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闖出千億身價 讓賭王父親刮目相看 香港女首富 何超瓊:富二代最大的挑戰是做自己

2011-8-22  TWM




今年六月,由美國博弈產業龍頭美 高梅(MGM)與澳門賭王何鴻燊女兒何超瓊合資的美高梅中國在香港上市,何超瓊身價因而三級跳越過1000億元新台幣大關,成為香港女首富。

這 位女首富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暢談自己的成長之路。

撰文‧謝富旭、陳兆芬 攝影‧陳永錚她成長於澳門賭王何鴻燊之家,從小錦衣玉食,穿梭巨賈名流之間。香港媒體甚至稱她是最令人嫉妒的女人,因上帝把所有的好處都給了她,讓她集財 富、美貌、智慧於一身。她是何超瓊,一舉一動都受到香港八卦狗仔媒體關切,她還有什麼缺憾呢?

「其實,我自己的空間很小,就算我拚命追求成 就,人家一句『妳是何鴻燊的女兒』,就幾乎完全抹滅我的努力!」「我跟同學們讀一樣的書、寫一樣的試卷,拿了滿分,人家說我是何鴻燊女兒,為什麼這會跟我 爸爸有關?是我去考試,又不是我爸爸去考試,他怎麼可能影響到我的分數?」

父親是庇蔭也是陰影

一舉一動都受關注 用高標準要求自己眼前這位賭王之女,穿著合身的米色套裝,一頭俏麗短髮,她右手無名指的超大鑽戒,不經意透露她女首富身分,她有條理的言語,看得出家教深 厚,只有提起這段陳年往事,心情仍激動難以平復。

有位賭王父親,在何超瓊成長過程中是庇蔭也是陰影,但是,相當崇拜父親的她,在人生道路遇 到重大抉擇時,父親總是扮演重要角色,「父親對我的成長幫助很大。」她說。

何超瓊中學讀女校,儘管文、理科都在行,但在同學耳濡目染之下, 何超瓊認為日後可能朝文學或教職發展。在香港完成中學學業後,何超瓊先申請到紐約Vassar College的英國文學系,她很驕傲地告訴父親這個消息。

未料,父親卻對她說:「依我來看,你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孩子,理性大於感性,要 不要再考慮看看,也去申請商學院,再下決定!」何超瓊聽父親的話,再去申請美國聖克萊大學,主修市場學及國際商業管理。「後來我發現,我的性格還真的比較 適合念商科。」「年輕時,總是會對自己不了解的未來,產生過多憧憬與不切實際的想像,而做出衝動的決定,後來再後悔就太晚!」父親何鴻燊雖然在何超瓊生命 中扮演著「指導教練」的角色,但活在父親龐大的身影之下,對她幼小心靈形成無形的壓力。

何鴻燊共有四房妻子,十七名子女,何超瓊是二房長 女。「從小我覺得很不自由,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高度關注,做得好是應該,因為爸爸是何鴻燊。」「現在回想起來,眾人的關愛眼神與超高的標準未嘗不是件壞 事,這讓我知道,必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證明自己的能力。」何超瓊說。

父親肯定其管理能力

安排進入集團 被看好最有機會接班一九八三年美國大學畢業後,何超瓊回到香港,經由父親介紹,她進入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當實習生,薪水一個月約六、七千元港幣。但因爸爸是 何鴻燊,所以大家都很怕給她事情做,「其實,我很想爭取更有挑戰性的工作,但當時自己還不成熟。」後來何超瓊選擇離職。

之後,在父親建議 下,何超瓊協助集團內慈善機構營運,全職投入募款工作,沒想到做出興趣,因工作量大,她找了班底幫忙策畫活動,後來乾脆創業,成立天機公關公司。

「在 這麼有成就的爸爸庇護之下,要做自己是很難的,要更加努力,這也是最辛苦的地方。」何超瓊說。

有一天,天機接到一個澳門機場開幕的競標邀 請,何超瓊故意不告訴父親,她怕說出口,父親會幫他關說。「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機會,所以拚命地去做,最後標到這個案子。」事後,她把好消息告訴父親。何 鴻燊聽了說:「我以為你對澳門生意沒有興趣,事先也沒跟我說?」何鴻燊肯定女兒實力,要她回集團幫忙。

當時賭王旗下有一家「遠東水翼船」運 輸公司,因船隊老舊,營運走下坡,最後改組,與香港中旅集團合資成立「噴射飛航」公司,交由何超瓊主導經營。她一接手,不論登船旅客多寡,均依照班表準時 開航,爭取客戶信賴感,並率先同業推出網路訂票、手機訂票、個人儲值卡等服務,成功爭取商務客層。

父親交付重任 正式單飛引進外資合夥創業 賭后要走向全世界此外,何超瓊看準運輸是博弈事業的基石,不僅砸重金添購新機隊,連服務人員也重新訓練,不出幾年,何鴻燊旗下原本搖搖欲墜的航運公司,竟 成為珠江三角洲,連接香港、澳門、深圳與廣州四地最成功的運輸公司,讓賭王對女兒的經營功力刮目相看。何超瓊也因此進入家族企業接班,被外界視為賭王十七 名子女中,最具經營長才的接班人之一。

二○○二年,澳門政府開放賭權,結束何鴻燊澳門博彩(簡稱澳博)一家獨大的局面,形成澳博、美商博彩 集團永利與威尼斯人三分天下。○三年,澳門政府進一步批准現有三張博彩執照一拆為二,使競逐澳門博弈產業的家數從三家倍增為六家。其中,澳博計畫引進美商 美高梅集團,卡位其中一張執照,何鴻燊把這重責大任交給何超瓊。

○五年,何超瓊與美高梅集團合資成立美高梅金殿超濠股份公司,以個人名義進 軍博弈業,此舉形同單飛。美高梅金殿向銀行融資,總計投資高達十億美元興建三十五層樓高的五星級飯店和賭場。

一一年六月,美高梅金殿以美高 梅中國名義在香港上市,創下五百八十億元港幣總市值,對照何超瓊當初的投入成本,七年來投資報酬率高達十八倍,如果加上何超瓊在信德集團與澳博的持股,光 股票市值即高達一二三○億元新台幣,躍登香港女首富。

成為香港女首富的何超瓊,迄今仍如履薄冰,抱持高度的危機意識。在得知台灣也企圖發展 博弈產業時,她分析,有意發展博弈的離島不管是澎湖還是金門,抑或馬祖,在地理位置上遠比澳門更具優勢,因為這兩個島離中國最富庶的上海與廈門,比澳門近 很多。

「發展博彩所需要的基礎建設、運輸與酒店的基礎設施,台灣離島已有一定基礎而且不乏資金,我們將面臨很厲害的競爭對手!」「所以,台 灣如果開放博弈,我們一定不會缺席,我們將以美高梅中國進軍台灣博弈產業!」她神色堅定地說。

父親是最崇拜的對象

從 他身上學到經商心法與處世之道隨著美高梅中國的上市,何超瓊持股從五○%降至二七%,她處分部分股權換得現金,用來償還興建美高梅金殿酒店與賭場的銀行借 款,但同時也引發外界對她股權降低,而失去美高梅中國控制權的質疑。她解釋,除了償還銀行借款,她也買進不少美商美高梅集團的股票,「我跟美高梅的關係更 緊密,在亞洲打響美高梅品牌是我的第一要務!」何超瓊認為自己個性是屬於想太多的那一型,要學習找到平衡點。這點,從她的婚姻似乎得到驗證。一九九一年, 何超瓊與香港富商許晉亨結婚,婚禮連辦兩天,搞得轟轟烈烈,但婚後一年多,傳出兩人感情生變,但這樁婚姻卻拖了七年半才簽字畫下句點。

離婚 後,香港媒體偶爾會爆出她與某位男士陷入愛河,但往往不了了之。何超瓊不避諱地說,目前她單身,雖無子女,但把自己妹妹的子女視如己出,回首看待不完滿的 婚姻,她說:「學習面對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支持力量除了自己,也包括家人,在我沮喪之際, 也是他們陪我度過。」不過,影響何超瓊最大的男人,還是父親何鴻燊。在她眼中,父親是個有魅力的人,不只外形瀟灑、有親和力、有禮貌,更具有紳士典範。她 從父親學到的做生意成功心法是誠意,尤其一定要信守對夥伴的承諾,這也影響何超瓊在商界的處世態度。

何超瓊說:「在一場球賽中,MVP(最 有價值球員)可能不是進分最多的球員,常常是助攻最多的球員,作為企業領導者更要有這種氣度。」賭王之女用成就與氣度證明,她已經擺脫父親影子,建造自己 的企業王國。

(精彩影音內容請上《今周刊》官網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何 超瓊

出生:1962年

現職:信德集團董事總經理、美高梅中國主席兼執行董事

經歷:公關公司負責 人

學歷:美國聖克萊大學市場學及國際商業管理學士學位成績:2004年《Fortune》世界商界女強人第49名家庭:1991年與富商許 晉亨結婚,婚姻關係維持7年半,目前單身

何超瓊大事紀

26歲 創辦天機公關公司。

29歲 與富商許晉亨結婚,7年半後離婚。

33歲 進入家族生意,出任香港信德集團董事。

37歲 擔任香港信德集團董事總經理。

43 歲 進入美高梅國際酒店集團擔任董事。

48歲 家族發生分產糾紛,最後父親何鴻燊將家產重新分配,事件才得以落幕。

49 歲 《富比世》華人女富豪榜第三名,同時成為香港女首富。

香港女首富身價破千億──何超瓊事業版圖今年美高梅中國上市前,她處分部分股票 套現所得約129億元港幣,若加上其持股,其身價(僅算股票)約331億元港幣(折合約1230億元新台幣)。

公司名稱 業務範圍 何超瓊持股比率(%) 持股市值( 億元港幣 )信德集團(HK242) 交通運輸、地產、酒店及休閒業務、投資等 18.32 17

美高 梅中國

(HK2282) 娛樂場博彩度假酒店發展商、擁有者和營運商 27 164

澳博控股

(HK880) 博彩業 2.1 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32

競爭是做更獨到的東西,不要跟人家搶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17/zNNDEzXzUwMDQzNQ.html

1971年,鄭崇華自籌30萬元台幣,在台北新莊民安路成立台達電子,當時創始員工不過15人,四十一載篳路藍縷,如今的台達全球營收約70億美元,僱員超過7萬人,創立以來的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6%,成為全球開關電源供應器與直流風扇產品的領導廠商。

而鄭崇華卻為人低調,只願意隱藏在這家領袖級公司背後運籌帷幄,雖在外界聲名不顯,卻在台灣島內被企業界認為是「最被低估的企業家」。

而 今,年逾75歲的鄭崇華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2012年6月,這位行業備受尊敬的企業家正式宣佈退休,不再續任董事長一職,只擔任公司董事,並出任榮譽董 事長,由海英俊接任董事長,鄭平擔任CEO。鄭崇華自述,「多年前即開始規劃接班梯隊,8年前任命職業經理人海英俊先生擔任台達副董事長暨CEO,實已開 始逐步交棒」,而新任CEO鄭平為鄭崇華長子。

在盛夏的北京見到退休後的鄭崇華,他表情輕鬆,一臉和氣,笑談自己不再需要為業績而緊張了。他與本報記者分享了其交接的心路歷程,以及在一個高速變動的行業浸淫40餘載不衰的心得與思考。

變革圖存

《21世紀》:大陸正討論「人口紅利」消失的話題,作為一家大型製造商,你們如何應對挑戰?

鄭 崇華:我們有過相關的經歷。台灣有一段時間,提倡「兩個孩子恰恰好」,很快,學校就從三個班級變成兩個班級,然後兩個班級就變一個班級了;工人的家庭環境 也好了,選擇更多,比如服務業興起了,可以去百貨店或者餐廳,服務業不像製造業那麼辛苦,來去也更自由。有一陣,我們在台灣沒法找到充足的工人,除了在大 陸和東南亞開設工廠外,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佈置自動化生產線。

其實,很多時候挑戰即商機。我們做自動化生產線要買很多器件,這些器件要跟 日本等廠商進行購買,價格都很貴。於是,開始自己來發展一些器件,每年增加一個項目,加了好幾年,就自己全部都做出來了,於是就賣全套設備,這就需要提供 匹配的服務,今天,台達已經把自動化生產線部門變成一個「系統服務」部門。

《21世紀》:1971年創業算起,你在電子行業浸淫超過40年,個人是如何看待行業變遷的?

鄭 崇華:1970年代台達興起的時候,客戶主要是消費品企業,以做TV的廠商為主,每一個客戶都是很有名的,比如當年的RCA、Zenith,在美國是前兩 大電視機製造商,如果RCA把價錢降一下,它就變成第一了,訂單會特別多,接著Zenith也降價了,那訂單又多了,反正兩家都是我們的客戶,此消彼長加 起來還是一樣。後來,日系的索尼、松下這些公司崛起,這些廠商就都沒落了。

現在的競爭格局又不一樣了。為什麼?其實很多方面跟領導者的意 識相關,以為自己做TV就真的以為一輩子能做TV,沒有去想,將來會變成怎麼樣,沒有預期到人的慾望、科技進步會推動產業格局慢慢轉移,沒有做相應的準 備。如果在位的領導者早做預備,應該比很多新型的挑戰者更有利,畢竟她本來就已經佔有市場了,完全有機會用新東西去代替,可是,很多巨頭都沒有這樣去做。

《21世紀》: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你的客戶很多都不在了,為什麼台達能活到現在,而且活得這麼大?

鄭 崇華:首要的是要去吸收人家的經驗教訓。不管其他人成功、失敗與否,那都是你自己的經驗。比如說某一個客戶的某一部分產品,他出了一個品質問題,一般人就 覺得人家做得不好,我們把它當作是不同的人都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某種狀況下,可能就會發生在自己頭上。無論做產品還是進行管理,都不能太大意,不要以為人 家產生的問題與自己無關,自顧自地跑。

同時,要時刻留心市場新的需求,評估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做。不是每一樣東西你都可以去做,考慮自己有 沒有競爭力,市場環境怎麼樣,談競爭環境,不是說你做得比人家好就可以,現在做得比人家好,照樣有虧本的。因此,台達集團在開發新產品方面非常積極,公司 成長下來,新產品開發相關的支出會佔到銷售額的6%左右,我個人相信,在滿足一定投資回報率、能給股東一個交代的前提下,就必須要大力投資未來,假如你什 麼不做,肯定沒有前途,就會像其他的公司一樣迅速沒落。

多元業務

《21世紀》:台達目前的業務分為電源及零組件、能源管理、智能綠生活三大產業板塊,這種多元化業務體系是如何設計的?

鄭 崇華:產業的選擇,很多時候要根據現實環境不斷進行調整。1971年,我們創業的時候生產電視零件,主要產品是電視線圈和中周變壓器(IFT),當時台灣 生產電視,這些零部件島內買不到,我們主要賣給島內的電視製造商。然後,台灣的工業迅速發展,能源的需求就不足,而電站的建設是需要時間的,這個時候,就 發現家庭用品、工廠設備中的原有電源供應

器效率很低,通常只有30%,普遍不高於50%,如果改成「開關電源」,效率能夠提升到至少60%,於是,開始進軍開關電源。

開 關電源要用風扇,我們最後買不到太多好的風扇,自己試做成功了,於是又自己來做。但在這一類產品上面,你只發展本土市場是不夠的,因為台灣市場容量小,於 是,產生壓力讓你更積極地參與到國際市場。現在,我們大部分電子產品都賣給世界上比較有名的廠商,其中,大部分產品是要根據客戶的需求來設計。

《21世紀》:如此多的產品線,是否會給內部管理帶來一些挑戰?

鄭 崇華:實際上,台達很多年前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比如我們進入開關電源的時機非常好,如果一個銷售員主要做開關電源,很容易拿到業績,那這下就麻煩了,畢竟 其他產品一樣有市場價值和核心技術,只是成長沒那麼快,假如大家都盯著一個產品,其他就沒有人管了,會被迅速冷卻掉了。於是,進行業務單元的拆分,每一個 單元實際上等於一個產品線部門,包括銷售在內全部分開。

然而,分開同樣會產生困擾。比如開關電源的銷售就去賣開關電源,對於其他產品他並 不會瞭解,可是顧客他可能需要其他的產品,於是,他不得不找另外一個單位來購買,人家就會困惑,你們明明不就一家公司嗎?目前,台達也在加強做整合過程, 就是說,銷售人員不僅要專注在某一個產品上面,對其他產品線也要有某個程度上瞭解,能把握住一些交叉銷售的機會。目前台達產品線的確是蠻多,內部人都容易 糊裡糊塗的,這都是挑戰。

《21世紀》:生意機會固然多,做與不做,取捨的標準在哪裡?

鄭崇華:現在聰明的人越來越多,以前你能做一個產品,就很吃香,就賣得很多,現在產品一量產,同類型的會出來好多好多。因此決策就多了一個條件,就是要思考太多競爭者加入的狀況,儘可能去做更獨到的東西,不要跟人家搶,這是台達從商的一個原則。

以 視訊產品為例,早期的時候,台灣廠商紛紛進入面板產業,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行業,我們也有一樣的看法,我們曾經很矛盾,畢竟自己是做電視產業起家 的,面板產業做還是不做?一看投資都那麼大,大家都去做,要把面板做得在市場上有競爭力,肯定非大不可,如果你的財力抵不過人家,這個部門很可能發展不起 來,現在慶幸還好當時沒有去做,做了就麻煩了。於是,我們就選了另外一條路,專攻高級投影機,比如最大的可以做到40000流明,直接投射到建築的立面, 業務發展非常好。

安心交班

《21世紀》:你曾說過,退休是經過長期準備和思考的。什麼時候正式開始思考這件事情,都做了哪些準備?

鄭崇華:有些機構的領導人,他就是不想下台,走路都走不動,還在那裡,實際上是對企業感興趣,就企業來說,在激烈競爭的環境當中,不僅要有豐富的經驗和智慧,必須要面對市場競爭,領導者體力要很好,要跑得動。

其實我早先就已進行一些規劃,起初覺得60歲退休,後來60歲變65歲,65歲變70歲,現在的話再也不能拖了。所幸,公司發展得蠻好,可以接班的人越來越多。

《21世紀》:海英俊先生1999年加入台達,為什麼選擇職業經理人接班?

鄭 崇華:在台達,有些是學校裡畢業的同學,畢業後就來到公司,對公司很認同,就一路走下去,同時,公司也要一些更高、更新的視野,我們總是尋求一些機會與外 界來接觸,如果外部經驗很有幫助,就把它引進來。在用人方面,台達部分是從年輕人培養,讓他熟悉、認同公司文化;同時也需要外部人帶來新的眼光、新的看 法。而接班人則要兩者兼修。

海先生本來在管理方面就很有經驗,加入後,非常瞭解公司的產品和運作體系,跟所有部門上上下下都已經打成一片。轉化的過程大家都很肯定。目前,核心團隊的成員在公司都做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對現有團隊蠻有信心,相信會做得更好。

《21世紀》:從董事長退休也沒多久,有感覺到不適應嗎?

鄭 崇華:還好吧,我覺得很輕鬆。過去的話,每天我都會憂慮一些不景氣的事情,這時候就輪到他們緊張了。其實,過去也不存在一個人說了算的問題,尤其是重大的 戰略決策,即便是董事長發起,也會有其他的建議進來,但決定權一定在最高的領導人,當然是董事長了,他要對整個公司的業務發展、業績情況負責。

(本報記者黃晨霞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54

什麼是做空? 不明真相的群眾

http://xueqiu.com/1955602780/22188376
什麼是做空?

借入別人的股票賣出就是做空。

買入認沽期權,也是做空。

賣出自己持有的股票,指望以更低的價格買回來,某種程度上也能算做空。

這麼說人人都是做空者。

每天有多少人做多,就有多少人做空,否則就沒有交易的可能性。所以做空與做多是完全平等、對等的。

做空以後發一篇講述自己做空理由的文章(報告),和做多後發一篇講述自己做多理由的文章(報告),性質是完全一樣的。為什麼大家對後者習以為常,對前者卻深惡痛絕呢?

關鍵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阻止大家這樣做,尤其到了社交媒體時代。惟一能做到的是,要求大家披露,哦,原來你丫買了呀,難怪看起來像個托。



接下來大家會問了:如果他那個做空的報告,胡說八道怎麼辦?

我們可以先換個角度,從做空者那邊去看。如果一個做空者,拿著一個胡說八道的報告去做空,我們除了佩服他的勇氣,只能祝他好運,提醒他爆倉的風險了。

好公司不怕做空,被做空了股價可能也很淡定,就像citron做空一家公司,因為報告實在太水,股價紋絲不動,那麼這時候我們如果還有多餘的同情心,那就可以關心一下做空者的遭遇了。



當然,不排除這樣的情況,他的報告漏洞百出,股價卻確實跌下來了。

那麼他做空成功了,祝他好運。

那麼股價為什麼會跌呢?

當然是因為受這報告影響的投資者賣出了。

會受一份漏洞百出的報告影響而賣出的投資者,公司能指望他們成為長期投資者嗎?

對於公司管理層、股東來說,如果不是非要在股價下跌的時候賣股套現,股價短期下跌對公司的治理和經營有什麼影響呢?屁影響沒有。如果公司管理層、大股東或者其他的投資者認為股價下跌公司低估了,不正好回購、買入股份鞏固對公司的控制權?這甚至可以說是做空者送錢來了。

所以做空者掙的,其實是不堅定的投機分子的錢。反正他們不是在這裡把錢虧掉,就會在那裡把錢虧掉,所以沒什麼好同情的。



當然更多的情況是,做空報告真假摻半,有真的信息,有假的信息,有成立的邏輯,有不成立的邏輯。

這個時候股價往往會下跌,管理層則爆跳如雷。

管理層爆跳如雷,一方面是因為股價下跌,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做空報告揭露了公司治理和經營中不願告人的秘密。

這個時候投資者應該深深地感謝做空者幫我們義務排雷呀。

因為報告真假摻半,這時候公司和做空者往往陷入曠日持久的爭辯,反正大家都抓住對方不成立的局部,想證明對方全部不成立,各種擺事實,講道理,直至攻擊、謾罵。

有完全沒有錯誤的報告嗎?

永遠都不會有。

是報告就會有錯誤。

如果報告需要沒有錯誤才能發表,那麼這個世界上任何信息傳播相關的業務都不要做了,這就跟某些人定義的言論自由一樣:只有「正確的」言論才享有自由,那麼誰來行使這個前置審批權呢?如果有前置審批,就沒有任何自由。

不能因為報告裡有錯誤,就否定整個報告的價值,只要報告裡有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報告就有價值,甚至,錯誤本身也有價值。

有沒有問題的公司嗎?

沒有。

有問題的公司就會倒閉嗎?

通常不會。

但不能因為公司整體沒有問題,就不認為局部存在的問題不是問題。



還有一種說法是所謂「惡意做空」。

這個世界上最難搞清楚的就是別人的主觀動機了。

有「惡意做空」,那麼有「善意做空」嗎?

還有「善意做多」嗎?有「惡意做多」嗎?

搞不清楚的概念,無法執行的規則,還是不要也罷。



再加一句套話吧。
在政治上,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
在資本市場上,我不做空,但尊重做空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58

股票是玩虛的 我們是做真的

2013-02-25  TCW
 
 

 

蘋果電腦(Apple)股價持續下滑,但是相關概念股宸鴻光電(TPK)在新春開盤就收在五百四十一元,二月二十五日將召開法說會公布去年財報,與大立光和華碩爭奪每股獲利王,外資還喊出七百元的目標價。對應去年上沖下洗的劇烈跌幅局勢,宸鴻董事長江朝瑞的心情如經歷了一場三溫暖。

去年,大客戶變心蘋果換製程,iPhone5沒有宸鴻

以蘋果公司iPhone觸控面板最大供應商名義上市的宸鴻,二○一一年五月股價最高曾來到九百五十六元,一度超越宏達電成為股后。但在去年四月,蘋果傳出將轉換製程,外資擔心占宸鴻七成營收的蘋果訂單岌岌可危,股價跌到最低點三百二十二.五元。若以去年股價最高點與最低點推算,差距高達六一%(以收盤價計算)。

但是,去年十月三十日起至今,外資卻改變態度,股價回升四七%。包含美林、德意志證券都調升目標價為六百零五元與五百八十七元,甚至摩根大通還給予七百元的目標價。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宸鴻的疑慮已經真正消失了嗎?今年,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宸鴻?身為管理者的江朝瑞,在這段期間又經歷了什麼心情?

初六就坐鎮廈門總部,開始趕貨的江朝瑞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桌面上放了三隻手機,卻獨不見iPhone5。因為在蘋果新的iPhone5時代裡,已經沒有宸鴻的角色。這,也是外界在去年一片看衰宸鴻的理由。

從「沒有他,就沒有iPhone」的寶座走下來。面對這一年的股價起伏,江朝瑞只搖搖頭的說:「現在已經看開了。」

去年,對宸鴻與江朝瑞而言,並不是友善的一年。

先是產業變化。在iPhone5手機之前,我們能在蘋果手機上,隨意用手指操控螢幕,所用的面板就是宸鴻獨家提供,這種技術是由玻璃對玻璃(簡稱GG)兩片玻璃夾一塊觸控感應器,需要兩次貼合,由於貼合良率高,讓宸鴻成為蘋果最佳夥伴,直到去年上半年,蘋果最高占了宸鴻營收達七六%。

但是,蘋果為了追求更薄的手機,二○一二年四月傳出將iPhone5觸控轉換成in-cell(內嵌式觸控)製程。而此製程,由面板廠商所主導,這代表,宸鴻深耕蘋果八年的努力,以及投資的設備和技術,就將付諸流水。

一度,外資唱衰它大調目標價、預估EPS少22元

外資直指,宸鴻七成營收不保,高盛還出具報告,大調降宸鴻的股價到二百六十五元,每股盈餘(EPS)僅剩下二十六元,會比前年少二十二元。

儘管,宸鴻去年下半年的稅後淨利比前年同期成長六五%,獲利仍是逐季成長,但,「業績越好,股價越低」江朝瑞自嘲。

外資的憂慮不無道理。蘋果已經決心與宸鴻分道揚鑣,選擇不同技術。非蘋果陣營,尤其是搭載Win8的觸控筆記型電腦是否會成為風潮,誰都說不準。

從去年四月到十月,整整半年,所有人都在看,宸鴻到底能否順利轉型。

現在,新技術博翻身垂直整合,吸引非蘋果客戶青睞

這是個很大的轉折。沒有了蘋果,這代表宸鴻必須找尋大量的客戶彌補空缺。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施曉娟出具報告指出,過去宸鴻的客戶蘋果是少樣多量,但是現在宸鴻面對的筆電手機客戶,多樣少量,要求速度和價格。

再來是技術投資。眼見最輕薄的in-cell技術都是被面板廠商主導,宸鴻找到介於過去與in-cell技術間的第三條路TOL(Touch on Lens)技術。雖然TOL比起對手in-cell新一代技術的缺點是略厚○.四毫米,強度耐用度沒有in-cell好,但是優點是成本較低,而且生產良率較高。只是,為了要讓出貨順利,降低客戶組裝複雜度,宸鴻就必須做出垂直整合,往上下游投資。

算算上市後宸鴻累計投資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億元)的資本支出,幾乎把賺的獲利都投入,預估到二○一五年資本支出至少累計達到一千五百億元。

【延伸閱讀】營收走高,毛利率卻一度走低——宸鴻近3年成績單

而這,也形同是一條不歸路。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于卓民指出,企業選擇垂直整合優勢在於成本與製造效率,但是挑戰在於得做到規模經濟。而且,一旦當品牌廠有能力指定零組件,宸鴻投資保護玻璃廠,就得面臨產能過剩的疑慮。

如果以開牛肉麵店比喻,原本宸鴻只是賣一種牛肉麵,而且客戶只有一個,但現在,它要開始賣起兩百多種的麵款,而且連上游的麵條甚至是肉類都自己生產,並且把大門敞開,接受四面八方的客戶。

管理複雜度大增,產線分散於十二個工廠,人力也由一萬八千人,暴增到五萬四千人,彈性調度生產,加上產品組合改變,使得二○一一年宸鴻的毛利率一路走低,從第一季一八.八%到第四季的一三.八%。

在最動盪的時候,江朝瑞坦承,面對股價起伏,有時氣憤還要求發澄清稿,直到後來才明白,股票市場是「money game,他們玩虛的,我們玩實的,他們做空,我們是做真的。」說。策略定下來後,就考驗領導者是否能耐著寂寞走自己規畫的路。

後來的結果如我們今日所見。宸鴻新製程良率高達七○%到八○%,高於同業二十個百分點,也正好補上in-cell製程良率低的缺點,讓聯想、宏達電、宏?硐P華碩等企業開始採用。九成win8、六成iPad、六成Android系統的觸控產品掌握在宸鴻手裡。即,宸鴻依舊是全球最大的觸控面板龍頭。

二○一○年上市時,宸鴻最高有八成的營收來自蘋果,另外兩成來自十多個小客戶,但是現在不到四成營收來自蘋果,另外六成分散於四十家品牌客戶。

轉型期間,「說我們好的時候,我會提醒內部沒那麼好,但是被說差時,我也覺得沒有這麼差。」江朝瑞提高音量說。

今年看來,宸鴻暫時擺脫了一代拳王的陰影。會這麼順利,其實是因為,五年前,宸鴻在最高點時,江朝瑞與團隊就一直在思考,有什麼,可能將會取代自己。五年的布局,才有了今日的TOL技術。

找技術不難,一直耕耘並投注下去才難。

我們問江朝瑞,才上市三年,就要面臨這麼大的產業變化,他做何感想?他對我們這樣說,「變才好,變化才有門檻??,才不會變成commodity(標準品)。」

江朝瑞,不是第一次見過這種新技術來襲,而整個翻盤的局面。他還曾因此輸得一敗塗地。

江朝瑞不到三十歲時成立台灣錄霸,成為台灣前五百大企業之一,靠著賣CRT映像管監視器,賺得人生第一個一億,但是當一九九○年代,LCD取代傳統監視器,新技術一夕間翻轉局面,變成標準品的監視器淪入殺價競爭,在毛利狂跌下,讓他只能轉往印尼生產,沒想到卻被騙負債新台幣十五億元。

現在,因應觸控面板的競爭局面,他,更小心翼翼的,不讓自己成為被淘汰者。

未來,友達、群創緊追對手若沒趕上,每季可賺ㄧ個股本

一月至今,外資仍呈現買超,暫時投了贊成票,綜合摩根士丹利與巴克萊資本等外資分析師結論,今年第一季末是觀察時間點,友達與群創等面板廠陸續送樣筆電廠搶食觸控商機,如果出貨量拉升,就代表成功搶奪宸鴻的市占率。

而拓墣產研經理柏德葳也指出,未來,可以彎曲摺疊的可繞式面板手機若上市,觸控方案就不需要保護玻璃,宸鴻在保護玻璃一百億的投資就僅能用在筆電,市場會被局限。

如果對手沒跟上進度,瑞信估計,宸鴻每季至少賺一個股本,全年EPS預估達五十三元。但面對緊追在後的友達與群創等競爭者,江朝瑞只能繼續選擇「搏更大」的方式前進:如拉大量產規模與專利。今年一月,宸鴻宣布花四億美元建五.五代觸控感應器廠,與在中科興建玻璃化強廠,進一步垂直整合。一位面板廠的智財主管也指出,宸鴻的專利布局,布局的非常綿密,要突破不易。

「到現在我還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訪問到最後,江朝瑞這樣告訴我們。當我們眼中只看到去年宸鴻度過的難關時,他卻看到,一個觸控技術成熟需要三年,今年才是TOL技術的第二年,勝負的決戰點在二○一四年。

今年觸控面板產業,預估仍然將有二五%的高成長,產值還會達到新台幣六千億元。而這位觸控產業的引領者,現在努力苦思的仍是,如何在今年拉大差距,以及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主流變化中,繼續走下去。

【延伸閱讀】熬過低谷期,去年EPS挑戰43元—近3年來宸鴻股價表現股價:新台幣元

2010/10月29日220元掛牌,當天收盤505元

2010/12月投資大尺寸觸控廠展觸與子公司宸通光電合併

2011/2月 宣布投資60億建保護玻璃廠

2011/5月6日股價新高956元

2011/5月 以55.82億買下友達子公司達虹19.9%股份,更名為達鴻,增加觸控感應器產能

2012/4月iPhone5傳出採用in-cell製程,外資持股由年初68%降低到年中61%

2012/5月表示蘋果占營收比將由76%,降到37%

2012/7月26日股價跌到322.5元

2012/11月第3季財報出爐超乎預期,EPS前3季達28元

2012/12月股價回到年初高點,全年EPS估算達43元

2013/1月宣布投資4億美元建5.5代觸控感應器廠與玻璃化強廠

2013/2月18日股價541元

資料來源:XQ全球贏家、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61

我的志願是做大耳窿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9/blog-post_25.html
這天旺角一樓一樓上的財仔阿伯打電話給筆者促銷,問有沒有有興趣投資一個深圳灣口岸的中港牌。財仔阿伯話近日中港牌貨源奇缺兼非常搶手,深圳灣口岸中港牌已經急漲至人民幣八十八萬元。財仔阿伯仲話可提供年包租人民幣十萬元(折合一年回報有11.37%!),三成上會年息分半,一年內九折包收牌服務。關於投資中港牌,筆者其實是門外漢,不敢胡亂評論。但根據財仔阿伯所講,若果不經他們辦理的中港牌其實陷阱多多。據筆者所知,共匪公安只發牌予國內有投資業務的公司,這些公司必須每年做會計帳年審。由於中港牌必須由國內公司持有,買牌其實是買公司,不過買公司有機會連公司的隱藏債務也一拼買入,到時只有得不償失。

近年筆者接觸了不少經營財仔業務的大佬,想不到原來在香港開間財仔易過借火。香港的財仔受《放債人條例》(Money Lender Ordinance Cap 163)規管,任何人只要去公司註冊處申請,再到特衰政府公安局落份口供,只要申請人之前沒有犯過《放債人條例》項下或其他嚴重罪行,一般申請基本上問題不大。值得留意的是財仔阿伯,即使收取法例(根據《放債人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年息上限60%或六分,其利潤亦相當豐厚。作為旺角財仔的大佬之一,他們在傳統金融雲端的銀行家眼中是生番,在社會中是典型吸血的魔鬼。但筆者卻認為他們只是在自由經濟體系下的正常現象,因為這個世界上有些邊緣人仕如姐姐仔、南亞族群、綜援戶並非信用不好,只是根本無法在正常渠道借錢。雖然筆者手上沒有具體的數字,但據財仔阿伯所言壞帳其實不大,至於要大耳窿出動到淋紅油收數亦只是少數。財仔阿伯更笑言倘若全世界財仔客都走數,那全旺角的財仔同大耳窿都會執笠矣!
有趣的是財仔阿伯跟某香港錢莊的關係亦非常好,因為一般財仔增長的瓶頸來自不能像銀行一般吸納存款以谷貸款,但是財仔阿伯的本事源自他可以把手上債仔的Loan Portfolio向某香港錢莊當應收帳作押低息拆入生錢再放數出去。套用一些金融雲端的術語,財仔阿伯實際上是香港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體系的一員,而他只是替某香港錢莊做表外貸款(Off-balancing Sheet Lending)的駁腳矣!
日前筆者拙文《一個指數 一單大案 一本好書》提及資深投資銀行家張化橋先生(Joe Chang)一本關於中國影子銀行的書,叫《Inside China's Shadow Banking: The Next Subprime Crisis》。據說張總近年所經營的也是類似財仔阿伯的大耳窿業務,因此筆者奇怪為何張總會寫這些良心告白大爆中國影子銀行危機即將爆破之大預言。所謂影子銀行,強國、歐美、甚至香港(如財仔阿伯)都有。平心而論,任何金融體系皆有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問題是爆還是不爆。自筆者在1990年許做錢莊行街以來,共匪四大賊錢莊之騎呢簡直難以想像,那時已經吹話共匪四大即將崩潰。但二十年之後,日、歐、美銀行先後爆煲而共匪四大依然訖立不倒,用逆向思維反而要問共匪四大疑似泡沫不爆之謎!

有空再談當年強國沈太福案的故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59

投資是做常人,做常事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6le.html

    股市連漲7個來月,好幾個朋友對自己的業績不太滿意,尤其是,看到每天都有超常飆漲的股票和聽到股市達人的報道,他們更是浮躁,於是乎,也竭力想尋找大牛股、黑馬股。今天,其中一位朋友還半開玩笑地對我說:“你老兄使點招數出來,幫我們抓兩匹大牛和黑馬來!哈哈!”

    我滴媽呀!我哪有這等本事?!帶著尋獵超級牛股或黑馬股的念頭入市,本身就有問題。投資首先是做常人,做常事。這事,使我想起本人2010年12月寫的一篇小文:

 

超常收益可遇不可求

    人有以偏概全的思維傾向,容易把個別現象當作普遍規律。舉個典型例子——買彩票。由於幾乎每期彩票都能開出最大獎,這是個確定性事件,於是乎,成千上萬的人趨之若鶩,妄想中頭彩,全然不知這是超小概率事件。

    投資也是一樣。許多人看到大師和一些高手獲得超常收益,便孜孜以求其成功秘笈,複制其法,期盼自己也能如願以償。網絡、媒體、報章、論壇、座談、課程,等等,充斥了對這些個別事例的宣揚,放大了其效用,許多人便誤以為這是大概率事件,自己也能做到。

    倘若真正理解了股市機理,或許就會明白:超常收益是偶然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想一想,股市幾百年以來,怎麽就只出了這幾個屈指可數的股神?各個時期的那些為數不多的高手怎麽一轉眼都消失了?

    再想一想,A股開市以來,也只有100來只大牛股,分布於多個板塊之中,有誰事先確知它們是未來大牛股而買入的?即使買入,重倉的又有多少人?始終持有不動的又有多少人?

    當然,未來的大牛股一定還會產生,然而它們會在哪里呢?許多人沿襲大師和高手們的招數企圖尋到它們,這顯然是在做超小概率事情,因為連它們自己都不知道今後究竟是否能夠成為大牛股,你又何以能知道?不信你去問問這些公司的董事長或老總,誰能確切地告訴你他的股票必是未來的大牛股?碰到純粹是運氣,而你敢單單為了碰運氣而重倉它們並“永遠”不動嗎?假如你敢,則與賭博無異。

    因為股市是個典型的複雜適應系統,是個博弈市場,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其中任何因素都僅僅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此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事先安排的,也無法事先預知的。事實上,偉大的公司且又是偉大的股票或是貌似“偉大的”股票都是少數現象……縱然你秉承了大師和高手們的投資理念,遵循了他們的選股思路,沿襲了他們的操作方法,等等,你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像他們那樣的超常收益。即便他們重起爐竈,也都未必能夠重演以往的超常業績。正如巴菲特坦言:“即便是讓我自己從頭再來,也很難複制當年的成功。”為什麽?因為他們這些超常業績是已經發生了的事件,再往後將面對的同樣是一個不確定的市場,重起爐竈立即就進入了“超常收益的未知世界”。企圖複制他們的輝煌成就,顯然是“把結果當原因”的思維錯覺。

    因此,投資是做大概率事情,須要遵循大數定理,心態應該放平,遵照常識,做個常人,做好常事。看看巴菲特、索羅斯、彼得•林奇等股神們,他們的年均收益都差不多為30%左右,這絕對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大數定理的反映。有報道,巴菲特之子曾經談及父親時說:他(巴菲特)只是碰巧成了富豪。

    平淡無奇是最佳狀態,超常收益可遇不可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62

張憶東:本輪牛市將持續3-5年,真正賺大錢的是做股權投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59

張憶東:本輪牛市將持續3-5年,真正賺大錢的是做股權投資
作者:張憶東



張憶東演講內容文字實錄:

  感謝各位,很高興跟大家有些交流,對未來的一些展望《輕舟已過萬重山》。最近都在判斷“頂”,現在大家焦躁的心態都在試圖用一個數據證明說,這里還不是頂,這樣的心態是不是太早了一點,很多人感覺吃完這一波趕緊把錢搶完,搶完散場,一地雞毛。

  如果是這樣的話,也有很多人問是不是要到頂了,我這樣來描述我的一個判斷,因為我需要從我的主邏輯,就是從去年以來我們對於資本市場的一個看法,因為口號式的邏輯就是“被利用的牛市”,包括大多限於主板、創業板,包括三板、四板等等,我認為這是一輪股權投資的一個大時代。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大家的心態可能會平緩一些,股市A股沒有那麽重要,漲多了一點跌一跌很正常。但是我認為這個時間絕對不止是說這一年多,我自己去年的判斷應該是三到五年的牛市,伴隨著這一次直接融資去推動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是這樣的一個大背景。前段時間我在一個私下場合里說了一些話,結果被別人作為標題放上去了,看上去聳人聽聞。

  整個中國是一個創業型的,你可以把中國當做一個公司,這個公司是一個創業型的、創新型的,最終是否能夠帶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改善還不知道,但是這種調整、這種改變優先地帶來了一個現金流量表的變化,盤活了資產。所以這一次的重要性是在於股權的投資,好比說過去十幾年,那個時候是一個債權,而債權就是信貸驅動投資這樣的邏輯,而這個債權的大發展同時伴隨著房地產的產業,房地產的繁榮期大牛市中間,真正賺大錢的不是炒房的,其實是房地產開發商。同樣,這一輪賺大錢的不是二級市場,肯定是做股權投資的,退而求其次才是二級市場做投資的。我們應該放在一個大的視角里面來去思考這件事情,整天看得太細就會太關註於這種短期的勝負。

  對政府和對企業,我剛剛從企業家的角度,他其實在利用整個股權市場來去加杠桿,如果他再繼續從銀行那邊拿錢或者想試圖發債。債權融資的話,整個社會的資產負債表還是在惡化中,這種杠桿率降不下來,你整個的資產無法進行盤活,而利用股市現在錢多人傻,你圈錢大家還拍手。這樣的背景下去杠桿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特別是有一些做低附加值的一些制造業,我們最近看到了也紛紛地透過公募、私募來介入到資本市場。過去的十幾年,包括05-07年那一輪大牛市的時候,他們根本沒有過來,因為那時候實業包括房地產都是牛市,股市只是說整個的經濟繁榮的一個溢出效應,讓股市作為資產的一種牛市。其他的是哀鴻遍野,政府透過多層次資本市場試圖進行盤活存量,對企業家也是把自己的沒有競爭力的這些主業或者是產業整合掉,通過資本市場一開始是保值增值,到現在是參與創業。

  你本來沒有基本面提升的時候,你只是說懷揣著一個夢想,然後懷揣著對商業模式的崇尚,所以你把錢投到資本市場上,這本身是一種全民創業,怎麽來理解這個泡沫化。既然如此,我認為這個泡沫會是一個較長時間的存在。比如泡沫大了,比如突然買100倍,回撤下來到40倍,這些都是可以促進經濟轉型的。對於政府而言,他所關註的並不是老百姓能夠從這里發財致富,不好的話變成投機了,如果沒有任何的基本面泡沫不斷地吹,最終泡沫下來會更慘。政府的角度他肯定是期待這輪的牛市越長越好,直到讓新引擎出現,或者直到經濟危機的發生。

  在我們2012年研究策略的時候就在構思,如果有一個牛市,它會是什麽樣的牛市,我們認為就應該是1996年到2001年的牛市,96年年初512點快速上漲,雖然中間經歷過十二道金牌,到97年9月份1500多點,進入到長達兩年的盤整,盤整的階段雖然指數看上去不是一個熊市,而是一個大震蕩,但是那個時候重組的股市很強的,政府也可以來利用。到了1999年的時候內憂外患,美國炸我們的大使館,又是掀起第三個階段的新引擎。這次我認為這輪大盤很有可能是三個階段,其中去年到今年的某個階段我認為是第一階段,而最近我寫了一個報告,我認為第一階段進入到一個最高潮,而這個最高潮是加速,如果在這里政府還是比較溫和,再繼續地給力量、給題材、給一些資金,關門繼續地引導輿論,如果這種情況下一個月1、2千點完全有可能,是一個進一步加速的階段,這是一種可能性。但是我傾向於說,政府現在是後知後覺的,覺得後面的第二個階段調整的幅度和時間其實是可以偏長的。

  第一種情形,他在這邊加大了籌碼的供給,本來政府要驅動資本市場,驅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繁榮,驅動直接融資的一個大發展,目的是什麽,他的目的就是要透過直接融資來推動社會融資成本的下降。如果從這個核心的思路來去出發,下一個階段我們能夠看到更多的籌碼的一個供給,而我認為這論是看不到什麽“530”簡單粗暴的行政性的打壓,因為這個和2006、2007年不一樣,06、07年的時候是經濟繁榮,當股市有泡沫的時候,其他的資產也是一樣的泡沫化,對於通脹是一個巨大的壓力。那個時候控制資本市場的泡沫,其實是力度用得比較大,而這一次我們認為,我們上周末提到的,如果我們未來看到這種信號,有這種調整的信號出現的話,應該是有左側和右側兩種信號,左側的信號先會在一個輿論導向上進行一個變化,右側在資金跟籌碼之間的這種邊際變化上面來去作引導。首先加大籌碼的供給,無論是IPO和再融資加大供給,這次從3月份上來到目前的加速期很明顯,其中有一些催化劑,不只是說政府高層的表態,還有對註冊制的時間節奏,還有近期大家看到新一批的新股數量,融資金額都是跟逾期不一樣,所以會有一個加速。後面如果政府試圖讓這個牛市更長一點,他會選擇的是右側的信號,籌碼加大供給。

  政府包括資本市場最不願意看到的信號,我認為是對配資政策的一個調整,這次我認為不是用印花稅的標準,而是對配資的調整。他相當於進行房地產調控一樣,他是保障剛需,你用本金他不怕,現在的資本市場跟過去十幾年房地產一樣,都是建立在杠桿上的牛市。我在90年代讀書的時候,在上海買房可以拿藍印戶口,後來是零首付、一成首付、二成首付、三成首付,他其實是一個對杠桿進行控制,當你上漲的一個節奏開始過於快的時候他有這樣的一個控制,之後才有各種稅。

  這次也一樣,我們看到3月份的數據,無論是客戶保證金的余額還是兩融都是上漲比較快,但這都是冰山一角,只是我們明的看到的。暗看到的是信托也不搞房地產了,更多地向股市走,包括銀行的配資也是非常巨大。當看到最大的風險信號是對配資政策的調整,如果看到這個信號的時候大家要非常小心。這是我從主邏輯跟大家所探討的,整個未來有一些調整的話,大家是怎麽來應對。

  我相信這輪整個三個階段,我定義在三到五年,就是2018、2019年那個階段,2020年之前我們應該是在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上面要有點起色的,如果沒有起色的話我們可能失去了最佳的時間窗口。2020年一個是全面小康,另外一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完成。更多的是人口結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認為未來幾年政府對於改革創新創業的呵護度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們覺得很開心,從90年代我們資本市場在股市里面混,感覺現在真正比上還是有改革春天的感覺,我們似乎看到資本市場對政府的綁架。就像過去十幾年房地產,你可以看到他都是親兒子一樣,實在忍不住才打一把,先是好聲相勸。資本市場起的作用是凈融資是不能比的,如果我們現在還能靠銀行和凈融資來驅動我們的發展政府一定會幹,但是我們的政府好就好在真是很靈活,實事求是,實用主義,黑貓白貓只要逮住老鼠就可以,這個時候當全社會的負債率,無論是從A股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政府的債務以及非金融企業的債務率的情況來看,目前發展資本市場唯有靠並購重組才能把整個經濟盤活。我認為1996年到2010年非常相似,這種經濟背景下面靠內生式增長難上加難,對傳統產業是重組提高效率,對新興產業就是並購,靠不斷並購,通過並購有現金流,他很難在利潤表上體現出來,但是他不斷地再融資有這個利潤出來,他有現金流購買了資本之後還是賬上的現金流很充沛,這就是資本市場在這一輪轉型中間的一個巨大的作用。

  對經濟而言,我是覺得微觀產業蓬勃發展,整個勞動力的供求關系,政府最怕的是勞動力失業的問題,但是這次經濟低迷的時候就業率不像以往有那麽積極地回升,這和人口結構相關,也和第三產業超過了第二產業對經濟是主要的貢獻是相關的。

  對於流動性來說M1、M2就是在低位徘徊,這個時候能夠給經濟提供相對低廉的成本,其實就是讓老百姓乖乖在這里面拿出錢來,而且很開心地拿出錢來提供各種的再融資。這次我真的覺得我為政府的新股制度拍手叫好,他在新股上面有一個潛規則,未來就算是註冊制也是中國特色的註冊制,他在新股募集資金的時候,現在就沒有超募的,而且有24倍市盈率的潛規則,導致了一個好的新股會隱藏一些利潤,從而在上市之後,他想幹事的時候,想並購想要進行融資的時候,才把利潤給釋放出來。所以我們這幾個月一直在推覺得次新股是有一個很好的機會。

  對於整個的直接融資的大發展,實現股市和經濟的收益是長期的角度來說的,但是短期最美的時候就是這一段,我認為就是最高潮,未來一個月是最高潮,大家這個月會面臨波動,而且如果這個月是早調整的話,讓行情能夠平緩一點,整個高潮就會走得更長一些。但是如果說這個月是加速,坦率說到5月中下旬我們就需要加倍小心了。現在是一個最蜜月的時候,因為資金是蜂擁而至,但是籌碼的供給還沒有怎麽跟上。

  到了5月中旬我們需要關註幾點,因為4月底是《證券法》修改的一審,會不會之後加速對註冊制的推進,因為既然市場很瘋狂去尋求追逐這個籌碼,政府一定會加快供給的,但是這個階段似乎看上去還好。等到一個階段,比如一個月30家,等到下一個月或者是更晚一些,能夠一個月兩批,每批如果超過30家,那個時候整個的資金跟籌碼就開始失衡,可能整個市場的調整壓力就會驟然上升。我們在看股市,監管層也是一樣在看股市,所以當股市快速上升的時候,籌碼的供給是一定會加大的。

  我們傾向於認為這一輪的資產證券化率會創歷史新高,這一個角度來說行情的長度、行情的時間是延緩了,但是並不代表都像這幾個月特別是這一個月之間這麽斜率陡峭,這顯然是不符合常識的,無論是90年代還是210年代的牛市,每一次像這樣的一個斜率上漲的持續性很難超過1個月。這是短期有一個加速,加速之後一個月內必然見到震蕩。

  這是一些經濟基本面的數據以及股市的表現(PPT),歷史往往很相似。但是我認為這一次可能比上一次還要強,因為上一次我們面對的是糟糕的海外,還有我們現在全球的地位也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階段的前景,我認為未來幾年有一個第三階段,這一次直到如今依然是我們國內資金主導,你看從QFII的角度來講他們是在撤退,但是我們相信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特別是今年我們要提出IMF提款權的一攬子的貨幣,就算今年有些波折,但是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不會有絲毫地動搖,亞投行貨幣籃子人民幣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當人民幣成為其他央行的儲備資產的話,那個時候中國的債以及債券的這些標的會成為央行或者養老金必備的必須配置的資產。因為我們現在來看,從全球來看,管理資產的規模其實有大概100多萬億美金,中國的GDP占全球的比例大概是12%,也就是說我們用一個比較粗淺的看法,至少未來應該有大概10萬億美金左右可以向中國市場來進行配置。

  如果我們有第三個階段,第三個階段一種可行是中國的經濟轉型沒怎麽不好,再搞一個像529一樣的人造牛市,這是情景一,這是我們不太希望的。情景二,經過這幾年股民同誌們砸的錢,在微觀上面得到了一些成效。第三,海外資金對中國的配置將會大大配置。從而第三段他對於一些像金融、像一些價值股,可能在第三個階段表現得會比現在的第一個階段會好一些,包括一些新藍籌,現在大家遍地都是互聯網,所有都說我們是互聯網+,到了第三個階段就會說真正的互聯網新藍籌,從500億市值可能會走向1000億或者是更高的那種所謂的真正的藍籌。

  謝謝大家!

張憶東: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2010年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策略研究第四名,2012年第三名,2011、2013、2014年均為策略研究第一名。

(來自新財富雜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220

【壹資本】相親對象是做私募的?手把手教你完成篩選(王思聰除外)

嗨~~這是一枚給大家獻愛心送溫暖的Zoe醬。

話說,昨天晚上臺風“妮妲”不是登陸了嘛?今早起床一大波段子也跟著登陸了,比如:

今天華為居然都放假了?快截屏公司的通知短信,傳給子孫後代珍藏!

論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今天港交所直接躺倒休市了,深交所歷經千辛萬苦還是開市了。

再比如下面這個,看看別人家公司。

戰高溫又戰臺風,身體靈魂被掏空。升職加薪一場夢,慵懶假期在夢中。

既然說到假期了,小編掐指一算,距離下半年最激動人心的中秋節和國慶節,只差一個半月了誒嘿。這也就意味著,距離家中親朋好友見面問你“啥時候結婚啊?有對象了嗎?這把年紀沒對象哪行啊?”……也只差1個半月了。

一大波僵屍即將襲來,單身狗請把雙臂張開,擁抱前方萬點傷害。

不過善良如我,本著獻愛心送溫暖的目的,Zoe醬今天就打算手把手告訴你,如果你的相親對象是搞金融的、做私募的,在聽起來薪水貌似很高的情況下,如何完成首輪篩選……

7月15日,《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管理辦法》(業界花名兒“史上最嚴募集新規”)實施的時候,有個篩選標準是這樣的:見面羞答答地問,“親愛的,你買過私募麽?”

為啥呢?因為按照募集新規的要求,7月15日起,只有合格投資者才能買私募產品。

哪些是合格投資者?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萬元的個人;投資於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且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機構。

所以,你雲淡風輕一問,對方酒後真言一答,對方的資產情況差不多就有個數了。不過,Zoe醬覺著,感情里一上來就談錢,這種方法論就是一個大寫的:俗氣。

看TA這人靠不靠譜,才是判斷能不能共度一生的一個硬指標。你們說對不~

所以,如果你的相親(勾搭)對象是做私募的,請按如下順序來給他的靠譜程度打分。

一、問到TA所在私募的名稱,打開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對應查詢這家公司。

如果無法在”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里查到這家公司,那請萬分小心。

如果能在系統里查到,但是發現機構信息的最上面“機構誠信信息”里寫著“異常機構”,那請十分小心。

如果能在系統里查到,但是發現這家公司要麽“管理規模為零”、要麽“登記一年以上管理規模為零”,那麽也請小心。

為啥呢?今年2月,基金業協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業界花名兒“備案新規”,在5月1日和8月1日兩個大限清理掉了超過1萬家“空殼”私募。

8月1日當天Zoe醬實時監控發現,協會半天時間就清掉了快8000家…手起刀落,幹凈利索。

空殼私募,顧名思義,這些機構拿了私募管理人資格,但卻沒做私募該做的業務。按照協會的說法,被清掉的這1萬家私募大概有這麽幾類:

1. 跟風拿了私募管理人資格,但不知道為什麽要拿,也不打算展業。

2. 拿了資格想做私募業務,但是硬件軟件要啥缺啥,一沒實力二沒資金,拿著牌照瞎晃。

3. 拿了私募資格,但是掛羊頭賣狗肉,搞P2P、民間借貸等非私募業務。

4. 拿著資格牌照來征信,暗搓搓地搞非法集資,一有問題就跑路。

順道說一嘴,之前出現兌付危機的上海晉興資產、深圳金賽銀等公司居然都拿了私募管理人資格,目前都被基金業協會歸為“失聯機構”了……

你就說吧,在這種機構工作的對象。。。你敢要麽?說不定哪天就卷款跑路、人人喊打了好麽……

不過按照基金業協會的說法,註銷私募管理人資格不是行政處罰,有心從業的機構,協會以後也不會攔著。所以如果現在TA們公司沒有管理人資格,但公司上下都有一顆認真從業的心,你也是可以再考慮考慮的嗯……

二、在基金業協會官網查了老底之後,搜索並打開這家公司的官方主頁,看是否能順利查到旗下的產品信息和凈值情況。

如果你啥問卷都不用填,啥測評都不用做,就暢通無阻地看到了這家公司下面的所有產品凈值,那請萬分小心。

正如前面募集新規提到的,只有合格投資者才能購買私募產品,私募機構只有通過繁複的問卷和測評,確定你是合格投資者之後,才能向你推介具體私募產品信息。

而據Zoe醬的觀察,從4月15日到7月15日的3個月間,正規私募都在忙著升級網站升級系統。有的公司在產品頁面直接設置成“登陸後方能查看”,並且,壓根沒有“註冊”這個鍵!!

換句話說,除非你已經買了他們的產品、在公司的系統里有記錄,公司給了你用戶名和密碼,不然你是根本看不了產品信息的,比如下面這家:

而有一些第三方機構呢,是有“註冊”這個按鈕的。然後你是不是會想,註冊一下不就可以看了?

Naive,一旦你點擊“註冊”,等待你的將是一個巨長無比的問卷,且經過人家的實名反複審查,不合格的投資者是無法渾水摸魚的,比如下面這張,僅是個開頭:

Zoe作為一個關註私募的記者,經常需要去私募機構的官網查公司信息、產品信息等等,曾經是WiFi在手,資料不愁。

但是現在!!!每每需要查一家機構的信息,都是問卷填到我流淚,註冊註到我心醉,活活想把鍵盤砸碎……

嗯,犧牲了無數個像Zoe這樣的私募記者,保住了投資者的財產安全。這麽一想,感覺自己也是功德無量了。

三、既然查不到產品信息,那你就接著問TA,“我看不了你們產品,身邊很多土豪聽說私募產品收益高,都想買。能不能把你們的產品信息微信發我一份?我給他們轉過去看看?”

如果TA欣然同意微信給你轉發產品資料,那你也可以欣然讓TA一邊涼快去了。

因為募集新規禁止私募機構公開推介、或變相公開推介基金產品。具體包括了9種媒介渠道,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基本通通包含在內。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通過微信朋友圈等互聯網媒介推介私募基金,也是違規的。所以你也可以去視察TA的朋友圈,平時發公司的投資策略沒問題,誰還沒有點品牌塑造的需要呢。

但如果TA敢信口開河地公開抖出產品信息,那Zoe醬建議你還是離TA遠點。

四、你向TA表示對於公司產品的濃厚興趣,同時問,“私募產品的認購起點是100萬,經過你們的認定,我也是合格投資者。但現在手頭緊只能拿出80萬,我和我朋友一起湊單100萬買一份產品可以不?”

如果他欣然答應了,那你又可以讓他去一邊涼快了。

因為按照募集新規的要求,一切“拆分”銷售都是違規的。把100萬拆成小的份額,本質上就是突破了合格投資者制度。

好了,首輪篩選的要素就是這些啦~~ Zoe醬由衷地覺得,工作態度一定程度上很能反應一個人的人格品質。經歷了年初以來不斷的整頓,私募行業現在都在倡導合規經營。如果TA作為一個私募從業人員,完全不遵守行業合規準則,那這個人八成也不怎麽靠得住。。。

當然了,如果你碰到的是“國民老公”王思聰和黃曉明,那就當Zoe醬啥也沒說了吧,上面這套方法論,totally不好使。

比如聰聰,有錢任性,說是本就不打算對外融資,所以直接放棄了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的私募管理人備案資格(此處省略1萬字)。還有你們的黃教主,黃曉明的北京明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顯示無備案信息,但給你一個黃曉明,忽略Angelababy,你要呢還是不要呢?

壹資本(cbnyiziben):好玩的財經故事、實用的概念股大全、經典的財經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63

聽說你也是做AI的……在投資人看來,哪些細分賽道才是創業機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2/162054.shtml

聽說你也是做AI的……在投資人看來,哪些細分賽道才是創業機遇?
金沙江創投 金沙江創投

聽說你也是做AI的……在投資人看來,哪些細分賽道才是創業機遇?

人工智能尤其是機器學習已然成為創業和投資繞不開的話題。

本文由金沙江創投(微信ID:GSR-Ventures)授權i黑馬發布。

導語:目前,人工智能尤其是機器學習已然成為創業和投資繞不開的話題。對此,紅點創投合夥人梅達•阿加瓦爾(Medha Agarwal)近日撰文,從投資者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人工智能領域可能存在哪些機會,這項技術在哪些細分領域更容易孵化出成功的創業公司。

機器學習之熱,毋庸置疑。它甚至有潛力改變各種市場和各個行業。但圍繞這種技術的創業泡沫也引發了巨大討論。作為投資者,我試圖解決一個問題,這項技術在哪些細分領域更容易孵化出成功的創業公司,這些領域應該具備哪些共同點:

具備龐大市場空間的垂直應用

成功的機器學習創業公司應該鎖定具有明確技術需求的垂直應用。消費品行業就是個好例子。機器學習可以更加準確地預測庫存水平,從而更好地管理供應鏈,降低庫存成本,盡可能降低產能過剩,消除缺貨狀態。根據埃森哲的最新報告,機器學習可以將配送時效提升4.25倍,將供應鏈效率改進2.6倍。

涉及重複性人力勞動的領域

大量的人力幹涉表明複雜的預測算法有很大的優化機會。同樣以供應鏈為例,當今的分析師預測庫存需求時不僅使用歷史數據,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直覺。而如果借助生產時間、售罄率等數據,結合學習模型就可能更加精準地預測未來的需求。

有大量數據可供預測分析的領域

創業公司需要借助大量數據才能有效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企業既可以與老牌大型公司合作,利用他們的數據來學習,也可以自己開發產品,然後吸引用戶貢獻數據。這兩種模式都可以成功。

網絡效應和防禦性

算法的開源趨勢將會延續,因此專有數據變成了關鍵。為系統提供數據和反饋可以提升精確度,並形成自己的護城河。因此,一款產品應該吸引用戶針對系統的預測和推薦提供反饋。例如,Facebook的照片標記算法可以通過用戶的糾錯達到這一目的。

具體來看,我認為機器學習在以下垂直領域最有潛力:

醫療診斷和生物信息學

機器學習將在整個醫療價值鏈上提高產出、降低成本。機器學習有望提升診斷效果、降低出錯率,還能簡化藥物發現流程,這都令人頗感振奮。病人的數據可以用於早期的疾病診斷,並借此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醫藥和生物科技公司也可以使用計算方法快速而有效地發現效果更好的新藥。

供應鏈

機器學習可以改進供應鏈的多個方面,包括需求預測、市場趨勢、交易促進和新品設計。當今的企業很難評估市場模式和市場波動,因此難以幫助企業制定決策,並精確做出預測。

制造

工業物聯網的市場規模約為120億美元,但目前仍處於普及初期。根據簡柏特對173位企業高管進行的調查,只有25%制定了物聯網戰略,而其中對執行效果真正滿意的只有24%。這些高管都希望借助機器學習解決方案來提高收益率,同時降低庫存和成品率,以此降低成本,尋找新的獲利機會。

合規

金融機構的合規是個巨大的市場。自2008年以來,僅摩根大通一家公司就花費360億美元支付和解和罰款,並且聘請了8000名員工從事合規性評估。機器學習可以幫助銀行和其他面臨嚴格監管的企業改進這一流程。

企業語音

由於語音分析非常複雜,因此雖然這是企業工作流程中的重要元素,但從企業人工智能角度來講,目前只處在在邊緣地帶。NewVoiceMedia 201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呼叫中心的低下效率每年造成約410億美元的損失。每年約有240萬內部銷售代表與客戶展開數百萬小時的對話。所以這其中明顯蘊含巨大的機會,可以通過自動化流程改進呼叫中心、會議、銷售和營銷活動的效率。

保險

保險是個規模巨大、範圍廣泛的領域,機器學習可以幫助保險公司以更低的費用推出更精準的產品。例如,汽車保險公司可以使用駕駛和其他行為數據進行單獨定價,或者使用更好的欺詐探測系統來降低整體的成本結構。咨詢公司畢馬威認為,機器學習將“徹底改變”保險行業。

個人金融

新的數據和分割模式令“千禧一代”享受到很多之前難以享受的金融產品(例如信用產品)。另外,自動化智能系統也在降低個性化建議的成本,因為它可以追蹤用戶的行為,並根據其偏好和目標提供建議。TechCrunch曾經寫過一篇不錯的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將如何通過個性化推薦對金融行業產生影響。

個性化教育

傳統教育的一大局限在於,老師必須面向整個班級傳授一套標準課程。但實際上,不同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學習風格各有不同。企業能否利用數據幫助父母和學校為每個學生確定有問題的領域,並制定個性化課程,然後給出單獨定價,同時根據每個學生的問題和風格定制計劃?這不僅可以改變美國教育現狀,還蘊含著巨大的經濟機會。截至2013年,美國每年在公共教育上投入的開支達到6200億美元,約有5000萬學生入讀公立學校。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70

聽說你也是做AI的,我把我走過的坑告訴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4/162093.shtml

聽說你也是做AI的,我把我走過的坑告訴你
金沙江創投 金沙江創投

聽說你也是做AI的,我把我走過的坑告訴你

深度學習是一門看重數據的科學。

本文由金沙江創投(微信ID:GSR-Ventures)授權i黑馬發布。

機器學習熱到不行,甚至有很多人認為它就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深度學習更是如此。你的創業公司或許剛剛融資成功,你的團隊或許剛批了一筆預算。那麽,恭喜你!你現在也要來做深度學習了。

到了現在這時候,你應該已經從Keras、Imagenet等技術中找到了樂趣,這確實很令人振奮!但要把技術變成一盤生意,讓你的創業公司真正起步,你還需要考慮一些實際的問題。而我,應該可以算是半個過來人了。我會結合自己在comma.ai與喬治•霍茲(George Hotz)一起合作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的經歷,來試圖為你提供一些建議。

微信圖片_20170324092252

1  別因為加載數據讓工程師幹瞪眼

深度學習是一門看重數據的科學。你的團隊或創業公司存在的意義就是為這些數據賦予意義。想想看,只有首先為文本賦予意義,才能開發真正有用的人工智能比特幣聊天機器人。只有首先理解圖片、視頻等元素,才能在模仿Snapchat Stories時實現自動化多媒體拼貼。

不能輕視數據處理,一定要在該領域表現優異。例如,如果你只需要花15分鐘來準備和加載數據集,那麽每當你找到更好的模型決策,或者在Tensorflow代碼中找到漏洞,都應該稍等片刻。

原則其實很簡單。確定好數據庫,然後一次性預處理所有內容,之後反複使用。Celery和Luigi這樣的工具會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在一個大團隊里工作,所有的任務都要提交到一個群集里,那就考慮開發一套數據解決方案,向負責模型訓練的員工分批提供數據。千萬不要讓團隊成員非要等到整個數據集下載完畢後,才有可能發現他們的模型里面存在漏洞。

我踩過的坑:

comma.ai或許擁有當今第二或第三大的駕駛數據庫。在comma.ai的每一天,為了訓練駕駛模型,都要向一臺擁有700多Gb內存的大機器里加載好幾個小時的視頻。每當需要更多訓練數據時,喬治都會立刻增加100Gb內存。我加入進來的任務是為這個模型開發更好的版本,但我不想等待15分鐘來加載數據。因此,我從開源項目里吸收了一些內容,開發了簡單的ZMQ服務器。這樣我們就不必因為數據而幹等著了,我們可以開展更大規模的訓練,還可以使用更便宜的機器。唯一能束縛模型訓練的只有GPU和他的研究人員。

2  從你能形象化的東西開始

幸運的是,對深度學習而言,可以使用Tensorboard、最近推出的Visdom以及其他工具幫助我們對結果進行形象化。我相信,DataScience整體而言可以很好地服務於形象化驅動的開發流程。應該考慮在每個階段都與你的問題相一致。你不必非要學習d3.js,也可以獲得有用的形象化效果,除非你過分迷信javascript。

我踩過的坑:

我在離職談話中向喬治征求意見,希望了解如何才能成為更有效率的工程師。(相信我,他是我見過的最有效率的人,我總會抓住每個機會向他學習。)他建議先開發一些東西,把我正在做的事情形象化。喬治本人之前就一直踐行這條建議。另外,喬治所有的IPython Notebook都有一些滑動小工具,可以在開發原型時快速將各個參數對最終結果產生的影響進行形象化。

3  早點確定你的範例數據集

如果你對數據準備感到崩潰,最好先休息一下,其次才是使用有趣的視覺化內容。但如果你不想變成打印機上的猴子,只是盲目地在神經網絡上隨機增加更多層次,就必須確定如何衡量進步。應該探討哪些指標與更好的交付效果關聯性更強,以及你應該追蹤哪些數據。這或許不僅局限於簡單的“隨機拿出10%的數據用於驗證”。驗證數據集最好能與最終的產品擁有相同的統計特征。同樣的產品也可以用於追蹤範例和失敗案例,從而制作未來的驗證集。因此,你的驗證集或許可以不斷進化,並像訓練集一樣調整。

我踩過的坑:

我發現,對於無人駕駛汽車範例和驗證集而言,可以考慮那些你必須奪回控制權的時刻。但最好的驗證集是讓一名經驗豐富的控制工程師在路上詳細判斷無人駕駛系統的質量。如果你在這個行業,最好從特斯拉挖人。

4  過早規模化是早期創業公司完蛋的主要原因

你可能會說:“別跟我說教,我看的創業專欄比你還多!”沒錯,但新常態在於,你應該把GPU和訓練硬件當做與員工相同的因素來看待。一旦你聘用/購買了超出需求的東西,就需要花費很多精力為你的過剩資源尋找用途。管理群集會很困難,而大規模的深度學習HPC本身是一個科研話題。我的建議是確保你所有的GPU都能始終得到利用,然後再考慮新買一個。等到你的效率和盈利能力一樣的時候,才可以像谷歌那樣。

如果你的團隊和公司已經很大,那就在招聘基礎設施相關工作時認真對待。如果你招聘了10倍的研究人員,但卻讓他們無事可做,最好的情況是他們開發對自己足夠好的基礎設施,最差的情況則是他們直接退出。但這肯定不是你想要的。

我踩過的坑:

每當我離開辦公室但卻沒有讓所有的GPU忙碌起來時,尼爾(comma.ai的手機應用副總裁)就對我很失望,我甚至因此變得有點神經質,總是擔心有GPU空閑下來。這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問題。

人工智能是一個既富有挑戰,又趣味十足的領域。一定要在處理資源和形象化時深思熟慮,這樣就不會有大問題。

機器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