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聚美回應:
從昨天開始,上百家媒體朋友陸續收到多達三個版本的所謂“聚美前員工爆料”。我們震驚於其中捏造消息之荒唐,也感嘆這位“前員工”的強大專業能力,可能連我們自己也做不到在同一時間炮制不同版本“爆料”,精準聯系如此之多的專業記者。
聚美從來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合法經營,我們的經營活動始終在正常開展,也從來沒有被任何外來因素所幹擾。這種毫不負責、蓄意攻擊的謠言,更不會影響我們。
但謠言終究不是事實,再深文周納,也必然漏洞重重。文中,大量憑空捏造關於聚美的不實信息,與我公司經營情況完全不符,並對我公司正常工作中的在職員工進行實名攻擊,對此我們保留訴諸法律的權利。
聚美是一家年輕簡單的公司,極速海外購業務是我們最新也成長最為迅速的業務部分,我們希望所有的競爭都公開公平,這位一夜之間發出上百封“爆料”郵件的朋友,無論你是誰、代表誰、目的如何,希望你能走到陽光下來。
最後,歡迎所有關心聚美的媒體朋友聯系我們,即日起,聚美全國六大倉庫開放媒體采訪,歡迎關心聚美的媒體朋友參觀報道。也歡迎媒體關註聚美的海外購業務。用你們自己的眼睛,得出自己的結論。我們相信你們的專業判斷力。
以下為匿名郵件內容:
發件人:jumeiyuangong
發送日期:2015年01月06日 11:48
主題:重大爆料:聚美涉嫌購入假貨被查,倉庫被封
各位媒體朋友,
新年啦,給大家曝一個猛料,關於聚美優品——就是這家剛在美國上市的電商企業,一直涉嫌采購來路不明的海外、甚至是假冒化妝品,並在今年9月份被珠海海關逮個正著,直接導致其北京貨倉被查封,主管海外業務的孫姓總監和2名業務人員被帶走調查。
知道這些,是因為我本人就是聚美海外業務的一名員工,公司采購的事兒我本不願和媒體說,但前兩個月,公司因為涉嫌采購來路不明的海外假冒化妝品被查,竟直接取消了海外業務部門,導致我們被分流。當時我們只有兩個選擇,一個被降職降薪分到服裝奢侈品等其他部門,一個是自動辭職,幾乎沒有任何經濟補償。我們辛辛苦苦為公司賣力擔責任冒風險,可公司卻不為我們著想,如此不負責任,實在讓我難以接受。
事實是這樣的,今年9月,珠海海關查到我們的供應商2000萬的走私化妝品。通過追查供貨單和物流信息,海關發現了大部分的走私品流入聚美優品公司的倉庫。緊跟著,公司位於北京的倉庫就被查封,海關和公安還到總部抓人,主管海外業務的副總裁葉飛提前知道消息先跑路了,所以他們就帶走了下面的孫姓總監和2個負責業務的同事,同時帶走了他們的辦公資料和電腦。證據確鑿,公司高層不得不疏通關系四處公關,孫他們被審了幾天後就放出來了。聽說最近葉飛也回到國內了,據說他為了避風頭先去了東南亞又去了美國,聽說沒事了才回到國內。
對於這件事兒,公司一直對內對外封鎖消息,也囑咐過我們不要說。但聚美現在這種不為我們考慮讓我們自生自滅的態度,讓我覺得實在沒有必要再保守這個秘密。
其實有的供應商也知道這件事兒,因為公司北京倉庫被查封後,供應商給我們打貨,我們都沒地兒收,所以臨時給了個口徑,說是要換倉庫。雖說後面確實換了地方,但聰明的供應商一想就能想明白,倉庫換地兒這麽大的事兒,不需要提前籌備新址嗎?難道不等新倉庫籌備完畢才停用舊倉庫嗎?就算籌備時間再久,換址也總會有個提前的通知吧。
在聚美這麽久了,這家公司問題很多,貨品來源很複雜,除了走私外,還有各種串貨、假貨更是不用說了。
迫於個人安全考慮,不便說明姓名,大家懂的。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新華社/圖)
近日,國內制藥業又被爆出“數據涉假”事件。
11月11日,國家食藥總局發布公告稱,在對部分藥品註冊申請進行現場核查時,發現8家企業11個藥品註冊申請的臨床試驗數據存在擅自修改、瞞報數據以及數據不可溯源等涉嫌弄虛作假問題,決定對其註冊申請不予批準。
此次設想造假的企業包括華海藥業、康芝藥業兩家上市公司。
對此,據每日經濟新聞消息,華海藥業回應稱,針對此次國家藥監局核查中的問題,華海藥業表示正與委托機構全面了解核實並查找原因。
據了解,坎地沙坦酯片主要用於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截至目前,該藥品已累計投入研發費用約450萬元。
據近期華海藥業公布2015年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增68.14%。而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公司原料藥業務生產銷售穩定增長,特別是沙坦類產品和神經類產品銷售大幅增長。
康芝藥業相關人士則表示:“公司獲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5年第229號公告中,涉及我司消旋卡多曲幹混懸劑委托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進行臨床試驗研究之試驗數據問題,公司高度重視,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將盡快查清事實。”
值得註意的是,在此次核查結果公布之前,國家食藥監總局曾給過企業“自首”機會。
7月22日,食藥監總局發布《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公告提到,若申請人自查發現臨床試驗數據存在不真實、不完整等問題的,可以在2015年8月25日前提出撤回註冊申請。
據第一財經日報消息,“史上最嚴的數據核查令”頒布後,1622個品種的註冊申請中有20%要求主動撤回,被業內人士認為是“造假心虛”之舉。按照上述文件規定,一旦本次責任認定明確,未來3年內涉事公司申報的品種都不會被受理。
與此同時,受到影響還包括相關臨床醫院和CRO,相關醫院可能會吊銷臨床試驗中心資格,涉事CRO或將面臨整改。根據意見,弄虛作假的直接責任人參與研究或組織(即CRO)研究的臨床試驗資料十年內不予受理。
另據新京報消息,一位不願具名的制藥業內人士表示,很多藥品的臨床試驗,按原來的檢查標準可能會通過,這個公告出來後相對更加規範和嚴格,但一些企業和機構可能仍心存僥幸,認為查不到自己頭上。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則認為,當前國內藥企的藥品臨床試驗多是委托機構來做,“藥企在這方面並不專業,真正專業的是機構,而機構也是相關部門認證過具有資質的。”牛正乾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出了事不應由企業擔責。”
從食藥監總局官網公布的核查結果中看到,此次公布的藥品臨床試驗數據真實性存疑的8家企業,均是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