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monet邱永漢4大倍升股之意見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3616#p1307258

大廢柴:


不過江西銅己經16元,太貴了,中國稀土才1元多。"
"亨泰現在差不多4毫子,是其他股票的十分之一,4毫子的股票跟4蚊的股票,當然是4毫子!如果今年底前升至1元即升了1倍,若升到2元就4倍。大約明年6月,它的景像將會不一樣。"


greatsoup:


他好像不知道市值 = 股份數目x股價,個記者又照單全收,真好。如果用市值來說,是更加震撼,但是他的腦子就是想不到這一點。

606真是正路,又是發盈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9017_C.pdf

但855,我今日看完<<財經>,發覺這些水企根本人事成本太高,根本不賺錢。

197,這麼好賺,又這樣多現金,為何大股東為何要集資?在15仙供股時不包銷?


769 在 2003年7月19日的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521


「稀土概念」令人眼花繚亂

現在所能知道的是,為使蔣泉龍的企業順利上市,從保薦人—會計師—律師—承銷商,各個環節都有在各自領域名頭極大的中介機構,簡直就是一個豪華兵團。

這些幕後資本玩家成功打造了一個令香港投資者陌生而新鮮的「稀土概念」,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後,蔣泉龍的宜興新威(後更名「中國稀土」)得以在香港主板上市,叩開了中國民企赴香港上市的大門。

行家不信蔣泉龍是「魔手」

有媒體稱蔣泉龍為「資本魔手」。而據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蔣除非是超級資本天才,否則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能力。

蔣的「資本魔手」的高超之處在於:作為一家當年並非特別顯眼的稀土企業,可以有如此眾多的資本高人相助上市,並一舉找準誘人的股市概念,從而成為被熱捧的 對象;中國稀土原屬戴帽鄉鎮企業,但經過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轉換而順利蛻變成一家大股東在BVI註冊成立的公司,同時,蔣和家人仍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業內人士認為,如此複雜的資本運作,不可能是蔣的資本魔手,而是蔣背後的「魔手」。中國稀土是否會為這隻魔手曾經留下的痕跡付出沉重代價呢?這或許正是中國稀土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522


 


  中国稀土原名宜兴新威稀土控股有限公司,是位于江苏省陶瓷名镇宜兴市乡间的一家私营企业,创办者兼大股东是有一口浓重江苏口音的蒋泉龙和钱元英夫妇。


 


  尽管江苏省并没有丝毫稀土矿源,但却拥有很 多家大大小小的稀土厂。在全国位列行业前十 名的就有三家:江阴加华(全称为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溧阳方正(全称为江苏溧阳罗地亚方正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宜兴新威。简而言之,稀土行业 指的就是通过分离技术提取稀土矿中的15种元素或元素的化合物,这是一个小行业。(参见辅文《稀土ABC》)全国全行业全部的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全年 的销售收入全国加起来约30亿元,大部分供应出口。中国较大的稀土企业总共100多家,但销售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不过10家左右。宜兴新威大约排名第八、九 位。


  然而宜兴新威很早就意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要 性,这使得它很快变得与众不同。早在1998年,宜兴新威就由法国里昂证券担任上市策划人,开始向香港主板进发。按照民企登陆香港的惯常作法,上市公司的 注册地变成开曼群岛,一家名为YY 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成为其大股东——经过上市和在香港被称为“抽水”的两次后续融资后,它对上市公司持股仍高达62%。YY Holdings Limited为蒋氏家族信托人,全权受益人是另一家为钱元英及其子女全资持有的公司。曾经作过教师的钱元英国籍已转换成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实际代表蒋 氏家族——蒋泉龙自己的身份并没有变化。

...


 

 


  然而上市也同样也使“透明度”问题受得了前 所未有的关注,事实证明,这很快就终结了中 国稀土的光彩。其实只要凭借基本的稀土行业知识和对中国稀土业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中国稀土上市以来的业绩严重注水(参见辅文《注水的稀土》)。知情人更透 露,中国稀土的内部财务人员曾一度对被掩盖的事实忐忑不安:宜兴新威为使股票上市,重新包装了公司三年来的财务报告,并将销售收入放大三倍。从那时起到现 在,仅从其主业稀土类产品看,销售收入累计虚增超过10亿元,可以推算利润掺水的累计额已达1亿元~3亿元,占其净资产9亿元的相当大的比重。这还是在假 设其耐火类产品的销售完全真实的前提下(参见附表一《中国稀土销售的稀土究竟是多少》)。


  这个事实是颠覆性的。因为如果按照香港联交所规定的最低上市条件——拟上市公司需有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的业绩,其前两年总共利润不得低于3000万港元,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预计市值不得少于1亿港元——中国稀土当年能否达到上市要求都令人质疑。

...


 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就此罢手。一位接近香港证监 会的人士称,在目前的情况下, 监管部门更多倚靠的是市场力量:对可能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一般先通过核数师、媒体的工作,向公众传递信息;失去投资者信任后,公司的股价自然下跌,银 行、供货商由此产生警惕;公司内部矛盾爆发,或许就有内部人向监管部门提供证据,最后据此将之绳之于法。因此对于类似中国稀土的情况,证监部门最先倚重的 是核数师。

...


 


  对于稀土这个“稀有行业”,核数师有太多的 理由审慎,“这些稀土粉末甚至看上去和 一般面粉没什么差别”。香港一位会计专家称,四大望而却步的理由不外如下:一个是首先得了解稀土业的知识。对产量进行匡算,看看生产线、生产流程、原材料 采购和产出是否匹配,这需要可靠的专业判断;二是对实际销售情况进行确认。与其主要客户、出口配额、银行资金往来等进行不同科目不同程序的确认,务必取得 第三方的证明,即来自海关、主要客户、银行等的确认函。三是倘若确定有假后,还要仔细检查资产类科目的真实性,看看虚增的资产藏在哪个科目下,对固定资产 的原始文件、存货的盘点和估价、应收款的真实性都要一一求证。


  然而对内地的问题企业作调查,风险和难度很 大。审计程序中的征询函到了中国到处都 可遇到“完美的安排”:收到征询函的客户常被当事人操控,或干脆由几个皮包公司配合。甚至国内银行在接到确认函时常要求核数师和当事企业一起来,然后随便 盖个章,至于有无担保等重大事项、资金往来等经常不予准确地核实。因此,会计师未必有能力查清企业的真相。一旦今后企业“东窗事发”,“四大”赖以生存的 声誉就会受到重创。如此不如“走为上策”。

...


 


  记者在江苏宜兴中国稀土的工厂所在地大浦镇实地采访中,见到了中国稀土董事会主席、副主席蒋泉龙夫妇。中国稀土的惊人业绩在他们看来主要归功于民营体制。这确乎也是当初吸引香港投资者的一大“卖点”。


 


  似乎是为了打消记者的疑惑,蒋泉龙主动 称:“我认为公司上市难免有点水分,比如80% 是真的,20%可能有水分,上市后要将这20%的水分甩干,这是正常现象。”这是与市场对民营企业最乐观最善意的解脱不谋而合:企业上市时做假,但在投资 取得效益时隐瞒利润,用以弥补以往的黑洞。


 


  果真如此吗?根据《财经》了解,中国稀土账目中的水分绝不止20%,而且这样的财务黑洞一旦形成,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就会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从中国稀土的历年年报来看,上市以后中国稀 土从来就没有“甩干水分“的迹象,其营业额 从1999年的4.48亿港元,到2000年5.58亿港元,再到2001年的6.18亿港元,基本上每年增加1亿元。其中稀土类产品的销售占比接近 70%。而事实却是中国稀土实际的稀土类产品销售额至今仍仅在1.5亿元左右。(参见表一)


 


  虽然实际的销售量并无突飞猛进,但中国稀土 的投资规模却在迅速膨胀之中:2001 年6月,中国稀土募集资金投向的两条生产线扩建工程竣工,这是一条6500吨的氯化稀土分离线和一条3500吨的离子矿分离生产线。这使得中国稀土的生产 能力扩大了近三倍。2002年中国稀土又新增一条500吨的荧光粉(以稀土为原料的加工产品)生产线。


  截至2002年6月30日的数据,中国稀土的固定资产高达4亿多港元,另有应收款近1亿港元,存货1.9亿港元,银行存款3亿多港元。可以推测,中国稀土虚增的资产,就藏在这些科目和数字里。

  不无讽刺的是,与“甩干水分说”恰恰相反, 这可能与市场上最为悲观的一种推断更为吻 合:企业在最初虚报业绩后,一般都要扩大投资来掩盖黑洞,通过虚增固定资产的价值,或者虚增大量的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类项目来做平账务。进而必然在未来 某时归罪于市场环境、金融危机、“9·11事件”影响甚至SARS危机,为投资失败找到借口,令当初的黑洞“合法化”。

-----------------------------------------------


這家公司經常以投資來掩蓋,幾乎年年有新業務或收購,投資額億億聲,這家公司近來又在現金充裕時集資?
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 ... C%E5%B0%8B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479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6695_C.pdf
生意做14億,營運所用現金應不多於4億,有7億幾現金,加上抵押存款有1億幾,即有8億多現金,較去年增加1億多,應可應付經營需要。

但去年竟然短期貸款增加之餘,又有長期貸款,有這麼多的現金,又要去借款,那它的現金情況是否真實?

最奇怪的是,營業額下降,應收款及存貨竟然上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669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8681_C.pdf

今年又要上新項目,投資2億多,但公司有7億多可用現金,應可應付需要,但後來又批股集資1.95億,有這麼多錢,投資又是它可以應付的,為何要集資,來攤薄自己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44

i-monet邱永漢專訪外傳-中國植物開發(2349)


公司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191

公司供股後,會更名為中國水務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彰顯某些決心。公告稱:

更改名稱之理由
茲提述本公司日期為二零零九年八月六日之盈利警告。鑑於經濟狀況持續不明朗,董事會認為,本集團須分散其投資,而本公司將計劃參與購買及開發位於中國之物業。董事會認為,更改名稱將更能準確地反映本公司業務範疇之擴展。


因此,董事會認為,建議更改本公司名稱符合本公司及股東之整體利益。

那為何改這名?

可以從該專訪看到: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709

水˙稀有金屬篇 食水吃緊利淨水供應業

跟糧食相比,邱永漢認為,食水不足的問題更為嚴峻。他指,目前中國每年缺水約4%,他到內地城巿考察,必定會問當地官員:「自來水的供應沒有問題吧?」幾 乎每次對方都會一下子臉色轉青,答不上話來。由於農業化、工業化及都巿化3大發展之間互相爭奪用水,如何有效處理污水及淡化海水,今後將成為一大課題。

是次投資團在新加坡考察時,特地參觀一間從事海水化淡的上巿公司Hyflux。該公司在天津設有海水化淡廠,並在內地擁有49個污水處理工場。邱永漢指,內地目前還沒有一間上巿公司從事海水化淡,但經營淨水及與水務相關業務的中國水務,受惠於政府愈來愈重視供水問題及水費上漲,值得留意。

經營水務享獲多項特權

他稱,中國水務在全國10個省供水,由於是一個自然壟斷的生意,所以一直有穩定的利潤。不過該公司近年突然涉足房地產業務,使巿場及邱永漢都摸不着頭腦,於是他前往其位於江西的工廠向管理層了解。「怎料見面後,他們竟帶我看房地產,而不是看水道!」

股神先開一個玩笑,然後解釋,由於中國水務經營公共事業,早年以極低價獲政府批出巿中心靚地皮興建水廠,現在舊水廠產能不足,獲政府另批新地,他們只需補一點點地價,便可把舊廠用地發展為住宅獲利。「他們的主席(段傳良)出身中國水利部,數星期前以2元大手增持股票(該股周五收報1.86元),他買我也要跟他買,我認為這家公司的股票值得投資。」

大家明白了嗎?該股雖不賺錢,但概念就在此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17

今年中國領導人換屆暫不會出事 邱永漢:今年看好A股 明年注意雙地雷


2012-02-13  TWM




面對全球景氣變局,邱永漢認為亞股將擺脫以往美股主導地位,走出自己的路。尤其是中國政府有意作多的A股,更是今年看好的市場之一,不過他也指出,中國當 前經濟結構埋藏危機。

整理‧林淑宜、周岐原

有「賺錢之神」稱號,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的邱永漢,首次提出警告,中國經濟埋藏地雷!

邱永漢認為,全球經濟前景危機重重,歐美國家與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各自存在嚴重問題。歐美面對龐大債務壓力,其實是民主制度先天的過度福利缺陷;至於亞洲 國家則是消費不足,兩者的問題本質截然不同。在如此詭譎情勢下,邱永漢對今年全球經濟發展採取保守的態度。但長期而言,財政仍有調整空間的亞洲國家,成長 機會仍比較樂觀,表現將逐漸領先歐美。

「現在這(歐債危機)是在算總帳!政府只能以拖待變。」談論歐債危機時,邱永漢開宗明義地指出,在實施民主制度前提下,緊縮政策極難推行,歐美政府長期以 舉債應付開支,種下如今深陷泥淖的遠因。

不動產泡沫化、出口衰退

「日本從很早以前就是這樣,年收入五十多兆日圓,但是支出九十多兆日圓,算起來一年赤字就逾四十兆日圓。」邱永漢憂心地說,解決國債危機的方法不外乎加稅 或金融體制改革,但對債務國而言,這是兩帖曠日費時、又難以下嚥的苦藥,所以常要求債主直接削減債務金額,爭端從此不斷衍生。

至於美國,雖然經濟數據看來呈現復甦,但自身同樣債台高築,因此也不能忽視一旦債務動盪,所造成的潛在威脅。「未來美元若要維持貨幣主宰地位,一定得維持 信用才行。」邱永漢進一步指出,美國債務問題將逐漸削弱美股對全球股市影響力,過去「美股溜滑梯、亞股摔落地」的狀況將減少。邱永漢更直言,中國「今年很 積極想推升股市,未來可能進一步開放國際資金進去投資」,在此情況下,亞股可望「走自己的路」。

儘管邱永漢認為中國隨著國內消費成長,將有許多投資機會浮現,但他也首次點出,中國經濟埋藏不動產泡沫化與出口金額衰退兩大地雷,是看好中國的投資人不可 忽略的警訊。

邱永漢分析,中國房地產價格過度上漲,當政策調整趨勢降臨,金融業的不良債權問題會十分嚴重。然而今年是中國執政團隊的「換屆年」,「換領導人時,一般都 不會出事」,因此他認為,等到二○一三年時,危機才會全面爆發。

中國消費市場大有「錢」力此外,過去中國製造業強調外銷導向,加工製造業的訂單多來自海外,一旦遇上歐美地區減少訂購,中國製造業就會面臨出口衰退。投資 人在「前有訂單衰退、後有政策變數」情況下,中國勢必面臨一輪經濟結構調整。

然而,邱永漢對中國消費品市場仍抱持相當樂觀的期待。他分析,中國製造業經歷過去外銷市場的榮景,未來二十年將改以供應內銷市場為先,尤以民間消費性產品 最具獲利前景,尤其是食品、環境能源、水資源及水利工程發展等產業。

邱永漢指出,中國未來十年的糧食需求,是他眼中最可觀的商機,他舉例,「在中國賣菜第一大廠是上市公司,年營收六十億人民幣,你猜它利潤多少?三十億!成 本加上費用,只占售價的一半。如果在日本,食品業獲利有二%就要偷笑,太多人家還以為你作假帳!」所以不要以為食品業就不會有高毛利。

為了掌握投資商機,邱永漢也曾仔細觀察中國畜產業,發現中國對豬肉需求量每年上看三千萬隻,「光是這個數字,就能讓屠宰業者一路成為上市公司(編按:指雨 潤食品)。」最後,邱永漢還關心「水」的投資。「中國最缺什麼?最缺水,每年供需缺口至少有四%。」中國對淡水消耗量連年成長,但是提高供給卻很難。因此 在中國從事水務的公司大有前景,包括海水淡化、回收廢水和開採淡水資源。至於石油、銅等原物料,在中國使用量不斷增加下,也是前景看好的產業。

糧荒危機加重

邱永漢研發保鮮90天麵包因為國際糧食短缺加重糧荒危機,邱永漢決定投入食品業,下海拓展麵包市場!最近邱永漢與日本烘焙業者東山堂合作推出「D- PLUS」麵包品牌,共同研發可以保存90天的天然酵母麵包,並與中國超商通路合作販售,在日本則有日產30萬個的產能。

負責推廣品牌的邱公館食品總經理荒木尊史指出,「D-PLUS」不但適合在天災期間做為乾糧食品,更考慮到偏遠地區的消費者,為不同運輸距離的消費者,提 供同樣品質的麵包。

由於「D-PLUS」在技術研發上的費用較高,加上因應小麥價格的波動,?了減低生產成本,目前「D-PLUS」主要經營市場選在離工廠區500公里內的 消費市場。荒木尊史補充,「D-PLUS」仍持續改良口味,以及外包裝的用材,希望在台灣問世後,能像在日本、中國市場一樣得到廣大消費者的接受,以增加 銷售量。

「D-PLUS」何時會在台灣現身?邱永漢指出,最晚會在2012年第三季推出。儘管已近九旬高齡,但是談到看好的商機,仍精神奕奕,這就是日本人口中的 「賺錢之神」、縱橫亞洲市場的邱永漢。

邱永漢

本名:邱炳南(邱永漢為筆名)

出生:1924年

經歷:永漢日語創辦人;《致富經》、《邱永漢賺錢學》等著作逾450本,作品總銷量逾1千萬冊。

學歷: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畢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1

十敗求一勝的創業冒險家 「賺錢之神」邱永漢 89年的人生智慧

2012-5-28  TWM




有「賺錢之神」稱號的邱永漢,終其一生都懷著冒險心和好奇心,踏遍世界各地,再以生花妙筆,將生活中觀察的點點滴滴傳達給每一位讀者。

他的人生哲學,將透過400餘本著作,繼續影響世人。

撰文‧孫蓉萍、周岐原 攝影‧攝影組四月二十八日,住在日本神奈川縣的超級粉絲戶田敦也依照慣例,早上九點打開電腦,準備拜讀邱永漢網站上的文章。戶田因敬仰邱永漢,研讀他所有 著作並書寫解說,看到大師未更新文章,不禁擔心起他的身體狀況。沒想到五月十六日,網站刊登邱永漢病逝的訊息,不但戶田感到悲傷,兩岸三地及日本的眾多粉 絲也非常不捨。

邱大師生前充滿活力,幾乎時時都在工作,不僅每天在自己的網站上發表文章,累計已達四四三一篇,甚至生前最後一項活動,也是在上海發表演講,善用每一分 鐘。一般人近九十歲早就退休享清福,晚年親友都勸他不必如此拚命,他卻不以為然,「要休息,等進了棺材以後再說。」就像女兒邱世賓在網站上告知大家噩耗時 說的,邱永漢終其一生,「保有赤子之心,抱著好奇心和冒險心,踏遍全世界的土地。」

作家領域

結合文學技巧和專業財經知識八十九年的歲月中,他的足跡不僅橫跨台灣、香港、中國及日本四個不同地域,也親身經歷四地政治、經濟大轉型的時代洪流。他在大 時代的驚濤駭浪中求生存、致富,甚至成為一代大師,靠的就是銳利無比的觀察力及幽默感,一生最怕無聊的他,悠遊在五種不同領域而怡然自得。

早在年輕時期,邱永漢就已出國拓展視野。出生台南的他,父親邱清海是企業家,母親堤八重則是日本人。一九三六年他十三歲時,進入台北高校一般科,前總統李登輝就是他的同學。他這時候就開始寫詩,還發行個人雜誌《月來香》,十七歲時,成為「台灣詩人協會」最年輕的會員。

一九四二年,他前往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就學,他在︽我的青春,台灣。我的青春,香港。︾一書中提到:「我選擇進經濟學部而不是文學部,讓學校的同學和老師都 很驚訝。」但是,「像我這種出生在殖民地台灣的人,我沒有把握能靠文學為生。」事後證明,邱永漢結合了作家的文學技巧和專業的財經知識,走出自己的大路。

大學畢業後,邱永漢進日本的研究所深造,研究財政學,還做了當時非常罕見的輿論調查,而這只是他一生中許多創舉中的一項。四六年他休學回到台灣,四七年寄信到聯合國,要求「應由公民投票決定台灣地位」,引起軒然大波。

在當時國民黨的白色恐怖統治下,他認為自己一定會被逮捕,因此逃到香港。當時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但是腦筋動得快的邱永漢,想到用郵寄包裹的方式,送 商品到物資缺乏的日本賺錢。每個月送一百個包裹,讓他一個月就有一百萬日圓的收入,當時東京赤坂的土地一坪才一千日圓。除了賺錢之外,他也在香港完成終身 大事,夫人潘苑蘭是﹁潘高壽川貝枇杷膏」第二代傳人的女兒。

為了完成小說家的夢想,同時治療女兒的病,邱永漢五四年再度回到東京。筆耕多年後,五六年以︽香港︾一書拿下日本文學大獎──「直木賞」,他是第一位獲此 殊榮的外國人。當時日本社會對於談「錢」這件事非常反感,但是他陸續出版了︽金錢讀本︾、︽投資家讀本︾等理財相關的評論書,獲得熱烈回響。

日本人稱邱永漢為「賺錢之神」或「股票之神」,最主要原因是六○年起,他在周刊上介紹成長個股,每次都漲停作收,二百萬日圓本金在一年內增加到五千萬日圓,但因為「銅臭味」,他被藝術至上主義者的文學家嗤之以鼻。

七二年,邱永漢受台灣政府之邀,回台投資,暌違二十四年後重新踏上生長的故鄉,昔日的異議人士化身為成功企業家,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奉獻心力。

觀察家領域

持續以銳利目光觀察全球情勢邱永漢在台北興建大樓、在台南開發工業區,也展開各種合資事業。七五年創立了《財訊》月刊,提供讀者更多樣化的訊息,之後也開 設日語補習班,「永漢日語」至今仍在營業中。八○年邱永漢取得日本國籍,還出馬競選參議員,雖未能當選,仍持續以銳利目光觀察全球情勢,也多次準確預測經 濟趨勢發展。

八六年時,一美元兌二百日圓左右,他大膽預言「一美元將兌一百日圓」,九年後預言成真。八七年七月,他在《財訊》月刊寫道:「股票和不動產仍將無視景氣好壞,繼續漲升」,台股果然從二千點左右起漲,一九九○年直衝一二六八二歷史高點,精準預言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八八年他首次訪問北京,就確信中國未來將有大改變。九七年前後,大家對香港回歸中國,都抱持悲觀的想法,戶田回憶說:「當時日本媒體大幅報導香港人移居加 拿大、澳洲,香港會變成鬼城!」唯有邱永漢主張「大陸香港化」,因為「中國會推動改革開放運動,香港將成為前往中國的中繼基地,而且中國其他城市的人也希 望自己的居住地像香港一樣繁榮。」戶田九二年因此也跟著在香港置產,六年後漲了二倍。

九九年邱永漢還預言,日本的泡沫經濟苦果也會在美國上演,「日本土地和股票都出現泡沫,美國的暴跌恐怕會集中在股票上。」二○○○年網路泡沫果真破滅,那斯達克指數從五千多點一路走低。

較少人知道的是,比起選股眼光,邱永漢投資不動產的功力更是驚人,從九○年代初期前進中國上海與成都買地、蓋大樓的經驗,可以窺見這位「賺錢之神」對房地產發展趨勢,也有十分獨到的心得。

邱永漢在中國的不動產投資,最早是在上海與考察團成員集資興建永華大廈。「整個浦東區,永華是第一個外資建案,也是第二筆開工的建案。九一年規畫,九二年 開工。」一位曾參與前期規畫的成員回憶。如今的陸家嘴,是座蓋滿摩天大樓的金融重鎮;但二十年前,浦東根本是開發遙遙無期的荒蕪之地,直到鄧小平九二年南 巡,將上海明確定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特區,上海才開始全力發展。邱永漢在此情形下,敢選擇黃土漫天的浦東興建辦公大樓,可見其過人見識。

投資家領域

在上海、成都還未發展之際先行布局曾為本刊封面報導主角的關大戶,二十二年前就是參加該次考察團的成員之一,他回憶,當年參訪團一路走過北京、天津,最後 來到上海,儘管同樣是直轄市,但團員對浦東最深的印象卻是四處種滿油菜花,且整個浦東只有張揚路和浦東大道兩條馬路,通往浦西市中心只能走延安隧道,否則 就得搭渡輪過江,基礎建設十分貧乏,實在連開發區也談不上。邱永漢卻慧眼獨具,選在江邊興建永華大廈,這次大膽出擊,後來也成為他重要的事業成果。

在成都的投資案,則是邱永漢另一段輝煌戰果。九一年,他投下四四○萬人民幣,在成都最熱鬧的春熙路邊取得一塊商業用地,後來租給伊勢丹等兩家百貨公司使用。成都台商指出,這次出手讓邱永漢成為第一位進軍成都的外商,也創下成都當年買地的天價,令當地業界為之側目。

不過二十年後,緊鄰這塊地、面積相仿的地皮,被一家港商以八八○○萬人民幣標走,市場人士一算,赫然發現除了歷年來收取的租金,光是這塊地本身的價值,就讓邱永漢賺得二十倍報酬率,「邱永漢二十年賺二十倍」這句話才漸漸流傳開來,成為邱永漢投資眼光的最佳寫照。

革命家領域

確認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大膽投資創業由於觀察細膩,他不但先知先覺,更重要的是即知即行。例如四十年前,他看到許多商務人士投宿車站前的旅館,而整理房務需要大量人力,於是他創建一種新的旅館形態,就是現今的商務旅館,提供最低限度的服務給商務人士即可。

他一輩子從事過的事業不勝枚舉,早期做過自助洗衣、迴轉壽司、採砂石的生意,近年來則把重心移到中國,在雲南種咖啡、賣麵包和中藥化妝品,還經營餐廳,也 一直鼓勵年輕人創業。他認為,時代改變的過程中,一定有新的商機出現,例如日本國際化和高齡化,就有很多新機會誕生,正是創業良機。他說:「每天都要冒險 一下。」日本有句諺語說:「在石頭上也要坐三年」,邱永漢認為一旦決定創業,至少要努力三年,但是人生苦短,也不需要死守不放,「三年」正是一個恰當的期 限。例如他從香港到日本發展時,就告訴自己「三年沒成功,我就要改行!」在這段期間內,邱永漢從早到晚伏案寫作,全力以赴。他曾說:「其實我大概失敗十次 才成功一次。」不論投資或創業,只要確認自己能承受的風險,並且記取教訓,他認為失敗並不足懼。

邱永漢是第一位寫投資理財書的直木賞作家,他對日本貢獻最多的,應該是透過他的文學技巧,不畏世俗投以「求利」的異樣眼光,深入淺出地講解財經知識,提醒 日本人投資的重要。財訊集團籌辦本刊前,原想取名為《金周刊》,他建議:「叫『今』周刊更好!」因為雜誌不只要教讀者獲利,了解當今情況和未來趨勢,對社 會大眾更有助益。

前《財訊》月刊總編輯、《今周刊》社長梁永煌說:「我最佩服他的一點,就是熱愛旅行,探索陌生地方、找尋新的智慧,年紀再大也習慣依舊,他的生命力啟發了很多人。另外他兼具經濟學家的眼光和文學家的文筆,即使是生硬的外匯問題,也能讓人讀得津津有味。」

生活家領域

酷愛美食與旅行,用生命紀錄每次感動邱永漢一生的著作,總數達到四百六十本,領域非常廣,從股票投資、不動產、企業經營、創業,到美食和旅遊散文,都有涉 獵。雖然邱永漢患有糖尿病,但他仍酷愛美食,還會在每年發行的筆記本中,刊載推薦的美食餐廳。他的粉絲到國外旅行,習慣拿著他的美食書按圖索驥,體驗他的 感動。

邱永漢曾說:「最好在還沒失智前離開人世。」他善用每一天,永遠抱持著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面對新挑戰。如今邱永漢告別人世,展開了一趟新的旅程,後人將從他的著作中,繼續體驗他的人生哲學。

賺錢之神璀璨的ㄧ生

—— 邱永漢大事紀

1924年 3月30日出生於台南市1936年 13歲 進台北高等學校一般科,發行個人雜誌《月來香》1945年 22歲 東京帝國大學畢業1951年 28歲 與潘苑蘭結婚1956年 32歲 以小說《香港》獲得第34屆直木賞1959年 36歲 開始投資股票1960年 37歲 在周刊介紹成長股,被喻為「股票之神」1972年 49歲 受政府之邀回台灣,展開各項投資1980年 57歲 取得日本國籍,參議員選舉落敗1983年 60歲 在美國投資不動產1988年 65歲 首次訪問北京,認為中國將「香港化」1991年 68歲 總部移到香港,帶台灣企業家參訪中國1998年 75歲 北京市高樓「三全公寓」興建完成2002年 79歲 開設網站,每天與網友互動2008年 85歲 在上海開「邱公館咖啡」2012年 89歲 5月16日晚上7時42分因心臟衰竭去世

邱永漢金句

人未覺,錢先知市場機制使得錢比我更早知道世界局勢的發展,進而流向需要的地方。

成功每在苦窮日, 失敗多因得意時窮困時會想奮發圖強,成功後容易得意忘形。

節約十兩,理財百兩, 刻苦千兩,無慾萬兩刻苦耐勞比節約或投資理財,更能累積財富,但仍比不上無欲無求。

心如湧泉,意如飄風有再多的想法,如果不付諸實現,就沒有意義。

知者見未萌

有智慧的人,在萌芽之前就能預見未來,出自《戰國策》。

中富

錢太多就會有太多煩惱,有中型規模的財富就好。

夢多錢少

沒有欲望,就不覺得錢不夠用,但是想圓夢時,常發現自己缺錢。

資料提供:戶田敦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2

優衣庫社長柳井正東京溫馨送別 邱永漢 書生本色走過人生風雨

2012-7-16  TWM




有「賺錢之神」稱號的邱永漢五月去世,告別會日前在東京舉行。儀式一如邱永漢生前所願,以愉悅代替悲傷,場內四百餘冊的著作和上千位賓客獻上的鮮花,充分說明了這位「一生書生」在文學上的成就。

撰文‧孫蓉萍

日本正是紫陽花盛開之際,彷彿告訴世人,現在是梅雨時節。七月一日還下著雨,但到了七月二日早上,雲過天青,陽光露臉。這一天是舉行「賺錢之神」邱永漢告別會的日子,上天似乎也如他生前所願,希望每一位賓客齊聚一堂為他送別時,心情像夏日的陽光一般燦爛。

邱永漢今年五月十六日因心臟衰竭去世,告別會選在東京皇宮酒店二樓的「葵之間」舉行。這家老字號飯店二○○九年重新改建,五月十七日才重新開幕,正是邱永漢去世的第二天。邱永漢一向喜好嘗試新事物,因此負責籌畫告別會的事務所,選定了這個東京市區中的世外桃源。

儉約、勤奮不會富有

最後要靠創意決定勝負

東京皇宮酒店位於東京皇居旁,當天出席告別會的人士透露,從「葵之間」向外望出去,隔著護城河「和田倉濠」,可以看到蒼鬱的綠樹,讓人心情平靜安詳,也正符合邱永漢一介書生的文雅氣質。

有 別於一般告別式的哀傷氣氛,邱永漢享壽八十九歲(日本算法為八十八歲),一生多彩多姿,其實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因此這場告別會刻意營造出溫馨愉悅的氛 氛。致弔唁詞的優衣庫(Uniqlo)社長柳井正與邱永漢私交甚篤,這十一年來,每年三月三十日邱永漢生日宴時,他一定出席。柳井正透露,優衣庫當年受到 各界矚目時,有一天邱永漢特地到優衣庫的東京總部,送給他一幅字,寫著「成功每在苦窮日,失敗多因得意時。」告別會當天,會場前方放著白色的書架,排列著 超過四百本的著作。柳井正簡短的致詞結束後,與會者一人拿一枝白菊花,放在書架前的獻花台上,最後花朵超過一千枝。

會場還別出心裁,用邱永漢這一生「人生」、「字句」與「書」的照片,製成約六分鐘的影片。各個時期的照片,從幼年求學時期,到他走遍世界各地考察商機、在咖啡園留影、對追隨他腳步的「邱友會」演講等,不難看出他的過人精力。

播 放的影片中,還有邱永漢喜愛的字句,《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在現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生書生」。邱永漢曾在書中提到:「不論幾歲、社會地位多高,都要 維持與學生時代一樣的生活方式。我每月固定到御茶水的順天堂醫院檢查身體,每次都會經過以前從御茶水,經本鄉再到赤門上學的路徑。年輕時不容易坐巴士,都 花十五分鐘步行,現在我坐勞斯萊斯走這條路,卻常有一種戴著學生帽走在路上的錯覺。在精神上,我不覺得現在的我比那時成長很多。我每天都對自己說『一生書 生』,也把這句話掛在自己的書房裡。」深入研究邱永漢著作,並受邱永漢之邀為著作寫過解說的戶田敦也說,他特別有印象的還有另一句話:「節儉勤勉奇策」。 邱永漢曾解釋說:「富人的共通點,就是儉約不浪費,而且努力工作。但光是這樣並不會富有,還要有別人想不到的點子,並且付諸實行。用現代的說法來解釋奇 策,就是靠創意決勝負。」會場備有餐點,除了集英社等各出版社與大企業代表外,直木賞作家林真理子、暢銷作家澤木耕太郎等重量級人士也現身會場。與其說是 告別,更像是敘舊、交流的場合,還一起合唱谷村新司的〈昴〉(鳳飛飛曾翻唱為〈另一種鄉愁〉),連飯店方面都發現這種另類的開心送別方式,可望成為一種新 商機。

「多活了十一年」

挑戰人生可能性的極限

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邱永漢早有安 排。一九八三年他在《離別法》一書中,以幽默的筆調提到自己喪禮的舉行方式。首先,他不想要和尚來誦經,因為平常與和尚又沒交情,突然跑來念他聽不懂的 經,讓他死了還要塞住耳朵。第二是他不想要法號,因為那不過是寺廟和尚在做的一門生意。但如果沒有法號就不能成佛,他想要自己取名。邱永漢認為「發揮先見 之明,可以感受到無比的喜悅」,而且「想到好的點子就要立刻執行」,因此他在書中為自己取的法號為「先見院力行居士」。

為了讓弔唁者有感傷 的情緒,邱永漢希望播放適合喪禮的歌曲,他認為不論旋律與歌詞,〈昴〉這首歌都很適合。另外還可以把許多歌曲錄成一卷錄音帶持續播放,這些歌包括美空雲雀 的〈悲酒〉、谷村新司的〈天狼〉等,中文歌曲則有〈情人的眼淚〉、〈漁光曲〉、〈何日君再來〉、〈抉擇〉,以及他自己作詞的〈南國之花〉、〈溺愛〉等。然 後他希望大家一枝一枝地、把季節的花朵放在靈前,因此這次的告別會,可以說就是依他的心願完成。

邱永漢曾說他預定活到七十七歲,在這多出的十一年,他每一天都挑戰人生可能性的極限,全力發揮才能。當天參與告別會的人士相信,邱永漢在天國還是閒不下來,忙著找美食、找商機,準備介紹給親朋好友。

謝金河:「一生書生」定位自己 已達高人境界七月一日,我專程到日本,為了參加七月二日在東京皇宮飯店(Palace Hotel)舉行的邱永漢先生追思告別會,這是邱先生的家屬為他舉辦的公開儀式告別會。

二日上午我提前半個小時趕到皇宮飯店二樓專為邱先生布置的靈堂,只見前來為邱先生送別的賓客很多,會場已坐滿一半的席位,很多日本政商界人士都親自來出席邱先生的追悼會。

在 台灣,我參加過很多長輩、親友,甚至是朋友的追悼會,但邱先生的追思告別會讓我對邱先生的尊敬又增加了好幾分。我踏進家屬為邱先生布置的「靈堂」,心中震 撼不已,因為靈堂沒有輓聯、沒有花圈,只見大堂前面掛出邱先生生前親自撰寫的「一生書生」,邱先生親自寫的四個大字,加上他的簽名蓋章,意思很清楚。

邱 先生死後要告訴大家的他不是「賺錢之神」,也不是企業家,也不是「企業的導師」,他自訴一生是書生。整個靈堂大廳非常素雅,只見到「一生書生」四個大字, 在這四個大字下方的長條櫥窗,裡面擺的全是邱先生一生的著作。邱先生一生寫作,連在飛機上也不停地在寫稿,死後陪伴他的是他一生的著作。因此,他自許「一 生書生」。

邱先生的追思告別會可用簡單、隆重來形容,全場只有UNIQLO(優衣庫)的柳井正先生上台念弔詞。柳井正先生一一細數他與邱先生交往的經過。

柳井正說他在邱先生77歲那一年認識他,此後每一年都向邱先生請益,柳井正先生說,他有很多重要觀念都來自邱先生,他推崇邱先生是個趨勢預測家,凡事看得很遠,有時候他會懷疑是不是邱先生看錯了,但最後都印證邱先生看對了,他對於痛失這位看透世情的良師兼益友感到哀悼。

柳井正先生致詞結束後,由主持人生島浩志先生主持儀式,所有與會貴賓手持一束鮮花,向邱先生靈前獻花致敬送別,追思儀式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

家屬在儀式完成後,在飯店的另一個大廳舉辦了一個宴會,是個自助餐的酒會,最後由邱太太楊女士致答詞。

邱先生88高壽辭世,家屬雖萬般不捨,不過感覺上,邱先生本來就長途旅行在外,他的離開就像邱先生飛巴西長途旅行一般。只是他現在是在天堂遨遊。

結束了這個簡單又隆重的喪禮,當天下午我又趕回台灣,不過在飛機上我仍然懷想著邱先生以「一生書生」定位自己,實在已達高人的境界。

(謝金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57

邱永漢炒舖蝕錢

1 : GS(14)@2010-10-06 22:55:51

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 ... ail&article_id=8699
呢排舖位市場炒得火熱,舖價升幅三級跳,班舖位炒家閒閒哋兩三個禮拜就賺幾百萬。至於長線投資者,今年以來都開心,事關租金加完又加,回報好和味。不過,喺咁熾烈的市況下,竟然有投資者幾年前買入嘅舖非但冇錢賺,仲蝕咗一筆,而呢位投資者並非等閒之輩,竟然係有「賺錢之神」稱號嘅邱永漢。
一直以來,邱永漢最愛向外侃侃而談嘅戰績,就係九十年代初掃入太古城六百五十個單位,然後喺九七樓市大崩圍前幾乎悉數沽售,令地產界嘖嘖稱奇。大家都認為,邱老眼光奇準,對地產市道拿揑得法,有人更視佢為樓神。
點知賺錢之神都有蝕錢時,邱老○六年時睇中旺角東京銀座商場(原址是南華戲院),斥資七百一十二萬買入四個一樓商舖,原以為喺旺角咁多人流嘅舖實掂,豈料呢啲拆細舖位嘅商場,並唔容易搞得起,個場唔掂,小業主要求大業主同管理公司搞多啲推廣,有小業主唔交管理費,最終被斷水斷電,個場變了死場。最近業主希望可以將個場搞翻生,但到o衣家都係得幾個舖重新開業,當年買入嘅業主唔好話賺錢,想賣都唔易呀!
賺錢之神邱永漢

邱永漢揸住嘅四個舖現時正在市場放售。

旺角東京銀座令賺錢之神邱永漢都要一嘗失敗滋味。
2 : 鱷不群(1248)@2010-10-06 23:24:45

家燕姐仲慘smil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0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