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業追問】當醫學文獻遇上移動互聯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505

醫療行業是一個很窄但是非常有特點的市場:它和生命相關,與每個人都有關係,是許多零前面的那個一;它又是信息高度不對稱的,這是一個 知識濃度非常高、但是服務對象又是大眾的行業。怎樣跨越信息不對稱的鴻溝,一直是醫學界非常大的挑戰;另一方面,知識濃度高、過程複雜的行業一般而言比較 適合IT技術的介入。

我是2011年8月創辦杏樹林公司的,之前先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而後進入美國一家大型醫療保險公司工作,得以觀察到美國「移動健康」(Mobile Health)領域正在掀起的浪潮,這促使我下決心回國。

我們獲得了一家美國VC(風險投資)機構數十萬美元的投資,並於一個多月前上線了名為「醫學文獻」的手機應用。簡單來說,就是翻譯國際上最新的醫學 文獻,加工後以資訊的形式推送給用戶。你可以按照專科、期刊等分類查找、瀏覽文章,也可通過設定關鍵詞的方式持續跟蹤某方面的文獻。

我們的核心用戶是醫生,目標是希望成為醫生的「第二大腦」。我們做過調研,中國三級甲等以上的醫院,75%的醫生都使用智能手機,他們通過手機獲取專業資料,排在前三位的是藥品查詢、文獻查詢和指南查詢,我們選擇的是做文獻方面的信息服務。

文獻的來源是國內外醫學雜誌,我們的方式是加工處理PubMed(免費的搜尋引擎,提供生物醫學方面的論文搜尋以及摘要)公開的文獻標題和摘要信息,註明出處、作者和原文鏈接。如果醫生想看文獻全文,需要通過我們的鏈接直接登陸到雜誌的網站上註冊購買。

至於盈利模式,我們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將來對部分深加工或合作的內容進行收費,譬如將來我們會和出版機構合作,將一些醫學方面的電子書放在「杏樹林」平台上銷售。利潤方面採取分成制。

二是如果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醫生用戶之後,醫生用戶的資源可以提供很多與營銷相關的服務。比如一種新藥要在中國上市,藥廠想讓醫生知道這個藥的信息和 最新研究狀況,目前的慣常渠道就是開會、組織醫生來聽課,將來你拿少部分經費就可以通過手機平台和醫生做溝通和交流。這樣可以節約醫生的時間,提高信息傳 播的效率,也節省藥廠的經費。這在國際上屬於電子營銷(E-marketing)的範疇,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以及領先的本地藥企改採用。

藥品信息如何推送給醫生?我們會開闢一個專門的頻道,醫生想多瞭解一些最新的藥物或者是治療的方法,就可以在這裡面來學習。和傳統媒體相比,智能手 機平台可以利用醫生的「縫隙」時間,同時可以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追蹤和深入的挖掘。當醫生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杏樹林一方面是文獻資訊的平台,另一方面 也將成為一個社交平台。

當然,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決定醫院和藥廠建立合作關係,成為一個命題。藥品的銷售其實是兩個事情,一部分是營銷(Marketing),另一部分 是銷售(Sales)本身。中國的藥品一直以來都是由銷售來推動的,於是代理商和經銷售各顯神通——不少時候,你讓醫生開你這個藥,就得給醫院返錢或給醫 生返點。在這樣的形勢下,營銷只能用來造勢。這是中國藥品銷售的一個現實,對我們來說是挑戰。不過,當這種模式被證明確實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傳媒及公眾對 之詬病越來越多,一些細微的變化就發生了。我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國產藥廠也開始重視起學術來,只有建立產品的學術地位和行業地位,才能贏得信譽和長期 利益。

(作者係杏樹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本文由南方週末記者張華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7

翻了20多年的文獻專利,我們從中發現了虛擬現實的這些秘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5/161479.shtml

翻了20多年的文獻專利,我們從中發現了虛擬現實的這些秘密
張笑容 張笑容

翻了20多年的文獻專利,我們從中發現了虛擬現實的這些秘密

逢人必談人工智能。

本文由張笑容(微信 ID:zhangxiaorong1609)授權i黑馬發布。

到大家在朋友圈各種曬虛擬現實(VR)的酷炫體驗,感覺VR“忽如一夜春風來”似的進入大眾視野。

但是仔細一想,我好像只能將VR和遊戲、電影聯系起來,鬼知道“高大上”的VR技術到底經歷了什麽。

VR電影不用說了,傳說中的那種片子看不到,能看到的都是《西遊伏妖篇》這種偽3D。去找個VR遊戲室體驗一把黑科技吧,結果頭暈眼花吐苦膽,真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

這VR技術到底什麽時候才能走進家門?我的腦海中閃過了技術生命周期理論、各種專利數據、國內外各種大牛生產的文獻……

於是驅鼠殺奔CNKI官方網站,調出了庫里存在的文獻,驚訝地發現有許多文獻都發黴長毛了,原因是它已經歷了30多年的風雨。

文獻已人老珠黃,那麽專利情況如何呢?

經過反複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上查找VR的專利數據,你猜怎樣?最古老的專利已經塵封了21年。21年前,電腦還是486\586的天下,這跑滿了21年的VR技術還會有多少應用價值呢?

2014-2015年短短3年時間,國家專利局公布了2585項專利,在這漫長的21年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此前,1996-2013年的18年時間一共才公布了934項專利。這是一個產業爆發的信號啊。

此信號跟市場/公眾反饋是一樣的嗎?我們可從熱搜關鍵詞中查驗一下VR的搜索熱度。

於是,我們收集了三組數據,定量的分析VR技術發展的生命歷程,並嘗試對其未來發展進行預測,結論如下:

1) 中國人對VR技術的認識經歷了從基礎研究到科技產品研發,時間長達30來年。

2) 1996年至2014年期間我國的VR技術處於起步階段,2015年以來的這兩年,雖然有突飛性發展,但依然不夠成熟。

3) 許多媒體說VR技術已經開始在教育、體育鍛煉、遊戲和醫療等領域布局和應用,但要市場真正接受,至少是從2019年起。

這是怎麽發現的呢?來看幾組數據。

第一組數據:VR文獻,一只“倒扣的碗”的寓意

首先,我們查的是文獻,文獻數量的變化往往能反映出研究熱點的變化。文獻數量開始減少暗示著相關的理論研究比較成熟,開始轉向實際應用。

結果發現“虛擬現實”文獻數量的變化竟像一個“倒扣的碗”!這個軌跡刻畫了理論研究文獻經歷了高峰後逐步的下滑,往往暗示著實際應用的醞釀開始。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我們分別以“虛擬現實”、“虛擬現實技術”和“虛擬現實系統”三個關鍵詞在CNKI中進行文獻查找,發現自1993年第一篇有關VR的文獻在國內發表以來,歷年有關VR的文獻數量持續增加,並在2008年登上它的“珠穆朗瑪峰”,隨後開始走“下山之路”。

db75230fe0b2b6fc88b28d1c606a709d

為什麽虛擬現實的文獻數量統計圖形狀類似一個倒扣的“碗”呢?

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是,VR首先得到學術圈的關註,但是隨著科學研究領域對VR技術的研究相對成熟,VR從2008年開始由基礎轉向應用,所以學者們對VR的關註度日漸降低。

這個解釋靠譜不靠譜?不妨驗證一下。

我們又采用另外一個指標驗證上述解釋,即虛擬現實的文獻在各相關學科中的分布情況。以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學科為例,2013年之前該學科的文獻數量一直居於榜首,所占百分比也都在60%以上。但是,從2009年開始,該學科的相關文獻數量所占比例總體上開始下降,相應的,其他應用學科的占比上升。這也說明VR技術由基礎逐漸轉向應用。

a7b94e1b5e4e0e2bf34fb92ba83121b7

文獻反映了技術發展的一個側面,其實,專利數據反映的情況更為直接。那麽,專利情況如何呢?我們又將目光從科學研究領域轉向科技產品研發領域,繼續驗證。

第二組數據:專利的歷史數據,2016崛起

國家知識產權局於1996年公布了第一個有關VR的專利,此後相關專利的數量雖有增加,但增速一直較慢。而從2015年開始至今增速迅速提升(2015年的增速為129.18%,2016年的增速為195.25%)。

換句話說,國內的科技產品研發領域從1996年開始關註VR技術,2015年是個重要拐點,此後VR專利技術指數級暴增。在虛擬現實專利數量20年的統計圖中,出現一個左躺著的L型。專利數量暴增,符合前面的假設。

982eeb2078bd3b1f02f7a18125258599

既然理論文獻和專利發展兩者的統計,都表明技術發展符合產業預期,那麽市場為何又是吐槽不絕消費者又是噴個沒完呢?

因此,我們需要研究一下作為消費者的普羅大眾是從什麽時候開始關註VR的。

第三組數據:百度指數呈現的真相,2016大崩盤

依“VR”和“虛擬現實”這兩個關鍵詞,根據百度指數提供的數據,可以發現,二者的搜索指數,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起飛,在第四季度達到了最高。這大概可以說明許多網民是從2015年冬季才開始關註和了解VR技術。

而媒體指數則進一步展示:“虛擬現實”自2016年開始逐漸升高,即“虛擬現實”是在2016年後才成了大眾傳媒上討論的熱點。這大概是廠商們為了推廣自家產品,猛烈公關的結果吧。

總之,2016年,“虛擬現實”到達了一個高峰後就崩盤了,一瀉千里。

   

65f5cb62906a57ff5fc0addc7c001dfc

 VR和虛擬現實在百度指數中的搜索熱度變化

梳理以上三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

早先,學者們首先進行有關虛擬現實的基礎研究,2008-09年達到了一個高峰,此後一路下行,2016年衰減到了20年前的水平,這是符合行業規律的;

然後,科技公司和部分學者在此基礎上開始進行相關科技產品的研發,即由基礎研究轉向應用研究,2015年產生了一個爆炸式增長,2016年指數級崛起;

2015年下半年,關於虛擬現實的概念和相關產品大規模進入大眾視野。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6年卻出現了崩盤。整個行業,在一年光景,就回到了解放前。

技術的生命周期理論提供了一個解釋:虛擬現實/VR尚處於發展期,還沒進入成熟期。

這個結論是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對技術生命周期的判斷標準,結合統計數據和生命周期圖可對技術的發展階段作出的判斷。

技術生命周期分為五個階段:起步、發展、成熟、衰退和再發展。

第一,當專利申請數量和申請人數量都比較少時,表明技術處於起步階段(實驗開發階段);

第二,若專利申請數量和申請人數量大幅提升,說明該技術處於發展階段;

第三,若專利數量繼續增加,而申請人數量維持不變,表明該技術處於技術成熟階段,以商品改良設計型專利為主;

第四,當專利數量維持不變,申請人數量大大減少時,說明該技術處於衰退階段,此時以小幅改良型專利為主;

第五,當專利數量開始增加,申請人數量也有所增長時,說明該技術進入再發展階段,此時通常有新的技術發展方向出現。

判斷階段,依賴於兩個指標:專利數量和申請人數。

好吧,先看一下專利數量。2015年以來,專利數量大幅上升。符合第二階段特征。

3385802a5992ec022bae105e041416ad

數據顯示:199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了第一個有關虛擬現實的專利,此後的專利數量雖有增加,但是速度緩慢,1996-2013的18年時間一共才公布了934項專利;從2014年開始專利數量快速增加,僅2014-2015短短3年時間就公布了2585項專利,占專利總數 的73.46%。

再看一下專利申請人數的歷史情況:2015年後大幅增長,符合第二階段特征。

數據顯示:專利申請人數跟專利數量的變化幾乎同步。2014年之前,專利數量和申請人數量都比較少並且二者的增速都較慢,說明VR技術在2014年及其之前處於技術起步階段。但是此後,專利數量和申請人數量均大幅提升,VR技術進入發展階段。

兩組數字擱在一起,就構成了生命周期圖。

1d08b9264acc26667c82b96b91803eb4

因此,從20年歷史數據來看,虛擬現實現在正處於第二階段,即發展階段。

4 VR技術成熟期最早也要等到2019年

值得關心的重點是,從發展階段到成熟階段,還有多少時間?預測不能像諸葛亮那樣掐指一算,我們可根據虛擬現實(VR)的專利類型變化趨勢,預測其技術成熟階段將於何時到來。

我國專利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第二類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第三類,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即產品的樣式。

數據顯示:除2007年發明類型專利的比例低於80%(為78.72%)外,2014年及其以前,發明類型的專利所占比例均高於80%,此後發明類型的專利比例開始下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類型的專利比例開始快速上升。

圖示如下:

15e1510e0491a42afcc6ff77d891485e

按照歷史數據進行預測,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組數據出現了兩個交叉點:

第一個交叉點在2018年,由發明和實用新型兩條線交匯而成;

第二個交叉點是2019年中,由發明和外觀設計兩條線交匯而成。

兩個交叉點揭示: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專利數量將於2018和2019年中超過發明專利數量。這意味著,從2019年開始,我國與虛擬現實相關的專利將以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為主。

0a4f2a36d54bd21658d974d4b9d65d1e

按照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上的判斷標準,若一項技術處於成熟階段,則以商品改良設計型專利為主(主要包括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

因此,我們推測VR技術的下一個發展階段,即技術成熟階段最早將於2019年到來。

分析了一大堆,再濃縮一下,其實就一句話:1996-2014年是我國VR技術的起步階段,2015年至今,VR技術處於發展階段,預計2019年左右,才能進入技術成熟階段。如果再濃縮一個詞,那就是:不成熟。

其實,老司機都知道,虛擬現實/VR技術在市場上的表現,也太不成熟了。這些不成熟的表現幾乎天天被吐槽。包括:

一是產品功能有缺陷,比如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無法克服的眩暈感、看到的圖形發生畸變、屏幕畫面有顆粒感和霧化現象等。

二是產品外觀不完美。高性能的VR設備存在體積大、重量大、不透氣等問題,導致用戶在使用時容易出汗、容易累,用戶體驗差。

三是內容缺失。目前VR的遊戲、電影等資源十分有限,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所以,很多曾經被視為明星一樣的產品變成了流星,最後變成了垃圾桶里的貴客。

一個問題:VR未來是光明的嗎?

都說VR技術應用領域廣泛。

分析“發表過有關虛擬現實文章的學科分布”可以發現,除了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外,VR還涉及自動化、建築、教育、自然地理學與測繪學、機械、礦業、醫療、工業通用技術與設備、武器工業與軍事技術、電力工業、美術、新聞與傳媒、航空航天、汽車工業等學科(按發文數量排序)。

但現實很骨感。近兩年的技術領域構成顯示:目前VR的專利還是以提高技術水平為主,目前只在教育、體育鍛煉、遊戲和醫療等領域綻放了一點點光彩(數據略)。盡管如此,眩暈感、畫面畸變、畫面顆粒感等產品缺陷仍是阻礙VR應用的骨癌問題。

骨癌問題能克服嗎?

翻閱了20多年的專利&文獻,我們發現,中國人歷時20多年才從VR的基礎研究走到科技產品研發。

目前國內VR技術發展速度,可謂是相當的快,但它仍然不是天仙,預計2019年我國VR技術才會進入成熟階段,由此不再帶有翔的味道。屆時會出現一個樂觀的前景:現存的眩暈感、圖形畸變等骨癌難題,或將得到完美解決。

V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852

台男網購二二八文獻被搜查

1 : GS(14)@2016-03-08 00:08:24

台灣有市民早前網購有關二二八、白色恐怖的文獻,上月疑被台北憲兵隊非法入屋搜查並將文件強行扣押,當事人指軍方事後給15,000元新台幣(下同.約3,458港元)。台灣政界指事件有如返回白色恐怖年代。



民進黨立委︰白色恐怖

事件最先在台灣網上討論區傳出,有網民稱其父上月19日被憲兵非法入屋搜查,扣押有關二二八事件的文件,又被帶走調查。台灣憲兵是具有軍隊、司法員警權的執法部隊,直屬國防部。事件引起全台朝野討論,政黨時代力量立委稱今要求國防部提交專案報告,民進黨立法委員更痛批,憲兵做法無異於特務治國,回到白色恐怖時代。憲兵指揮部指,帶走的非二二八相關文件,而是五、六十年代涉共諜案的機密文件,該名魏姓男子公然在網上販賣機密資料,當日他有簽署自願受搜索同意書,過程中有錄影、錄音,事後無給掩口費。涉事的魏姓茶商昨現身對台灣《蘋果》斥國防部撒謊,他指上月19日有人致電指要買普洱茶,見面後對方公開憲兵身份,無搜查令下把魏押回家取文件。對方拿走文獻後,上周二又要求魏見面,稱他對國家有貢獻,要給他獎金,但條件是要簽署承諾書,魏指自己並沒收取該筆錢。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7/195198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128

流亡作家徵集文革文獻

1 : GS(14)@2016-05-21 13:01:12

內地當局全面禁絕文革反思活動之際,由多名海外流亡作家組成的「獨立中文筆會」,在文革發動50周年時宣佈,將啟動籌建「中國地下文學流亡文學網絡文獻館」,希望徵集整理中共建政以來,特別是文革時期流散在海內外的印刷品、手稿等獨立文學文獻。另一方面,代表中共自由主義勢力、主要在北京地區發行的《炎黃春秋》月刊,於近日刊出學者文章,主張盡可能復原文革真相,並擔心年輕學者不再研究文革。



學者憂內地文革研究落後

籌建計劃主要由筆會3名成員貝嶺(圖)、孟浪和廖亦武推動。貝嶺指,內地真正意義上的地下文學,其發源取決於文革期間的所謂地下讀書和文化運動,並指「沒有文革,地下文學不可能呈現如此壯觀的景象」。據悉文獻館將致力於從文學角度,如實記錄文革等歷史,「不容刻意迴避,必須誠實面對」;並希望在10年內,能從網絡形式的紀念館發展成實體紀念館。另一方面,上海社科院歷史學家金大陸於最新一期《炎黃春秋》中,發表題為〈推進文革史的學術研究〉文章。金指出,內地關於文革的研究「是非多」,很多問題因為過於敏感,令不少研究生擔心會因此「耽誤生計」,只好選擇已被廣泛接受的安全題目來研究。金又指,擔心內地年輕一代學者正失去文革研究領域的發言權,研究會落後於海外同行。
BBC中文網/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8/196164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4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