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技三大投資教父尹衍樑、何壽川及林榮錦,在吸引人才、投資方式、策略佈局上各有差異,不過三人的投資績效如今都大獲全勝,值得投資人仔細研究並跟著學習。 撰文‧林宏文 談到國內生技新藥產業,有三位喊水會結凍的投資大戶,包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以及東洋集團董事長林榮錦,他們三位不僅主導了國內八成以上生技新藥投資案,而且投資心法各有不同,相當值得投資人仔細研究,作為尋找投資機會的最佳參考。 以投資金額來計算,尹衍樑肯定名列三大生技新藥投資大戶之首,根據估算,尹衍樑投資國內外生技新藥公司的金額,至少已超過兩百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大戶。 尹衍樑研究深、口袋也深 收攏「海龜派」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說,幾年前尹衍樑曾向朋友透露,他將會投資六百億元於生技產業,當時他聽到後哈哈一笑,覺得「聽聽就算了」;但沒想到尹總裁真的砸了那麼多錢,如今已經沒有人會懷疑他的企圖心了。 其實,尹衍樑的生技投資,如今回報率已相當豐碩。若只計算尹衍樑投資的中裕、浩鼎、合一、泉盛、中天五家上市櫃公司,潤泰集團及尹衍樑個人的投資金額大約不到五十億元,但五家公司目前市值就超過七百億元,至於尹衍樑個人的獲利在五、六倍左右,確實很驚人。以這樣的獲利基礎,顯然尹衍樑的投資是不可能縮手的。 尹衍樑的投資如此成功,主要是鎖定華人在海外的生技大咖,包括浩鼎董事長張念慈、潤惠生技創辦人許照惠、泉盛高級顧問張子文、天福生技董事長趙宇天、中裕顧問何大一,以及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都是尹衍樑重金禮遇及投資的對象。 其實,海外歸國的「海龜派」,之所以願意與尹衍樑合作,主因是尹總裁自己對生技產業研究深,又禮遇這些歸國學人,而且口袋很深的尹總裁,可以忍受的投資期也很長,尹總裁若看好你,可以不斷地參與增資,這對至少要十年才能開花結果的生技新藥來說,是相當關鍵的因素。 台灣新藥產業晉陞國際一流舞台在投資新藥公司大獲全勝後,尹衍樑也乘勝追擊,投資案風險一個比一個高,例如與張念慈一起投資的潤雅,或鑽石基金投資的醣基,都是很少人做過的嘗試。其中潤雅是做肉毒桿菌,是P3等級蛋白質藥廠,目前全球不到十家廠房符合此規格,;醣基則是自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移轉多項醣類專利,在全世界也都保持領先優勢。 另外,浩鼎不像一般公司在三期臨床就採取授權出去並取得權利金的模式,而是決定自行完成三期臨床,並在中國、亞洲甚至美國等市場,獨立進行行銷工作;這些投資大案,都讓台灣新藥產業的層級晉陞到國際一流的舞台。 何壽川謹小慎微 成國內創投最大贏家 至於早期與尹衍樑同為永豐金控大股東的何壽川,兩人在永豐金拆夥後,由於理念不同,在生技投資上也各自發展。業界人士都很清楚,尹總裁與何董事長永遠「王不見王」,兩人分屬「不同掛」,例如何壽川主導的台灣研髮型新藥發展協會(TRPMA),尹衍樑旗下的生技公司就沒有全部參與。 相對於尹總裁的海派,何董的投資就比較謹慎小心,凡事都要求用很少的錢,做出大成績。例如將於八月三十日在興櫃掛牌交易的太景生技,創立至今十餘年,用募來的四十億元就做出三種新藥,而且每個都有不錯的進展。 請專業人才管理創投基金 何壽川很早就看好生技產業,成立上騰管理顧問公司,請來衛生署前副署長、健保局前總經理張鴻仁,擔任上騰董事長兼總經理,並管理上智創投及中小企業基金,張鴻仁也不負所託,讓上騰的績效表現相當突出。 目前上騰旗下的基金,已累計投資近三十家公司,從台微體、智擎、基亞、太景到永昕,遍及海外學人與本土創業家,而且許多案子入股成本極低,帳面上獲利相當驚人,讓上騰成為國內創投業受惠生技熱潮的最大贏家。 林榮錦妙手鍊金 「土鱉」、「海龜」通吃至於以產業策略佈局見長的林榮錦,則是另一位令人刮目相看的生技大咖。相較於何壽川是名門之後,林榮錦完全是白手起家,從台灣市場逐步建立一個生技王國;若對比旗下都是「海龜派」的尹衍樑,林榮錦投資對象則以本土創業家為主,可以說是生技產業「土鱉派」教主。 林榮錦畢業於台北醫學院藥學系,本身是科班出身,二十年前靠著接手虧損纍纍的東洋起家,但林榮錦靠著聚焦及精簡的改造策略,讓東洋轉虧為盈;其後又接手一度面臨倒閉危機的晟德,重新聚焦經營,深耕液劑市場,讓林榮錦成為改造生技企業的高手。 科班出身 成為改造生技企業高手如今,東洋集團已是台灣最大的特色劑型新藥集團,包括東洋、智擎、永昕、晟德及東生華等掛牌公司,創造市值總計也超過五百億元,傲視所有生技新藥集團。 也因為林榮錦妙手鍊金術大為成功,如今也成為許多生技創業家希望拉攏的對象,例如國內首家切入蛋白質藥的永昕,就取得晟德的入股。 永昕二○○一年成立時,就帶著一群團隊創業的永昕總經理溫國蘭說,永昕創業前期經歷漫長一段辛苦過程,直到一○年,林榮錦將晟德的資金及資源帶進來後,營運才逐漸步入坦途。 不過,林榮錦成功改造企業的名號,也讓「海龜」一個個歸順,例如○三年成立的智擎,就吸引到海外回國的智擎總經理葉常菁;此外,原本受邀回台管理政府大型生技創投基金的張有德,如今在政府生技基金跳票後,也決定與林榮錦另行成立益安創投,投資基金規模就達一五○○萬美元。 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在生技三位教父的投資組合中,每年都會有力捧的年度小金雞,與過去電子業的投資情況相當類似。例如東洋集團去年是智擎,今年是永昕;潤泰中天集團去年力推合一,今年則是泉盛;至於尹衍樑旗下,今年則以浩鼎為主;永豐餘集團下半年將力推旗艦公司太景生技等,都是投資人應該注意的產業動態。 跟著三位大老闆投資生技 潤泰尹衍樑集團 公司代表人物主要發展近日動態 中 裕何太一 張念原愛滋病新藥研發與國際大廠商談授權事宜潤 雅張念慈新藥研發及獨家技術製造投入10億元資金,打造台灣首創的「P3等級蛋白質藥廠」(7月) 潤 惠許照惠 顧曼芹生物技術服務業去年年底,與國衛院簽約「RSV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開發泉 盛林衛理髮展世界級抗免疫疾病與抗癌症單株抗體新藥1.與大陸石藥集團簽訂新藥合作意向書(8月)2.與英國葛蘭素史克(GSK)簽訂抗體新藥與保密協定(8月)中 天林衛理治療癌症、免疫性、癒合傷口等疾病為主之新藥開發與大陸石藥集團共同宣佈簽訂全面性新藥合作意向書。兩岸生技醫療產業搭橋以來,規模最大的合作案 (8月)合 一柯逢年台灣本土優勢藥材到手香系列新藥的創新研發與大陸石藥集團簽訂新藥與產品合作意向書(8月) 台灣浩鼎張念慈 黃秀美乳癌等癌症藥物開發乳癌疫苗獲FDA核准,且進度超前 鑽石生技 創投路孔明主要從事生技相關投資與中研院合資成立醣基 永豐餘何壽川集團 公司 代表人物主要發展近日動態太 景許明珠傳染病、癌症及糖尿病的併發症相關的新藥開發將於8月30日興櫃市場掛牌;新藥奈諾沙星授權大陸浙江醫藥,取得800萬美元之授權金 (2012年)台微體洪基隆藥物傳輸系統研究及新藥開發授權美國藥廠SciClone 在大陸、港、澳銷售新藥Proflow (6月)台灣基因郭東源提供基因檢測產品致力於新生物技術的開發,以研究開發診斷疾病及治療之相關產品為主要目標 上騰生技 顧問張鴻仁主要從事生技相關投資,管理上智及中小企業基金等至今已投資近30家國內外生技公司 東洋林榮錦集團 公司 代表人物主要發展近日動態永 昕溫國蘭蛋白質藥物開發與歐洲藥品公司完成簽訂生物藥品委託開發契約書(2月)晟 德許瑞寶內服液劑開發遠東財富入股晟德製藥9.386億元,持股14%(8月)東生華陳俊良慢性疾病藥物開發改良劑型降血脂藥落脂膜衣錠已通過健保局內部核定(6月)智 擎葉常菁癌症治療藥物開發受惠策略夥伴Merrimack胰臟癌新藥MM398收案進度順利,明年9月可望取得藥證,估計有7500萬美元的權利金可認列益安醫材張有德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相關醫材預計投入1500萬美元 整理:黃家慧、賴筱凡 |
| ||||||
不像枱面上國際經驗豐富的大科學家,也沒有漂亮的國外名校學歷,林榮錦從一個小藥廠經銷商起家,靠著敏銳的市場嗅覺,務實的作風,在學名藥界殺出一條血路,再將學名藥廠賺到的錢,反攻新藥,一步一步打造出生技界誰都無法輕忽的「東洋王國」。 撰文‧賴筱凡 說起話來有些急促,訪談過程中還可以同時處理其他事情,好似片刻都不能浪費,他是東洋董事長林榮錦。 一談起自己做藥的經驗,林榮錦收斂起氣勢,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新藥,我做了二十幾年,現在才開始懂一點。」林榮錦口中的「一點」,非同小可。這些年,台灣製藥業一片欣欣向榮,林榮錦旗下的新藥公司也很爭氣,十月底生技股最高價時,東洋集團市值曾經一度逼近千億元,最近即使股價小幅回檔,也有將近七百億元。 儘管如此,林榮錦和多數科學家沒有兩樣,他們都有相同的夢想,就是—想做新藥。 當年他只是個懷抱創業夢想的小藥商,不比如今枱面上個個大有來頭的國際級科學家,但他靠著靈活的腦袋,敏銳的市場嗅覺,從廝殺激烈的學名藥藥廠殺出一條血路,造就了如今台灣生技界誰都不敢輕忽的「東洋王國」。 學藥出身卻從商 靠業務身段走出一片天「他自己是學藥出身的,卻靠著獨到的經營手法,開創東洋今日的榮景,對台灣製藥業的貢獻,絕對沒話說。」面對林榮錦這位「大前輩」,工銀創投協理羅敏菁連忙豎起大拇指。 就讀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其實不是林榮錦的初衷,小時候家裡窮,那個年代的父母對孩子的最大期待,就是能栽培出一位醫生,只是沒料到林榮錦沒考上醫科,反而以第二志願錄取藥學系。 科班出身的林榮錦,或許不是畢業成績最好的那位,對照今日的成績,卻是製藥業成績最斐然的一位;然而,畢業後的他其實並不順遂,為扛起家計,他進入美商必治妥當業務,卻受不了業務員成日應酬的環境。 在林榮錦做業務的那段日子,其實相當艱苦,有時為了要與醫生博感情,擺桌吃飯是必要的,但這對窮人家出身的林榮錦來說,實在是一筆不小的花費,這樣的業務環境,其實林榮錦不甚喜歡,他不是沒有動過放棄念頭,也一度轉行,但後來還是失利,林榮錦最終還是重回到製藥業。 那一年,林榮錦已經三十九歲,正面臨中年危機的尷尬時期,他思索再三,決定做一個讓人生從此反轉的重大決定:接手虧損累累的東洋藥廠。 「我想自己做藥,從二十年前就想。」林榮錦的念頭很清楚,如果他要擺脫只能與人應酬的業務員身分,他就得脫胎換骨,靠著代理藥品、奶粉等賺的第一桶金,讓林榮錦開口向當時的東洋董事長張天德說,他想自己建製藥廠,最後張天德將東洋轉賣給林榮錦,他的人生就此邁入另一個境界。 林榮錦成功整頓東洋的故事,向來是台灣製藥業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一頁,甚至後來還養出六隻小金雞,壯大東洋集團的實力,但看在他自己眼中,卻只有淡淡一句:「這證明了我們當年的策略是正確的,先用學名藥累積實力,才有本錢做新藥。」對比一般科學家對研究的堅持,林榮錦顯然務實許多,或多或少與他的家庭背景有關,不像旅外歸國的大咖科學家,林榮錦沒喝過半滴洋墨水,那是因為他的家境並不允許,當然,也不是他的興趣所在,這讓林榮錦經常被畫歸為「台灣製藥業的土鱉派」。 即使如此,林榮錦反而用他獨特的策略,走出東洋的康莊大道,從特色學名藥走到高階學名藥,像是與台微體合作,取得力得(Lipo-Dox)微脂體技術授權,成為全球唯三擁有Liposomal Doxorubicin製造技術的藥廠。 為瞭解蛋白質藥 勤跑南陽街補四十堂課靠著學名藥,讓東洋營收大幅成長,但這對林榮錦來說只是打底,因為東洋這隻母雞是整個集團的根本,在發展新藥的同時,東洋必須蓄積更多能量,才能讓其他做新藥的小雞往前走,「所以,我們現在看更多癌症的特殊學名藥,更有價值。」問他是否腦中有著一片東洋集團的藍圖?林榮錦搖了搖頭,有些時候,其實是機會找上了他。 就拿東洋旗下的蛋白質藥廠永昕來說吧,成立於二○○一年,當時資本額不過一.四億元,卻因遲遲繳不出獲利成績,增資壓力甚大,於是,永昕總經理溫國蘭找上了時任永昕董事的林榮錦,希望他能投資永昕的蛋白質藥廠。 那時的林榮錦,壓根兒不懂什麼是「蛋白質藥」,還跑到台北南陽街的研究所補習班,惡補了四十堂課,就為確定蛋白質藥是未來發展的潮流,才以個人名義投資永昕一千五百萬元,隨後又再入主永昕董事會,主導了一波組織改造,讓永昕有了今日的新局面。 在永昕之前,林榮錦同樣接手了瀕臨倒閉的水劑廠晟德,晟德是家老公司,做的是坊間常見的藥水產品,市場規模不大,消費的族群多半是老人與兒童,讓晟德營運碰壁。林榮錦卻不這麼想,他認為正是老人、兒童與特殊病患,才讓水劑藥品擁有利基市場,這類病患對於傳統錠劑藥品,有服用上的障礙,更需要水劑藥品,進而整頓晟德的產品線,開創新藍海。 然而,林榮錦的成功,也絕非都靠機運。他在整頓永昕的過程中,認識到了蛋白質藥的趨勢,「如果永昕的蛋白質藥要更具競爭力,生產成本要更低,我們就要有自己的細胞株。」這也是為什麼繼永昕之後,林榮錦又投資一億元成立金樺,就是要向上整合,自己掌握細胞株的培植。 走過這些年後,現在的林榮錦最大的目標,反而是帶東洋集團走出去,所以他很重視人才,找來智擎總經理葉常菁是一個,還有原本要為國家生技鑽石基金操盤卻壯志未酬的張有德,要讓東洋集團從「土鱉」走向國際化。 帶著東洋集團走到今日七百億市值,林榮錦沒有疲態,反倒活力充沛,「上周我們集團內的策略會議一開就是三個整天,但林先生(指林榮錦)都沒有停下腳步過。」東洋副董事長曾天賜說,林榮錦體力過人,宛如打了嗎啡般。 或許,正是這股活力,讓林榮錦在人生最大轉彎處,沒有半點猶豫,毅然決然地往製藥業走,因為做藥的人,一輩子都會有個夢想,就是做一顆新藥。 林榮錦 出生:1954年 現職:東洋集團董事長 經歷:必治妥業務、東杏藥品總經理學歷:政大企管所、北醫藥學系 18年救活6家公司 林榮錦在過去18年成功改造6家生技公司,將其從倒閉邊緣重組,被市場稱為「生技界艾科卡」。 土鱉翻身!東洋拱出700億集團市值—東洋集團版圖 林榮錦 家族持股與玉晟創投 東洋(學名藥) 持股7.56%市值231億元 智擎(新藥開發) 持股22.09% 市值235億元 東生華(特色藥廠) 持股50.48% 市值32億元 順天生技 (植物新藥) 持股40% 晟德(水劑廠) 持股15.56%市值97億元 永昕(蛋白質藥廠) 持股10.35% 市值82億元 得榮(原料藥廠) 持股45.7% 市值10億元 上海東曜 (大陸癌症藥) 持股50% 金樺生技 (細胞株培植) 持股58% 豐華生技 (益生菌開發) 持股82% 資料來源:各公司公開說明書 |
2015-07-29 TWM
撰文•周品均
東洋前董座、現任晟德集團董座林榮錦,今年一月遭老東家對他提起背信罪、加重背信罪的刑事告訴,五個月後,台北地檢署正式將林榮錦起訴。一紙起訴書揭開林榮錦七年來如何掏空東洋資產的罪狀,這位「生技之神」真的要栽跟頭了?
六月十六日,一則東洋前董事長林榮錦遭台北地檢署起訴的新聞,猶如一記震撼彈,再度投向生技產業。
被譽為「生技之神」的林榮錦,因涉嫌將多項東洋開發的乳癌、卵巢癌等特殊學名藥的專利製藥技術,以非常規交易方式無償授權給瑞士商Inopha AG(簡稱Inopha)。台北地檢署認定,林榮錦掏空東洋,造成東洋三十億元損失,依《證交法》非常規交易與特別背信罪,將林榮錦起訴。
一份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揭露了這場長達七年的掏空計畫,林榮錦在沒有告知董事會的情況,將東洋名下藥品、配方,幾近無償授權到外面的公司,再透過繁瑣的程序,逐步規畫到自己可控持股超過四成的晟德集團。
一場進行多年的計畫,卻被國際藥品大廠突如其來的停工給揭開了,林榮錦能不能順利從這場風暴泥淖中走出?故事要從Inopha這家小公司說起。
隱瞞!
無償授權Inopha東洋配方二○○八年,林榮錦在沒有經過董事會的同意下,把東洋好幾個砸重金研發的藥品配方,包括Caelyx II、LIPO-AB、Risperidone與Leuprorelin的使用、販售、開發、製造與轉授權等權利,以接近「無償」的方式,授權給Inopha;這是一家成立僅兩年、資本額僅十萬瑞士法郎(約新台幣三二○萬元)的一人公司,且毫無藥品臨床人體及動物等實驗的能力,竟然從林榮錦手中獲得多項東洋的專屬授權。
「當時林榮錦與Inopha簽訂專屬授權合約時,完全沒有告知董事會。」東洋總管理處處長張志猛直言。而林榮錦的說法則是,當時這些配方價值很低,還存在許多開發上的風險,根據東洋的公司章程,如果市場價值在五百萬元以下的授權,可交由總經理決定,不必董事會同意;至於林榮錦如何判斷這些配方的市價不超過五百萬元,他並未多加說明。
Inopha是什麼公司?為什麼林榮錦要如此「厚待」它?
事實上,Inopha底下有一家名為「宜諾法」的子公司,它的負責人名叫歐德甯(Denis Opitz),他不是別人,正好就是林榮錦指派東洋在歐洲與美國的首席業務代表,並且擔任顧問,任職東洋長達十年。此外,宜諾法的其他董事,包括曾是林榮錦祕書的唐清玉、曾是林榮錦私人公司「歐室食品」的員工黃淑芬,與林榮錦之間的關係不言而喻。
但林榮錦並非一下子就牽上這層關係;就在他未告知董事會將東洋藥品配方授權Inopha後不久,林榮錦又悄悄透過他持有可控股權超過四成的晟德,開始另一端的運作,一步步建立與Inopha的連結。
林榮錦先是在晟德之下,成立了這家名為「宜諾法」的公司,乍看之下,外界難以辨別宜諾法與Inopha其實是兩家完全不同的公司。緊接著,透過一連串複雜的股權移轉,最後,宜諾法從晟德的子公司,搖身成為Inopha的子公司,而晟德旗下的玉晟創投則保有宜諾法增資時三成的認股權。
根據知情人士分析,晟德和Inopha之間,維持這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關係,最大好處是萬一東窗事發,那麼在股權上,晟德和擁有這些藥品權利的Inopha之間,一點關係都沒有;另一好處是後來證實,宜諾法正在規畫可能在台上市,而擁有三成認股權的晟德,則隨時可能享有上市利益。
出包!
東洋獲代工機會 揭開祕密但國際大廠Janssen Pharmaceutica Companies of Johnson and Johnson(簡稱J&J)主動找上東洋合作,意外掀開這場布局。「當時J&J在美國的代工廠出了問題,J&J找上東洋生產,最後市場上都傳出東洋的工廠已經在幫J&J代工,才讓董事成員在董事會上質問林榮錦,這一切才曝了光。」東洋副董事長曾天賜說。
當時這筆訂單就在林榮錦與歐德甯聯手主導下簽約,但這份委託代工的合約卻不只有J&J與東洋,而是因為林榮錦已將東洋開發的Caelyx II授權給Inopha,所以必須是東洋與J&J、Inopha簽訂一份三方合約。也因為這份合約,才讓Inopha的身分曝了光。
這份三方合約中明訂,J&J須支付的簽約金、里程碑價金︵國際藥廠依據藥品進行試驗、申請藥證及商品化的各階段,所支付代工廠商的費用︶與權利金等,全數轉讓給Inopha。也就是說,早期花了超過五億元開發Caelyx藥品技術的東洋,就在國際大廠找上門代工後,只能拿到入不敷出的代工費用,而Inopha在簽下這紙三方合約的兩年內,就獲得J&J所支付約三億元的簽約金與里程碑價金。如今回頭看,這筆三億元的營收,到底該屬於東洋?還是無償取得的Inopha?
怪象!
雙重身分 歐德甯維護哪方?
此外,除了J&J之外,此案還有一個破口,就是擔任宜諾法負責人的歐德甯。事實上,無論是林榮錦○八年主導東洋開始與Inopha簽約、或是一一年,東洋與Inopha及J&J洽談代工事宜,林榮錦不但將這項業務轉給歐德甯,爾後與J&J的談判,就只有林榮錦與歐德甯出席。自○五年後就在東洋擔任顧問的歐德甯,在擔任東洋員工的同時,卻能在三方談判場合代表Inopha。
然而,在東洋內部,除了林榮錦之外,沒人知道歐德甯「一人分飾兩角」,甚至在宜諾法後來成為Inopha子公司之後,他竟然可以同時在Inopha和東洋這兩家公司上班,兩邊的利益界線,幾乎是分不清楚。歐德甯這幾年到底代表的是東洋還是Inopha?維護的究竟是哪一方的利益?這或許就是這次起訴書中,除了將林榮錦起訴之外,也同時通緝這位德國籍歐德甯的原因。
其實,這場很可能是林榮錦與歐德甯共同布局的大戲,東洋因此的損失還不只無償授權的直接損失而已。根據起訴書上說明,例如就在J&J找上東洋談代工時,有一家德國大廠費森尤斯卡比(簡稱FK)也找上東洋。據了解,FK上門的原因有二,一是想與東洋商談藥品的合作;另外,可能看上東洋擁有多種藥品配方的基本面,因此還想入股東洋。
但事後檢察官查出,歐德甯竟然發了一封信給FK,將交易對象全部從東洋改為Inopha,更不可思議的是,林榮錦再度隱瞞董事會,以東洋的名義簽署聲明書,保證東洋會將Caelyx II的一切權益授權給Inopha。此舉,也讓FK打消了入股東洋的念頭,「因為FK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在Inopha手中,為什麼還要買東洋呢?」曾天賜談起這件事情緒顯得激動地說:「林榮錦斬斷了一次東洋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機會。」這樣一來,東洋不只損失了FK支付給Inopha的三百萬歐元(約新台幣一.○五億元)簽約金,甚至錯失FK入股機會。
《今周刊》也透過晟德發言體系向林榮錦提出,當年將東洋藥品與配方無償授權給Inopha的原因、晟德與Inopha的關係,以及與J&J和Inopha簽訂三方合約卻沒有通知董事會等問題。惟林榮錦透過晟德發言人林秀月表示,該講的都會在法庭對法官說明,不再個別對外發言。
檢察官認定,就在東洋與Inopha之間,難以清楚切割的界線,讓原本應該屬於東洋的利益,不斷流失。這一次,林榮錦遭到起訴,對他個人的信譽當然是一大打擊,但除了東洋之外,他目前仍身兼高達四十家生技公司的負責人、董監事,就連他今年一月遭東洋提告後,他旗下的生技公司依舊在資本市場繼續募資,包括醫材公司益安,在三月宣布現金增資七億元,而晟德也在三月公布發行公司債的計畫。
林榮錦這次的官司恐怕不只是他個人的信用風暴,而是再次掀起生技業的波瀾。
林榮錦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晟德董事長、永昕生醫董事長、益安生醫董事長、金樺生醫董事長、得榮生物科技董事、東生華製藥監察人經歷:東洋董事長、必治妥業務、東杏藥品總經理學歷:政大企管所、北醫藥學系破解林榮錦涉嫌掏空東洋計畫!
東洋集團
林榮錦持股約10%,逐漸淡出
疑點一
為何林榮錦將東洋開發藥品無償授權給Inopha?
瑞士商 Inopha
2006年成立,資本額僅新台幣320萬元的一人公司
100%持股
Inopha子公司宜諾法
董事長歐德甯
(東洋業務代表)
董事唐清玉
(林榮錦祕書)
出售宜諾法給
Inopha以切割宜諾法
晟德集團
林榮錦持股逾40%,扮演主導角色
錢進 Inopha
J&J藥廠
找東洋代工藥品,與Inopha簽訂三方合約
錢進 Inopha
FK公司
找東洋談合作與入股
爆點一
東洋董事會這才驚覺,為何三方合約中,會有Inopha這家公司?
爆點二
FK發現藥品授權在Inopha手上,因此合作入股告吹,讓東洋承受損失。
疑點二
為何宜諾法與林榮錦關係密切?
1. 歐、唐二人皆為林榮錦人馬,林榮錦如何置身事外?
2. 晟德擁有宜諾法優先認股權,並規畫宜諾法上市。
2012年起,林榮錦的晟德集團從市場上募資超過57億元!
益 安 2015.3 現金增資 7億元晟 德 2015.3 公司債 34億元永 昕 2012.11 現金增資 8億元2013.12 現金增資 8.43億元
總計57.43億元
11月28日,《自由時報》創辦人林榮三逝世,在商場,他是地產、銀行大亨;在政壇,他曾被控賄選;在報業,他一手創立台灣本土意識代表性紙媒。林榮三是位爭議性十足的人物,但他在事業上投注的全心全意,卻不容置疑。老友俞國基說:「他的享受就是工作,他的人生終極目標也是工作,對社會是有貢獻,對自己卻是一片空白。」無論你喜歡或討厭,都不得不承認,他是號人物,更是號成功的人物。 《自由時報》逢年過節尾牙開春,按例,飯是要吃的,創辦人林榮三卻從不邀請明星歌手,只有聲樂家簡文秀是個例外。簡文秀稱,她每年都是宴會座上佳賓,林榮三年年也都有同樣的舉動:他進入會場,右手領著視力不好的夫人林張素娥,左手牽著簡文秀,緩步從會場尾走向會場頭,扶著老婆上座,拱著簡文秀上台。 《自由》前副社長俞國基談到林榮三笑言,「男人都愛談女人,林榮三卻從不聊這話題。」確實,林榮三木訥,性格刻板到可怕,家財萬貫卻不懂得花,為人正經八百,「他既可敬,也很可憐,一生沒有任何享受,甚至連享受的夢都沒做過。」軟香溫玉、花前月下,他哪懂?其他老一輩的富人大亨,常娶進二房三房,他一輩子就守著林張素娥。 這麼說來,林榮三在尾牙上幹麼老牽著簡文秀?「我本來也不明白,為什麼他不牽自己女兒要來牽我?我很怕別人誤會,就去勾著他老婆走。」後來簡文秀才知道,林榮三一來喜歡聽她唱台灣老曲〈白牡丹〉,二來「李登輝有特別交代他:『這女孩苦大的,很爭氣,可以為台灣人做很多事!』他很喜歡我歌曲中的『本土意識』,愛鄉愛土。」 他是「 台灣真首富」 從賣米到買地,累積財富逾兩千億兩個Key word(關鍵字):一個是「本土」,一個是「李登輝」,林榮三從辦報到一生的顯性表現,始終朝著這兩個方向,無意之中,簡文秀為林榮三的辦報生涯下了挺好的注腳。 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下午二時二十分,林榮三與世長辭,享壽七十七歲,懷著他一輩子珍視的理念溘然逝去。 或許就像〈白牡丹〉的歌詞,「無亂開,無亂媠(音同妥),不願旋枝出牆圍。」板板眼眼的林榮三,這輩子至終就守著對台灣本土意識的熱情,這又何嘗不像園中牡丹,守土固根,含苞湛露,牆外悲喜,與我何干? 談林榮三,還是要從他的童年開始談起,他刻苦堅決的性格,與他的出身不無關係。林榮三生於一九三九年,父親林建生早年務農,後在台北蘆洲開了間碾米廠,家中並非大富大貴,他曾說:「小時候,放學回到家,就在碾米廠撿布袋、扛米,長大後到三重經營碾米廠。」談到兒時甘苦,林榮三曾忍不住說:「你們少年仔都不知道,什麼產假多少天。我太太晚上去婦產科生產,隔天下午抱小孩回來,就繼續工作。」林榮三談到年輕時的辛苦,沒有怨言,只有驕傲。小學畢業典禮後,學校舉辦了一趟畢業旅行,孩子們背包裡裝著糖果、零食,還有林榮三最羨慕的紅蘋果,那年代,蘋果稀有,所有人歡歡喜喜上路;林建生卻認為孩子們不應該有這樣的享樂,禁止他去參加旅行,他曾坦言自己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一個很沉重的傷痕。但這種成長過程,形塑了他儉樸的風格,也造就他實踐理想的拚勁。 林榮三的「硬派」風格,在他事業上表現得顯而易見,林榮三絕對是個成功的商人,他謹守父親「賺錢買地」家風,連續買地四十年,業界指稱他擁地近四十萬坪,滾雪球效應讓手中土地越買越多,無論綠地、農地、畸零地,能買他就買。買了後他再忍耐「養地」,沒到心中滿意價位絕不出售,精打細算,累積財富超過兩千億元,坐擁《自由時報》、聯邦建設、聯邦銀行三大事業體,他是許多富豪眼裡的「台灣真首富」,加上他兩位兄長林堉琪手上的宏國、林堉璘手上的宏泰集團,三重林家組成的「三重幫」,在商界勢力驚人。
他在政壇栽跟頭 捲入賄選官司,被冠「金牛」頭銜但林榮三在政壇上,卻沒那麼順遂,表面風光,做過立法委員、監察委員,還當過監察院副院長、總統府國策顧問,但官場上卻惹了汙點,不堪回首。一九七五年,他參選增額立法委員,對上黨外大老郭雨新,雖以十六萬票當選,但這場選戰同時引發台灣史上首次賄選官司,即便郭雨新敗訴,郭的辯護律師姚嘉文、林義雄出版《虎落平陽?:選戰、官司、郭雨新》還原過程,自此林榮三被冠以「金牛」頭銜,難以脫身。
他辦台灣人報紙 殺出一條血路,與《蘋果》抗衡直到他辦成《自由時報》,才真正確立、並實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林榮三靠著地產、銀行事業,財富多到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數目,俞國基說,他辦媒體不是為了賺錢,傳達意念才是他心之所向,而《自由》正成為他貫徹信仰的利器,林榮三對理念的堅持,是台灣輿論界最堅定本土力量。 一九八○年代,《中國時報》、《聯合報》兩大報幾乎壟斷報業,林榮三看準時機,挾帶著雄厚財力進場,當兩大報還傾向外省價值觀時,標榜「台灣人的報紙」,招募人力,添購德國印刷機。一九八八年,《中時》、《聯合》投入兩億元促銷已是驚人,九二年,林榮三推出「訂報送黃金」,半買半送,更砸上億元買電視廣告。到了一九九六年,兩大報售價提高到十五元,《自由》卻堅持不漲價,俞國基說:「它崛起於無意之間,讓兩大報瞠目而不知所措。」閱報率已成全台第一。 到了二○○二年,《自由》四十.八億元的廣告量已將《中時》、《聯合》拋諸腦後,即使後來《蘋果日報》殺入台灣,如同資深媒體人夏珍所言:「台灣『 三大本土報紙』 全靠林榮三的《自由時報》壓陣,才沒輸得落花流水,這個功績只能記給他,沒旁人能頂。」林榮三辦《自由》,早期還沒什麼強烈的意識形態,二○○○年政黨輪替是個轉捩點,政黨輪替前,他支持國民黨主流派,力挺候選人連戰,《自由》前主管說:「當時規定地方版每天都要找一位里長、人物談『為何要支持連戰。』」二○○○年後,他跟隨李登輝腳步,成了「擁李」急先鋒,標榜「台灣優先,自由第一。」他後來做新聞,也常問李登輝意見,有天,他還興高采烈地找《自由》主管大聊「舊金山和約」和「台灣地位未定論」,直說:「這是李登輝告訴我的!」他覺得發現新大陸,俞國基笑說:「但這件事大家其實早就都知道了。」 他堅持本土議題 《自由》就是林榮三,宛如一言堂無論如何,林榮三乘浪而起,他鮮明的本土意識形態,遂成典型的《自由》色彩,這一色彩,延續了近二十年。 「是非功過於春秋,取經造反同一人」,就像資深媒體人司馬文武說的:「許多人對《自由》有很多批評,其中大部分是對的,不過,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百年來台灣報人前仆後繼,空有理念,短命居多,林榮三作為台灣歷史上第一報人,當之無愧。」林榮三對辦報的堅持異乎常人,他是老國民黨人,走「本土路線」等於與「外省權貴」劃清界線,「他堅持的政策自然會得罪當道。」俞國基說:「但他從未因此而妥協,寧可得罪老友,也要維護自己的信念。」儘管他教育程度不高,每天卻緊盯新聞,《自由》老同事說:「他是『老闆兼總主筆』,他每天要《自由》主筆群念『社論』給他聽,最多一篇改了七次。」有人說,「《自由》就是林榮三。 」《自由》前員工坦言:「其實就是一言堂。」林榮三曾經想爭監察院長,被宋楚瑜擋下,最後只當成副院長,兩人因此結下樑子,「他討厭宋楚瑜,一句好話都不能寫。」但對他堅持的本土議題,林榮三版面給的不遺餘力,他自己也曾說:「要多報導問政認真的政治人物,我有特別交代,站在台上貼海報、拿道具作秀的,就不要給他報導,報導不過是浪費版面。」林榮三和黎智英都是「商人辦報」,但兩人有決定性的差異,黎重利潤,林則重意識形態。然而比起《中國時報》余紀忠、《聯合報》王家的「文人辦報」,林又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俞國基在余紀忠、林榮三麾下都曾做過事,「余紀忠是梟雄,對人才了解也尊重,《中時》裡頭獨的、統的、藍的、綠的都有,余的本事就是,想用誰就用誰,我能讓你聽我的。」手段高明。而林榮三卻不是「梟雄」,反而「忠厚、不權謀,就是很直,不懂詭詐。」他的內心有兩個世界,「一方面尊重文人,另一方面,卻又看不起他們。他認為『豐富的生命』才是本事,文人不就只是會寫文章?」於是林榮三特立獨行的風格,也造就了《自由》的核心理念。
他選擇不同道路 創辦英文報,把國際觀點帶回台灣除了《自由》,林榮三也創辦英文報《Taipei Times》(台北時報),走出其他大報不走的路,這份報紙至今仍提供國際社會了解許多台灣的訊息,他過去受訪時曾說:「主要為了讓國際人士聽到台灣人民的聲音,也希望把國際資訊帶回台灣。」對土地的熱情盡在話中。「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二○○一年也創立林榮三文學獎,鼓勵台灣文學創作不遺餘力。 林榮三是《自由》的象徵,更是《自由》的核心價值,今後《自由》何去何從?俞國基有感而發:「我個人認為,《自由》維護理念的論述不足,應該要更深化、更深刻找到理念的厚度。」他也認為,媒體面臨著關卡,「林先生走了,兒子林鴻邦雖然早就是社長,但現在才算正式接手,扛起責任,紙本式微,要投入更多資產、擴大陣容?還是仿效《蘋果》,重心放在即時新聞?保守守成?」林榮三咬住了時代浪潮,無論他是「報人」或是「商人」、「政客」,過去的同事都說:「他總站在浪頭上!」但後浪捲進,前波未滅後波生,林榮三走了,無論《自由》、抑或其他媒體,都該被提醒「是時候勇闖下一個隘口了。」 撰文 / 陳亭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