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母親越強勢,對家庭毀滅性越大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uzz3.html
很多人都知道,母親對於孩子,對於家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個強勢的母親對於家庭來說卻是毀滅性的,這是為什麼呢?
最近我在觀看「美國連環殺手紀錄片」後,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很多的變態殺人狂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成長背景:基本來自強勢的母親家庭,這讓我很好奇,於是上網搜索幾篇有關的文章編輯到一起,希望對同學們將來的家庭和擇偶有個積極的引導。


1、媽媽越強勢,兒子越懦弱,女兒顯霸道 強勢女人不等於女強人。

我們所說的強勢,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業上。很多女強人工作中是「鐵娘子」,回家就變「小娘子」,反倒婚姻很幸福。相反,有些女人事業未必做得很大,但脾氣很大,氣勢很大,特別喜歡在家裡說一不二,我們把這種在家裡喜歡做「女王」的妻子稱之為強勢女人。

曾經一本書《女人不狠地位不穩》中專門用一章論述過,女人越強勢,丈夫會很有壓力、夫妻不和諧、甚至丈夫有外遇的幾率高,因為丈夫在你這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他只好到外面的女人那尋找安慰。近些年,我們只要看情感節目大家就能發現,家庭裡女人過於強勢,不僅老公受到壓制,對兒子的成長也非常不利,甚至會出現這樣一個情況,女人越強勢,培養出的兒子不僅不會像她一樣堅強,反倒越懦弱。

一個健康的家庭父親的角色舉足輕重,甚至是起決定作用的。我們常說丈夫、父親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不僅僅是指男人負擔這個家的經濟,而是在家庭起主導作用,否則,父親缺失或者父親軟弱,大權旁落給母親,這就跟兒子、女兒的心態造成非常嚴重的不良後果。

心理諮詢發現,一般來講,當父親在這個家庭的作用越來越邊緣化之後,母親就會變得日益強悍甚至說一不二。從孩子總會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認同這個角度來看,女兒就會向強悍的母親認同,久而久之,女兒也會變成強悍的女兒,很多家庭中,關係緊張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厲害的母親一定有個厲害的女兒;脾氣暴躁的母親,一定會把脾氣暴躁的毛病遺傳給自己的女兒,有時候你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當女兒反抗母親的專制時,女兒也在偷偷地繼承母親的這種專制,並會順理成章地帶到她將來跟她女兒的關係中。
如果在女兒成長過程中,女兒總是看到母親對父親存在太多憤怒的情緒,女兒長大後,也會不自覺地把這種情緒轉移到自己的親密關係中,總是莫名其妙的對男友或者老公生氣。在心理諮詢中,遇到有個女性她就是典型的急性子,總是無緣無故沖老公發火,後來在一次聊天中,問起她的父母關係,原來如出一轍,她母親跟她脾氣一樣,也喜歡對她父親嚷嚷。中國有句老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說的就是這種父母認同心理,暴虐的父親必然有個暴虐的兒子,愛嘮叨的母親必然會培養出愛嘮叨的女兒,我們總是這樣在不經意之間充當兒女的榜樣,塑造著兒女的性格,並影響著兒女的心理成長。

強勢母親指的是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的母親。強勢母親四大悲情特質:
①自以為是
②頤指氣使
③指手劃腳
④吹毛求疵

強勢母親四大慣常行為
:①必須要聽母親的,凡事母親說了算。
②嚴密監視小孩的一舉一動,對其行蹤和行為瞭如指掌。
③小孩的一切活動得向她匯報,必要時行為前還需得到許可。
④對小孩的生活盲目指點,橫加干涉,無端操縱其公、私生活。

強勢母親三大心理溯源:
①外強中乾,沒有安全感,不獨立,自我價值需要不斷地被外界事物證明。
②強烈佔有慾,戀女情結,將所有的感情重負壓在女兒身上。
③從小到大,以自我為中心控制與操縱成為習慣性行為。


2、約束讓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情緒不穩定,沒有主見,事事都過分依賴父母。

過分嚴厲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個性。
媽媽對孩子的管教,不同於對工作,對上司及下屬。否則,會為孩子的性格塑造帶來不良影響。專家分析說,現在社會有種媽媽,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強硬幹練,事業是很成功,因此,她們苛求孩子做得最好,一旦孩子沒有做好,就可能就遭母親責罵,這種「強勢」情緒嚴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正常發育。
很多母親把培養子女當成自我實現途徑,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養成名優秀人才,她們常把自己價值依附於其子女身,子女成功是她們成功,子女失敗是她們失敗。所以,很多媽媽不得不把這種壓力轉移其子女身,把自己意志無形地強加給孩子,而孩子則在這種種約束中變得自卑。過分苛求造成年幼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壓力增加,這個時候孩子就變得疲沓,任何批評都無法觸動他,變得底氣皆無,碌碌無為。
在強悍的母親面前,女兒選擇無條件認同,那兒子呢,則會出現另一種情形,那就是無條件逃避。對此,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個精彩的論斷,「假如母親較富於權威性,整天對著家裡其他的人嘮叨,女孩子們可能模仿她,變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儘量尋找機會表現他們的恭順。」因為,當母親總是指責、批評丈夫時,其實是在指責、批評一切男性,兒子作為男性必然會跟他的父親一樣躲在無人的角落。
所以當一個性格過於強勢的妻子喜歡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時,她其實也等於把這種嘲笑和奚落同樣甩給了她的兒子,所以,強悍的妻子,必有一個懦弱的兒子,她越指責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兒子也就越懦弱。
心理諮詢發現,大凡是那種強悍的母親,培養出的不是強悍的兒子,反倒多數是軟弱甚至沒出息的孩子,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也比比皆是。武則天夠強悍吧,奪取了李唐江山,自己稱了帝,可她幾個兒子一個比一個懦弱,一個比一個平庸。
再說慈禧,也夠厲害吧,聯合恭親王奕滅了託孤的八大臣,跟慈安皇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可偏偏生了個不爭氣的兒子。同治帝也是個沒出息的主兒,最後逛窯子逛出了梅毒。同治的性格也很懦弱平庸,他出外嫖娼某種程度上是給母親逼的,因為慈禧對他管教極嚴,對他娶什麼樣的皇后都要橫加干涉,致使他正常的夫妻生活無法進行,只好到外面放縱自己。這就是認同的力量。


3、強勢母親會讓兒子沒男子氣。

現在的母親,有許多是非常能幹的。在統御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親的意志和領導。這樣的結果,是使父權無法體現自己的領導地位,如果一家想維持相對和諧,對於母親的意見和建議,父親只能是「堅決擁護」,否則就是爭吵或冷戰。於是乎,弱勢的父親把本來屬於自己的家庭領導地位拱手相讓。
從母親的方面看,可能會是:
第一,母親自己就沒有安全感,自我價值需要不斷地被外界認可,特別是家人的認可;
第二,母親發現丈夫無法成為值得信賴的人,出於不安而迫不得已行使主導權利;
第三,母親認為父親無能且愚蠢,不會提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所以什麼事情都自己決定;
第四,母親從小到大自我中心感強,喜歡控制與操縱他人行為;
第五,母親有強烈佔有慾,將所有的感情重負壓在孩子身上。

在這種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確實是很不幸的。從心理學上講,男孩的成長需要一個男性的高大形象。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很有可能男孩會認為男性就是像父親一樣,女性就像母親一樣。孩子小時強勢的母親還顯現不出問題,等到幼兒期和童年期時,由於父親的懦弱,且無法阻止母親對孩子的過度干涉,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問題一:男孩難於男性化。孩子對男性力量認識較少,會出現「父愛缺乏綜合徵」,缺乏陽剛之氣,在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發育較慢,並存在諸如焦慮、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礙,在性格方面也會變得懦弱、膽小、孤僻、自卑等。當未來進入社會後,會出現各種不適狀態,無法按自己性別角色規範行事,喜歡找強勢的女人結婚,無法成為值得依賴的丈夫。
問題二:使孩子不敬重權威。父權喪失的家庭,會導致孩子不僅不能從父親身上學到尊敬權威、明白等級,而且還會認為男性就是和父親這樣的。同時在功能不完善的家庭中,孩子面對強勢的母親,往往會本能的討好「強者」,尤其是男孩,他們也會跟著母親,在不知不覺中反抗父親,不重視父親的意見。
問題三:使孩子受到過度保護。母親過於強勢,是其安全感不足的表現,會使其成為一個典型的保護者。害怕自己擔心的問題會在孩子身上出現,只要是不利於孩子的事情,都想過濾一下,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避免發生。於是,母親包辦所有事情,從思想上和行為上都要求孩子跟著她走,最終孩子就會什麼都不會,完全依賴母親,更加印證了母親的想法。
問題四:給孩子過多的壓力。強勢母親往往是能力出眾和是完美主義者,會把培養孩子當成自我實現的方法,苛求孩子做到最好。於是在無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也把自己的價值依附於孩子身上。不能否認,這些強勢母親付出很多,但恰恰是這些「付出」,使孩子感到壓力,容易造成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成年後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
問題五:讓孩子難於獨立。強勢母親不僅丈夫面前強勢,也在孩子面前強勢,不容許孩子說「不」。長期處於母親的強勢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孩子在生活中獨立做決定的機會不多,一切都由強勢母親教導、指揮、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放棄自己的承擔,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和面對生活的能力,形成對母親無條件的服從和依賴。
問題六:孩子學會消極抵抗。強勢母親使孩子失去自我,感覺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母親,內心無法產生做事的動力。孩子在強權壓力下,知道抗爭是無用的,雖然內心在說「不要」,但也只能表示表面上的順從,這也是孩子感覺只有靠消極抵制才能有自主權。於是,孩子面對自己不能掌控和不願意做的事情,往往採取消極態度,磨洋工就出現了。
問題七:孩子難於學會社會交往。父母是孩子最早認識的同性和異性,和他們的友好相處,能讓孩子習得長大後與同性異性朋友相處的方法,這決定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而在強勢母親的管理下,這種社會性的交往變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絕,習慣於隱藏自己的內心感受。這種防禦模式,使其有被社會孤立的傾向,難於融入社會。
問題八:強勢母親會導致「戀母情結」出現。強勢母親由於投入的愛越多,期待的收穫也就越大,母子聯結也越深,甚至還會把兒子當作「替代配偶」,作為情感依託的唯一對象。最後有可能渴望佔有兒子,以至於渴望分享兒子所擁有的一切。這樣使孩子難於擺脫母親影響,獲得真正的自我。這在成年後,使男孩難於認同其他的女孩,更加依賴於自己的母親。

綜上,母親過於強勢,或與孩子接觸多的母親,必須讓孩子在自己的心目中對父親有良好的認知和正確的印象。實際上,一個聰明的母親,總是會給父親機會,讓孩子隨時感到父親的存在,而自己尊重丈夫,則是最好的體現父權的方法。
當然,做父親的不能逃避責任,也要爭取多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上來。最後,需要知道的是,強勢的控制有時未必是強權控制孩子的思維或情緒,也可能是溫柔的強勢關懷或甜言蜜語的強勢控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150

母親的愛 by C2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2/01/%e6%af%8d%e8%a6%aa%e7%9a%84%e6%84%9b/

母親的愛

20140808-obris

母親的愛,如何感恩

女兒的心,無法表達

您年紀大,身體漸差

祝福媽媽:身體健康、美麗動人

做個開心快活人, 常有一顆天使心

其他的事, 我為您煩、我為您擔

我永遠愛您。

我不好的時候, 您忍耐一下, 珍惜這輩子母女緣

祝您生日快樂!!!

 

感恩節過了, 母親生日了, 聖誕快到了, 要發花紅了….

最教人發笑是那年派年終花紅給母親大人後,

一連兩天在中午飯盒中發現了鮑魚。

朋友都傻笑了….哈哈

 

今年母親大人要求名牌護膚禮盒一個

我說好的好的,做個「美麗動人」的靚太吧

 

說時樂個半天、收時樂個半天、用時樂個半天……很好。

開心最重要!

訓練有素的專業公司秘書,曾在多家上市公司,無論是主板和創業板。超過10年上市公司經驗涉及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擁有雙碩士學位,專業為公司管治和工商管理,再加上各個領域專業文憑訓練,精通英語,中國和普通話。在英語教學和兒童發展有豐富經驗。願與您分享生活上的人和事。
Posted in 人生哲學 and tagged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44

杜雪騫:我什麽都有了,母親卻連一張照片都沒有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9/148246.html

i黑馬:80後著名天使投資人,一聽音樂網創始人杜雪騫,和其它三位差不多經歷的80後,當過高管,有自己的事業,都已財務自由。是什麽讓四人再次走上再次創業之路呢?他們為自己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不能享受科技福利的父母做了什麽?

 

大家好,我是松鼠互聯創始人杜雪騫。我創辦過一聽音樂網,它曾是中國最大的音樂網站,但今天我在這里並不是想跟大家分享音樂,而是想跟大家聊聊我和我母親的故事。

今年6月,我帶著老婆孩子去美國南部佛羅里達州度假,老美的天空總是那麽藍,空氣當然也比北京好很多。不過印象最深的不是這些。

在從基維斯特回邁阿密的路上有個很有名的景點——斷橋。施瓦辛格主演的動作片《真實的謊言》大家應該看過吧,有一個經典的場景——施瓦辛格在直升機上把就要沖向斷橋的女主角從車里救起來,那個場景就是在那里拍攝的。[電影片段]我是奔著施瓦辛格去的,但那天當我站在斷橋一邊,往下看,下面是幾十米深的大海,波濤洶湧,那一瞬間,想到的不是施瓦辛格英雄救美的場景,而是想很多事像斷橋那樣,當斷則斷,不要受太多束縛,橋的對面一樣是美麗的風景。

其實,那次度假跟以前不一樣。一路上,我挺糾結的,因為要做一個重大的決定:我要不要重新把自己投入到一段新的創業中。

我算是一個連續創業家,深深地知道創業有多苦多難。

這幾年,我轉做天使投資,每個月看10個項目,比較輕松。我投了十幾家公司,成績也不錯,比如遊戲平臺7K7K,豆果美食、美餐網、itools、愛旅行等等,它們的估值也都幾億甚至十幾億。這些公司的投資收益已經讓我沒有生活的壓力了。我每年有幾個月都帶著老婆孩子在國外度假,一旦開始創業,不可能有這種好日子啦。

另外,我投了那麽多公司,還是需要幫他們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旦創業,就相當於把所有東西都放下,沒多少時間幫助他們了。包括還欠一些人情,需要還一些人情債等。我以前比較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想做一個大家都認為不錯的人。

自己算是一個比較內斂的人,之前創業或者投資,很少參加各種活動,混各種圈子,一旦開始新的創業,就要經常刷臉,到處給公司和產品站臺,就像今天來上“代言”一樣。

那天在斷橋上,促使我下定決心的是我的母親。我母親一輩子為我付出那麽多,我是時候該為她做點什麽了。

我出生在山東菏澤地區的一個小縣城里。我父親是一個普通職工。我母親和其他母親一樣,一輩子只想著兒女好。

大家看我斯斯文文的,但從小到大,我都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沒少讓父母操心。

我從小有個特點,一旦喜歡上某個東西,就在一段時間里無節制地瘋狂迷戀。初一,我迷上了武俠小說,把我們縣城里能買到的、租到的小說都看完了,成績自然不會好,初二就留級了。高一,我瘋狂地愛上足球:上課看足球報,下課就踢球,一直持續到高三,大學也沒考上,只好複讀。複讀那一年,我又迷上了互聯網,上課看互聯網的教程,下課去網吧,再次高考也只考上了揚州的一所普通院校。

那年高考完,我突然想著要獨自去野外探險。我想很多人年輕的時候都有這種想法吧。我把這次旅程想得很美好,特地買了一本野外生存的書,刀叉、電筒等野外裝備一應俱全,甚至還準備了一包消毒劑,因為當時想,在野外要是沒水喝,把臟水消一下毒就可以了。沒想到,我剛走到微山湖就遇到了問題。微山湖大家知道吧,《鐵道遊擊隊》主題曲——”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微山湖風景很好,但我剛到那里就遇到了小偷,現金全被偷沒了。那時候,連回城的車費都沒了。我把身上唯一值錢的相機押給客車司機,才回到濟寧。然後去銀行取了錢把相機贖回來,並第一時間給家里打了電話。

我父母非常擔心,馬上讓家里的親戚開車到濟寧把我接回家。回到家,母親也沒責怪我,只是說,餓了吧,趕緊吃飯,然後到廚房端出了早準備好的飯菜。

2002年,我讀大二,因為太喜歡互聯網了,決定輟學創業。我母親是個很普通的家庭主婦,壓根不懂什麽互聯網,更不清楚我到底要做什麽,但她從來都尊重我的決定,像輟學,別的父母可能會極力反對,但我母親只說了一句話——只要你不去做犯法的事,幹什麽都行,實在做不下去了就回家。

慢慢地,我創業有點成績,收入也上去了,會定期給母親一些錢,她總是說,你爸有退休金,還有家里的房子租出去幾間,有一部分收入,夠花,你在外面,不用那麽拼命,身體要緊。她甚至還想過做點什麽小生意賺錢來補貼我。

我每年都會回老家看望母親3-4次,每次都不敢提前告訴她。因為一旦提前知道我什麽時候回家,她肯定提前幾天準備一堆我愛吃的東西等著我,回京的時候還讓我帶走大大一包。我實在不想我母親累著,只好每次都不提前說,讓她沒有準備的時間。

我結婚後,有了孩子,因為母親年紀有點大了,行動不太方便,也就沒讓她來幫忙看孩子。每次電話里她總自責的說,自己年紀大了,也沒能力照看孫子,幫不上我的忙。

孩子出生沒多久,我回了一趟老家,那次特意沖洗了一些孩子的照片,她非常開心,把照片擺在家里最顯眼的位置。回北京後,我母親經常在電話里催我,讓我多寄一些孩子的照片給她。因為等各種原因,總是讓她失望。

後來孩子大一點,我母親每年都到北京住一兩個月,主要是為了看孫子。她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在北京住。在北京,她誰也不認識,一大早我和我老婆都去上班了,孩子去上幼兒園,家里就剩下保姆和她,她們倆也沒什麽共同話題。我母親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我們。我們小區里其他家的狀況也差不多,一到白天,只剩一堆保姆在小區里聊天。

我做父親後,慢慢理解到,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離父母越來越遠的過程。我什麽都有的時候,真的是離我母親越來越遠的時候。

我們都在用IPhone,ipad等各種智能設備,母親只會用按鍵的手機;我們都在用微信、微博聯系,母親只會給我打電話;我們都在談論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3d打印等高科技產品時,她每次只能跟我聊聊哪個鄰居、哪個親戚怎麽了;我們去旅遊,隨時可以把美景用手機拍下來分享到朋友圈,而母親只能催著我給她寄點照片回去……

其實,以現在的條件,我自然能讓我母親吃好、穿好、住好。但仔細想想,雖然我一年回老家3-4次,雖然我母親也偶爾到北京住,但我陪她的時間真的挺少的。她現在最大的樂趣就是,看看孫子的照片和翻看以前的老照片。

在山東,有一些傳統還保留得比較好,逢年過節,我們一大家子人在一起,拍一些大合影。在我的印象中,從出生到現在,每年都請專人來拍照。我母親的房間里,有厚厚一疊相冊。

2010年,我父親因病去世,母親一個人住,其實我還是很擔心,生怕有點什麽意外的事情發生,讓我後悔一輩子。我一直在尋找一個東西,既能讓我母親可以實時看到孩子的照片,同時還能讓我了解到我母親的近況,拉近我跟母親的距離,並且她還要會使用。尋覓了一圈,市場沒有能同時滿足我這些需求的產品。

所以,我下了決心,要為我73歲的老母親做點事,讓她可以隨時看到孫子孫女的照片。我怕如果我不做這件事,將來有一天會後悔。

我的朋友林偉,她母親已經80多歲了,住在黑龍江老家,半年前家里的固定電話壞了,他專門飛回去幫她母親選購一款手機。他先找的是所謂的老年手機,聲音、字體是很大了,但操作系統實在太爛了,完全談不上簡單,最後還是買了諾基亞最經典款的小手機。

我就想,能不能做一個產品,讓像我們的母親這樣完全不會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的人都能用?

我自己先拿出幾百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拉上林偉,還找到另外兩個有類似苦惱並且能力互補的合夥人,一個叫俞銳,做了二十多年的硬件,其中在三星做了十年,做到了華人最高職位,還有我們現在的CTO曹振,他是盛大手機創始人,也是中國最早研究安卓系統的前50人。

最後我們選定的產品方向是智能相框。今年7月份我們開始籌備,40多人苦幹了5個多月,產品原型出來了,12月8號將上京東眾籌。它首先能滿足我母親最急迫的需求——不會操作智能硬件沒關系,插上電源就能自動收到我發的照片和短視頻。我和母親還可以通過它視頻通話,或者我視頻監控她在家里是否安全。

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母親對我說,很多老年人家里並不能上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在相框里內置3g上網卡,並且免費贈送一年能接收500張照片的流量。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情形,一回到家里,父母經常讓我們幫著設置各種智能設備,但我們大部分時間不在父母身邊,怎麽辦?為此我們專門開發了遠程控制系統,不管父母的智能硬件有任何問題,我們都可以用自己的手機遠程幫他們解決。

在中國,有接近兩億老年人,其中8000多萬是空巢老人,他們的處境跟我母親很像。我很榮幸能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讓他們更幸福一點。

這次創業以來,我的周末沒了,更別提外出旅遊了。這種把200%的精力放在一個事情上的狀態,我很喜歡,因為我覺得值!因為我真的不希望,自己什麽都有的時候,母親連一張照片都沒有!
 

關於“代言”:

"代言"是《創業家》傳媒新打造的旨在讓創始人講產品故事的新媒體產品。微信號:aidaiyan_founder,網站www.idaiyan.cn。

我們相信每個創始人都是產品經理,都是公司產品最好的代言人。每個企業集全公司之力嘔心瀝血鍛造的產品,都應該像雷軍和羅永浩一樣,通過創始人的精彩講述推廣出去。

我們相信,每個創始人對產品的真誠思考和投入,一定能打動更多的投資人、創業者和消費者。

愛產品,愛代言,就來《創業家》傳媒為自己的產品做“代言”,有興趣的創始人和市場總監趕緊撥打手機或者加微信15910687353。

歡迎掃“代言”二維碼:
 

\

(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汪韜/圖)

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我才明白為何柴靜如此認真地去尋找霧霾元兇,正如她所說,這是一個母親與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今天上午,柴靜關於霧霾的紀錄片終於登出了,名字叫《穹頂之下》。

昨夜00:13,我正在收拾行李,收到了柴靜的消息,她淡淡地說:“應該明天上午發。晚安。”

我想,柴靜這一夜應該沒有安睡。

她說,可能像你說的,不在霧霾天發出,片子不會引起大家的關心。也可能播出後會有很多想到不到事情,但是它有它的命運了。

我也沒有安睡。這個保守了一年的秘密終於要公開了,而柴靜和我都不知道秘密公開之後會發生什麽。

作為南方周末的環境記者,2011年秋以來,我一直在寫大氣汙染的深度報道,並笑稱要做“最大氣的記者”。2014年5月,在環保部的一次會議上我遇到了柴靜,互留了聯系方式後,她時常和我探討一些大氣汙染的問題,要一些專家的聯系方式。

我沒有對別人說起柴靜在關註霧霾的話題。這是記者之間最常見的交流,我並不感到驚訝。後來聽說她當了媽媽後,對於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越發關註。這正是我們南周綠色板塊關註的領域,我很欣慰。只是覺得她太認真了,大氣汙染的各個領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沒有看到報道。

而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請去給她的演講提意見時,我才明白為何柴靜要花一年時間,為何要采訪那麽多人。

“聽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間,我覺得對她沒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

我驚住了。

我做了那麽多的大氣汙染健康效應的報道,我知道空氣汙染可以導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甚至過早死亡,但已有的研究在我眼中似乎都只是數字,霧霾天我自己也不采取任何防護措施。

而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那些空氣汙染致病的概率似乎一下子變成了100%,我才明白為何柴靜如此認真的去尋找霧霾元兇,正如她所說,這是一個母親與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那次模擬演講結束後,柴靜問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麽。我說,應該是柴靜女兒一出生就得了腫瘤,她懷疑和霧霾有關。

柴靜嘆了口氣,她說這也正是自己擔心的。她的家人其實很支持講出孩子的故事。但是從一個新聞從業者的角度出發,柴靜覺得,從一個受害者角度出發,可能有違客觀性。

我說,正因為你是一位受害的母親,才會有尋找答案的動力,去了解霧霾的健康危害,了解霧霾的原因和治理。我們不強調女兒的腫瘤和空氣汙染之間的因果關系,但空氣汙染的確會導致健康風險,雖然這種風險還有太多的未知,而這種未知更值得我們去發現,去呼籲,去阻止。

所以,在柴靜的片子中,最觸動我的場景便是她的小女兒,紮著倆小辮,伏在窗前,看著霧霾籠罩的世界。

臨走前,柴靜說,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放女兒的故事。這個猶豫一定會持續到片子錄制之前。

2015年1月27日晚上11點,白色絲質襯衫,淺色牛仔褲,平底皮鞋。柴靜以一個母親普通的裝扮,完美的完成了演講。

無數臺攝像機,黑色大屏幕,全程無人發微博、朋友圈,我坐在小劇場的地上,和數百人,靜靜的、秘密的觀看了這場演講。

演講依然以女兒的故事開始,我內心居然一下子釋然了。

柴靜張嘴就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這一句對於PM2.5的定義體現了極強的專業性。而一束光打下來,她雙手捧著這些看不見的顆粒,又像一場感性的訴說。

她真是太會講故事了,全程不超過三個磕碰。而這可是相當專業的故事,雖然是第二次聽,出於職業習慣,我居然還是記滿了三頁筆記,並標記出幾個小錯誤供後期修改。她記下了那麽多的數字,還要用形象的比喻描述出來。我深知這種難度,因為我在用文字描述的時候都極其困難,而她要講出來,甚至做出動畫表達出來。

片子分為三個章節,霧霾是什麽?從哪里來?我們怎麽辦?

這是典型的專業報告結構,可是現場的觀眾似乎在尋求這種專業。我旁邊的小夥子在演講開始前問我機動車到底對於PM2.5貢獻多少,當柴靜說到這里時,他緊縮眉頭,頻頻點頭。而像邢臺市的“為我市退出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一而喝彩!”的橫幅出現時,現場一陣笑聲。當APEC藍下的故宮角樓出現時,那種稍縱即逝的美好使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偷偷的舉起手機拍照。

回去的路上,我和幾個小姑娘同行,大家激動的表達觀後感。一個女生說,等片子出來後,我都已經想好怎麽宣傳了:如果你不想花時間看這幾年霧霾的報道,花兩個小時看這個視頻就夠了。

我說,你意思是我這三年多的報道都白寫了啊。

其實我的心里更為激動,大學里學習環境科學,畢業後從事環境報道,尤其是從事大氣汙染報道,我看到了這種轉變。這種轉變不只是重腕治霾的“氣十條”,不只是全球皆知的“APEC 藍”,而是猶如那些彌漫在全國各地的細小的汙染顆粒,對於空氣汙染的關註也滲入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

正如2011年潘石屹轉發美國大使館監測PM2.5數據,接受外媒采訪居然還“受到了批評”。而今,賈樟柯拍《人在霾途》,柴靜講述自己的故事,甚至連過年回到家,家人都勸我離開那個“成天霧霾”的北京。

此刻,我在南京的火車站等候回京的列車,天氣陰冷,好在PM2.5只有十幾,空氣質量優。手機已被柴靜的視頻刷屏,一位在環保部門工作的同學發來消息稱贊這個視頻:“大家表示做得很到位”。

那就好。看吧,不在霧霾天發出也會有好效果的。

我想,柴靜今晚可以睡個好覺了吧。

南方周末近期將有詳盡報道,敬請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13

獻給全天下所有的母親,你們辛苦了!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58

獻給全天下所有的母親,你們辛苦了!
作者:陳大惠

第一跪
十月懷胎娘遭難   一朝落地娘心寬
赤身無有一根線   啼哭問娘要吃穿
夜夜五更難合眼   娘睡濕處兒睡幹

第二跪
倘若有病請醫看   情願替孩把病擔
東拜菩薩西拜仙   焚香抽簽求仙丹
孩兒病情得好轉   母親方才展笑顏

第三跪
學走恐怕跌石坎 常防火與水邊邊
時時刻刻心操碎 行走步步用手牽
會說會走三歲滿 學人說話母親歡

第四跪
八歲九歲送學堂   望兒發奮賽聖賢
衣襪鞋帽都辦全   冬穿棉來夏穿單
先生打兒娘心酸   拂袖掩面淚擦幹

第五跪
母親真情比海深 為孩花錢不心疼
早起晚睡賺鈔票 自己不舍花分文
莫讓孩兒差別人 恨把黃土變金銀

第六跪
兒女出門娘掛念 夢魂都在孩身邊
常思常念常許願 望孩在外多平安
倘若音信全不見 東奔西跑夜不眠

第七跪
養兒養女一樣看   十七八歲結姻緣
燒香問神求靈簽   力出盡來汗流幹
花錢多少難算盡   為了兒女把賬欠

第八跪
成家立業兒女安   父母操心仍不斷
千辛萬苦都受遍   父母恩情有千萬
如若生兒娘不管   兒女焉能有今天

第九跪
母親心系兒女身   操心操到病滿身
滿頭青絲變白發   臉起皺紋肢變形
兒女回家笑常在   噓寒問暖忙炒菜

第十跪
母親年老得病患   誰請醫來藥誰煎
母親能活幾多年   兒女團圓有幾天
百年母親閉了眼   幾多兒女在身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孝敬父母
不要當失去時才去後悔沒有珍惜……
誠如斯言,當善待父母,父母是個寶
在此,祝願天下所有的母親快樂、幸福、安康,母親節快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994

曲婉婷母親被捕調查 涉嫌賤賣數億國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5094.html

曲婉婷母親被捕調查 涉嫌賤賣數億國資

每經網 王銀超 2015-05-07 16:24:00

作為母親,張明傑缺席了陪伴女兒長大成人的時光,這曾經一度招致女兒的憤恨。但她把多出來的時間和精力,傾註在自己的職業上並取得了成功。在涉嫌違法違紀被帶走調查以前,她官至正處級,對於在基層打拼的公務員而言,這個成績殊為不易。

現年59歲的張明傑女士有兩個人生角色:母親和官員。她在這兩個角色中展露出相同的性格:強勢。

在歌手曲婉婷眼中,母親張明傑的形象是這樣的:樸素、堅忍、能幹,頭發很短,不燙不染,走路特別快,做決定特別果毅。作為母親,張明傑像大部分中國家長一樣,送孩子去學鋼琴,出國念商科,希望孩子順利畢業,結婚生子,按部就班地過完一生。

面對媒體時,曲婉婷不諱言自己16歲出國後,希望中斷學業專心做音樂,因此與母親關系鬧僵。“我不管你怎麽說,我也不要再保持沈默,媽媽,我就是我,請不要想改變我,別人的孩子不是我。”她在一首獻給母親的歌曲里唱道。

作為母親,張明傑缺席了陪伴女兒長大成人的時光,這曾經一度招致女兒的憤恨。但她把多出來的時間和精力,傾註在自己的職業上並取得了成功。在涉嫌違法違紀被帶走調查以前,她官至正處級,對於在基層打拼的公務員而言,這個成績殊為不易。

2014年母親節,曲婉婷在社交網站貼出與母親的合影

“你外婆在我19歲時去世,我靠自己走到今天。”在送16歲的曲婉婷上飛機前往加拿大留學時,張明傑對女兒這麽說。

1956年出生於遼寧鐵嶺的張明傑,16歲開始工作,從哈爾濱市輕工幹部學校科員一步步走到頂峰。2000年,送女兒出國的同一年,張明傑第一次當上了正職——市建設局信訪處處長。兩年後,2002年12月,張明傑開始任哈市道里區政府副區長。經過三次分工調整,2007年,張明傑分管全區農林、水務、交通、農業綜合開發和各鄉鎮農業農村建設等工作。

從道里區副區長一職開始,張明傑的工作便和征地、拆遷、開發、建設等聯系在了一起。直至日後她達到自己仕途的巔峰,擔任哈爾濱市發改委副主任、市城鎮化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2014年9月29日,張明傑被哈爾濱市檢察院以濫用職權罪逮捕。《路標》君多方調查獲知,張明傑的涉嫌“濫用職權”之舉發生在其擔任道里區副區長期間,與一宗國企改制的資產處置密切相關。

負責這家國企改制工作的張明傑,以鐵腕的手段主導了該國企的改制與資產處置過程。此次並不透明的改制,致使巨額國有資產疑以賤價流入民企開發商之手,而這家民企則與張本人及親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曲婉婷與母親合影

國家試點:50億項目爛尾

從市區往東南方向驅車7公里便到了新發鎮,和所有的農村小鎮一樣,因建築施工一路上塵土飛揚。如果不是在機場路和四環路交匯處的50多棟在建高樓,人們便會驅車而過,對此了無印象。

圍著這片在建樓房的“原生態社區典範,怡景·森林城”廣告牌,在低矮破敗的民房和荒蕪的田地交錯之中格外顯眼。

房產廣告中的怡景?森林城,是“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項目”,“將成為哈爾濱市首個森林城市示範社區。”原定開盤時間為2014年7月,入住時間為2015年3月。

但在2015年“五一”節前,偌大的爛尾工地沒有施工的跡象,只余看守工地的三四個人。門口的橫幅顯示,“國家級試點新發鎮小城鎮施工現場”。

爛尾的國家級試點——新發鎮小城鎮建設項目怡景·森林城施工現場。攝|王銀超

“瞧瞧那規劃,亂七八糟的”,一名在鎮政府門口的村民說,“都停工兩年了,沒錢。”

這個尷尬的存在,曾被哈爾濱市乃至國家層面寄予改革的希望。

2008年3月,道里區新發鎮被國家發改委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列入全國第二批改革試點鎮。按最初的規劃,新發鎮將把全鎮11個行政村,26個自然屯整合建設成建國-慶豐-紅旗三個新型社區,打造“三區、兩軸、四個增長極”的空間結構布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30

母親節快樂 by C2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5/04/%e6%af%8d%e8%a6%aa%e7%af%80%e5%bf%ab%e6%a8%82/

母親節快樂

downloadfile-12

 

母親節快到了,又是一年一度跟敬愛母親好好感謝及慶祝的日子。
每次筆者都預備豐富獎金及獎品,令母親大人歡喜歡喜一番。
今年獎金已經乖乖呈交了, 獎品則是自制愛心手提包型花籃一個….
由玫瑰、洋桔梗、康乃馨組成,再配以插花海綿、絲帶及珍珠
首先先以珍珠穿上成手提之型式,以鐵線扣上海綿,再在插花海綿四面插滿四打康乃馨
整個過程差不多90分鐘,最後再加上玫瑰、洋桔梗放在插花海綿上方作點綴
配合法式瑚碟結,整個漂亮的作品大工告成!!!
每個好友看到也感覺非常溫馨
媽媽看到後愛不釋手,贊口不絕,馬上拍照片與人分享。
能讓媽媽快樂是子女最大的福氣!
祝母親節快樂!
訓練有素的專業公司秘書,曾在多家上市公司,無論是主板和創業板。超過10年上市公司經驗涉及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擁有雙碩士學位,專業為公司管治和工商管理,再加上各個領域專業文憑訓練,精通英語,中國和普通話。在英語教學和兒童發展有豐富經驗。願與您分享生活上的人和事。
Posted in 未分類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84

我的父親母親/我們這一家 (2)
















爹核士街26號故居, 我家1963年至1966年的舊居














2006年的永勝大厦 















爹核士街26號故居, 此幢唐樓一向"溶溶爛爛", 惟近年西環樓價颷升, 水漲船高, 致令此等舊樓有價有市, 業主們亦願意落本翻新.  不看我還真不記得, 原來此幢唐樓有名有姓的, 其大名為 "永勝大厦", 失敬失敬












從永勝大廈望向卑路乍街,6,70年代爹核士街兩旁滿佈小士多及大牌檔,而今路邊只有貨車停泊,空蕩盪的讓人有著滄海桑田的感概















永勝大廈後門











電車左邊的舊樓是吉席街119號, 即為我家1966年至1970年的舊居















北街26號建隆樓,我家1970年年至1972年年的舊居















北街建隆樓















均益街10號安發大厦, 我家自1972年即卜居於此















均益街安發大厦












從安發大厦望向卑路乍街, 7,80年代均益街街兩旁滿佈舊樓, 現在差不多都清拆迨盡, 左邊是帝盛酒店,  而右邊則是剛落成入伙的加多近山















2006年從卑路乍街望向安發大厦, 左邊的舊樓因爲要興建帝盛酒店而被拆掉,  而右邊舊樓當時仍安好












2006年均益街內因爲要興建帝盛酒店而被拆掉的舊樓群 1












2006年均益街內因爲要興建帝盛酒店而被拆掉的舊樓群 2















母親的中年照















父親的中年照















母親與大哥的合照, 那時大哥年約三, 四歲.  留意母親和大哥的衣服都是用同一塊布料做成的, 這說明老媽在很早的時候已經自己動手爲家人做衫












父親, 母親與大哥的合照, 我想這幀是我們最早的全家福










父親, 母親與幼妹在飲宴時的留影. 幼妹童年時經常跟父母"去飲",我則因爲年紀較大, 不喜歡飲宴的喧鬧, 所以很多時以要温書應付考試的藉口逃避, 現在與幼妹談起往事, 她都會笑説"我比你食多好多好嘢"
















父親與母親在飲宴時的留影, 可看到當年的人視"去飲"為隆重大事, 父親雖然是街市佬, 但依然是西裝骨骨, 老媽更是穿著專爲飲宴而度身訂做的長衫

















幼妹戲稱這張照片為三個國王和公主。後排由左至右是父親,四伯,五伯













唉! 又係父親帶幼妹去飲, 你都咪話唔眼紅




(6) 吉席街年代(約1966年至1970年)



我們在爹核士街過了幾年寄人籬下的生活, 感覺當然很是不爽,加上父親收入按年資增長,遂萌生搬遷的念頭。  此外我們幾兄弟日漸長大,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間,幼妹出生後,使這個需要更為逼切。  父母幾經思量 (主要是經濟上的考慮) 後即下定決心搬家。為了遷就父親返工,我們當然不可能搬離西環,事實上我們這次搬到離魚市場僅幾步之遙的吉席街街尾,地址是吉席街119號2樓A座.   此幢舊樓今天當然已然拆卸,並改建為西環豪宅泓都.   新居距離魚市場非常近, 其窗口望出去便是魚市場的入口,老爸返工當然更為便捷。  為了提供較舒適的生活環境,這次我們做了包租公,包租了整個單位,父母和幼妹睡尾房,我們三兄弟則睡走廊的碌架床,我和幼弟睡下格,大哥睡上格 (由是之故我經常乘他不在家的時候,偷偷的爬上上床,把玩他的東西如唱機,漁竿,甚至偷看他的日記,有次給他發現,結結實實的修理了我一頓)。  至於頭房則分租出去以減輕租金的負擔,我記得最早的時候租予蝦欄的先生何老九夫婦,兩人尚算斯文,大家相處亦頗愉快,其後他們另覓住處,頭房便租予一對有些十三點的夫婦,兩人年紀其實雖然不輕,但卻喜歡打情罵俏.  誠然兩公婆談笑屬私人事情,問題是那年代的房間不是梗房,而且板間房,即以不到頂的屏風做間隔,兩人互相笑罵的聲浪經常響徹全屋,讓父母頗為不滿 (相信他們也怕教壞細路),終於找個藉口把他們打發掉。




為了維持生計,加上當年的社會風氣是 "搵得幾多得幾多",所以老媽拼命找外快,這在暑假期間尤甚;  我們平日要上課,不可能有太多時間做兼職,然而每當暑假期間,她便會接很多剝蝦,穿膠花以及穿旅行單孭袋等工作回家做,讓我們整個暑假都只能躲在廚房與臭蝦和膠花枝為伍。當時心情當然十分鬱悶,但那年代的小朋友那敢抱怨?現在回想起來,卻有點慶幸因為這些兼職,我們一家(父親除外)才會坐在一起工作,談笑。  說來有點可悲,我對早逝的大哥的最深印象竟是他低頭剝蝦的身影 (詳情請瀏覽早前網誌 "血淚童工")。




1967年剛巧碰上左派暴動,暴動其實對我們無甚影響,既不打擾父親的工作,也沒對我們學校造成怎樣實質的衝擊,當然老媽會不斷告誡我們說出街要小心,見到可疑物品及人群要遠遠避開,如此而已。  但世事無絕對,八達書院每年都會在中環大會堂搞畢業典禮,即使暴動期間亦不例外。  那天晚上我和幼弟跟隨大哥往赴大會堂參觀典禮,其興奮心情自然不待言,惟典禮剛開始不久,司儀即宣佈政府會在晚上九點實施戒嚴,並著令我們立即回家。  我和幼弟當然隨着大哥走,其時路上已沒有公共交通工具,但仍有貨車在釣泥艋,每位二, 三元返西環,但大哥不知是否捨不得,或者年青人愛冒險,寧可坐十一號(即徒步走)回家。  一路上大夥兒以唱歌談笑壯膽,好不興奮,  估計走了一句多鐘, 終於趕及在戒嚴前返抵家門.  但回家後卻是另一種光景,那年頭沒有手提電話,母親無法與我們聯絡,也不知道我們的情況, 只得 "像個癲婆般" 倚門待子,我想大哥那頓貓面該甚為豐盛了。




在居於吉席街年代,幼弟曾在暑假期間鄉居了兩個月,這段經歷他今日回憶起來仍覺回味無窮, 何解獨他一人享受如此優厚的待遇?這得從他的 "資質"說起。  我幼弟的性格比較跳脫外向,今天看來是聰明伶俐, 積極進取,但當年比較保守的家庭教育觀點卻是反斗/不守規舉。  母親管教雖嚴,但對幼弟有時仍覺無計可施,於是趁放暑假之便,央求同鄉兄弟輝伯把他帶回佛山住兩個月,希望他在鄉下 "靜修" 之餘能稍改一下他頑皮不羈的性格。  據幼弟日後憶述,喜歡開玩笑的性格是改不了,但卻很懷念鄉下那種緩慢而寧靜的生活。  每天的作息除了跟表姐們幹點活外,大部份時間只是閑着無聊,或看看書 (如"繡像三國演義"),或在田間漫步,甚至只是懶洋洋的躺在竹席上聽聽蟲鳴, 那種感覺以當年少年心性來說當然是沉悶無聊,但今天回想起來,卻是卻一份是難得的經驗, 起碼他今天能以第一人稱的身份縷述六十年代國内鄉間的人情事故, 即使他的同齡友輩, 也鮮有這個福份去親身體驗這種生活.  




言歸正傳,  我們一家在吉席街期間可謂大起大落,甚至可以用 "苦難重重" 來形容。  先是父親在 "打咗廿幾年工" 後終於以無比的勇氣創業,與人合資成立蝦欄。  說他要鼓足十二分勇氣絕對沒有誇張其詞,那時候我們一家六口,四個是化骨龍,僅靠父親一份工資過活,攪生意即意味着不單失去了穩定的收入,更可能會讓投資血本無歸。  這方面不得不稱讚一下母親,她雖然身為女性,但個性卻甚為堅強,有主見, 父親決定自己出來搞生意,多虧她的推動和支持。  多年後母親手帕之交雁姑經常憶述這樣一件往事: "你阿媽把金銀首飾全部交給我,數也不數一下, 便著我拿去老西盛金舖變賣,換錢來支持你老爸做生意".   她這樣說固然是驚嘆於母親對她毫無保留的信任, 然而從這件事可以推想到,母親在父親事業上的助力有多大! 




然而吉席街年代亦是我們一家惡運不絕的歲月,打從1968年開始,家中各人便經常進出醫院,先是我手腕生了個小肉瘤而需要往瑪麗醫院割除,不旋踵父親則因胃病入院,最後要割掉半邊胃.   他的胃病是因為工作繁重,食無定時所致,然後我大哥因為經常覺得胸腹疼痛,被楊英揚醫生診斷為肺積水,要入中環港中醫院留醫,而幼妹的大脾則無端端長了個肉瘤,在西環梁永賢醫生處屢醫不癒,最終仍是往楊英揚處求診,並被送入港中醫院作進一步治療。  有一段時間大哥與幼妹同住一間病房,幼妹至今對那段短暫與大哥日夜相處的時光仍然甚為懷念。  不管如何我們一家與病魔纏鬬了幾近三年,其最終的結果是父親和幼妹得以完全康復,大哥卻不幸離世 (詳情請參閱早前網誌 "我的大哥")。  母親當年為了照顧三個病人,可謂心力交瘁.  她憶述當年的情況說 : "你們兩兄弟年紀還小,幫不了我,我一大清早便要煮飯煑粥,先打發你們兩兄弟返學,然後撲兩間醫院,送湯送飯予你老豆和大佬,夜晚返到屋企成身散晒仲要做家務,洗衫燙衫,晚晚要過了十二點才能睡,第二朝六點鐘便要起身重複一整天做嘅功夫"。 光是聽她說已可感到她的疲累,不要忘記她還要擔心醫院裏親人的病況。  大哥逝世後她的精神一下子垮了下來,有陣子脾氣變得甚為暴躁,喜怒無常,今天回想起來,她沒有患上抑鬱症已是萬幸。




1969年的七月,舉世都為人類首次登陸月球,在廣寒宮留下足跡而歡騰,然而我家卻爲大哥的離世而愁雲慘淡。  我們三兄妹年紀還小,不懂生離死別的意義,只知道大人們個個愁容

我的父親母親/我們這一家 (1)


















母親少女時代的倩影















原來母親少女時代已經燙髮, 在那個年代可説是挺追得上時代












母親少女時代與舅父的合照















母親寫下外祖父母生卒年月日的字條















父親年青時代的照片















不要説我其"賣花讚花香", 老爸年輕時算是頗眉清目秀











父親和母親沒有正式的結婚照, 這是我手頭僅有的他倆年輕時的合照




寫了近七年網誌,寫過大哥、故友、聰舅父和四表姐,甚至是素未謀面的七姑媽,但至今卻仍未正式寫過至親的父母,著實有點不可思議,但這中間的原委其實也不難理解,那是一種 "近鄉情更怯" 的情懷,越是最親近的人,越是不知從何入手,去描述自己對他們的感情和思念.   事實上多年來幼妹都不斷催促我寫一篇關於父母的傳記,但礙於俗務纏身, 加上生性疏懶, 以致事情一拖再拖.  然而最近發生了件小事,促使我動筆去寫這篇關於父母的文章。  推動力來自網友Margaret, 不要誤會, Margaret從來沒有慫恿過我,她只是賜贈了一本他年屆百歲的父親所寫的自傳 "浮生錄" 給我,書中丘老伯將其與中國國運緊緊連在一起的一生娓娓道來,看得我甚為入迷(丘老伯自謂"大時代激流中的一點泡沫" 著實過謙了).   我一直都認為,並非偉人/名人才有資格寫自傳,一般人的口述歷史其實更能真實地反映他身處/成長那個年代的變遷; 以及當時政局,經濟,如何實質地影響一般平民百姓的人生。  丘老伯的書,洋洋十數萬字,這篇短文當然不可與之比肩,但他的大作,激發起我也要為父母留一點印記在人間的 "壯志".    雖然他們都是平凡人,從沒幹過什麼大事,畢竟他們的壯年黃金歲月與香港及國內的跌宕起伏有着息息相關的關係,透過閱讀他們的生平,起碼可以從一個橫切面去瞭解那段日子的歷史。  當然,在我而言,這可說是一次 "靈性尋親之旅".    事實上,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向靈魂深處飛翔,詳談自己父母的一切。




執起筆來,我不禁有點躊躇,也有點後悔,差點兒要打退堂鼓,不為什麼,原來我此刻才發覺我竟對他們的歷史和過去如此陌生。  如前網誌所述,我來自一個頗為傳統的家庭,從小父親便予我以不苟言笑的感覺,母親當然好一點,但她的脾氣較為暴躁,我們一般都不敢怎樣 "招惹"她,末流所及以至我和父母的關係並不十分密切(我想六,七十年代成長的孩子大都如是罷)。  即使父母在暮年,喜歡 "想當年" 的時候,我卻忙於工作,心頭/手上的事既繁多,沒有多大的心思去 "應酬" 他們.   而今兩老離去了,我才後悔當時沒有多放時間和心思去耹聽他們的故事,否則我此刻便不用如此辛苦地潛行往記憶的深處,去發掘他們生平的每一個點滴。




(1) 父母的童年年代



先說父親,他可謂出身於純正的 "紅五類" 之家(一笑),他在1924年生於中山石岐一個傳統的務農家庭,父名梁華,母名何大.   袓父一生都是個種米的佃農,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民.   父親是家中的老么,上有九兄姊, 其中九叔早夭,但袓母 "生十個,養大九個",其實已經很不容易.  父親排行第十,估計祖父不識字,所以只能為他取名為拾。  我想祖父僅識的幾個字,如 "生"、"成"、"財" 等都分別被三伯、四伯、五伯等霸佔了,到了生父親時他無字可選,惟有以 "拾" 名之.  至於其他姑媽,因為"只是個女",取名便簡單得多了,二姑媽名為梁二,六姑媽梁六,八姑媽梁八, 如此類推。父親既為家中的孻仔,按孻仔拉心肝的定律,他深受袓母的寵愛,母親晚年時仍常以父親 " 十幾歲人仲要同老母瞓" 來取笑他,祖母痛愛父親的程度可見一斑。




雖然父親生為老么,但他絕對沒有嬌縱怠懶的性格,相反他一生工作極為勤奮,也非常顧家,念舊,恩恤朋友.  這除了先天性格使然外,貧困的家境(祖父務農,加上一家十二口,食指浩繁)亦根本容不下他懶惰和好食懶飛。 父親童年時曾唸過一、兩年的  "卜卜齋"(即舊式私人書墊),算是 "有些墨水在肚",這比他同齡的友輩,以至他的兄長來説已算是比較幸運的了, 而他的能寫會算, 亦為他日後工作以及創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然而家境貧困不容許他專心唸書(估計他童年是應該是邊唸書邊落田幫祖父務農),最終他仍得輟學,並在十五、六歳時往赴佛山謀生.  他去佛山的詳情我不太清楚, 相信應該是親友介紹,另外佛山市是當年廣東的四大名鎮之一,商業和貿易都較石岐發達,找工作謀生較易的緣故。  有幸他是去了佛山,這才遇到母親,除了造就了他倆的 "良緣"外,當然亦製造出我們幾兄弟姊妹.  沒有佛山之行,又哪來我們幾個的出生?




母親香佩坤,1925年生於佛山,父名香柏森,母名張轉(曾外祖母因為生了幾胎都是女,故此名外祖母為「轉」,希望下胎能生男,結果好像未能如願以償)。  外祖母早逝,母親由其外祖母(即我的曾外祖母) 撫養成人。  外祖母共生了七個兒女,惟僅長男(即舅父香伯融)及母親 (也是老么) 能長大成人。  外祖父在佛山一間名為 "恆昌泰" 的雜貨鋪當掌櫃。  正如上文所述,母親的童年以至少女時代均是跟隨其外祖母生活,舅父則遠赴星洲(新加坡的舊稱)投靠其大姑母謀生,他亦在星洲認識舅母,其後兩人回佛山完婚,並在那裡定居.   根據母親的憶述,她與其外祖母相依為命的一段時間里,除了學會女兒家的必修課如針黹女紅外,也學懂了看書寫字(她唸過兩,三年的卜卜齋,勉強算是知書識墨,也寫得一手好字,相信那是由外曾祖母或者其他長輩親炙罷), 並以織布維生 (難怪她日後往花布街買布做衫時與布舖伙計討價還價時如此專業).    母親曾說少女時已熟讀紅樓夢,對書中人物的性格和遭遇,均能琅琅上口,如此說來,她看過的書不在少數.   另外母親的書法頗為挺拔秀麗,起碼比我這個所謂的「番書仔」好多了。   順帶一提母親的少女歲月,剛好是日軍侵華的年代,她記得最驚險的一次經歷是有天日軍忽然進村,她慌忙躲在雞籠的後面,猶幸雞隻沒有啼叫, 驚動日軍,這才逃過日軍的搜索。  一句題外話,母親說她對外祖父的最深印象是他坐在櫃面,以兩個仙士挾鬚的動作 , 這跟我覺得父親最英的形象是坐在寫字檯, 一邊計數, 一邊吸煙有異曲同工之妙.




 (2) 佛山年代



上文說到,父親在外祖父任職掌櫃的雜貨舖工作,因為做事勤奮,勇於承擔,頗受外祖父的讚賞(老爸晚年憶述這段日子,經常自嘲説:「我嗰陣時一個傻仔,乜都唔識,唔係靠鋪牛力靠乜嘢啊! 」).   外祖父既賞識這個後生仔品性惇良,又肯蝕底,因此萌生以女嫁之的念頭。  根據父親的憶述,有天外祖父跟他說 :「介紹自己個女俾你識吖」,上司有命,  豈敢不從? 不久即安排兩人拍拖去睇大戲.  當時社會風氣甚為保守,兩個年輕人拍拖睇戲,實際上只是一起去睇戲,到了戲院仍只能分開坐.  不管如何; 這段半盲婚半自由的戀情幸能開花結果,兩人徵得父母之命後決定成婚。  結婚時還有段小插曲;  約定安排是父親先回中山石岐打點結婚的一切,母親隨後往夫家成婚,然而父親不知是年輕無知,抑或粗心大意,在返石岐途中(應該在船上)遺失了銀包,銀包裏面裝載着他幾年下來的工資,當然亦是他的老婆本。  沒錢怎樣娶老婆? 老爸當然急如熱鍋上的螞蟻,猶幸父親兄弟眾多,各人夾點錢,婚禮終於順利如期舉行,真替他揑一把汗。




 (3) 澳門年代(約1952年至1961年)



婚後兩人暫居住於石岐,父親此時已是個有家室的人,當然不可閑坐家中,此時他幾個兄長都已往赴澳門搵食(均在漁欄當買手),順理成章之下也建議父親來澳,並為他安排工作。  如此這般父親便率先單身往赴澳門,安排好一切後便把新婚妻子接往澳門團聚。  我們在澳門的故居是下環街中山學校旁邊的舊樓,此排舊樓今日已然拆卸並改建為中山新村。  在澳門居住期間,大哥,我和三弟陸續出生,所以我家的男丁全是澳門仔。




澳門生活期間發生了幾件值得一記的事;一是祖母在此段期間(約1954/5年左右)逝世,根據母親的憶述,她曾多次從澳門返石岐服侍病重的祖母.  一般人都說婆媳的關係很難維持融洽,但這個情況沒有發生在母親和祖母的身上,也許祖母曾當過妹仔,脾氣甚為温婉的緣故。  母親說祖母即使病重,但仍甚為顧慮父親和母親,並吩咐母親說:「妳不用給我家用了,我的情況還可以,妳多留些錢自己用吧」。  這些甚為體己的話母親到老年時仍甚為感動。




另兩件母親經常提及的舊事是 "中山響炸彈" 以及 "廚房淥死人"事件。   因為年代久遠,我對事件的詳細來龍去脈已甚為模糊,只能記得大概內容;中山響炸彈是某天一個戰時不知為何埋在中山學校( 校舍位於我舊居隔離)的炸彈忽然爆炸,造成多人傷亡,也嚇得附近的住客人心惶惶,不知是否應該遷離,最後因為一房難求而作罷.   另外廚房淥死人事件則更恐怖,話說澳門故居是典型的木屋建築,房子建於斜坡上,而廚房則設於地牢.   通往廚房的樓梯既無窗口,亦無燈泡,是故長年暗沉沉的.    一天有個女人拿着一鍋剛熬好,沸騰騰的熱湯往上行,剛好有個小孩子冒失地衝落廚房,一踫之下熱湯當頭淋在小孩子的身上,結果是小孩被當場燙死。  往後老媽經常以此事告誡我們說走路不可冒失,否則後果不可設想。




我們全家在澳門生活了七,八年,惟父親在六十年代初受老闆賞識,力邀他往香港工作。  他和母親商量後也覺得這是個發展的好機會,故此決定接受邀請往赴香港工作.  然而由於他初到貴境,人生路不熟,不敢貿然立即將全家遷來香港,故此在他赴香港工作的初期我們仍是住在澳門,父親則每隔兩三個星期返澳一次與我們團聚.  當然這只能是個短暫的安排,一家人不可能長期分隔兩地,我們最終在父親來港一年後舉家遷來香港,居於中環閣麟街的一間板間房(那時沒有劏房的稱謂)。   有趣的是那年頭香港的入境甚為寬鬆,我們來港不必偷渡,而是大剌剌的坐大船來港,至於以何種身份落船我則不得而知了.   我還記得來港不到一年便往移民局領取宣誓紙和香港身分證。  何謂宣誓紙?那是因為我是在澳門出生,沒有香港出世紙 (其實我們三兄弟均在留產所出生,  連澳門出世紙也付之闕如),所以需要父親在官員面前宣誓他是我父親,這張文件該是出世紙的替代文件吧。   我們領取宣誓紙那天,父親特意請了一天假來辦手續,之後我們去了影樓影全家福,最後還看了部電影來慶祝,我還記得那部電影是林黛主演的 "不了情",它應該是我在香港 (甚而是有生以來) 看的第一部電影.  




(4) 中環閣麟街年代(約1961年至1963年)



我們在中環大概住了兩到三年左右,確切的地址我已記起了,但我記得舊居位於閣麟街斜路頂,那是一間半木半石屎的建築物( 即住處是木房,而廚厠部份則是以石屎建造,我估計部份是僭建物吧),  這棟房子當然早已被拆卸掉了。  我們當年租住頭房,包租婆李師奶則住尾房, 租客有樓梯口做戲服的林桂森,以及瞓廚房走廊床位的麥師奶一家 .  麥師奶是典型的六十年代獅子山掙扎求存的故事; 她的丈夫雖然是國內大學畢業生,但由於其學歷在香不受承認, 所以只能在地盤做散工, 而麥師奶本人則在大華國貨公司當清潔女工.   我們搬到西環之後, 母親經常會把我們一些穿過的衣服和日用品包紥好送給她 (麥師奶的兩個兒子和我們幾兄弟的年紀相若, 以她的家境來說這無疑是個很錯的裨助).    然而每次和她見面, 我們都只是相約在大華國貨公司的後門 [交收],敢堂而皇之的進入國貨公司, 可想而知六七暴動後一般人對國貨公司的仍是有很大的戒心。


   


言歸正傳; 那時候我們一家五口(幼妹還未出世)擠住在狹小的板間房內,父母瞓下床,我和大哥瞓上床,至於幼弟則瞓衣車板(即在衣車上放一塊木板,權充睡床).    那輛腳踏衣車可謂我們的全家之寶,我們幾兄妹的便服和睡衣, 都是它的產品, 母親在中環時已然購置,這輛衣車跟隨我們幾度流轉,直至母親去世後,我們這才依依不捨地丟棄了它。  回說我們在中環期間的情況;那時候父親在一間名為 "林興" 的漁蝦欄工作,其寫字樓設於租庇利街,而欄則位於中環街市。  母親經常憶述這樣一件往事; 我們偶爾會在星期天中午往中環街市找父親,他一般會在鄰近皇后大道中的天井下工作,而由於我弟弟的嗓門較響,母親會抱起他,讓他向下大叫 "亞爸",父親聽到叫喚後會笑指附近的酒樓,如此我們便會先往酒樓開茶等他。  多年後,每次談及此樁往事,幼弟都會說笑謂:"如果我的叫喚找不到父親,是否會把我拋下去?".  不管如何我們始終算是在香港正式安頓下來,而母親則在附近找到一間名為「世界電機工程學校」的幼稚園送我入學,開始了我讀書的歷程。  我對此間幼稚園已全無印象,只記得有一年幼稚園開了個聖誕聯歡會,我拿了只滿載糖果的聖誕襪回家,讓我興奮了好久。  另外母親經常稱讚幼稚園的林主任很是端莊美麗,"仲靚過白燕"。




在中環期間發生了幾件"大事",頗堪一提; 其一是有一次我幼弟跟一班小朋友在前廳捉迷藏(我不記得自己是否有份),不小心在林桂森(即做大戲戲服的裁縫)的衣車碰傷了頭,嗣後卻發高燒。  老媽抱他去看醫生,被斷定為"破傷風",需要打一劑索價五十元的防破傷風針。  五十元在六十年代初是天文數字,估計約等於今天的二、三千元,但人命攸關,老媽不敢不同意注射,觀乎老媽日後談及此事的語調表情,當日肯定很 "肉赤", 而我幼弟的額頭從此留下一個疤痕 ,被我們笑他是三眼華光。




另一件事是1962年溫黛襲港; 當時此風姐來勢洶洶,而我們所住之地只是木屋,老爸恐怕木樓會捱不住颱風的吹襲而倒塌,最後他決定 "左一個,右一個 " 的把我和幼弟挾往租庇利街的寫字樓(樓宇當然是石屎建築物) ,而老媽則與大哥往廚房避風。  根據老媽事後憶述,老爸當時擔心全家 "一鍋熟",所以將我和幼弟抱往舗頭暫避。  這個情況在今天看來真的有點匪夷所思, 但當年颱風的破力量可以非常巨大, 強颱風的致命率相當高, 老爸有此顧慮不足為奇。  此外,祖父在我們居於中環這段期間內逝世(此前他曾來過香港遊玩,為了招待他,我們全家去了一趟虎豹別墅,也去過位於李寶椿大廈頂層的月宮酒樓飲過幾次茶)。  我們為此返澳門奔喪,我還記得喪禮甚是隆重,送殯的隊伍頗為壯觀,我想這是因為他子孫繁多之故吧。




我們在中環住了三年多,1963年西環的魚市場正式開始運作,父親工作的欄位亦遷往西環,這個變化對父親造成很大的不便;由於漁欄的營運時間一般凌晨四、五點鐘便開始,這個辰光連電車/巴士的頭班車都仍未開始行駛,父親只得每天凌晨三點多鐘便摸黑起床,從中環步行一句鐘到西環開工,而母親則每天下午送湯送飯給他。  當然此狀況不可長此以往的繼續下去,最終父親跳槽往一間名為 "利興" 的蝦欄,並與老闆商量,在寫字樓闢一間板間房給我們住。  如此這般我們舉家便在1963年遷往西環,自此亦結下我與西環這幾十年的不解情緣。




(5) 爹核士街年代(約1963年至1966年)




我們大概是1963年中左右遷往西環,而第一個落腳點是爹核士街26號A 3樓後座。  此單幢唐樓今天仍健在,可謂奇蹟.   如上所述,那地方其實是我父親工作的舖位 "利興魚蝦欄" 的寫字樓。  利興的老闆名莊伯添,是個大肥佬,但很少在舖頭出現,所以我對他的印象比較模糊,而經常返寫字樓的有"先生"(即會計)陳先生及買手(即欄位營業員)王闖。  老闆在寫字樓闢了一間面積不到一百平方呎的板間房,權充我們的住處; 板間房面積太少,只能放得下一張三層碌架床,父母睡下格,大哥睡中格,我和弟弟睡上床,及一張五桶櫃放衣服和雜物,以一家五口來說,可謂"轉身不下"。  地方狹小讓人覺得侷促已不在話下,更有甚者我們住在人家的寫字樓,實際上是寄人籬下,所以生活甚為不便.  先是母親得兼職為寫字樓的清潔女工,她曾幾次因為計數先生的惡劣衛生習慣而惱火,但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另外我們小朋友也住得很不暢快, 此話怎說?房間外面是人家的寫字樓,我們平日不敢大聲喧鬧,以免"嘈住人做嘢"。 這在平日倒沒什麼問題,因為周一至周五是上課天,但星期六,日都被困在方圓不到一百方呎的板間房內,心情不可謂不苦悶,猶幸寫字樓星期日的下午休息,我們這才可以如鳥出樊籠般出廳玩.  但玩歸玩,我們仍得很小心不敢搞亂人家寫字枱的東西。  我記得有次我們拿了寫字枱的紙畫公仔,給人家訓了一頓。




由於居處鄰近蝦欄,我們打從住爹核士街開始便承接"剝蝦" 的工作來做,如此有幾個暑假我們便得在廚房和走廊以蝦/膠花為伴來渡過(詳情請參閱早前網誌"血淚童工").   順帶一提我初到西環是先在一間名為 "清華學校" 的天台小學唸小一,不旋踵便轉往當年堅尼地城最具規模的學校 -八達書院,並在此間讀至小學畢業。  我們一家可謂是八達書院的大客,我大哥,我, 以及幼弟都在此間唸書,我大哥唸至中五,可惜因病逝世,未能拿到畢業證書,成為他與母親的遺憾,而我幼弟則在八達唸至五年級,然後隨我轉往聖士提反堂,我唸中一,他唸小五。   一句題外話; 其實我從來都沒有想過不留在八達唸中學的(我記得小學畢業後連留位費都已繳交了),然而不知怎地那年暑假偶然往一家位於加多近街市場對面的茶餐廳喝茶,有位部長(不知是否與八達有仇?)強烈建議我應該衝出西環,往別區的學校念中學。  如此這般整個暑假我便得穿梭於中西區的中學考入學試 (我記得考過的中學有“潮商”, “青年會”,“培英”和“聖類斯”等),最終仍是選擇了聖士提反堂.  我想那是因為離家較近, 又頂著教會學校的光環罷。




幼妹則在我們居於爹核士街期間出生,母親憶述說那時候剛好是水荒最嚴重的期間,每隔四天供水一次,母親在臨去留產所(那時仍不作興去醫院生產)之前先要等水到, 並儲好水才敢出發去留產所。  覺得不可思議?不要忘記那是 " 樓下閂水喉"的年代呀!




母親生了個女,最開心的莫過於父親。  母親的最好的朋友雁姑告訴我說; 母親誕下幼妹翌晨,父親在街碰到她,即喜孜孜的拉著她的手告訴她說 : 「 雁姑,生咗個女呀!」.    興許是母親頭三胎都是仔,他真的很渴望有個女.   由於是孻女,可想而知父親有多疼她,  我和弟幼弟經常私下酸溜溜的抱怨,父親對我們總是很嚴厲,但他一看到幼妹便眉開眼笑,甚至放工後跟她在衣柜玩捉迷藏, 且從不對她黑臉 (我還記得父親特别爲幼妹在上環金龍酒樓擺滿月酒, 今天每與幼弟談及此事, 他仍有些酸溜溜的感覺, 一笑)。  幼妹嬰孩年代生得白胖可愛,很逗人歡喜,隔壁欄有位姓陳的"先生" 因病關係要喝加糖的茶,經常要來我們這邊斟茶,看見我妹坐在嬰兒床上"肥嘟嘟" 的甚為得意,遂順手塞粒方糖給她,逗她笑。  我妹現在經常抱怨說少女時代身材不算窈窕, 都是拜這位叔叔的方糖所賜。




幼妹出生後,最受心理衝擊的自然是幼弟。  他本來是孻仔,人又活潑精靈, 很受家里的寵愛,現在突然來了個侵略者,搶去他在父母心中的份量,心中自然很是不忿, 據老媽子的憶述,  在幼妹回家的三天後,幼弟試圖用枕頭"焗"她,被母親發覺而制止。  劇情發展至此,你會以為幼弟會事事針對幼妹, 實情又不然,幾年下來幼弟對幼妹卻是呵護有加,並經常用自己的零用錢買小玩具給幼妹玩,逗她開心。為何如此?據幼弟的經典解釋是 "隊佢唔㝝,唯有買佢怕"。當然這是説笑, 我想那是親情天性戰勝嫉妬使然罷。




我們在爹核士街住了大概三、四年,由於我們幾兄弟年紀漸長(大哥已逐漸步入青年) ,加上家中增添了成員,一間方圓不足百呎的房間著實不夠住,另外父親的資歷漸深,工資隨之而有所增長,當然想為家人提供較舒適和寛倘的住所,父母幾經考慮下終於決定搬往吉席街,如此這般便結束了我們爹核士街的歲月。  




順便一提,在我們住在爹核士街期間,爹核士街滿佈小街檔和大排檔,我記得街口有間士多,年中我不知道進貢了多少零用錢予其老細 (老板自制了一個多寶格[潛]籌木箱, 所謂[潛]籌木箱, 其實是在一木箱內以木條分成若干小格, 再在每個小格內放進寫上獎品的小字條,最後以報紙糊上表層, 即成為我童年時代趨之若鶩的多寶格[潛]籌木箱.  此遊戲的注碼很低, 一毫子可以[潛]籌三次, 獎品一般是蚊型波板糖, 當然在幾年鍥而不捨的努力下, 我也曾抽中包括豆槍和積木等巨獎)。  士多隔壁是個魚蛋粉大排檔,母親有時候會著我拿些菜去那里買五毫淨魚蛋,老闆即會免費替你淥菜,如此便可一舉三得; 既有魚蛋做餸,也有蔬菜佐膳,更有湯可喝,母親的算盤真不簡單。  魚蛋粉檔的右隣是香園咖啡檔,當年提供炭爐烤多士和真正冰鎮奶茶(以汽水樽裝奶茶放在冰櫃,喝時才從冰櫃拿出來奉客)。  母親早上會命我去香園買咖啡(這個習慣她打從澳門便養成,原因是我幼弟喜歡整夜啼哭,搞得她沒睡好,早上要喝咖啡提神),然後往街口買份 "銀燈日報"  和在西豪大酒樓買麵包(星期天兩毫三個)做早餐。  事隔四十多年,我至今對這個早餐之旅仍是歷歷在目。  上述的街檔在八十年代初都已結業, 代之而起的是一家佔據了大半條爹核士街的小菜大牌檔, 但亦已於九十年代中期被清拆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80

第二部曲》事業打底 愛開家宴經營人脈 其實深受母親影響......

2015-11-30  TCW

近日一場邀請蔡英文演說的閉門餐會上,講台前原本架好幕僚為她準備的讀稿機,卻在她進場數分鐘前撤下。

對著台下一群歐美名校畢業的菁英,蔡英文決定不看稿,仿彿卸了戒備,談笑風生憶起留學時光,包括她在美國北方偏遠的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讀碩士時,「打了這輩子最多的網球」,還說了揶揄經濟學家的經典笑話。

幽默、開心,滔滔不絕,這是另一面的蔡英文。她曾在個人傳記裡提到,相對於父親的嚴謹、寡言,母親則是「個性鮮明、慼情濃烈、愛熱鬧的女子」。鎂光燈外的蔡英文,其實也有如母親活潑的一面,這讓她交到許多朋友,包括傳統民進黨人少見的企業人脈。

小時候的她活潑好動,曾在她父親修車廠當學徒的堂哥蔡順賢,最記得當年中午去蔡英文就讀的吉林國小送便當時,圍牆內的她一見到便當來了,就把手舉高、蹦蹦跳跳衝過來;放學後,還會纏著堂哥陪她玩丟躲避球。

就讀台大法律系時的蔡英文,是早年較少見,會下場打球,不怕弄髒、被打到的女生。她參加系上的籃球、排球男女混打比賽,「男生喜歡把球傳給她投籃,因為她是使命必達的人,」大學同學林慧玲說。

小她一屆的學弟、桃園市副市長邱太三回憶,她讓大家覺得是開朗、肯吃苦的女生,不是傳統富家千金的類型。對於許多中南部來的男生而言,她有種特殊的都會型魅力,但礙於家境落差,不少同班男生對她有好感卻「不敢高攀」。

家境優渥的她,低調但好客。大學時她家就搬到了陽明山約兩百坪豪宅,她曾邀十幾位同學到家裡過夜。

蔡父當時買輛小車讓她開去上學,但她會特地把車停在離校門口遠一點的地方,再走路進校園;班上另一位開車的同學是富邦集團蔡明忠,比較高調的他就被虧說「載著美眉招搖」。

私宅设宴,餐桌交流張忠謀、彭淮南、柯文哲皆座上實在家裡,她的吃穿有媽媽、姊姊、嫂嫂打理;在外頭,則變成會照顧人的一型。

蔡在倫敦攻讀博士時,同學去找她玩,她把床讓給同學,還幫忙鋪床、摺被。

在政大任教時,她會找研究所學生去民生東路上的銀行家俱樂部(紅豆食府現址),請吃高檔西餐、教學生暍紅酒,就像她在歐美跟老師學會品酒一般。在民進黨當主席時,會下廚請幕僚到家裡吃飯,在廚房忙進忙出,為子弟兵倒酒、夾菜。

請人到家裡吃飯,是她與許多企業界、政學界交往的方式。除了上次綠營執政時期結交的好友,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央行總裁彭淮南,是她家中常客,有時她為了解某些議題,也會找該領域的老朋友帶新朋友來,在家宴的輕鬆氣氛中交流。

例如半年前,她就邀黃顯華、洪三雄、黃敏助等證券公司老闆,到她新北市的家裡吃飯,話題當然包括證所稅。去年九合一大選前,柯文哲也到她家裡,一如柯式作風快速低頭猛吃,主菜的牛排還沒上,他就放下餐具說吃飽了。

產業大老,深交不少李焜耀念幕僚「怎沒幫她請保鑣」鎂光燈前的低調作風,讓政壇在初識她時,封她為「古墓派小龍女」。但其實,身為富商的女兒,她的企業人脈和對人情世故的理解,比外界想像的豐富。

二O二一年敗選後,蔡英文到台灣各地走透透,包括深度參訪不同產業,其中如台積電、義美、友達光電、新光合纖等,都是老闆與她早就熟識,不須透過他人牽線,就能直接約訪。

像新光吳家的新纖董事長吳東昇,早年與她都是李登輝子弟兵,去年她參觀新纖平鎮廠時,吳東昇全程導覽,還應她要求找基層幹部來座談,包括薪水多少等細節,讓她滿足好奇心問到飽。

明碁友達創辦人李焜耀,去年中也曾帶著她在友達中科各廠區參觀。目送她上車離開後,李焜耀還念了她的幕僚一頓,說怎麼沒幫她請保鑣、要多保護她的安全等,如好友般關心。

除了本身人脈,包括前財政部長林全、嬌生在台前總經理張振亞等蔡英文身邊幕僚,也會幫忙引介企業朋友。張振亞的丈夫曾任台橡董事長,妹妹來自廣告界、妹婿陳聖德有「外銀教父」稱號,一家子企業人都成為蔡英文編織人脈網的助力。

今年以來,蔡英文選情看好,有更多企業老闆想要當面提供建言。例如高齡八十七的長春石化創辦人林書鴻,就西裝筆挺的首度踏進民進黨中央黨部,與她討論石化產業的發展。

一向色彩偏藍的玉山科技協會,在十月間蔡英文到訪時,吸引了三十多名會員出席,包括理事長王伯元、前台銀董事長張秀蓮、鈺創科技盧超群等等。中信金少主辜仲諒、摩根士丹利台灣區執行長趙辛哲、TVBS董事長張孝威等等,則參加華頓商學院校友邀請蔡英文的閉門餐會。

從傳產到科技老闆,從外資在台最高主管到現任公股行庫董座,這兩年來,她累積的企業人脈宛如天羅地網。

不過,對台灣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念茲在茲的蔡英文,不久前推出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中,唯獨不見財經專業人士入榜。一個準備執政的政黨,卻在國會裡推不出一個財經專業代表,難免令人憂心,對她寄予厚望的商界支持者,會不會是最先失望的一群?

文·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