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龍光電預計前三季度繼續虧損 “保殼不退市”壓力不減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24/1047250.html

◎每經實習記者 吳凡

從最初上市即被外界看好為中國光伏裝備業的“未來之星”,到如今忙著力求保殼,7年不到的時間里,江蘇華盛天龍光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龍光電)似乎坐了一趟“過山車”。

日前,天龍光電發布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16年1~9月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00萬至-2500萬元。值得註意的是,這已經是公司連續第2年的業績虧損,而根據新版的《創業板上市規則》規定,連續虧損3年就將被直接退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按照目前狀況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出現虧損2500萬至3000萬元,天龍光電想要在第四季度實現扭轉盈虧難度不小。而如果公司今年的業績仍無法回暖,留給天龍光電“保殼”的時間僅僅只剩下1年。

業績連年虧損

在天龍光電的《2016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中,今年1~9月,公司歸屬上市公司的股東凈利潤虧損了2500萬至3000萬元,上年同期顯示虧損3543萬元。

對於公司業績出現持續虧損,天龍光電解釋稱,主要是各項費用較高。其中預計1~9月份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為1325.78萬元。

這是天龍光電連續第2年虧損,但7年前公司的經營可謂是另一番景象。

2009年12月,主營單晶矽生長爐、研磨機、藍寶石晶體生長爐、光伏電站的天龍光電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彼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億元,實現凈利潤0.68億元,同比增長16.17%。

到2011年,天龍光電宣布,其實現營業收入8.42億元,同比增長86.1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62億元,同比下滑27.08%。《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對於業績下滑的原因,公司稱是受全球光伏行業不景氣的影響。

2012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僅為1.76億元,同比下滑79.0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11億元,同比下滑程度更是達到了921.28%。

事實上,2013年,公司的業績也並沒有出現扭轉為盈的“奇跡”,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3億元。2014年前三季度,公司虧損金額仍然高達0.62億元,按照規定,創業板上市公司連續虧損三年將被直接退市。

對此,天龍光電於2014年11月22日發布公告稱,由於2011年以來子公司江蘇中晟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中晟)業績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公司認為,轉讓江蘇中晟的股權是實現2014年度扭轉盈虧的唯一方案。

天龍光電也確實“押對了寶”,公司2014年實現扭虧為盈,盈利2947.32萬元。

不過,由於公司主營業務低迷,盡管2014年實現盈利,天龍光電2015年卻再次巨虧3.6億元。截至2016年前三季度,公司依然深陷業績低迷的泥潭。

主業持續低迷

除公司的業績遲遲無法複蘇以外,天龍光電還被其他事情所累。

今年8月18日,因一起借款糾紛,天龍光電被要求賠償總計3800萬元。

此外,去年9月,天龍光電因違規擔保惹禍上身,遭四名自然人起訴。同年9月,公司還收到了一份民事判決書,由於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公司子公司上海傑姆斯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被要求向南京銀行上海分行賠償20萬元。

不僅如此,由於天龍光電控股股東常州諾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州諾亞),於2015年3月4日向天龍光電借款3500萬元,並於2015年3月12日歸還了該筆借款。深交所認為常州諾亞向天龍光電借款行為屬於控股股東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因此,天龍光電與常州諾亞被證監會給予公開譴責處分。

除了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天龍光電的實際控制人近年也更換頻繁。

2014年11月,天龍光電發布公告稱,北京靈光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靈光)擬對常州諾亞增資1.1億元,增資完成後,北京靈光持有常州諾亞81.48%的股權,從而間接控制天龍光電20.05%的股權,成為天龍光電第一大股東。這也意味著,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也變成了周榮生、顧宜(彼時上海晶美持有北京靈光40%的股權,而上述兩人持有上海晶美全部股權)。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增持行為也一定意義上解救了天龍光電。而近期,公司實際控制人再次易主。

今年7月20日,公司接到控股股東常州諾亞通知,福建商人陳華以現金出資8000萬元收購上海晶美持有的北京靈光40%股權、以現金出資2000萬元收購胡小星持有的北京靈光10%股權。收購完成後,陳華將持有北京靈光50%股權,間接控制上市公司4045.72萬股股份,持股比例20.23%。股權交割完成後,上市公司天龍光電實際控制人變更為陳華。

處於退市邊緣的天龍光電,會在這位新晉實際控制人掌控下發生怎樣的變化還不得而知。不過,公司目前主營業務低迷卻是事實。

“我國光伏行業發展迅速,技術進步也很快,但最核心的問題是目前掙錢的企業不多。”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58

周顯﹕生意值錢 賣殼不賣肉

1 : GS(14)@2016-07-26 07:54:47

【明報專訊】有一天,我寫稿看資料看到某股評人寫「富貴生命(1438)私有化帶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是否賣殼時代已終結!過去一段長時期,香港股市有多家公司賣殼,更有多家公司一上市就賣殼……富貴生命選擇私有化而不賣殼,令到經營賣殼投資銀行界地震……一些財金專才,啤殼專家,財技高手,都要面對不明朗的前景」。

富貴生命私有化 無關殼市事

我想,這名股評人應該不明白什麼是「賣殼」。一隻貝殼類生物,如蜆、鮑魚、海螺等等,身體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殼,另一則是肉,所以,所謂的「賣殼」,其實是把上市地位賣走了,而其「肉」即生意,則保持不變,這才叫做賣殼。

有時候,上市公司連生意一起賣掉,皆因這些生意微不足道,可能一年的總營業額只有幾百萬元,肉價遠遠不及殼價,所以仍然可以叫做「賣殼」。

以現時上市公司的殼價6.5億元計,「富貴生命」的市值高達70多億元,去年純利6億多元(8,863萬美元),比起去年升了142.81%,換言之,它的肉比殼更加值錢10倍以上,因此,無論是私有化,還是賣盤,都不能同賣殼比較。所以我實在不明白這名股評人,究竟明不明白什麼是「賣殼」?

今年的書展,我破天荒第一次去了,這是因為朋友叫了很多次,盛情難卻。我本來是打算星期日下午去的,但因為太熱,也太多人,所以晚上八點多才到,結果完全沒有讀者找我簽名,都算瘀皮了。唯有在現場做了十分鐘節目,馬上有6000多人現場收看,都算沒令到主辦的朋友失望。記得當時有一名讀者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你會不會同黃毓民合作呢?我的回答是﹕第一,我和現時訪問我的這名仁兄,是黃毓民介紹認識的。第二,目前我和毓民不是仇人或敵人。第三,他搞政治,我炒股票,我可想不出我們可有什麼可以合作的地方。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252&issue=201607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64

萬華賣殼不賣肉 戴孤劃

1 : GS(14)@2016-08-09 07:45:36

2016-08-05 HJ

在日本,藝伎是一類獨特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其工作除了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是在宴席中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興,故此有「賣藝不賣身」的說法。

在股票市場之中,上市公司也有「藝伎」,僅出售上市地位而不出售業務。戴Sir相信,世界華文媒體(00685)擬出售萬華媒體(00426)控股權交易,有可能是這種「賣殼不賣肉」的典型示範。

「鐵哥們」可能會對世界華文媒體了解不深,但如果說其是香港報章《明報》的母公司,相信就會恍然大悟。世界華文媒體是由明報企業、星洲媒體集團和南洋報業合併組成,是首家於港交所(00388)及馬來西亞證交所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大股東是「拿督」主席張曉卿。

業務重疊必整頓

世界華文媒體主要於香港、北美、中國內地、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出版、印刷及發行中文報章(包括《明報》,以及馬來西亞4份華文報章《星洲日報》、《中國報》、《光明日報》及《南洋商報》),並提供旅遊及旅遊相關服務。集團亦是馬來西亞的華文雜誌出版商生活出版的擁有者,以及是在本港從事雜誌出版及數碼媒體業務的萬華媒體主要股東。

戴Sir以大股東角度去看,即發覺上述股權架構存在問題,就是大股東擁有兩間本港上市公司,兩間上市公司卻從事相同或類似業務,意味着珍貴的「殼資源」(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資格,擁有「殼資源」的上市公司被稱為殼公司)沒有好好地利用。「拿督」又怎會不知道呢?

世界華文媒體日前宣布,以總代價4.98億元悉數出售所持有萬華媒體73.01%股權予國企青島西海岸發展(集團)旗下青島西海岸控股(國際),每股作價相當於1.7016元,較萬華媒體停牌前收市價1.4元,溢價21.5%。

世界華文媒體對萬華媒體投資逾10年,在萬華媒體股本的原始投資成本僅約1358萬元,但以代價減銷售股份於今年3月底的應佔賬面淨值,以及扣除交易涉及的開支及相關會計調整,估計仍可以確認約3.63億元收益。世界華文媒體預期,在償還約2.5億元銀行及其他借貸後,每年將可節省利息約1145萬元,部分套現款項將撥作營運資金及投資用途,包括擴展數碼媒體業務。

借勢甩掉「蝕錢貨」

更厲害之處是,萬華媒體除了保留出版《明周》及其相關數碼業務外,其餘業務將由世界華文媒體悉數回購,包括雜誌《TopGear極速誌》和《明錶雜誌》等;「hi!好酷」數碼娛樂新聞平台、藝人及活動管理業務,以及少數股權投資形式參與的媒體相關業務, 例如毛記電視及《100毛》母公司「黑紙」10%股權。

戴Sir覺得,這次萬華媒體的「賣殼不賣肉」交易, 與高仁早前的〈環保「殼」與循環「肉」財技〉,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萬華媒體僅保留《明周》雜誌而售回毛記電視及《100毛》等業務,反映世界華文媒體可以賣殼套現之餘,又避免毛記電視及《100毛》可能「染紅」的揣測。

另一方面,萬華媒體近幾年業績有持續惡化跡象,截至2014年3月底止全年錄得2865萬元盈利, 但2015年度已轉盈為虧,蝕1107萬元;2016年度虧損更擴大至1561萬元。世界華文媒體賣掉「蝕錢貨」,可能對本身業績更有利。

戴Sir下周五將與大家繼續「嘮嗑」。

?

#戴孤劃 #財經拆局 #蠱壇辨虛實 - 萬華賣殼不賣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