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選擇,只能再次堅強面對這個現實:一個沒有喬布斯的蘋果。
很多珍貴的東西,都要在你失去之後才能真正體會到他的重要,在今天的發布會之後,我們更加深刻明白了喬布斯先生對於蘋果,以及那個蘋果對於這個世界意味著什麼。早年聯想有句精彩的廣告: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今天這句廣告語在蘋果的發布會上附體了。
發佈會還沒結束,段子就出來了:
「以後出門除了怕丟手機,還要小心被切手指」
「婚禮上除了交互戒指和QQ密碼,雙方還要互換指紋」
「iPhone 10c發佈,配有調色板上256種顏色的後蓋」
蘋果的創新停止了,網友的創新還在。
近些年,很多科技公司通過抄襲大獲成功,他們發明了一種叫「微創新」的理念,一方面諷刺自己低俗乃至枯竭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另一方面掩蓋抄襲的痕跡。
今天蘋果微創新了幾手,看的真叫人憂傷:
1.像索愛一樣開始炫耀鏡頭;
2.像諾基亞一樣用了一堆彩殼;
3.指紋按鍵令人想起了IBM。
所以列位看官就不要再抱怨價格了,蘋果特色已經所剩無幾。
消失的團隊
有時候會覺得,如果我們過於挖苦今天這個蘋果,似乎對喬布斯以外的蘋果人有點不公平,過於苛刻了,可是你那麼一排花裡胡哨的塑膜殼對得起喬神的在天之靈嗎?
這個殘酷的現實是,無論我們怎麼嘲笑和發洩,也無法擺脫這種失望的情緒。蘋果已經不是那個蘋果,有人說一個公司的DNA不是一個人的離開能夠改變的,於是我找到了去年夏天的一個報導,來自某媒體:
* 在蘋果工作8年後,蘋果產品高級總監 Simon Prakash 於今年初加入 Google X 部門,負責 Google X 相關絕密項目
* 蘋果硬件工程副總裁 David Tupman於去年年底離開蘋果,目前不知在何處就職,Tupman 之前一直負責 iPhone 和 iPod 的硬件工程部門
* 負責蘋果產品安全的副總裁 JohnTheriault 於去年 11 月離開蘋果,目前是一位自由職業者,提供諮詢服務
*Siri創始人兼 CEODag Kittlaus 在蘋果 iPhone App 運營部門擔任兩年總監後,現在家帶孩子陪家人
* 蘋果零售店設計師 Ron Johnson 於去年 11 月份離開蘋果,目前擔任 JCPenney 的 CEO,他的離去被認為是蘋果的一巨大損失
* 繼 Ron Johnson 離開蘋果去 JCPenney 後,另一位工作了 8 年的負責零售店設計的高級總監 Benjamin Fay 也離開蘋果加入 JCPenney
* 蘋果 iAd 部門負責人 Andy Miller 在喬布斯第二次病假後離開,目前以合夥人身份加入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 去年 3 月份,負責 Mac 軟件工程的高級副總裁 Bertrand Serlet 離開蘋果,他同時是 Mac OS X 的靈魂人物,他與喬布斯在 NeXT 和蘋果共事多年
* 負責蘋果設計的總監 Sarah Brody 也在喬布斯第二次病假後離開蘋果,目前擔任 PayPal 全球設計副總裁,離開前在蘋果工作了 7 年
* 擔任蘋果 iCloud 高級產品經理的 John Herbold 在去年 6 月份離開蘋果,加入了一家健康領域的創業公司,他於 2006 年作為一位實習生,很快就擔任了 iCloud 的高級產品經理
喬布斯的創新DNA剩下的確實不多了,建議把喬神的頭像刻在後蓋上,不見的比彩殼暢銷,但至少讓粉絲懷念。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6 08:20 編輯 連續兩年尾盤必漲 誰在為首富操盤漢能 作者: 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過去兩年里,香港股市幾乎每個交易日的下午3點50分,成了漢能薄膜發電(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財富暴漲的黃金時刻。這家市值355億美元的太陽能公司已經令其所有者成為中國首富。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過去兩年漢能薄膜發電股票在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單筆交易次數超過80萬次,結果顯示,從2013年初到今年2月份,這只股票總在尾盤時分出現飆升,時間大約在收盤前10分鐘。 ![]() (圖註:上圖顯示了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間,以10分鐘為單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複合波動幅度。在最後10分鐘內,該股票複合增長536%。數據來源:FT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太陽能公司,它每每在尾盤的優異表現充分提醒了人們——在股市交易里,時間就是一切。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投資者是在交易日上午9點開盤到下午3點半這段時間內持有漢能薄膜發電股票,他就會賠錢,盡管該公司的股價從2013年1月到2015年2月9日之間上漲了1168%。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交易者從2013年1月2日開始,每個交易日上午9點買入價值1000港幣(約合129美元)的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然後在當天下午3點半賣出,到2015年2月時,這1000港幣將縮水至635港幣。但假如他每天多持有不到半個小時,這1000港幣就會變成8430港幣。這一計算不包括隔夜收益(見下圖)。 ![]() (圖註:上圖顯示如果一個投資者在一個交易日開始時持有1000港幣漢能薄膜發電股份,在當日9:30、15:30、15:50和收市時的股票價值。數據來源:FT分析) 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暴漲的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是漢能集團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作為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漢能集團主要專註於薄膜太陽能技術。在不到兩年時間里,漢能薄膜發電市值一路飆升,已經超過了Twitter和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Tesla),而擁有該公司73%股份的創始人李河君成了中國最富有的億萬富翁。 為了分析這只直到去年還鮮為人知的太陽能小盤股股價飆升的原因,英國《金融時報》梳理了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的1.4億次單筆交易。 從這些數據中,完全看不出為什麽漢能薄膜發電的股票會急漲。但一些分析師們在仔細分析了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以及原始數據後,提出了三種可能的情形:某個不知名的交易員在操縱市場;一個“算法交易程序”(algorithmic trading programme)在作怪;或者這只是隨機現象。 漢能薄膜發電是一只成交量不大的股票,沒有多少機構投資者持有該股。因此要想設計一個能夠持續賺錢的算法交易程序是非常困難的。專家也表示,這種尾盤暴漲模式不太可能是隨機現象。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拉傑什?阿加沃爾(Rajesh Aggarwal)是證券市場操縱方面的專家,他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後,認為存在操縱的可能性:“這只股票過去兩年的走勢顯示出系統性操縱的特點。這種收盤前10分鐘大漲的模式是極不可能隨機出現的。” 對於過去幾個月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飆漲,漢能曾公開表態。關註漢能以及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分析人士對這只股票的漲勢感到困惑。漢能薄膜發電曾將股價上漲的部分歸因於中國內地投資者的興趣——他們可以通過新開通的“滬港通”投資港股。漢能薄膜發電是受益於“滬港通”的最引人矚目的公司之一。 漢能薄膜發電的飆升,讓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企業的總和,是僅次於它的美國對手First Solar市值的5倍多。在本月提交港交所的聲明中,漢能集團稱其與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快速上漲無關。 ![]() (圖註:上圖顯示了六大太陽能上市企業的股價從2012年中至今的變化,從上至下依次為漢能薄膜發電、First Solar、Meyer Burger、英利、天合光能、Solarcity。數據:湯森路透) “作為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我集團沒有進行任何所謂“托市”或者拉高股價操作,”該集團表示。 大到不容忽視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提出的采訪請求,漢能表示:“我們不知曉導致股價和成交量波動的原因。我們沒有接到任何方面關於這個問題的質詢,包括香港金融監管者。我們不能對你方聲稱的發現置評,因為我們沒有獲得你方掌握的資料。”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發現,監管香港股市的香港證監會(Hong Kong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拒絕置評。 用一位分析師的話來說,漢能薄膜發電飛速崛起為港交所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已經讓它“大到不容忽視”。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多篇關於漢能及其商業模式的文章,指出作為上市公司的漢能薄膜發電極大地依賴於向內地母公司銷售產品,而漢能在內地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產量低下。漢能集團還通過國內的高息影子銀行貸款借入了資金。 漢能薄膜發電則強調,2013年公司實現凈利潤超過20億港元,在太陽能行業內樹立了領導者的聲譽。 李河君曾表示,“更輕更薄”的科技將讓在內地擁有多家工廠、在海外實施收購的漢能集團成為行業領袖。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港交所的原始數據,也就是兩年以來每個交易日里的每秒交易情況,發現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受益於一種不尋常、連貫的回報模式。在所分析的25個月的數據中,有23個月,該公司股價在交易日的最後10分鐘上漲。 這項分析還隨機選取了其他20家香港上市公司作為對比:有幾只股票的尾盤表現比其他公司更加活躍。但漢能薄膜發電明顯不同,沒有哪家公司的尾盤漲幅能和它相比。 ![]() (圖註:上圖比較了漢能薄膜發電與其它隨機抽選的14家香港上市企業在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期間,尾盤階段的複合回報。數據:FT分析) 這一計算沒有考慮到收盤價與下一交易日的開盤價之間的變化。 尾盤交易量增大本身並不稀奇,但股票交易方面的學術專家們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結果後表示,這種最後10分鐘股價大漲的模式——而且漲得如此有規律——是異常現象。漢能創始人李河君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的股權,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以交易的股票數量,所謂“公眾持股量”,非常有限。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副教授、金融市場專家埃里克?布迪沙(Eric Budish)研究了英國《金融時報》提供的原始數據,他表示,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尾盤上升出於偶然的可能性非常小。 “看過數據之後,我可以說,這肯定是一種異常模式,極其不可能出於偶然,”他說。他指出,這一模式隨著時間推移表現出一種持續性;它並不依賴於少許外圍數據,所以並非隨機波動的結果。 當交易日結束時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金融學教授卡蘿爾?卡默頓-福德(Carole Comerton-Forde)曾撰寫多篇關於股價操縱決定因素的學術研究文章,也很了解港交所。她認為英國《金融時報》的發現和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交易模式是異常現象,並指出,對任何一個股票交易所而言,收盤前交易都應該是監管機構關註的一個重要參照點。 “通常來說,官方收盤價對市場是最重要的官方參考價。比如說,收盤價通常被用來計算共同基金資產凈值,清算衍生品合約,設定股票發行價,或者銀行接受股票作為抵押品的貸款合約的定價。” “所以,人們有很強的動機尋求影響或操縱收盤價,因為這會影響股市之外的其他交易,”她說。“如果某家公司的公眾持股量很有限,也意味著其股票交易量很低,有大量經驗證據表明,這樣的股票更容易被操縱。” 阿加沃爾也強調了公眾持股量低的公司股價的脆弱性——如果在交易日收市前投下大量買單、但實際並不買入,就能人為地推高其股票價格,實現操縱股價的效果。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方法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漢能薄膜發電從2013年1月2日到2015年2月9日期間在香港股市的每筆交易數據。 英國《金融時報》以10分鐘為單位劃分了這些數據,並跟蹤了每個10分鐘開頭和結尾的交易價格。整套數據共有1.4億個數據節點。 漢能薄膜發電的數據是根據每日交易情況編制的,占了其中逾80萬個數據節點。 回報則是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的。在第一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交易日中每個10分鐘片段中第一筆交易和最後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在第二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比較了一個10分鐘片段中的第一筆交易與後一個片段中第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還比較了一天的開盤價與此前一天的收市價。 基於這些數據,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這只股票在上述期間每10分鐘的平均回報和複合回報,並用同樣的方法計算了每月和每日的回報。 在分析過程中,英國《金融時報》使用了SQL數據庫查詢語言及統計編程語言R語言。(FT中文網,作者:邁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6 08:20 編輯 連續兩年尾盤必漲 誰在為首富操盤漢能 作者: 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過去兩年里,香港股市幾乎每個交易日的下午3點50分,成了漢能薄膜發電(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財富暴漲的黃金時刻。這家市值355億美元的太陽能公司已經令其所有者成為中國首富。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過去兩年漢能薄膜發電股票在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單筆交易次數超過80萬次,結果顯示,從2013年初到今年2月份,這只股票總在尾盤時分出現飆升,時間大約在收盤前10分鐘。 ![]() (圖註:上圖顯示了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間,以10分鐘為單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複合波動幅度。在最後10分鐘內,該股票複合增長536%。數據來源:FT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太陽能公司,它每每在尾盤的優異表現充分提醒了人們——在股市交易里,時間就是一切。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投資者是在交易日上午9點開盤到下午3點半這段時間內持有漢能薄膜發電股票,他就會賠錢,盡管該公司的股價從2013年1月到2015年2月9日之間上漲了1168%。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交易者從2013年1月2日開始,每個交易日上午9點買入價值1000港幣(約合129美元)的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然後在當天下午3點半賣出,到2015年2月時,這1000港幣將縮水至635港幣。但假如他每天多持有不到半個小時,這1000港幣就會變成8430港幣。這一計算不包括隔夜收益(見下圖)。 ![]() (圖註:上圖顯示如果一個投資者在一個交易日開始時持有1000港幣漢能薄膜發電股份,在當日9:30、15:30、15:50和收市時的股票價值。數據來源:FT分析) 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暴漲的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是漢能集團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作為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漢能集團主要專註於薄膜太陽能技術。在不到兩年時間里,漢能薄膜發電市值一路飆升,已經超過了Twitter和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Tesla),而擁有該公司73%股份的創始人李河君成了中國最富有的億萬富翁。 為了分析這只直到去年還鮮為人知的太陽能小盤股股價飆升的原因,英國《金融時報》梳理了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的1.4億次單筆交易。 從這些數據中,完全看不出為什麽漢能薄膜發電的股票會急漲。但一些分析師們在仔細分析了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以及原始數據後,提出了三種可能的情形:某個不知名的交易員在操縱市場;一個“算法交易程序”(algorithmic trading programme)在作怪;或者這只是隨機現象。 漢能薄膜發電是一只成交量不大的股票,沒有多少機構投資者持有該股。因此要想設計一個能夠持續賺錢的算法交易程序是非常困難的。專家也表示,這種尾盤暴漲模式不太可能是隨機現象。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拉傑什?阿加沃爾(Rajesh Aggarwal)是證券市場操縱方面的專家,他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後,認為存在操縱的可能性:“這只股票過去兩年的走勢顯示出系統性操縱的特點。這種收盤前10分鐘大漲的模式是極不可能隨機出現的。” 對於過去幾個月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飆漲,漢能曾公開表態。關註漢能以及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分析人士對這只股票的漲勢感到困惑。漢能薄膜發電曾將股價上漲的部分歸因於中國內地投資者的興趣——他們可以通過新開通的“滬港通”投資港股。漢能薄膜發電是受益於“滬港通”的最引人矚目的公司之一。 漢能薄膜發電的飆升,讓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企業的總和,是僅次於它的美國對手First Solar市值的5倍多。在本月提交港交所的聲明中,漢能集團稱其與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快速上漲無關。 ![]() (圖註:上圖顯示了六大太陽能上市企業的股價從2012年中至今的變化,從上至下依次為漢能薄膜發電、First Solar、Meyer Burger、英利、天合光能、Solarcity。數據:湯森路透) “作為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我集團沒有進行任何所謂“托市”或者拉高股價操作,”該集團表示。 大到不容忽視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提出的采訪請求,漢能表示:“我們不知曉導致股價和成交量波動的原因。我們沒有接到任何方面關於這個問題的質詢,包括香港金融監管者。我們不能對你方聲稱的發現置評,因為我們沒有獲得你方掌握的資料。”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發現,監管香港股市的香港證監會(Hong Kong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拒絕置評。 用一位分析師的話來說,漢能薄膜發電飛速崛起為港交所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已經讓它“大到不容忽視”。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多篇關於漢能及其商業模式的文章,指出作為上市公司的漢能薄膜發電極大地依賴於向內地母公司銷售產品,而漢能在內地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產量低下。漢能集團還通過國內的高息影子銀行貸款借入了資金。 漢能薄膜發電則強調,2013年公司實現凈利潤超過20億港元,在太陽能行業內樹立了領導者的聲譽。 李河君曾表示,“更輕更薄”的科技將讓在內地擁有多家工廠、在海外實施收購的漢能集團成為行業領袖。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港交所的原始數據,也就是兩年以來每個交易日里的每秒交易情況,發現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受益於一種不尋常、連貫的回報模式。在所分析的25個月的數據中,有23個月,該公司股價在交易日的最後10分鐘上漲。 這項分析還隨機選取了其他20家香港上市公司作為對比:有幾只股票的尾盤表現比其他公司更加活躍。但漢能薄膜發電明顯不同,沒有哪家公司的尾盤漲幅能和它相比。 ![]() (圖註:上圖比較了漢能薄膜發電與其它隨機抽選的14家香港上市企業在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期間,尾盤階段的複合回報。數據:FT分析) 這一計算沒有考慮到收盤價與下一交易日的開盤價之間的變化。 尾盤交易量增大本身並不稀奇,但股票交易方面的學術專家們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結果後表示,這種最後10分鐘股價大漲的模式——而且漲得如此有規律——是異常現象。漢能創始人李河君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的股權,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以交易的股票數量,所謂“公眾持股量”,非常有限。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副教授、金融市場專家埃里克?布迪沙(Eric Budish)研究了英國《金融時報》提供的原始數據,他表示,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尾盤上升出於偶然的可能性非常小。 “看過數據之後,我可以說,這肯定是一種異常模式,極其不可能出於偶然,”他說。他指出,這一模式隨著時間推移表現出一種持續性;它並不依賴於少許外圍數據,所以並非隨機波動的結果。 當交易日結束時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金融學教授卡蘿爾?卡默頓-福德(Carole Comerton-Forde)曾撰寫多篇關於股價操縱決定因素的學術研究文章,也很了解港交所。她認為英國《金融時報》的發現和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交易模式是異常現象,並指出,對任何一個股票交易所而言,收盤前交易都應該是監管機構關註的一個重要參照點。 “通常來說,官方收盤價對市場是最重要的官方參考價。比如說,收盤價通常被用來計算共同基金資產凈值,清算衍生品合約,設定股票發行價,或者銀行接受股票作為抵押品的貸款合約的定價。” “所以,人們有很強的動機尋求影響或操縱收盤價,因為這會影響股市之外的其他交易,”她說。“如果某家公司的公眾持股量很有限,也意味著其股票交易量很低,有大量經驗證據表明,這樣的股票更容易被操縱。” 阿加沃爾也強調了公眾持股量低的公司股價的脆弱性——如果在交易日收市前投下大量買單、但實際並不買入,就能人為地推高其股票價格,實現操縱股價的效果。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方法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漢能薄膜發電從2013年1月2日到2015年2月9日期間在香港股市的每筆交易數據。 英國《金融時報》以10分鐘為單位劃分了這些數據,並跟蹤了每個10分鐘開頭和結尾的交易價格。整套數據共有1.4億個數據節點。 漢能薄膜發電的數據是根據每日交易情況編制的,占了其中逾80萬個數據節點。 回報則是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的。在第一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交易日中每個10分鐘片段中第一筆交易和最後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在第二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比較了一個10分鐘片段中的第一筆交易與後一個片段中第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還比較了一天的開盤價與此前一天的收市價。 基於這些數據,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這只股票在上述期間每10分鐘的平均回報和複合回報,並用同樣的方法計算了每月和每日的回報。 在分析過程中,英國《金融時報》使用了SQL數據庫查詢語言及統計編程語言R語言。(FT中文網,作者:邁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 |
8月21日下午3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閱兵聯合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北京軍區副參謀長王舜介紹閱兵準備工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介紹了閱兵的總體安排。
曲睿
這次閱兵,在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領導下,按閱兵領導小組、聯合指揮部、方隊指揮部三級實施領導指揮。
閱兵式和分列式時間大約70分鐘左右
閱兵按照機動進入、列隊、閱兵式、分列式、疏散回撤5個步驟組織實施。閱兵式和分列式時間大約70分鐘左右。
約1.2萬人正式受閱
據曲睿介紹,這次閱兵我軍共編50個方(梯隊)。其中,徒步方隊11個,抗戰老同誌乘車方隊2個、裝備方隊27個、空中梯隊10個,正式受閱約1.2萬人,擬動用40多種型號裝備500都件,20多種型號飛機近200架。
此次閱兵展示均為國產主戰裝備 84%為首次亮相
閱兵方(梯)隊中,27個裝備方隊,按照作戰體系要求編組,包括地面突擊、防空反導、海上攻擊、戰略打擊、信息誌願、後裝保障等模塊,由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和四總部直屬部隊聯合編成,展示的武器裝備均為國產主戰裝備,84%是首次亮相。
將奏唱保衛黃河
閱兵包括抗戰老兵參閱、英模部隊方隊參閱、外軍參閱、將軍擔任領隊參閱、新型武器裝備受閱;將奏唱《保衛黃河》《在太行山上》等抗戰經典歌曲。
北鬥系統被引入閱兵訓練 助閱兵訓練提高質量
閱兵聯合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北京軍區副參謀長王舜表示,為提高閱兵訓練的科學性,我們引進北鬥高精度定位測量技術,研發訓練考核系統,配發北鬥自動授時系統,制作閱兵電子沙盤和模擬仿真系統。
WIFI、自助餐和足球場,外軍方隊服務很完善
此次閱兵為外軍方隊、代表隊安排了聯絡官和翻譯。一日三餐均為自助餐,有中西餐不同菜品。軍官安排單間,士兵安排3—5人間,為每人配備洗漱用具和生活必需品。宿舍區周圍還專門開設了超市、銀行,提供外幣兌換業務。營區有各種文化娛樂設施。
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10多個國家軍隊派方隊或代表隊來華參閱
目前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10多個國家軍隊派方隊或代表隊來華參閱。具體還有其他哪些國家軍隊派方隊、代表隊和觀摩團來華參閱或觀禮,後續將向大家詳細介紹。
擬動用20多種型號飛機近300架
此次閱兵,擬動用40多種型號裝備500多件、20多種型號飛機近300架。
綜合來源:中國新聞網、央廣網、環球時報、網易新聞等
7月10日晚間,烤鴨第一股全聚德(002186.SZ)連續發出5份公告,聲稱,7月8日,董事長王誌強、總經理邢穎、董事會秘書施炳豐、董事張冬梅因工作變動原因向公司董事會申請辭職,董事會秘書施炳豐先生的辭職申請,董事長王誌強、總經理邢穎仍保留董事職務,董事會秘書施炳豐仍留任副總經理。對於公告中提及因工作變動的辭職原因,有分析師猜測是為全聚德母公司首旅集團為“備戰”此前針對麥當勞中國特許經營權的收購。
今年3月,麥當勞宣布其將在亞洲主要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充分釋放市場的發展潛能,並進一步推進公司的未來發展。而麥當勞所說的亞洲主要市場是指中國市場(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
麥當勞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消息放出後,吸引了多家公司參與競購。第一財經記者6月23日從三胞集團獲悉,該集團確定參與此次麥當勞的競購,而且三胞集團並非一家“孤軍奮戰”,其將聯合數家相關企業一起競購。有傳言稱,與三胞集團聯手的包括首旅等,三胞集團對該消息不予置評。
公開資料顯示,首旅集團是北京的大國企,旗下擁有共有80多個餐飲品牌,除了傳統的京味餐飲、滿漢全席和涮肉,還有特色西餐廳等國際美食。其中就包括國內很多老字號餐飲,例如全聚德、東來順,以及豐澤園、仿膳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全聚德門店達到80家左右;“東來順”品牌累計開業門店據稱已達到200多家。
並購經營麥當勞必須有餐飲管理運營經驗,具有資本運作、財務管理經驗。據外媒消息,麥當勞目前已經收到幾份收購提議,有意買家包括北京首都旅遊集團(Beijing Tourism Group)、三胞集團(Sanpower)、和中國化工集團(Chem China),價值約30億美元。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麥當勞將為買家提供期限20年的盟主特許經營協議,但同時設置了條件,阻止一些私募股權公司參與收購。而全聚德這幾位老總正好組合成一個管理運營團隊,具有資本、財務、管理等經驗。如此興師動眾,或許首旅集團勢在必得。
對於目前市場傳聞及分析,麥當勞中國公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的確在引入戰略投資者,但對於那些投資者參與競購暫時還不能透露,同時對於外界的傳聞我們無法做任何點評。
食品行業研究專家李誌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方面,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巨頭在中國發展多年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也到了轉型的關鍵時期,過去簡單地將海外的模式搬到中國來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的需求。在他們心中,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品牌形象已經不及老一輩心目中那樣“高大上”,他們對餐飲有這更高的訴求,甚至很大一部分在遠離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洋快餐,認為屬於“垃圾食品”。
不僅如此,這幾年食品安全事件屢有發生,麥當勞、肯德基也屢屢被卷入,也加劇了麥當勞、肯德基轉型的壓力。
“麥當勞或者肯德基下一步亟需轉型,扭轉形象,但單靠自己是很困難的,需要尋找強有力的戰略投資者幫助扭轉形象,完成轉型,並分攤風險。”李誌起表示。
據外媒11月29日報道,美國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在周一表示,中國重慶盧氏家族控制的兩家公司將獲得該所共39%的控股權,但投票權將限制在20%。
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中,芝加哥股交所詳細說明了這項擬議收購中的主要投資者,該收購要約由中國重慶財信企業集團牽頭的一群投資者提出。收購交易完成後,中國投資者將獲得49.5%股權。
一位知情人士稱,此次交易涉及金額約為1億美元。
今年2月,芝加哥證券交易所同意以重慶財信集團為首的投資者財團的收購。但之後不久,這一交易就遭到數十名美國國會議員的反對,擔憂中國會借此操縱美國股票交易,而美國金融市場及股票交易對美國經濟起到關鍵的影響,允許一家中國公司持股會使中國獲得美國公司和交易所共享的相關信息,可能會出現網絡安全隱患。
該交易將為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提供一條途徑,也將為中國投資者購買美國上市股票打開大門。
由重慶財信全資擁有的重慶財信企業集團將獲得20%股份,Castle YAC Enterprises將獲得19%股份。中國商人盧生舉擁有重慶財信近75%股份,其子Jay Lu為美國公民,擔任財信副總裁,也是Castle YAC Enterprises唯一成員。鑒於這一家庭關系,其集體投票權將定於20%。
財團的其他成員包括:中國重慶錦天實業有限公司和重慶龍尚裝飾有限公司,它們分別持股15%和14.5%。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下一步程序是將該交易提交公眾征詢意見。
資料顯示,中國重慶財信集團成立於1997年, 是一家以房地產、環保、金融、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運營為主營業務的多元化企業集團,盧生舉為財信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長。財信集團的金融業務版圖,包括安誠財產保險、華澳國際信托有限公司、恒大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重慶江北恒豐村鎮銀行等。
3樓提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20224&sec_id=4104&art_id=16098922
向曾蔭權提供私人飛機與遊艇服務的富豪張松橋(右二)與何柱國(左三),跟鄭裕彤(右三)、劉鑾雄(左四)熟稔,背後支持唐英年。左二是楊受成。資料圖片
【本報訊】與曾蔭權「群埋一齊」的富豪何柱國、張松橋與「細劉」劉鑾鴻,關係非比尋常。重慶首富張松橋與劉鑾鴻胞兄「大劉」劉鑾雄、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經常舉行富豪牌局,又多次聯同何柱國與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齊齊炒新股,這幫富豪更不約而同都是唐英年支持者。而曾蔭權胞弟曾蔭培早年退任警務處長後,加盟了鄭裕彤旗下新創建集團。
曾蔭權弟為富豪効力
何柱國與張松橋近年多次夥拍劉鑾雄、鄭裕彤與楊受成一起炒新股,且多是內房股,包括恒大地產、佳兆業及花樣年。每次上市推介會,一眾富豪都會出席互相撐場。在電盈私有化案中,劉鑾雄與張松橋又一同成為電盈新股東,事後劉解釋只是賺取差價。除了合作炒股,他們更經常「鋤大 D」,被金融界形容為「大 D會」。
「大 D會」另一共通點是背後發功齊挺唐英年做特首。除何柱國與劉鑾鴻是唐英年的提名選委,鄭裕彤的兒子鄭家純也在唐英年的提名名單出現,而曾蔭權胞弟曾蔭培則為鄭裕彤効力。曾蔭權不但與他們密切關係,他在特首選戰也被質疑偏幫唐英年。
5樓提及
「大 D會」之说,可能是假。生菓的文章,有所保留
7樓提及5樓提及
「大 D會」之说,可能是假。生菓的文章,有所保留
按周顯所說,彤叔會開 party,等各富豪聚首,大 D 會之說可能係假,但聚會交流情報和計仔甚至科水則十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