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金融市場一直關注大陸銀行,由地方債、影子銀行至近日貿易融資造假,都一一暴露內銀的資金問題。卒之在上週末,內銀同業拆息突然挾高至九釐,創下歷史新高,市場傳聞導火線是光大與興業銀行之間的拆借出事,令金融市場風聲鶴唳,就連央行也未有加大「水喉」,考驗着銀行實力,一旦資金鏈斬纜,衍生骨牌效應,隨時引爆一場金融危機。 上週四,原本徘徊在四釐水平的上海銀行同業隔夜拆息(SHIBOR),突然出現「異動」,由5.98釐抽升至上週六的9.58釐,創下歷史新高。翌日雖回落至7.49釐,但仍是偏高水平。所謂「銀行同業拆息」,指銀行與銀行之間或其他金融機構在市場上互相拆借資金的息率。息率颷升,反映銀行間資金市場缺水。無獨有偶,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農業銀行(1288),上週四招標發行短期債券,原定計劃發行二百億人民幣(下同)債券,但其中逾八十億元債券無人認頭。可見,內銀水緊問題,迫在眉睫。 內銀捲「違約」醜聞 拆息抽升,即時觸動市場神經,一時謠言四起,矛頭直指正安排來港上市的光大銀行,指其對興業銀行的債務違約高達上千億元,兩間銀行皆是無阿爺「照」的股份制銀行,及後雖已雙雙否認,但有市場人士指,光大向興業拆借的六十億資金到期未能找數,而光大亦於上週五繳納違約金。區區六十億元已觸發一場資金恐慌,可見內地銀行水緊問題已十分嚴重。前工銀亞洲董事暨總經理黃遠輝解釋,中央眼見市場資金收緊仍繼續收水,是今次拆息爆升的主因﹕「國內唔係一個完全自由嘅拆借市場,央行控制銀根,對市場影響好大。通常放長假前(本週一至三為內地假期),銀行嘅資金會較緊張,人民銀行不但無放水,仲繼續發行央票收水,內銀憂慮央行會進一步收緊資金池,便急急拆入資金。」另外,有中資分析員亦透露,市場猜測銀監會會就銀行間的拆借實施新的限制,「所以四大銀行暫時不願意拆借予其他銀行,令拆息突然大漲。」他又指,臨近第二季季尾,銀行要向銀監會「交數」,符合核心資本充足率等要求,須預備充足資金,亦令不少內銀要跑數科水。 興業進取搾到盡 事實上,同業拆借原是銀行之間增加流動性的方法,但由於拆借的款項不會計入貸存比率,不少內地銀行於是藉此搵食,賺取息差,當中以捲入是次風暴的興業銀行,最為進取。○四年,恒生銀行(11)首次「跳出」香港,便是斥資超過十七億元人民幣入股興業銀行,以其為「盲公竹」,進軍內地市場。總資產高達三萬二千億元的興業,位列內地股份制銀行(非國有銀行)第二位,僅次於招商銀行(3968)。興業去年業績異常標青,淨利潤增長三成六,冠絕一眾股份制銀行。翻開興業銀行去年年報,同業資產(銀行用以向同業拆借,賺取利息之各類資產)高達一萬二千億元,佔其總資產比例高達三成六,規模與銀行傳統放貸業務「叮噹馬頭」。其中,存放於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款項更颷升超過一倍至一千六百億元。興業爭住向其他銀行放數,無非想「搾到盡」,有銀行業分析員解釋︰「根據大陸銀行嘅貸存比率,一百蚊存款,最多只能借七十五蚊出去,剩番二十五蚊無理由擺喺度做idle money(閒錢)o架!要賺盡利息,好多時會將呢筆錢借俾同業,拆息有四釐。因為銀行同業業務不受貸存比率限制,無須繳納存款準備金。」業績顯示,興業在同業業務的收入十分「和味」,一二年的同業業務貢獻了超過一百億元的利息收入,是其利潤增長的火車頭。但是,濫用拆借工具,亦成為資金市場波動的元兇之一。 光銀上市「撲水」 另一主角光大銀行,兩年前已宣布來港上市,但都因市場不景氣而打退堂鼓。上月底捲土重來,再次遞交上市申請,集資最高二十億美元,講明是用以補充核心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一○年在上海A股上市的光大,賺錢能力在股份制銀行中排第六(招商第一,興業第三)。去年起用提高資本充足率為名,頻頻在內地市場抽水,集資上限約二百六十億。翻開年報,截至去年底,光大銀行的不良貸款額按年增加三成二。另外,逾期貸款更按年激增六成七。近年,不少爆出「拖數」的民企,都是光銀「客仔」,包括「高危」的鋼鐵、航運及光伏業。上月,光大銀行武漢分行入稟要求上市造船企業鳳凰償還逾三億元貸款,去年底,上海鋼貿商爆出違約潮,光銀亦是其中一間向法院追討的銀行。是次再鬧出「違約」醜聞,大大打擊其上市大計,不但港交所要把好關,散戶亦要擦亮眼睛,避之則吉。 打假出口「斷財路」 近日,中央高調大力打擊「假出口」,內地銀行亦牽連在內。內地海關揭發,有商家向廠方買貨時,要求開出假發票,然後將同一箱貨,在中港關口一日內來回數次。如此一來,原只是一千萬元的貨物,就變出一億元的「生意額」。商家獲得的報關清單,一來可用來申請出口退稅,再運返內地又可申請減免更多增值稅。二來,由於銀行根據商家的貿易量開出信用狀(L/C),商家便可得到銀行不斷「放水」。商家之後就變身「大耳窿」,將貸款借予其他公司,或購買金融產品,賺取息差。由於開信用狀一向是銀行重要的業務,如今中央打擊「假出口」,銀行肯定大受影響,可謂雪上加霜。 |
周二,中國農業銀行半年報顯示,二季度利潤增幅創一年多來最低,主要因不良貸款撥備增加和手續費傭金收入占比下滑;其中不良貸款撥備同比猛增56%。風險部負責人稱房地產貸款方面三四線城市有過熱現象。農行欲發行二級資本債和優先股補充資本。(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主要財務指標方面,截至6月末,農行不良貸款率1.24%,較去年末的1.22%小幅攀升;撥備覆蓋率346.41%,較去年末的367.04%下降;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65%,比去年末下降0.6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1.89%。農行在二季度進行了分紅,對資本充足率有影響。下圖為近年來主要指標變化情況。
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降溫,市場對該類貸款的信用質量高度關註。上半年農行公司類貸款中,房地產類貸款占比為11.7%,位居第三位。截至6月末,房地產類貸款的不良貸款余額占總不良貸款余額的3%,較去年末下降1.9個百分點;房地產類貸款不良率為0.41%,較去年末下降0.25個百分點。上半年個人住房貸款的不良貸款余額小幅增加2.2億元,但不良貸款率在下降。整體看,農行房地產類貸款資產質量較好。
據路透社報道,農行總行風險部負責人田繼敏表示,房地產類貸款方面,目前農行在一二線城市壓力不大,但三四線城市有過熱現象,將加強關註。預計未來隨著中國宏觀經濟改善,農行資產質量將穩步回升。對於不良貸款處置方面,上半年核銷不良貸款69億元,出售83億元,下半年仍有不良資產處置計劃。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在變糟。前幾日,中國銀行公布的半年報顯示,中行二季度利潤增速放緩至五個季度來最低,壞賬準備金翻了不止一倍。上半年不良貸款及不良貸款率雙升,減記和轉移的壞賬規模達93.6億元,幾乎是去年同期的5倍。中行稱,下半年資產質量管控壓力依然很大。
由於壞賬風險預期上升,中國銀行業紛紛補充資本。兩周前,建行完成了200億元固息次級資本債券發行,期限為15年;農行完成了300億元固息二級資本債券招標,期限為10年。此外,農行計劃發行不超過8億股優先股,籌集不超過800億元人民幣資金;近日該發行方案已獲中國銀監會批複。
隨著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內閣逐步浮出水面,這個被業內人士稱為是“一群CEO”的組織,在新的一年里無疑將成為全球關註的重點。
身處美洲腹地並擁有狹長海岸線的智利經濟相當依賴國際貿易。正在聖誕休假的智利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菲利普(Felipe Munoz Navia)顯得頗為憂慮,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這些內閣成員或顧問顯示了清晰的反對自由貿易傾向。而他還發現,分別掌管新成立的白宮全國貿易委員會和商務部的彼得(Peter Navarro)和威廉(Wilbur Ross)不僅反對所有的貿易協定,而且還對華態度十分強硬。
“我想中國可能比其他地方都要更強烈地感覺(兩國經貿的)前景暗淡。” 他說。
在中國,多位貿易核心人士都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自己的心情可以用“山雨欲來風滿樓”形容,可以預見的最直接的後果是:2017年的貿易摩擦案件數量以及複雜和困難程度都將迎來高峰。
當不確定的2017年真正來臨,中美雙邊經貿可能遇到的最壞情況到底如何,又該如何應對?這可能是我們真正行動之前,必須思考的問題。
被任命為白宮全國貿易委員會主席的“鷹派”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
“CEO內閣”同步引發中美擔憂
從華盛頓到北京,對當選總統特朗普“內閣”的擔憂和質疑聲彼此應和。除了組閣,隨著新一輪人事調整的展開,相當多的美國駐外高層也將迎來新面孔。
數位不願透露姓名、活躍於中美雙邊經貿領域的中方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圈內對特朗普目前的內閣不太熟悉,大部分是“邊緣的人”,沒幾個人和他們打過交道。而且,世界各國對他們的了解“起點都差不多”。
“也許,我們得做好最壞的打算。”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擔任要職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項目部主任尼克·霍普(Nicholas Hope AM)顯得頗為沮喪。
那些憂懼的美國政商界人士說,“不舒服”的感覺在親俄的埃克森美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erson)可能成為國務卿的消息傳來時達到了頂點。蒂勒森曾公開批評國際社會就侵占克里米亞對俄羅斯實施制裁。
被提名為國務卿的埃克森美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erson)
活躍於華盛頓政治圈的喬治梅森大學政府學院教授馬克·羅澤爾(Mark Rozell)對第一財經記者不無擔憂地描述,特朗普內閣成員由前任軍官和超級商業富豪組成,這大大出乎公眾的意料。特朗普此前能夠贏得選舉,主要是因為工人群體支持他,但是他的內閣里沒有一個工人群體的代表,反而成了為華爾街代言的內閣。
“這個內閣讓人擔憂的地方不僅僅在於,經營一家大型公司的能力和領導機構的技巧完全不同。” 羅澤爾說,“還在於一些內閣成員本身就與他們將要領導的機構存在不同的理念,目標向左,而另一些成員甚至曾主張要廢除一些聯邦部門。”
尼克·霍普(Nicholas Hope AM)據此認為,從核武器到氣候變化,從對穆斯林政策到貿易體系,目前要預測特朗普政府可能的政策,都還為時過早。“他在任何問題上都缺少連貫性,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等待。”他說。
綜合各方消息之後,一位曾在共和黨任職的人士半開玩笑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也許中國政府得學會如何用做生意的方式來辦外交,“除了無底線,一切都可以商量和交換,最重要的是,要培養交情”。
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已在眼前
從“匯率操縱國”到“懲罰性關稅”,特朗普對華貿易政策的隔空喊話,總能引起嘩然一片。當他任期即將來臨,各方的評估也在悄然進行。
首當其沖的,就是貿易摩擦的頻率升級。
每天直面各類貿易摩擦糾紛,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就用“山雨欲來風滿樓”來形容自己的心情。
公開資料顯示,僅2016年12月以來,他已經就歐盟擬繼續對中國光伏產品采取雙反措施、新西蘭對華鍍鋅板反補貼案、阿根廷對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板等5起反傾銷案、美國對華膠合板反傾銷和反補貼案、歐盟對華耐腐蝕鋼反傾銷案發表了五次談話。
在最近的一次談話中,王賀軍表示,中方對歐盟委員會擬繼續延長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措施表示失望。歐盟應盡快徹底地終止光伏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使光伏市場恢複到正常狀態,真正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
王賀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特朗普提出的種種言論以及世界各國缺乏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都讓人擔心,明年形勢將更加嚴峻。在他看來,明年針對中國的鋼鐵過剩產能的討論還將是熱點;而隨著中國向高端產業升級,一些高端產品出口也可能面臨貿易摩擦問題。
這種擔憂,早已傳導到一線企業。創維集團旗下的創維空調總裁肖友元一直密切關註國際市場。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明年政治大環境的影響可能不會馬上體現,但會在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顯現。輪胎、銅管、冰箱、洗衣機這些美國也會制造的產品,中國企業可能會遭遇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
現在,肖友元已經做好了相應的規劃:減少遠期合約規模,控制風險;增加變動調價條款;合約內的業務考慮遠期期貨;做好海外基地布局。
他說自己對2017年和對2011年的感受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在於,2011年是人民幣單向升值,而2017年可能是貶值。這兩個年份,原材料價格都上漲了近10%。前期有很多中國供應商在原材料價格上漲之前就定了價格,現在面臨一個兩難選擇:是否漲價。“不漲價的話可能無法抵消匯率和原材料價格的變動。”他說。
當目光投向日內瓦,多位觀察人士也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各方都在等待新任美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大使,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曾被特朗普在競選中視為“災難”的WTO已經給特朗普送去了橄欖枝:巴西籍總幹事阿澤維多在社交網站上第一時間發文恭喜特朗普取得勝利,並稱已經準備好和下屆政府合作。但上述人士仍擔心,最壞的可能性是,美國采取行動實質性退出WTO。
“如果(美國)什麽都不幹,其實也和退出差不多了。” 其中一位觀察人士說。
不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這把“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利劍,帶來的結果並不一定能實現發起者的初衷。
中美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前11個月,中美貿易總值為3.08萬億元,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4.1%。2015年,中國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中國超過加拿大成為了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而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美國西海岸的西雅圖港
王賀軍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一般的規律是,若一國使用貿易措施限制一類產品的進口,會導致該產品的成本上升進而降低它下遊的競爭力,造成相互傷害的後果。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也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在制造業密集的廣東順德,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廚房小家電出口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特朗普上臺後,最先受到沖擊的其實是墨西哥。
他的美國客戶主要在順德地區的家電代工廠下訂單。但在過去幾年,已經有不少美國客戶把產品挪回墨西哥生產。他認為,以後這些產品會不會回流美國,就要看美國本土的競爭力了。而在墨西哥生產的,多數是美國大品牌具有壟斷優勢的產品或者墨西哥相對中國企業更有技術優勢的產品,以及體積比較大、運輸成本較高的產品。
在肖友元看來,美國對華貿易政策變化帶來的最壞也可能是最好的結果是:促進中國企業被動加速海外布局,收斂惡性競爭,讓市場回歸理性,實現產能在各行業內的優勝劣汰,升級整體的制造業從而提高中國制造業的水平。
雖然菲利普所在的智利與美國貿易高度互補,主要向美國出口自然資源,和美國企業沒有工業產品或是敏感行業的競爭關系,但他卻依然關註並且擔心中美之間爆發貿易戰,哪怕只是發生貿易摩擦。
“這會造成全球貿易下滑,對智利和全世界都不是什麽好事。”他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