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發展步伐不斷重複 Uncle Ray




2011-1-11  AD


 

由於舊居水渠滲漏,需要大翻新,把一些舊照舊物搬到其他地方,以便工程進行。重讀一大堆舊書及筆記,年紀大了,感覺也不一樣。

上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崛起,像現在中國崛起一樣,香港及台灣學者,大談新儒學與港台經濟騰飛的關係,現在回頭看,根本與甚麼新儒學無關。

中國正重複港歐美步伐

由於美國經歷電腦革命,為降低生產成本,美國公司找台灣公司代工(OEM),造就台灣成為亞洲電腦生產業龍頭,Acer、Asus及鴻海等,都是這樣起家。

成本下降,Apple II 售價可以從原本2萬元一部,跌到2000元一部,與筆者同年紀的讀者都應該試過,到深水埗的高登商場購買山寨版的Apple II電腦。今天深圳華強路一帶各式各樣的山寨貨,是20年前高登商場的延續而已。

在塵封的書櫃中,找回已忘記了的3冊1900年版《馬克思資本論》,當年在巴黎西岸St Michele小巷一間古老二手書店見到,驚為天人,極具投資價值。

大學二年級時研讀Marxism,教授見到這3冊1900年版《馬克思資本論》,願以高10倍價錢收購,當然不為所動。

馬 克思理論中有一點是同意的,就是所謂「concentration of capital」,在20多年前的英國城市,街道上全是一式一樣的商店,例如Marks & Spencer、Boots、Tesco,情況跟現在香港一樣,滿街都是美心、百佳、萬寧等等,一脈相承。

企業壟斷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自然現象,不一定是官商勾結的結果。

太陽底下無新事,中國只是在重複香港及歐美國家發展的步伐,你說投資者應留意哪一類內地股票?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3

資金鏈斷裂壓力明顯 部分房企加快海外融資步伐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5/1NMzA5XzQ0MDY1NQ.html

在樓市資金回流速度降低、銀行房地產信貸收緊、二級市場再融資閥門緊閉等因素影響下,今年開發商資金鏈所面臨的壓力異常明顯。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以來一些房企海外融資動作頻頻,部分上市房企正在多渠道獲取資金,相對於當前國內融資環境而言,海外融資更有獨特優勢。

房企加快海外融資

今年以來,由於國內融資閥門仍然緊閉,部分房企的海外融資進程已然加快。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取道海外融資的情況並不少見。僅4月份,中海、華潤兩家房企就分別獲得62億元和8億元的海外銀團貸款。據統計,今年前四月,這兩家房企在海外市場上分別融資約127億元和54億元,主要採用銀團貸款以及發行債券的形式。

搭 建海外融資平台也是意味深長的舉措。近日萬科公告稱,全資子公司萬科置業(香港)有限公司與永泰地產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在南聯地產控股有限公司進行重組 後,萬科置業將通過其全資子公司Wkland Investments Company Limited以約10.79億港幣向永泰地產收購重組後的南聯地產1.92億股股份,佔重組後的南聯地產已發行股份總數的約73.91%。

不久前,招商地產控股子公司瑞嘉投資實業有限公司所屬的全資子公司成惠投資有限公司分別與華能有限公司以及Greatest Mark Limited達成買賣協議,購買其分別持有的東力實業控股有限公司66.18%以及4%的股份。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控股南聯地產和東力實業,萬科和招商地產將獲得海外上市公司融資平台,有助於拓寬融資渠道,並吸取海外地產開發經驗。

北京中原地產研究總監張大偉指出,房企的資金缺口較大,且國內融資成本較高,房企開拓海外融資渠道有利於緩解資金壓力。

股權融資閥門緊閉

持續的地產調控政策加大了房企在二級市場上股權融資的難度。不過隨著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剛需入市,樓市資金緊張的狀況似乎有所緩解。

Wind 數據顯示,2011年至今,滬深兩市僅有5家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成功獲得股權融資。其中金科股份通過增發融資47.06億元,銀億股份、鐵嶺新城分別融得 33.16億元和25.78億元。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監管層並未重開房企二級市場股權融資大門,這些公司大多因其增發、重組方案之前已經獲批等特殊原因而 成行。

保利地產的再融資之路可謂坎坷。早在2010年4月,公司便拋出非公開發行A股的方案,但直到2011年4月,再融資仍未成行。此後,公司又將方案有效期延長12個月。2011年11月,公司結合資本市場融資環境及募投項目進展情況,決定撤回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申請。

從上市房企的現金流情況來看,儘管一季度現金流較去年同期有所好轉,但仍然處於「淨流出」的局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146家上市房企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值共計-171.99億元,而去年同期為-444.91億元。

值 得注意的是,近期樓市成交量有所回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開發商的資金壓力。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部數據顯示,全國54個城市5月中上旬商品住宅總成交量達 到14.14萬套,較4月同期上漲22.8%。張大偉指出,一些符合購房資格的購房者入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開發商的資金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25

EMS主動退出IPO 專家稱或將拖緩行業上市步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168

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EMS)官方網站12月27日發佈消息稱,近日,經中國證監會批准,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出於進行戰略調整的考慮,撤回了IPO上市申請材料。

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表示,公司為上市準備了五年,但近年快遞物流市場和資本市場及監管辦法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為此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決定實施戰略調整,將組織架構由原來的母子公司制調整為總分公司制。考慮到該調整將影響到上市進程,因此主動撤回IPO申報材料。

此前,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於2011年8月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提交了發行上市申請,並於2012年5月4日,通過了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擬發行不超過40億股,募集資金99.7億元,希望成為國內「快遞第一股」。

「中郵速遞並不缺錢,對它而言,推遲IPO不一定是壞事。」據《京華時報》報導,多位業內人士如是評價其主動撤出IPO這一動作。

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表示:「中郵速遞現在退出IPO是對的。」徐勇評價,現在市場環境並不適合快遞公司上市,因為今年下半年快遞企業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快遞企業利潤更薄,不利於快遞企業上市估值。此外,目前中國快遞行業的法律、消費環境也並不成熟。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認為,中郵速遞上市是遲早的事,現在只是暫時擱置,目前資本市場的環境不適合快遞企業上市。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中郵速遞退出IPO是迫不得已。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對這個時候的快遞公司而言,市場份額與利潤,就好比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申通一位管理層比喻道。

如果上市,迫於對上市公司利潤的要求,要麼公司在價格戰等諸多市場策略方面受到制約,要麼存在業績變臉的風險。如果不能充分融入市場、適應市場,即便上市,未來的公司競爭力也會大打折扣。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蔓延整個快遞行業多年,並持續加劇的「價格戰」是促使EMS主動退出IPO最直接的導火索。

一方面,「通達系」民營快遞的市場爭奪進一步加劇了價格戰,導致整個行業競爭升級。為業內共識的是,近兩年尤其2013年資本對行業的青睞和攻勢格外兇猛,「資本換市場」的概念被認為在未來至少兩年內仍將持續。

業態環境逼迫下,EMS在2012年、2013年也早已主動放下身段,在廣東、江浙、上海一帶通過降價、服務和改變產品等策略,屢番嘗試市場轉型,以前所未有的姿態積極參戰 「雙十一」爭搶電商客戶。不過,在記者採訪的多家民營快遞公司看來,即便EMS市場轉型較為明顯,也不對自己構成威脅。相反,正是民營快遞的快速擴張,對EMS的市場份額造成了衝擊。

據瞭解,快遞業「通達系」一級梯隊已經佔據了整個中國快遞市場80%以上的份額,EMS的快遞市場份額可能不及10%。

EMS招股說明書顯示,在2009年~2011年三年內,EMS國內速遞收入分別增長了14.51%、12.88%和16.36%。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09年~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分別實現業務收入479.0億元、574.6億元、758.0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17.3%、20.0%和31.9%。從這一數字看,EMS營收增長連續三年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或不利快遞行業未來上市步伐

據《北京商報》報導,對於EMS上市擱置的消息,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物流專家、漢森世紀供應鏈總經理黃剛認為,EMS的IPO暫停後有可能從逐步開放回歸不開放的體系,這對行業公平競爭是個不利因素。此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就曾發佈消息稱,郵政企業代辦金融和速遞物流業務,將繼續享受三年免徵營業稅等優惠。

據前述《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長期關注快遞物流投融資的鐘鼎創投董事總經理、合夥人湯濤表示,EMS主動退出IPO對行業不是好事情,整個行業未來上市步伐的不確定因素也會因此增加。在湯濤看來,行業本身正亟需一家標竿企業來樹立標準,尤其「奪命快遞」事件已暴露出行業系列難題。

從投融資的角度看,證監會對未來快遞公司在上市各方面的衡量尺度是什麼?比如人員社保、租用場地的合規性要求、成本等系列細節問題,都需要「第一個吃螃蟹的」來嘗試和傳導。EMS無論從自身規範程度,還是上市成熟條件,無疑都曾被寄予厚望。但如今EMS主動退出,則將這一期待蒙上一層陰霾。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員表示,未來要想迎來快遞公司的上市潮,從整個行業來講,應該有一個相對更加開放的環境,而且從管理上更加規範。「現在整個快遞行業都面臨轉型升級的難題,比如管理粗獷、發展不平衡、不均衡、不可持續都只能通過轉型升級。」

目前,除了圓通總裁喻渭蛟曾明確表示,圓通的上市計劃預計將在2015年~2016年間完成之外,其他快遞公司尚無確切時間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37

企鵝帝國兇猛的投資收購步伐:從遊戲領域開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5/58980.html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近年來,騰訊的投資活動可謂高調且頻繁。看了騰訊這個歷次投資收購List,的確有中國互聯網“一哥”風範!10年代開始發力,投資收購從遊戲領域開始 騰訊的投資收購是從2010年開始發力的。2010年前,騰訊投資收購動作較少,下表中也主要列舉了10年後的資本動作(騰訊內部投資人稱,他們投資的公司數量超過200家,按此說法,本表也只列了30%)。據媒體報道,騰訊在此前10年間的並購交易才30多項。 騰訊的戰略布局與嗅覺一流。從投資結構可以看出,騰訊的對於產業的嗅覺相當靈敏。首先在自己根基――遊戲上步步為營,布局從國內到海外,從端遊、頁遊到社交遊戲,皆有滲透,而且每逢出手便是大手筆。 在遊戲上站穩了腳跟後,下一步就要開始在電商層面動刀了,方向也很明確――只投在垂直領域的前兩名中。雖說同樣在電商泥潭中陷得不淺,但比起殺到見血的綜合類電商,企鵝的子彈還是並不虛發。2013年企鵝更顯活躍兇猛,著力微信生態鏈 騰訊在2013年的投資和收購延續了2012年的態勢,仍舊非常活躍,移動互聯網上圍繞微信投資和布局;搜索等基礎工具軟件商收購活躍;海外投資和國際化戰略等。 移動互聯網上,騰訊圍繞O2O等持續布局,包括重金投資嘀嘀打車等。 遊戲領域,主要探索微信遊戲平臺,投資或控股第三方遊戲公司。 搜索和安全等基礎服務商,4.48億美元收購搜狗36.5%的股權,在搜索領域與百度、奇虎360三足鼎立;安全服務上,騰訊繼續註資金山網絡,增資4698萬美元,目前持有其18%的股份,是僅次於金山軟件的第二大股東。 金融方面,騰訊2013年也進行了部署,包括與平安、阿里巴巴合資成立眾安在線;戰略投資好買財富、人人貸等;此外還在海外投資了金融眾籌網站Watsi等。 海外投資上,和海外一些投資基金共同合作、領投或參與投資了很多公司,包括1.5億美元投資閃購網站Fab.com;6000萬美元參與投資閱後即焚應用Snapchat;參與投資了一些早期的新興公司,如雲計算公司Loom等。緋聞,入股京東? 進入2014年,盛傳騰訊與京東資本合作。 對京東而言,獲得騰訊的戰略投資,上市的估值空間將進一步被打開。京東強在後端的服務體驗,但在前端的觸達用戶渠道上較為薄弱,特別是在移動端的布局已然滯後。如有騰訊的流量及用戶關系導入,京東將大大補強信息流,繼而更好發揮物流的優勢。 在 戰略布局上,騰訊不會錯失電商這一戰略性資產,從現實看,騰訊依靠易迅趕超京東,繼而改變現有電商格局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小。與其不斷燒錢投入易迅,不如轉 為分享京東紅利。另外,騰訊長於信息服務,構建用戶關系,短於電商的供應鏈管理及線下的物流配送。既然如此,不如將實物電商這部分業務交給京東去做,騰訊 以資源換取京東股份,這是明智之選。具體業務上,微信支付也將借助京東極大豐富應用場景,有助於騰訊在移動支付領域對支付寶的追趕。 多 位分析人士指出,騰訊和京東如果真能在資本層面達成戰略合作,整個互聯網的競爭格局將有望被改寫。騰訊與京東,有一個共同的對手――阿里巴巴。京東可借助 騰訊的資源,結合規模龐大的自營平臺,打破天貓對B2C第三方平臺的壟斷;騰訊則依靠微信支付、京東和大眾點評,在移動支付、電商和O2O等多個關鍵領域 全面對抗阿里巴巴,而這些都是阿里巴巴苦心經營多年的業務。 無論如何,這是個熱鬧的季節....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並購之美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43

誰阻擋了樂視「顛覆」的步伐? 劉步塵

http://xueqiu.com/5296621426/30217208
7月14日,樂視發佈官稿《樂視生態開啟全球化顛覆之旅》,稱樂視已經設立美國分公司,正式實施國際化。

7月初,有網友私信給我,說樂視電視上市一年了,該總結總結了。實際上,自樂視電視上市,我沒少說及這個品牌,但小結式的文章我從沒寫過,我一直提醒自己再觀察觀察。

現在,我認為是時候給樂視小結一下了。不過,我文中表達的觀點或許會出乎不少人意料,不論挺樂視的還是貶樂視的。

我寫此文只有一個原則:尊重客觀事實,拒絕任何偏見。

如果今天還有人質疑樂視電視的盈利模式,我認為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無知,一種是偏見。

樂視創造的「軟件+硬件」新彩電盈利模式,已經對彩電企業長期以來的硬件銷售盈利模式帶來實實在在的衝擊,雖然這種模式至今並未給樂視帶來它期待的盈利,但是模式顯現出的張力,大家都看到了,即使彩電企業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越來越多跡象表明,始自2013年的彩電行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與樂視創造的新盈利模式息息相關,而不是某些人所稱的因為「節能補貼」政策退出。

這實際上意味著,只要樂視還存在,未來彩電企業盈利能力能否止跌回升,仍然是個未知數。現在看,樂視未來繼續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雖然國家廣電總局關於機頂盒的管理規定,對樂視這類企業是個考驗,但不足以致命。

實際上,即使樂視不幸倒下,還有小米,小米模式本質上和樂視一樣,小米所欠缺的,只是背後沒有一個小米視頻網站而已。

自2013年7月初上市至今,樂視電視較大力度的降價已經發生三次,其40吋電視已經從上市時的1999(需要外加一年服務費490,合計2489元)降至999元(需要外加兩年服務費980元,合計1979元),未來會不會繼續降價?我認為可能性很大。我傾向認為,樂視的終極目標是硬件免費,即電視白送,當然,前提條件可能是你需要一次性支付三至四年的服務費約1470—1960元。

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彩電企業該怎麼辦?

當然,天不會塌下來,但是,免費送機對消費者的心理衝擊將十分巨大,未必能讓樂視彩電出現爆炸式增長,確有可能抑制彩電企業的產品銷售。這對於彩電企業來說,是可怕的。

我傾向認為,目前樂視一再刷新其電視價格底線,有向免費逐步靠攏的意思。

實際上,樂視非常清楚,僅僅降價是很難讓它得到它想要的結果的,樂視夢寐以求的「顛覆」,是一個近在眼前卻搆不著的蘋果。而硬件免費則不然,「顛覆」的概率將大大提高。

這,就是目前彩電企業的生存環境。

遺憾的是,面對樂視咄咄逼人的威脅,中國的彩電企業們並未能組織起像樣的反攻;相反,踩著樂視的節拍起舞成為一種時髦,直接導致彩電企業盈利能力一降再降。人們有理由擔心,2014年彩電企業的收成,有可能比2013年更為嚴峻——不僅銷量負增長,利潤也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實際上,從今年上半年彩電企業財報來看,這種跡象正在發生。

這正是樂視想要的。樂視的終極目的是「顛覆」中國彩電既有格局。在未實現這個大目標之前,樂視的一期目標是:先把彩電企業拖下水,讓其虧損或大幅降低盈利能力。

以此觀之,應該說樂視的第一階段目標已經實現。

這就是樂視為什麼敢說「傳統彩電企業死到臨頭還不自知」的底氣所在。

說實事求是講,樂視這個企業給我留下的印象並不好,大家可能已從我關於樂視的文章中感覺到這一點。即使今天,我對這個企業本身的看法並無改變。我這麼說,好像與上面所述有點矛盾,實際上非也。我對樂視模式從來不曾懷疑,有一個認識逐步完善的過程,我對樂視的批評,指向這個企業缺乏誠信以及亂誇海口。樂視到底做了什麼不誠信的事情,無需我列舉,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我對企業不誠信向來深惡痛絕,在我看來,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的最大差距,就在於缺乏誠信,價值取向格局較低。從全球看,沒有任何一家企業不講誠信還能成功,全世界沒有一個這樣的例子,尤其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中國企業必須對企業文化進行全面改造,包括樂視。

站在風口的不一定都能飛起來,還有可能被摔死。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空調行業毛利率比較高,但是同是空調企業,2013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收1200億元、盈利108億元,志高控股卻是營收94億元、盈利只有2.14億元;營收後者只有前者的1/13,利潤只有前者的1/50,這就是「有同行,無同利」。什麼導致了結果差別如此之大?是企業本身的不同。

這些年,我對海爾這個企業沒少批評,與樂視相似,海爾企業的最大危機在於缺乏誠信,先吹大一個泡泡,然後極力維護這個泡泡不讓破裂。

具體而言,我認為樂視存在三大短板:

首先是產品短板。我不知那些被樂視忽悠的五體投地的人,是否思考過如下問題:為什麼樂視如此「優秀」,銷量卻始終上不去?也許有人說,樂視賣得很好啊,你看,自2013年7月上市至今,銷量已經破100萬台。如果我告訴你,中國主流彩電企業在這個時間段的銷量都在1200萬台以上,你還會認為樂視賣得好嗎?

自去年上市至今,我全程關注了樂視電視的每一個動作,一年多的時間讓我有一個最大的發現,那就是和主流彩電品牌相比,樂視的產品的確不行。

和主流品牌的產品相比,樂視電視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業設計落後。通俗地講,就是樂視電視看起來不上檔次。目前,主流彩電產品基本上都是極窄邊框、無邊框,樂視電視邊框寬度均在一釐米以上,這是彩電企業三年前的水平。

二是精細工藝落後。直白地講,就是樂視電視經不住細看。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打個比方,進口車和國產車的區別之一,就是國產車引擎蓋的縫隙比進口車要大得多。

三是樂視電視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是B級材質。而主流彩電企業中高端品牌使用的都是A級材質。

以上是樂視電視工業設計方面的不足。

其次是品牌短板。這方面,樂視的差距更明顯。作為一個新生代品牌,樂視在電視行業的積澱還很薄弱,談不上品牌美譽度,更談不上忠誠度。實際上,樂視品牌的最大問題還不是知名度,而是品牌基因出了問題,樂視一開始就將自己置於「廉價產品」的位置上,從而讓品牌附加值變成了零。這對中高端消費者來說完全失去了吸引力,誰願意花錢買一個不上檔次的品牌放在自家客廳最顯眼的位置?當然,這不是樂視一家企業的問題,「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始終難以實現大的突破,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品牌形象上不去。作為一個新生代品牌,樂視一開始就將自己置於低端品牌的位置上,是極大的失策,是缺乏品牌遠見的表現。

再就是企業文化短板。如果我要問賈布斯「樂視的企業文化是什麼」,我估計他十有八九會張口結舌。當然,沒有企業文化的規劃不等於沒有企業文化,有企業文化也不等於有檔次。樂視一開始就將自己置於「顛覆者」位置,不僅顯得不自量力,而且成為所有彩電企業的敵人。任正非說,「那些口口聲聲要顛覆別人的人,最後都被顛覆了」,我不知道這話是不是針對樂視說的。在這方面,樂視應該虛心向特斯拉學習,作為傳統內燃機車實際上的顛覆者,特斯拉從來都不使用「顛覆者」這個概念,這才是大智慧。

什麼原因導致樂視電視產品難上檔次?主要因為樂視自己沒有生產能力,產品全部委託生產,下單量又比較小,代工商不可能拿出更多資源致力於其產品質量的提升。假如樂視一年的委託下單量是500萬台,那情況將大不一樣。也有人說代工容易出產品質量問題,我倒不認為是這樣,關鍵在於生產管理和質量約定,蘋果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代工的,也沒出現大面積的質量問題。

還有一個原因必須特別指出,為確保價格更低而又不至於虧損太多,電商企業往往給代工商設定一個最高價,不能突破這個最高價,如確保產品品質而這個最高價代工商可能無利可圖,於是,代工商不得不轉而使用低端材料和元器件,這是為什麼「電商品牌幾乎等於低端產品」的原因——在電商行業,這幾乎是個公開的秘密。

樂視給自己的電視設定了盈利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將彩電行業平均價格拉低,置彩電企業少盈利甚至虧損境地,這個階段性目標已基本實現。第二步,實現自我盈利,這個什麼時候到來還不確定。目前的樂視,處於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間。

實際上,樂視內心也很矛盾,並不像它刻意對外傳遞的那樣信心十足。因為產品競爭力較弱,樂視不得不通過降價刺激銷量,這麼一來又可能加大自身虧損。也不盡然,因為降價能刺激銷量,而存量的增加反過來可以提高廣告要價,以及增加服務費及平台收入。樂視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在銷量和減虧之間儘可能地做好平衡。總體看,樂視還是傾向於降價促銷,正像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說的,互聯網企業沒有500萬台智能電視的存量,是不可能實現盈利的。對於樂視來說,沒有什麼比盡快增加電視機社會存量更重要的了,因此,樂視還需要繼續承受幾年的虧損。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樂視確有其競爭優勢,那就是新模式讓樂視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但是,產品、品牌及企業文化的短板又反過來制約了樂視的進一步發展。怎麼辦?解鈴還須繫鈴人,樂視必須盡快轉變產品觀念、品牌觀念,切勿為一時之得而失去長遠,這個比較考驗賈布斯的戰略智慧。

一旦樂視把這上述三個短板補齊,樂視將是不可戰勝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43

自走我步伐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519422

沒有人知道政治市幾時完,但頗肯定可以話完就完;因此,投資組合繼續以自己的步伐慢慢地買貨。一如以往,第一註入場註triggering的要求較低,加註的行動則會小心為上。

政治市第二天,組合以930日的當天平均價,加入兩隻較強勢的新成員;亦令投資組合成員數目達到28隻股票,現金水平降低至39.86%

交易日30 Sept, 14

安踏體育 (2020) $15.56 買入 2000股 金額$31,120.00

金風科技 (2208) $13.11 買入 2800股 金額$36,780.00

記錄日30 September, 2014

Picture 

06年結表現:1,303,790.51 (+30.38%)

07年結表現:2,567,365.85 (+96.92%)

08年結表現:1,923,970.04 (-25.06%)

09年結表現:3,428,667.89 (+78.21%)

10年結表現:3,387327.89 (-1.21%)

11年結表現:2,723,979.89 (-19.58%)

13816日表現:2,838,039.89 (+4.19%)

14826日表現:3,432,179.89 (+20.93%)

14930日表現:3,458,963.89 (+0.78%)

相關舊文:見證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50

追隨格羅斯步伐 PIMCO首席經濟學家離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76

全球最大債券基金PIMCO今天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Paul McCulley將於月底離職。

McCulley是PIMCO創始人、前首席投資官格羅斯的親密戰友,於2014年5月受格羅斯聘請就任PIMCO首席經濟學家。

在提到他的離開時,PIMCO現任首席投資官Daniel Ivascyn表示:“Paul去年5月被比爾格羅斯招募回到PIMCO團隊,他們兩人的親密友誼和合作保持了20多年。我們理解Paul離職的決定。他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祝願他前程似錦。

2014年9月26日,傳奇投資人、被稱為“債券之王”的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宣布離開自己在1971年創立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並加入Janus Capital,繼續從事債券基金管理工作。

McCulley表示:“我就任時就說過,我接受這份工作是為了和格羅斯並肩工作。我想以一名經濟顧問的身份,做自己最喜歡的算哪件事:思考、寫作和‘高談闊論’。我在這里的使命已經完成了。我將在其他地方繼續自己喜歡的事業,我可能會去學術界。PIMCO將是我心中永遠的聖地。”

McCulley在PIMCO最後的工作日為2月28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71

追隨格羅斯步伐 PIMCO首席經濟學家離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76

全球最大債券基金PIMCO今天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Paul McCulley將於月底離職。

McCulley是PIMCO創始人、前首席投資官格羅斯的親密戰友,於2014年5月受格羅斯聘請就任PIMCO首席經濟學家。

在提到他的離開時,PIMCO現任首席投資官Daniel Ivascyn表示:“Paul去年5月被比爾格羅斯招募回到PIMCO團隊,他們兩人的親密友誼和合作保持了20多年。我們理解Paul離職的決定。他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祝願他前程似錦。

2014年9月26日,傳奇投資人、被稱為“債券之王”的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宣布離開自己在1971年創立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並加入Janus Capital,繼續從事債券基金管理工作。

McCulley表示:“我就任時就說過,我接受這份工作是為了和格羅斯並肩工作。我想以一名經濟顧問的身份,做自己最喜歡的算哪件事:思考、寫作和‘高談闊論’。我在這里的使命已經完成了。我將在其他地方繼續自己喜歡的事業,我可能會去學術界。PIMCO將是我心中永遠的聖地。”

McCulley在PIMCO最後的工作日為2月28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07

壓感觸控技術 為何安卓系統跟不上蘋果的步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3693.html

壓感觸控技術 為何安卓系統跟不上蘋果的步伐?

一財網 吳豐恒 2015-09-10 12:02:00

全球安卓手機陣營中,華為是最早在手機中應用壓感觸控技術的廠商之一。然而,安卓系統目前並沒有針對壓感觸控技術做出更多軟硬適配,華為動作超前,但安卓系統動作滯後,其結果可能導致開發者註意力首先被蘋果iOS吸引,在推出支持壓感技術的APP方面占據先機。

蘋果公司對手機新技術的應用,可能將這些新技術推廣到全行業,這次也不例外。

北京時間9月10日淩晨1點,蘋果在舊金山舉行秋季發布會推出多款新品,iPhone6、iPhone6Plus的3D Touch功能也受到業界關註。去年蘋果推出AppleWatch時,即嘗試在屏幕人機交互中使用壓力感應觸控技術ForceTouch,現在,蘋果將該技術推廣到了手機,並命名為3D Touch。

其實,這並不是壓力感應觸控技術在手機中的首次應用,9月2日,中國廠商華為在德國柏林舉行華為MateS發布會時,已搶先將壓感觸控技術作為MateS的一大亮點來推廣了。但同樣的技術,相比在IOS系統中的應用,這一技術在安卓系統中的運用仍存在一定差距。

3D Touch應用,即通過按壓屏幕,可以調用不同的功能軟件,例如用力按壓郵件圖標可以查看最新幾封郵件,按壓相機圖標可以彈出照相功能,而無需點擊圖標。

正如早期的觸控技術、去年開始火熱的指紋識別技術應用一樣,人機交互技術創新源頭在於手機產業鏈的供應商,蘋果並不生產屏幕。不過,蘋果可以做到將壓力感應技術和iOS系統結合和優化,並賦予該技術全新的應用領域,例如將壓力感應的API接口對開發者開放。

此次在手機屏幕中引入3DTouch,實際上也彌補了蘋果面對競爭對手屏幕創新技術應用的壓力。曾經引領大屏幕潮流的三星公司,GalaxyS6edge和GalaxyS6edge+都應用了創新的雙曲面屏幕設計。

而部分中國手機廠商也開始大膽在產品采用創新技術,而不僅是采取跟隨策略。蘋果手機采用指紋識別技術,並將指紋識別和支付結合,多家中國廠商跟進指紋解鎖和指紋支付。

然而在壓力感應技術應用方面,中國廠商華為與蘋果保持了同步甚至在發布上搶占了先機。在多個場合,華為消費者BGCEO、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余承東揚言將趕超蘋果作為華為手機的目標。

在新技術應用戰略決策方面,中國廠商正在采取更為主動的“引領”態度,然而要趕上蘋果,在業內人士看來,還需要彌補軟件的短板。“手機廠商提高競爭力,現在更重要的是提高軟硬結合能力。”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我們把華為的API開放出來,第三方應用和開發者會做更多東西。”余承東在MateS柏林發布會上說。全球安卓手機陣營中,華為是最早在手機中應用壓感觸控技術的廠商之一。然而,安卓系統目前並沒有針對壓感觸控技術做出更多軟硬適配,華為動作超前,但安卓系統動作滯後,其結果可能導致開發者註意力首先被蘋果iOS吸引,在推出支持壓感技術的APP方面占據先機。

“每一次傳感方式變化,都會給手機增添許多新的功能。壓感觸控技術應用,最應該行動的其實應該是谷歌,華為沒有等待谷歌,但華為一家公司的手機出貨量畢竟沒有那麽大,在APP廠商跟進方面,可能會受到一些制約。”王艷輝對本報記者說。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18

負面清單預留創新空間 P2P銀行存管或加快步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428.html

負面清單預留創新空間 P2P銀行存管或加快步伐

一財網 楊佼 2015-12-29 20:54:00

雖然負面清單對部分已經開展銀行理財、信托、基金等代銷的平臺會產生較大沖擊,但也預留了業務創新空間。同時,隨著線下業務的被禁止,P2P業務將重回線上,從而導致獲客成本出現一定上升。

等待、猜測了許久,在距離2015年結束只剩3天的時候,以近乎“突襲”的方式,P2P監管細則終於落地。一時間,對監管細則的解讀鋪天蓋地,P2P平臺未來將何去何從?網貸行業又將向著什麽方向發展前行?

根據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P2P平臺應當通過銀行進行資金存管,並首次列出禁止從事銀行理財、信托、基金代銷等12項負面清單,同時,不得線下開展業務,恪守信息中介等要求。

“監管細則正式實施以後,作為硬性規定,P2P資金存管步伐將會加快。”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雖然負面清單對部分已經開展銀行理財、信托、基金等代銷的平臺會產生較大沖擊,但也預留了業務創新空間。同時,隨著線下業務的被禁止,P2P業務將重回線上,直接導致獲客成本一定程度上升。

資金存管步伐或將加快

繼今年7月,央行、銀監會等十部委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要求P2P通過銀行進行資金存管之後,《征求意見稿》再次明確提出,P2P信息中介機構應當對自身資金與出借人和借款人資金隔離管理,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出借人與借款人的資金存管機構。

“未來資金存管還將依靠銀行,有利於避免平臺自融等行為,但是也會有一批P2P平臺可能達不到銀行資金存管的標準,而第三方支付機構想要參與P2P資金存管,唯有跟銀行加強合作。” 開鑫貸總經理周治瀚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實際上,7月份以來,懾於央行、銀監會等十部委上述規定,P2P平臺紛紛尋求銀行資金存管。根據網貸之家統計數據,截至12月24日,至少已有25家銀行涉足P2P資金存管,近70余家P2P平臺與銀行簽定了資金托管、存管協議。

盡管行動積極,但效果卻不盡理想。大多數P2P平臺的資金存、托管仍停留在紙面上,實際落實的並不多。根據網貸之家統計,迄今為止,全行業真正完成資金存、托管的平臺不超過10家,多數仍在排隊等待中。

“我們9月份就和銀行簽了協議,到現在已經3個多月了,至今還在排隊等著。”e路同心COO閆梓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其資金存管之所以未能落實,主要是因為銀行人手緊張,總共只有12名人員的團隊,需要負責系統調試、業務對接等大量工作,銀行只能同時對接兩家平臺,因此該平臺至今仍在等待。

閆梓分析稱,作為標準化、新興業務,銀行對P2P資金存、托管並不熟悉,銀行本身在此方面的人員、業務儲備也剛剛開始,而產品、系統的開發需要時間。此外,每家平臺的情況都不一樣,銀行也需要對其進行梳理和甄別。

南京金東小貸公司董事總經理嵇少峰認為,P2P資金存、托管進展緩慢,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出於成本考慮,在此之前,P2P資金大多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管理,第三方支付機構並不收費,而現在由銀行進行資金管理後,需要收取一定成本,在P2P平臺普遍處於虧損的情況下,平臺本身對資金存管沒有積極性。

“只要簽了協議,就可以拿出去宣傳,是不是真的完成了存管沒人監督,投資人也不會去深究。”嵇少峰說,如此一來,平臺對於資金存管是否落實也並不在意。

與此同時,銀行對於P2P資金存管也心存顧慮。嵇少峰說,對銀行來說,P2P資金存、托管費用並不多,一旦真正落實,又可能被平臺作為增信手段加以利用,一旦發生風險,銀行會受到連累,因此銀行並不是很情願落實P2P平臺的資金存、托管。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征求意見稿》對資金存管的要求,仍然相對寬松,但正式實施、成為硬性規定後,P2P資金存管落實的步伐將會加快,但由於沒有相應的處罰措施,加上銀行需要時間摸索,短期內真正的P2P資金存管不會有太大增加。

負面清單預留創新空間

根據《征求意見稿》,P2P行業監管未來將正式實行負面清單制度,並列出了P2P平臺不得進行的十二項業務行為。其中包括為自身或具有關聯關系的借款人融資;直接或間接接受、歸集出借人的資金;發售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基金、保險或信托產品等。

“禁止銷售這些金融產品,也是嚴格限定P2P平臺信息中介的措施,同時也是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的分別所在,如果允許銷售,那就還是信用中介。”嵇少峰說,P2P銷售銀行理財、基金、保險等產品,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業內人士認為,在十二項負面清單中,其他的規定,通過企業自身努力完全可以實現,並不影響業務正常開展,而禁止銷售銀行理財、信托、保險、基金等金融產品的規定,對P2P平臺的影響最大,部分已經開展此類業務,甚至以此為轉型方向的平臺,將會受到巨大沖擊。

實際上,P2P銷售銀行理財、基金、信托等金融產品,已經成為常態。自2014年初以來,P2P平臺開始大量涉足保險、基金、信托等業務。其中,部分平臺已經獲得基金、保險代銷牌照。也有部分平臺為了突破經營困境,甚至將財富管理作為轉型方向。

閆梓認為,對於此類情況,要進行具體界定,在此過程中,如果平臺存在資金歸集行為,或者通過平臺進行交易,顯然屬於銷售行為。如果僅僅是宣傳、導流,則並不構成銷售行為。

周治瀚亦稱,《征求意見稿》中的上述規定,在落實過程中,仍需進一步細化。是否構成代銷,要看是否收費,並從中獲利。如果只是產品的頁面展示,並未收費,其性質認定將會比較困難。

“一些已經宣稱通過代銷基金、信托、保險產品轉型的平臺,將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周治瀚認為,開展類似業務的平臺,其本質還是P2P,如果要繼續生存,就需要回歸P2P本質,要麽則只能重新設立平臺開展P2P業務。

即便是已經獲得保險、基金代銷的平臺,同樣面臨上述風險。嵇少峰認為,由於分業監管的緣故,基金、保險等產品代銷牌照,並不是銀監會頒發,而P2P卻由銀監會監管。即便已經獲得相關牌照,一旦P2P監管機構不予承認,這些平臺的業務仍然無法進行,類似情形已有先例。

“從風險控制上來說,P2P確實也不應該幹這些事,什麽牌照都沒有,怎麽能隨便就幹持牌金融機構的業務呢?”嵇少峰說,《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後,預計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會很快將此類業務收縮,對相關平臺將產生很大沖擊。

周治瀚則認為,雖然負面清單規定了上述十二項不能開展的業務,但未禁止資產證券化、融資項目收益權與基礎資產相分離等業務,給了P2P與傳統金融融合留下了較大空間,同時也為P2P今後的業務留有余地。

“將十二項不允許P2P涉足的行為提上臺面,遵循了負面清單的底線監管思維,對行業未來是重大利好,有利於理清行業本質,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珠寶貸總裁李筍說。

獲客成本將上升

“現在規定P2P公司要標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這可能會導致P2P公司掀起一波改名潮。”周治瀚說。

《征求意見稿》規定,開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的機構,其機構名稱中應當包含“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字樣,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作為信息中介,《征求意見稿》對信披亦有規定。按照最新規定,平臺要對最大單戶、最大10戶借款余額占比,逾期金額、代償金額、借貸逾期率、借貸壞賬率等進行披露。

除了要求平臺對投資人進行充分風險提示,《征求意見稿》還提出了合格投資人的概念,要求平臺對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經驗、財務狀況等進行風險評估,並規定投資人的資金必須是自有資金。此外,平臺不得以任何形式代出借人行使決策,每個項目的出借決策均應當由出借人作出並確認。

“雖然P2P是信息中介,但是這些要求已接近金融機構的監管標準。”周治瀚說,未來P2P可能不再是草根經濟,投資人將出現升級。

相對於機構名稱,《征求意見稿》對平臺線下業務的規定,對P2P行業的影響更為重大。根據規定,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實、貸後跟蹤、抵質押管理等風險管理,以及監管規定明確的部分必要經營環節外,P2P平臺不得在互聯網、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及其他電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場所開展業務。此外,P2P平臺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

2014年以來,大量設立分支機構、通過線下拓展資產項目和投資人,已成為P2P行業的通行做法,而這也為一些平臺聚集資金、進行非法集資提供了機會。此前,e租寶等平臺,正是以此為借口,在線下大量拉攏投資人,短期內聚集大量資金。

“去擔保化就是明確平臺的中介定位,平臺不是金融機構,不設註冊門檻,不能進行擔保,目前行業多數采用擔保或風險備付金制度,大多數平臺需要進行拆分和整改,才能滿足要求。”投之家CEO黃詩樵說。

周治瀚認為,限制經營模式,有利於甄別不良平臺。禁止P2P線下業務,意味著將線下公司與P2P劃清界限,有利於行業規範,恢複投資人信心。但同時也會對大量設立線下門店的平臺產生不小的沖擊。線下門店場地、人員、宣傳投入都很大,作為硬性規定,線下門店撤掉後,平臺將會產生一定損失。

這將導致平臺獲客成本的上升。嵇少峰認為,隨著上述規定的出臺,各家平臺的業務又將蜂擁回到線上。而當初大量開展線下業務,固然是為了尋找資產,但更重要的是線下獲客成本相對較低,線下用戶單筆投資額一般都在幾十萬元以上,而線上用戶單筆投資額平均可能只有幾萬元,成本遠高於線下。回歸線上後,P2P的獲客成本將顯著上升。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