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城傍高鐵:“死城”隱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202

高鐵穿城而過,帶來人流和經濟增長,這是否只是地方政府的一廂情願? (東方IC/圖)

“只要稍微大一點的高鐵站都建高鐵新城。”在全國“四縱四橫”主要高鐵網上,目前已有36座高鐵新城正在規劃或建設。其中,密度最大的屬京滬線和哈大線。

在不少地方的規劃中,速度成了決勝的關鍵:“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一年成勢、三年成型、八年成城”。

“按特色、按自己的潛力來做高鐵新區的規劃,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國內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不夠,像這樣做下去,我覺得很多高鐵新城、高鐵新區就會變成死城。”

遍地開花

一哄而上的高鐵新城(或新區,以下統稱為新城)建設正面臨著複雜的困局。

2014年7月29日上午,面積約48平方公里的宿州馬鞍山現代產業園區顯得格外安靜,道路寬闊,車輛稀少。當地官方宣稱該園區已引進一百多個項目,然而除了物流園等少數項目正在正常施工之外,其他項目都只有寥寥數人在作業,有的停工了,有的只砌著圍墻,圍墻內有的長滿蒿草,有的則種著黃豆等莊稼。

京滬高鐵線貫穿這座皖北新城。4年前,高鐵鋪軌到達宿州東站時,宿州市的領導幹部還趕來慰問建設人員,當地媒體報道稱,這個站點的建設,標誌著在皖北地區,宿州成為率先進入高鐵時代的城市之一,對宿州打造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具有深遠意義。

依托宿州東站,宿州開始書寫這座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的“東部門戶”,2011年5月14日,比京滬高鐵通車還早半個月,這座產業園區正式掛牌。

高鐵站,成了這座新城最大的籌碼。雖然正式名稱是宿州馬鞍山現代產業園區,但在當地官員遞過來的名片上,印的卻是“宿馬高鐵新區”。

王家林是宿馬高鐵新區管委會投資促進部副部長。他稱目前有四十多個在建項目。“受大環境影響,今年開發速度比較慢。”

宿馬高鐵新區僅是中國總營業里程達11028公里的高鐵線上數十個高鐵新城的縮影。傍高鐵、建新城,成了各地城市拓展的一個標配,幾乎遍地開花。

“只要稍微大一點的高鐵站都建高鐵新城。”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段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談及具體數量,段進稱尚未有統計數據。

南方周末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在全國“四縱四橫”主要高鐵網上,目前已有36座高鐵新城正在規劃或建設。其中,密度最大的屬京滬線和哈大線(哈爾濱至大連)。京滬線上,24個站點共有15座高鐵新城;哈大線上,23個站點已查到有9座。

此類新城大致可分成兩類:一是全新的城市區劃,二是緊挨站點的高鐵站前區(亦稱啟動區)。前者屬地方大手筆,動輒數十平方公里;後者則規模較小,僅有幾平方公里。在統計的36個樣本中,有1/3的新城面積在6平方公里以內;余下新城中,有5座面積在40平方公里以上。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於濤的研究也發現,京滬高鐵沿線的高鐵新城空間規劃規模上大多采取了“超常規”尺度。如錫東新城(包括高鐵商務區)達125平方公里、德州高鐵新區56平方公里,南京高鐵新城以高鐵站點為核心的啟動區就超過了30平方公里,基本都是在主城基礎上實現了“躍進式”增長。

而位於省會城市或一線城市的高鐵新城有8座,一些經濟、人口體量不大的縣城,亦在大張旗鼓規劃或建設高鐵新城。如據媒體2012年報道,位於湖北的國家級貧困縣大悟縣,引資160億元建設臨站商務區,“鄂北高鐵新城的夢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不少地方政府下了血本。如長沙2009年啟動的高鐵新城,截至2013年底,長沙在基建上已投入了九十多億元,未來三年還要投入100億元。而這座城市2013年財政收入為879億元。

在能找到投資計劃的12座高鐵新城中,已投資及計劃投資百億以上的有4座,投資50億元的有4座,余下1/3為30億元及以下。

在不少地方的規劃中,速度成了決勝的關鍵。“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一年成勢、三年成型、八年成城”,口號大同小異。

“四縱四橫”主要高鐵網上,規劃或已建設高鐵新城的地方。 (何籽/圖)

蕭條隱憂

正如同中國不少地方出現的“鬼城”一樣,高鐵新城已表露出類似的隱憂。而近年來,亦有一些媒體聚焦到這一問題上。如滁州、蚌埠等地的高鐵新城,被媒體冠以“空城”、“鬼城”,也有媒體指出這是在浪費土地收益。

在宿州東站,宿馬高鐵新區管委會綜合事務部副部長王揚威並不認為新區開工不足。他解釋說,最近高溫,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氣溫超過35℃,不宜高溫作業,在其余時間里工人們才開工。

不過,2014年7月29日晚上8點半過後,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只有物流園和學校在施工。學校必須於9月1日開學前完工投入使用,而物流園正在澆頂,白天氣溫則太高。

於濤稱,全國高鐵新城建設普遍受國內房地產業下行以及土地供給緊張等大環境的影響,建設趨緩。

家在宿州東站附近的宿馬公立學校王老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園區內不少公司圈地之後,便一直停工,有的直至最近才有重新施工的跡象。而其中一處房地產項目“楓丹麗舍”早於2011年便開始收取優先選房訂金,此後不見開工,2014年甚至傳聞老板跑了。因此,客戶要求退錢,直到最近幾天才有機器進入工地。

“都是小規模開工。十幾個工人,幹幹停停,還經常鬧罷工,因為拿不到工資。本地農民更多去外地打工。”王老師說。

即便是原計劃2013年投入使用的新區行政辦公樓,目前也還在建設中。管委會文秘辦一位工作人員稱,計劃於2014年底或者2015年初投入使用。

“建了圍墻的,也就不能耕種了。”王老師指著一處食品物流科技園說,“這個老板心好,地沒有圈起來,農民還能耕種。”這個食品物流科技園里種植著黃豆。

整個園區里,只有少數企業投入生產。大量土地仍種著莊稼,有的被人鏟除了。

“才兩年時間,建成這樣,我認為已經非常難得了。”王揚威說。在當地政府提供的數據里,宿東高鐵新區成績靚麗,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等上半年均已完成過半任務,同比均在增加。

除了宿州東站,南方周末記者還沿著京滬高鐵線,去到蚌埠南站、定遠站,這均為媒體報道中的“空城”。不過,蚌埠南站附近為當地的大學城,依托高鐵站的新城在數公里之外,如宿州高鐵新區一般正在建設之中。

而在定遠市,當地政府僅規劃了一兩平方公里的站前區域進行開發。一名當地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考察了不少高鐵新城,不想再造一個空城了。”

成也高鐵,敗也高鐵

最早被媒體定義為高鐵新城的是長春市的西部新城,依托哈大線的長春西站,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由此開啟了轟轟烈烈的高鐵新城建設潮。

在南方周末記者的上述統計中,2011年是高鐵新城密集開工建設期,相比較其他年份一兩座的數據,該年達到了7座。

地方寄望鐵軌能源源不斷地送來客流,匯聚一方人口並拉動經濟。不過,《華夏時報》此前引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家本傑明·費伯(Benjamin Faber)的論文《貿易一體化,市場規模和產業化:來自中國高速公路網的證據》,稱被納入高速公路網,對於邊緣城市的經濟發展具有顯著而穩健的負面作用:在1997-2006年間,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被納入高速公路網的邊緣城市,相比於其他邊緣城市,其經濟增長率平均要低18個百分點,而其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平均要低26個百分點。

該經濟學家認為高速公路導致地區間運輸成本下降,從而導致邊緣城市的工業經濟不斷向中心城市聚集,也便利了落後地區人民的自由遷徙。

而高鐵是否會出現如高速公路一般的問題,目前國內專家沒有相關研究。但多名主持或參與高鐵新城規劃的專家認為,由於高鐵站普遍的選址特征,可能會導致新城建設“欲速則不達”。

在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於濤看來,除了大環境、自身經濟發展和城市空間等因素影響之外,新城選址距離宿州主城達25公里之遠,這也直接導致新城難以接受宿州主城在人口、產業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輻射,發展基礎過於薄弱。

不惟宿馬高鐵新區,這種“先天不足”的劣勢出現在大多數的高鐵新城中。

於濤曾對京滬線上的高鐵新城做過研究。他發現京滬高鐵站點基本選址在距離城市中心較遠的郊區甚至是偏遠的農村地區。大城市往往體現為近郊區化,而中小城市則多屬於遠郊區化。這主要是因為大城市更能掌握高鐵新城選址的話語權,通過行政等手段可使高鐵站點的選址和線路走向盡可能契合城市自身空間發展。

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副總規劃師王昊看來,城市中心可供新建用地過少,拆遷工作很難落實,地方政府也有將高鐵站放在較為空曠地區的訴求。

“某些高鐵站距離城市有三十公里左右。如果這種地段也要建新城和新區,我覺得不太可能,即使能發展也比較緩慢。因為一個新城的發展還是需要有各種條件的,不是光有交通條件就能發展起來的。”段進說。

實際上,不少城市成功實現了以新城發展優化城市布局的目標,如上海、深圳、廈門、青島等。“但確實也會有城市出現對未來發展預判過高,基礎設施建設超前,經濟發展趕不上城市發展的雄心壯誌這樣的情況,運量至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珠海機場以及現在的鄂爾多斯新城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王昊說。

千篇一律,走向“死城”?

在一些受訪專家看來,這是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另一種包裝。而為了支撐土地財政,新城定位過高也就不可避免。

王昊、段進等專家在規劃設計中都遇到過相似問題:在規劃初期,規劃設計單位都會提出特色化的定位,但最終地方政府更傾向於做房地產、做商業商務,因為這樣土地價值會高一些。

“高鐵樞紐周邊多種功能的混合發展,應該是很好的發展願景。但我們恰恰並不是這樣發展的,雖然定位多是商貿中心、城市副中心等等,但實際開發建設的多是以居住功能為主的房地產樓盤。”王昊說。

在南方周末記者的上述統計中,有明確城市定位的29座高鐵新城中,有20座都提出要發展商務中心、高端服務業。明確提出要建設新的城市中心的則有11座。

在宿馬高鐵新區,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大部分企業都圈了大量土地,最少圈地八九十畝,普遍圈地兩百多畝。但目前實際建設的都只有少數,大量土地被野草侵占。而失地農民們只能靠打工為生。目前,他們住在臨時安置房里,每月還要交付3元錢/平方米的租金。

“臺灣沿著高鐵做了很多有特色的規劃,比如某地農產品好而豐富,它就會做農產品交易會、批發市場,周邊地區一起做整合發展,就發展起來了。”段進說。

“按特色、按自己的潛力來做高鐵新區的規劃,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國內在這方面做得非常不夠,大家都喜歡往一個方向走,都做一些商業、商務、會展,像這樣做下去,我覺得很多高鐵新城、高鐵新區就會變成死城。”段進預言。

他把圍繞高鐵站建設的區域分為“高鐵新城”和“高鐵新區”。高鐵新城是居住、生活、服務、商業等要素都具備,是一個完整的城市,高鐵新區則只是對原有的城市做一些補充。高鐵站靠近主城區的,應該建設的是高鐵新區,如蘇州城際站等。

但因為目前的很多高鐵站遠離主城區,所以各地政府都會在巨大的腹地建高鐵新城。“各地政府都希望通過高鐵新城的建設帶動整個地區的快速發展,但我認為現在建設高鐵新城的地區,(建設)速度會非常緩慢,因為過高地估計了地區發展的潛力,另外高鐵的整體效應還沒有形成。而地方政府發展的心情太急了。”

段進認為,“高鐵新區”的概念比“高鐵新城”更應該務實。

他曾參與十幾個高鐵火車站、高鐵新城的規劃,他認為,目前,“高鐵新城”的構想只能在極個別的地方可以實現,大多數地方是不合適的。

“有一個觀念需要改變,就是高鐵一定會促進地區發展,但從國際經驗看,不一定。有的城市尤其中小城市,有了高鐵,如果沒有快速地抓住地方特色優勢的發展機遇,它所擁有的一些東西,如勞動生產力、商務機會,反而會被吸走。”段進說。

京滬線和哈大線是高鐵新城紮堆的線路,圖中為各個站點的高鐵新城名稱,以及規劃面積。沒有標明新城名稱的為公開信息缺失,部分新城在高鐵站點建設之前已有規劃或建設,“高鐵新城”僅為當地的宣傳策略。 (何籽/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79

財團爭相改造 趕絕酒吧食肆 今天登龍街變死城

1 : GS(14)@2010-10-07 00:10:05

2010-9-29 EW   

銅鑼灣登龍街曾是愈夜愈精采的飲食及娛樂旺地,但最近卻變得烏燈黑火,聚在兩幢商廈經營的數十間樓上酒吧,幾乎全部結業;過往晚晚爆場的食肆,如今亦一律拍烏蠅。

本刊追查發現,登龍街在短短數月間頓變死城,是因有四個財團在背後發功,銳意將整條街「升呢」,遂把街坊食肆及近年大行其道的樓上吧統統請走,去蕪存菁。

有苟延殘喘的商戶慨歎,他們苦心經營近十年,將登龍街打造成著名的食街及樓上吧集中地,未料卻換來被踢出局的下場。

這條街幾個月前還是樓上吧林立,晚晚旺過旺角,酒吧職員不時叫外賣,酒客飲酒前、遣興後又會來吃東西,生意多到做唔切,沒想過會變成現在的淒涼境況。」位於登龍街街頭一小菜館的夥計慨歎謂,自該處的樓上吧陸續結業後,他們的生意亦一落千丈。

他續說:「最慘是這裏的租金不便宜,每月要十多萬元,幾乎與駱克道和波斯富街等黃金地段看齊。以前生意好當然無問題,但現在根本無客,老闆蝕到眼坦坦,已決定捱到年底租約期滿便搬舖。」

數十樓上吧執笠

登龍街街尾一茶餐廳的境況亦同樣惡劣,負責人黃小姐稱:「莫說晚市沒生意,連早餐和午市也一樣冷清,尤其多個重建地盤動工後,整天傳出打樁聲,令人十分煩厭,因而流失大批上班族熟客。現在就算站出街招客,也根本無人行過,餐廳生意已較月前暴跌三成。」無生意但未走得的商戶,固然度日如年,即使大把捧場客、卻被驅逐離開的酒吧,就更慘情。

登龍街原有兩幢開滿樓上吧的商廈,其中「大利行」本來有二十間酒吧,但現已全部結業。位於十一樓、最後一間遷出的「Yours」,其負責人阿龍臨走前向本刊透露被迫遷始末。

「今年二月大業主突然要求全部酒吧必須在九月前搬走,雖然我們的租約年底才到期,但因訂明業主只要提早半年通知,就可合法『迫遷』,大家都很無奈。其中一酒吧在今年初簽下新租約後,花了過百萬元裝修準備大搞,詎料復業未幾,便接到業主通知要搬,血本無歸。」另一幢酒吧商廈永光中心的情況亦近似,大業主表明所有酒吧必須離場,只要租約期滿,即使租客願意給予更多租金,也不續約。該廈現時只剩下四、五間樓上吧仍在營業,等待「死期」來臨。

月租七萬不愁生意

曾經風光的登龍街,可說是香港樓上吧鼻祖。十年前起已有人在該處經營樓上吧,並首創二百元任飲威士忌,即時招徠大批年輕顧客光顧,亦打響了「酒廈」的名堂,整條街的食肆也相繼熱鬧起來,連有「舖王」之稱的鄧成波也曾沾手短炒。

鄧在○五年投資一億九千萬元,成為大利行的單一業主,直至○七年以三億三千萬元售予高添集團,勁賺一億四千萬元。該處的舖租其後愈升愈高,達到平均逾七萬元月租,但因登龍街夠旺,不愁生意,仍不斷有人到來承租開酒吧。

有蒲友緬懷說:「以往這裏酒吧密集,其中一間爆場或覺得唔好玩,可轉場到樓上樓下,我們根本連酒吧名字也記不起,只憑樓層數字分辨。但現在兩幢酒廈十室九空,眼見整條街人影都無隻,就不想再來。」登龍街突然大變,源於大財團先後進駐收購物業。其中以率先「搶灘」的上市公司金朝陽集團,最為躊躇滿志。

金朝陽由十年前開始,陸續將登龍街一至二十九號的舊樓業權收歸旗下,地盤面積逾一萬三千平方呎。執行董事陳慧苓年前曾透露,他們計劃在該處興建一座集合豪華住宅、五星級酒店及名店於一身的綜合建築,並考慮在項目完成後,興建天橋連接羅素街後方的公司總部金朝陽中心。

四大財團先後出招

至於登龍街的雙號舊樓,則引起另一財團興趣。消息透露,保溢投資及相關財團,已接近完成收購登龍街其中四幢舊樓,並在今年六月向建築署申請,將其中兩幢拆卸重建。據悉,保溢及相關財團計劃將該處建成銀座式商廈。

行家先後出招,持有大利行與永光中心的其餘兩個財團,亦看好整條街「升呢」在即,故寧願捨棄穩定的租金收入,也要求一眾樓上吧租戶離場。

「黎明前的黑暗」

持有大利行的高添集團,其董事陳澤儒是發展商永傑集團老闆,另一董事陳韻雲,近年專門收購銅鑼灣及灣仔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商廈,然後包裝成服務式住宅,並以「V」作品牌,消息指大利行亦會步此後塵。本刊曾聯絡陳韻雲查詢他們在登龍街的發展大計,但至截稿前仍未獲回覆。

至於永光中心的大業主光匯國際,初步構思是把現址改造成日式餐廳大廈,主要經營貴價日本料理,以配合整條街的高檔形象。

該區地產經紀李小姐指出,登龍街前半截的業權已被財團瓜分,後半截一些樓齡較新、且沒有單一大業主的大廈,小業主也對日後被收購充滿期待。

「近半年已經無業主願意放盤,連租盤也只得一個,人人都在待價而沽。以現時該區收購價平均每呎八千元計,估計重建後每呎起碼要賣到一萬二千至一萬三千元。」她形容,登龍街曾是區內的娛樂地標,夜夜笙歌,不少上班族放工後都會來吃飯飲酒,如今街道卻變得黯淡無光,消費者均轉投其他地區玩樂,「但相信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將來大型飲食中心及酒店等落成,登龍街大有機會比過往更繁榮。」

酒吧散檔罪案急降

酒吧食肆紛紛結業,令登龍街風光不再,但對警方來說卻是大好消息。根據警方數字,灣仔警區去年共錄得三百九十九宗涉及酒吧的傷人或刑事恐嚇等案件,登龍街正是重災區之一。

有警官稱,該處兩幢酒廈過往幾乎晚晚「開片」,警方要額外加派人手巡邏,甚至出動警犬及警車長駐戒備,消耗大量警力。不過隨着登龍街酒吧陸續結業,案件數目即時減少,今年一至八月有二百三十三宗,較去年同期下跌近兩成。

灣仔區議員鍾嘉敏則期望,該處的環境衞生在重建後可獲改善,「登龍街屬私家路,管理權由兩旁大廈業主負責,過往食在路邊擺賣、弄致滿地垃圾,以及路面日久失修凹凸不平等問題,均鮮有人出面干涉,但該處重建升格後,相信業主會更緊張街道的衞生環境,將之管理得整潔企理。」以往愈夜愈旺的銅鑼灣登龍街,現已變得死氣沉沉,即使晚飯黃金時段,食肆亦只得零星客人。
2 : 龍生(798)@2010-10-08 16:17:48

即係收購無望啦....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033

死城中英街 無嘢玩難升呢

1 : GS(14)@2012-05-29 00:38:3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28/16374257
步出沙頭角關口,向前走到界碑就是中英街起點,街道左方為華界、右方為港界。華界首兩間店舖,是化妝品名店卓悅和 Colourmix。轉往左邊橋頭街,可看見三幢現代化百貨商場,商場地舖開設榮華餅家,食家蔡瀾代言的罐頭鮑魚亦在場內出售。
當遊人真正入場觀察,即發現「小旺角」的繁華是假象。最新的第三期商場,竟然三層都只賣跟團到韓國必見的手信朱古力,其餘貨種極少,缺乏吸引力;而第一商場僅得幾間店舖營業,儼如死城。
至於榮華、卓悅和 Colourmix,全部生意慘淡,與香港分店人頭湧湧的場面大相逕庭。面對「水客多過遊客」現況,中英街的卓悅在最當眼位置並非賣化妝品,而是一盆盆盒裝果汁,靠做水貨客生意苦撐。中英街「升呢」失敗事出有因。2010年中,深圳市沙頭角商業外貿有限公司(簡稱沙商),宣稱斥資兩億元,在中英街興建大型購物商場,並將招商工作判予國際性物業代理「高力」,矢志招徠名店進駐。
消息人士透露:「最初唔少名店想入嚟開舖,但後來發現好多營商法規有別於內地其他地區。以稅制為例,內地營商要納稅,但中英街係免稅區,咁究竟使唔使畀呢?有商戶又曾要求貨品進口豁免檢查,但沙商每事都係口頭承諾,不了了之,終於令商戶同高力縮沙。」
《蘋果》向沙商及高力了解,前者拒訪,後者僅稱雙方合作結束。資料顯示中英街現今每日人流僅得數千人,大部份「遊客」都是水貨客,以「螞蟻搬家」形式走私益力多、即食麪等低檔貨品謀生。
...
記者訪問出入中英街的內地人,大多覺得水貨客搶貨影響購物氣氛。在中英街土生土長的港人吳先生,亦看淡前景。「雖然有名店開喺度,但據觀察真係冇人幫襯。」然而,亦有店舖投資中英街成功,據知著名參茸店東方紅想出絕橋,在華界龍頭藥房設立專櫃,避免自行開店捱貴租,又可以集中銷售中低價藥材補品,藥房店員表示銷情不俗。
2 : GS(14)@2012-05-29 00:39: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28/16374258


1860年,中國與英國簽署《北京條約》,1898年再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九龍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的新界地域租借予英國99年。翌年中英雙方沿着邊界一條乾涸河流、原名「鸕鷀徑」的位置,把沙頭角分割為「華界」與「英界」,全長約250米,正是今日中英街。
80年代金舖林立

兩界居民原本自由出入中英街,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港雙方亦於1951年收緊邊境管制,中英街變成禁區。1978年內地改革開放,中英街因為特殊地利而開始興旺。
八十年代初期,中英街商人先看準內地日用品資源缺乏,單賣牙膏、即食麪等亦有生意做;到八十年代中期,內地人開始求購金器,金舖成行成市,當年周生生亦在中英街開舖,每月舖租搶高至22萬元。資料顯示,到八十年代末,中英街半年內的金額銷售數字達6.5億港元。
隨着九十年代流入大量假貨,中英街名聲迅速敗壞,商舖陸續結業,最後淪為水貨客走私天堂。早前網上瘋傳一份據稱是旅行社流出文件,就指內地客遊港澳時50件做不得的事中,其中一件是「不要在深圳中英街買任何物品」。《蘋果》記者
3 : Sunny^_^(11601)@2012-05-29 11:25:47

我知有D人想炒附近既樓...而家@@

死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622

梁朝偉入市賺半億家燕姐死城舖勁蝕九成

1 : GS(14)@2016-10-30 14:35:58

賭王四太梁安琪之前豪花13億買咗4個大宅俾超盈超欣,話想俾個機會兩個女學投資。既然要學,可以試下跟于文鳳咁睇千呎舖位,又或者向以下呢班藝人做功課,分分鐘賺夠可以買番幾個單位送番俾四太:古巨基資深投資者羅家寶12年以1.228億元買入中環擺花街22及24號兩個地舖,三個月後交吉摩出,接手嘅正係古巨基。基仔入貨後冇轉手,選擇放租回本,今年6月以8萬數租金,租咗俾一間化妝品店。謝霆鋒同樣都係擺花街,不過比古巨基更早入市,喺05年開始以1.2億買咗3個地舖,12年楊受成再用9120萬元買咗28號地舖,轉送咗俾霆鋒。不過貴為「擺花街舖王」冇收手,霆鋒再喺13年以1.17億買入26號舖。梁朝偉梁朝偉除咗係影帝,投資都有一手。佢08年首次以私人名義入市,買入中環威靈頓街73號地舖連閣樓,當時作價係2880萬元。偉仔等咗四年之後,以7950萬元沽出舖芝,賬面億超過半億。薛家燕投資有賺有蝕,家燕姐就試過失利,佢92年以250萬買入咗佐敦廣場兩個舖位,雖然喺旺區,不過商場管理不善,又搵唔到其他業主,結果想翻新商場唔成功,變咗做一代死場。佐敦廣場喺10年俾財團睇中,家燕姐乘機賣舖,但加埋只係收得番約27萬,總共蝕咗226萬,賬面勁蝕9成咁多。洗米華買舖可以做投資,亦都可以當做禮物咁送俾人。太陽娛樂揸弗人周焯華(洗米華)經常四圍飛,陪完Mandy又要o氹番洗米嫂。洗米華今年就試過購入七千萬澳門地舖,送俾洗米嫂,非常大手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30/198170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