是設備採購,因為設備採購金額大,設備代理商原本就有為數不小的佣金(commission),一台賣價上億元的設備,佣金就達千萬元之譜;生意搶得兇時,代理商還會犧牲一些利潤,送錢給採購主管,畢竟訂單若做成,後面的利潤才驚人。

雖然這次鴻海大動作清理門戶,震撼台灣電子業,仍遠不及中國採購的藏汙納垢;尤其中國廠為與台廠競爭,不擇手段也要打進供應鏈,中間拿回扣的情況更嚴重。這麼看來,台灣電子業的回扣競爭力,似乎也遠遠不及大陸廠商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70

政策把脈》「如果有機會 誰不想回台灣?」卡住台商回鄉的四大路障現形

2014-05-26  TWM
 
 

 

越南動亂之後,許多台商喊出想回家、卻回不了家的心聲。是什麼因素讓他們回不了家?

政府宣稱推動台商回流,但僅創造三萬個就業機會,與兩年前的預期有落差。

企業主與學者不約而同指出,台商鮭魚返鄉有四個重大路障待解決。

撰文‧何欣潔、林麗娟

「我只能待在胡志明市,不敢走,卻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其實大家心裡都很害怕,若有機會,誰不想回台灣?但台灣經濟動能這麼差,回去了,我又能做什麼?」越南衝突將近一週,台商孔祥平在越洋電話中的聲音,驚惶、恐懼中難掩疲憊。

障礙一:地主不願出租 寧可養地、炒地皮事實上,早在越南衝突發生前三個月,孔祥平參與的「越南平陽省台商FB俱樂部」上,就出現一篇〈台商台幹要回家!〉的文章,呼籲政府引領台商回流,引發眾人共鳴,「能待在自己的土地上,當然最幸福!」數月後動亂爆發,台商想回家的心願,比任何時候都強烈。

二○一二年,國發會(經建會改制)提出願景,宣稱要透過六大推動策略,吸引台商回台,預計在兩年內增加投資兩千億元,並替本國勞工增加八萬個就業機會。

但是,兩年過去,根據經濟部工業局提供的資料,截至一四年第一季為止,台商回台投資家數四十三家,投資金額一九八二億元,投資金額數字雖差強人意、勉強達標,卻僅僅製造了三萬個就業機會,不到原本政策宣稱的四成。優秀的台商台幹,仍然只能流落他鄉。

遠離台灣的親人,在外國土地上披荊斬棘,面對全然陌生的語言、文化與政治情勢,若不幸遇上動亂事件,數十年心血轉瞬化為烏有。

越南台商彼此打氣加油,苦笑說自己是四處飄零、有土有水就能存活的「蕃薯命」,讓人聞之鼻酸。想回家的台商,為什麼回不了家?政府推動的台商返台投資方案,究竟能不能幫助台商回家?

「我們當然也很想加碼在台灣投資建廠,不想離鄉背井奔波,但是合理價格的土地取得不易,希望政府幫我們解決取地的問題。」被點名認為最有競爭力返台投資的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談起近年來試圖回台的波折,無奈地呼籲政府,應該要多幫幫忙。大立光原本要在台中精密園區建廠,卻因為環評兩度未過,目前仍在另行找地。

事實上,大立光遭遇的狀況並非特例,而是返鄉台商面臨的共同困境。早在今年四月初,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就質疑,經濟部公佈全台五十四處工業區土地租售使用情形,約有三百六十四公頃土地處於閒置狀態。政府無法有效遏止工業區土地炒作,以致土地擁有者坐等漲價,是阻礙台商回台投資的元兇。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分析,許多地主寧可養地、炒地皮,也不願意將土地租給回流台商設廠,或者是開出高額租金,導致業者利潤全都「卡死在地租上」,沒有餘裕進行產業轉型或調高工資。久而久之,年輕勞工也會覺得前途無望、對資方產生敵意與相對剝奪感,成為惡性循環。

「政府拿出魄力,立即開徵荒地稅,給養地地主必須盡快脫手的壓力,讓真正有產業需求的廠商進駐,才是解決之道。」劉孟俊語重心長地說。

障礙二:台灣工資節節高漲鮭魚返鄉之路,道路阻礙且漫長,除了土地難以取得,節節高漲的台灣工資,也橫越在廠商的回家之路上。廣隆光電董事長李耀銘、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都不約而同地表示,中國的工資太高,是他們轉往東南亞投資的主因,要回到工資更高的台灣設廠,可能性就更低。

「台商早年到中國投資,現在轉到越南投資,主要還是看上便宜的工資。」長期居中協調在越台商投資問題的立委蔡錦隆分析,在前總統李登輝時期,正由共產轉往民主制度、又享有歐美關稅優惠的越南,就是台商往東南亞投資的首選。到目前為止,越南的工資仍是中國的一半,對精打細算的台資企業而言,依然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然而,逐低成本而居的台商,必須付出許多代價。五月十六日早上七點,在台中清泉崗機場,一批批越南台商逃難般地飛奔回台。鋒明興業董事長蔡文瑞卻提著行李,往人群的反方向走,搭上前往胡志明市的班機。他說,自己何嘗不想待在台灣,不必直奔亂邦?

「能回台灣經營,應該是大部分台商的願望。」越南動亂之後,蔡錦隆坦言,的確聽到一些台商想轉回本國經營的風聲,但並非所有廠商都有辦法回到台灣生存,「如果是像技術傲視全球、很有競爭力的大立光,我想,整條生產線撤回台灣應該也沒有問題,但若是付不起高工資的企業,大概就很難回台。但更矛盾的是,台灣國內氣氛是認為勞工工資只有二十二K太低,雙方的期待落差太大。」蔡錦隆認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無解。

哪裡有便宜的勞工、土地,工廠就往哪裡移動,一向是「製造業鐵律」,乍看之下,台灣也難以擺脫這樣的無解宿命。但所謂的鐵律,是否真的牢不可破?劉孟俊指出,勞工要求高工資,未必不利於製造業發展,「高薪的美國與韓國,製造業優勢目前排名高居全球第二、第三,可見事在人為,低薪策略不是唯一選項。」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後,推動的一連串「美國再工業化政策」,就成功打破迷思,成功重整美國經濟。

障礙三:缺乏產業升級整體戰略劉孟俊分析,美國成功的關鍵,是由一連串縝密的產業政策所組成。「我們就以汽車業來看,美國的汽車業回流政策,絕非讓汽車業重回底特律、五大湖等舊工業區,而是到中南部美墨邊境,當中蘊含製造業重新佈局、政策回應產業板塊位移的思惟,而不只是吸引商人回流而已。」劉孟俊坦言,台灣只把眼光放在鮭魚返鄉,而非打造整體的新產業戰略,成果當然不如美國。

檢視美國「再工業化」系列政策,由二○○九年十二月公佈《重振美國製造業政策架構》拉開序幕,一○年的《美國競爭力再授權法案》緊追在後,接著才是《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正式登場,其他配套的相關法案和計畫更涵蓋了「吸引製造業回流」、「提振出口競爭力」、「發展新興產業」、「強化小企業實力」、「吸引外資投資」與「發展先進製造技術」等多項策略,不但讓美商回家,也確保美國在先進製程中繼續握有主導地位,為美國再造全新工業形態。

反觀台灣,根據國發會一二年提出的《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政府讓台商回流的具體策略,分別是協助解決人力問題、土地資訊取得、設備進口、輔導服務、加速ECFA︵兩岸經濟協議︶協商,以及提供專案貸款等六大項,「和美國比起來,實在有點遜!」劉孟俊說。

再進一步檢視,四十三家台商回台投資案件中,「高附加價值產品及關鍵零組件相關產業」有二十家,佔總體比率四成六,遠高於「自有品牌國際行銷」或「台資跨國公司在台設立研發中心或營運總部」的企業,與美國的縝密佈局相比,仍然偏向吸引代工廠商回台,產業升級策略幾乎付之闕如。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研究員盧其宏就批評,若沒有產業轉型政策,只顧邀請台商回家,「回來的恐怕也不是鮭魚,只是低利潤、低工資、剝削勞工的鱷魚!」障礙四:區域整合、關稅問題無解除了高工資、土地難取得、經濟缺乏動能,台商選擇在海外打拚,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關稅。

在越南暴動中損失上千萬元的悅新製衣董事長張良彬,就因為台灣差人一等的關稅,無法回台。「台灣成衣進口韓國就要一七%的稅,沒有越南的免稅,叫我們怎麼活?」他說。

面對複雜的關稅、區域經貿整合問題,長期在中經院進行研究的劉孟俊,對政府即將登場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抱持著高度期待。

劉孟俊認為,自經區內零關稅、鬆綁財稅制度的框架,將可成功吸引部分廠商回流,「甚至讓香港的物流業者來投資,我覺得都有可能。」劉孟俊認為,自經區對台灣是一個調整體質的機會,若能成功,有助於台灣在兩岸經貿分工中站穩腳步,「但若維持現狀、不思改變,台商當然不會回家!」鮭魚返鄉方案就業率不如預期,越南爭議又讓台商興起「回不了家」的感嘆,寧可承受打砸搶燒的風險,也不敢回台創業。政府會拿出什麼解方?工業局副局長連錦漳回應,「台灣的政策思惟和美國想法相仿,都有思考到補強產業鏈、吸引高端人才回流、製造就業機會等種種問題,政府已經做了整體考量。」總體而言,經濟部認為台灣方案成效,與美國落差不算太大。

針對台商回流方案,受惠的就業人口不如預期,經濟部表示,目前公佈的數據指的是促成「三萬人直接就業」,兩年前公佈的數字,則是預期促成「八萬人直接、間接獲得就業機會」,沒有成效不彰的問題。連錦漳透露,越南事件爆發後已接獲指示,將研擬延長台商回台投資方案的執行期限。

「美國、韓國的經驗都顯示,高工資的先進國要讓製造業回流,不是不可能,是事在人為。今日台商落入回不了家的困境,政府責無旁貸!」長期研究美國的成功經驗,眼看其他國家成功邁向產業轉型,加入新一輪區域經濟競賽,台灣的廠商卻還在中國、東南亞「逐低薪而居」,劉孟俊有感而發,期待政府拿出歐巴馬同等的遠見與魄力,讓台灣終結迷惘、台商停止流浪。

政府怎麼做?

—— 台美製造業回流政策比較政策層面 美國政策 台灣政策吸引製造業回流 《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 《加強推動台商回

台投資方案》

提振出口競爭力 《出口倍增計畫》、《金鑰匙計畫》 簽訂ECFA,但成果待商榷。

發展新興產業 《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先進製造合作夥伴計畫》 無強化小企業實力 《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問題資產救助計畫》 國發基金雖有專案貸款,並無針對中小企業。

吸引外資投資 中央地方政府聯手推動《選擇美國》計畫 無,僅由各地方政府自行招商。

發展先進製造技術 《先進製造合作夥伴計畫》、《全國製造創新網路》 無協助解決勞動力問題 擴大勞工培訓計畫 提高外勞核配比率、強化職業訓練。

資料來源:中經院、經濟部

整理:何欣潔

企業怎麼看?——台商難返鄉因素在外投資台商 為何無法返鄉?

台灣最大專業瓶蓋飲料生產廠宏全集團總裁曹世忠 台灣內銷市場已飽和

台灣第二大輪胎廠

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 土地取得不易、環保成本太高全球最大的手機鏡頭製造商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董事長林恩舟、總經理林恩平 土地價格過高、易受環評卡關台灣車載影音導航系統龍頭怡利電董事長陳錫蒼 台灣土地太貴

全球第七大電容器廠商

立隆電子 土地取得不易

國內唯一上市鉛酸蓄電池廠廣隆光電董事長李耀銘 越南工資便宜、台灣關稅太高

整理:林麗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33

格隆中報掘金系列之綠色動力(1330):長牛現形? 格隆匯

來源: http://xueqiu.com/1333325987/31216889



開放 + 共享 + 共識,追尋有趨勢的價值!  讓最普通的個人都能享受到最專業的研究服務!  讓每個個體的投資之路不再那麽孤單和艱難!

港股那點事微信公眾號: hkstocks

格隆個人微信號:             ihkstocks

港股那點事官網:             http://www.gelonghui.com

每年中報、年報都是投資人的掘金期。稍加努力,基本都能大概率挖出一些長期大牛。格隆會陸續推出今年中報自己發現的一些有意思的公司供大家研究。也期待大家能與格隆共享您的發現。本期格隆推出第一只:綠色動力(1330)。

綠色動力從招股開始,格隆就給予了深度分析(請參閱格隆匯官網http://www.gelonghui.com)。之所以今天再次拿出來解剖,是因為公司中報的公布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機會。下面格隆分四個層層遞進的邏輯角度來仔細解剖中報後的綠色動力(1330)。

第一個命題:垃圾發電行業發展空間非常大,理應給予高估值

垃圾發電屬於環保行業,基於未來政府需要對大量環保欠賬的歸還,環保行業大概率是未來幾年投資人不能不配的優勢行業,而在格隆看來,垃圾發電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盈利模式、盈利水平與行業空間上都較其他環保子行業更勝一籌。

在高速發展的中國,生活垃圾作為城市發展的附屬物是在成倍的增加,假設每人每天產生1公斤生活垃圾,13億人口的中國每年將產生4.7億噸生活垃圾,這相當於中國每年消耗石油的體量總額,非常驚人。而中國目前處理垃圾的方式70%以上都是直接填埋。撇開中國土地緊張,填埋場地越來越緊缺的因素,很多垃圾含有的有害物質填埋後會汙染土壤,從而引發的類似湖南大米重金屬超標等事件頻頻發生。這已然不僅僅是“夠不夠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埋”的問題了。

在目前我國相對成熟的技術里,唯一的方法就是燒。燒比埋最明顯的優勢就是能夠迅速達到“減量化”,非常符合我國目前對於垃圾處理緊迫程度的要求。並且“燒”還可以利用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來發電,在解決環境汙染的同時還可以將垃圾資源化,真正做到“變廢為寶”,於是“垃圾焚燒發電”技術順理成章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和鼓勵,國家相繼出臺規定“十二五”內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方式中,焚燒發電的處理方式的比例要由此前的20%提升至35%(見下表),這意味著僅截止2015年,我國要至少新建垃圾焚燒項目約217個,涉及總投資額高達1088億元人民幣(目前一個新建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平均處理能力在1000噸/日左右,平均投資金額在4-5億人民幣)。業內人士認為在“十三五”此比例大概率會進一步提升至50%,未來十三五投資規模有繼續保持近千億投資規模。由此正式打開了“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巨大、高速的發展空間。



同時為了保障投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經營效益的穩定性,國家政策方面給予的非常大的支持。一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收入來源包括兩塊,一是垃圾處理費,二是垃圾焚燒產生電量賣給電網的發電費。垃圾處理費價格確定,但處理量會隨城市發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一般當地政府都會給予垃圾焚燒場一定程度的保底量以覆蓋項目日常運營成本。也就是說,如果垃圾收集量不夠,政府也不會讓你的項目虧錢。其次,國家還進一步明確了由垃圾焚燒產生的電量保證全部上網,且統一電價為0.65元/度,不僅電價高於絕大多數發電行業(傳統火電以及風電、水電等新能源發電),也排除了限電問題。在行業盈利模式穩定的情況下,投資一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內部投資回報率(IRR)為12-15%,也就是說投資4個億,6-8年就能回本,顯著高於傳統公用事業項目6%-8%的IRR。

正因為是好行業,所以垃圾發電行業也具備相當的進入門檻,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首要是有大量資金保障,其次有政府資源以獲取項目,然後豐富的項目運營經驗和低資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項目回報率以提高公司競爭力。光大國際(257HK)作為垃圾發電行業的標桿企業,憑借其國企背景身份(光大集團作為大股東)擁有強大的資金保障和項目獲取能力以及低融資成本等核心競爭力,加之其近8年的運營經驗迅速躋身垃圾發電行業前三,目前擁有已投運項目13個、後續在建及儲備項目31個,總規模達日處理量3.2萬噸。光大國際目前市值476億港幣,對應今年約24倍PE和3.6倍PB,其股價從2012年3塊錢一路上漲至最高12塊以上,兩年漲幅超過300%。充分說明了自垃圾發電行業政策落實以來,市場及投資者對於垃圾發電行業以及光大國際這樣行業龍頭的高度認可。光大國際的標桿表明:垃圾發電行業享受高估值,以及繼續湧現出大牛股,是合理且必然的。

第二個命題:綠色動力當前被嚴重低估?

今年6月19日港交所迎來了綠色動力環保(1330HK)的上市,這是繼光大國際(257HK)後,港股市場上第二個純垃圾發電項目運營商的標的,數據顯示,公司目前市值被低估嚴重。基於公司屬於重資產型,且其收入是一個長達20-30年的長期分攤回報,格隆采用PB和DCF而非PE來進行一個估值比較,最後再跟行業老大光大國際(257)對比。

PB

之所以首選PB估值,是因為垃圾發電這個行業看PE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建造收入是非現金的。根據wind資訊,截止中報,綠色動力環保(1330)凈資產24.52億港幣,截止8月25日收盤市值43.26億港幣,對應1.76倍PB,(見表2)。公司在環保同行中PB處於極低的水平,只有光大國際的一半。這個PB水平已經抵近市場收購價,去年底翰藍環境收購創冠中國就是以1.4倍PB收購的。



DCF

格隆自己沒有做DCF。根據外資行里昂的更新報告測算,其DCF價值55億港幣(其報告中具體的假設見下表),公司截止8月25日市值43.26億HKD,有著至少26%的上升空間。



同行比較

價值都在與同行的比較中得出的,因而這個方法也最具有實踐參考性。港股市場中唯兩家純垃圾發電運營商就是光大國際(257HK)和綠色動力(1330HK),無論在技術路線、公司背景等方面都最適合作為參照對比的公司。截至本周五,光大國際垃圾焚燒業務市值238億港幣(光大國際整體市值476億港幣,保守假設其垃圾焚燒業務占總體業務50%,476*50%=238億),而綠色動力市值43億港幣。從總規模上看(包括所有項目),目前光大國際擁有累計日處理量3.21萬噸,綠色動力擁有累計2.165萬噸。我們可以用兩種方法看看綠色動力被嚴重低估的程度:

1、用兩家公司的市值分別除以各自的總規模得到每處理一噸垃圾值多少錢。光大國際:238億/3.21萬噸=74萬港幣/噸;綠色動力:43億/2.165萬噸=19.8萬港幣/噸。結果是市場先生認為,光大國際每處理一噸垃圾的價值是綠色動力的3.7倍,差距驚人!但事實上,兩者處理垃圾的營運效率基本一致(請參閱格隆在本文第三個命題的第3點分析);

2、以兩者業務規模測算,綠色動力合理市值用公式計算應該為:(2.165/3.21)*476億*50%*80%=128.41億,比目前綠色動力43億的實際市值高出了近3倍。

其中,公式中的第一個打五折(*50%),是因為垃圾發電貢獻了光大國際主要的收入億利潤,超過50%,但光大國際不單是垃圾發電業務,所以我們保守計算,直接打對折。公式中的第二個打8折(*80%),是考慮到光大國際是行業龍頭,綠色動力的估值應該比龍頭有折扣,所以在前面對折基礎上再打8折。就算這樣,算出的128.41億市值,也比目前綠色動力43億的實際市值高出了近3倍,也是差距驚人。





以上三種方法都說明綠色動力當前的估值被嚴重的低估。

第三個命題:這種大幅低估與折讓是否合理?

下面我們要看的是,這種大幅度低估與折讓,邏輯何在?合理與否?格隆從四個角度來解剖:

1、從公司背景而言,光大國際與綠色動力都是國企(這是做環保行業,尤其垃圾發電行業非常、非常重要的要素)。光大國際背後有光大集團,而綠色動力大股東是北京市國資委,綠色動力同樣擁有強大的資金保障和政府資源,在拿項目和運營時與政府談判的能量,絲毫不遜色光大國際的背景;

2、從儲備項目而言,兩家公司都已經鎖定非常豐富的儲備項目為後期持續成長奠定基礎。內地以及香港市場都有為數不少的環保行業上市公司,一般他們都會告訴你一個數據,就是自己有多少意向性項目在談,有可能簽約。有經驗的研究員都知道,這個絕對不能作數的,看環保公司項目儲備,最重要的是看在手的,也就是已投運的,以及已經簽約在手的,意向性的不能說統統不靠譜,但至少不能考慮在估值範圍內。簡而言之,已簽約鎖定的項目有多少,決定了公司是否有長遠價值!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綠色動力擁有已投運項目5300噸,已簽約二期擴建項目是已投運項目的4.7倍,如果考慮框架協議項目則是5.5倍。從項目確定性較高的已投運、在建及籌建項目規模來看,綠色動力約1.3萬噸,光大國際約2.7萬噸,光大只比綠色動力高出約一倍;另外平均項目規模來看,光大國際在已投運項目的規模上雖有著明顯的優勢,但從後續儲備項目來看,綠動力與之差距並不大;

3 、從運營效益而言,綠色動力公司2012-2013年的ROE分別是13.03%和12.53%,可參考垃圾發電項目的行業平均IRR為8-10%左右,光大國際近五年的ROE在10.06%-15.45%間波動,可見綠色動力公司歷史的項目運營效益高於行業平均,與行業龍頭光大國際沒有明顯的差異;

4、從融資成本而言,低融資成本是光大國際最大的亮點之一(借助國企與香港上市背景,能通過發債等方式融到近4%的超低資金成本),綠動力目前的融資成本比基準利率上浮0.5%(即7-7.5%),但隨著香港上市完成,公司大概率將在香港這個融資天堂上獲取更低成本資金的機會,從而大幅度節約財務成本。

綜上分析不難看出,綠色動力雖然目前規模較光大國際小,但在股東背景、儲備項目以及運營效率方面都可與龍頭光大國際相媲美,且未來還有降低資金成本等值得期待的看點, 43億港幣的市值低估嚴重,並不合理。

第四個命題:中報解讀——利空來襲,還是利空出盡?

公司看似利空的中報提供了我們一個校驗公司投資價值的好機會。

公司8月20日發布中期業績,凈利潤同比大幅度下滑70.58%,給人印象是6月剛剛上市,8月就大幅度虧損,以致不了解實情的很多人會認為這是騙子公司之列。但這其實是一種誤讀:稍作解剖就會發現實際情況遠非市場想象,而應把中報理解成利空出盡,長期價值現形——從業績公布當天股價不跌反漲也能看出些端倪。下面格隆來簡單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首先,今年上半年會同比下滑很多,公司在招股說明書里就已經明確做過預披露,只是很多人沒有註意而已。去年同期公司有有乳山泰州武漢等多個項目在建,而今年項目開工都在下半年,上半年基本沒有建設收入,使得建設收入大幅下滑63%,所以今年上半年盈警是預料之中的。這個只代表上半年,不出意外的話,今年下半年、全年的業績會遠好於中期;

其次,如果你仔細讀中期報表,就會發現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雖然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70%,但其EBITDA僅下滑25%。格隆先簡要解釋一下EBITDA。EBITDA這個指標代表了公司除掉利息、稅收、折舊、攤銷等一切與公司經營性活動無關的因素後公司這半年來經營業績的增長情況,也是最能看出公司主營業務真實運營情況的指標。而公司經營性活動同比下滑的25%主要是由於項目時間安排而帶來的短期業績波動(因為今年上半年沒有新開工項目,而去年同期有乳山泰州武漢等項目在建而使得建設收入大幅下滑63%),這個下滑實際上也是符合預期的。

那麽,會有人問格隆,從EBITDA到凈利潤中間,是什麽導致了如此大的差異?也不難看出其實是融資成本同比接近翻了一倍,這才是盈警公告中采用“大幅”二字的根源所在。而增加的利息一大部分是由於去年下半年有3個項目(泰州、乳山和武漢)進入試運營,其貸款利息不能資本化而進入損益表產生的(這里格隆解釋一下,BOT項目在前期投資建設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產生利息費用,但會計準則規定項目進入試運營前的所有費用都作為項目投資額,可以資本化,不計入損益表),所以這部分費用也只是因為會計準則要求而進行的調整,不是無端端多出來的費用。實際上,公司已明確表示上市募集資金中70%(685.6億港元)將用於償還這三個項目的貸款,充分利用了上市平臺的融資優勢。按照7.21%的利率估算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全年將分別省掉近2000萬和4000萬人民幣的利息,所以今年全年的業績同比跌幅將大大緩解,如果不考慮上市費用,格隆的預計全年純利同比下滑10%以內。所以公司中報大概率其實就是一個業績底部,隨著新項目陸續開工、上市融資後資金的到位,公司之後的業績將有一個非常大的跳躍,格隆做的模型預計2015年盈利能翻一倍。

巴菲特把擬投資對象分為三類。

第一類,差公司,好價格。買賣這種公司,被巴菲特命名為“煙蒂”投資法,別人抽剩了,扔在地上的煙屁股,你撿起來,也能吞雲吐霧幾口,但你要隨時做好準備嘴唇被燎起幾個泡的準備。

第二類,好公司,差價格。可以買進,但你需要等很長時間來獲取長期複合盈利。一般人做不來,但巴菲特很擅長做這類買賣,因為他等得起。

第三類,好公司,好價格。在有效市場,這種組合機會很少出現,但感謝佛祖,好在市場並不總是有效,所以這種機會也不是不會出現。一旦出現,巴菲特的做法就是兩個字:貪婪。就如同他在08年金融海嘯期間投入280多億美元瘋狂買入箭牌、羅門哈斯、高盛、通用電氣以及中國的比亞迪等。

如何對綠色動力(1330)歸類?算不算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高成長的組合?格隆並不完全確認,所以提供於大家一起研究。

(格隆發自拉薩 羅布林卡)

本文封面圖片為瑪旁雍錯,圖片來自西藏旅遊在線。

以上文章來自格隆匯官網, 版權歸格隆匯所有,轉載務請註明以下出處,否則視為侵權:

本文來自"格隆匯·港股那點事", 推薦關註:港股那點事微信公眾號:  hkstocks

格隆個人微信號:             ihkstocks

港股那點事官網:             http://www.gelonghui.com


投稿、交流、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執線:(86)0755-25314213

特別聲明:本公眾號與格隆匯不推薦任何股票,亦不保證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90

擦「臥底」指甲油攪拌 飲料被下藥全現形

2014-09-15  TCW
 
 

 

姊姊妹妹看過來!現在,美美的指甲油又多了一項功能。擦上這款「臥底色」(Undercover Colors)指甲油,伸手進飲料一攪,不需要拿出特殊的杯子或道具,就能檢驗是否內含迷姦藥成分。

這個貼心的女性彩妝,背後的推手卻是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NCSU)的4位大男生。他們將材料工程的專長運用到實際商品,更在保護身邊的朋友不再受到約會強暴威脅。迷姦藥的可怕在於無色無味,溶解在酒精中效果加倍,喝下後只要20分便會發生作用,效力可持續8至12小時,造成健忘、肌肉鬆弛、失去抑制自我的能力,而隔天醒來卻完全不記得過程,是低成本的犯罪工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52

“問題”並購現形 嚴監管下IPO去庫存

IPO提速,再融資市場業態也料將進一步生變。去年9月並購重組新規發布後,並購配套融資嚴格受限。在上周的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表示將進一步加強並購重組監管,重點遏制忽悠式、跟風式和盲目跨界重組。

北京一位資深並購業內人士指出,並購重組整體從嚴的趨勢沒有發生改變,而進一步趨嚴可能會針對控制權轉讓和現金定增,以便為IPO去庫存騰出更多空間。

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歷來備受市場關註,滬深兩市交易所在過去一年加強了對重大資產重組的監管,並針對問題突出的交易方案發出兩份及以上的問詢函,部分上市公司也在問詢後終止了重組方案。

“監管部門對並購重組趨嚴的監管規定有利於資本市場的發展,可以明確說我們不考慮出於財務層面的並購。並購,首先要購,然後才是並。只有想清楚並才去購,而並才是最主要的。”北京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高管亦對第一財經表示。

並購重組嚴監管

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歷來備受市場關註,作為一線監管機構交易所去年在審查上做了大量工作。針對問題突出的方案,滬深兩大交易所通過連續發函對上市公司重組方案進行關註與監管。

統計顯示,2016年深交所持續發函追問,對 26 家公司發出兩份及以上的問詢函,16 家公司的重組方案在嚴密追問下終止;上證所層面,2016年共發出事後問詢重組預案150單,提出各類審核關註問題近2000個,要求中介機構發表意見1500余項,要求公司作出重大風險提示近300項。

“重點關註標的資產收入確認、關聯交易、存貨和商譽減值、資產買賣及稅務處理的合規性,防止標的資產業績‘虛胖’‘註水’。”上證所堅持“六必問”,全方位堵住違規“暗道”。一是重組上市必問;二是雙高疑點必問;三是行業特征必問;四是利益輸送必問;五是協同效應必問;六是會計處理必問。

當然,並購重組的作用很大,不可因為一些問題而將其功勞泯沒。

“並購的標的從來都不好找,一般也很難拿一個標準來衡量。但是首先我們希望它(交易標的)的業務是健康的,這對上市公司很重要;並且現階段我們不太會從財務層面出發去並購,更多看重的是業務的協同。”上述北京創業板上市公司高管向第一財經表示,完全靠上市公司自己的力量可能會趕不上市場的變化,因此通過資本市場的杠桿能更快讓市場需要的必備因素湊齊,進而抓住市場的機會。

上證所也指出,並購重組中主要違規情形包括四種,一是“忽悠式”重組;二是風險揭示不充分;三是進展披露不及時;四是中介機構未能履行“看門人”職責。

華東一位資深投行人士也指出,並購趨嚴的確對投行的業務操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會更為嚴格。投行本身也會變得更為謹慎。

“去年9月新規後,對借殼的規定更嚴,原來的路基本被堵死。但是除了借殼,正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不構成借殼是基本沒什麽影響的。”不過,前述資深並購重組人士也表示了略為不同的意見。

需要註意的是,在參與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中,並購基金應用廣泛,在上市公司質量

、估值提升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也需要提防並購基金的相關信息、並購基金所投資企業的相關信息會成為內幕信息,其他參與方成為內幕消息的知情人。這就要求上市公司對其進行嚴格的管控與督導,以防進行內幕交易從而損害上市公司及其股東的合法權益。

再三問詢“見光死”

監管是2016年重組市場的主題詞。重組方案的事後問詢,也已成為上證所的一項日常性監管任務,事後問詢成為重組方案“標配”。並且,許多違規情形和“擦邊球”行為,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問詢下不得不“見光死”。

“作為在交易所中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要受到交易所法規的約束,問詢是交易所角色的體現,看似是一種市場化的行為,實際上力度不小。如果類似的問題重複發問,說明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回答是不認可的。”上述資深並購重組人士也向第一財經表示。

據第一財經觀察,上市公司在發布重組方案後,對於有問題的公司交易所往往會發出問詢函,個別情況下問詢函次數會達到2~3次。並且,也有一些公司在交易所的多次問詢後終止重組方案。

2016年4月,中科雲網(002306.SZ)發布重組預案,擬發行股份收購四川鼎成100%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若交易順利完成,中科雲網也將從餐飲業向光伏產業轉型。深交所隨即發出重組問詢函,關註本次交易是否規避借殼,標的資產估值依據、盈利模式等。8月,中科雲網公告終止重組。

在另一例巨龍管業(002619.SZ)擬購杭州搜影和北京拇指玩的交易中,因標的資產未來盈利能力的持續性與穩定性披露不充分而未獲並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核通過,不過上市公司隨後發布公告稱在根據證監會的要求進行修改後,將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等相關事項。

1月24日巨龍管業公告,證監會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後向上市公司拋出若幹問題,要求作出書面說明和解釋。

三次收到交易所問詢函並最終終止了重大資產重組的其中一家上市公司是魯億通(300423.SZ)。在公告交易預案後,魯億通分別於2016年6月22日、7月25日和8月19日收到深交所的重組問詢函,9月29日,魯億通公告終止此次重大資產重組。

“由於近期國內證券市場環境、監管政策等客觀情況發生變化,尤其是修訂後《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出臺使得上市公司繼續推進本次重組事項將面臨重大不確定性。”魯億通也坦言。

*ST江泉(600212.SH)去年5月11日停牌,其後三度披露重組問詢函。最新的進展是,公司召開董事會會議調整了重組方案,將收購標的的股份從100%下降至67.78%,並且對發行股份的數量、標的資產對價安排、業績承諾及補償期間、配套募集資金金額、配套募集資金發行對象的具體認購數量以及募集資金用途等均作出了調整,目前處於事後審核狀態。

“投行自己也會反思方案是否可行,如果方案不理想,是非常難受的。”上述投行人士也表示。

第一財經註意到,監管層除了關註標的資產的核心競爭力外,還進一步關註了標的資產預測業績的可實現性、2017年及以後年度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標的資產可能存在的訴訟風險、行政處罰等問題外,甚至關註到標的資產核心產品生命周期、用戶增長率、渠道分成費等情況。

押寶並購重組可行性

毫無疑問,並購重組是催生牛股的一大重要利器,不少垃圾股通過並購重組實現了“野雞到鳳凰”的轉變,很多公募基金經理也對此趨之若鶩並重倉持有。基金2016年的四季報顯示,部分ST和*ST個股登上不少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之列,顯示出基金經理對相關個股重組前景的看好。

統計進一步顯示,截至去年四季末公募基金共重倉了多達14只ST或*ST股,其中重倉ST生化(000403.SZ)的基金數量最多,達到15只。像興全、長城等基金公司都有3只及以上的基金持有,並且其也是多只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

同樣是重倉於ST,但效果卻不一樣。ST黑豹(600760.SH)由於受益於優質資產註入連拉14個漲停板,重倉的基金賺得盆滿缽滿;ST生化則表現不佳,去年最後一個月下跌約6%。

“炒作ST就好比重倉高收益的信用債,收益很高但是也有違約風險。當它不違約時上升空間也很大,這就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品種。”一位績優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第一財經發現,一位重倉了ST股的基金經理也坦言,新股IPO加速後殼資源個股價值下降,對於炒殼需要謹慎。

“在IPO加速的背景下,殼資源將不再稀缺,‘烏雞變鳳凰’的期權價值緩慢下降。質地將成為投資的核心考量因素,專業機構的定價權將不斷增強,公司品質導致的估值分化將不可避免。”融通新能源基金經理付偉琦認為,未來的並購重組大概率將出現在大公司對中小公司的整合,實現行業經營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806

老樓日記:假豪宅現形 跌得最金

1 : GS(14)@2012-01-27 23:47:23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127/46060
站在樓市最前線的代理應最了解市況變化,不過好多時為達成交易,背着良心說話,「什麼通脹猛於虎,買樓保值」等大推廢話,目的係
2 : 龍生(798)@2012-01-28 00:45:02

又幾夠薑, 一段短短的文章, 得罪新地及長實兩大發展商, 哈哈
3 : 亞力士(1473)@2012-01-28 12:52:44

開樣寫文 唔通等人比off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438

胡孟青:妖股現形 股東「吶喊」

1 : GS(14)@2012-05-07 22:45:25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507/86700
獨立研究機構渾水,近月又再次高調,日前更流傳一份他們即將發表報告的公司名單,合共涉及35間,港資、內地、台資樣樣齊。一旦持有相關股份的小股東,莫非真要Shareholders Scream,繼續股東吶喊?
的而且確,市場對在港、美、以至內地上市的中小型企業賬目及營運不盡信任。5月份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最少有超過12間公司就未能如期向美國證監會遞交財務資料,情況等同要延遲公佈業績。35間潛在渾水股之中,中投已入股、變相躋身國家隊份子的保利協鑫(3800)亦榜上有名,難道渾水連中投亦不放在眼內?評級機構早對中投視若無睹,幾日前,惠譽就以營運經營困難及毛利受壓為理由,先降其評級,繼而再撤銷評級。去年經驗,渾水多次與評級機構前呼後應,配合得天衣無縫,簡直是夢幻組合,市場擔心渾水及其他獨立機構不斷突襲。
今年首季無論大、中、小型的中資股業績,盈利大數尚且過骨,惟存貨積壓、現金流下降、毛利壓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就觸發了妖股現形記。作為投資者,其實現時更容易做決定,因為一旦發現所持的股份營運及賬目表現,是好得令人難以置信Too Good to be True時,其實已經大致可以決定下一部署。又或者,因應半新股出事頻頻,我們可以花時間找出相關股份上市時說明的集資用途,再去搜集公司上市後的公佈或營運披露,判斷資金用途是否對辦。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有無人可以把名單拿出來睇睇?
2 : GS(14)@2012-05-08 23:25:2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08/16315654
字數有限入正題。上星期五,網上開始傳淡友研究所「渾水」將會出報告,亦傳究竟會講邊隻。以下就係我見到嘅版本︰
亨得利(3389)、建滔化工(148)、魏橋(2698)、宏橋(1378)、西王糖(2088)、西王特鋼(1266)、利君國際(2005)、雷士(2222)、中國製藥(1093)、泰凌醫藥(1011)、忠旺(1333)、雅士利(1230)、利郎(1234)、長興(238)、瑞年(2010)、熔盛(1101)、恒盛(845)、中聚電池(729)、中國稀土(769)、鉑陽太陽能(566)、中國鐵ソ(893)、信義玻璃(868)、通天酒業(389)、王朝酒業(828)、銀基(886)、華寶(336)、興達(1899)、阜豐(546)、敏實(425)、合生元(1112)、真明麗(1868)、中金再生資源(773)、中國高精密(591)、興業太陽能(750)、保利協鑫(3800)。
我見好多傳媒都有報道呢個名單嘅存在,不過又唔講傳邊隻,我覺得呢個係侮辱同極損害股民利益嘅行為。事實係以上某啲股噚日已勁跌,做股民我死都想知死因,你只要強調話係傳,咪畀我決定堅定流。你估冇互聯網年代呀?仲有 Embargo嘅咩?所以今日我分享。
應該又係針對盤數

仲有,報紙報道話「渾水」會針對負債高公司。唔好玩啦,負債高孫柏文都識睇啦,佢應該又係搞啲盤數造假嗰味。
不過,我覺得呢個流傳名單最緊要嘅位,就係冇講到邊隻。
之前做民企,你盤數越靚、股民越有戒心,依家有成30幾隻,散彈槍咁,都射唔中你,即係「渾水」幫你打咗隻 Q嘜話你冇事。我之前不斷叫大家一注獨贏嘅民企珠江鋼管(1938),就係超抵買、盤數好靚嗰隻,家冇喺疑似「渾水」名單中,啲基金經理仲唔大手追?

孫柏文
獨立股評人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3 : 鱷不群(1248)@2012-06-27 20:42:28

2樓提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08/16315654
字數有限入正題。上星期五,網上開始傳淡友研究所「渾水」將會出報告,亦傳究竟會講邊隻。以下就係我見到嘅版本︰
亨得利(3389)、建滔化工(148)、魏橋(2698)、宏橋(1378)、西王糖(2088)、西王特鋼(1266)、利君國際(2005)、雷士(2222)、中國製藥(1093)、泰凌醫藥(1011)、忠旺(1333)、雅士利(1230)、利郎(1234)、長興(238)、瑞年(2010)、熔盛(1101)、恒盛(845)、中聚電池(729)、中國稀土(769)、鉑陽太陽能(566)、中國鐵ソ(893)、信義玻璃(868)、通天酒業(389)、王朝酒業(828)、銀基(886)、華寶(336)、興達(1899)、阜豐(546)、敏實(425)、合生元(1112)、真明麗(1868)、中金再生資源(773)、中國高精密(591)、興業太陽能(750)、保利協鑫(3800)。

我全部都無smiley

玻璃榜上有名,有眼光smiley
4 : greatsoup38(830)@2012-06-27 22:31:03

3樓提及
2樓提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08/16315654
字數有限入正題。上星期五,網上開始傳淡友研究所「渾水」將會出報告,亦傳究竟會講邊隻。以下就係我見到嘅版本︰
亨得利(3389)、建滔化工(148)、魏橋(2698)、宏橋(1378)、西王糖(2088)、西王特鋼(1266)、利君國際(2005)、雷士(2222)、中國製藥(1093)、泰凌醫藥(1011)、忠旺(1333)、雅士利(1230)、利郎(1234)、長興(238)、瑞年(2010)、熔盛(1101)、恒盛(845)、中聚電池(729)、中國稀土(769)、鉑陽太陽能(566)、中國鐵ソ(893)、信義玻璃(868)、通天酒業(389)、王朝酒業(828)、銀基(886)、華寶(336)、興達(1899)、阜豐(546)、敏實(425)、合生元(1112)、真明麗(1868)、中金再生資源(773)、中國高精密(591)、興業太陽能(750)、保利協鑫(3800)。

我全部都無smiley
玻璃榜上有名,有眼光smiley


我地講的一堆都有,我買了1230
5 : kccmo(28444)@2012-07-23 13:03:28

Don't understand why 1378 and 546 on slist.
6 : GS(14)@2012-07-23 14:42:39

5樓提及
Don't understand why 1378 and 546 on slist.


1378 好明顯假假地

546 都是財技野
7 : drbull(3010)@2012-07-23 16:00:43

我嘗試過問google神,但搵唔到其他source...
8 : greatsoup38(830)@2012-07-23 16:02:22

7樓提及
我嘗試過問google神,但搵唔到其他source...


不過件野傳媒入面揚左
9 : drbull(3010)@2012-07-23 16:04:08

唔知堅定流就是了
10 : greatsoup38(830)@2012-07-23 16:04:50

可能是流
11 : drbull(3010)@2012-07-23 16:06:44

又話網上流傳,但真係搵唔到
12 : 承天(1379)@2012-07-23 16:07:07

1230smiley
13 : greatsoup38(830)@2012-07-23 16:07:13

傳媒網上流傳囉
14 : greatsoup38(830)@2012-07-23 16:08:55

12樓提及
1230smiley


算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85

金融人語:寶姿老闆現形記

1 : GS(14)@2012-05-24 00:26: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23/163606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