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余額寶規模破萬億,對銀行究竟有啥影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6/163971.shtml

余額寶規模破萬億,對銀行究竟有啥影響?
洪言微語 洪言微語

余額寶規模破萬億,對銀行究竟有啥影響?

囈語之談而已。

來源 | 洪言微語(ID:hongyanweiyu)

作者 | 薛洪言

近期,有個關於余額寶的新聞,“余額寶2017年6月底規模已達到了1.43萬億元,超過了招商銀行2016年年底的個人活期和定期存款總額,並直追2016年中國銀行的個人個人活期存款平均余額1.63萬億元”,知乎上便也同步出現了一個問題“余額寶規模達到 1.43 萬億意味著什麽?對銀行的業務有哪些影響?”

本來,對於這個問題並無太多回答的欲望,但看了高票答案,打算過來說幾句吧。理解金融現象及相互間的作用影響機制,真的不是靠邏輯推理,還是要有些從業經驗和知識背景才成。

在高票答案里,余額寶規模大增,影響銀行攬儲,這樣銀行存款變少,貸款額度就變少,貸款額度變少,貸款利率就高,就帶來了融資難的問題。

hi.webp

在不考慮任何行業知識的基礎上,從邏輯上看,推理似乎沒有問題。但有從業經驗的人會知道,在當下的行業環境下,銀行存款變少推導不出銀行貸款額度變少,這個推理環節出了問題,後面的推理和影響自然都是錯的。

四五年前,實體經濟中的房地產和基建蓬勃發展,存在著普遍性的資金饑渴。當時,銀行只要有資金就能放出去,所以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長是典型地負債驅動模式,即存款立行,沒有儲蓄存款就搞同業存款,然後貸出去,賺利差。典型地躺著賺錢,以至於自己都有點不好意思。

近幾年,行情不一樣了。實體經濟下行一步步傳導,銀行業開始面臨資產荒,即能讓銀行放心的好項目越來越少。實體經濟資金需求不足,銀行有錢放不出去,所以開始玩起了體系內循環,去市場買買債券,和通道公司合作做個劣後變相進入股權投資市場等等。所以,此時余額寶的出現,雖然影響銀行的低息資金,但對銀行的可貸款額度基本並無什麽影響。

33

融資難和融資貴,一直都是金融體系的結構性現象。當社會的資金融通主要通過銀行這個中介時,無論何時何地,銀行看不上的項目自然都是融資難、融資貴的。所以,真的不能怪余額寶、不能怪互聯網理財產品。反過來,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使得原來銀行看不上的項目有了新的融資渠道,客觀上倒是緩解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最後來回答下題目本身,余額寶的天量規模對銀行業務究竟意味著什麽?對銀行而言,互聯網理財的沖擊和影響由來已久。

從理念和心態上的影響來看,大部分的影響都在2013年下半年釋放完畢了,當時的銀行為了應對余額寶的沖擊,積極推出銀行系寶寶理財、推出直銷銀行試點、並大談特談顛覆論,而後來,發現並未帶來傷筋動骨的影響,日子一久,變革的意識也就淡了。既便是一只老虎,你和它在一起相處兩年都相安無事,也會認為沒啥風險的吧,何況僅僅是一款互聯網理財產品呢。

從業務上的影響來看,其實存款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存款資金理財化也是誰都擋不住的趨勢。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出現只不過加速了這一趨勢而已。對銀行而言,該面對的,始終都要面對。

資金成本始終都是核心競爭力,對銀行而言,資金成本的整體性趨升,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尤其銀行業整體仍在依賴息差模式。資金成本上升了,息差下降,盈利水平下降,自然也就加速了盈利增速的下降。近年來,銀行盈利增速零增長甚至負增長,資金成本的上升“功不可沒”。

34

這反過來也就刺激銀行業要進行收入結構轉型,降低對息差的依賴性,加大對中收業務的開拓,近年來,銀行內部最火的崗位、收入最高的崗位不再是公司金融部的客戶經理,而是資產管理部和金融市場部的理財經理和交易員,便是這種收入結構轉型的一個客觀表現。

最後再總結一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銀行這個巨無霸行業而言,終究還是鯰魚效應居多,並不能真正地影響什麽或顛覆什麽。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和發展,對銀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還是有著很大的正面影響和積極意義,畢竟,坐在“息差”上躺著賺錢雖然舒服,但真的沒前途。世界那麽大,風險那麽複雜,“養尊處優”的銀行業怎麽會有未來呢?

所以,早點發現問題,早點轉型,無論成功與否,都是好事一樁。

余額寶 銀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43

沒有蒼井空,沒有麻生希,日本的直播有啥搞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7/0810/164545.shtml

沒有蒼井空,沒有麻生希,日本的直播有啥搞頭?
創業家 創業家

沒有蒼井空,沒有麻生希,日本的直播有啥搞頭?

在日本做直播是種什麽體驗?

來源|創業家(ID:chuangyejia)  

口述| 朱軒(Stager Live聯合創始人)

文| 朱丹

在全球市場上,中國創業者的身影越來越多。近兩年國內直播行業廝殺慘烈,不少人將目光投向海外。他們帶著已經驗證成功的模式和資本揚帆出海,尋找掘金機會。

“黑馬大賽·出海行業賽”參賽企業Stager Live就是其中一員,他們在一年內連獲兩輪融資,獲得了SIG、清流資本、險峰長青數千萬的投資。經過一年發展,Stager Live收獲了近300萬用戶,在日本App Store直播總榜里排名第二。

在日本做直播是種什麽樣體驗?日本創業環境如何?對標的模式和經驗如何落地?帶著這些問題,創業家&i黑馬與Stager Live聯合創始人朱軒聊了聊。

以下為朱軒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時間點搶的太妙了”

好險!Stager Live能在去年8月5日第一個上線。因為我後來發現同一時期好多中國公司也在做類似項目,而我們是唯一一家創業公司。創業時機真的太重要了。

為什麽要出海去日本做直播?總的來說由團隊背景決定。CEO王海此前是百度產品的總經理,曾負責百度在印尼直播產品Cliponyu。2016年初,他有了創業念頭就開始拉團隊做。

插圖:Stager Live產品圖

(*Stager Live產品圖

我們團隊有過做直播產品的經驗,低端市場如東南亞,除了市場競爭激烈外,用戶付費率不高很難掙錢,所以想挑戰一個高端市場。我們考慮了美國和日本。不選擇美國的原因是,美國缺乏打賞文化,我個人覺得原因是他們就只喜歡聊聊天,陪聊。但日本除了移動支付條件和用戶付費習慣非常好之外,同時具有深厚的應援文化。譬如,大型女子偶像組合AKB48的粉絲為了應援會購買100張CD和寫真。

日本的移動直播相比中國晚一年半到兩年,直播用戶大多集中在PC端。我們上線的時間點剛好趕上了日本直播用戶從PC端轉向移動端的潮流。

作為第一家做日本直播產品的中國公司,我們具備一定的先發優勢,尤其在與ToB合作方面。在日本一旦雙方達成合作關系,競品想撬走合作對象,多少錢也不管用。在日本人眼里背叛合約是恥辱,他們非常重視公司信譽。

去年我們進入日本市場時,競品不到10家。今年相比去年競爭要激烈一些,但肯定比中國幾百上千家的情況要好很多。在我看來,目前日本移動直播仍處於上升期,類似於映客和花椒的早期階段。 

“互聯網創新乏力的日本”

日本的移動互聯網服務都比中國晚,很多互聯網服務都是從中國傳到日本,如摩拜單車、今日頭條等。為什麽?第一,日本的創業成本很高,譬如員工、辦公室。公司不是想玩就玩起的,必須要All in;

第二,日本是一個風險厭惡型社會,缺乏天使投資,幾乎沒有VC。

第三,對於日本年輕人來說最理性的發展途徑是到一家大公司謀求一份工作,而不是折騰創業。日本妹子要是同時碰到一個大公司男生和一個小公司的男生,她只會和大公司的男生聊天。

第四,日本人很少跳槽。日本企業采取傳統年功序列工資制,員工的基本工資隨員工年齡和工齡的增長而逐年增加。日本人如果跳槽去新公司,就要從底層開始幹。在日本,剛畢業的年輕人收入都是18萬日元(創業家&i黑馬註:約合人民幣1.2萬元)。公司不會因為誰的工作很出色,工資就會漲的很快,這點跟中國很不一樣。

第五,日本比較缺程序員。我們不可否認日本計算機技術很強,但工程師偏少且薪資過高。

種種因素作用下,日本互聯網創新乏力。

日本老牌直播產品只是工具,缺乏運營。用戶可以免費直播30分鐘,延時直播需要付費。此外,平臺和主播之間沒有利益分成,主播拿不到用戶打賞的一分錢。因此,用戶活躍度很低。

這些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音樂+遊戲”

我們CEO王海非常熱愛音樂,年輕的時候參加過很多比賽。因此在公司成立時,我們就提出了“讓有才藝夢想的年輕人脫穎而出”的口號,用戶定位在18-25歲。

插圖:Stager Live創始團隊

(*Stager Live創始團隊

直播軟件對用戶來說並不是剛需,因此需要靠內容來吸引用戶。內容不可能靠幾個妹子跳跳舞,買點用戶就能做起來。Stager Live主打內容是是音樂和遊戲。

通過一年摸索,我們圍繞音樂做了三件事:Stager Fans、Stager music、Stager 韓流。

Stager Fans即巡回演唱會,類似我國的歡樂中國行。我們將直播平臺選拔出來的主播聚合到線下,搭檔明星進行線下演出。線下音樂活動是我們的通路,吸引用戶的同時還能還來收益;Stager music是我們通過短視頻海選音樂人,入選的選手我們會請名人點評,幫助獲獎者出CD、包裝對接線下演出活動等;此外,日本有大量的韓流粉絲,我們選擇在日本比較火的韓國藝人,做對日的韓流。

Stager Live的第一撥兒用戶來自簽約主播沈澱的社交關系。在獲取主播上,我們的星探會去視頻網站如YouTube、推特等平臺挖掘。此外,一些線下音樂工會也會向我們推薦主播。

我們作為創業公司沒有錢。別的公司挖主播靠的是拍錢,談底薪和分成。初期我們為了挖掘主播資源,拉著她們談夢想、包餃子、去KTV喝酒。目前我們已經簽了2000多名主播。比如說,我們有位藝人,她走紅靠的就是翻唱中國歌,最有名的就是用日文翻唱《我的歌聲里》。現在她要進中國,包裝都是我們負責。

前幾天波多野結衣來我們平臺直播,讓我們挺震驚的。但我們從來不簽AV女優當主播,即使穿著衣服直播也不會簽。

在和主播的利益分成上,我們不提供底薪,按主播等級按時分成。對於一些只是來玩的主播,我們只要給她們推薦位,她們就很開心了。

日本遊戲是最掙錢的產業之一,人均付費值很高。在遊戲方面,我們聯合日本遊戲廠商做遊戲直播活動、直播比賽和電競比賽。

“日本特色”

海外創業也要講究入鄉隨俗。想要分日本市場一杯羹,就需要紮實了解日本文化。在產品設計上,日本特色是橫屏直播。因為日本從PC轉移動的速度比中國要慢,用戶更願意使用橫屏。除了秀場內容外,橫屏直播也更適合遊戲直播、樂隊現場等內容。

直播是一個強文化的產品,需要做很多運營活動。我們引入了很多中國的運營方法提升用戶活躍度,如搶寶箱。根據日本特色文化,我們將其改造為搶福袋。

在用戶打賞方式上,我們設計了很多具有日本特色的禮物,如流星雨、櫻花雨、沖擊波等。日本的用戶付費率與中國大致持平,付費用戶年齡較大,基本在30歲左右。

直播

目前Stager Live最高的打賞記錄是一天內土豪打賞了15萬人民幣。有趣的是,我們平臺充值最高限額是1萬日元(創業家&i黑馬註:約合人民幣500元),算下來為了打賞主播他充了300次,這很難得,因為你根本沒法想象日本人有多摳。日本男孩女孩出去吃飯,通常都是AA制。除非是情侶或家人,否則不可能出現誰請客買單這樣的事。

直播能在中國盛行部分原因是因為色情不合法,有些用戶喜歡一些打擦邊球的娛樂方式。日本的色情讀物、色情店都是合法經營,如果不是專門做色情服務的企業就絕對不能做。目前對我們最大的監管是來自App  store和Google play。Stager Live在Google play的年齡分級系統是13+,App Store是12+。因此我們的內容絕對不能有12歲以下不能看的內容,否則我們會被下架。一旦發現不合法的內容,我們會馬上封禁主播。

最初我們四個創始人去日本,一起住在一個榻榻米屋。四個人日語都不太好,說我們要創業做直播都沒人信。為了建立關系,我們天天找合作方喝酒,小規模的合作開始不斷越做越大。現在我們和一些大公司也建立了合作,如Sanrio。

初到日本時,由於我們穿衣風格比較休閑隨意,很多穿西裝的日本人都瞧不上我們。現在我們在東京澀谷,一個類似中國中關村和三里屯混搭的地方,租了兩層辦公室。bigger起來後,日本主播們進我們公司都要倒吸一口涼氣。

直播 日本 Stager Live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55

都是投機倒把,公募基金跟對沖基金有啥不同

今年可是港股的大好年份啊,街上的二級狗們應該都是一聲驚嘆:握草,碰上大年了,年底咋花錢(不要擔心,下周蝸牛妹會來給你們講一講)!

 

難得遇到一個公募基金跟對沖共狂歡的年份,蝸牛妹想來先講一講,都是投機倒把,這兩群人有什麽不同。

 

什麽支持你在市場投機倒把


對沖基金收入來源是2%的管理費,20%的表現費,客戶要有錢不要多,抓住幾個大金主就能開張大吉了。

 

公募基金對金主沒有對沖基金那麽挑,開門都是客。管理費他們是和對沖基金一樣收的,但是表現費就很少有基金能收的出來了。內地的公募大不了就再加上申購、贖回、托管再收上一筆;境外的公募倒是還有些嘗試過加收表現費,至於賣出去了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對於對沖基金而言,比規模更為重要的,是基金表現;而公募基金,最重要的是規模,大起來收入才能做上去。

 

舉兩個極端的例子。


盡管2007年以前,John Paulson在華爾街上不算特別有名,但一場次貸能賺上150億美元的基金經理有幾個?


所以那幾年基金的AUM是蹭蹭的漲啊,最高峰是在2011年(歐債危機最捉急的時候),AUM有360億美元。然鵝,之後的業績越來越差,到了今年AUM已經跌到10億美元以下了。

 

當然也完全不用為大佬傷心,盡管身家縮水了20億美元,但福布斯說他還有79億美元的身家哦。

 

而另一邊世界上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2016年的AUM是1500億美元;但你們知不知道,公募界主動管理基金Fidelity中,有個叫做William Danoff的基金經理。


他管了一只叫做Fidelity Contrafund主動基金(主要投美國股市),截止2017年11月30日,他一個人的AUM是1246億美元(一個人基本抵上了整個橋水)。

 

感覺只要收上一年的管理費,就可以財富自由了。特別想知道是什麽支持著這位基金經理堅持在市場里投機倒把,錢不夠花可以找我們幫忙啊!


 

用什麽衡量你的投機倒把


公募基金需要比自己的benchmark(多為指數)跑的好去交差。比如上面那個管了1000多億刀的PM,基金YTD(月度)上漲了31.83%,贏了標普500指數20.49%的升幅,今年可以交差了!

 

但註意,公募是要跑贏指數,跌的比指數少也算贏的。2008年時候,上面這位PM就虧了37.16%,那一年標普500指數是跌了37%,所以那一年算是不及格了。

 

沖基金就不能跟指數比,要跟自己比啊,無論市場升跌,你都要有正回報才可以。


這就意味著對沖基金對於回撤及波動的容忍度非常非常非常低!

 

KPI不同,就導致兩類基金的配置方法不同。

 

公募最簡單就是跟著跟蹤指數去配置。但今年的情況又有點特殊,大港股漲的最多的是什麽,是大騰訊啊。但在今年上半年,騰訊占恒指比重都超過10%,而多數公募的mandate都規定單一股票持倉不能超過基金的10%,所以怎麽買都買不滿騰訊;而且大企鵝越升越有,就意味著企鵝一邊升,公募就要一邊賣,不能超過10%的最大倉位。

 

而且也不是所有基金經理都敢配滿騰訊,就有一類mentally lazy的公募基金經理,典型特征是這樣的:出來就給你一套fancy的不要不要的ppt,什麽看好消費升級、新能源、新科技,吹得那叫一個天花亂墜;結果一翻到基金板塊占比,丫配的最多的全是什麽能源、銀行、國壽,騰訊、阿里這種還非要來個underweight。簡直比驚嚇過卸了妝的女生,差評差評!

 

只能祝福他們的基金回報可以跟ppt一樣fancy了。

 

到了對沖基金這里呢,選股那就是門藝術了。首先,不要推太容易的票!

 

Billions里就上演過,大Boss向下面的小PM搜刮股票,一個PM弱弱的說了句,咱能買點蘋果麽?

 

被大Boss直接懟了個體無完膚:“我們的客戶付給我們3%+30%的收費,你要我跟他們講,我們為他們買了無fk可說的蘋果?”

 

其次,一定要有相當高的確定性!

 

正確跟Boss推票的方式如下,當老板問:What’s your level of certainty?

 

回答:I AM NOT UNCERTAIN.

 

當然了,確定性高的一個副作用,就是內幕交易。

 

像我們這種每天累得要死要活的金融民工吧,蝸牛妹覺得最大的底線就是不犯法,別把自己搭進去對吧,所以貼一段原來A股之神徐翔在逮捕後的懺悔:


“我原以為我是站在監管之上的人,沒人可以打敗我,但你們卻徹底打敗了我,更是征服了我。”

 

無論怎樣,還是要做個有底線的人。金錢誠可貴,自由價更高啊!

 

走在投機倒把的大路上


大概前段時間吧,正好跟倆基金經理吃飯,他們一個公募、一個私募,一見面就開始熱烈的討論最近都在買啥,哪個哪個票靠不靠譜。

 

然後我問:你倆投機倒把時候,有啥不同麽?

 

他倆沈思了三秒鐘:買入決策時候大家差別不大,主要差別在於投後管理。

 

你們看哈,一個票從被分析猿發現,到搭好model,然後安利給基金經理,到最後買入,這流程是可快可短。

 

放在個regional的對沖基金,也就是需要一個分析猿加一個基金經理拍板的事兒;但要是擱到個公募基金,一個分析猿伺候N個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區的基金經理們,這個耗時、這個過程長度,估計等基金經理想明白這票,股價都已經先漲20%為敬了。

 

買完到了投後管理。記得上面我們說過,對沖基金對於回撤及波動的容忍度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Billions原型Steve Cohen的基金,任何一只票只要跌了5%,那麽可就到了斬倉的時候了。


對股價的敏感度上,假設一只票每天跌個1%-2%,15個交易日中10天都在下跌,可能對沖基金在第三個交易日,就要開始琢磨這票出現了啥問題,是不是要賣了。而公募基金就稍微慢些,跌到第十天,沒了個10%,基金經理才開始找分析猿:哎,這票最近是怎麽了?


兩種基金容忍度差別這麽大呢,主要還是錢的多少決定的。你說,讓一個幾千億的公募經常換倉,市場上也沒那麽多他能買進去的票啊,還不如老老實實待在原來的票里面。除非是有那種特別極端一下子跌成翔的票,比如紅黃藍這種,否則公募基金真的比較難會在下跌階段的前期就開始采取措施,我們可以在IPO解禁時候看看公募會不會來砸盤。


而對沖基金則是規模與持倉時間長度成反比,盤子越小的、就越好調頭,否則一個票跌個10%,這季度就白幹了啊,必須反應神速。再加上對沖基金比公募多了一個可做空的選擇,這令他們投機倒把時候可以更為靈活。我們以阿里巴巴舉例。


 

如果你是個公募基金,有幸IPO時候拿到allocation,一路拿到現在那是大漲了2.6倍,只要你有這個信心和耐心

 

但如果你是個對沖基金,要保證最大回報,肯定要在2015年多翻空,2016年空翻多才能賺上大錢的。能不能踩準點,會深刻的影響你的回報。

 

至於提高踩點率,主要就是靠zuo了。比如:看中國宏觀的,花錢雇衛星去拍中國地圖;看澳門的,花錢雇人去賭場里數桌子;看互聯網的,還要自己學會編程抓關鍵詞看熱度看評價等等。當然這些在大A股,還可以有更簡單粗暴的方法,請見下圖:

 

總之呢,公募基金的投後管理基本奉行馬伊琍的且行且珍惜策略,對沖基金的投後管理差不多就跟張雨綺願意跟王全安出事後一起承擔一樣,你們可以再去體會下。

 

好了,我差不多也就寫到這里,大家周末愉快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626

今年穩樓市有啥“硬招”——從部門會議看2018房產調控思路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11/1192117.html

房地產調控政策緊密關系樓市走向,社會對此高度關註。近期一些城市取消部分區域限購、推出人才安居購房,被誤讀為“調控松綁轉向”,市場敏感性可窺一斑。

2018年調控政策有啥“硬招”?穩樓市關鍵棋子落在哪兒?近期,住建部、國土部、央行、銀監會陸續召開年度會議,其中對今年房地產調控都做了部署。

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

蘭州、南京、合肥等地近期對購房政策進行了局部微調,引發市場對房地產政策將松綁的無限“遐想”。

實際上,定向取消限購、為高層次人才提供落戶政策支持、租房落戶只是部分城市“針對各類需求實行差別化調控政策”的最新政策註腳,從嚴調控仍是各部門合力保持樓市平穩健康發展、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調。

“堅持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住建部明確,要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嚴格執行各項調控措施。

“嚴”還表現在對住宅用地的規劃上。國土部表示,國土資源處於供給端的重要位置。住宅用地是保障住有所居的、不能用來炒作投機,將強化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制定住宅用地中期規劃和三年滾動計劃。

我國房地產市場在人群需求和地域特點上存在明顯差異性,各城市、各地區之間的市場情況不一樣,甚至一個城市內不同區域的住房供求狀況也千差萬別。過去一年,有的三四線城市從庫存積壓變為房價上漲,有的三四線城市庫存規模依然較大。

針對這些差異,住建部強調,要抓好房地產市場分類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針對各類需求實行差別化調控政策,滿足首套剛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機炒房。要加強市場監測分析,提高精準調控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庫存仍然較多的部分三四線城市和縣城要繼續做好去庫存工作。

夯實長效機制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近期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人口凈流入城市“試水”住房租賃市場,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成為住房租賃領域“新玩家”……

“租購並舉”作為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住房租賃市場的“一池春水”正在被日益完善的住房制度設計所激活。

住建部表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在祭出“實招”:“政府壟斷住房用地”格局將改變,房地產開發商也不再是一手住房的唯一提供方。

國土部明確,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土地和城市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改革試點,完善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土地制度。

央行工作會議部署,2018年要完善住房金融體系,建立健全住房租賃金融支持體系。

為補齊住房租賃“短板”、掃清市場障礙,住建部將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推進國有租賃企業的建設,支持專業化、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加快建設政府主導的住房租賃管理服務平臺,加快推進住房租賃立法,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

防範化解風險加大房地產監管力度

信貸資金借通道為房地產企業融資、消費貸變“首付貸”變相流入樓市……盡管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不少房地產調控政策,但仍有不少資金通過各種手段流向房地產市場,提高了杠桿率,加大了市場風險。

對於房地產市場風險,必須進行有效監管、防範、化解,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央行和銀監會2018年主要工作任務中,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上均加大了對房地產的監管力度。

房地產等資產市場天然容易加杠桿,具有“買漲不買跌”的特征,容易出現順周期波動和超調,需要針對這種特性進行逆周期調節。央行提出,2018年要加強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銀監會強調要嚴控個人貸款違規流入樓市。

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還有賴於良好的市場環境。機構違法違規操作勢必會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住建部明確,要加大房地產市場秩序規範整頓力度,始終保持高壓嚴查態勢,嚴厲打擊房地產企業和中介機構違法違規行為。

(來源:新華社 記者:王優玲 李延霞 圖片來源:攝圖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