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6氪創始人劉成城:互聯網創業就是走出那“幾秒的混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653

 

36氪創始人劉成城。 (36氪供圖/圖)

2015年7月12日,周日,北京發布了高溫黃色警報。當天23點,36氪創始人劉成城在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後,又趕往下一個目的地,盡管他已經哈欠連天。

劉成城生於1988年,江蘇鹽城人。2005年,劉成城讀高二,天天看《IT經理世界》,那時候很多中國公司給微軟做軟件外包。劉成城覺得自己也能幹這事。

後來,他考上北京郵電大學的編程專業。大學期間,他跟幾個朋友一起辦了個團購網站,但自己很快退出,這個網站現在已關張。

本科畢業後,劉成城不想找個普通的工作,於是進入中科院讀研。那時候大數據很熱,他選擇將數據挖掘當作研究方向。

讀研時,劉成城就在2010年成立了36氪,一開始是個科技資訊媒體,目前有線上融資平臺36氪融資、線下孵化器氪空間及36氪媒體三大業務,公司有230多人。劉成城說他要做的是中國創新創業的基礎設施平臺,讓他的服務像水電煤一樣提供給創業者。

目前有26401家創業公司在36氪平臺上,其中2133家正在通過36氪融資。36氪是目前創投圈公認的幾個主流創業平臺之一。

過去十年的互聯網史,在歷史長河里只相當於幾秒鐘。這十年里互聯網行業的歷史變遷,就是從那“幾秒的混沌”里走出來。

——劉成城

不靠媒體業務賺錢

我把這件事當做社會價值來做,做出了社會價值,就不愁沒有商業價值。

為什麽想到要做36氪?我一直愛看科技報道,於是弄了兩個網站,一個個人博客,介紹科研前沿信息,比如往電池里加細菌的話,電池的壽命增強了。還有一些關於移動互聯網的內容,比如介紹一些好玩的APP。

後來九合資本的創始人投資了我,他是我在北郵的師兄。有人給錢,為什麽不試試,於是就創業了。先從我們的讀者里招人,來了三個。一開始的定位是做成一個科技創業者的一站式資訊平臺,後來變成科技創業者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很多創業類的雜誌,比我們的歷史要悠久,但我們之所以能做出來,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定位在新媒體,很多創業雜誌都是傳統媒體的思路。他們報道的公司往往是已經成長起來的公司,而我們一開始關註的對象是那些剛開始啟動創業的公司。另外我們以量取勝。去年我們媒體業務這塊刊發了八千多條稿子,其中八成的報道對象反饋說我們給他們帶去了巨大流量。我們對於創業公司的背書能力很強。但我們不刊發軟文,有少量硬廣,不靠媒體業務賺錢。

做媒體的時候,我們發現有創業者不知道怎麽去開辦一個公司,知道的話也沒錢,沒地方辦公,招不到員工。我們了解這種痛點。

所以我們就做了一個叫做氪空間的孵化器,這個是完全免費的。現在大部分孵化器都是通過房租賺錢,或者要求在創業者公司里占據一定的股份,大多是要求1%。但我們什麽都不要,我們的目的是跟創業者強綁定。我把這件事當做社會價值來做,做出了社會價值,就不愁沒有商業價值。很多公司進入到孵化器的時候,只有一個人,出去的時候,已經招到了二十多個人。

後來我們發現很多創業者有融資的需求,於是我們就通過個人的關系,給他們引薦一些投資人,但我們個人的資源畢竟有限,於是就搭建了一個融資平臺,讓創業者和投資人在那里對接。很多投資人也找到我們,讓我們介紹項目。我們相當於投資機構的上遊,是項目供給方。我們根據不同公司所處階段和選擇服務不同去收取一定的費用,但不高。

今年6月15日我們又推出了股權眾籌平臺,邁入互聯網金融大門。好的項目不缺錢,重要的是你拿誰的錢,很多創業者需要的是資源。現在股權眾籌的上限是200個投資人,選擇這個方式拿錢,不僅獲得了200個非常優質的用戶,而且獲得了他們背後的資源支持。

這塊我們是收費的。股權眾籌平臺在項目招募成功,線下交割手續完成後,我們會收取融資方融資額5%的手續費,且可以選擇以傭金對項目方進行入股,5%為業內平均收取標準。

我們曾身處“混沌”

你最先想的問題一定是你在哪里,而不是你要去哪里。這就是幾秒內的迷茫和混沌。

互聯網技術大規模民用是在2000年左右,一直到2007年才出現了蘋果這樣的智能手機。你感覺時間很長,但其實放大到1000年的維度來看的話,互聯網的民用和蘋果手機的出現,可能就是在同一時間,那六年的時間,在歷史的千年時間長河里,就相當於幾秒種。

而2000年到2006年的那幾秒里,我們討論了很多互聯網所謂的問題,比如博客的商業模式,甚至當時有人討論過要不要向用戶收費。這些問題今天看來很幼稚,但在當時大家覺得是真問題,因為大家都處在“那幾秒的混沌中”。

這種混沌的狀態,就相當於突然有一天,把你的眼睛蒙上,扔到一個未知的星球,你睜開眼睛的第一反應只能是看到光或者黑暗。你最先想的問題一定是你在哪里,而不是你要去哪里。這就是幾秒內的迷茫和混沌。

現在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對社會的變量越來越多。現在大街上到處都是攝像頭。可能五年後這些攝像頭就是科幻片里的一個天眼系統,任何人都躲不過這個系統的追蹤。

但關鍵是如何讓互聯網這個變量,融入到社會規則里,催生一個新的道德體系。怎麽做,不知道。我們處在還沒有反應過來怎麽回事的“那幾秒的混沌里”。

未來衡量價值的體系一定會改變

以後的人就分成兩種,一種是秒內的,一種是秒外的。活在秒內的人,就像是小蟲,能想到的事情很有限。

走出混沌之後的生存場景難以描述。我只能說,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就是重組傳統行業的利潤結構。比如我們36氪,是消除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各種層級。滴滴是消除車和人之間的各種層級。

每個細分行業的成本結構都在被互聯網模式重組,中間層正在逐步消失。一些互聯網公司為了在打掉這些中間層之後鞏固自己的地位,就通過讓自己的利潤趨於零來設立門檻,比如亞馬遜。

在農業社會,自給自足;在商品經濟時代,大家是賺取利潤,這是商業的本質。但在未來,99%的GDP將是信息交換,信息交換沒有利潤,沒有成本,信息對人來說不需要制造,這是人類自帶的設備,人類天生就能生成、傳輸和處理信息。

所以未來衡量價值的體系一定會改變,現在是用貨幣在分發商品,但在信息時代,信息的分發不再需要通過貨幣。貨幣可能就消失了。

我們要尋找那幾秒種里要發生的變化規律。但真正的規律往往要等這幾秒過去後,才能被我們總結出來。

很多東西都在往目標原點慢慢挪。但如果你沒看到原點,你就會認為這是對現在我們生活體系的顛覆和破壞。就好比我帶你走一條路,路的盡頭是城市。但你不願意離開你的小木屋,你習慣了生活在小木屋里。你處在還沒有反應過來的那幾秒里。在這幾秒里的博弈會非常激烈。

現在很多活在那幾秒里的人,成為了改革的阻力。以後的人就分成兩種,一種是秒內的,一種是秒外的。活在秒內的人,就像是小蟲,能想到的事情很有限。

公司也將分成好幾類,第一類是按照規則辦事的普通公司,比如小餐廳;第二類是在規則內,但懂得利用規則的公司。比如新東方,研究出題規則;最牛的是第三類公司,他們在改變規則。比如滴滴和Uber,改變了出租車行業。這些公司真正在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第三類公司往往又是從第二類公司里演化出來的。

我們也算是第三類公司。我們在改變這個行業的規則。最早我們做媒體的時候去融資,有的投資過媒體的機構看不上我們,他們按照傳統的評價標準來看待我們,自然覺得我們沒有傳統報業發展得好。他們的語氣是,你們還是小屁孩,回去歇著吧。

後來我們做融資平臺,一些保守的VC,認為我們顛覆不了這個行業,就像以前電商剛出來的時候,大家認為上網買衣服說沒法試穿,覺得電商沒前途。他們都是在秒內的人。

我們做股權眾籌的時候,遇到的問題更多。很多人說,我有自己的項目為什麽要拿到你那去跟別人分享呢,我自己的錢就能投資這個項目。很多人以前覺得,只有朋友推薦的項目才是靠譜的,但朋友往往坑你。

 

你要去改變規則,或者要去建立未來的規則的時候,你的合作夥伴,甚至你的家人都不會認同。我當時剛創業的時候,家人以為我是在網上騙人的。那時候央視天天播放網絡詐騙的新聞。

抓住互聯網紅利

創業的政策太多了,孵化器嚴重過剩。但是該給的牌照又沒有給。

改變規則需要兩個前提,一是知道未來的規則是什麽,二是有能力去改變這些規則。

樂觀、皮實和經得起折騰,這是現代創業者必備的素質。太敏感的創業者不好,小氣的創業者也不好,太追求完美的創業者更不好。

我們這撥人相對70後,更從容一點,物質水平更好一點。現在不是投機倒把時代的創業,創業需要走很久長遠,沒有長期的物質保障可能壓力比較大,衣食無憂的人最適合創業。

以後的創業者會越來越純粹。現在的創業者不用拼爹,要拼顏值。我爸爸是做鋁材生意的,小生意。我媽媽和爺爺奶奶都是老師。我爺爺是我初中時的校長。

我覺得創業者一定要有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的心態,而且不能得瑟。找創業團隊,一定要看長遠,要基於找人生夥伴的目的去找,我願意跟這些人合作一輩子。應該用人性來控制公司,你找到的合夥人要認可你的理念。

融資,要在最好融資的時候融資,而不是在最需要錢的時候融資。你在線下融資,不知道投資人是好是壞。你去跟投資人談判,如何定估值,我們平臺都可以幫忙。

創業者經常走的彎路是,融資的時候把估值擡太高,錯誤判斷當前形勢,比如不好的時候招了好多人,好的時候沒招人,不會用人,不會招牛人,不會把不合適的人及時請走。

這批創業潮靠的是互聯網紅利。而且這個紅利前所未有地大。

最早一批創業者以柳傳誌為代表,主要是做硬件,夢想是世界500強。第二批創業者以金山的求伯君為代表,但很遺憾沒有刷出什麽存在感。第三批是李彥宏和張朝陽等人,他們大多是海歸,比較早接觸了互聯網,他們的視野高於當時中國社會最高水平。第四撥以周鴻祎為代表,是納斯達克和創業板的一批人。第五撥是陌陌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我們36氪應該是第六代創業者,前幾撥創業者是混沌狀態開始的那幾秒,我們這批是混沌快結束的那幾秒。

現在的問題是,創業的政策太多了,孵化器嚴重過剩。有一大批騙錢的孵化器,把閑置的場地,弄個牌照就成了孵化器,實際上沒有項目入駐,只是圈走了政府的資源。

但是該給的牌照又沒有給。比如眾籌這塊,我們希望盡早開放公募股權眾籌平臺的牌照。現在只有幾家公司拿到了牌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39

葛衛東旗下混沌道然投資發布《致投資者書》 為產品巨大回撤致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0360.html

葛衛東旗下混沌道然投資發布《致投資者書》 為產品巨大回撤致歉

一財網 趙星巍 2015-09-01 20:55:00

極端行情之下,股票型私募再次遭到沖擊,其中不乏知名大佬旗下的私募產品。

剛剛過去的8月對於A股市場可謂巨震空襲,余震不斷。Wind數據顯示,滬指8月累計下跌11.51%,8月31日報收3205.99點,抹掉了年初至今的全部漲幅。

其中,8月20日至8月26日的五個交易日內,滬指下探超過20%,其中在8月24日盤中跌幅一度超過9%,創下自1996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當日兩市罕見地上演了超過2000只個股跌停的場面。

極端行情之下,股票型私募再次遭到沖擊,其中不乏知名大佬旗下的私募產品。今日,期貨大佬葛衛東旗下的混沌道然資產管理公司在首頁公布了一封《致投資者書》,對產品的巨大回撤向投資者表達歉意。

對於產品出現巨大回撤的原因,混沌投資坦言是公司的投資判斷策略出現了問題,“雖然察覺到了風險,但卻過早為風險定了性,過快確認了救市的效果,致使產品凈值遭受重創。”

《致投資者書》中提到的兩只產品為“混沌價值一號”、“混沌價值二號”。混沌投資官網顯示,“混沌價值一號”的凈值由8月14日的2.4439元大幅縮水至8月28日的1.5295元,降幅高達37.42%。

事實上,在此之前的6月和7月,“混沌價值一號”早已傷痕累累。好買基金數據顯示,該產品6月和7月分別虧損45.69%和1.59%,回撤分別高達35.85%和49.87%,8月的回撤超過50%。

另一只產品“混沌價值二號A/B基金”的凈值從8月14日的0.8220元跌至8月28日的0.6650元,跌幅接近20%。混沌投資官網顯示,“混沌價值二號“於今年6月8日成立,初始規模28.21億元。高位建倉“生不逢時”,該產品成立三個月凈值已經被砍去三分之一。

此外混沌投資官網還顯示,包括“中融-混沌1號”在內的其余4只產品也都在8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不過,在《致投資者書》中,混沌投資也以公司在2011年和2012年的經歷表示,雖然產品在某階段出現較大回撤,但放大周期,公司仍然有信心挽回虧損並獲得可觀的盈利。

以下為《致投資者書》全文:

尊敬的投資者: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恐慌情緒極度蔓延,人民幣突然宣布貶值,國內A股再次出現崩盤式下跌,進而引發全球股市及商品市場劇烈波動,期間,我司管理的混沌價值一號、價值二號產品也出現了凈值的大幅回撤。系統性風險固然是背景,但我們管理的產品回撤幅度如此之大,一定是這個階段我們的投資判斷策略出現了問題。我們察覺到了風險,但過早的為風險定了性,過快的確認救市的效果,致使產品凈值遭受重創,為此給投資者造成的壓力和不安,我們表示深深歉意。

“控制風險的最好辦法是深入思考和研究,真正的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A股市場的劇烈波動可以說是我們這個市場的“特點”,過度樂觀、過度悲觀轉換迅速,我們身在其中十幾年,對這個“特點”很熟悉。在市場低迷的2011年和2012年,我們的產品在某個階段也出現了較大的回撤,但放長周期,我們之前管理的產品不僅在熊市當中就挽回虧損,而且都實現了可觀的盈利。持有長期投資機會,不做波段、不做短線交易、不追後知後覺的市場熱點,是我們股票和期貨共同的交易特點,這也是我們積累起可觀財富的所謂“技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交易價值觀,過往也經歷了許多驚心動魄的回撤:2011年私募股票產品一度回撤超過25%,2013年混沌道然天津合作制產品的期貨部分一度回撤50%,但在隨後的一年中,這些產品都實現了盈利。我們認為,市場走向的不確定將長期伴隨,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判斷的能力,發揮出市場生存者應有的糾偏能力,是真正的為投資者負責。

投資是場人性的戰鬥,市場下跌後過度的恐慌與暴漲時的過度樂觀一樣是巨大的風險,我們不會在遭遇市場暴跌後變得膽怯,現在我們又有機會以很低的價格買入那些符合我們價值理念、很優秀的公司。

感謝投資者的支持和理解!

上海混沌道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8月31日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17

百度外賣兜售 中國互聯網業走出混沌與迷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2/164760.shtml

百度外賣兜售 中國互聯網業走出混沌與迷茫?
誇克點評 誇克點評

百度外賣兜售 中國互聯網業走出混沌與迷茫?

中國互聯網業一段理性周期的開始?

來源 | 誇克點評(ID:Quark_media)

文 | 王如晨

很多人揶揄百度外賣自插稻草,然後結合李彥宏當初不差錢的表達,再度讓它變成一個笑話。

136255990

但我覺得,這反而是中國互聯網業走出一段較長迷茫期的征兆。

所謂迷茫期,就是一段O2O征程。O2O這個概念在中國興起已經8年。當初主要是指從線上到線下。它更多源於中國信息化進程的深入,尤其是中國服務業的大規模信息化。

這個領域的信息化,我記得2014年跟幾個朋友拜訪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的時候,他說過一句比較深刻的話:這是整個社會信息化最頑固的一部分,也是數字鴻溝最深的部分。

我個人認為,這里面主要有兩重深深的壁壘,導致8年來,中國O2O發展不力:

一、服務業既高度碎片化,又具有一種類似制造產業的群聚效應。

每個細分領域,看上去獨立存在,但它們卻無法脫離商圈、社區、城市綜合體乃至一個區域經濟結構的約束。

比如說,吃喝玩樂、所有到店服務,諸多毛細血管一樣的細部,它們之間是一個有機的形態。線下店主開店,都會考量交通、地理、人流、消費力以及與其他細分服務的匹配。許多街道、商圈、生活廣場、城市綜合體、甚至一個區的經濟結構,從一開始就帶有發展的自覺。

現實中的O2O崛起進程,往往是單一領域的突破。它們一度非常活躍,但到了一個規模化門檻,就會發現,它們無法越過生態的現實,獨立的形態有它的邊界。

我想說的是,外賣這種形態,獨立的模式與價值已經大幅弱化,它必須與更大的生態體系融為一體。舉例來說,單單一個物流配送體系,如果只是服務於外賣,而無法獲得更大的生態之城,比如數據、雲計算、LBS等各種要素的支撐,就算你的日單再多,都無法真正攤薄它的總成本。

二、除了線下有機的生態本身,背後還有一種決定性力量,那就是中國基礎設施之間,缺乏聯通、協同、效能。

服務業是一種高度碎片化的世界,它對基礎設施的升級,尤其是聯通、協同、高效的運轉,渴求極甚。

線上平臺雖然有諸多整合的因素,技術確實具有強大的穿透力,但基礎設施在一個區域、國家,大都帶有壟斷特征,屬於改革的深水區,互聯網平臺再強,某個細分領域再兇悍,都無法真正越過整體的壁壘。

所以,過去8年,線上、線下生態、基礎設施之間,一直呈現為複雜的博弈。諸多死去的案例,就與上述兩大原因有關。很多人只是歸罪互聯網創業者,看不到幕後的制約力量。

當然,你會說,既然如此,那不是說明創業者無知嗎?我要說,許多探索都帶有一絲悲劇意味。當初O2O一哄而起,反映的是中國互聯網與實體大規模融合前的過渡形態。雖然發展過程有許多誤區,但它反映出,中國互聯網人、創業者的一種自覺,真正偉大的創新就在於這種挑戰的過程。

20150528064215466

如果一開始都意識到基礎設施、生態面的約束,還會有互聯網的誕生麽?這確實是一個嚴肅的話題。純粹談理性是很搞笑的事情。

百度當初的波折同樣也是如此。2010年概念誕生時,中國移動互聯網處於爆發前夜,那時外部概念多多,而百度正緊迫地處於從PC向移動遷移的初期。它的流量經濟經歷了一段瘋狂變現。這無可厚非,但諸多針對分發力、流量變現的收購案,確實給它帶來諸多被動。那段,它可是投了不少O2O項目。之後,李彥宏德言論確實也顯示出太多感性。

百度經歷的一年多的被動、公關危機,本質上就是轉型期的不利。現在看,當然是百度真正確立AI願景前的一段迷茫。

嘲笑百度、李彥宏不犯法,但是,誰又能完全超越一個經濟周期、一個行業周期或者趨勢的宿命呢?誰又能完全跳出大的氛圍?

其實,百度經歷過,阿里、騰訊同樣都經歷過,只是被動程度有所差異而已。百度跟它們相比,百度技術氣質更濃,鏈接人與信息出色,但在直接鏈接人與服務上,有些不利處,它缺乏一些場景支撐。而阿里根本不愁場景,騰訊根本不愁服務的觸達。

有人說這背後是支付的角逐。百度被甩開了。這歸約有些誇張。它們仍還是起步時決定的生態差異。畢竟支付也是後來誕生的。

但是,百度涉足外賣與諸多O2O,試錯也不是沒有價值。這個過程,它沈澱了技術與數據。說到數據,百度的數據過去主要是非結構化的部分,總量絕不會比阿里、騰訊少,甚至遠遠超過它們。但體現在用戶畫像上,就不如直接奔著交易的阿里用戶、商戶,以及騰訊的用戶維度更多。百度過去幾年的探索,獲得了數據的支撐,這為它走出迷茫,確立AI願景奠定了基礎。

除了技術技術本身,數據確實也是AI的核心支撐。馬雲在兩次AI會議上揶揄李彥宏,顯示了阿里數據的價值,但百度不是真正缺乏數據,而是平臺類型不同。數據發揮的作用會有差異。

為什麽,我說,這一時刻,中國互聯網業開始走出這段迷茫?

那是因為,經過8年折騰,許多項目生生死死之後,行業整體上已經意識到上述兩大壁壘的存在,並各自從自身基礎出發,開始打造更加複雜、多樣性的生態,構建全新的基礎設施力量。

華為說新型ICT,阿里說“五新”,其實都是不同基礎設施的表達。百度、騰訊、京東、美團點評都有自己變通的說法。

必須得說,形態上,雖然騰訊系更廣大,但是阿里的生態演進最典型。前不久,馬雲在2017網商大會上說,沒有幾個人能夠將基礎設施與供應側改革講清楚。我曾大言不慚地給出一個回答,基本邏輯就是上面提到的,核心就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過去,傳統的基礎設施,比如大交通、水電煤、金融等等,當然也包括技術的因素,它們之間缺乏更多聯通,許多就是割裂的。這導致整個社會的運行非常缺乏效率。供應側改革不是什麽B端升級,提供符合中產消費的優質產品,而是基礎設施的升級。

百度也看到了這一點。AI願景本身同樣也是立足技術,落地實施的基礎設施的升級。過去一段,阿里、騰訊、百度、華為們角逐雲計算市場,其實都帶有自喻的用心。

百度外賣出售,既是百度自身走出迷茫、重新聚焦的動向,也是中國互聯網業走出迷茫,開始形成新的生態、基礎設施層面開始大規模整合、走向互聯互通的信號。

我甚至認為,最近一段,中國互聯網企業股價大幅飆升,市值高企,雖有大勢烘托,但同樣也有它們創新力的提升。走出O2O迷茫期的中國互聯網,會擁有真正依托本地發展的力量。它會有無窮的力量。

當然,我說是信號,是想表明面前還有諸多阻力。這種整合與競爭,短期確實會渲染出大規模開放,但不要太樂觀。

e455465645

不要說交通,金融,水電煤,就連變革多次、演進頗為壯觀的電信領域,至今也只是形式上的開放。最近聯通混改案例,新的參與者進來,若落在實際業務上,短期也只能發揮一種財務投資的價值:一是因為改革阻力依然很大,二是參與者之間存在許多競爭,如果沒有強力的意誌,或者更高願景來驅動,它們之間在基礎設施上不太可能發生融合。

我們之所以能更多感受到 BAT們的基礎設施的力量,正是因為中國更多基礎設施還沒有落實大規模開放。它的信號之一,除了政策,其實就主要體現在數據開放的維度上。你能從BAT過去一年的呼籲里,體會到一種難處。

獨立的形態在中國市場,雖然都會繼續存在,但獨立的競爭將很難存在。它越來越呈現為整個生態的競爭。有人說,未來都會是阿里跟騰訊的生態天下,我要說,這只是互聯網演進初期的判斷。因為,未來,本質上,生態體系的競爭,一定會受制於幕後基礎設施的競爭。沒有整個國家基礎設施大規模開放,阿里、騰訊都不會有什麽光明的未來。

當然,我仍充滿信心。這個領域,如果當局不對更加市場化的力量開放,或者融入市場化的力量來發展,偌大國家是不可能真正實現所謂供應側改革,也絕不可能實現結構優化與產業升級,諸多重大的國策也會遭遇發展的阻力。這是中國開放進程的一部分。

這個話題,有人更喜歡看微觀。有人說,餓了麽收購百度外賣是為了拖住美團。這種庸俗的博弈論很好笑。它看不到餓了麽本身的蹩腳,比如規模與覆蓋有限,數量一般,缺乏更多體系化支撐,無法攤薄成本,它更看不到阿里急須補充這一生態迎合碎片化需求,但仍還覺得,有一些博弈的插曲,世界也挺好。

畢竟,過去8年,媒體人對於O2O的報道里,充滿遠比企業更加光怪陸離的判斷。陰謀論、庸俗博弈論成為媒體人思維定勢,除了反映行業創新力之外,也能看到我們自身視野的局促與逼仄。產業發展波折多,媒體也會如此。

我個人判斷,當O2O概念進一步祛魅之後,一波打著教育市場的媒體機構,尤其是自媒體世界會迎來一波調整。

最後總結兩句:百度外賣出售,是中國互聯網業一個理性周期的開始。它能讓整個行業的資源匹配更合理,更集約,更能驅動幕後基礎設施走向融合與整合,互聯互通的世界更為遼闊。

當然,競爭永遠不可能消除,今日的動作,會引發市場格局的一絲變動,刺激競對快速生成新的生態體系,從而生成更複雜、規模更大的生態博弈。未來,這種博弈可能會形成新的裹挾力,將當局管控較多的領域納入其中,驅動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從這點上來說,我覺得,過去8年的迷茫周期,生生死死之中,蘊含著中國互聯網走向更大勃興,中國互聯網企業走向偉大與卓越的動力,只是也得承認,這種迂回演進的代價,確實也夠他媽大的。

百度外賣 餓了嗎 O2O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