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教育要趁早 為什麼國際投資大師都是猶太人?
|
|
理財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說,金錢是一種力量,但更有力量的是有關理財的教育。因為,腦袋中的理財投資智慧是別人永遠搶不走的。
因此,有遠見的民族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灌輸孩子投資理財智慧,他們是怎麼做的?
撰 文‧謝富旭 研究員‧楊卓翰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高盛公司首席股票分析師艾比.柯恩(Abbdy Cohen),你知道這些在台灣耳熟能詳的投資大師,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嗎?
理財教育
猶太人稱霸世界金融的根 基他們都是猶太人!全球大約僅有一千三百萬猶太人,總人數僅為台灣人口一半多一點,但它們卻對全球金融市場及財富擁有主宰的力量。據《富比世》雜誌統計, 美國前四十大富豪中,有四五%是猶太人;全美擁有百萬美元以上流動資產的富翁,有三分之一是猶太人。猶太人致富的祕訣是什麼?
從猶太法典 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的蛛絲馬跡。相對於許多宗教把追求財富視為是墮落或罪惡的起源,猶太法典對金錢的觀念卻極為務實。《密西拿法典》(Mishna)就 提到,「沒有麵粉,就沒有經典」。《塔木德法典》(Talmud)則說:「貧窮比五十種災殃更可怕」,視貧窮為畏途,成了猶太民族追求財富的最深層動力。
猶 太民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理財教育。北美猶太人甚至有一種習俗,送股票給滿周歲的小孩。猶太小孩在三歲時已經開始學習辨別硬幣與鈔票,五歲時開 始學會用金錢購物,上小學時就有儲蓄的觀念。即使家境富裕的猶太父母,也會鼓勵小孩利用做家事或幫親友忙的方式,用勞務換取金錢。上中學的猶太青少年,會 被父母要求閱讀報紙財經版或財經雜誌。
記帳、儲蓄
讓孩子養成良好理財習慣
同樣是猶太人的「股神」巴菲特,就是猶太人從小擁有成熟理財與投資知識的最佳寫照。他六歲時就開始賣口香糖賺錢,並把賺到的每一分錢記錄下來。十一歲買了生平第一張股票,賺到「第一桶金」五美元,於是在十二歲立下宏願,要在三十歲前成為百萬富翁。
記 帳是許多猶太富翁培養下一代理財觀念的重要步驟。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創辦人——石油大亨約翰.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的父親,從小就要求他要記帳,把每一筆收入與支出詳細地記載在本子裡,每月定期檢查。如果有節餘就以增加下個月零用錢以資鼓勵, 反之,如果是赤字,則必須扣下月零用錢。記帳傳統一直延續至約翰的孫子大衛(David Rockerfeller),迄今洛克斐勒家族仍是美國十大富豪家族之一,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迷思。
中華理財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曲欣相當認同猶太人的理財觀念,也對自己的女兒從小就實施理財教育。學齡前,黃曲欣就開始教女兒辨別金錢金額,上小學後更研發出一套獨特的零用錢教育方法。
黃曲欣有個就讀小四的女兒,她為女兒準備了兩個存錢筒,一個叫作「快樂花」、另一個叫作「錢變多」。
她建議女兒,每一次拿到零用錢時把錢分為兩半存入兩個存錢筒。等「錢變多」的存錢桶滿了,她當女兒的面,把零錢換成鈔票,幫女兒把錢存入銀行中。而每到月底,女兒興高采烈拿「快樂花」去買玩具時,她則建議她提撥至少三%給公益團體。
「這種方式,無形中建立了女兒儲蓄的觀念,你不能要求所有零用錢都要存入『錢變多』,這樣不但有教出守財奴的危險,而且可能會降低小孩存錢的意願,形成反效果!」黃曲欣說。
黃曲欣指出,學齡前理財教育側重在金錢的辨別力,一旦上小學,父母親最好開始灌輸小孩「勞力才能換取金錢」、「珍惜金錢」、「不要浪費」的相對觀念。
至於青少年理財教育,黃曲欣建議應更加注重「價值觀」建立。但這部分用「言教」是很難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親的身教,用本身的行為讓小孩知道樸實、量入為出、謹慎理財??的價值。
至於投資觀念與知識的建議,由於財經知識較為枯燥,要讓兒女了解是一大挑戰。著有《親子理財七堂必修課》一書,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教授蘇偉文建議,不妨可與孩子一起玩大富翁遊戲,來認識基本的理財觀念。
蘇 偉文指出,玩「大富翁」至少可以學到幾項投資觀念。第一、了解風險與報酬關係。大富翁遊戲中,買房地產是主要的致富管道。買公共設施如車站與水務局,價格 較低,但同樣地過路費也較低,較無增值性。買商業地段,則可以蓋旅館,價格較高,過路費會隨旅館數增加而倍數成長,換言之增值潛力較大。從中可以教孩子高 風險等於高報酬的觀念。
其次,了解現金流量管理的重要。如果你在遊戲中,一味地買土地、蓋旅館,而把手上現金花光,等路過別人土地要繳過路費繳不出來時,將面臨破產命運。
第三,把突發性的風險納入理財規畫考量,機會或命運兩組牌中,潛藏著未知的風險或意外之財。手頭上必須有足夠的現金,才能應付突來的變故。
時時學習
三人行必有「富爸爸」
如果你沒有像巴菲特一樣,有一位股票投資經驗老到睿智的富爸爸,傳授你致富心法,也不用太氣餒。《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作者羅伯特.清崎接受過本刊採訪就曾說,盡量找機會跟有錢人在一起,虛心學習他們的致富之道,你也會找到「富爸爸」!
在清崎的觀念中,即使是窮小孩,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富爸爸作為模仿的對象。這個沒有血緣的富爸爸,可能以你的上司、老師、長輩,甚至是同事或朋友的身分出現。以誠懇的心態向他們請教,他們很少會拒絕對一個有上進心的人提供建議。
大師的家訓
超級富爸爸如何教孩子
富爸爸名字 富爸爸地位 給孩子的理財投資忠告 涵義
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富達麥哲倫基金經理人 仔細觀察媽媽的購物袋中買些什麼東西,裡面會有好股票。 教女兒如何從消費生活中,找到好的投資標的。
吉米‧羅傑斯
(Jim Rogers) 前量子基金經理人 這是中國的世紀,去學中文,參與一個偉大國家的再現,購買這個國家的未來。 向女兒強調中國股市的巨大潛力。
提瓦達‧索羅斯
(Tivadar Soros) 作家、金融大亨喬治‧索羅斯的父親 冒險不算什麼,只是在冒險的時候,不要拿全部家當下注,要做好及時撤退的準備。 告誡兒子風險控管的重要。
李嘉誠 香港長江實業與和黃集團主席,亞洲首富 每一次新商機到來,都會造就一批新富翁,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富翁在於:當別人不明白時候,他明白他在做什麼;當別人不理解時候,他理解他在做什麼。當別人明白了,他富有了;當別人理解時,他成功了。 告誡子女掌握先機的重要。
王永慶 台塑集團創辦人,台灣經營之神 你賺的1塊錢,不是你的錢,你存的1塊錢,才是你的錢。 告誡子女節儉才是財富累積的基礎。
安德烈‧科斯
托蘭尼(Andre
Kostolany) 德國投資大師 只有少數人能投機成功,關鍵在於與眾不同,並相信自己,「我知道,其他人都是傻瓜!」 告訴子女,投資要成功往往在於勇於逆向操作。
|
猶太孤兒白手拚出三百億身家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闖蕩亞洲的生意學
|
|
亞洲夜店第一街蘭桂坊,背後推手就是原籍加拿大的盛智文,四十年前,不到二十歲的他遠赴香港,從紡織業到娛樂業,以拚命三郎哲學拚出三百億元身家,如今, 更是香港政壇的明日之星。
撰文‧乾隆來
一九六九年,只有十九歲的加拿大猶太人盛智文(Allan Zeman),隻身來到陌生的香港。
嚴格說來,他是一個孤兒,兩歲時父親去世,媽媽帶著他從德國遠渡重洋到加拿大討生活,盛智文高中畢業就出來混飯吃,但是,這個猶太孤兒很幸運地進了一個成 長行業——亞洲的紡織業,打工不過兩年,盛智文就撈到他的第一桶金,高達一百萬加拿大幣,他嗅到了亞洲的機會,自己搭了飛機到人生地不熟的香港,之後,就 回不去了。
四十年後的今天,盛智文歡喜慶祝六十大壽,而且名利雙收。當初的一百萬加幣已經滾出超過十億美元身家,他被稱為「蘭桂坊之父」,擁有香港蘭桂坊近二十間餐 廳與酒吧;他也是香港海洋公園董事長,連續六年打敗香港迪士尼;他在泰國普吉島擁有安達拉(ANDARA)頂級度假村、外加兩艘豪華遊艇,被泰國官方網站 尊稱為「普吉島第三大富豪」;他在上海開了迷你蘭桂坊,在成都沿河十九棟商場打造成都蘭桂坊,在廣州承包全中國最大的地下商場花匯城,還到海南島與觀瀾湖 集團一同打造擁有十個十八洞球場的超級高爾夫度假中心。
二○○八年,盛智文放棄加拿大國籍,拿到香港特區護照與中國回鄉證,成為徹底認同中國的鬼佬,他被封為「香港太平紳士」,還獲頒大紫荊勳章與金紫荊星章, 老家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則幫他戴上法學博士的方帽,他同時擔任旅遊事務署、市區重建局的委員,參加香港政黨活動,被媒體視為香港政局不可忽視的明日之星。
一一年十二月中,盛智文向香港記者透露,蘭桂坊控股公司準備在香港股票掛牌上市,初期預計籌資七至八億美元(約二一○至二四○億新台幣),目的是要將「蘭 桂坊」打造成世界級的娛樂商業品牌,除了已經在海南島海口的觀瀾湖大案之外,還要在大陸主要城市複製蘭桂坊的成功經驗,這位剛剛慶祝六十大壽的光頭鬼佬, 要再拚二十年,成為中國商場上舉足輕重的龍頭企業家!
直搗黃龍
挖到中國紡織業金礦
一開始,盛智文是挖到中國紡織製造業的金礦,從十七歲在加拿大打工,他就完全體會到中國成衣廠低成本、勞工勤奮、品質不斷提升的優勢,他計算,光是在加拿 大,以他不到二十歲的毛頭小夥子,拚個兩年就可以分到一百萬加幣的巨額利潤,如果他直搗黃龍到中國,利潤將無法想像。
他沒有來過中國,也只有兩年短暫的生意經驗,但是他自己搭了飛機跑到香港,而且沒多久,就直接進入中國的核心、毛澤東的故鄉湖南省,開始他的紡織生意。
他說,一九七九年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連廣東都還充滿了濃濃的老革命味道,不過他從一批一批的訂單中,感受到中國勞工尋求突破的強烈意願。
才二十出頭歲的他,什麼也不怕,就在湖南設辦公室,從中國內陸城市找成衣廠下單專攻中高檔時裝,出口到北美與歐洲(當時稱此種買辦公司為 Sourcing)。貨物從長沙搭火車到香港,中間要停十個站,他自己坐飛機,廣州到長沙一個禮拜才三班,有時搭不到飛機,得大排長龍擠火車,車程長達十 六個小時,盛智文卻被窗外的風光迷住:「到處都在建設、人人充滿動力、都在發憤圖強,我當時就愛上中國了。」做紡織生意需要配額,盛智文也曾經在台灣、韓 國、菲律賓設過公司,八○年代台灣的紡織業成本已經逐漸上揚,而大陸低廉的成本讓台灣紡織品配額有很好的市場價格,盛智文的紡織品貿易公司COLBY在台 港兩地是業內極為知名的大公司,後來到二○○○年,盛智文將COLBY賣給香港上市大貿易商利豐(Li & Fung),一口氣套現二十億港幣,以當年的幣值換算,將近一百億新台幣!
說起利豐,讀者們應該記得去年全亞洲最奢華的一場婚禮,女主角是台灣歌手李玟,而新郎正是利豐的總裁樂裕民(Bruce Rockowitz),婚禮花費號稱高達二千萬美元(約六億新台幣)。樂裕民與盛智文都是猶太人,年紀大的盛智文先來香港,算是師兄,兩人拍檔在香港闖天 下,如今都是身價超過十億美元以上(約三百億新台幣)的超級富豪。
跨足餐飲
打造亞洲夜店第一街
一九八○年,盛智文在靠近香港中環雲咸街與德己立街之間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巷子,開了他的第一家餐廳,初期還兼賣成衣,這條稱為「蘭桂坊」的巷子,又短、 又陡、狹窄,而且呈L形,在西方人眼中並不具備好的開店條件,盛智文一開始只是因為自己的需要,三十年前到香港的外國人只能在大飯店的餐廳打混,他覺得如 果有一個西方式的酒吧,可以不必穿西裝打領帶,而且可以像在紐約、蒙特婁那樣喝酒鬼扯,對自己的紡織生意應該會有幫助,因此他就跨足餐飲,在那裡開了一家 稱為「加里福尼亞」的酒吧餐館。
一如盛智文的紡織生意,蘭桂坊成為西方商人與觀光客的必訪地,盛智文也以驚人的手筆不斷蒐購蘭桂坊巷子內的公寓,以他自己在紡織業賺的利潤,投入開發這個 不像商場的商場,三十年下來,蘭桂坊已經有高達八十家的餐廳、酒吧與夜店,盛智文自己就擁有將近二十家,而影視巨星、社會名流不斷在蘭桂坊製造新聞,更讓 蘭桂坊成為媒體不斷報導的焦點,一手打造蘭桂坊傳奇的盛智文,則被冠上「蘭桂坊之父」的頭銜,成了經常登上媒體的名人。
現在,蘭桂坊幾乎成為所有到香港觀光客的必遊景點,每逢周末假期都擠得無立錐之地,大家在那裡徹夜狂歡,盡情解放。盛智文則延續他拚命三郎的生意哲學,在 一一年將他買下的大樓全部重新改造,蘭桂坊兩年後將以全新面貌與全世界的名流及觀光客見面,確保蘭桂坊作為「亞洲夜店第一街」的寶座。
妙的是,每天讓幾萬人醉不歸營的盛智文,本身卻滴酒不沾,還有,搞了四十年成衣的他,除了在少數正式場合,從來不穿襪子。搞夜店卻不喝酒,賣成衣卻不穿襪 子,令人莞爾。
扮丑宣傳
讓海洋公園起死回生
二○○三年,盛智文接到當時香港特首董建華電話,香港政府巨資打造迪士尼樂園,但是已經有三十年歷史的海洋公園則顯得老態龍鍾,董建華希望盛智文替香港政 府評估,海洋公園到底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要如何起死回生,或者乾脆關門歇業。
已經在香港商場打滾超過三十年的盛智文,早就體會出「劉備三顧茅廬」的箇中三昧,他讓董建華打了五次電話,才同意接下海洋公園董事長的職位,而且言明自己 一毛薪水都不領,純粹為海洋公園打工,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從香港政府得到高達五十五億港幣的貸款,作為重建海洋公園的基金。
接掌海洋公園六年,盛智文每年都打敗迪士尼樂園,被媒體稱為「Mouse Killer」(米老鼠殺手)。他不僅找來專業的國際團隊,不斷更新海洋公園的設施,遊樂設備從三十五項倍增到七十項,而且自己親上第一線,「水母館」開 幕時,他打扮成水母開記者會宣傳;中國鬼節的時候,他穿上殭屍裝畫著紅紅的兩頰,上電視扮鬼;○七年香港回歸十年,他更套上貓熊裝,還像小丑那樣把鼻頭畫 黑,逗趣的畫面不僅轟動香港,連北京中南海的官員都讚不絕口。
如今,盛智文絕對是華人商界不可忽視的企業大亨,他的蘭桂坊控股公司,包括蘭桂坊二十家餐廳與酒吧,以及泰國普吉島的頂級度假別墅安達拉,這個度假村每晚 要價一一○○美元起跳,還有頂級豪宅出售,以及兩艘分別是二十八公尺與三十五公尺長的奢華遊艇,資產驚人。
這幾年他積極進入中國市場,對中國各城市到處仿冒他的蘭桂坊不以為意,他先是在上海弄了個小蘭桂坊,兩年前標下廣州地標電視塔、珠江新城超大型地下商場的 招商,結果被當地的政府企業以具爭議的手法瓜分,廣州媒體替他喊冤,說蘭桂坊招商被「分包、本土化」,但是這個光頭鬼佬卻擺出不以為意的姿態,說這只是 「小的調整,大格局不會變化」。
看來,盛智文已經徹底「本土化」了,他知道如何從政府手中拿到案子,也深諳有餅大家分的中國潛規則,他安排蘭桂坊控股公司上市的目的,除了推廣蘭桂坊成為 中國商場知名品牌,也讓他在大陸的新案子如虎添翼。這位加拿大鬼佬,真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盛智文
出生:1950年,生於德國、猶太裔現職:香港海洋公園董事長、蘭桂坊控股公司董事長暨創辦人經歷:永利集團董事、香港旅遊事務署、香港市區重建局委員學 歷:高中、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家庭:已婚、一子一女
|
猶太文化的核心:拋開「形式」挖掘「本質」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6iyq.html猶太人對「本質」和「形式」有嚴格的區分,並嚴禁對「形式」崇拜。
猶太人自小訓練去追尋」本質「,舊約箴言就有:搜求它,
如搜求隱藏的珍寶。
神造世界,神就是本質,物質均為「形式」;神定下的「道」是本質,
其他所見和所不見的都是「形式」。
追隨「神」和不懈地搜求「神定下的道」使理性成為可能,也使猶太人
成為各行各業最具洞察力和創造力的一個族群。
眼目所得,大部分都是」形式「,豪華壯觀的辦公樓,價格扶搖直上的
股票......., 即使人的感覺系統也如此,對貝葉斯概率的無視就是其中一例;
「眼睛」往往看到都是虛假,表象和形式。
耳朵則不同,生命具有活力,能量使然;猶太人崇拜唯一的真神,
就是因為他是活的,他能「說話」,他不讓讓猶太人去「看」他創造出來的「形式」,
他讓猶太人去「聽」自己講話。
憑「看」去行動,往往不靠譜,股票投資最具說服力;
「聽」使用能量,"聽」能辨別偶像和真神,「聽」觸及本質。
愛因斯坦和格雷厄姆,他們拂去各自地盤上微塵使本質浮現。
以色列首富伊丹·奧佛爾 遊蕩在新興經濟體的猶太巨賈
http://www.infzm.com/content/83858熱衷研究地緣政治,善於捕捉新興經濟體崛起之良機,加上擴張再擴張,奧佛爾建立起一個市值近千億元人民幣的產業帝國,並在中國斬獲頗豐。
剛剛進入位於以色列最大城市特拉維夫Millenium大廈20層的Lynav船運公司,一位穿著卡其布褲子、戴著粗粗項鏈的壯漢放下手中的iPad Mini,起身從玻璃門窗的會議室踱步出來招呼。如果不是事先看過其照片,或許難以認出眼前這位便是2012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以色列首富、身家達62億美元(約390億元人民幣)的伊丹·奧佛爾(Idan Ofer,下稱奧佛爾)。
奧佛爾今年57歲,是以色列控股集團(Israel Corporation)的控股股東。
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之前,他把手插進褲袋,站著與大家聊天,帶領記者參觀他的辦公室——一間十來平米的狹小屋子,狹小的辦公桌、蘋果電腦和液晶電視。茶几上一堆書,其中一本的封面上印著大大的「China(中國)」字樣。
「這裡是我的小辦公室——『私人空間』,樓上那間大的才是『公共空間』。」奧佛爾笑著說。白色的牆上掛著一張黑白照片,三個小孩簇擁著一位中年男子,那是奧佛爾的父親及兩位叔叔和祖父的合影,算起來至少拍攝於70年前;另一張彩色父子照是年幼的奧佛爾和他已故父親薩米·奧佛爾(Sammy Ofer)的合影,後者曾是以色列船王、首富。
奧佛爾稱自己性格「天真(Naive)」。他帶我們四處參觀,親自刷卡開門,送我們進電梯,而他的助理則在一旁與人聊天。採訪中,他會不經意間跑題,甚至起身去隔壁辦公室翻出一堆他見過的中國企業家的名片,評價說太盟投資集團主席單偉建「非常非常聰明,對以色列的瞭解比我還深」,而SOHO中國的聯合創始人、潘石屹的妻子張欣則「口才絕佳,難以置信」。
在以色列,從機場安檢員到大街上的百姓,幾乎人人都知道奧佛爾的財富故事。
「只做大生意」的猶太商人
「中國的領導人善於長期思考,中國經歷了『文革』時代、工業時代和消費時代,接下來將發生什麼?」
縱橫商海整30年,奧佛爾成功的秘訣之一,正是這種對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精準把握。而聽奧佛爾講述他及前輩的經商傳奇,似乎是在跟隨一位「活化石式」的人物回顧東亞、中國乃至整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雁陣形經濟起飛過程。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奧佛爾的祖父帶著家族從羅馬尼亞移民到以色列。上大學時,奧佛爾讀了一本在當時很有名的書Shogun(大將軍),這本書敘寫了英格蘭一個家族於20世紀初舉家移民到香港後的種種經歷,書中對亞洲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的描繪深深地吸引住了奧佛爾。
1982年從倫敦商學院畢業後,27歲的奧佛爾決定來到亞洲,在此拓展家族本業——原油和成品油的貿易、運輸。「當時我感覺到全球經濟增長的重心將從西方轉向東方,但1982年時我預見不到後來中國會發生如此大的巨變。」奧佛爾說。
奧佛爾選擇的落腳點是當時的船運中心香港,背靠剛剛啟動改革開放的中國內地,香港船運業的發展一日千里,而同期日本船運業則受經濟停滯的影響急劇衰落。
初到香港時,奧佛爾僅有一艘油輪,他收購日本人的輪船,與後來成為第一任香港特首的董建華及來自寧波的一位鮑姓商人展開競爭。他還記得當時英國人控制著的香港天際線比現在低很多,「沒有匯豐銀行、中銀大廈等高樓」。
後來新加坡崛起為新的全球油運和船運中心,1990年,奧佛爾離開香港,前往新加坡繼續經營他的船運業務。頂峰時,他擁有97艘船。
但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東亞船運業開始走下坡路。七年後,奧佛爾賣掉亞洲的生意,前往紐約開拓船運業。但在美國,那兩年他幹得並不成功。
1999年初,他從泰國回紐約途經以色列中轉時,看到報紙上報導索爾·艾森伯格(Saul Eisenberg,下稱艾森伯格)去世後,他的六個子女決定出售家產。艾森伯格是大名鼎鼎的以色列巨富,美國《國防週刊》稱其旗下公司的收入曾佔據以色列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他也是最早對華出售軍火的以色列商人之一。
艾森伯格留下的以色列集團旗下的資產包括以色列化工公司、以色列集裝箱船公司Zim,以及幾家珠寶公司和房地產公司。奧佛爾僅用了兩天時間,就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花6億美元購買了55%的以色列集團的股份,他因此離開紐約回到以色列。
如今以色列集團旗下的上市資產市值為50億到60億美元,加上沒上市的煉油、半導體、化工等業務,總市值約150億美元(約940億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奧佛爾與他的前輩艾森伯格的事業軌跡有諸多共通之處。兩位風雲人物都從東亞起家,都善於抓住新興經濟體起飛的良機,都躋身最著名的以色列超級富豪之列,他們做生意的路徑和偏好也異曲同工。
艾森伯格原是二戰難民,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時,9歲的他隨家人逃到上海,卻被日本人俘虜,奧佛爾說艾森伯格「裝在一個罐子裡被運到了日本」,但倖存下來的艾森伯格戰後定居日本,還娶了一位日本妻子。
195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時,艾森伯格靠向日本鋼鐵公司推介鐵礦石,攫取了第一桶金。朝鮮戰爭結束後,艾森伯格又到韓國做生意。他結識韓國的軍政領導人朴正熙,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艾森伯格被迫離開韓國回到以色列,三年後從別人手裡購買了以色列集團,成為以色列當時的首富。
1982年,艾森伯格看到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機遇,前往北京定居。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需要大量工業設施,艾森伯格成為了中國領導人的朋友,他重複其1950年代在日本和1970年代在韓國做的事情,後來在中國建立了25個合資和1個獨資企業。
「他提供一切中國急需的物資和商品,玻璃、石油、電力、食用油等等。」奧佛爾說,「他只做大項目。」
「我仍是做決定的人」
收購以色列集團後,奧佛爾的興趣由船運轉向工業,其間他也曾做過一年以色列第三大銀行的董事長,但發現自己不喜歡金融業,「我喜歡製造東西」。
此後幾年裡,奧佛爾開始對以色列集團的業務進行重新佈局。2003年至2005年間他賣掉了很多不感興趣的資產,比如比薩連鎖店、連鎖酒店、房地產等。他也出資回購了旗下船公司Zim的另一半由政府持有的股份。
但船運行業江河日下,奧佛爾必須尋找新的市場機遇。
如今奧佛爾的產業遍及全球。他選擇進入拉丁美洲電力市場,因為意識到拉美經濟將與中國經歷同樣的高增長階段,那裡最大的產業是礦業,而礦業最需要的是電力。於是他投資了10億美元,在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巴拿馬和多米尼加共和國建造了當地最大的水力發電廠。隨後,他在非洲做同樣的事。
他還進入了超深水鑽井船行業,為此建立了總部位於美國休斯敦的Pacific Drilling公司,後來該公司在紐交所上市,市值超過20億美元。
此外,以色列集團旗下的Tower Jazz半導體公司還在日本、美國投建半導體廠,生產用於發電設備和相機的芯片,「我不與台灣人競爭,只做利潤很高的縫隙市場」。
但中國仍然是奧佛爾的事業重心,以色列集團在中國的鞍山、昆明、濰坊、連云港、青浦等地有7家合資或獨資公司,業務涵蓋水處理、化工、殺菌劑等。南方週末記者獲悉,以色列集團在中國的年銷售收入高達8.4億美元(約53億元人民幣)。
奧佛爾在中國傾力打造的新事業,則是觀致汽車(Qoros)公司。2005年時,有人把正尋覓合作夥伴的奇瑞汽車公司介紹給他,他認識到可以把技術和人才引入中國,使中國造出能出口歐美市場的汽車。
於是他投資了2.7億美元,與奇瑞成立股權各半的合資公司,在上海設立總部和研發中心,在江蘇常熟投建工廠。
奧佛爾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2013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觀致將推出符合歐5環保標準的車型,「這意味著我們能向歐洲、德國出口觀致汽車,讓德國人見識一下中國產的車。」他介紹說,目前觀致已經收到三倍於預計產量的銷售商訂單。
兩年前,奧佛爾辭去以色列集團董事長職務,保留CEO(首席執行官)職務。在南方週末記者採訪間隙,一位矮個子俄羅斯人進到會議室與奧佛爾交談一番後離開。「這是我的COO,來問關於在波蘭建風電廠的事。」伊丹·奧佛爾說,「瞧,雖然不是董事長,但我仍是那個做決定的人。」
科技天才「下課」
事實上,這位眼神和笑容酷似前重量級拳王霍利菲爾德的猶太裔富豪,不只有這隨和、親切的一面。「他是個強硬派。」在特拉維夫街頭隨機詢問的一位以色列老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評價說。
奧佛爾最近的一次強勢表現在幾星期前的一件事上。彼時,在奧佛爾和其他股東的要求下,他投資的以色列著名電動車先鋒公司Better Place標誌性的創始人兼CEO夏嘉曦(Shai Agassi)不再擔任行政職務。
這在以色列是件大事。因為夏嘉曦是知名的商業天才,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為「繼喬布斯之後科技行業最出色的銷售員」。他23歲時創立軟件發行公司Quicksoft,33歲成為世界最大管理軟件公司之一SAP董事會最年輕的成員。2007年,夏嘉曦與奧佛爾在舊金山見面談了45分鐘,奧佛爾當即決定投資1億美元給夏嘉曦,從而使夏嘉曦創辦的Better Place公司得以啟動。
奧佛爾稱,他第一次聽到夏嘉曦的創意時,就意識到這是一個「為中國量身定製」的計劃,「大多數中國人第一次買車,他們會接受新事物」。
「夏嘉曦很聰明,我喜歡他,也喜歡他的創意,但創建一家公司與運營一家公司需要不同的能力。」2012年12月6日,奧佛爾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公司創始人淡出管理在以色列很正常,夏嘉曦先生仍擁有Better Place公司10%的股份。」
Better Place公司野心勃勃地試圖用純電動汽車來取代汽油動力車,其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夏嘉曦提出的更換電池模式和按里程計費。目前Better Place與雷諾·日產合作,由後者生產電池和汽車,Better Place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在以色列、丹麥、荷蘭、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商用其雷諾FluenceZ.E型電動車。如果這一計劃成功,Better Place將顛覆性地改變汽車業、石油業以及電池行業。
南方週末記者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在以色列一條高速公路上駕乘體驗了FluenleZ.E型電動車。在換電站,耗時6分鐘換一塊可行駛140公里的「滿格電池」。
「夏嘉曦和股東之間有分歧。他主張把當前的重點放在建造電池更換站上,但他不是出錢的人。」一位Better Place的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而資方則主張把公司的重點放在電動車銷售上,因為以色列境內即將建成50個電池更換站和近1000個充電樁,已經足夠覆蓋全國需求了。」
經濟慘淡,意大利反緊縮反猶太運動升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635
意大利的抗議財政緊縮運動“Pitchfork Movement”從經濟相對落後的南方蔓延到了經濟發達的北方。現在該運動的發言人又打出了有強烈反猶意味的運動口號:“意大利國已不國,已成為像羅斯柴爾德之類的猶太銀行家的傀儡。”
“Pitchfork Movement”提出的具體要求是減稅,降低油價,廢除歐元以及“政府下臺”。該運動曾在剛剛過去的12月在意大利多個城市引起騷亂。街上的店主被示威者恐嚇,要麽加入,要麽就會挨揍。
“Pitchfork Movement”抗議最初針對的是高稅收和農業補貼的削減,參加人員組成由最初的農民擴展到包括了失業人員或低收入者以及右翼極端主義者和足球愛好者。這個抗議運動之所以可以一路蔓延,與意大利失業率高企和貧困人口增加有直接關系。根據意大利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意大利的失業率從2013年9月到11月一直維持在12.5%的高位。赤貧人口在2005年到2012年,已經翻倍。作為歐豬四國之一,在全球經濟不景氣和歐債危機的背景下,意大利的經濟規模在2007年到2012年之間已經縮減了7%。其目前的生產量水平甚至比2001年時的還要低。
在取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後,“Pitchfork Movement”有升級的趨勢,把矛頭指向了猶太銀行家。原本抗議政府財政緊縮的運動現在帶上了濃重的反猶色彩。
Andrea Zunino是“Pitchfork”的發言人,他說:
我們希望主權回歸意大利,而現在國已不國。意大利已經成為羅斯柴爾德之類猶太銀行家的傀儡。這世界太不正常了,最富裕的人十有八九就是猶太人。
意大利猶太人社區稱Zunino的發言太惡毒。猶太人社區的代表說:
這種言論讓人聯想起那個(二戰)充滿了死亡,暴力和人權被蹂躪的年代。Pitchfork發言人的話顯示了一種最極端和冷酷的反猶思維模式。
雖然意大利的股票和債券最近上揚到近幾年新高,IB Times指出,這樣的抗議再進行下去,遲早會讓把經濟拖下水。
JP Morgan通過對歐洲過去100年的歷史研究,指出:
如果不計較後果,財政緊縮是個明智的決策。在各項引發不穩定的因素中,政府債務高企排在首位。
猶太人如何在美國成功?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0/22/%E7%8C%B6%E5%A4%AA%E4%BA%BA%E5%A6%82%E4%BD%95%E5%9C%A8%E7%BE%8E%E5%9C%8B%E6%88%90%E5%8A%9F%EF%BC%9F/

看了一本書,叫《猶太人最自豪的工作術》,內容是記述猶太人如何在美國取得成功,作者Jack Rosen活躍在美國政壇,與奧巴馬、小布殊、克林頓甚至普京都有交情,並且被請教治國方針,是正牌國師。其實Jack Rosen是在集中營出生,二戰後整個家族移民到美國,靠著努力出頭,這本書就是講述為何猶太人會在美國成功。
猶太人被羅馬人滅國後,經歷二千年流浪,血統上已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以色列復國後,概有金髮碧眼的俄羅斯及歐美混血兒,也有與阿拉伯人長相相近的中東與北非混血,甚至是與非洲黑人混血,我們在香港所受的教育,就是黃皮膚、黑頭髮,就代表是中國人,但以色列官員承認,不能從外型及血統定義猶太人。
個人認為,猶太人的凝聚力,主要來自猶太教,傳說大學者拉比約克南‧班‧劄卡伊預言某位羅馬將軍,很快成為皇帝,後來真的應驗了,於是召見約克南,說會答應他一切請求。約克南本可以要求重建耶路撒冷聖殿,但他提出建立學院研讀神學,自此猶太教成為推祟學術的宗教,並不需要某處位元址作為聖殿,可以在任何地方研習律法、分析和討論。
例如出名的《塔木德》,記錄了猶太教的律法、條例和傳統,據說內容包羅萬有,從性行為到屠宰牲畜都有嚴格規定,而猶太小孩從小要學習和遵守教義,在環境的薰陶下,透過日常生活的獨特習慣,形成自已的族群。
早期到美國的猶太人,生活也很艱苦,與華人移民一樣,都是從事低下階層如洗碗、清潔等工作,但美國的好處,是平等給予每個人機會,只要有能力,人人都可以實現美國夢,受壓迫多年的猶太人,可以堂堂正正從事商業活動,其二千年的生存智慧和能力,便立即爆發出來。
投資銀行界的皇帝高盛家族,其創辦人馬庫斯‧戈德曼就是猶太人,從德國移民後,他做了幾年小販,後來把握機會聚了伯莎‧戈德曼(Bertha Goldman),初期是做裁縫店,後來多開一家店,招牌寫著「馬庫斯‧·戈德曼,銀行家兼經紀人」,連銀行牌也不知有沒有,就開始營業。
早期的馬庫斯做本票交易,以低價買入小商人的本票,再出售予銀行,等於現代的短期融資服務,後來生意越做越大,兩代人後更進入國際金融範疇,最後變成今天的高盛。
《鴻鵠財誌》創辨人盧誌威,現任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證監會持牌人,Yahoo財經欄名《鴻鵠經誌》出自史記「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鴻鵠於古中國是白色鳳凰,善高飛,寓意,燕雀身小深信貧富不問出身,只憑誌氣決心。
Posted in
商業管理 and tagged
塔木德,
猶太人,
猶太人最自豪的工作術,
羅馬人,
美國,
銀行,
高盛.
丹麥恐怖襲擊後 以色列總理呼籲歐洲猶太人移民本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76

上周末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猶太教堂及咖啡館遭到恐怖分子襲擊後,昨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發布聲明,呼籲在歐洲生活的猶太人移居以色列。
彭博報道援引上述聲明稱,內塔尼亞胡預計,歐洲還將發生殺害猶太人的兇案。其聲明稱:
“各國猶太人理應得到保護,可我們要對猶太兄弟姐妹說:以色列是你們的家。我們在做準備,呼籲接受來自歐洲的大批移民。”
上述報道稱,內塔尼亞胡提出,以色列內閣撥款1.8億謝克爾(約合4600萬美元)吸納來自法國、比利時和烏克蘭的新移民。去年烏克蘭國內戰亂已致逾5000人死亡,而法國和比利時是因當地發生伊斯蘭教武裝分子襲擊猶太人事件產生了安全隱患。
上周末,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接連發生兩起槍擊事件,造成兩人死亡,五名警察受傷。這起被丹麥首相稱為“恐怖襲擊”的事件引起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歐洲猶太團體對恐怖主義的擔憂。
法國約有猶太居民50萬人。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昨日報道稱,法國總統奧朗德向法國猶太社團表示,法蘭西就是你們的祖國,你們的位置在這里。法國總理瓦爾茲則表示,一個沒有猶太人的法國不是法國。
該報道提到,法國猶太教會首席拉比柯西亞(Haïm Korsia)昨日呼籲法國政府采取更有力的行動對抗恐怖主義。他表示,哥本哈根周六發生的恐怖襲擊令他震驚和憤怒,應當嚴厲打擊這些利用宗教、並以上帝的名義殺人的兇徒。
上述彭博援引致力於宣傳移民的以色列半官方機構Jewish Agency數據稱,去年由法國移民以色列的猶太人約有7000人,人數創25年新高,較前年增加一倍。本月第一周,約有8000人參加了以色列在法國舉辦的人才招聘活動,這一人數也創了最高紀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丹麥恐怖襲擊後 以色列總理呼籲歐洲猶太人移民本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76

上周末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猶太教堂及咖啡館遭到恐怖分子襲擊後,昨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發布聲明,呼籲在歐洲生活的猶太人移居以色列。
彭博報道援引上述聲明稱,內塔尼亞胡預計,歐洲還將發生殺害猶太人的兇案。其聲明稱:
“各國猶太人理應得到保護,可我們要對猶太兄弟姐妹說:以色列是你們的家。我們在做準備,呼籲接受來自歐洲的大批移民。”
上述報道稱,內塔尼亞胡提出,以色列內閣撥款1.8億謝克爾(約合4600萬美元)吸納來自法國、比利時和烏克蘭的新移民。去年烏克蘭國內戰亂已致逾5000人死亡,而法國和比利時是因當地發生伊斯蘭教武裝分子襲擊猶太人事件產生了安全隱患。
上周末,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接連發生兩起槍擊事件,造成兩人死亡,五名警察受傷。這起被丹麥首相稱為“恐怖襲擊”的事件引起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歐洲猶太團體對恐怖主義的擔憂。
法國約有猶太居民50萬人。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昨日報道稱,法國總統奧朗德向法國猶太社團表示,法蘭西就是你們的祖國,你們的位置在這里。法國總理瓦爾茲則表示,一個沒有猶太人的法國不是法國。
該報道提到,法國猶太教會首席拉比柯西亞(Haïm Korsia)昨日呼籲法國政府采取更有力的行動對抗恐怖主義。他表示,哥本哈根周六發生的恐怖襲擊令他震驚和憤怒,應當嚴厲打擊這些利用宗教、並以上帝的名義殺人的兇徒。
上述彭博援引致力於宣傳移民的以色列半官方機構Jewish Agency數據稱,去年由法國移民以色列的猶太人約有7000人,人數創25年新高,較前年增加一倍。本月第一周,約有8000人參加了以色列在法國舉辦的人才招聘活動,這一人數也創了最高紀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拯救猶太人的日本辛德勒
2015-07-27 TWM
|
|
命令與良知,你選擇遵從何者?二戰期間,猶太人遭納粹迫害,得靠其他國家的簽證才能逃命。一九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日本領事杉原千畝伸出援手,他連夜趕工發簽證,因為一張,至少就能救一條人命。 歷史上,我們值得尊敬的人,不是他的力量比較強大,而是他在面對選擇時標準比較高,甚至願意為這個高標準而犧牲自我。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尊敬」這個標準。 一九三九年八月,德國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九 月一日德國發動閃電戰,率先入侵波蘭(編按:採用移動力量出其不意地進攻,以避免敵人組織起防禦線。德國在二戰時對波蘭、法國和蘇聯都採取此戰術),九月十七日蘇聯也從東邊攻進來,波蘭於是被兩國瓜分。 波蘭的猶太人大批遷往鄰國立陶宛,但納粹德國繼續東進,眼看隨時會攻入立陶宛。立陶宛本地也有猶太人,如果納粹一來,所有的猶太人就死定了。唯一的生路,就是拿到德國、蘇聯以外第三國的簽證,這樣就可以取道西伯利亞,逃離納粹魔掌。 他的政府鄉愿
不敢得罪德國,不發簽證於是,荷蘭的代理領事茲瓦潭狄傑(Jan
Zwartendijk)想出一個方法,他找日本領事杉原千畝合作,由他先發簽證給猶太難民去荷屬圭亞那(現為蘇利南)和庫拉索島(Curacao)。這
樣猶太難民就有理由向日本申請過境簽證,難民有了日本簽證,就可以過境西伯利亞,再逃往其他國家。 為什麼不直接發日本簽證給難民?因為日本與德國友好,快要結盟,所以如果繞個圈,使日本有理由發簽證,又不得罪德國。 杉原不敢擅自行動,向日本外務省請示,得到的答案是「不准」。他又接連再發了兩次電報請求,得到的答案一樣是「不准」、「不准」。他拿著東京傳來的「禁令」,在房間踱來踱去,整夜無法睡覺。 一九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杉原決定「抗命」,開始給在立陶宛的猶太人發簽證。這是難民最後的希望,大批人潮湧向日本領事館。
杉原和妻子日夜工作,一天就發出三百張簽證,這是平常一個月的工作量。有一天晚上,杉原實在太累,對太太幸子說:「我們盡力多救些人吧!」此時,蘇聯已經
占據立陶宛,要求日本關閉領事館。日本政府指示杉原在八月二十八日離開立陶宛,到德國柏林去報到。領事館關上大門前,杉原對猶太難民說:「我們會在旅館過
夜,離開之前,我能發多少張簽證,就發多少張。」於是,他和幸子在旅館徹夜不眠,拚命簽發簽證。 直到第二天,人到了火車站,他還在發簽證,上了火車,他也還在簽發。火車開動時,他從車窗遞出一大疊簽證。最後,他索性把簽證用的「官印」交給一位猶太人。他離開立陶宛前,共發二一五○張簽證,拯救六千多名猶太人。 他的義舉動人 在歐洲設有他的紀念碑 戰後,注意是「戰後」喔!日本外務省因杉原擅發簽證,把他「免職」。他改名叫杉原先方,在一家與蘇聯做貿易的日本公司做翻譯,勉強養家餬口。杉原自己不提,日本政府也完全抹殺他的事蹟。 過了快三十年,有一位當年因他幫助而獲救的猶太人找到他,其他人和後代才不斷去找他,向他致敬、致謝,他的事蹟才逐漸受到注目。他在一九八六年過世,享壽八十六歲。 在以色列和美國的壓力下,日本政府才正式承認杉原的義舉。在二○○○年十月十日、杉原的百年冥誕,為他立碑紀念。日本天皇到歐洲訪問時,還特意到立陶宛的考納斯(Kaunas),瞻仰早已豎立在那裡的杉原千畝義行紀念碑。
杉原曾說:「我也許不應該違抗我的政府,但如果不這樣做,我就等於是在違抗上帝!」是的,他在政府與上帝之間,選擇了上帝,因為他尊敬上帝的標準。「他們
是人,他們需要幫助。我很高興我找到了可以給他們的力量。」壞人是什麼?就是他們不尊敬任何標準,不尊敬任何人。他們可以不擇手段,可以無義滅親。他們心
中的標準很低,沒有任何「尊敬」,這是壞人所以成為壞人的原因! |
猶太人的“上海正能量”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813

以童年薩拉為原型的銅像“風雨同舟”佇立在當年猶太人常去的白馬咖啡館門口。 (楊雪/圖)
最近,上海在進行一場特別的紀念儀式。紀念的主體,是當年從納粹德國的魔掌下逃至上海避難的一群猶太人。
今天,猶太人依然在這座城市,並與它共同找到了在這個時代攜手並進的方式。
“真是個騙子,哪能做得出噶覅面孔(這麽不要臉)的事體!”一位黃發的西方婦女,臉孔卻像是亞洲人膚質,操著一口地道的中文普通話,偶爾夾著幾句地道的上海方言:
薩拉·伊馬斯,這位擁有中國和猶太雙重血統的66歲老太太,昂著頭,提起氣,雙手舉過肩膀,慷慨激昂地發表了一番與活動主題完全無關的演講,或者說是控訴。由於情緒激動,她的頭發有些亂。面前,有黑發黑眼的中國人,也有金發碧眼的猶太人。
這是2015年9月6日,上海福壽園內“猶太紀念園”的揭幕儀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被納粹德國屠殺的猶太人有約600萬。至少有1.8萬名猶太人從各個國家遠涉重洋來到中國上海避難,直至二戰結束。當時的上海,是一個處於權力真空的公共租界,對所有入境者來者不拒。薩拉就是現在還生活在上海的猶太難民後裔之一。
“……如果我死了,我一定葬在這里!”活動正式開始後,她迅速改換演說主題,回到“正能量”的軌道上來。一席話終,她宣布自己要去趕另外一個場子,匆匆離去。送給人們一個飛吻。
薩拉的控訴
圍著她的人實在太多了。
挎著布袋的中國老人、舉著話筒的記者、認識她的老朋友們蜂擁而來,薩拉不得不換個寬敞的地方。
薩拉在上海是一個名人,是虹口區政協委員。童年時的她,如今就站在為紀念上海難民歷史而重建的一座老房子門口——以銅像的形式。一位銅鑄的中國女性正在為她舉著雨傘。這組銅像,叫做“風雨同舟”。
她會出席在全國各地的各種場合:給官員上課、講述猶太人的傳奇歷史、財商講座、教育沙龍、女性論壇……這些光環的基點,是“猶太難民後裔”的標簽。她的父親是一位逃到上海避難的俄羅斯猶太人,母親是一位蘇北姑娘。
她很喜歡在這些場合朗誦自己創作的一首詩《我的中國心》,還很押韻:
“我可以選擇阿爾卑斯,仰望峰巒的白雪緬懷我的生父;或者,我也能選擇耶路撒冷,跟隨朝聖地祈禱祭奠我的先祖。但是,我選擇中國,選擇黑眼睛的黃種人做我的丈夫,選擇揚子江畔東海之濱安家落戶。因為我眷戀神州大地的一草一木,因為我崇敬恩重如山的中華民族。”
“她是一個很好的表演者,演說家。”她的朋友這樣評價。
薩拉的人生其實並不平穩。一歲時父母離異,12歲時父親病亡,她嘗盡了人間冷暖。只讀到初一她就輟學,成為一名銅廠女工。成年後,她曾有過3段失敗的婚姻,留下了3個兒女。在中以建交後,她成為第一個回到以色列的猶太難民後裔時,只能靠在街頭賣中國春卷為生。
而現在,她當年賣春卷的經歷,正在通過她的自行講述,和一本叫做《特別狠心特別愛》的勵誌類書籍,被許多文摘雜誌和微信營銷號放大、傳播、發酵,題目類似這種:《中國媽媽必看!猶太媽媽的絕密財商教育》。她的身份和故事,滿足了中國社會對猶太民族的好奇,尤其是對他們的智慧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她的那本書賣了不少。
至於她控訴的“騙子”,是一位名叫趙檣的上海藝術家。他們正在為那組“風雨同舟”的版權和財務鬧糾紛,孰是孰非尚難分清。她不介意在這樣一個隆重的公共場合,用公開控訴的方式來為自己爭分。
“有風雨我們在一起,但是有好處了,開始相互……我不想擠兌她的,她擠兌我。”趙檣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跟薩拉合作是個教訓,但也給他上了一課。“我已經準備好了律師。”

張平的油畫作品獲得了成功,也惹來了爭議。一些猶太人認為,他的“創作”是虛構歷史。 (陳之琰/圖)
迪文的墓碑
“猶太紀念園”的中心是一堵紀念墻,中心刻著一個鏤空的六芒星,那是猶太人的標誌。黑色的墻體上鐫刻了25位與上海有淵源的、對上海發展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猶太裔及相關人士的姓名。
在其後的草地上,立著兩塊刻著拉丁文的猶太人墓碑,他們葬在了上海。
這兩塊墓碑,也是一個有心的猶太人迪文,從歷史的故舊堆里發掘出來的。如今,他已經以此為業。他帶著一個又一個旅遊團,出入於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等場所,向他們講述那段歷史。連紀念館旁一家商店的老板都認識他:“這個導遊很厲害,猶太人的團都是他帶,一定賺翻了。”
迪文·巴爾加與這段歷史的緣分開始於14年前。那時,他還是以色列一家電視臺駐中國的記者。自2001年起,他就開始尋找上海猶太人難民的墓碑,至今已經收集了105塊。
自上海開埠起,就有猶太人陸續來到這座“冒險家的樂園”,生老病死。1949年時,上海共有4個猶太人公墓。1958年,市政府將所有外國人墓地統一遷到上海西郊的一座國際公墓里。但隨後這座公墓又被一掃而空。墓碑流落四方,有些直接被附近的農民拉去做了建築材料,或是做成了搓衣板。
上世紀90年代,以色列對中國關註度並不高,駐華記者的工作養家糊口不易。迪文發現,尋找猶太人墓碑的故事或許能吸引觀眾。他在網上登出這些墓碑的照片和詳細介紹,幫助全世界不少猶太家庭找到了自己祖先的遺跡。
這期間,迪文尋找墓碑的行動感動了許多人,也被許多人的無私幫助所感動,也有些人讓他啼笑皆非。一次,有個老人踩在墓碑上,不肯把它交給迪文。經過反複解釋,他才明白迪文不是為了錢,立馬改變了態度:“你給我找工作,我給你找女朋友。”
雖然當上了導遊的迪文也在靠這段歷史掙錢,但他強調:“我希望對這段歷史的紀念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營造這樣的氛圍。”
在一份關於墓園的未來規劃里,福壽園將會放置更多的墓碑,成為一大片名為“歸宿”的園區。但是迪文說,他並不願意再給墓碑。這一次,他已經是“被迫”才出手幫助的。
他覺得:福壽園離市區太過偏遠,不論是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很少去那里,是毫無意義的紀念。他更希望能在市區開辟一小塊公共墓地。因此,當有關方面寫郵件向他索要墓碑時,他沒管。直到以色列總領事館出面,他才答應給了兩塊。
另一個出力幫助紀念上海猶太難民歷史的國家是德國。去年,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出資,幫助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修建了一堵名單墻,上面刻著曾避難上海的一萬三千多名猶太人的名字。
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新聞文化領事文木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二戰後,德國向以色列支付了賠款,但這並不是全部。只要通過申請,德國政府會向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幸存者提供資助金以幫他們度過晚年。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服兵役的德國人,可以選擇到各地為猶太人服務,以替代兵役。
“在接受教育期間,我們會很多次地學習悲劇是如何發生的。”文木森說,“現在,德國對以色列的生存負有義務已成為絕大多數德國人的共識。”
張平的畫展
一個瘦高個的中國男人,很熟絡地穿梭在儀式上。他叫張平,剛剛在耶路撒冷舉辦了“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畫展。
“活了幾十年,辛苦都是為了錢。我就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習總書記說要‘講好中國故事’,我就要用西方人最能接受的方式,講好最值得走出去的中國故事。”從小生活在虹口區的張平是個商人,他多次去過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對那段歷史粗有了解。他覺得,上海猶太難民的歷史“說盡了中國人的包容與善良”,“是對質疑中國人權的最好回應”。
於是,他成立了一個名為“鄭能亮”的工作室,雇了一群畫師。通過朋友,他認識了1995年就來到上海經商的猶太人貝彬。
第一次見到張平拿出來的那些畫作,貝彬被震住了。仰著紅蘋果似的臉蛋兒笑著下中國象棋的猶太男孩,拉黃包車的上海爺叔免費帶猶太小姑娘去上學,一群中國人隔著木柵欄向被日本人隔離的猶太人送大餅……這是在中國的一些軍迷網站上流傳多年的一個網絡段子。
張平說,油畫的創意都起源於他找到的文字素材,不少畫作來自現成的歷史舊照片。只是,他會加上一些“必要的中國元素”。
例如,在兩個猶太人站在廚房的舊景象里,他讓畫師一左一右加了兩個正在燒煮食物的上海居民。而在另一個猶太人做木工活的照片之外,則多了兩個教他們鋸木頭的中國人。
“中國市場有超過美歐總和的中產階層,這會給以色列人商人提供非常多的發展空間。”貝彬成了張平的合作者。他幫助把這些油畫帶到了耶路撒冷,成功地辦了一場畫展。
這個畫展使張平最近多了各種圈子的飯局。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他頻頻接到電話。有些陌生號碼看起來像推銷,“也不敢不接呀,怕接不到領導電話。”他滿臉苦笑。
他形容自己“傾我所有,不求回報”,但他也逐漸認識了不少在滬猶太人,開始做有關以色列在滬創業、教育的論壇,並考慮“藝術品中介生意”。
而在一些猶太人眼里,張平的畫並未博得他們的好感。迪文就是其中的一個。他覺得張平所謂的“加工創作”不是真正的歷史。
畫中很多“高於生活”的場景,讓迪文覺得荒謬:一個像極以色列前總理沙龍的人與中國家庭一起坐在桌上吃飯,慶祝春節。“那時沙龍根本沒有來過中國!”還有猶太兒童和中國兒童的合影,雙方都衣著光鮮。而真相是那個年代,老照片里的孩子大都穿得破破爛爛。
在一個猶太難民幸存者的郵件群里,一些老人也對無中生有的“藝術加工”頗不以為然。
他們說,最值得感謝的是像時任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和日本駐立陶宛代理領事杉原千畝那樣,排除萬難給盡可能多的猶太難民發簽證,讓他們有機會逃離納粹魔掌的人。
從以色列回到上海,張平的油畫展尤其被上海居民們所認可。一些上海阿姨從城市的四面八方過來看畫,一見到他就嘰嘰喳喳地歡騰起來:“儂畫了太好了!這是阿拉上海人的故事啊!”她們圍著張平合影、要簽名。這段歷史,點燃了她們的城市自豪感。
目前,張平正計劃把畫展辦到美國,並籌劃一部與這段歷史相關的紀錄片,目標是:“走向好萊塢、沖擊奧斯卡”。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