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第二屆城市交通綜合開發國際研討會上,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方平坦承,就當前北京交通發展來看,仍未完全擺脫需求追隨型的被動式發展局面,亟需進一步樹立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的理念,探索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TOD)。
從2004年到2014年,在北京市GDP增長3.5倍、常住人口增長660萬人、機動車保有量增長330萬輛的背景下,北京交通發展成就顯著,交通基礎設施累計投資達到6000億,地鐵通車里程從114公里增加到了527公里,增幅達到了362%。
方平表示,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出行總量不斷增長,再加上軌道交通路網規模不斷擴大,北京地鐵客運量持續快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超過5%,工作日千萬客流已成常態。
不過,北京的交通和城市發展仍然存在不少挑戰,比如,資源與居住分離,工作地與居住地分離。數據顯示,2014年底北京常住人口達到2151.6萬人,其中居住在五環以外1098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1.1%,外圍“睡城”人口過度聚集。
此外,中心城吸引力依然很強,向心交通運行壓力巨大。在城市空間拓展過程中,優質就業機會、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布局並沒有隨著人口空間結構的變化進行及時調整,導致中心城區向心磁力不斷加強。
據調查,北京市核心區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1%,而三甲醫院和大型商場分別占41.2%和31.1%;城六區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9.7%,而三甲醫院和大型商場分別占94.1%和75.4%。
這些問題導致的是軌道交通客流潮汐現象嚴重,乘客出行時間、數量、方向極不均衡。據統計,早晚高峰(7:00-9:00;17:00-19:00)四小時客運量占全日總客運量的45%左右。早高峰以進城方向為主,運力與運量矛盾突出,列車擁擠,換乘通道擁堵;晚高峰以出城方向為主,客流相對分散。
雖然2014年底進行了地鐵票價調整,客流有所下降,但高峰時段擁擠仍然沒有有效緩解。比如,八通線東向西進城方向列車滿載率超過120%,出城方向僅為18%;昌平線進城方向列車滿載率接近140%,出城方向僅為24%;6號線:東向西進城方向列車滿載率超過120%,出城方向為64%。
方平說,隨著人口不斷向外擴展,導致交通系統長期處於被動、追隨的狀態。城市空間“攤大餅”均質蔓延態勢不減,出行距離不斷增加,加上人口的增長,導致交通出行周轉量成倍增長。
而TOD模式則以公交樞紐站點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鐘步行路程)為半徑高密度安排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以實現城市組團緊湊型開發為集約發展模式。這里公共交通主要是指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幹線,以及火車站、飛機場等城市對外交通設施。這種模式具有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構建良好的步行和公交環境、發展混合用地形態的多功能社區、減少空氣汙染和能源消耗、保護土地資源和開放空間的優勢。
結合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協同發展,北京市提出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持續建設完善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和地鐵四層網絡的統籌謀劃。方平說,TOD的理念應該是政府部門、交通和城市發展的主體企業、社會機構和專家們的共識,在城市發展中凝聚共識,形成合力,逐步推進。
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會傑說,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除了加快軌道交通本身建設和發展之外,還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下進行統籌謀劃,優化調整城市功能布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
他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提升軌道交通服務質量贏得了機遇,人口疏解,產業轉移,職住合一,地鐵中心城區客流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扭轉,中心城骨幹線路和外圍線路的客流負荷強度將得到有效控制。
波浪起伏有週期性,就像基金投資,市場經濟表現總是有高有低。 運用定期定額,把握災難事件,大額加碼進場,加上三個領悟,是朱挺豪二十年基金投資不敗祕訣。 一張精采照片需要耐心等待,玩攝影多年、熱愛拍攝海景的朱挺豪,相機握在手上,眼神專注,心神與海浪之間已產生情感聯繫。他看著潮汐周而復始、有起有落的韻律,恰似基金投資:一個區域或國家經濟,下去了,總有上來的時候。 他在二○○○年科技泡沫前,就開始投資新興市場基金,平常定期定額,遇上「重災」就大額加碼,七年內累積七成獲利;他深信,任何經濟體運行規則,就像潮汐有一定週期,想要站上浪頭不被淹沒,就要在波浪打下來時,蹲穩馬步,伺機乘風而起。 朱挺豪說:「早年在壽險公司投資部,負責台股操作,因為太接近市場,容易受消息面影響,老實說,還真沒賺到什麼錢。」他的坦白,頓時讓人清醒:不要以為投資圈消息多、明牌多,要是心理建設不夠成熟,這些訊息,有時反而是理財的絆腳石。 投資基金超過二十年的他分享,「一九九五年,隨著境外基金市場開放,我也轉職進入投顧公司,九八年開始嘗試投資境外基金;初試啼聲,便定期定額買進當時還未正式引進的高收益債券基金,後來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等災難,就再加碼。」領悟一:天天盯盤 有投資盲點到○四年,這筆高收益債券基金報酬率已達四○%;他終於心癢難耐,獲利了結,整筆資金贖回後,也不再繼續扣款。沒想到,基金結帳後,卻持續飆漲,粗略估計,波段行情少賺了約三○%,讓他相當懊悔。此時,朱挺豪有了第一個重要領悟:捨棄市場雜音,才能賺到最大利潤。 「天天看市場的人,容易隨著價格波動,而有投資盲點。像現在,我就認為債券型基金是隨時可持有的工具,特別在價格低檔時,就要趁機加碼。」他解釋,債券說穿了就是一種債權,只要持有到期,利息就能穩穩入袋;除非違約,否則債券價格上下波動都只是干擾,最後還是看「息」的表現,來論投資成果。 剛開始,朱挺豪投資習慣還未轉換成「基金模式」,關鍵時刻仍以「股市思惟」來操作基金標的。後來發現,這樣只會重複過去小賺、小賠循環,不但勞心傷神,且無法累積大波段利潤。因此,決定提升投資高度,以更長遠的眼光,作為基金進出依據,不再以價格導向為依歸。 「投資基金不像投資個股,必須專注單一公司發展;也因為這樣,你能用更寬廣的視野,以Top down(由上至下)角度,從整體經濟狀況或較大的金融市場方向,去衡量各地的投資價值。」他強調,每天看盤,看到的都是基金淨值波動,卻看不到完整市場輪廓,獲利就容易畫地自限。 領悟二:買產業型 不如看中國後來朱挺豪轉戰投信公司,從代理境外基金到自行研發、設計基金產品;這個階段,他有了第二個領悟,就是絕對不要輕易買進產業型基金,特別是不熟悉、難以掌握的產業;已持有相關基金的投資人,即使目前虧損,也要有斷然停損捨棄的勇氣。 「○七年八月,公司發行了一檔資源類基金,成立後隔年,遇上金融海嘯,基金淨值腰斬,最低跌到剩下五元;隨著各國聯手救市,基金淨值慢慢回升,但九年時間過去,淨值始終沒有站回十元。這凸顯一件事,只要趨勢扭轉,產業型基金開始下跌,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來。」他坦言,當時市場上,能源(綠能)、礦業相關投資蔚為風潮,但現在來看,基金淨值恐怕都回不去了。 「美國頁岩油開採技術進步,高油價環境不再,綠能、資源類基金投資,承受相當大壓力。不像區域型基金,有多種產業輪替,不用擔心一旦趨勢反轉,基金就永無翻身之日。」朱挺豪舉例,像中國股市,近期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中國政權穩固,民間內需、消費力道仍在,只是投資動能下滑。還有,飛躍式的科技發展,所有支付行為在網路就能解決,這點就連歐美國家都比不上。短線上來看,中國基金要解套,還需時間消化利空,但比起能源、資源類基金,絕對更有機會。」領悟三:新興市場反彈不留餘地第三個領悟,是當機立斷,訊號出現就勇敢進場。「一五年第三季,俄羅斯股市一路下殺,攤開報紙,全是負面消息,從油價下跌、經濟成長變差、國家財政不穩,到被美國經濟制裁等。都說市場恐懼時應該要貪婪,那時我已開始蠢蠢欲動。」基於兩個原因,朱挺豪把心一橫,咬牙進場。「第一是冬季到了,因應取暖需求,判斷天然氣價格將有一定支撐,再跌空間有限,甚至能出現一波強勁反彈;再來,是俄羅斯股市本益比經過重挫,那時候剩下不到五倍,真是太便宜了。」他說,打定主意後進場,隔天繼續再殺,到第三天指數就一路扶搖直上。 朱挺豪得意抓到相對低點,但因心裡還是「有點怕」,不敢單筆大額投入,僅以試水溫方式布局,現在回想起來,雖扼腕卻學到一個寶貴「斷」的經驗:「俄羅斯股市最高上漲三成,說明一件事,當新興市場準備反彈時,就是一次拉起,不留餘地,若未在低檔大量承接,一旦行情扭轉,事後要追都來不及。」現在俄羅斯股市又陸續跌回,他摩拳擦掌,等待進場時機。「畢竟俄羅斯有人口、內需,政治情勢又穩定,有足夠能力控制通膨,加上極權統治,國家行政效率高,一旦媒體又開始充斥壞消息,絕對要果斷投入,以免又與兩位數報酬率擦身而過。」 撰文 / 歐陽善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