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9/0OMDAwMDIwNTE0OA.html
海水引入新疆后,可形成自流。甚至于在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区域设立发电厂,对冲前期的投入成本。这将进一步推动新疆生态,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坐拥中国41%煤炭储量的新疆正感受着能源大开发的投资狂潮,投资规模以千亿计的一系列能源项目入疆后,却不得不面对当地水资源匮乏的困境。
11 月5日,“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根据此次研讨会的基本思路,新疆将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途径内蒙古自 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后流入新疆。
这对于新疆的大能源战略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眼下,神华、国电、华电、兖矿、鲁能等国内数十家能源企业都在新疆砸下了大笔资金,而几乎所有在新疆拥有煤炭资源的企业都宣称将在当地投资煤化工项目,从事煤制气、甲烷、甲醇、二甲醚或者煤制油业务。
这意味着新疆需要更多的水资源对重化工项目提供支撑。
报本报记者了解,当前,各大能源企业在新疆投资的项目多数都还处于前期建设阶段,争取用水指标也将是各个企业需要面临的共同课题。
“海水引入新疆后,可形成自流。甚至于在地势落差相对较大的区域设立发电厂,对冲前期的投入成本。这将进一步推动新疆生态,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海水西调的提出者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教授霍有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大能源战略需水资源支撑
今年5月,中央新疆经济工作会议后,新疆的能源开发大幕被拉开。
据 新疆发改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新疆计划形成四大煤炭基地:吐(鲁番)哈(密)煤田立足以西煤东运、建立大型煤炭基地为主,满足当地用电和西电东送支撑电源的 要求,适度发展火电;准东(准噶尔盆地东部)立足建立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并参与西煤东运;伊犁以发展煤化工煤电为主;库(车)拜(城)以满足南疆四地州 生产生活用煤为主,适度发展火电。
其中,准东和吐哈煤田因地近甘肃、内蒙,交通便利,而成为各路资本争相抢夺的焦点。
据了解,包括华电、华能、保利、中电投、国投、中煤能源、香港明基、新疆广汇、山东鲁能、湖南煤业等30多家大型企业都已入驻吐哈煤矿。
而在准东和伊利两大煤化工基地,各大企业也全力展开竞争,规划投资都以数百亿计。
今 年6月,在准东两个分别由华能与湖北宜化集团投资的项目启动仪式上,其负责人对外宣称的投资额就分别高达350亿元和325亿元。同一天,华能集团总投资 380亿元的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在新疆奇台县奠基。一期项目将于2013年建成,这也是华能千亿投资新疆计划宣布后第一个落地项目。
事实 上,从奇台到靠近哈萨克斯坦的霍城县,1000多公里长的公路沿线上,类似华能准东这样的能源重化工项目也星罗棋布:神华集团在奇台县五彩湾的煤制油基 地、鲁能在将军庙的煤电工业园、中电投和内蒙古庆华集团在伊犁的能源重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等等,每一块空地,都可能意味着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资。
与此同时,煤炭巨头神华集团也在积极扩展其资源版图,自2007年入疆以来,神华已分别在北疆多处筹建新的项目。在昌吉,神华集团拟投资数百亿的煤制油项目也在今年5月开工奠基。
除此以外,在四个矿区群中,山西潞安集团也拥有数座大型煤矿,其中一部分更是当今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千万级矿井。据了解,潞安除建设三家发电厂和一条在规划中的长达300公里的运煤铁路外,也将建设一个大型的煤化工项目。
“新疆的煤炭资源前期引入投资者的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我们将规范投资市场,争取到‘十二五’末把新疆建成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完成新疆由国家能源储备基地向国家能源基地的转变。”新疆发改委负责主管能源的副主任热依汗-王素普对记者说。
600亿渤海引水解“渴”
一直以来,新疆都实行以低水价引进大项目的政策,但项目引进之后,用水指标却成了遏制项目顺利进展的绊脚石。
据当地一家大型央企煤化工项目负责人透露,在水资源相对富足的昌吉、伊犁和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到2009年,用水指标就已经被各大煤电项目瓜分完毕,新疆新兴的煤化工项目都不得不面临无水可调的窘境。目前,规划中的重化工产业园部分占用的是生态与农业灌溉的指标用水。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为解决水资源紧缺等问题,新疆还低调建设了代号为“505工程”的引水工程,“引额(尔多斯)济克”、“引 额入乌(鲁木齐)”等项目也已初见成效。但由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向中方提出抗议,为避免纠纷,这些引水工程也都处于秘密不宣的状态,因 此供给能力也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争夺至关重要的水资源问题上,新疆本土能源巨头广汇集团则抢先一步,在新疆淖毛湖修建了一个大型水库,此外,还获得了额尔齐斯河总计15亿方水源的1亿方配额。
“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企业,很多项目一开始都声势浩大,宣称投资规模有多大,但下一步的投资计划又‘雷声大,雨点小’,受水资源匮乏与交通运输两方面的限制是主要原因。” 新疆东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唐立久说。
为突破新疆能源大战略中的水资源困局,此次海水西调构想的提出也得到了政府代表及上百位水利工程专家、企业代表的积极响应。
据 霍有光介绍,海水西调工程可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水,通过管道分解提升到海拔1280米左右,每吨水升高200米,需要1度电,升高1280米,耗电 6.4度左右,然后通过修防渗渠,采用若干小提扬工程(即用于提高水位的蓄水池)加长距离自流的办法,由黄旗海至甘肃玉门镇北的疏勒河,之后,利用疏勒河 “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自流入塔里木盆地之东缘的罗布泊。
而从罗布泊海拔780米至1505米的艾丁湖又有930余米的落差,用来发电就意味着能够弥补洗掉工程中所耗费的部分电能。
在海水的淡化和调水的成本问题上,专家认为可以利用半透膜来达到淡水与盐分离的作用。这种过滤法最大的优点是节能,生产同等质量的淡水,能源消耗仅为蒸馏法的1/40。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室主任杨开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水的淡化目前在中国不存在技术“瓶颈”,工程实施中可以用不被海水腐蚀的玻璃钢管。按照8米口径玻璃钢管计算,输入到新疆每吨水的价格为8元左右。
目前,负责该项目实施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据测算,项目一期总投资达628亿元。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6.html
1,這次漏的油是高酸原油,含環烷酸,很毒。
2,漏油點蓬萊海域是渤海灣兩個主要環流的交匯點,複合作用會導致汙油待在整個渤海,持續加劇影響環境。
3,事件到現在已經3個月,還是沒有止住。(大佬,渤海是淺海,不是墨西哥灣的深海,真不知康菲在搞什麼。)
中海油大檸樂。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html
如之前預料的,事件對中海油打擊很大。中海油日減產6.2萬桶,是去年產量的7%。中海油早前在2011年中期業績會表示,因渤海漏油事件,已下調今年產油計畫3.31-3.41億桶,較原計劃3.55億桶下降7%。兩者幅度一致,不知當時是否已經預計到了會停產。
如果不談企業形象,深海開採受阻,高層政治地位受打擊等比較虛的東西,單談兩個焦點:
第一,何時可以複產?第二,渤海其他油田會否受影響?
七部委聯合調查組技術組組長陳先達表示,渤海灣的地質結構破碎,雖然給斷層裂縫中的油氣資源開發帶來便利,又使得地層和斷層穩定性被破壞後,原油容易形成竄流通道溢出。
單看這段話,就知道上述兩個問題不容樂觀。
前面提到的油毒性強和渤海環流的環境影響,只是令到公眾壓力大,海洋局對這個問題不會軟手。
說到底,還是新董事長王宜林的問題,從中石油過來,官僚慣了。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3920.html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06.html
中海油的前景,取決於:
1)蓬萊油田何時複產。能否短時間內複產。
2)渤海灣內沒有別的油井出事故。
8月初的中期業績會上,中海油今年產量計畫由3.55億桶減到3.31億桶,下調幅度是7%,與蓬萊油田6.2萬桶日產量的比例一樣,說明高層當時已經心知肚明事情的嚴重性,知道會停產,可恨就是不說。
渤海油田占中海油產量一半以上,因為技術問題,全部給外國公司開採。中海油自己只能開採南海和珠江口的淺海油田。
蓬萊油田95年簽約,99年勘探成功,合約期多長也不知道,但在2012年中海油有權收回作業權。這也是康菲石油這次違規操作,導致出事的主因。
看新聞報導,才知道中海油非常弱勢,連上康菲石油油井的權利都沒有,一切任由他們。
中海油的董事長,之前都是內部培養,內部提拔,身經百戰;新的董事長是中石油過來的,對海上採油業務不熟,是這次事故鬧大的主要原因。
如果他懂得業務,早就應該把主導權搶過來才是。王宜林恐怕要問責。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8052&time=2011-09-03&cl=115&page=all
持續近三個月的渤海溢油事件,讓渤海生態成為中國全民關注的熱點。
![]() |
無人為溢油事件負責,是無人為整個渤海負責的縮影,中國惟一的內海就要死了 |
8月31日,是國家海洋局規定的事故處置大限。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康菲中國)是否真正做到「徹底封堵溢油源、徹底排查溢油風險點」(下稱「兩個徹底」),尚待檢驗;與此同時,一場由中國政府發動的海洋生態損害大索賠,即將拉開帷幕。
財新《新世紀》獲悉,8月30日下午,國家海洋局與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山東的四家律師事務所簽訂了委託合同。
此前,國家海洋局曾表態,將代表國家向溢油事故責任方康菲中國索賠。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則表示,已完成四次大規模的生態調查工作,基本上掌握了此次溢油對水質、沉積物和生物生態的影響。
提起索賠的將不僅是官方。部分養殖戶和漁民同樣在聘請律師,並開展了初步的證據收集工作。
據康菲中國單方面統計,共有約700桶原油滲漏到海面,另有約2500桶礦物油油基泥漿滲漏並沉積到海床。國家海洋局表示,事故已造成5500平方公里海水受污染,大致相當於渤海面積的7%。
蓬萊19-3油田B、C平台溢油事故,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海上鑽井平台溢油事故。此次事故對渤海生態的嚴重影響業已發生,未來還將繼續發酵。
真相被遮蔽
為什麼一個油田的兩口井接連出事?
發生在蓬萊19-3油田的溢油事故,被部分網友戲稱為「海上動車事故」。
![]() |
2011年7月9日,渤海,兩條清污船在清理從蓬萊19-3油田C鑽井平台洩漏的油污。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
然而,相比於動車追尾事故原因逐漸明朗,渤海溢油的真相至今撲朔迷離。國家海洋局公佈的信息有限,康菲中國躲躲閃閃,業內專家只能推測和猜測。
國家海洋局7月6日援引相關專家分析稱,C平台系井湧事故造成,B平台海底溢油原因複雜。初步意見是,該油田通過注水和岩屑回注,可能增加平台附近的地層壓力,為流體連通地層提供能量,導致海底溢油。
但此說法非常模糊,更不具體。公眾無從知道作業方康菲中國究竟有哪些不當操作。
人們質疑最多的是:一個油田的兩口井為何接連出事?
8月24日,康菲中國召開事故後的第二次記者會。公司總裁司徒瑞(George Storaker)首次向公眾「詳解」B平台出事原因,並給出了一張事故示意圖。
司徒瑞再三強調,B平台事故是工作人員為海底油藏加壓,進行注水作業時,引發海底天然地質斷層張開。
之後,一位中海油內部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強調,B-23井是一口注水井,因為注水作業使天然斷層張開,這在全球都非常罕見,康菲中國也難以預計。
康菲中國的說法很「巧妙」,再三強調「天然地質斷層」,但並未直言事件系「天災」。
多位業內人士則質疑,地震帶郯廬斷裂帶從蓬萊19-3油田下經過,油田所在海底存在天然地質斷層,這些都是油田開發前的天然地質條件,康菲中國在注水前就應該知道,並且採取必要措施。
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教授李相方表示,雖然用注水的方法來提高採油率是常規做法,本身沒有問題,但B平台的問題在於向油藏注水的量是否合適。他推測,如果「注」(注水)「采」(採油)不平衡,周邊斷層被壓裂之後與油藏連通,就可能導致現在的事故。
對於C平台事故,康菲中國更加閃爍其詞。8月24日的記者會上,不但沒有給出事故示意圖,司徒瑞的解釋也只有寥寥數語。
在財新《新世紀》記者再三要求下,康菲中國的油藏開發經理馬克·愛爾蘭德(Mark Ireland)才稱,C-20井在鑽井作業期間,遇到未預見高壓帶,油藏中的原油和油基泥漿因為高壓而上湧,並最終從海床上滲漏出來。
這個解釋遠不夠清晰,也未必準確。8月29日,西南石油大學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平教授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表示,C-20井旁 邊有一口岩屑回注井,所以應該是岩屑回注過程造成局部地層壓力過高。此外,C平台事故有一定人為原因,岩屑回注造成壓力變化當屬已知因素,不是什麼「未預 見高壓帶」,所以康菲中國在C-20井作業時不應再使用原始壓力數據。
8月31日,康菲中國回覆財新《新世紀》記者,首次承認所謂的「未預見高壓帶」是岩屑回注造成的。對於陳平教授的分析,康菲中國的工作人員私下表示,「從技術層面分析,他說得比較有道理,比較客觀。」
康菲推責大戲
除了法律的不足,中國政府部門出於行政慣性,向公眾報喜不報憂,也讓外國公司「入鄉隨俗」,養成了壞毛病
![]() |
2011年7月25日,河北省樂亭縣一處沙灘上的油污。一個多月來,水產養殖基地樂亭的160多家養殖戶接連遭受不幸。因當地扇貝苗的高死亡率和數以億計的收益將化為烏有,漁民們決定狀告中海油和康菲中國。鞏志宏/新華社 |
渤海溢油造成如此大災,但公眾至今未見為此大禍主動承擔責任者。
作為監管方的國家海洋局未向公眾表示歉意,佔蓬萊19-3油田51%股份的大股東中海油穩坐幕後。事故直接責任者康菲中國,則上演了一幕幕推責大戲。
面對5500平方公里的海水污染,康菲中國一位工作人員語出驚人,稱此次溢油對渤海生態環境沒有造成實質性影響。
但根據康菲中國的說法,溢油發生至今,公司派出大量技術人員,沿渤海岸線提取了90多份油樣,其中只有兩份油樣的油指紋與蓬萊19-3油田一 致,且這兩份樣品取自被沖刷上岸的B平台圍油欄殘片;此外,只有三份油樣與蓬萊19-3原油的油指紋具有很高相似性,其中兩份取自河北祥云灣漁場,一份取 自淺水灣浴場。
康菲中國工作人員說,之所以花費大量精力調查,既是為了搞清溢油究竟造成怎樣的污染,也是為了不替其他來源的油污「背黑鍋」。
事故發生後,康菲中國最先演出的一齣戲是隱瞞。從事發至7月5日國家海洋局召開新聞發佈會,一個月零一天的時間裡,康菲中國無聲無息。
康菲中國工作人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的解釋是,「很多人問我們,如果這個事情在美國我們會如何處理?我們公司的程序就是發生事故後馬上向當地監管部門報告,政府通常會馬上向公眾公佈,公佈後媒體就會找到公司,公司再來回答媒體的問題。」
這就是說,康菲中國把通知公眾這一義務的「皮球」,踢給了中國政府部門。
但是,中咨律師事務所夏軍律師指出,康菲中國作為肇事方,不僅對政府有報告的義務,對公眾也有披露的義務。
根據中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十七條,「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採取有效措施,及時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報,並向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8月25日,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在該局視頻會議上稱,C平台6月17日出現較大規模溢油的當晚,國家海洋局曾經約見中海油和康菲中國,要求康菲中國將溢油信息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個人和社會公眾。
很顯然,對於潛在受害者,康菲中國應該發佈公告進行通報。不過,夏軍律師表示,《海洋環境保護法》對通報的形式和時限並未做明文規定,甚至對不通報也沒有具體的處罰措施。
一位專家說,除了法律的不足,中國政府部門出於行政慣性,向公眾報喜不報憂,也讓外國公司「入鄉隨俗」,養成了壞毛病。
當國家海洋局7月5日披露渤海溢油事件後,康菲中國被迫於次日舉行記者會。但在會上,康菲中國聲稱兩個平台的溢油源已封堵,海上溢油已基本被清理。
很快,「封堵說」被證實是謊言。7月10日前後,多家媒體記者租船趕到油井附近,發現海上仍有溢油。國家海洋局公告證實,漏油仍在繼續。
隨後,國家海洋局要求康菲中國停止在兩平台繼續採油。康菲中國沒有令行禁止,而是在官方一再催促之下才停采。
進入8月下旬,油井附近再現數個新的溢油點。
8月25日,被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關設備抓住「現行」後,康菲中國被迫承認,C平台附近海床又發現新的油污(含油基泥漿)滲漏點,前後共16個。
8月31日下午,康菲中國公關人員稱,公司已經完成「兩個徹底」,並向國家海洋局提交報告,B、C平台的溢油原因已經查明,同時徹底封堵了溢油源。具體表現為,B平台的天然斷層已經永久閉合,C-20井已經用水泥塞永久封堵。
國家海洋局則表示,將立即組織現場核查和專家評估審查,核查結論及下一步監管措施會盡快向康菲公司下達,並向社會公佈。
海洋部門何責?
溢油事故發生一個多月才向公眾公佈,國家海洋局難辭其咎;且溢油規模只由康菲公司單方面宣佈,海洋局至今並未認同或批駁
![]() |
2011年8月24日,北京,樂亭養殖戶老荀向記者出示所養海參死亡的照片。 30多名律師組成的律師團,接受樂亭、昌黎兩地近200名養殖戶委託,免費替這些養殖戶提供法律服務。法制晚報曹博遠/CFP |
溢油事故發生後,國家海洋局雖未有可見實效的實質性行動,但頻頻對康菲公司高調喊話,要求其道歉、賠償,並稱將發起公益訴訟,其姿態顯得頗為正面。
不過,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到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國家海洋部門也應就此事向公眾道歉。
部分法律界人士認為,西方國家的政府職能部門,當其分管領域出現重大安全事故時,不論有無直接責任,首先就會向公眾道歉,這是一種道義責任。迄今為止,國家海洋部門沒有類似舉動,更未見其反思自身責任。
此次事故中,國家海洋部門只啟動了三級應急響應。然而,B平台事故發於6月4日,6月19日才基本控制,在此期間的6月13日,海面上油膜單日 達到158平方公里。按照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響應級別劃分,海上溢油量10噸至100噸,或溢油麵積100至200平方公里,或溢油點離敏感區15 公里以內,溢油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時,應當啟動二級應急響應。
在採訪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海洋專家認為,此次事故造成很大的海面污染,重要原因是處置不及時。
他為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了兩組數據:一組數據是B平台溢油長達15天,海面上油膜單日達158平方公里,C平台事故歷經4天,油污帶長13 公里、寬100到500米;另一組數據是康菲公司公佈漏油共3200桶,其中溢至海面上的為700桶。這位專家據此認為,如及時處置,700桶海面溢油不 致發展成上述大規模的油污帶。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副廳長、巡視員王詩成認為,海洋溢油處置的關鍵,應是在第一時間用圍欄圍住溢油,這就可最大程度地減少污染。
他近年一直向國家海洋部門建議,要在山東長島縣設立應急處置力量,因為長島位於渤海黃海交界處的中間位置,距離蓬萊19-3僅40海里左右,比陸地上近很多。
事實上,溢油事故發生一個多月才向公眾公佈,國家海洋局難辭其咎。並且,溢油規模到底有多大,是監管部門應向公眾通報的核心事實。但時至今日,該局並未對康菲中國單方面的數字予以認同或批駁。
此外,國家海洋局認定事故責任方為康菲中國。
但公眾以及不少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油田控股方中海油也不應置身事外。關於中海油究竟承擔何種責任,至今未有明確說法。
不僅如此,國家海洋局在此前溢油事故中的表現,更令人詬病。
2010年5月13日,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渤中34-1北區塊實施鑽井作業的南海一號鑽井平台發生溢油事故,國家海洋局未對公眾披露信息,更未代表國家向中海油提出海洋生態賠償要求。
索賠障礙
未來民間索賠可能會遇到兩大麻煩:一是漁民舉證難,二是地方政府出於「維穩」需要,可能干預漁民索賠,甚至為法院立案設置障礙
8月30日,接受國家海洋局委託的四家律師事務所的相關律師,拿到了國家海洋局提供的相關書面資料。律師們未來的主要職責,是為國家啟動的生態索賠提供法律幫助。近期,他們將開展污染取證工作。
但有民間環境律師分析稱,國家海洋局如此高調宣稱打官司,或許正是為了不打官司。
一般來說,國際上很少有跨國公司與一國政府真正對簿公堂。這類事件最終會演變為政治事件及外交事件,然後會有人居中斡旋,找到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然而,用所謂政治方式處理環境事件,最大壞處是環境損害成本被掩蓋。
事實上,這正是民間環境律師的擔憂之處。近些年中國發生的環境事件,最終多是政府出面與受損者調解賠償金額,最後的賠償金額總是遠比真實的損害小。
最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大連溢油事故。當時海洋部門並未對事故責任方中石油提出生態損害賠償主張,當地政府甚至阻止受損漁民向中石油直接索賠。接下來經由當地政府協調的賠償金額,比養殖戶的實際損失小得多。養殖戶無法接受,索賠陷入僵局。
面對民間的呼聲,國家海洋局8月30日罕見地表態稱,除了國家海洋局,其他有關方,包括沿海16個省市政府和當地的養殖業戶、漁民個人,都有權利向事故責任方索賠。不過,目前看來,未來民間索賠可能會遇到兩大麻煩。
一是漁民舉證難。北京義派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振宇認為,此次渤海溢油事故中,應有不少養殖戶受損。
例如,出現溢油油樣的遼寧綏中東戴河浴場沿岸、河北京唐港淺水灣浴場和秦皇島昌黎黃金海岸附近,均可能有養殖戶。相對康菲公司、中海油這樣的跨 國公司、大型央企,這些單個養殖戶或漁民處於絕對弱勢,他們往往沒有能力確定溢油污染與養殖業損失之間的因果關係。面對此種情形,為了維護弱勢者的權利, 法庭應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即舉證責任不在養殖戶或漁民,而在於責任方。
他進一步認為,中國相關法院還應使用西方國家法庭中經常使用的「或然因果」原則,即責任方的溢油只要有可能導致養殖戶、漁民遭受損失,就應承擔相應賠償義務。
另一大障礙,可能來自當地政府。基於以往各級地方政府處置環境事件的慣性,不少民間環保人士擔心,隨著事態發展,地方政府出於「維穩」的需要,可能干預漁民索賠,甚至為法院立案設置障礙。
財新《新世紀》記者8月28日在河北昌黎採訪養殖戶時就發現,當地政府目前並不十分支持漁民的索賠行動。
在昌黎縣的新開口漁港,漁民李秀亭稱,從6月中旬開始,他養殖的2萬籠扇貝苗出現大量死亡,撈上來的時候發現有油花。如今,李秀亭和其他養殖戶最關心扇貝苗死亡的真正原因,希望挽回一些損失。
昌黎縣政府部門的報告顯示,今年5月下旬該縣海域發生大面積赤潮,直至7月上旬才消退,8月初再次出現赤潮跡象。
而根據國家海洋局通報,昌黎縣黃金海岸附近7月18日發現了來自蓬萊19-3油田的溢油,以及其他來源的油污顆粒。昌黎縣海洋局局長白海波表示,石油污染對扇貝養殖的影響程度還不能確定,需要專業機構進一步驗證。
有媒體報導,昌黎縣養殖協會會長王有祥與其他養殖戶正在收集證據和聯繫律師,準備適時起訴康菲中國和中海油。
但王有祥8月29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他已經不準備起訴了。「我圖個啥呢?接待律師我已經花了2000多塊錢了。再說局裡縣裡都不讓上訴,副縣長找我不讓接。」
8月24日,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組織一批專家學者和環保組織開研討會,邀請王有祥參加。但該縣養殖協會秘書長、縣水產局局長李秀彬提出,讓王有祥「以個人名義去」、而且「最好別去了」。最終,王有祥沒有去開會。
此前承諾為養殖戶免費代理的盈科事務所律師趙京慰表示,他們不收取律師費。儘管如此,養殖戶還需支付來北京的交通、住宿等花銷,以及後期污染評估和起訴的費用。
值得玩味的是,昌黎縣政府部門的前述報告特意提到,要「積極做好信訪穩定工作」,「防止群體性上訪事件的發生」。
重估溢油風險
由於沒有美國、英國大型石油公司的深海採油技術,中國把大部分採油能力部署在水深很淺的渤海。目前渤海油井密佈,事故遲早要發生
康菲中國將此次渤海溢油稱為意外事故,但在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前副廳長、巡視員王詩成看來,渤海油田溢油實屬必然。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將來極可能有更嚴重的。」他說。
自此次溢油事故被曝出後,王詩成一直在其微博上抨擊康菲中國和中海油的處置不力。現年61歲的王詩成生於渤、黃海交界處的山東長島縣的砣磯島,此處距蓬萊19-3油田僅40餘海裡。他擁有數年的渤海捕魚經歷,以及40餘年的海洋、漁業部門管理崗位經歷。
在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到的眾多海洋專家中,多數人看法與王詩成一致。
王詩成說,在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中,無論主角英國石油公司,還是作業平台擁有方,均是國際型大公司,專業技術能力不可謂不強。並且,美國的相關法律法規較為完善,監管也很嚴格。這一事故的發生,表明海上採油沒有絕對的安全性,中國自然不例外。
中國的海上採油起步較晚,技術落後,但近十幾年步伐很快。由於沒有美國、英國大型石油公司那樣的深海採油能力,中國將大部分採油能力部署在水深很淺的渤海。目前渤海已油井密佈,從概率上和技術水平上講,事故遲早要發生。
王詩成介紹說,渤海上的油氣田多數由中海油與外資公司設立,作業方多數為外資公司。這些油田的具體情況,以及環境評價報告,山東省海洋漁業部門 並不知情,備案更提不上。而切身利益極可能受到影響的沿岸漁民,更是一無所知。這些情形,在西方發達國家不可想像,在中國卻是事實。
斷裂帶隱憂
渤海海底有大的地震斷裂帶,一旦發生大地震,是否會引發級別遠高於此次漏油的海底大溢油?
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及核電站輻射事故後,王詩成開始擔心渤海的安全。他說:「我不是地震專家,但我知道渤海下面有大的地震帶。現在渤海的油井這麼多,一旦發生大地震,會不會引發級別遠高於此次漏油的海底大溢油?」
此次溢油事故,最棘手的即是B平台附近原本呈天然閉合狀態的海底地層斷裂帶,在採油壓力之下突然裂開,因此真正溢油點難以尋找,進而難以準確封堵。
中海油一位內部人士證實,郯廬斷裂帶的確從蓬萊19-3下經過。資料顯示,北東向的郯廬斷裂帶活動較為頻繁,曾在1975年引起海城地震、1668年引起郯城大地震。除郯廬斷裂帶,渤海底部還有另外一條著名地震帶,即曾引發香河大地震的北西向斷裂帶。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呂悅軍研究員則對財新財新《新世紀》表示,在海上鑽井平台的結構設計方面,參照了陸上的建築物標準,一般可以滿足結構安全要求;但是在地下勘查方面,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
上世紀90年代初,王詩成曾經上書國家相關部門,建議先期主要開發南海、東海等開闊海域的油氣資源,而把內海渤海油氣資源作為戰略儲備留給子孫。他的理由之一即是渤海生態脆弱,只有確保萬無一失時才能開採。
渤海溢油事故發生後,王詩成再次呼籲,中國應放慢海上油氣開發步伐,重新檢視海上油氣石油戰略,尤其是安全問題。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19.html
事情的發展,一步步走向之前所預測的最差局面:關閉所有渤海油田。
1、 渤海地質條件複雜,下面有兩條地震帶;
2、 渤海生態環境脆弱,是內封閉海;
3、 而中國又沒有開採技術,所以只能依靠外國公司。
中海油依靠外國公司在渤海大肆開採,本身就等於是在走鋼絲,在玩一個危險的遊戲。
當有一口油井出事,就等於一根導火索,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沒有處理好,很可能就是迎來全部關停的後果。
中油田的油氣,超過一半來自渤海,如果全部關閉,會有什麼後果?
破產倒閉,比BP更悲慘的命運,並不是可想像的後果。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副廳長王詩成已經公開這樣呼吁了,勢必形成越來越大的壓力。
溫家寶在這方面的決心,大的難以想像,天津是他的家鄉,他自己又是地質專家。
中石油出那麼多事,死那麼多人,國務院也沒有召開過會議。
上週五起,環保部已經停批所有新石化專案。
渤海環保風暴,將一步步升級,越來越大,中海油將付出沉重無比的代價。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16/100306082.html
政府部門不作為,相關證據缺失,溢油損失難以全部追回
渤海溢油未止。9月14日,國家海洋局發佈公報稱,過去一週內渤海蓬萊19-3油田C平台仍有間歇性油花溢出,且該平台附近每天均發現小範圍油帶。
一場海上安全大檢查,也終於在媒體和公眾的強烈呼喚下遲遲到來。9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深刻吸取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教訓,立即組織開展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安全生產檢查。兩天後,國家安監總局正式發文,從9月10日起啟動此項為期三個月的大檢查。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和民間針對渤海溢油的索賠均在緊張開展。國家海洋局高調選聘律師團隊後,尚未對外公開具體進展,但有官方人士透露,9月底會完成生態損害評估調查。
事實上,康菲公司面對的中國官方索賠,將不只是國家海洋局代表國家提起的生態損害索賠。9月7日,農業部官方對外宣佈,將由其下屬的漁業部門向康菲公司提起漁業資源索賠。
此外,在民間層面,渤海沿岸受影響的海鮮養殖戶和漁民未來提起的索賠額可能超過官方的累計索賠額。僅在河北樂亭、昌黎兩縣,養殖戶宣稱的損失已超10億元。
這意味著,渤海溢油可能演變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上溢油索賠案件。但是,環保、法律等方面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表示,由於溢油事件處置不透明 不公開,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缺位,部分關鍵生態證據未能及時鎖定,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均注定不可能追回全部損失。最終,證據不足難以讓涉事企業服氣;涉事企 業所付代價,更是無法與環境損害成本相抵,法制不彰幾成必然。
索賠額不明
截至本文發稿,中國官方仍未公佈此次渤海溢油事故的最關鍵數字——溢油總量。責任方康菲公司單方面提供的溢油數字僅為3000多桶,其中原油約700桶(相當於100餘噸),用於鑽井的油基泥漿約2620桶。
與美國墨西哥灣事故漏油數百萬桶原油相比,3000多桶實在微不足道。即便參照美國嚴苛的《清潔水法案》,對每桶漏油處以4300美元罰金,也只能對康菲公司處以相當於數千萬元人民幣的罰金。
對於康菲的說法,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環保專家董良傑表示異議。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他曾經作為美國海岸警衛隊邀請的獨立專家之一參與災難評估。
他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康菲公司只算了頭尾,即漂到海面和沉在海底的溢油,而漂在海中間的溢油才是大頭。按照國家海洋局統計,840平方公 里海水因為康菲溢油變為劣四類海水,那麼,保守估計每升海水裡有0.5毫克溢油;另有4000多平方公里被污染為二三類,保守估計每升海水至少有0.2毫 克溢油。依此計算,溢油數量在5000噸以上。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趙章元研究員的估算結果則不那麼「保守」。他認為,渤海19-3油田的溢油數量可能至少在3萬至5萬噸之間。
無論溢油數量最終被國家海洋局認定為多少,此次溢油對渤海生態、漁業資源,以及民間養殖、捕魚的損害是巨大的。
索賠聲音最高的國家海洋局,至今未對外公佈其索賠金額。8月16日,《經濟參考報》援引國家海洋局內部人士的話稱,該局將提出上億元索賠。但國 家海洋局隨即對此金額予以否認。有環保人士分析,上述報導具有較高可信度,如果國家海洋局認定的溢油總量數字並未明顯高於康菲公司公佈的數字,那麼索賠金 額極可能只是「上億元」。
此外,國家海洋局官方律師團內部人士9月中旬對媒體透露,國家海洋局此次索賠範圍並不包括渤海受損漁業資源。農業部則在9月上旬回應媒體時表 示,其下屬的漁業部門將依法提出漁業資源損害賠償要求。漁業資源損失既有當年損失,也有恢復漁業資源過程中的損失,獲得的漁業資源補償款主要用於增殖放流 等漁業資源修復措施。
前述環保人士說,在漁業資源索賠上,歷年數據充足,而且漁業資源均有公允的市場價格。此外,近五六年來,環渤海三省一市在渤海中累計投入了數億 元的增殖放養費用,使得渤海大對蝦等知名水產保有量大幅增加。這些方面的損失,相對容易取證和計算,相對容易得到法律認可,漁業部門的索賠金額也可能高過 海洋部門的生態損害索賠。
在漁民個人索賠方面,位於渤海萊州灣的山東壽光市羊口鎮近海漁民協會會長孫效寶表示,該協會將提起索賠訴訟。他說,該協會現有漁船368艘,而9月1日至今在溢油事故污染海域的漁獲量比去年同期減半。
具有海上溢油索賠案件代理經驗的中咨律師事務所律師夏軍認為,山東、河北、遼寧、天津等環渤海三省一市漁民數量很大,未來他們中一些人極可能像羊口鎮漁民那樣加入到索賠行列。
他表示,漁民主張的權益與農業部漁業部門主張的權益可能存在一定程度重疊,未來如何分割權益尚待明確。不過,漁民擁有合法捕撈證件,他們是漁獲量減少的直接受害人,作為弱勢一方,應該優先得到補償。
此次渤海溢油事件中,損失最嚴重的應該是河北和山東等相關沿海地區的海產養殖戶。
以河北為例,樂亭縣提起索賠的養殖戶已有近200戶,索賠金額達3.3億元;而鄰近的昌黎縣養殖規模是樂亭縣的三倍,當地政府部門材料稱2010年全縣扇貝總產量達23.75萬噸,產值5.9億元,而今年死亡率超過50%,且大面積滯長。
夏軍說,從目前情況來看,即便未統計山東養殖戶的索賠額,官方和民間總的索賠數字肯定會超過10億元人民幣。隨著未來國家海洋局相關污染數據的披露,極可能有更多養殖戶加入索賠隊伍。
政府的缺位
雖然養殖戶損失極為巨大,但他們最終不太可能要回與損害等同的賠償金額。原因之一是基礎污染數據缺失,養殖戶很難證明自己的損失是此次海上溢油造成的。
當樂亭養殖戶代表8月31日向康菲石油提出索賠3.3億元的訴訟時,手中只有兩份「證據」:一是新華社報導,報導稱河北京唐港淺水灣浴場油污顆粒系蓬萊19-3油田事故漏油;二是126戶養殖戶初步損失情況統計表,表上有126個鮮紅的手印。
這一起訴被駁回,天津海事法院未予立案的理由是「證據不足」。夏軍分析,從法律角度講,天津海事法院目前駁回訴訟是合適的,僅憑養殖戶現有的「證據」確實難於立案;即便立案,養殖戶又怎麼可能拿到索賠的關鍵證據?
他說,未來法庭上雖然可能適用舉證倒置,要求康菲證明溢油未影響到養殖戶,但養殖戶也有舉證責任,主要是證明四個方面:一是自己的養殖水域受到 事故溢油污染;二是扇貝損害程度和損失金額;三是原因分析,與陸源污染、赤潮、自身養殖問題、放養苗種等各種因素相比,溢油事故所佔的比例;四是對扇貝死 亡與溢油事故因果關係的確定。
夏軍認為,以上四方面證據是否齊備與科學,直接影響到能否索賠以及索賠金額。但這些證據原本應由國家海洋局、農業部和地方政府部門提供,因為養殖戶和漁民往往無能為力。
在墨西哥灣漏油發生之後,美國政府和BP方面均在第一時間通報漏油情形。而政府部門的監測數據和其他資料,受損對象也可及時拿到,這大大方便了最終的法庭索賠。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國家海洋局對海上溢油事故心知肚明,卻在一個月後才向公眾通報。而國家海洋局、農業部、地方政府部門在溢油發生後的6月和7月,幾乎兩個月的時間裡,基本上沒有關注漁民和養殖戶可能受損的情況,遑論實時監測和統計損失。
多位環保人士指出,最令人痛心的是,事故一開始並未啟動跨部委的應急機制,而是在海洋系統內部捂了整整一個月。這也導致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以及受到影響的漁民和養殖戶未能及時和充分地統計損失和鎖定證據。
目前,各級政府的海洋、漁業等部門均有管理規範養殖戶的職能,卻並不為養殖戶服務。一位不願具名的環保人士說,如此嚴重的一起環境事件,政府部門沒有積極蒐集證據,為養殖戶主張權益,而把收集損害證據的責任推給了沒有能力的養殖戶,是十分荒唐的。
渤海溢油事故發生後,養殖戶只能拿著在自家養殖區撿到的一個油塊,自費到國家海洋局指定的第三方鑑定機構去檢測油指紋。
這種自費費用高得嚇人,樂亭的養殖戶初步估計,他們需要拿出170餘萬元作為鑑定和訴訟成本。
等待養殖戶證明的事情實在太多。即便證明了這些油塊來自蓬萊19-3油田,又怎能證實這些溢油確實污染了自家養殖區?
他們曾經寄希望於農業部的調查。8月初,農業部派出專家到河北實地調查,還帶走了樂亭水產協會在7月中旬經過公證後封存的兩箱死亡扇貝苗進行化驗。
9月7日,農業部終於公佈調查結果,稱河北樂亭、昌黎扇貝大量死亡排除了病害因素,但不排除是由油污或赤潮等環境因素造成。
這一結果讓苦苦等待的養殖戶和維權律師啼笑皆非,被評價為「太不給力」。夏軍說,養殖戶們索賠的最核心依據,就是海鮮大面積死亡與溢油的相關性。現在農業部只說「排除病害因素,不排除油污、赤潮因素」,雖然為漁民未來索賠留下餘地,卻迴避了事件定性。
中國式索賠
1986年,山東省曾經就一次海上溢油事件進行索賠。當年9月前後,勝利油田近海平台流入渤海的油類物質導致萊州灣毛蚶大批死亡,漁業經濟損失慘重,山東省漁業部門要求勝利油田賠償漁業損失300萬元。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前副廳長、巡視員王詩成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勝利油田當時先是不承認污染,後來又說毛蚶是天然資源,漁業部門索賠無據。最終雙方經過協商,勝利油田賠償了漁業部門數年來人工增殖部分的毛蚶,金額僅為133萬元。
上述事件的處理幾乎是在一種秘密狀態下進行,公眾至今不知道有過這次索賠。時至今日,中國的環境事件處置也未有太多進步。2010年大連灣溢油 的溢油數量和危害都高過此次渤海溢油事件,身為央企的中石油卻全身而退,未被政府部門提起生態和漁業損害賠償訴訟,養殖戶和漁民的起訴在法院根本不被立 案。
當然,在民間或官方提起的溢油索賠方面,尤其是針對外籍油輪的訴訟,中國已有成功先例。2005年發生的阿提哥號油輪溢油事故,不少漁民申訴後獲得賠償。
2002年發生的塔斯曼海號油輪溢油事故,由天津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代表國家漁業部門提出漁業資源賠償要求,經過多年審判後,最終獲得漁業資源賠償。
但在肇事方敗訴的少數個案中,由於政府缺位導致的關鍵數據缺失,被法院認可的損失少之又少。
其中,塔斯曼海號官司打了七年,至2009年終審時的賠償額只有1000多萬元,與訴訟時提出的近2億元損失主張有天壤之別。
有環保人士指出,西方國家的環境事故過程透明,證據保全及時,加上法律嚴苛,一般會讓涉事企業受到足夠償還環境損害成本的懲罰,相當數量的涉事企業因此倒閉或遭受重創。BP就在墨西哥灣漏油後元氣大傷,不得不變賣資產應對可能近400億美元的善後成本。
但中國絕大多數環境事件處置都做不到上述三條。索賠或罰款主要不是通過法律,而由政府出面協調或調解,最終涉事企業付出的代價遠低於環境損害成本。這會形成惡性循環——由於違法成本低,環境事件層出不窮。渤海溢油事件,可能最終也逃不脫這種中國式索賠的命運。
財新《新世紀》實習記者肖爾亞對此文亦有貢獻
內地但凡企業 / 政府單位出事,領導只須具備以下三種能力 :
1. 控制媒體發放對自己不利消息的能力
2. 拒絕就事件回應、道歉、跟進及賠償的能力
3. 把事件迅速降溫和淡化的能力
中海油在上述三種能力評估仍屬甲等,或至少相對鐵道部及紫金礦業強,相信此事它可大步踏過。
況且,海上探油仍屬其壟斷範圍,中石油和中石化想借此事件染指其海上探油業務仍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